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 篇1

一、教学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1亿座珠穆朗玛峰堆起来有多高呀?”1亿米的火车隧道有多长?

2.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合作,学习估算,学习交流。

※选取一个你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

※小组内商量你们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学生个体进行汇报,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学习状态很好。

(1)在40位同学分成的5个小组中认真的在寻找1亿有多大?

(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灵活

“没有写完的用你的语言进行补充”。1小组汇报完了,我看5小组和1小组听的非常认真。

第一小组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汇报:

二、教学思考

1.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说话当中,在思考当中,在操作当中,在交流当中,最能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还是让学生静静的思考。

2.问题的提出指向性不够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与接下来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没有任何关系。比如,1亿米的火车隧道有多长?正确的是应该让学生思考在即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而非你还有问题吗?

3.用部分推算整体的办法来研究一亿有多大?但我总感觉,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让学生接触到数。似乎有些问题呀。

三、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 篇2

师:数一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可以先看1分钟数多少粒大米, 然后再算数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

老师尴尬了一下:谁还想说说?

生2:可以先数1分钟的大米, 假如数的是50粒, 就用100000000除以50。

老师有点慌乱:你是说先要数一些大米对吧?

一些学生齐答:是的。

师:那先数一粒可以吗?

生3:不可以, 数1粒米不好测算时间。

师:那数多少粒才比较合理呢?

生4:100粒。

师:数出100粒之后怎么办呢?

生4:推算。

师:怎么推算?……

课后交流, 一位老师中肯地谈道:“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 可是小钱, 对学生1和学生2的回答, 不知你是真的没听明白, 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硬是‘扯着’学生回到了你的数100粒米的套路上来。”小钱老师脸红了:“学生的回答是听明白了, 可是他们说的不是书本上的方法, 而且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就偏离了主题, 我只有自说自话了。”并诚恳地求教:“这时显然不能组织学生的生成, 那我该如何组织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呢?”大家一时语塞, 而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组织学生“数学现实”的盲点, 促成教学发生

学生并非带着空空的脑袋走进课堂, 即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他们闻所未闻, 但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总有过去的解题方法、过去的数学经验、过去的思维策略, 悄然影响着新课的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们的实验也表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只是学生的这些数学现实既是继续学习的基点, 但也是继续学习的障碍。如文章开端小钱老师教学片段中的问题———“数1亿粒米需要多长时间?”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 有过数一个单位时间里有多少东西的经验, 于是四年级的学生自然生出这样的思考路径:“可以先看1分钟数多少粒大米, 然后再算数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这种思维无疑是正确的, 只是它不但不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 而且干扰了新方法的习得;本节课的主旨是掌握“先数100粒米, 利用数100粒米的时间推算出数100000000粒米的时间。”可数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没有这种思维策略。可见, 这就是学生“数学现实”的一个盲点。

带领学生走出盲点, 看见阳光, 方是教师课堂“组织者”的角色体现。课后, 小钱老师针对“怎么帮助学生快速联想到先数100粒米?”这一“数学现实”中的盲点, 着力组织了两个问题:“我们课上能数出一亿粒米吗?”“那我们该怎么数呢?”这样把思维的重心放在了“怎么数”上, 学生朝着想办法数米粒来聚焦, 而不是算时间来做完题目。最后呈现了如下精彩的课堂———

师:钱老师很想数出一亿粒米给大家亲眼见识一下, 同学们猜猜数一亿粒米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生1:3个小时。

生2:几天吧。

生3:我也觉得可能需要三五天。

师:老师欣赏你们大胆的猜测, 不过这样的猜测缺乏依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比较确切地知道数一亿粒大米要多长时间呢?

生:数一数并计时。

师:不错, 实践出真知。不过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测, 数一亿粒米需要的时间可不少啊!我们40分钟的课上能数出一亿粒米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该怎么数呢?

生:先看看数1粒大米要多长时间, 再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

生:数1粒米不行, 时间太短, 误差也大。我觉得可以数100粒米, 然后根据数100粒米的时间, 进行推算。

师:哦, 推算, 这是个好方法, 你准备怎么推算?……

二、组织学生概念表征的空隙, 促使数学生长

儿童对概念的理解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抽象化阶段, 儿童对有关对象确认出某种属性;二是类化阶段, 儿童对这些属性进一步抽象, 只考虑属性的相似性, 忽略其他属性的差异性;三是辨别阶段, 儿童不仅认同共同属性, 同时还能区分不同属性, 初步形成了分类能力。如为了填补“一亿有多大”的“概念”空隙, 老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如:第一步, 数100粒大米, 再根据数100粒大米用的时间, 推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第二步, 转化数一亿粒大米的秒数为天数、年数。第三步, 先称出100粒大米有多重, 再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第四步, 课堂现场捕捉学生数一亿的素材, 开展数一亿本数学书有多厚、数一亿枚硬币叠起来有多厚、一亿个同学手拉手有多长等活动研究, 帮助学生一步一步丰盈概念的表征, 使得抽象的数字形象化, 形象的情境抽象化, 最终识别“一亿有多大”。

三、组织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 促进思维延伸

还是拿“一亿有多大”的教学来谈。有的老师待学生推算出“数一亿粒米需要大约60000000秒”后, 立即提出问题:“6000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随后紧接着提问:“1000000分等于多少时?”“16667时等于多少天?”“694天大约等于多少年?”而上文的小钱老师设计了如下“脚手架”, 效果良好。

师:原来数一亿粒大米要6000 0000秒, 刚才这位同学猜测数一亿粒大米可能需要3天, 那我们想不想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

师:要把6000 0000秒变成多少天, 该怎么换算?

生:先把秒变成分, 再把分变成时, 接着把时变成天。

师:恩, 说的很有条理, 那行动吧!

生:6000 0000÷60=100 0000 (分)

师:怎么想的?

生:1分钟等于60秒, 看6000 0000秒里含有多少个60秒。

两种教法, 做了同样的题目, 思维的发展却不一样。让学生计算“6000 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100 0000分等于多少时?”“16667时等于多少天?”“694天大约等于多少年?”之类连串的问题, 浅显, 学生能顺势一下子列出算式, 但是“脚手架”过于短促, 思维的弹性空间就狭窄。而面对小钱老师提出的“想不想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 学生不能一下子列出一个具体的算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还得自己为自己搭建一些“脚手架”, 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的空间得以延展。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 篇3

茭陵乡中心小学 王建广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买践操作 1.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练习簿,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练习簿大约所用的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为全班认同的其他秒数),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算,并把推算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反馈,指名读最后的得数。(3)进一步探究问题。

谈话:9千万秒(或学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数),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 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呢!2.量一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可能 会出现测量的结果不是整米数,取整米数的近似数来表示)(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捧有多长呢?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测量的数据列个表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还可能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

指名说一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指名说一说)3.称一称。

谈话:通过数一数,捧一捧,我们感受到一亿的大小,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工具,(出示天平)大家猜猜我能用这个天平能做什么呢?(学生对天平已有认识,所以能够想到。称”)那下面我们就用称一称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1)实际称一称。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称一称,称出100粒大米的克数。(2)列表进行推算,解决两个问题。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13亿人为什么乘13,而不是乘13亿?(让学生明确表中推算出的是1亿粒大米的重量,13亿粒米,就是13个l亿粒米,所以只能用1亿粒米的重量乘13)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第一个问题。

②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反馈。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呢?(在这里不仅让学生说说一亿的大小,同时要让学生说说应该节约粮食)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对“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一亿有多大教案 要 篇4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活动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具准备:大米、作业本、计算器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000000和1亿

称、数、排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师板书:100000000和1亿。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问: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1、师: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让学生猜想)

2、师: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地称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

3、师引导出设计方案: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然后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4、小组合作

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5、学生分组计算。

6、各组汇报结果。

7、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师: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二)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三)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

三、活动提升

1、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课件展示。

2、说一说:在小组里说说一亿有多大。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课下完成)

五、课堂延伸

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3头蓝鲸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一亿是个不小的数字!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评课稿 篇5

四年级第33页综合实践活动1亿多大。

〖teaching objectives〗: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觉到1亿大小,发展几种感觉,感觉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2,初步获得解决一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初步渗透小基数解决数学思维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猜想,实验,推理和对比过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信心,使用数学解决问题,有机渗透,环境保护,国家条件教育。

〖teaching heavy,difficult〗:

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探索研究方法。

②:感觉大小1亿,发展的学生感觉数量

教学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10张和100张纸。

②活动材料:大米,水,大豆,塑料袋等。

活动工具:平衡表,量杯,尺,计算器等。

〖teaching process〗:

(一)创造一种局面,引进新的教训。

老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好朋友吗?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一个矛盾,我们去说服。

播放视频:一个学生自由浪费纸张,好朋友都在说服。

老师:他们在争论什么?因为几张纸,值得吗?

生成信息。

(课件:显示调查数据)

老师:1亿是指多少?它有多大?

多久了?

(B),独立调查,活动经验。1,猜测1亿。

老师: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张纸堆积起来,1亿将会多高?谁猜?

老师:我们的猜测在最后权利?有没有好的方法来验证呢? 2,常用研究方法。

(1),讨论方案:

现在:研究主题:堆叠1亿张纸需要多少?

讨论小组活动。

报告:

预设:从1亿张纸选择一部分纸,测量高度,然后计算1亿张纸的高度。

老师问:这部分应该多少钱?

老师:为什么不选择98101这样的数字? 分10分,问:这是10张纸,你怎么想?你觉得一样吗?

摘要:选纸,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应选择整体,数量全千。

(2),测量投影:

测量:分割出100张白纸,这些白纸将代表一定数量的量度。(在测量100张约1cm厚的白纸之后)。投影:怎么办?如何计算?试试你的锻炼。

预设:方法一:投影

方法2:计算

100000000÷100 = 1000000(单位)1000000×1 = 1000000cm = 10000m 老师:如果我们现在一层教学约4米高,10000米相当于多少楼层这么高?

命名答案和黑板。

10000÷4 = 2500(层)

显示:1亿张纸大约相当于2500层。

老师:什么感觉?

(3),总结研究方法:

老师:学生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经历了这个大数字的1亿,而且知道如何研究方法的数量。想想我们如何研究它?

共同结论:研究 方法和程序:

①首先选择测量次数,尝试选择整百,整数千,这样测量容易,易于计算。

(显示:1,所选部分)

②计算的数量为1亿。

(显示:2,推全)

③通过与某些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

(显示:3,对比参考)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困难数学问题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谈论数学的复杂性,容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团体活动。学生体验自己。

(1)确定研究的主题。

老师:掌握了方法,我们不想亲自研究1亿的规模吗?上课前,我们还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小组讨论你将要学习什么?

(2),清除所需的活动。

老师:好吗?在研究之前,首先看看所需的活动:

老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结论,当参考时,大家在研究结果记录中可以作为参考。

产生参考。

(3),团体活动。

(4),报告交换:

小组报告,教师在现场填写实验数据表。总结:看你通过研究刚刚结束了!你想说什么,约1亿现在?

老师:学生说,1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孩子们,我们国家的人口不仅仅是1亿人。

(C),感知经验,情绪上升。

显示:中国有13亿人,如果每人节省一天的纸,5000张纸可以砍下一棵小树,13亿纸可以使26万棵树存活,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了足够穿,不喝酒,甚至喝干净的水是一种奢侈。

老师:看到这个场景,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

概要

1亿有多大反思 篇6

《一亿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是从测量硬币的高度开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币捏在我手里,藏匿在我指缝间是那么的不起眼。让孩子们将一亿枚硬币的高度跟国际大酒店一比高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课刚开始,孩子们便热情高涨。

学生对1亿的猜想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多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 我并未扼制他们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青春纪念册作文900字下一篇:工会干部培训班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