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师教育教学反思随笔(共17篇)
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到了,我按惯例弹起了钢琴曲,提醒孩子们马上进活动室。孩子们陆陆续续进了活动室,几个在外面玩皮球的孩子也都回来了,这时我特别留意了承承,因为他每次都是最“磨蹭”的一个。我发现他正站在放皮球的筐子前面,捡起装皮球筐的盖子,然后一个一个往装皮球的筐上盖,其中有一个盖子夹在了筐子和墙壁的缝隙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盖子拿了出来,然后盖在球筐上。他的举动是我意想不到的,因为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个“调皮捣蛋”、常常挨批评的孩子。他刚才没有玩皮球,却能帮助其他小朋友收皮球。当承承回到座位时,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奖励他一颗五角星,他既害羞又喜悦。
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当时我没有留心观察承承的举动,那面对最迟进来的他,我可能又会数落他来晚了或置之不理。我进而又联想到,以前承承有那么多次“迟到”,会不会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呢?我突然觉得脸红,作为教师,我们自认为很了解班上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但其实在内心已经给一些孩子贴上了“乖孩子”“调皮蛋”等标签,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们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多少次孩子因为我们的偏见而受了委屈。我们真的要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只有去除“有色眼镜”,去除主观判断,客观地了解、评价每一个孩子,永远对每个孩子充满信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我是带着寒意去学校会议室浏览老师们写的随笔的。谁知这一看不仅眼前一亮、心底炽热, 还让我在会议室“折腾”了三天。我悲喜交集, 从末有过的一种圣洁和空灵的感觉, 促使我心里的小溪涓涓流出。我想, 还是首先把镜头对准这样几段文字吧……
(一) “学生两次沸腾, 有的流下激动的泪水, 场面持续20多分钟。要期中考试了, 我仅仅和他们握握小手啊, 竟然产生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真为自己以前对他们的态度感到羞愧。沟通太少, 方法简单。” (《握握学生的小手》———肖庆召)
(二) “世上没有两张相同的绿叶。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应该是我们喜欢的人。整个社会不可能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但是, 他依然存在。” (《老师, 你怎么了呀》———彭继文)
(三) “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 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爱, 那么的善解人意。平日不是自己报怨得太多, 唠叨得太多?看着他们一个个在我面前无拘无束、幽默风趣的样子, 比我看到一副副冷漠的神情有趣多了。在他们面前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都能得到热烈的回应, 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做老师真好!” (《对不起, 我迟到了》———彭清岚)
(四) “面对顽皮学生的‘故技重演’, 老师惊奇地发现他心中的底线, 就是不愿离开学校。这样的‘底线’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心理防线, 老师要善于把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如此。” (《刘世柱的哭泣》———周易)
(五) “讲台上乱七八糟, 到处是桔子皮。老师顺手把本子整理好, 又把桔子皮拾到垃圾桶里……老师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责骂, 而是默默地这样做着……奇迹发生了, 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 拾桔子皮、擦黑板, 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 (《无意中的榜样》———蔡冬香)
其实, 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 而是笔者从老师随笔中采撷下来的几片“绿叶”。读着这样的文字, 我从心里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我仿佛又一次看到讲台的神圣、黑板的宽敞, 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校园。不知你是怎样看的, 怎么想的。不过那时的我, 的确心动了, 的确被那些看似质朴却充满真诚的文字所感动。我觉得寒意早已离去, 只剩下一片燃烧的激情!
“感”为何物?
说实在话, 仅三天要读完七十位老师写的355篇教育教学随笔, 困难的确很大。但是我真的读完了,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是“浏览”。尽管如此, 我还是感到收获颇丰。我的心一次次欢腾, 一次次震撼。我看到了学校潜在的一种力量和生机, 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学会了“思考”, 开始了“探究”, 重新在给自己定位。
学校是一部运转着的大机器, 每一个零部件都很重要。机器要正常运转“核心”固然重要, 但也离不开每一个零件的功效。老师好比这部运转着的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我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按学校要求去做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 甚至对学校的一些工作决策多了一些理性思考。高远洲老师提出的“点面结合, 不搞一船拖”的体育教学设想颇有新意。他在分析了本县几所体育教学强校具体情况后, 结合我校实情, 思考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如何“突围”, 如何“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让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运用。假如说, 我校108位教职工都学会这样的“思考”, 那么我们将有108条“杀出重围”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罗马效应”真令人拍案叫绝!事实上, 还有很多老师也学会了“思考”。《如何面对初三特长生》是姚宁老师针对初三年级美术特长生训练时间少, 内容单一, 人数多, 学生不重视学习作出的“思考”。在文章里, 他在提出教学对策的同时, 还感到“一位老师如果真的关心学生, 那么你就是再严厉, 学生也会喜欢你!”黄晓老师用一位初涉教坛新人的眼光思考着自己的教学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以及多层次的“复式教学”, 她虽然很茫然, 却用《二胡小组课的初探》一文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文章虽然稍显幼稚, 其精神可嘉。王永芝、刘艳菊、张艳等老师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新教材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困难进行了“思考”。
如果说“思考”是调整教学的航标, 那么“探究”则是老师走上教育教学的航程。令人欣慰的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我校教师已经启航, 把一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足迹留在了教育教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学法研究还是教法探讨, 无论是教育的聚焦还是教学的反省, 都无不体现老师两种思想、多种观念碰撞的“阵痛”, 无不闪现思维火花的睿智和心灵沟通的深邃。
《走进孩子心灵》是彭娱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心灵交流的体验。在六年级两个班上音乐欣赏课, 由于老师运用两种不同的心境对待学生,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她真正“体验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快乐!”陈永红老师《用爱心去画……》, 教孩子们“用爱心去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不管它们是否具有生命, 我们都一样去对待。”陈老师把一颗爱心的种子播种在一片幼小的心田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面对学生的顽皮、懒惰, 不听话或表现出来的后进现象, 请您记住“冲动就是魔鬼。”你应该马上冷静, 迅速恢复理智, 你将得到意外惊喜。看看这几位老师是怎么做的:
《面对那不足两行的日记》向坤老师压制住将要爆发的“怒火”, 选择了“引导”, 取得良好的效果。胡宇同学的日记只写两行:“今天早上爸爸说爷爷要来, 我很高兴。穿好衣服, 可爸爸又说爷爷不来了, 我很生气。”看到这样的日记的确令人生气, 但向老师却把本要批评发怒的话语变成表扬的语气, 并抓住他对爷爷的感情加以引导 (自己心怎么想, 爷爷对自己怎么疼爱……) , 效果很好。《上课插上几句幽默语, 能激发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 这是顾建新老师面对学生如此“简便计算”的现象进行的教学处理。
他说:“我没有骂这个学生, 而是说, 这位同学真喜欢走弯路, 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了, 再往前走。”
《鼓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杜君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一名“后进生”在上“副课”时表现优秀的故事。她深感:“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我会多鼓励孩子。”面对复杂的教学工作,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 为师者也有很多困惑。即使你装了一桶水, 有时也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但是, 只要你在探索, 成功的希望就在前面。在生物课上, 彭黎老师讲到《开花和结果》这一植物自然生长变化现象时, 她按教材要点述说到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 结果就能产生种子。然而, 学生却提出:茶花为何开两次花只结一次果的自然现象。尽管老师一时难以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思考和求知的品质给予赞赏, 学生对老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满意。向波老师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感受》一文里, 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效果不理想, 却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表现出他对教学工作的沉思和焦虑。陈继全、曾传操等老师结合教材及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 写出了自己的“教学偶得”。
反省是为了更好地定位!
在浏览随笔时,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针对参加本学期开展的“课堂创优暨专家答辩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三位创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老师们都感到启发很大。大家认为本次活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思维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 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笔中, 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触动了教学观念的“中枢”。且看曹媛老师是如何从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醒悟过来的。“我一再叮嘱:同学们你们一定要仔细听, 听清旋律变化后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只要认真听, 就一定能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境。”正当“我”感觉良好而滔滔不绝时, 发现有一位同学眉头一皱, 脸上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话, 她犹豫片刻, 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 请你别说了, 我在听音乐, 你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曹媛老师在《尴尬》一文里说:“我大吃一惊, 颇感尴尬。自认为学生不能把握作品主题, 希望通过自己反复强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 进而喜欢音乐, 学会欣赏。然而, 事与愿违, 我全然没顾学生在想什么。自己总认为是一个尽责的老师, 总想把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没想到学生会如此反感。在深深的自责之余, 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学生意见。”
应该说, 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现象比比皆是, 其结果苦了自己, 害了学生。他们只能“望师兴叹”, 哀其不幸!这样的反省敞开了老师的心扉, 学生拍手称赞。彭岩玉老师用一个班主任特有的经历和灵感, 反省自己班主任工作, 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典型案例。有一段时间, 她发现书写整洁美观的学生越来越潦草;本来很和气的学生嗓门也越来越高, 脾气越来越大;小肋手安排班上任务像家长在安排家务似的盛气凌人;组长收交作业像地主逼债……原因何在?一个组长的行动使她恍然大悟!彭老师说:“那天, 我很早就进了教室, 叫组长收作业。只见她 (小组长) 很严肃地走到一个经常欠交作业的同学面前厉声说到:交作业!写完了吗?正当那位同学在找作业本时候, 她又不耐烦地说:快点儿, 是不是又没写完?‘我’就知道你没有写完。她不等那位同学寻找作业本, 就把已经收到的作业本交上讲台, 并生气地说:‘老师, 他又没做完!’这一串举动太像自己。”在随笔里, 彭老师这样写到:“我终于明白了让他们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我。作为班主任, 我常常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到位而生气, 遇到违纪学生就一通批评乱骂, 然后就扣分。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就更没有说话的份儿了。课堂上, 有时为节省时间, 我的板书也潦草起来。原来学生在学老师, 他们认为这样很威风, 也能体现自己的权力, 能让手下的同学听话。只有这样才更像他们的老师。从学生的行动上可以看出, 老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他们的老师, 可见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的反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说实在的, 在浏览随笔时, 我喜忧参半。面对有些老师的随笔有时也显得十分无奈。对一部分教师摘抄的现象我感到实在难以接受 (指用摘抄内容抵任务) 。要知道学校已经说得很清楚, 宁愿少写一点, 也要真实记录教学工作的感受。还有那些马虎了事, 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随笔, 不仅质量低劣, 而且让人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我很痛心。写教育教学随笔本来是在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 应该是一件严肃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是, 有的老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的上交的随笔本子不规范, 像一个大杂货店的记录;还有的老师写的字就像“天书”, 似乎存心不让人阅读, 我实在看不懂!由此, 我又想到文章开头摘选的五位老师随笔的片段。我敢说, 像他们所提出研究的这些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你一定经历过, 这样的思维火花也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 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你也一定感受过。然而, 别人写了出来, 作了一番探讨和研究, 你却无话说出, 原因何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善于总结过去的人是傻子, 不珍惜现在的人是愚蠢的人, 看不到未来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人是疯子。只有认真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
当代伟大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精辟的话语, 说出了做一名教师的实质, 阐述了博大精深的爱才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只有满腔热情地从教育工作的每件小事做起, 才会点亮盏盏心灯, 才能使心灵的震撼化作润物的春雨, 洒向孩子们的心里。
我上了一节科学《颜色对对碰》,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中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一直以来,我从小班开始就指导我班幼儿在纸工、毛笔画、做练习等动手操作方面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教小朋友怎么做,有时说的口干才罢休。在自己教学中讲解示范这一环节我自认为是满意的,可有老师听我的课或者我开课,我总是很着急,心想:小朋友,你们可别出错;快点把今天要学的教给他们吧;快点结束吧!为此,活动结束后,我心理总会感到特别懊恼,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解都没好,有些小朋友都还没弄明白,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听了听课老师给我的点评,我知道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而在讲解过程中最需要改进。在大多数小朋友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讲解少一点;在多数小朋友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讲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有时要做到集体教学的同时,请个别同学说说,看看幼儿掌握的程度。
我上的科学活动在教学准备、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等,我都考虑的非常周到,而就在最重要的讲解示范的不够清楚,及给幼儿准备了太多的水粉颜料,多数小朋友都没达到我所要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做出更多更好的操作材料、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幼儿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去参與教育和开展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孩子们已经进入中班下学期了,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最近我发现了一种现象,有些家长在孩子离园时总会问老师:“今天孩子学什么知识了?今天需要辅导吗?每天回家我都问他,可他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随着幼儿的成长,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家长们的心理是值得认可的,但同时也反映一个问题。
幼儿时期的教育不同于小学,许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所以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到底学了什么。与孩子交流沟通也是很重要的。问他学了什么、太笼统,孩子不会总结今天我学什么了。
因为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新的知识和新鲜事物,他很难讲清学了什么。所以家长可以改变一下询问的方式,如“今天和老师玩什么游戏了?活动时老师提问小朋友回答什么问题了?今天玩过什么玩具,怎样玩的?见了什么事物?给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儿吧?”等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孩子就知道怎样回答了。与孩子交流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老师和家长们都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1
经常听到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问:这天你学什么了?你怎样就学不会呢?你瞧某某某画的多好!你看看你画的那是什么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家长的情绪能够理解,但孩子对这些话,就不容易理解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班上的孩子从不做太苛刻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这天,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和健全人格,我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透过横向比较评价孩子,甚至用责怪的口气教训孩子,说孩子不如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抑制。个性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欲不太强的孩子,多给予鼓励显得更为重要。
奕奕是个潜力比较弱的孩子,在班里,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齐玩游戏。而且口齿也不清楚。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怎样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奕奕胆子比较小,平时不爱说话,适应新环境的潜力不强,这是客观事实,我们都很清楚,但我们没有拿他跟别人的孩子比,更没有训斥孩子。我们始终透过各种办法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们相信他,他是最棒的.!记得奕奕刚来园时,整整哭了两周,在幼儿园连滑梯都不敢上,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我用了“鼓励+强制+鼓励”的办法,逐渐,他的自信心增强了,也慢慢有了一些用心勇敢的表现,如今,他已经顺利的升入一年级了,我们都为他高兴!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2
游戏区的孩子正翩翩起舞,积木区里的孩子也搭起了飞机、坦克,咦,只有“娃娃家”里叫声、闹声一片。我走过去一看,娃娃家一塌糊涂,食物倒在地上,锅碗瓢盆东一个,西一个,简直“造反”了。
“怎么这么乱?”我问。娃娃家里的萍萍说:“我们正要打扫卫生,所以有点乱。”一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我灵机一动说:“你们正在打扫卫生呀,难怪这么乱。等打扫完后,请老师来做客,请小朋友来参观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打扫完了,就打电话通知你们。”说完,我就离开了娃娃家。
不一会儿,萍萍打“电话”来了。“任老师,我们打扫完了,你们快点来参观吧!”
哇!好漂亮,好整齐呀!整个娃娃家摆放得井井有条,桌子上还摆放了水果、食物。“这是招待客人的。”萍萍介绍说。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活动。只有参与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里,才会常常干。受到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悦。
吃完下午的午餐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桌面游戏,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玩耍,但琪琪来到了积木旁边,进行拼搭她,认真的把一块又一块的积木搭起来,然后他抬起头看了看我,我用赞许的目光朝她点点头。她又继续搭起来,一会儿,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对我说:“老师我搭好了你看”,她边说边把搭好的“作品”给我看,“你真棒”,我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听到我的表扬声,她又拿起另外的积木搭起来。
在孩子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其次,要在局部上观察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然后,教师作适当的隐性指导和帮助。琪琪是个好动的孩子,让她坐在位子上,肯定坐不住,自从玩积木后,她特喜欢玩,于是,我针对她的喜欢,积极鼓励她学习,并经常关注她的后动情况,当她有一点进步时,就给予她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使她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她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3
对于插班进来的孩子来说,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小朋友,来到一个又要重新熟悉的新环境,对于这时的他们来说难免会有一点小情绪。就如我班今年插班进来的小女孩郁家宁,可以说她是感情很丰富的一个孩子,特别爱她的妈妈,记得那次上课,我让孩子们对着妈妈的照片说一声“妈妈,我爱你”,那时的她又一次哭了,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呀,她说:我想我妈妈了”。
一个多月来,妈妈每天送她来幼儿园她都舍不得妈妈离开,抱着妈妈不肯放手,觜里还不停的说:妈妈你早点来接我,妈妈你中午来看看我”。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当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我们幼儿园的环境,熟悉老师,结识新的小伙伴,我选出几名性格活泼开朗,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幼儿帮助接待她,多主动和她交流,和她一起玩,让她不会感到寂寞,感受到伙伴给与的快乐,而我也经常的抱抱她,和她说说快乐的事,让她感受到老师的.爱。所以现在的她,早晨来虽然还是有点小情绪,但相比前一个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们老师很欣慰,因为看到了她的进步,她的改变,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她一定会很快乐。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4
一个班的小朋友虽然年龄相当,但性格行为习惯却各不相同,我喜欢那些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听话懂事的孩子,我也并不排斥那些任性、好动、脾气暴躁的孩子,反而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让其改掉自身的不足,正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谈晨阳是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因长期住在爷爷奶奶家,娇惯出许多不良习惯:任性、脾气暴躁、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经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不依着他就动手打人,天天都有小朋友告他的状。我知道这正是他真实的`展现。我没有因此而大动干戈的训斥他,而是在不断的观察,寻找机会帮助他改过自新。《赏识教育》一书中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当我发现他在和小朋友争吵时没有动手打人,只是生气的踢了一下小椅子时,我立刻以赞赏的眼光望着他,夸他进步了,学会了不打小朋友,踢小椅子来解气。当他又一次遇到矛盾,生气的坐在小椅子上时,我又不失时机的表扬他爱护小椅子了,还能静心消气。当他把玩具送给自己的朋友玩时,我集合全体幼儿,赞扬他有好玩的玩具能和好朋友共享,真了不起。渐渐的,快乐开始进入他的内心,微笑挂满了他的脸庞。
全国模范教师窦xx说得好:“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共同享受阳光的温暖。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5
每当洗手时,我发现孩子们有的玩水,有的玩肥皂,有的打水仗,有的则洗一下就去擦手,有的肥皂沫还没洗掉就去擦手,有的只搓手心,有的只搓手背……总之,没几个孩子按老师的要求去洗手。
这种情况,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有值班老师在眼前还好点,如果稍微盯不上,孩子们就故意捣蛋。
对于正确洗手,我们是再三要求,可就是不管用,孩子毕竟是孩子,好玩水使他们的`天性。玩水,玩肥皂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旦玩起来,就会忘记了认真洗手。于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洗手六步骤变成了儿歌,孩子们洗手时,值班老师就领着孩子们边念儿歌边洗手。渐渐地,孩子们能正确、认真洗手了,也就避免了玩水,玩肥皂的情况发生。
其实不仅是洗手这个环节,其他活动也可编成儿歌来促成幼儿的常规养成。如吃饭,排队,午餐,午休等。真可谓幼儿园里无小事,处处显示大教育。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6
许多家长对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往往不甚理解,有的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的途中常常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啦”?如果孩子说:我们玩游戏了!家长心中就会埋怨幼儿园,怎么老玩不学呢?有的家长看幼儿园老让孩子玩游戏,他们就在家中自己花时间教幼儿学习。这分明是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其实,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幼儿正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
本次活动中我预设了三个活动目标:1、学习看图示用正方形叠花。2、通过观察折纸示意图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借助图示和相互学习从而掌握双正方形的折法。3、喜欢折纸活动体验折纸活动的兴趣。从活动的效果上来看,目标基本达成,孩子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活动的快乐,但是个别孩子们在双正方形折法上的还不能独立的完成。
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了真实的郁金香让幼儿观察,并简单的介绍郁金香的生长环境等知识。然后再出示折好的一些郁金香引入,引导幼儿观看郁金香的结构有花蕊和叶子。接着再分两个步骤进行讲解花朵和叶子的折法。孩子们都能十分认真的观看,随后教师出示折纸示意图,便让孩子们开始折纸。
活动结束后我对自己本次活动进行了一次反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教师的课前准备充分,示意图能按照步骤进行,便于幼儿观看。2、教师能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帮互助。3、在讲解示范时,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掌握双正方形的折法重点讲解,导致个别幼儿在这个步骤时没有很独立的完成。4、教师在指导时,没有能顾及到每一位幼儿,对于能力差的幼儿不能很好的关注到。
虽然在活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孩子们都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中,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折的郁金香如珍如宝。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清明节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随着古诗朗诵的声音,常识活动《清明节知多少》开始了。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为了让孩子们增加对清明节的了解,更加对我们闽南民俗文化活动的体验,今天早上,我开展了常识活动《清明节知多少》的教学。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古诗《清明》引入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这首古诗已经十分的熟悉,不仅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还巩固了孩子们对古诗的记忆。
接下来我便利用一段故事来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孩子们很认真的观看着。看完故事我提问孩子们:那我们闽南清明节是怎么过的呢?孩子们说了很多:全家去扫墓,吃润饼菜……
一、认真进行课前前瞻反思, 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
课前前瞻反思,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经验教训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必须坚持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 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任何一种可能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因素。
1. 分析现有的教学条件, 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教师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校的条件稍差, 可以考虑自制一些卡片等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学校具备幻灯机, 则可以考虑制作一些幻灯片, 以可动画面的形式呈现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校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便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 借助多媒体的声、色、光、影的效果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2.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 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等。但是, 究竟哪一种教学方法最适合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英语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单元要求,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并根据其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比如, 对于新授英语单词,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猜法、说唱巩固法来简化单词学习, 强化学生对新授单词的记忆。这样, 枯燥的单词教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 学生的兴奋点将自然转到新课学习上来。对于新授句型, 教师可以设计采用情景创设法、表演法、交际法、小组讨论法等, 来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练习新句型,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分析学生的接受实际, 以便因材施教
教师在熟知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还要仔细分析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选择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争取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例如, 初中学生不仅喜欢直观、形象的展示, 更喜欢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中轻松的学习。所以, 教师在写教学设计之前, 反思学生的各种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那样可以减少对教学方法选择的盲目性或随意性。
二、及时进行课中监控反思,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各种练习、活动的量比较大, 不可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教师思维活跃、目光敏锐, 随时作出反思, 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思维交流, 甚至通过与学生眼神、表情、手势的交流来获得有关教学进展的各种反馈信息, 进而对之进行反思, 适时调控。有时,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教学思路会被打乱。这时, 教师就要马上作出调整, 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有时, 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法真正运用到课堂时, 并不能达到想象中的效果, 要么学生难于理解, 要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时, 教师就要反思存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然后,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现小组对话开展不起来时, 教师就要反思是不是活动的要求没有讲清楚致使学生不得要领, 还是学生缺乏语言表达所需的语料。
三、深入进行课后评判反思, 在研究和调整中不断提高
课后评判反思有助于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研究分析, 总结经验, 合理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有一位教师这样记录自己的反思感受:“一年来, 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 整理课堂实录, 已成为我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教学反思让自己静心专注教学研究, 让自己总结并升华经验, 让自己发现不足, 渴求新知。通过撰写案例, 对自己工作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在保持工作激情的同时, 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融化、组合并萌芽, 进而对学生更富有感情, 真正领悟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境界与乐趣, 使自己品尝到了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教学随笔;困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积极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写好教育随笔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理念引领反思,提升反思高度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实施者,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学反思不等同于自我检讨,教学反思需要新课程理念的引导,在这种教学理念下不断审查自己的观点与实践,提升反思的深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反思要开拓思路,发散思维,不能见反思简单地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教学灵魂,这样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反思需要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教学理念能够提升教学反思高度,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二、记录教学困惑,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变化,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中,让教师产生了教学困惑,感到了迷茫。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随笔平台,不断回顾、整理、反思教学行为,吸取经验教训,找到解决困惑的具体办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杜绝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满堂问”,这让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笔者通过观看大量名师录像,终于理清教学思路,明确了提问方法。于是在随笔中写道: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提问要有质量,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三、反思教学失误,弥补“遗憾”
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缺陷或者不到之处。所以每节课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进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课堂教学只有一次呈现机会,它是没法复制的,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随笔记录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反思教学失误,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弥补教学中的“遗憾”,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利用教学随笔平台,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3).
在活动《大嘴怪》进行时,我提问“大嘴怪爱吃什么?”幼儿展开想象说出了很多,有说:“吃气、吃血、吃水、吃奥特曼、吃人等。”我没有立即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幼儿手拿塑料袋到室外进行探索,从而得知“吃空气”的答案,并感受空气兜进去,塑料袋胀得鼓起来。在装扮“大嘴怪”前,我让幼儿积极动脑,想一想,说一说怎样装扮,并把他们说的方法一一试验,最后得出水彩笔、橡皮泥、彩笔可用作装饰。
在活动《贴着报纸走一走》时,我先让幼儿说说不用手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报纸跟你走?孩子们说不出来。于是我让幼儿去纸进行探索,当有幼儿有好的玩法时我请大家学着尝试,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们都想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纪律也有点闹,于是我请孩子们重新坐好,请幼儿一一上来把自己的玩法呈现给大家看,并鼓励幼儿想出来的玩法要和人家不一样,在这过程中,幼儿不仅把书中介绍到的各种玩法想到了,还想出了这样几种玩法:弯下身子放在背上走;有的夹在下巴与脖子间走;有的用上下嘴唇夹着走;有的将报纸挂在手臂上走;有的在纸上蘸点水贴在裸露的皮肤上走。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有幼儿(宋尔品)把报纸摊开贴在胸前走,纸没掉下来,请他自由演示了两次我请幼儿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周杰小朋友说:“因为有风把纸吸住了。”我让幼儿到户外继续探索纸贴在胸前快跑与慢跑的区别。
通过这两个活动,很好地反映了幼儿的认识是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发现来源于生活,快乐来源于发现。整堂课幼儿兴趣十足,老师只需适时引导,帮助小结。
我总觉得,在幼儿园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虽然有忙碌,有辛苦,但是看着一个个小朋友,我们的内心,就会无比的快乐。自从进入幼教行业,投入工作以来,总是那么的忙碌,我们也逐渐适应了这样充实的生活和快节奏。
感谢徐老师的照顾。开学以来,一直忙着幼儿园里的一些烦琐的`事情,对班级往往是无暇以顾,是她一个人在默默整理教室,布置环境,照顾孩子,什么累活都是她抢着干;又是她带我熟悉家长和孩子,向我介绍每个人的特点,让我更快地融入新集体。
感谢家长的理解。虽然接触不多,但也让我看到了大部分家长的热情。对于我这个新老师,大家都抱着积极的心态接受,对我充满了信心,而我,也不会辜负这些家长的期待。
感谢孩子的可爱。慢慢和孩子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孩子身上洋溢着天真的气息,纯真的心态让我不由自主的喜欢,我和孩子由陌生慢慢变成熟悉,最后变成亲密。
观察是教学反思的前提,有观察才谈得上研究。同科学家观察自然现象、社会学家观察人类行为、医生观察病人症状一样,教师通过对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观察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如果教师每天能够观察并记录下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及时捕捉教学亮点,并找出教学不足,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上升到教学艺术的妙境。
教学反思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千言万语。有些教师备课,习惯于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留下反思的空格。课后再记下课堂上的关键节点,记下导致课堂全盘皆活的关键处理方式,记下因为和学生相遇后萌生的全新的课堂构想,记下自己在讲解时令学生动容开悟的一个句子,这些都可以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最有益的备课资源。丰富的教学经验就是来自这样的积累。有些教师则擅长记录教学过程。他们的反思是叙事性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片断,不一而足。他们用丰富的案例来促使自己前进。这些案例,不仅留下课堂上的精彩火花,连摩擦出那些火花的推动过程也一并记述了下来。细节与细节构成的逻辑关系,让我们看到了教学行为发生的活生生历史。更可贵的是,这样的记录行为,是一种反思。而反思让本不出彩的细节发光,同时还让教师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可以从容仔细、清晰明白地审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们是否符合教学的理性,是否与学生的心互相融合。
教学反思使教师从授课人变为评课人,每节课后都在追究自己习焉不察的细节问题,让自己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反思中,看似模糊的教学细节变得清晰,呈现前所未见的意义。记录把过程变成体验,变成去除蒙蔽、看清真相的唤醒。反思让教师始终保持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敏感,保持住了追究精研教学细节的热情,保持住了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往往是,一个细节的关注,上升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提炼,让整个课堂设计产生全新的奇思妙想。
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撰写教学案例,它可以避免把观摩课当成一种表演、一种比赛、一种出人头地手段的扭曲状况。撰写教学案例,使教学艺术追求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学由此成为教师生命的需要,变成了教师艺术化的富有诗意的活法———你怎样活,你便怎样教。反思是一种自修,与观众无关。都说要上好“家常课”,在家常课后,我们用教学案例为自己打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会通过过程记录达成经验的自觉,获得保持自我清醒状态的方式,而教学必然会因为反思呈现“苟日新、日日新”的鲜活生动的面貌。其实,读读《论语》《孟子》和《传习录》,读读柏拉图对话录,我们会发现,这些经典的相当篇幅,其实就是孔子、孟子、王阳明、苏格拉底这些人类老师的课堂实录,里边充满了经典的教学片断。如果有心赏析一下这些教学案例,我们会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这种记录方式转向那些名师们,转向自己身边的同仁,听课、记录、思考每一个教学细节,我们会像古代写下《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这些“诗话”佳作的欧阳修、王国维一样,写出属于自己的“课话”,一种依傍具体过程的教育研究文体。
说两句这些口头语会害了你对于有口头语的幼师来说,好的口头语可以帮助幼师轻松组织活动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好的口头语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在园情绪,甚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今天就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吧。我看谁是最后一名?我看谁忘了?分析这类口头语明显带有反面恐吓,言外之意是:谁达不到要求就会受到批评惩罚。这样就违背了幼儿教育所提倡的正面激励原则,试想,幼儿在这样一种恐吓情境下,能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完成好幼师所提的要求吗?即使完成了,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大概只能是压抑、紧张与恐惧了。教育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在这种情景下,幼儿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消极应对,并不能从中得到任何乐趣。而对于更小一些的托、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够像大人一样理解幼师的反话,往往会以为教师真的在比谁是最后,反而事与愿违。
对策变反面恐吓为正面激励。幼师应以充满热情和积极向上的语言激励孩子。比如:我们看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比比谁记得最牢?等等,甚至还可以许诺对完成好的幼儿进行奖励,如贴小红花、点小红点、获得优先游戏权等。这种正面激励利用了幼儿喜欢成功、追求上进、乐于竞争的特点,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竞争,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完成目标。不许说话!(不许……)赶快吃!(赶快做……)分析这是一种强制性命令口头语,它所反映出来的师生关系仍然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高高在上,对幼儿发号施令,拥有绝对权威;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幼儿没有发言权,没有主动地位,只能是绝对服从者。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感到压抑,进而形成唯唯诺诺、惟命是从、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不良性格,又如何谈得上创设自由宽松、平等尊重的精神环境,培养乐观向上、敢于创新的良好性格?况且这种简单的指令真的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遵守和服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策变强制命令为游戏诱导。幼儿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热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游戏中,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乐此不疲,并从中获得巨大乐趣,得到有益发展。幼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组织日常活动或教学活动时,要能够随机应变,想办法将指令变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指令。
比如课前准备时,可以玩“神奇胶水”的游戏,请幼儿用想象中的神奇胶水“粘”好自己的小手、小脚、小嘴巴、小屁股,使其坐好不乱动,以集中注意力;让幼儿注意看某处时,可以告诉幼儿用小眼睛做聚光灯找到某处;让幼儿原地不动时,可以让他们比比谁最像木头人;幼儿不好好吃饭,可以玩芝麻开门或大老虎、大鲸鱼等游戏;让幼儿不乱跑时,可让其学小猫排队轻轻走等等。
这样一来,幼儿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指令,更重要的是,完成指令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幼儿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幼儿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师生关系也得到了完善。笨死了!连这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分析这是一种对幼儿的轻蔑否定用语,通常当幼儿达不到幼师的教育目标时最容易出现这种语言,它是教师消极情绪在幼儿身上的尽情发泄,甚至可以称其为一种语言暴力,反映出幼师对幼儿人格的严重轻视。
在园里实施自主游戏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孩子们游戏时快乐的身影、创意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了;玩区域游戏时更加专注安静了;晨间锻炼时比以前来的更早了……。在指导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有了一些理解。
首先,在游戏观念上,教师应做自主游戏的支持者。作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掌控游戏”的情况,尊重幼儿个体的独立性以及自由选择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幼儿自主游戏的环境条件和游戏材料,支持幼儿自己要选择玩什么、在哪里玩、和谁一起玩,从而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投入游戏的主题意识。
其次,在材料提供上,应多提供自然性、半成品的游戏材料,且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孩子与自然界的联系极为紧密,自然的材料总能引起他们的游戏兴趣,半成品的材料也总能引起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构思,从而激发幼儿丰富的游戏行为。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如各种石块、贝壳,木块、各种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充分利用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兴趣,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此外,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可以及时呈现新的更复杂的玩具和材料,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获得社会感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 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 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 即教学反思在意识的对象上, 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 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 因而反思的结果、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本质上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服务的, 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一般需要反思如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 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前反思。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条件分析。即对这一时期学校内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和预测。第二阶段是选择。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 注重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 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 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式, 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 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
2、教学中反思, 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 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 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
(2) 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 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学科教学中, 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 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 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3、教学后反思,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后的反思, 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针对教学全过程, 从设计到操作包括前两段反思结果重新思考, 另外, 课堂中也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 捕捉这些“火花”, 日积月累, 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研究性质。增强反思意识, 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再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1、加强理论学习, 潜心教育科研。
对行为的反思需要以理论为指导, 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寻根问底, 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 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勤思多记, 撰写反思札记。
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持之以恒, 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 都是反思的结果, 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含着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
3、听课观摩, 相互交流。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典范, 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即使观摩不很如意的实验课, 也可使我们借鉴教训, 少走弯路。
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 借助他人的反思, 促成自我发展。大凡上公开课, 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较强烈, 钻研较深刻, 反思更迫切;备课时, 往往教研组群策群力, 共同反思推敲, 互助合作, 群研究共商讨, 在综合反思基础上形成较优化教学设计。这也是今后教学前反思的参照与蓝本。上完课后的交流评课, 大家畅所欲言, 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 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的良好途径。
当然, 反思还包括写课后修正教案, 观看自我录像片段进行全程微格研究等等方式, 陷于其推广的局限性, 本文也就仅此一提。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 “教然后而知困”, 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师们一定要直面缺点, 认真剖析, 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 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中国教育报》, 2001-7-27-2。
我在课前自己制作了《小花籽找快乐》的PPT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进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由于课件的图片比较鲜艳、生动,所以观赏课件更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我创设宽松的语言氛围,通过让幼儿欣赏故事,学说并表演故事对话,让幼儿多说,敢说,乐说,发展幼儿的思维,又通过表达自己的快乐将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提升,懂得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努力在幼儿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活动后的反思:
一、目标的达成度
在分析教材和幼儿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目标比较具体、明确,符合幼儿的发展。活动后觉得知识、能力这二个方面的目标幼儿都能达成,最后的情感目标在我的多次引导下孩子终于能意识到,所以最后的目标也是基本完成。
二、活动重难点的突破。
《小花籽找快乐》的故事中,引导幼儿体验“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感受,是这个故事具有独特审美教育价值之处,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活动环节的设计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第一层次:熟悉理解作品。在分析教材时将故事分为两个部分讲述,首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在边讲边学对话的过程中让幼儿知道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快乐的原因,引导幼儿发现其实是太阳、小鸟、蜜蜂、青蛙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别人才获得了快乐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帮助小花籽寻找快乐。通过让幼儿猜测、想象小花籽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满足了好奇、爱想象的心理又对讲故事的第二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幼儿继续想听故事的愿望,我想的寻找快乐的方法与故事中的方法一样吗?在讲完故事的后半部分后提问:“小花籽找到快乐了吗?它是怎么找到快乐的?”帮助幼儿理解小花籽找到快乐的经过。
第二层次,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情感。通过与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重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由于对话比较简单,所以幼儿在学习了第一、二个角色的对话后已经能主动迁移到后两个角色的对话中了,通过师生、前后排等不同形式的对话练习,激发了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所以幼儿对于短句的掌握是比较好的。幼儿在扮演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感受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情感。
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将故事中太阳、小鸟、蜜蜂、青蛙以及小花籽快乐的体验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结合照片与生活经验,讲述身边的快乐。提问:你们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是怎样找到的?一开始幼儿似乎还没能找到这种帮助的快乐,但在照片的指引下幼儿逐渐能讲述这种快乐,这个环节的设计做到了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又扩展、提升幼儿的经验。幼儿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带我玩、玩玩具,这些都是快乐,这些快乐与故事中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幼儿在充分表达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将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了提升,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反思活动应当从哪里入手?这无疑是决定反思活动成效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希望借助下面的案例来谈谈反思活动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切入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而许多时候,这些问题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暴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还要深刻分析影响师生课堂行为的内在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那么,随着反思活动的不断进行,自身的专业素养就会不断得以提升,同时自我反思能力也将不断得以提高,良好的反思习惯也将逐步养成。
下面是在教学《白天与黑夜》一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出示了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在接下来进行班级交流活动时,有学生回答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
片段二:在探究新知环节,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猜测白天与黑夜的形成的原因,结果同学们在自转还是公转的问题上各执一词,议论纷纷。
为此,授课教师让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来模拟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作为“地球”的学生要按照自西向东的公转与自转方向“运动”,而没有对运动方向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当然,通过模拟演示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是地球自转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地球上白天与黑夜现象的交替出现。就是说,演示活动在达到了短期目标的同时,也为以后学生错误的出现埋下了引线。
片段三:在探究新知环节,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仍然没有对地球的运动方向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只是强调一点:手电筒要尽可能做到与地球仪处于同一高度,并做到照亮半个“地球”。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的操作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这无疑又使得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行得更远。
片段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一致认为地球上白天与黑夜交替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接下来,授课教师开始着手解决地球运动方向的问题,尽管通过种种努力告诉学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然而,当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地球仪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时,有许多同学都出现了错误。
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在地球仪上正确地用箭头表示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便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回顾案例中提及的几个教学片段,那么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明方向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活动安排为时过晚。或者说,在教师正式讲解这一知识点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甚至还以错误的方式保存到自己的头脑当中。
就是说,应该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地球自转这一问题的时候,或是稍微提前一段时间,比如在导入新课环节,当学生回答出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教师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那么,学生在后来猜测白天与黑夜成因时的模拟演示活动,以及后来的自主探究的模拟实验过程中,自然也都能够按照“地球”正确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来进行相关的演示与操作活动。那么,最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时,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学生之所以出现了错误,或者是因为他们对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或者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的模拟演示或是模拟实验活动中已经进行了错误的`操作,由此而形成的错误经验对他们后续的学习活动产生了误导。
不仅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时,也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否则,学生的演示活动就有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即使是演示的同学动作正确,但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还会使其他那些观看的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的理解产生错误。这样,也就必然增加了他们以后学习活动的困难。
这一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师,既应当关注学科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又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并做到能够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改善教师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幼儿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必须进行教学反思。现在很多幼儿教师都在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教学的得失, 通过教学案例、活动方案、教育心得等教学反思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幼教中心在教研工作中就积极倡导教师开展个体和集体的教学反思活动。
一、个体反思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 学会反思, 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中心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要在教案中写下简短的教学反思, 在每学期的观摩教学中也要针对每个具体的活动做出反思。我中心还要求教师每学期写两篇教育笔记, 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教育行为反思, 对组织行为、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进行反思。
1.记录过程, 说出实话。我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 并把它记录下来;在每月的教育笔记中对教学案例和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反思。在记录的过程中, 教师要说实话, 说真话, 用简短、平实的几句话记录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课后收获、活动组织中的不足、教学对象 (幼儿) 的反应等, 日积月累, 既锻炼了教师的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2.勤于分析, 查找问题。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 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分析教学的得与失、进步与不足, 特别要对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 使用的新方法、亮点给予自我肯定, 不足之处进行回顾与梳理, 将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3.深度分析, 提出建议。教师通过个体反思, 进而对幼儿园整体的教研工作进行反思, 并对教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促进教师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4.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教师从自我反思到对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再到对幼儿园整体的教研活动进行反思, 并对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样, 教师的反思是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个体到集体不断递进、上升的, 最终使教师在不断的分析中提高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集体反思
教师的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反思的内容及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 要适时地以交流、沟通的方式, 积极向他人学习, 分析、借鉴别人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师要跳出自我、突破自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让教师们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为此, 在教师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集体探讨问题, 反思教学活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 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中心的教研工作经验来看, 集体反思可以是教研组成员针对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 也可以是全体教师对一节“靶子课”进行评价、反思, 或是组织教师对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 还可以是观摩教学或参观学习后, 全体教师针对教学活动或组织行为进行评价、反思……总之, 集体反思的形式多样, 教师们在反思活动中通过多重互动, 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而不同理念、思想的碰撞也能使教学反思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此外, 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
【中班教师教育教学反思随笔】推荐阅读:
中班教师教育反思随笔06-21
教育随笔中班实习教师10-08
中班教师音乐活动教育随笔09-20
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07-18
中班教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10-16
中班教师教育工作心得体会11-07
教育随笔中班12-10
中班体育活动教育随笔10-04
中班下学期教师总结09-12
中班教师秋季工作计划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