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的论文(推荐9篇)
凡涉及微生物及其提取物或基因工程产物操作的实验室,根据对病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的设计、设施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公认的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biosafety level,BSL)1至4级。其中BSL-1最低,BSL-4最高。BSL-1~4俗称P1~4。
BSL-1实验室
可从事已知不会对健康成人造成危害、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可能有微弱危害的、有明确特征的微生物实验工作。实验室与建筑物中的一般通道不隔开,一般在试验台上操作,不要求使用或经常使用专用封闭设备。
BSL-2实验室
与BSL-1相似,适用于那些对人及环境有中度可能危害的微生物实验工作。其不同点在于:工作人员要经过操作病原因子的专门培训,并由能够胜任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工作时限制外人进入实验室;某些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工作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封闭设备内进行;对污染的锐器采取高度防护措施。凡从事微生物基因的操作,均需在BSL-2实验室进行。
BSL-3实验室
供处理危险病原体使用,适用于可以通过吸入途径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工作,例如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艾滋病研究或检测的实验室
BSL-3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在处理病原体方面要经专门培训,并由有关专家进行监督管理。传染性材料的所有操作均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施内进行,工作人员要穿适宜的防护服。BSL-3实验室要经过专业的设计和建造。
BSL-4实验室
有造成气溶胶感染和危及生命的病原微生物,如埃波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研究的实验室,必须达到BSL-4的安全水平。BSL-4实验室对防止微生物扩散到环境中有特殊的工程和设计要求。每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病原微生物方面均要有特殊和全面的培训;要具有法定资格的科学家监督管理。实验室主任要严格控制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实验室均应是毒力的建筑物或是建筑物内的隔离区。要实施特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细则。
在此种实验室的工作区内,所有的工作都要限制在II级生物安全柜或者是安全柜与一套由生命维持系统工期的正压个人工作服联合使用。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其中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疱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瘟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黏膜病病毒、胎儿弯曲菌性病原亚种(牛生殖器弯曲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维士纳/梅迪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羊口疮)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短螺旋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杆菌、类鼻疽杆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囊病病毒、鸡马立克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症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黏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略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略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生产实践中,如果把疫病的治疗放在首位,往往导致疫病的多发和反复,使人们焦头烂额、穷于应付、事倍功半,这是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带来的结果。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一般指如下几方面。
1 基础生物安全措施
基础生物安全措施是所有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基础,主要是建场选址及布局。
1.1 选址
原则上选择地势高燥、开阔平坦、交通方便、供水良好并远离居民生活区、村镇、工厂等上风口的地方,应和屠宰场、其他养殖场等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传播疫病的概率。
1.2 围栏
场区要建有围栏,大门外设置消毒池,对进出场区的人员、车辆要彻底消毒。有条件的还可设置防止老鼠、鸟等进入的设施。
1.3 隔离
生产区要与办公区分开。各养殖栋舍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生产区内清洁道与污染道要分设。
1.4 人员
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工作帽;谢绝或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参观。
1.5 给排水系统
保证鸡群的饮用水清洁无污染。经常清理输水管道,防止阻塞和污染。
场区内要设置科学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以防止污水粪便污染场内环境。
场址的选择及布局是疫病防治的关键因素之一,且其主要功能是为减少病原传播和发病的机会。
2 制度性生物安全措施
依据科学管理理念制订制度和计划,将疫病发生的危险降到最低。
2.1 引种
应从无疫病区选择优良的品种,引入免疫程序清楚的种鸡或商品鸡。
2.2 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制是保证鸡群健康、根除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做不到全场的全进全出,也要尽力做到雏鸡、育成鸡和成鸡分开饲养,绝不能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栋鸡舍内饲养。这就可以做到即使不能全场全进全出,也可以做到小区内的全进全出。
2.3 净化环境
每批鸡饲养结束后都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空舍后再进下一批鸡。对鸡舍内环境的清洗和设备用具的消毒,可以清除杀灭鸡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切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达到环境净化的目的。
2.4 卫生消毒
消毒是为了杀灭或减少病原微生物,减轻环境污染,以达到减少鸡群感染疫病的概率,间接地保护鸡群。
首先是鸡舍内外定期消毒,鸡舍门口处设置消毒池,进出鸡舍时要脚踏消毒池;定期带鸡消毒;空舍熏蒸消毒;鸡舍内用具浸泡消毒。定期对舍外环境进行消毒,如在地面及墙体喷洒白灰。
其次是人员和车辆的消毒,进入生产场区及鸡舍要脚踏消毒池,进出车辆也要进行严格消毒。
2.5 废弃物的处理
将鸡粪进行堆积发酵或其他无害化处理,对病死鸡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饲料与疫苗等的外包装物要统一集中处理,避免各鸡舍之间物品的交叉混用。
3 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
根据生物安全制度作出一些日常工作规程,使所有生产人员都能将生物安全意识自觉有效地应用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3.1 日常管理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满足鸡群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增强鸡群的体质和抗病力;减少应激;确保适宜的温度和合理的饲养密度及良好的通风状况,保护鸡只的皮肤、被毛、呼吸道黏膜及消化道黏膜等抵抗感染的天然屏障;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鸡群的免疫保护水平,以使鸡群达到最佳的生产性能。
二是提供充足的营养。根据鸡群的不同发育阶段,提供营养充足、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鸡群的正常生长发育。要做到在收购、配制、储存和运输饲料等环节中防止污染、霉败、变质和虫蛀等情况发生,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品质。
三是定期防鼠灭鼠、灭蝇。鸡场内要定期做好防鼠灭鼠、灭蝇工作。采取生物学、化学等手段防鼠灭鼠、灭蝇,消灭传染源。
四是控制饲养密度。控制鸡群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鸡群的生长能够获得充足的饮水、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新鲜的氧气、自如的运动等。
五是温湿度控制。温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鸡群的呼吸道黏膜屏障机能受到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六是通风,它可以将污浊的空气和水汽排出,同时可以补充新鲜的空气。但要解决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两者相矛盾时,以优先考虑通风为原则,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减少有害气体及尘埃细菌的含量。
七是减少应激。应激是指鸡受到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将丧失非必须代谢基本功能和免疫功能、生长和繁殖等,而保持散热、血液循环和呼吸等必须代谢。因此应激会导致鸡群降低生长速度、体重、产蛋量和饲料利用率等,增加死亡率。减少应激可有效地保护鸡只的免疫功能,这是日常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目标。
3.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通过激发鸡只机体的免疫反应使之获得对某种特定疾病感染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疫苗本身并不直接给鸡体以免疫力,而是它激活鸡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而产生免疫力。
首先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的免疫程序使鸡群在对某疫病易感期间产生并维持足够的免疫抵抗力,使之变为非易感动物,从而成功阻断环境中的传染性病原。要注意母源抗体的影响,最好能测定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首免日龄。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途径。正确的免疫途径和方法对免疫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疫苗的效价,并确保疫苗足量注射入机体内。
第三是注意疫苗的保存,不同品种的疫苗具有不同保存条件。常用的有弱毒活疫苗,一般在-20℃冷冻保存;灭活疫苗在2~8℃冷藏保存;细胞苗(如MD疫苗)液氮条件下保存。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保存和使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2-02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者由该尺度范围的物质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根据物理形态划分,纳米材料大致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和纳米相分离液体等五类。由于纳米尺寸的物质具有与宏观物质所迥异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等,因而纳米材料具有异于普通材料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1984年,德国萨尔兰大学的Gleiter以及美国阿贡试验室的Siegel相继成功地制得了纯物质的纳米细粉。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二、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科技发展迅猛,大规模生产的各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在生活消费品和工业产品中广泛使用。据统计,纳米材料已经应用在近千种消费类产品中,来提高原有的功能或获得崭新的新功能,包括化妆品、食品、服装、生活日用品、医药产品等领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双刃剑”特性,即在提高原有材料功能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例如,美国科学家让一组小鼠生活在含20纳米特氟隆颗粒的空气里,结果小鼠在4小时内全部死亡;而另一组生活在含120纳米特氟隆颗粒的空气里的小鼠,却安然无恙。仅仅尺寸改变,竟导致如此巨大的生物毒性变化。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纳米颗粒可通过胎盘屏障由母体进入到胎儿体;碳纳米颗粒可经嗅觉神经直接进入动物脑部;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也容易引起器官炎症,或导致大脑损伤,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急,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有增大的趋势。研究还发现,纳米颗粒非常容易进入细胞,它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什么影响?一些人工纳米结构具有自组装能力,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不同微环境里,会自组装成不同的可蔓延生长的特殊结构,这些结构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将产生什么影响?它们是否会干扰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
三、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成为科学前沿问题
2005年12月,美国政府以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名义,召集世界各国政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圆桌会议,讨论如何采取措施,保障“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纳米安全性问题之所以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如此重视,是因为纳米材料的应用事关人体健康和安全,而“健康和安全”永远是国家的重大需求。纳米科技事关国家前沿科技的发展,美国国务院代表在华盛顿的“纳米安全会议”上说“保障纳米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我们科技领先地位的国家战略”。纳米科技居于21世纪公认的前沿科技之首。因此,为纳米科技保驾护航,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同时,率先开展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就有可能抢占先机,抓住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机遇:人造纳米结构或纳米颗粒与生命体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未知领域,存在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无论对纳米科技的发展或者对理解生命过程本身都孕育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抢占先机,就意味着拥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四、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欧洲等地不断出现反对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的大规模游行,其实是因为人们不清楚纳米材料毒理学效应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所导致的误解。因此,建立科学客观评价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方法,是扭转目前一提到纳米材料就认为不安全的误区的唯一办法。目前,国际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当务之急要研究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从结构明确、成分明确、剂量明确的人造纳米颗粒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模型,分析预测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以及它们的协同效应对生命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建立出合适的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评价方法,这也是目前发展纳米技术的最大瓶颈之一。尤其是生物微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细胞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体内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等。已有的纳米毒理学研究结果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发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毒理学现象,但是机制不清;研究在大剂量,急性暴露下引起的毒性反应,虽然可用于“突发事故”的安全性评估,但对纳米材料含量低的纳米产品并不适用;缺乏实际工作现场的研究,导致无法对生产场所的安全评价做出正确的结论。综合考虑目前国内外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中出现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我们首先要开展的工作是围绕与工作场所和纳米产品相关,已经规模化生产或使用的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展开研究,在科学上重点揭示生产场所纳米颗粒的释放与团聚行为;揭示在食品中大量应用的纳米颗粒进入胃肠道后的行为和命运;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这些纳米材料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以及皮肤相互作用机理;力争阐明影响工作场所和消费品中纳米颗粒生物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共性规律,以及纳米颗粒与产品添加剂的复合——协同效应关系。同时,在应用上,筛选出能够用于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生物学或毒理学的指标,提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工作场所和消费产品相关的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和评估程序,向国家提出相关纳米材料的职业接触限值,为国家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王莉
一、教学目标
1、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认同对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举例说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3、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的依据进行辨析和讨论。
2、教学难点
(1)、从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了解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伦理道德问题。
(3)、保证课堂讨论、辩论会,以及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而有效地实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正文:
一、列举我们身边的转基因生物(学生列举老师带领总结)
1、转基因植物:抗虫棉,耐储存的西红柿,转基因玉米、大豆,抗病、抗除草剂、抗逆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等。
2、转基因动物:转基因牛、猪、鸡、鲤鱼、鲫鱼、老鼠等。
3、转基因微生物:可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等。
二、提问:这些转基因生物给人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
答:转基因生物给人么解决了一下问题:
1、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3、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值。
4、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
5、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过渡:转基因生物虽然给人们解决了些问题,但是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还是存在疑虑。
三、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引发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激烈争论的原因是:
(1)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得相当有限。(2)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3)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
2、争论的方面是:(1)食物安全(2)生物安全(3)环境安全
论坛1: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课堂进行讨论。老师总结。)
观点一:存在安全问题。
依据:①对食物安全监测不全面
②可能出现滞后效应
③可能出现新过敏源 ④营养成分可能改变
观点二:不存在安全问题。
依据:①“实质性等同”只是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②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 ③科学家对社会负责
④至今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成就来自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番茄――马铃薯新物种 B、高产的青霉素菌株
C、将一种植物体细胞内的叶绿体移入另一种植物细胞内 D、能进行生物固氮的酵母菌品种
2、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确的做法是()A、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B、不加区分,全盘接受 C、应停止有关的实验 D、坚决抵制转基因生物
3、抗逆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与推广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是()
①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物摆脱了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②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的危害 ③减少了化肥的制造和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④使得作物在不良环境下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建立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法律、法规,能够()
①规范生物技术研究 ②防止生物技术滥用 ③规范科学家的研究行为 ④对生物技术产生负面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一、实验室资质和备案情况
医院检验科已于2017年六月向区卫计委申请BSL-2实验室备案。PCR实验室资质已于2016年10月通过**市临检中心现场评审!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
我院已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建立了工作制度,详细了规划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细则。检验科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验室安保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同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人员培训与管理
目前检验科共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部为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名,中专学历*人,均获得医学检验专业资格资质(副主任检验师*名,主管*名,检验师*名,检验士*名),全体人员获得艾滋病检测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两名人员获PCR培训上岗证,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
四、实验室环境、设施及设备
实验室入口处及内部张贴有生物安全危害标识,走廊设置紧急撤离路线标识。实验室内干净整洁无与实验无关物品,门禁系统已安装使用。实验室内各消毒用品均在效期内,实验室内设有洗手池及洗眼装置。各仪器运行状态正常,均有相关操作及维护程序。实验室内配备4台生物安全柜,放置位置合理,使用规范,均已定期更换滤网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实验室备有高压灭菌器,运行状态良好。
五、实验室记录和档案
目前实验室尚未通过生物安全审批,但已申请BSL-2实验室备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均有记录,样本保存及销毁均有记录,消毒液配置及使用均有记录。实验室备有紧急安全防护装备(隔离衣,防护服,防护眼罩,N95口罩,橡胶手套。)定期检查,均在效期。实验室各设备均有使用及维护记录,操作人员已通过考核。
六、实验室应急预案
实验室有针对相关意外事故的紧急预案,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并可以及时处理,意外事故的物资储备在设备科及院感科。目前尚未发生意外事故。
七、个人防护
有专门人员承担院感工作,实验室人员每年有体检,并有健康档案,个人防护物品充足。
八、菌(毒)种和样本的储藏与管理
目前本实验室不保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病原微生物。样本管理严格登记制度,样本后立即进行编号登记,对于阳性留存样本有唯一识别编码,并及时登记,按规定冷藏或冷冻保存。样本在离开实验室前均进行高压灭菌销毁时同时做好销毁登记。
九、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对医疗垃圾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包装物、容器符合标准,警示物醒目,不存在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情况,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按照感染废物进行销毁、消毒管理;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完整。从业人员每年进行相关培训,并配备必要防护用品。实验室高压灭菌巨鹿完整,交接记录完整,废弃物由专业公司定期运走。
通过这次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提高了全体检验人员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
1 鸡场新城疫发生主要原因分析
1.1 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缺乏
由于我国兽医工作人员素质整体比较低, 很多饲养人员根本没有生物安全防控的意识, 他们无法意识到很多疾病预防的意义与大于治疗, 同时, 很多地方生物安全措施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新城疫病毒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
1.1.1 鸡群过分密集
不同饲养条件下, 独立鸡群相互间距离太近, 某些鸡群发生ND强毒的感染, 使会很快波及围鸡群。同时未能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使众多疾病在场内反复循环, 不能彻底根除。鸡NDV的传播媒介很多, 散毒范围很广, 如果鸡场生物安全措施不力, 就可能通过多种传播媒介传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 成为一种潜伏的传染源, 当鸡体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使鸡场引入长期存在的野毒和强毒。这是新城疫病毒长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应激
应激是机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反应的总和, 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引起应激的因素很多, 比如:鸡场饲养基础设施简陋及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环境卫生差, 饮水不洁净等。另外, 湿度过大、拥挤、饲料突然改变、断嚎、接种等因素, 也可使鸡群发生应激。如果对应激不加以重视, 鸡群就有可能发生新城疫。因此, 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应激对以“预防为主”的养鸡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2 其它病原体感染
由于环境的影响, 鸡舍内不注意通风, 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粒过多, 致使空气病原菌的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冬季呼吸道病高发季节, NDV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 己经有NDV与大肠杆菌、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报道, 其中NDV与大肠杆菌以及支原体并发感染的现象最为普遍。
2 鸡场新城疫生物完全防控体系构建
2.1 鸡场结构和布局
2.1.1 场地址选择和区划隔离
养殖场应该远离村庄1km, 距离主干道路500m, 这样既交通便利, 又可以避免鸡的应激作用, 也能减少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同时, 养鸡场在进行鸡舍建设时, 必须充分重视生物安全体系。鸡舍周围环境需要安静, 房舍需要保持相对的密闭性, 大小合适, 饲养设备与房舍空间大小相适宜, 便于消毒。同时, 按照各个生产环节的需要合理划分功能区, 包括:生活区、生产区、废弃物处理区等, 其中生产区可以划分为养殖场和孵化场。这样划分后能保证对人、鸡、设备的生物安全。当发生问题时, 可以紧急处理, 达到隔离目的。另外, 鸡场的围护设施不可缺少。主要防止人员、物品和动物偷入或误入场区。一般要在鸡场大门口树立明显的标志, 标明“防疫重地, 谢绝参观”, 场区设有值班室, 甚至有专门供场内外运输或物品中转的场地, 便于隔离和消毒。
2.1.2 消毒设施
消毒是养殖场防疫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生物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场区门口的消毒池主要用于必须进入鸡场的车辆的消毒, 场外的物品进入生产区, 必须经过熏蒸箱的熏蒸消毒。饲养员和其他人员在进入鸡舍前必须先将工作靴刷洗干净, 并在消毒盆消毒后才能进入鸡舍。如果条件允许, 鸡场要有淋浴更衣设施, 淋浴更衣设施包括污染更衣室、淋浴室和清洁更衣室。要求进入鸡舍的人在污染更衣室换下自己的衣服, 在淋浴室洗澡后进入清洁更衣室换上干净的工作服才能进入鸡舍。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鸡群的感染。
2.1.3 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随着家禽饲养量的增加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家禽生产排泄物作为污染源之一, 已成为家禽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为防止鸡场废弃物对外界的污染, 鸡场要有无害化处理设施,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养殖场的死禽和排泄物作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死禽处理可以采用堆肥法。对粪便的处理可以采用生物饲料减排法、低等动物处理法、干燥处理法和再生饲料法等方法, 禽场污水的集中沉淀和消毒后排放。
3 讨论
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不同季节、任何日龄的鸡均可发病, 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可感染200多种不同的禽类, 其中鸡最为易感。由于诸多原因免疫鸡群中仍然可以发生新城疫, 并且难以根除。家禽生物安全采用整套措施来预防家禽临床及亚临床疾病, 是减少家禽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也是整个家禽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禽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将是预防新城疫等传染病最重要的举措。除了不断改善鸡场饲养管理状况、管理水平、监控饲料及饮水品质外, 更重要的是在养禽生产中树立牢固的生物安全观念。只有彻底改变观念, 从管理层开始至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树立起生物安全理念, 运用生物安全机制来组织生产, 才能预防新城疫的暴发, 进而实现家禽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率的双赢。但由于生物安全技术上的限制它并不能预防每次感染。因此, 建立一套更安全有效的控制家禽新城疫发生的生物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江波涛, 等.集约化养殖场鸡粪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技术方法.中国畜禽种业, 2008, (22) :64-66.
一、初中生物课程与安全教育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道德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物课又与安全知识紧密相连,因此初中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初中生安全意识的重任。提高初中生的安全素质,以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我国目前的学校安全教育状况看,对安全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其表现为虽然有安全知识教材,但却没有配相关的教师,在课程安排中也没把它列入其中,也就是对安全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当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安全教育也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农村初中这方面做得更差些。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在情感目标方面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地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明确纳入《标准》中,从而使安全教育正式化、法规化,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不过,所幸的是教材有很多内容也适当考虑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二、初中生物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即将安全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初中生物课教学大体可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上,生物课程有很多内容都可将安全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安全内容,将安全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时,可结合《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中的“性骚扰•要勇敢地说‘不’!”对学生进行社会安全教育,或结合其中的“阴霾过后是阳光”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烦恼”教育使学生明白“我是一个大人了”、“男女同学要理性交往”、要“维护生殖健康”等。在学习“食品安全”、 “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可结合《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中的“食物中毒•把好入口关”、“传染病疫情•预防为主 远离疫病”、“用药•滥用药物等于服毒”、“艾滋病•珍视生命的美丽”、“毒品•不能近雷池半步”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其实生物课中的很多内容讲的就是安全方面的知识。
在课外活动中,首先是实验,对于这些实验除了实验环境安全、药品的存放、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等更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有关刀片的使用,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有关消毒牙签的使用,这里边都要注意两个字“轻轻”等等。
其次,在现场教学、模拟制作、课外实践、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也要渗透安全教育。例如涉及外出活动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及其它意外伤害教育。在动物饲养中可结合《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中的“宠物•让我爱你要商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白“宠物也伤人”、 “不用激怒动物”、“被动物抓伤咬伤,要马上注射防病疫苗”等。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上网查找的资料,在上网查找前一定要结合《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中“网络信息•莫让乱花迷双眼”、“网络迷恋•找回迷失的自我”、“网络犯罪•虚拟世界也守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一、目的
采取安全保卫措施,防止因人为因素、突发事件和灾害等原因造成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及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丢失、盗抢、泄露和扩散。
二、适用范围
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卫管理。
三、职责
检验科主任负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制度的修订;实验室组长负责监督本室安全保卫制度的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本制度的执行。实验室任何人员都有权拒绝执行来自任何级别的不符合生物安全保卫制度要求的指令。
四、措施
1、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做好防水、防火、防盗、防电击等安全防范工作。
①实验室要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的消防设备,并有协助全体人员从失火现场及其附近撤离的通道。一旦发生火灾,要按《实验室消防应急预案》要求迅速切断电源并报警,尽快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控制火势蔓延。
②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实验室要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若出现触电事故,要先切断电源或拔下电源插头,在未切断电源之前,切不可用手去拉触电者,也不可用金属或潮湿的东西挑电线。若触电者出现休克现象,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请医生治疗。
2、标本接收、检验、保存及灭活处理要由经手人做记录,备查。严格按《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的要求保存和处理菌株。
3、废弃标本灭活后方可装入医用垃圾袋送医院统一处理。
4、检验前的标本和检验后未灭活处理的标本要储存在带双锁标本存放室的冰箱或冰柜中,钥匙由两人分别保存,取出标本时两人在场同时开启。标本存放室的窗户要装有防盗栏杆,要有防盗报警装置和监控录像设备。
5、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6、一旦出现标本或菌株被盗,要立即保护好现场,报告有关部门,同时尽快查明被盗数量,估计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7、每年应对工作场所至少检查2次,以保证: ①应急装备、警报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正常;
②用于危险物质泄漏控制的程序和物品状态;
③对可燃易燃性、可传染性和有毒物质的存放进行适当的防护和控制;
④污染和废物处理程序的执行情况;
【生物安全的论文】推荐阅读:
医学生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论文07-03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12-18
生物安全保卫制度07-28
生物安全上岗制度11-07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03-22
生物实验教学安全09-22
生物安全管理方案01-19
生物安全委员会03-26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07-01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职责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