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领袖银斑》读后感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远的领袖银斑》读后感(推荐2篇)

《永远的领袖银斑》读后感 篇1

文章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描述了鸦群的生活。银斑是一大群乌鸦的首领,它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丰富的生存经验和高超的御敌本领。作为鸦群的领导者,银斑除了要保障鸦群的安全外,还要承担起训练后代的责任。当鸦群遇到危险、碰到劲敌时,高度的责任感总是让银斑冲在最前线与险情抗衡,一次又一次地使鸦群化险为夷,平安快乐地生存下来。银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飞行技巧和生存经验传授给后代,受到鸦群的一致尊重和爱戴,在鸦群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为了让鸦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首领银斑付出了比它们多几倍的努力,它全心全意地为鸦群筑建新家、寻觅食物、维持秩序、夜间巡逻。当看到鸦群在自己的带领下安全快乐地生活时,银斑看起来仿佛拥有了全世界财富般的幸福。鸦群爱它们的首领,在首领银斑不幸去世后,鸦群把天上最耀眼的星星视作首领银斑的化身,以此激励着它们,深深铭刻心中、永远不忘。

读罢此文,让人不仅感叹,原来乌鸦是多么聪明的一种动物。它们既有心理变化,也有细腻的思想情感。它们对首领的信任、尊重与服从以及首领对它们的辛勤付出是那么和人类近距离,看了文章后除了叹服,更多的是感动。

《永远的领袖银斑》读后感 篇2

透过这些抗战家书, 我看到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壮烈, 看到了抗战英烈奋勇杀敌、血染疆场的伟大, 耳边仿佛响起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怒吼, 思绪被带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84年前, 日寇悍然发动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一时间, 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祖国母亲惨遭蹂躏, 中华儿女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为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无数中华儿女纷纷驰骋沙场、抛头洒血, 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牺牲随时可能到来, 写给家人的只言片语, 也随时可能成为诀别之言。因此, 这些抗战家书, 是抗战英烈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祖国强大的热切期盼, 充满着对家庭和亲人的无限爱恋,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感动我的, 首先是一种责任。战争与人, 是生与死的对话。面对残酷的战争和强大的敌人, 抗战英烈舍生忘死、杀身取义, 这是为什么?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符克说, “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为的是尽自己的天职, 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新四军连长程雄说, “为了民族, 为了阶级, 为了可爱的家乡, 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 求得生存和幸福……走上最前线, 消灭敌人, 保卫中华。”正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激励着抗战英烈们将生死置之度外,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他们对历史责任无限忠诚, 光荣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重和永怀。

其次, 是一种情怀。抗战英烈也是人, 他们也有家庭, 也有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但是,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在忠孝不能两全之际, 相比尽孝奉亲乃至恋妻顾子, 先国后家、临危赴难成为抗战英烈的共同选择。家书中, 处处可见抗战英烈这一炽热的家国情怀, “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倭寇不除, 国无宁日, 谈何家全”“国不保, 家何能存”, 等等。也正是因此, 抗战英烈对家人的惦念、对亲情的眷恋显得更加深沉而醇厚。赵一曼在给儿子的遗言中写道,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呵!”字字泣血, 句句滴泪, 读起来心中有一种被撕痛的感觉, 久久不能释怀。

第三, 是一种气节。中华民族自古重气节,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历尽难中难, 大节定不亏”, 这些名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明志、厚仁守节。抗战英烈是民族气节的典范,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尊严。1940年11月, 年仅19岁的金方昌被日军逮捕。凶残的敌人砍掉了他一只胳膊, 挖去了一只眼睛, 金方昌强忍疼痛, 在牢房里用剩下的手蘸着眼睛里冒出的滴滴鲜血, 写下了“严刑利诱奈何我, 颔首流泪非丈夫”的诗句, 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 中华儿女直面日寇的铁蹄, 迎着战争的硝烟, 前赴后继、顽强抗争, 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 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口号下一篇:晏子使楚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