《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共12篇)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篇1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想。

教师展示篮球、魔方、水杯、牙膏盒、包装盒、橡皮、桂圆八宝粥包装筒、墨水瓶盒、小皮球、色子、肥皂、铅笔盒、茶叶桶、乒乓球、玻璃球、纸巾盒等。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激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学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迅速高涨,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整堂课的重头戏,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看一看、分一分,揭示概念

(1)、让学生分成9个4人小组,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按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有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4类,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让学生看得一目了然。

(3)、揭示概念,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这样安排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了,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迅速活跃起来了,不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发现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有的发现正方体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有的发现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有的发现球圆溜溜的。

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首先进行设疑,问:“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进行第二次尝试,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辩认。这一节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花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4、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有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正方体有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圆柱有蜡烛、灯管、铅笔„„球有皮球、足球、玻璃球„„这样举例,学生的思路开放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5、活动巩固,进一步体验特征

我安排了3个环节:

(1)、滚一滚,比一比,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滚一滚,比比看,谁滚得最快?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会滚,而圆柱只能前后滚,球可以四周滚,最会打滚。教师马上追问,谁站得最稳?让学生明白正好是相反的,最不会滚的也就站得最稳。

(2)、猜一猜,抽学生上台摸大箱子里的礼物,把摸到的感觉说一说,下边同学猜是什么。也可以让下面同学先描述图形的样子,上面学生按要求摸出实物。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知道到底藏了什么好东西。

(3)、搭一搭,让小朋友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用学具搭出各种美丽的造型。

以上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并且感受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三)、检测导结,效果反馈

(一)检测设计:

1、下面图形中,正方体的是(),长方体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2、(1)从左边起,第()个是球,第()个和第()个是正方体。

(2)说一说圆左边的一个是(),右边的一个是()。

(3)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圆柱有()个。

(二)、集体讲评批阅,反馈信息。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物体都立体图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认识和了解它们了吗?有什么收获,同桌相互说说。

五、说板书设计

我整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运用鲜艳的欢快的色彩吸引学生,引起注意,把美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充分体现本节课所学内容。

附板书: 认识物体和图形

长方体 :长长方方、6个面、不易滚动

正方体 :四四方方、6个面一样大、不易滚动

圆柱 :上下一样粗细、上下底面是圆、易滚动

球 :圆圆的,易滚动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篇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3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认识图形 说课稿 篇4

——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们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所说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75-76页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因此本节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图形。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上册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教材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知识基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通过看、摸、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并且了解五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做,为今后继续研究平面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3、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能够直观辨认出这几种图形。

2、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立体图形引入,初步感受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到图形间的关系。

3、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5种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面与体的关系。

四、教学主要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介绍老朋友引出新朋友

今天,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带来了一盒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赶快把盒子打开,一起看看吧!

对,就是积木。你还记得他们都是什么图形吗?请每人都拿起一个说出他的名字,并说说你对它的认识。

师小结: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朋友在说的时候都提到了“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立体图形上这些平平的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礼物的情境,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并借助孩子的已有经验,从孩子话语中提到的“面”,巧妙地引入到平面图形的学习。】

(二)多种活动中认识新朋友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各种活动中直观辨认图形。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个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借助学生的操作经验、学习经验、思维经验认识五种平面图形。

活动一:画一画(把新朋友画在纸上)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这些立体图形上有面,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些面画到纸上呢?小组交流,进行汇报。

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每个人都画出自己手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在课前调研中,我发现孩子的操作经验不足,所以想出方法后,先请一个孩子到前面来演示,其他孩子再来操作。通过孩子的操作活动,感知面从体上来,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了联系。】 认真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只有一个面,都是平的,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活动二:分一分(给新朋友分类)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些平面图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些平面图形,认真观察,给这些图形分分类。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分类情况:(课件上展示学生可能的分类情况,但不用说)

当学生出现上面的几种分类结果后,我并不急于肯定对与错,而是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这样分的道理,因为我认为学生的这几种分类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只能是好与不好。而且让学生说理由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同时,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比着来说 有同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了一起,有同学把他们分开了,能分别说说你们的想法吗?请你用手中的小棍摆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摆的。设计意图:把长、正方形对比着学,有利于孩子正确区分,语言上也比较好表述,再通过用小棍摆出长、正方形,进一步感悟长、正方形的特征及不同。

其次,由于三角形和圆的特征比较明显,所以本节课中就把这两种图形弱化了,简单说说即可。

逐一出示不同的三角形,让生说是什么图形。问:它们长得都不一样呀,为什么都是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不同样子的三角形,感悟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再次,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为重点,由于孩子不好表述,所以与长方形对比着来感知。师拿出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叫什么?”

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长的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的,有两条边是斜的。”

活动三:想一想(想新朋友的样子)

老师任意说出一个图形的名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再和同桌之间进行互动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出示一些变式图形,说出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活动四:找一找(找生活中的新朋友)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

【设计意图: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应用,迁移拓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把朋友送回家。

【设计意图:不仅强化面从体上来,还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体做好铺垫。】

2、猜猜他是谁。(用正方形手帕遮挡住图形的一部分,利用课件出示图形其中的一个部分,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这个部分猜出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整体的感知,在孩子根据图形给出的一部分想象另一部分的过程中,还原了全部图形,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教育学生看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或一部分,要考虑全面后再下定论。】

3、利用手中的平面图形来拼摆图案,比一比哪组摆的最漂亮。【设计意图:拼摆图形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图形特征,体会图形间的关系的过程。】

(四)自主梳理,归纳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谁来说说自己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头脑中能够留有学习的痕迹。】

五、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后测题)

从右侧的那个物体能画出左侧的图形。数出图形各有几个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1)你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如何?

①很好的落实()②基本落实()③未落实()(2)你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入状态?

①很充分()②能调动()③未能调动()(3)你对课堂生成关注得如何? ①灵活驾驭()②基本关注()③未关注()(4)你认为教学设计和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是否吻合?

①全面吻合()②基本吻合()③不完全吻合()(5)你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如何?

①很好地完成()②基本完成()③未完成()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借助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感悟特征,辨认五种图形。

2、分出层次,在对比中学习感悟。

针对五种图形,分出不同的层次来教学,把简单一些的三角形和圆弱化,而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对比着来学习,既有利于认识图形特征,进行区分,又有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

《认识图形》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时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思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四、说学情分析

本班有44个学生,其中学困生占了四分之一,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有着很高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这一部分学生动手去实际操作,这样能够带动学习气氛。

五、说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是在操作中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让同学辨认是否认是,怎么样对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物品的形状,让其他同学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教师总结更正)

认识本节课说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巩固新知

把学生的眼睛蒙上,让其摸一摸教师给定的物品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形状,说一说你是怎么区别的。

4、课堂练习

完成35页做一做,37页连一连

5、课堂总结

6、布置作业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篇7

作者:365范文网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点击数:698 更新时间:2010-4-22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再由视图想到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较大的挑战,顺利地完成教学,对今后学习兴趣、信心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对教材做如下设计: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教科院李洪光老师:

1、周六研究课的定位:本学期的周六研究课不再是一节公开课,而是为解决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开设的研究、研讨课。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篇8

黄城根小学

梁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小猴子找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包装盒和废旧物品,有没有形状相同的呢?老师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个筐里。

2、给这四类分别起个名字吗?小组讨论

3、我们就把这样的形状叫做-----(师出示抽象图)【设计意图: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表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促使学生回忆自己对物体形状感受的生活经验。在分类过程中,允许学生呈现不同分类的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研究特征:我们已经把这些物体分为了四类,请每一个小组从我们分的这四类中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类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要求:

A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B 放在桌子上推一推、看看他能不能滚? 研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在学生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挥调控作用,让每一类立体图形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2、汇报交流: 生:球是圆乎乎的,放在桌子上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师:球可以滚动,那能滚动的都是球吗? 生:圆柱也能滚。

生:圆柱是直的,上下一样粗,它两边的面是圆的,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了。球各个方向都能滚。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问,你们说球和圆柱都能滚,那我们玩得球为什么不做成圆柱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球和圆柱的区别。】

3、研究长、正方体

每个人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摸一摸,放在桌上轻轻推一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不能随便滚动,有尖、扎手,它有平平的面,师:是一个面吗?有几个面?我们一起数一数。我们说每一个面都是平平的。长方体有这样的特征,正方体呢?

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平平的面,为什么要分成两类呢?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

老师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分别翻动长、正方体。请同学们猜一猜长方体翻了吗?正方体呢?长方体怎么一下就看出来了?正方体呢?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于学生说的不足的地方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冲突,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的感悟、体验,加深对图形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老师举图形,学生说出名称

2、摸一摸: 游戏规则:

1): 老师说一个名称,请小小组1号同学从学具袋里摸到这个物体,举起来给大家看。2): 小小组2人,一人说形状名称,另外一个人从学具袋中摸出这种形状的物体。然后交换。【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感受之后,通过摸,使学生进一步区分各种形体,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搭一搭(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选择模型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搭完之后,向你旁边的同学说说你搭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立体图形?

师:为什么搭的时候不用球?生:球容易滚

师:用球容易四处滚,搭房子不稳,要想使房子稳要用什么形状的物体? 用圆柱的时候用哪个面?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感受各种物体的特征,体会图形的稳定性。】

4、找一找:

小猴子想搬一个圆柱形油桶,油桶太重了,你能帮他像个办法吗? 小猴遇到的长方体的砖,应该怎样搬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今天学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经常用到。】

四、课堂小结: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9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

(1)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2、4、6面)(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生介绍圆柱)

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 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 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 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师:圆柱和一个康师付方便盒比较,它们的形状一不一样?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

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师拿圆柱和球)

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 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

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

【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做一做

师:想不想这4种形状的物体都留在我们的课堂。有橡皮泥把它们的形状捏出来。

让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图形周长》说课稿 篇11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下面就结合我的这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说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使计算方法水到渠成,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课前测评

(二)目标导学

(三)达标练习

(四)达标小结 1.说一说:

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下面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相等。3.算一算:

王奶奶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分成三块种蔬菜,计算3块地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判断,算一算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

(三)目标导学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设计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 “小华家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这一生活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3)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达标练习

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又设计了课内延伸环节.(五)达标小结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 长方形

1.组合图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

2.分割法

3.添补法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特色

1.课前测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习有趣味性;

上一篇: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爱诠释,以心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