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

2025-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精选6篇)

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 篇1

一、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述

1.档案信息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档案信息资源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源的集合[1]。这些信息资源涵盖的内容广泛,信息的存储形式,已不再是以往纸质的信息形式,更多的是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在的信息,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种整体趋势。当前,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现概述如下:(1)目录信息资源。档案目录信息,是对信息资源的一种宏观描述。目的是为了方便档案信息的分类和整理,起到“纲”的作用。主要是关于档案的一些目录信息,例如,一些案卷的目录信息等等。(2)专题信息资源[2]64。档案专题信息,往往是一种少而精的一些信息,这些档案信息由于具有一定的归类性,可以通过少量信息即可反映整体内容,例如一些专门的教育信息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等,这类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满足对于特定信息的需要。(3)全文信息资源。档案全文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大部分或全部内容,重点强调全文性,例如,对一些图片信息的扫描,这些图片文件以及扫描文件都可称之为全文信息资源。

2.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按照档案信息的开放程度,以是否具有机密性,进行分类,有以下两类:(1)公开档案信息资源。这类信息,强调公开性,例如一些被政府机构公开的一些政绩,一些机构设置的一些公开信息等等。(2)非公开档案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具有很大的个人隐私性,需要一些特权或只对当事人开放查询的信息等等。档案信息资源的两种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化共享服务的适用范围。

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代,在整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积累了很多诟病,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以往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被政府掌握;另一方面,以往人们的需求还基本处于物质阶段,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不高。两方面共同导致了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在长时间内基本处于封闭抑或半封闭状态。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档案信息资源的公众有效利用率低。当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方式还较为单一,仍旧以纸质复制品为主,适应时代发展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方式,还不够成熟,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数字化、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进程还较为缓慢。一些数字化的档案馆建设还不具规模,对于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周期还较长,公众整体利用率还较低。

2.现存的档案信息资源与公共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现存的档案信息资源与公共需求严重脱节,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无的放矢,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趋于平淡[2]。通过对一些档案馆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地方性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过于单一,一些专题性的档案信息资源较少,而且,这类档案信息资源的时间跨度较短,缺乏进行系统性长期性研究的客观条件。而且,这类档案信息档案多为文书档案,与公众的需要相差较远。

3.档案信息资源认识价值程度低。档案信息资源的公众利用是否充分,取决于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识价值程度上。由于,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公众有效利用率低,而且档案基本处于静态存放中,忽略了对社会公众的利用服务,人们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自然对其认识价值程度方面也较低[3]11。

三、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

1.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遵从的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一种新机制的构建,自然应遵循必要的准则。同样,对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也必须建立必要的原则。大致有如下三个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需要。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属性,要强调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正确与否。(2)方便会计与安全相结合的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势必也会进一步数字化、网络化,这些技术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深入,一方面,对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是一种革新,在资源共享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存在诸多问题,一些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侵入档案管理系统,导致档案数据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机制过程中,遵循信息安全第一的原则。(3)有偿与无偿共享相结合的原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档案信息资源是众多信息资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同大众信息一样,可供公众无偿共享[3]23。但是,档案信息资源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档案资源内容具有保密性,因此,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要采取多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部分有偿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资金,要进一步投入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方面,丰富信息资源内容,进一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的最大化。

2.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机制试探。(1)需求调查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人们的使用,满足当事人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调研活动,以需求档案信息资源的个人或单位为研究对象,定期开展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一些交流,进一步探讨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新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关于档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系统,结合实际需要,设立一些专门的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系统,积极回答档案信息资源需求者的问题,对于他们所反馈回来的建议,要及时整理,进一步了解档案的需要人群的大致共性,同时,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行有力宣传,对公众档案利用需求的类型也进行搜集和整理。(2)依法调控机制。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4]。在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机制的过程中,要有法可依。其次,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机制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都是空白,例如关于档案信息资源有偿查阅的幅度究竟有多大,档案信息数据的来源方式该如何多元化,多元化的程度如何把握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整个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目前是空白,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些有标准可查询,有法规可以依据的机制,对优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所遵循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积极探索。(3)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调控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在各个档案馆掌握的情况不同,而且各个档案馆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旦,某个档案馆关于档案信息资源未被建设或者建设不够完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调控机制,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提到议程当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整个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均衡发展。(4)组织领导有序机制。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涉及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各个单位也较多,而且各个单位的职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涉及的技术攻关方面也较多,关于人员配置、资金调动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要构建出较好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是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讲求协同性。要成功构建这一机制,离不开各个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档案局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的指导和管理。总之,要强调组织领导有序机制,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创造有序化的良好进程,并为其他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构建,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可以为一些历史专题的研究,提供颇具价值的资料,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一些关于《城市记忆》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专题研究的问题,《老照片》的专题研究等。总之,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要充分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属性,强调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的构建,从构建共享服务机制的原则着手,提高共享服务构建的进度,在一些构建机制方面进行优先和重点考虑,以信息化的时代为契机,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促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概述,重点探讨当前档案信息利用存在的若干问题,积极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提出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虚拟化与信息资源云服务 篇2

关键词:虚拟化 信息资源云 云计算 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06-05

Virtualization and the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stract Virtualization i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 It can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loud computing system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simplify the infrastructure, optimize resources and reduce risk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users' need in the cloud environment, using of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virtual mode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anners of networks, servers, storage, and data information cloud resources virtualization.

Key words virtualiz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loud; cloud compu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1 引言

信息资源云是采用云计算理念而构筑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模式。信息资源云不需要改变现有互联网资源的分布,而是采用虚拟化与信息资源集成的相关技术,将信息资源加以虚拟化与集成,并进行知识层面的组织、构建,加以服务质量的保证,达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按需知识服务的目的。虚拟化是信息资源云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及数据虚拟化等。可以说,用户的存储环境越复杂,虚拟化带来的好处就越明显。具体来说,虚拟化对信息资源云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1)虚拟化可以简化对资源的表示、访问和管理,并为这些资源提供标准的接口,让用户透明访问,按需获得。

(2)虚拟化对面向用户的应用进行优化,并可以减轻与存储有关的管理负担,并为数据中心的迁移、备份、灾难恢复及负载平衡提供更好的模式。

(3)虚拟化还可以通过虚拟若干个机器来实现不同应用的实现,以此来形成隔离,通过隔离可以解决各类冲突,并且提高了资源处理效率。

(4)虚拟化降低了用户与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使用户并不依赖于资源的特定实现,也增强了资源的动态可扩展性。

(5)虚拟化可以利用很多低成本设施集成整合后,在云端统一提供良好的服务,大大节省了提供商的开发费用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6)虚拟化有助于建立弹性伸缩的应用架构,用户可按需使用,随时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用户申请的主机服务可实现快速供应和部署(实时在线开通),且在数分钟内即可快速实现云服务器配置的按需扩容或减配。

2 相关的研究

信息资源云服务的核心就在于构建一个虚拟资源池,为上层提供逻辑服务,下层虚拟化技术的支撑[1]。通过资源建模、资源虚拟化、异构数据集成以及服务定制等,建立一个包括资源层、物理服务层和逻辑服务层的三层资源虚拟化模型[2]。目前国内的虚拟化研究主要是利用虚拟化的相关技术,提出了云制造资源虚拟化框架。这些框架侧重于上层的数据资源,对于云环境下的其他基础设施资源涉及较少[3]。对于技术层面,如虚拟化容器整合模块和虚拟资源调度模块的设计可以借鉴Platfom公司云计算平台Excalibur[4]。

随着SOA技术和网格应用的发展,上层服务虚拟化的研究有较大进展[5]。服务是资源载体,服务虚拟化就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技术手段,为达到灵活,低成本使用服务的目的,对服务进行加工、抽象、转换,在不改变原有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成新的适合用户要求的虚拟服务[6]。也有学者[7]提到了虚拟服务和物理服务的概念,认为虚拟服务是一组物理服务的集合,这些服务不仅具有相同的操作集合还可通过相同的方式调用。同样,信息资源的云服务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将物理信息资源向虚拟资源转换,形成逻辑服务层。

在国外,Mouradl[8]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三层服务查询模型,最底层是具体的物理服务,中间是特定领域的虚拟操作,上层是查询级别的视图,是虚拟操作联合视图,这里的虚拟操作联合视图是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去定义。这个模型对虚拟化过程描绘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本文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扩充,使概念更加实物化。2010年,Fabio Baroncelli等人[9]提出一个结合软件实施和网络信号发送的完整设计,使网络即服务可以和其他云服务(例如存储服务)进行连接配置,这对信息资源虚拟化底层基础设施所需的网络虚拟化提供了启示。

3 信息资源云的虚拟模型

本文虚拟化技术引入资源虚拟化的抽象层次模型中,结合云环境下信息资源特有属性进行了扩充,建立一个实现信息资源云虚拟化的模型。它从用户利用的角度实现了虚拟化,可以动态、透明、低成本地使用信息资源(模型的整体框架见图1)。

3.1 网络层

网络虚拟化是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的最基础的一层,物理主机不仅是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信息资源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通过VMware vSphere中的vNetwork网络元素实现。

网络虚拟采用刘鹏提出的方案[10]。在指定物理服务器上的虚拟机之间,利用分布式交换机将它们进行集成,作为单个虚拟交换机使用。这使得虚拟机在跨主机迁移时可确保其网络配置保持一致。交换机的一端与端口组相连,一端是上行链路,与虚拟机所在服务器上的物理以太网适配器相连。虚拟交换机可将其上行链路链接到多个物理以太网适配器以启用网卡绑定。通过网卡绑定,两个或多个物理适配器可分摊流量负载,或在物理适配器硬件或网络出现故障时提供被动故障切换。与同一端口组相连的所有虚拟机,即使属于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也在虚拟环境内的同一网络中。从虚拟机的角度看,客户操作系统中的通信过程就像与真实物理设备通信一样。从虚拟机外部看,vNIC(虚拟网络接口卡)拥有独立的MAC地址以及一个或多个IP地址,且遵守标准的以太网协议。它可以将离散的硬件资源统一起来以创建共享动态平台,同时实现应用程序的内置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网络虚拟化可以使部署在数据中心物理主机上的虚拟机可以像物理环境一样进行网络互联,而不用关心它具体属于哪个网络,消除了不同网络之间的界限,满足透明化的要求。

3.2 资源层

网络虚拟化使主机可以不分地域、属性等限制性因素按需使用,在此基础上,需要实现存储和服务器的虚拟化,以使存储其中的数据实现虚拟化。

3.2.1 虚拟存储资源

虚拟存储资源可使传统环境下的存储介质,转变成云环境下所需要的模式。目前云存储系统通常将虚拟化存储分为三层[11]:物理设备虚拟化层、存储节点虚拟化层、存储区域网络虚拟化层。

物理设备层: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块级别的资源分配和管理,利用底层物理设备创建一个连续的逻辑地址空间,即存储池。根据物理设备的属性和用户的需求,存储池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数据属性,例如读写特征、性能权重和可靠性等级。

存储节点层:实现存储节点内部多个存储池之间的资源分配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按需分配的存储池整合为在存储节点范围内的统一的虚拟存储池。该层由存储节点虚拟模块在存储节点内部实现,对下管理按需分配的存储设备,对上支持存储区域网络虚拟化层。

存储区域网络层:实现存储节点之间的资源分配和管理,集中管理所有存储设备上的存储池,以组成一个统一的虚拟存储池。该层由虚拟存储管理模块在虚拟存储管理服务器上实现,以带外虚拟化方式管理虚拟存储系统的资源分配,为虚拟磁盘管理提供地址映射、查询等服务。

虚拟化存储中引入双层地址空间映射机制来,构建两个逻辑部分和一个映射组件构成,全局扩展地址空间用于管理所有映射到本地扩展地址空间的远程空闲内存,逻辑扩展地址空间则用于扩展本地物理地址空间。最终,由映射组件根据一定的规则完成从全局扩展地址空间到逻辑扩展地址空间的映射,以此构建跨越物理服务器资源边界的内存资源抽象。此外,利用气球驱动技术、页面交换(swap)技术、基于内容的页面共享技术、页面补丁技术等,通过释放空闲内存和使用远程内存的方式来达到动态调解虚拟机内存分配大小,把远程内存作为附加的存储层次的方式来调解内存分配可以达到最大优化内存资源配置[12]。云存储的每一块数据都有若干备份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中,当云中的某个节点发生错误时,由监控器传递信号,进行虚拟机快速迁移,节点可以动态的添加和移除,比原始的存储方式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13]。

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存储的虚拟化。目前较为流行的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vSphere的高性能集群文件系统和GFS都是云环境可应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高容错性,并且可以被部署在低价的硬件设备之上。

3.2.2 虚拟服务器

虚拟服务器也称为vps主机,相对于真实主机而言,采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完整的服务器主机分成若干个主机。

服务器虚拟化可用两种方式。一是软件虚拟化,另一种是硬件虚拟化。适当地配置运行服务器,可使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服务器或桌面。每一个虚拟机都不需要自己的电源,都不会产生自己的热量,也都不需要空间,但这些虚拟机中都可以贡献相同的服务并同时在一台物理机器上运行。这样,每个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节省了大量空间。

信息资源的使用是依托于服务器的,服务器虚拟化能够通过区分资源的优先次序,随时随地将服务器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们的工作负载,来简化管理和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为单个工作负载峰值而储备的资源,在资源调度中起了重要作用。

3.2.3 虚拟数据中心

信息资源虚拟化的结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它可以源源不断地按需输出内容,也可以被狭义地称为数据虚拟化。

在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的基础上,云计算注重把封装好的通用服务以及资源提供给用户,对异构资源的处理不是依靠中间件,而是针对不同资源不同处理。当呼应程序时,为其分配一种CPU、内存及软件,而不会是异构的资源,这样便于管理,也节约了成本。所以,虚拟数据中心中的资源可以按照同构类型资源,将属性相近的集中在一起,再通过物理到逻辑的映射进行整合。

虚拟数据中心能够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汇入到抽象的服务层。这有助于减小对物理存储系统的需要,又为使用数据的所有应用程序(尤其是商业智能系统、分析系统和事务系统)提供了统一接口。

3.2.4 虚拟资源管理层

要实现按需、动态、有效的供给,就必须对各种虚拟化方式进行合理组织。管理层负责存储管理、调度监控、桌面实例化、QoS评价、安全等等。

服务器等虚拟化后,规模增加,且所具有的迁移特性使虚拟服务器在网络中的物理位置变得难得可视化。管理层可以引入资源视图和虚拟拓扑来进行资源管理。通过虚拟资源视图可以查看物理服务器、虚拟交换机、VM的资源从属关系信息、网络的配置能力。虚拟网络的拓扑数据使所有节点都聚合到物理服务器节点上,同时又能体现物理服务器内部的虚拟世界。

监控器负责在接收请求后,查看虚拟机的可用性和资源应有权,监控资源存储运行状况,当发现存储节点已经失效时,控制节点能够将工作负载交给那些运行正常的存储节点来完成。

桌面实例化即虚拟桌面,它可以融合所有软件实例的显示窗口,真正给用户呈现一种虚拟化的体验。它可以通过请求、验证信息、连接、启用列表、应用、取消连接这一流程实现本地桌面和虚拟桌面的融合。终端用户设备成为轻量级计算机,只处理键盘,鼠标,显示器及本地相连的扫描仪和打印机任务,可以真正实现随地随用。相对于传统的“胖桌面”它有以下优势:①成本降低、可管理性、安全性、灵活性和可重置性提高;②只将所需要的应用窗口推送给客户;③动态分配资源,高性能和负载平衡;④拥有控制客户与服务器之间交互的协议[14]。

安全管理执行第三方认证、授权、验证用户身份的任务,还可以通过用户文件信息动态探测其忠实度改变情况,保护敏感数据。

3.2.5 虚拟资源执行层

虚拟执行层的核心功能是支持虚拟资源任务的执行。

资源调度是提高云环境下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每项服务,我们建立了一个负载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及外部事件迹象等,预测实时的请求量以满足给定时间点的资源需求[15]。资源调度一般包括四个步骤:资源请求,资源探测,资源选择,资源监控。

首先探测用户需求和资源,然后根据探测到的资源指标和预先定义的资源调度策略,对资源进行评估,从候选资源列表中根据选择最优资源,并根据策略和评估结果去执行相应的行为。接着,将虚拟机启动到合适的机器上,使得资源池中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调度迁移策略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关闭闲置服务器或启动多台虚拟机去完成负载比较大的任务时,将负载平衡。

在虚拟执行环境中,资源不会意识到虚拟层的存在,而会像在传统计算环境下一样运行,为虚拟资源提供一个独立的环境。对于软件资源来说,只要部分甚至不用安装在系统上,虚拟软件就可以动态部署[16]。

3.3 物理服务层

由于资源并没有进行服务化,信息资源池并不能立即向外界提供服务,还不能完全实现虚拟化所要求的按需。

物理服务层主要解决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调用接口的问题,资源服务化封装是虚拟化的一种方法。资源封装的具体步骤是:①描述资源:选择相应的资源描述模板,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资源属性信息,形成XML格式的资源属性文档;②按需打包形成资源实现类;③部署资源:调用资源适配器的加入接口,加入到资源适配器中。资源适配器会自动生成资源,同时获得资源实现类的相关信息,完成资源的服务化封装,对外呈现统一的调用接口。资源到服务的映射分为:一对一,资源能完成的功能比较单一,直接封装为服务的形式;多对一,多个组合资源表示为提供单一接口的单个逻辑表示形式;一对多,针对功能比较强大资源,各功能之间又相互独立,可以按照功能分别封装成能完成不同功能的服务[17]。

3.4 逻辑服务层

逻辑服务层将服务功能从具体的服务中抽象出来,以逻辑服务的形式予以描述,形成逻辑服务层,满足动态变化的需求或者特定业务的需要。

物理服务和逻辑服务的描述主要从功能和非功能属性两个方面来刻画。其中,功能属性描述是服务的内在处理逻辑,是对服务能够做什么的描述;非功能属性有的叫做服务质量(Qos) [18],它描述的是服务在使用时的外部表现,如性能、价格、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

物理服务到逻辑层的映射有两种:①功能相同,非功能属性取值不同的多个物理资源。这些物理服务能完成同样的业务功能,是同类服务,虚拟化为一个逻辑服务,在实际运行时根据具体的非功能属性要求,选择合适的物理资源使用;②功能相同、非功能属性也相同的多个物理资源。为了增加容错能力或解决负载平衡等问题,一个物理服务复制多份,部署在多个机器上,具体调用物理服务时,可以根据当时服务运行情况等动态选择一个[17]。

上述模型基本覆盖了硬件、软件及数据的虚拟化实现方式,从上到下各层并不是界限分明、独立作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

4 结语

本文的模型立足于云环境下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变化,从用户需求出发,研究以需求为导向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云平台的服务模型及体系。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结合虚拟化硬件技术以及虚拟化资源管理思想,系统探讨了从最底层网络层到顶层逻辑服务层的信息资源云实现的方法,为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及集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下一步还需要在信息的具体组织方式,知识服务层的实现方式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细化。

参考文献:

[1]周冠宇.云计算的虚拟技术架构分析[J]. 移动通信,2011,35(9):9-13.

[2]王锐.数字博物馆资源虚拟化与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学位论文,2010.

[3]任磊等.云制造资源虚拟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3):511-518.

[4]肖菲.虚拟化云计算中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论文,2010.

[5]Service Virtualization: Key to Managing Change in SOA[EB/OL].[2012-03-10].http://www.bitpipe.com/detail/RES/1130171201_512.html.

[6]赵卓峰等.一种支持业务用户编程的服务虚拟化技术——VINCA聚合服务机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12):183-189.

[7]Hai Jin,Hanhua Chen,Minghu Zhang,Deqing Zou. A QoS oriented Service Grid Framework[C]. The 4th Intemationa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PDCAT2003). Chengdu, China. August,2003.

[8]Mourad Ouzzani, Bouguettaya Athman. Efficient Access to Web Services[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04,8(2):34- 44.

[9]Fabio Baroncelli, Barbara Martini, Piero Castoldi. Network virtualization for cloud computing[J].Ann.Telecommun. 2010,(65):713-721.

[10]刘鹏.云计算(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1]存储虚拟化方式在选择时的四种形式[EB/OL].[2012

-03-10].http://virtual.51cto.com/art/201107/272707.htm.

[12]李亚琼等.一种面向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内存优化技术[J] .计算机学报,2011,(34):684-693.

[13]高宏卿,汪浩.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与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2010,(3):99-103.

[14]Guangda Lai,Hua Song, and Xiaola Lin. A Service Based Lightweight Desktop Virtualization System[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ciences, 2010.

[15]Vaneet Aggarwal,Xu Chen,Vijay Gopalakrishnan,Rittwik Jana,K. K. Ramakrishnan, Vinay A. Exploiting Virtualization for Delivering Cloud-based IPTV Services[C]. IEEE INFOCOM, 2011.

[16]Liang Zhong,Tianyu Wo,Jianxin Li,Bo Li. A Virtualization-based SaaS Enabling Architecture for Cloud Computing[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ic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10.

[17]武蕾.制造网格中资源虚拟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 .山东: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Al-ali RJ, Ranao, WalkerD, etal. G-QoSM: Grid service diseovery using QoS Properties[J].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Joumal, Special Issue on Grid Computing, 2002, 21(4):363-382.

信息资源订购服务协议书 篇3

1.2 本协议第1.1条所述的A类信息资源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查询_________网所有在有效期内的询价单的详细联系方式;

(2)_________网供应商栏目公司简介里的关键词搜索比普通用户优先显示;

(3)将配件供应信息发布到_________网配件仓库栏目,同时自动更新甲方网站配件查询数据库;

(4)乙方免费赠送甲方以.com为结尾的国际域名、国际互联网网站一个。甲方网站制作内容包括:精美flash首页、公司简介、产品介绍、配件查询数据库、网上反馈、联系我们各一页。

(5)_________网一级栏目首页精美图标广告宣传壹年,不低于一个月的首页公司名称宣传。

(6)整机代理商企业,享受将您经营的产品及您的联系信息免费登陆整机市场栏目。

(7)二手设备供求商,自动获得在本网二手市场栏目发布二手设备供应信息的权利;自动成为本网认证会员。

(8)查询_________网机械词典专业词汇互译功能,查询企业大全栏目工程机械企业的详细联系方式;

(9)每周二、周五收到_________网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含:工程机械行业新闻;有效的工程机械询价单;最新的`工程机械求购供求信息;最新的工程机械求租信息;最新的工程机械整机招标信息;

1.3 本协议第1.1条所述的B类信息资源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包含A类信息资源所指内容;

(2)查询所有在有效期内的询价单的询价者的资料;查询所有在有效期内的报价单报价者的报价水平及联系方式、单位介绍等;

(3)查询_________网数据统计分析栏目所有内容;

(4)免费制作企业网站(10个网页)、国际域名、100M网站空间各一个。

(5)_________网主页企业名称广告宣传不低于两个月;

(6)_________网首页图标广告宣传一个月;

(7)_________网两个一级栏目精美图标广告宣传壹年,

(8)_________网供应商栏目公司简介里的关键词比其它用户(包括A类会员)优先显示,可任选三个关键词在搜索结果第一页显示。

(9)每周二、周五收到_________网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同上。

1.4 乙方承诺:根据本协议,自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信息服务费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起,甲方即有权根据乙方向其提供的密码,登录_________网,并享受为期_________年的有关服务,其服务内容详见本协议第一条的规定。

第二条 信息服务费

根据第1.1条的选择,甲方在合同签定后两日内一次性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第三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3.1 甲方依据本协议享有如下权利:

(1)在其如数支付了信息服务费后,要求乙方在_________网上向其提供依据本协议其所订购的A类或B类信息资源;

(2)在协议期内甲方有权享受乙方陆续为A类或B类会员推出的新服务,享受购买_________网其它服务_________折优惠。

3.2 甲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未经乙方事先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散布、出售、出版、广播、转播其自乙方得到的信息资源。

(2)乙方向甲方提供的登录密码只供甲方使用,甲方承担对密码保密义务。

(3)甲方根据本协议第1.2(3)款的规定,在_________网上发布有关信息时,甲方不得发布恶意的、不真实的、欺诈性的或易引起他人歧义的信息,且甲方应对其所发布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一切责任。

第四条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4.1 乙方根据本协议享受如下权利:

(1)根据本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向甲方收取信息服务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乙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对甲方根据本协议第1.1条所指定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编辑;

(2)根据本协议第1.4条,按时向甲方提供密码并开放其订购的信息资源。

第五条 协议的终止及争议的解决

5.1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年。

5.2 在执行本协议中发生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不能协商解决,甲乙双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仲裁结果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日

乙方(公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 篇4

引言:如今网络已经在不断的发展,起信息共享功能也有了足够强大的体现,对于各项建设来说,都需要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对基于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可以让所有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从而帮助科技信息能够迅速的被分享应用,促进科技的发展。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了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自我看法,以此同时,针对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研究为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的特性

1、将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建立了关于科技信息资源的检索平台,需要者可以在这个平台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检索,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而这个资源共享平台上包括了各项科技信息资源,形成了强大的信息库。与此同时,检索平台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的在更新,这就保证了检索平台能够正常迅速的运行,最终让需要者能够更快更好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实行抢答性服务体系,建立快捷原文传递系统。客户在进行信息资源搜寻的过程中,会提出一定的服务请求,而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建立了抢答性服务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当工作人员接到客户的服务请求的时候,便可进行抢答,谁抢到了客户服务请求,就会禁止其他工作人员从事这项服务请求,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它能够迅速快捷的将原文发给客户,让服务效率更高,给客户留下完美的服务体验。

3、国家资源与地方资源相融合。在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中,通过NSTL 接口的接入,让国家资源与地方资源都能够传递到科技信息共享中,这就帮助了科技信息最终的.相融合,让信息资源更好的实现其共享功能。

二、关于科技信息共享云服务机制的内容简介

1、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其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对于云服务平台来说,其重要就在于如何迅速并且完整的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云服务平台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并且巨大的信息库,包括了各个方面的科技信息资源;其次,云服务平台要建立相关资源传输途径,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科技信息资源,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云中心的核心作用,即客户向云中心请求,云中心再针对请求释放其资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整个资源共享过程变得简单。

2、关于资源建设和整合应用。对于资源共享来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将已有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这是每个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都必须要面对并且解决的问题,因此,资源建设和整合是整个资源共享过程中需要用心对待的一个部分,例如,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包括农业、经济业等等。另外,资源建设整合一般通过三层来得以实现,即云数据层、业务层以及用户应用层,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资源得以更加合理的分类整合,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的高质量。

3、关于跨库平台访问。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只有一个,不同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平台之间所采取的服务方式以及系统运转方式是具有差异性的,而单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不能够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以此需要让不同服务平台之间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即跨库跨平台访问,云服务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云服务来说,其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在于元数据,它可以将各项数据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资源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元数据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换功能,即需求者在进行资源共享请求后,元数据能够连接各个信息库的信息,最终让需求者得到完整的信息资源,更好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

三、结语

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 篇5

1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共同构成现代社会资源的四大支柱,并被视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当今科技经济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已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信息基础建设的核心地位,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正逐步得到重视。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已成为有效组织和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技文献资源呈现数量激增、老化加速、类型复杂,形式与内容广泛、分散、交叉渗透等状况,使得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服务与共享的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显然适应不了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省科技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各大专院校、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科技信息部门,我省经济科技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使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全局观念,全省缺乏权威的、统一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协调机构和服务机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一方面,因经费缺乏,我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因此,建设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政府以有限的投入整合科技信息资源,以增量调动存量,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是保障社会对公共科技文献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既是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全省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适应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组织化的科技文献保障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是推进科技与创新,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内容,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

2 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效果

江西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满足全省各类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为核心,以推动我省科技、经济发展为目标,对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盘活存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搭建一个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面向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配置完整的科技创新信息保障体系,在资源总量上基本满足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需要,成为科技信息资源满足率高、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共享共建机制完善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服务水平,为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1 在统一规划、集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江西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我省各主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单位,建立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配置合理、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目前我省科技文献收藏分布情况,加强各协作单位的馆际收藏分工,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重点加强综合技术类文献、标准文献、农业技术类文献、医学信息类文献、工程技术类文献、综合文史类文献的建设。根据集中采购,分布管理的原则合理配置科技文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分散的科技文献进行整序,强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协作单位的科技文献收藏特色,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协作组织的各个成员单位中进行科技文献资源整体布局,形成分布合理、结构优化、保障有力的全省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建立功能多样、网络连通、系统兼容、书本型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结合、专业信息与区域信息相对应、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相补充、信息装备与信息服务相协调的完整、有序、高效、能最大限度满足我省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以方便快捷地为科技人员和全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通过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扩大文献收藏覆盖面,逐步实现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按照“统一标准、分别建库、规范加工、集中检索、分别服务”的原则,共同建立江西省网上虚拟科技文献图书馆,将分散于不同图书情报机构的科技文献联结起来,使各图书情报机构所拥有的科技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手段,实现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重点研究科技文献信息的协作采集加工技术、各类异构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信息资源服务提供技术、多类型、海量数据的管理技术、一站式数据和信息服务技术、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构建技术等,通过采用这些相关技术,实现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2.3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按照江西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数据库,以及为我省重点产业服务的二次开发文献数据库。

文献二次开发必须建立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驱动机制,避免资源开发定位与市场脱离。组织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县相关单位及其它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开发一批有价值有特色的专业化文献信息资源产品,参与资源共享,实现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对重点二次文献开发,可根据开发计划和需求,采取统一招标、择优支持的合同管理方式组织建设,或采取谁投资谁拥有,在共享中谁获利的方式组织建设。

2.4 建立全省联网的联合目录信息数据库

参与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以集中平台和分布建设的方式建立江西省联合编目中心和公共书目查询系统,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和网络化的书目信息系统,使各图书情报机构都能通过联机查询中心的书目数据,共享原始编目成果,降低原始编目的成本,提高编目工作的效率,推进我省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2.5 建立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以江西科技信息网网络平台为依托,综合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构建江西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在共享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运用馆际互借软件系统,建立多层次文献传输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馆藏现状查询、外借请求、身份验证、办理外借登记、原文传递、经费结算等馆际合作业务。建成一个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覆盖全省的科技文献虚拟网络。

2.6 建立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涉及多家单位,而且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必须对各单位收藏的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在同一个检索界面,对不同结构的多个数据库进行统一检索并获得统一检索结果,提高查询检索的效率和工作效能。

2.7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建立以增量资源对存量资源的引导调控机制。分别在核心成员单位设立若干个学科分中心,通过联合目录方式,将分散在各单位的存量资源统一组织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各分中心开展的社会服务,根据服务数量、质量,进行考核后,给予适当的服务费用补贴。对新增的文献资源,按照统一采购规划,中心给予一定新增资源补助订购费,分别采集加工,统一上网服务。对省财政经费投资的文献资源建设,由中心理事会协调、审核批准执行,以达到逐步调整工程技术文献资源分布结构的目的。二次文献和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实行招标制度。通过新增资源建设,增强各单位学科专业资源基础,并在整体上形成工程技术文献保障体系,同时以新增资源建设逐步调整文献资源结构,解决资源重复问题。

建立分工协作的协调保障机制。中心通过制定共享共建协议、中心组织结构与职责规定、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资源建设招标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及各种服务规范保障中心的协调规范运行。

建立服务收益合理补偿的共同发展机制。中心对各成员单位的包库服务、通过《成员单位联合目录数据库》产生的原文请求服务、代查代检服务以及委托定制等服务,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中心统一结算,实行谁服务、谁收益办法。

建立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滚动发展机制。以政府的持续投入,不断强化资源建设力度,保障资源持续更新,完善服务功能。开展文献信息各种加工服务取得的服务收益,进一步补充中心运行,实现良性循环、滚动持续发展。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不断丰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全省科技情报信息部门的服务能力也将显著增强,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深化。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一项公益性的科技基础平台。通过科技文献的协作采集加工处理进而实现共享,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导致资金的浪费,用好全省有限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费用;通过对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合作共建,有效提高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的保障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我省科技信息的服务能力也将显著增强,科研人员对科技信息的利用水平也必将显著提高。

3 几点思考

3.1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联合全省科技情报机构、高校图书情报机构、公共图书馆以及各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信息部门共同创建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它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建设分散布局、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不能高效共享的缺陷,建立起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3.2 管理与运行模式的创新

依托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组建“江西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中心”,中心作为一个非独立法人的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制。中心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理事会(由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等相关厅局及核心成员单位有关领导组成)决策制,中心主任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中心的各成员单位,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统一规划,按照中心规定的技术、业务规范标准要求,组织落实具体分工的任务并开展相应服务。

3.3 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高度集成应用了数字化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分析处理技术、基于内容的智能检索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项现代高新技术,它集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之大成,在数据信息的协作采集与加工,异构信息和数据库的整合,跨库、跨平台、跨网站数据的智能检索和知识挖掘,以及信息的协作发布和开展一站式信息服务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有重大创新。

3.4 服务方式的创新

中心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以网上为主、网下为辅的科技文献的查询、检索、浏览、下载等服务,以及知识加工的定制服务;提供科技资源报道统计服务、科技发展前沿的跟踪服务以及决策研究,行业、重点产业的专题情报研究等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和监测竞争对手信息及行业动态信息,为企业定制智能化的信息推送服务,为企业的技术攻关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提供国内外技术资料;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重新组织、深度加工,为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专题数据库,提供即时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社会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技术培训等服务;中心开展对外服务的方式为专题库包库服务、流量计费服务、网上原文请求提供、代查代检服务、委托定制服务、个性化推送式信息服务、馆际互借等,大大拓宽了信息服务领域,丰富了信息服务内容。

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江西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使用对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江西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既是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全省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适应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组织化的科技文献保障与共享服务体系,是推进科技与创新,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内容。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溪红,邓新.省级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政策与机制支撑[J].中国信息导报,2006(,11).

[2]王晓梅,徐建民.江苏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实践与探索[J].现代情报,2009,29(12).

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 篇6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1.公共图书馆大规模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形成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目前,省、市级图书馆普遍开展了数字资源建设,使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5TB。其中,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整合加工约13TB的数字资源,各级分中心整合完成了约52TB的数字文化资源,主要有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并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

2.面向基层服务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显著增强。共享工程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已建成庞大的、分布全国的服务网点,依托电子阅览室和卫星接受网络等设备,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全面提高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服务能力,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服务水平。

资源建设和对外服务犹如共享工程的两大推进器,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共享工程的重要标志。而资源建设及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的理念来构筑,也就是说,资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本地的具体实践。

二、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筑共享工程资源库群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要保证共享工程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商州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就是对祖国丰富的地方、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形成共享工程地方的、民族的、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库群,充分展示其资源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主导地位。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加大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力度列为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加大本地区文化部门直属单位和各地方剧团的资源征集和整合力度。可专门派人走访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歌舞剧院、地方戏艺术剧院、艺术研究所等各有关单位,征集地方文化信息资源,投入数字化加工。

第二,注重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征集和加工。如湖北省分中心征集了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其中有:江城八怪作品500余幅、《楚风楚俗》摄影作品300余幅,制作了江城八怪、荆楚华章、楚风楚俗等一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

第三,发挥市、县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数字资源存量,丰富资源内容。如:宜昌市为保护、抢救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着手建立“宜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他们很早就拿着录音机、照相机等,到大山深处,到农村基层,搞调查、取素材。3.创新地方特色服务,构筑共享工程服务体系。

共享工程在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全国来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广大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满足。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共享工程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

1.立足地方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根据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目前有多种建设与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共享机制模式,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结合建立的基层服务点;二是互联网服务模式,如共享工程中心通过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服务;三是卫星服务模式,如共享工程卫星服务点;四是移动硬盘/光盘服务模式,如通过硬盘/光盘传输开展服务的基层点。

2.共享工程本身是一项创新工程。共享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因此,我们要按照陈至立同志在贵州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要求,即:一切有利于共享的机制都是好机制,一切有利于共享的办法都是好办法,一切有利于共享的途径都是好途径,立足地方特色,不断地创新共享工程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来实施共享工程,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喜爱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徐欣禄,黄艳.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思考[J].图书馆界,2007(1).

上一篇:2024年母亲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勉励人的正能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