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支持银行报告(共8篇)
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情况
截止12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xxx户,发放贷款金额xxx万元,其中:企业xx户,金额xxx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xx户,金额xx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xxx家小微企业授信xxx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
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代理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
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
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
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
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任何费用。
(三)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能力
1、优化信贷流程。
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对风险控制无实质影响的审批条件,减少不必要审核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确保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
2、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加强支付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提高民营经济资金周转速度。不断丰富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对乡镇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无法达到贷款要求
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产业层次低等特点,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底子薄、自有资本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现金流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授信标准。
2、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较差。小微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创建,未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3、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抵押品。抵押担保是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形式。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部分小微企业甚至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厂房都是租用的,根本无抵押物可言。
4、扎旗地区有部分开发商当时开发楼盘时办理“自建”手续,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未缴纳土地出纳金,而现如今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根本无法补缴土地出让金,导致房屋业主无法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担保机构作用有限。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低、运转不规范、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困难等问题。尤其是扎旗地区担保机构少且担保能力较弱,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保证。
2、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安排和有关建议
一是创新产品模式,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持续提高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笔数、金额占比,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缓解企业到期还款压力。扩大担保品范围,增加专利权、商标权、股权、承包经营权等质押品的担保运用,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
二是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农村信用社+核心企业+经销商”“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牧户”等服务模式,盘活民营企业动产资源。
三是对能够带动和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等农牧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贷资金、利率定价上积极给予支持。
四是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主动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其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指定线下代办窗口,免费提供代办注册、变更、注销登记及后续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五是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技术、业务指导机构,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产品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链条,缓解小微企业产品积压技术含量低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竞争力。
六是建议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保证金账户,为小微企业无抵押担保品提供风险保障,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助金账户,对有一定困难的小微企业给予补助,对发展好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
七是针对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信贷资金形成不良的贷款,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兜底支持。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问题
(一) 财务管理混乱
民营企业由于多是家族式、合伙式的组织机构, 管理水平普遍较差, 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经营分析、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造成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 财务信息准确度低, 资产质量状况不真实, 使得整个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二) 财会人员更换过于频繁
财会部门的职责之一是为企业理财、聚财、开源、节流, 过于频繁的更换财会人员, 打乱了财会工作的系统程序, 财务往来衔接不好, 造成账目混乱, 承前启后无法对接, 会计处理难免出现挂一漏十的现象。同时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理财不清, 也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领导既然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就应该相对稳定财会人员, 同时要求财会人员规范会计核算规程。
(三) 融资困难, 周转资金不足
目前, 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 但是, 融资难、担保难, 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问题有:负债过多, 融资成本高, 风险大, 造成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非大型企业, 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 对其贷款不够热心;中介机构不健全, 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不够;二是虽然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 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仍然保持着单一的融资渠道,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民营企业, 在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又不具有自我融资或向社会公开融资能力, 无形中,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断源之湖。
二、金融机构如何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通过上市入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银行仍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外源融资上更是极端依赖银行。鉴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相对薄弱, 既不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控制融资风险, 所以, 各家金融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 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培训引导财务人员, 逐步规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 协助民营企业确定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条件下, 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帮助企业确定各项管理制度, 资金控制制度, 收支管理制度, 内部结算制度, 物质奖励制度, 并帮助企业将流动资金, 成本费用指标等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 同时根据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给予奖惩。
(二) 协助民营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应帮助企业强化内部必要的财务机制, 使其高度重视资金营运效果, 走出一条技术进步、管理科学、自我积累、自我约束之路, 维持民营企业持久的生命力, 同时金融机构应运用自身网点多, 信息灵通, 信誉高的优势, 为民营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帮助企业进行融投资管理, 资金流通管理, 必要时还可以向企业注入资金激发企业活力, 从而使企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利于金融机构消除不良贷款, 化解金融风险。
(三) 为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出谋划策
1. 整顿与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基本环节, 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 影响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所以应该依法建账, 加强对各项原始记录的管理, 修订和完善先进、合理的管理制度, 强化内部稽核制度, 坚持定期分析制度, 实行岗位管理。
2.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强化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应该说是民营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财务工作的重点部分。所以必须强化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集中管理,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严格货币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同时采取有利措施, 加速资金周转。盘活资金存量应该是当前资金管理的重点, 要将其落到实处, 就要在以下几点狠抓落实:以销售部门为主, 把货款回收作为销售管理中心来抓;以物资供应部门为主, 抓采购成本控制;以生产部门为主, 抓节能降耗;以各职能部门为主, 抓费用控制;以财会部门为主, 抓资金收支和使用;由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牵头, 抓好应收账款的清理和回收。落实上述几点, 才可以将企业分散的可用资金归集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预算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作出的预算要合理而严密, 并充分考虑到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动因素, 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预算的完成需要各部门配合财务部门一起进行, 全面参与, 共同协作, 从而制定出一套完整、周密的预算方案。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逐步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制度,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约束作用, 作好预算执行的跟踪检查与考核以及核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 建立成本管理体制,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 结合自身的特点、内部组织形式、内部核算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进和完善企业现行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 在成本管理上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和全员成本管理, 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水平, 完善成本考核办法。
(四) 帮助民营企业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为使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 金融机构应让财务人员明确其自身职责。首先要筹集足够资金, 保证正常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其次要充分用好筹集的资金, 使企业资金有效的运用, 同时要让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分析, 资金规划, 企业控制等能力, 使他们明白掌握货币政策可以减少筹资成本, 掌握时政政策可以规范投资方向, 减少投资风险等一般财务管理理论。
三、商业银行如何在支持民营企业的过程中规避自身经营风险
近年来, 优秀的民营企业正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竟相支持的对象, 但是在支持民营企业的过程中, 也遇到不少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净资产规模小, 经济实力较差, 缺乏向银行申请融资的必要条件, 同时在申请融资时, 不能提供银行认可的担保方式, 信贷风险相对较高。如何在审慎的原则下探索一条既能够支持民营企业, 又能够规避自身经营风险的经营之路是商业银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转变观念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还被企业的经济成分和规模意识所束缚, 信贷观念滞后, 作为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投放应以其发展前途、产品市场情况等为依据, 而不应过分强调规模效益。此外, 我国现行信贷政策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适应, 贷款审查审批程序环节较多, 时间较长, 从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运用计划。
(二) 细分市场, 明确客户服务群
对于民营企业要区别对待, 树立效益优先坚持发展的全新观念, 对管理好, 效益好, 信誉好的民营企业, 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贷款需求, 列入优秀客户群体。对于产品有市场但缺乏后劲的民营企业在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 帮助其进行技术改造, 增强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使它靠近商业银行的融资要求。对于正在起步的民营企业, 在对其以及同行业进行大量调查得出的结论后, 将其作为未来的潜在客户积极培育。对民营企业, 要坚持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的服务。
(三) 改变现有商业银行的操作模式
民营企业一般具有资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 难以套用国有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 所以应该制定、完善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制度、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管理办法, 对不同企业设定不同的参照系数, 对其实行分层次管理;加强与担保机构的联系, 会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优化全社会的信用环境, 尽快解决好制约民营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 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在风险控制上, 适应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机制, 同时完善贷款责任管理制, 对贷款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 还可综合配套使用各种贷款方式, 降低风险, 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 从方方面面探索更贴近于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 切实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
(五)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银行整体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单一的贷款业务已经很难满足其需求, 为此, 商业银行必须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式, 根据自身的条件, 致力于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制定综合服务措施, 实施“一条龙”服务, 采取各种形式有效增加投入, 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相应降低风险。
总之, 民营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新兴力量, 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主体;同样拓展民营领域的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也是全新的课题。在要求民营企业努力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的同时, 金融机构也必须完善管理机制, 加大金融服务, 在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促进自身的成长壮大,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劲彪.战略管理会计及其挑战[J].财务与会计, 2008 (1) .
[2]温艳萍.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 2009 (2) .
对此当地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政府牵头,搭好平台,请社会民营力量参与,主要是为了方便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而之前一般的民间资本想要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总都是显得困难重重。
在现阶段里,这种以推介会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方式,既是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的创新之举,也是加快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的崭新尝试。对于“民营养老”事业而言,这一多方支持更像是种极其有力的强心针,会注入着别样的活力。
现有民营养老机构“欲干不成、欲罢不能”
老龄程度的迅速增长,使得多数人现已认识到:“完善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可能光指望政府有限的投入去大量兴办养老机构是不现实的,应该将希望的目光投向更多不同的社会资源。而民营养老院则这其中的最好选择之一。
可是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现阶段,这些长期从事公益性事业的企业都有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民政部专家概括的“欲干不成、欲罢不能、欲哭无泪”。
2010年年初,不少多年经营的民营养老机构首先发现惨淡经营难招护工。一开始以为是南方地区的“民工荒”有关,可了解下来才知:实际却非如此。机构负责人说,其实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主要是工人工资不高。一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几乎全天候给卧床的老人翻身、擦身、喂水喂饭甚至端屎倒尿,确实这活儿有点过“脏”、过“累”了。物质不停地飞涨,自然而然应聘的人也少。
以珠海拱北创办博爱护老院为例,1995年底来这家护老院便主要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老者,或者那些因为中风、骨折卧床,家人又无法分身照顾的老人。完全靠自有资金滚动,护老院从30张床扩大到现在的100张床位。由于口碑好,护老院常年处于饱和状态。但投资者却并没有因为护老院的成功而发大财。直到今天,博爱养老院还只是租赁了拱北中学旁边的一层楼。冬天的时候碰上和暖的好天气,这里护工们只有把老人抱进轮椅,推到护老院门口向阳的巷子里晒太阳。负责人说,从1995年开始,他就陆陆续续往护老院里投入的资金总共超过100万。可直至现在,这些成本才基本收回。“头五六年,根本不赚钱。 大家都说这是个朝阳产业,但却不是一个快速挣大钱的好活儿。如果能挣大钱,那些有钱的老板为什么不投资养老院?这里每位老人每月收费为2000元,看上去还挺贵,但一旦刨去老人的食宿、护工的工资、水电、房租还有更耗钱的护理医学易耗品,能剩下多少?”
其实可以说,民营敬老院现有的生存状态还是逐步维艰的。
民间资本渴望准入却遭冷淡
一方面是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民政局、规划局等单位联合制定计划,希望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甚至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都有具体的数据要求。以珠海为例,其市相关单位的规划是:至2020年,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床位达7400~8000张,年均增长10%。其中,各级民营养老机构数达到20到27家,养老床位总数2550~3150张,床位1900~2100张。
从规划表面上看,已经落实到整体数字的详尽目标,预示着该市今后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但当地不少专家却都指出,由现时的珠海看来,一切又似乎太过遥远。尤其是规划中认为“需要着重鼓励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一方面是民营养老院的经营者认为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在艰难经营同时,鲜有余力去扩大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一系列养老准入问题下的“隐忧”逐步显现。
民营企业首先是难找“准入信息”。以前对于兴办养老机构的一些信息不是公开化,即使有人萌生出了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意向,但是却苦于找不到信息源。
其次是难找“加入渠道”。哪里有推出养老项目的计划,该与哪个板块的政府机构联系,只能靠企业自身去逐一摸底。先不说成功率的高与否,一两次的失败后,我们的企业老板能否还有继续前行的意愿亦很难说。
最后是难找地方。哪里有适合开办养老机构的场所,同样需要企业自己去找。假设没有政府做的优先规划,成功率的高低,不言而喻。
部分企业的老总甚至表示:“我们公司并不是不想参与。相反的,很早之前就想加入这一块参与养老服务的体系之中,去到过国内不少的一二线城市去了解市场。可往往会有一种‘空有一腔腔热血,却无处可报’的悲哀。我们呼吁政府的扶持力度,因为养老服务并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的现在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将来。建设好了,受益的将会是几代人。”
“银发浪潮”是机遇还是挑战全靠政府扶持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共有120万余张,仅占老龄人口的0.8%。也就是说,1000位老人才拥有8张床位。
可见目前的“银发浪潮”对于养老事业具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有效的扶持,却往往会使得这一个冲击转而变为一个巨大的机遇,给予民资“大施拳脚”的机会。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由于现有政策的不落实和滞后等原因并未因此而迎来应有的春天。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制定民办养老机构的相应对应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注入。
首先,必须落好有关的优惠政策。在国办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文件后,发展“养老服务业”还是进一步需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其次,困难老人养老享受政府补贴,充实民营养老院收入。对相关入住养老机构的较为困难老年人给予及时补助。让他们更好、更有质量地安度晚年。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对民办养老院护理人员的生活水平进行提高,形成好的良性循环。由于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责任性强,待遇低,近几年已经很难再招到专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了。为了更加有序的发展,人才的引入势在必行。
最后,政府补助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依照一定的比例,国家财政给予一次性的建设补助。使得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民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时,亦将民办养老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列入社会事业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帮助养老服务机构解决征地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甚至每年可以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实行等级达标评定工作。对经审核评定服务质量高、收费价位低、服务设施好的民办养老机构,给予税费优惠待遇。
宏观养老政策亦需“给力”
除了在落实好民营养老事业的相关补贴。完善宏观层面的养老政策同样十分重要。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协调发展”、 “建立资质评估系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我国一直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保体系框架。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覆盖面不广”、“资金来源不足”,都是问题。以目前我国的社保现状,远不足以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老龄产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转变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协调发展亦很关键。社会福利制度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体制。只针对部分人群的传统带来了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努力拓宽福利资金补充渠道,让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是政府必须承担的。
XX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XX市政府《关于印发XX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和XX市农村金融工作督查考评方法的通知》和XX市《印发XX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行根据所辖经营区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以实际行动支持XXX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信贷杠杆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微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推动客户协调发展。
二是加大信贷投放,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今年计划新增贷款X亿元以上,其中小微企业及“三农”小企业贷款达到“两个不低于”的要求,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贷款总额增速,继续提高中小企业与“三农”贷款比重,大力支持地方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积极发挥村镇银行贴近基层的优势,细分市场与客户群体,开发基于供
应链、产业链、地方产业集群特征,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不断充实小微企业产品体系。积极探索大宗商品、知识产权、保险权益、经营权等新型担保方式,破解小微企业担保难或押品不足的“瓶颈”。针对高新科技产业和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四是增强渠道功能,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点渠道优势,进一步完善网点小微企业服务功能,拓展营销服务触角,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提升网点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网点对小微企业服务的范围,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络。计划在今年底前新增营业网点XX家左右。
五是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增强业务发展动力。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及“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原则,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以资产组合管理等技术监控小微企业业务的整体风险和收益水平,以崭新的经营理念打造流程银行,强调全流程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六是建立信用恢复机制,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对于产品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信用状况好、还款意愿强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恢复机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客户制订授信调整方案,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七是坚持“有保有压”,促进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在信贷投放上,优先支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对
“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对违规违法经营、拖欠员工工资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对产品无市场、管理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具有良好成长性企业,对偏离主营业务、盲目扩张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对企业主有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生产经营现金流稳定的企业,对没有还款来源的企业不贷。
八是加强风险管理,切实防范各类信贷风险。动态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加强主动风险管理。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有关政策要求,把握信贷投向,使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或流向民间借贷领域。
2012年12月31日,万州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研究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2012年1—6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令常委会组成人员感到欣慰:2012年1-10月,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82.1亿元,同比增长19%。这是万州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坚定工作信心,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取得的成绩。
加快万州经开区建设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峰园控规及中心区城市设计,场平整治4平方公里,完成沿江路、化工园消防特勤中队、污水调配工程、供热中心一期,启动150万平方米征地还房建设,经开大道、玉成大道、上海大道延伸段、廉租房、公租房、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努力保障发展要素,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征收土地1宗101公顷,报经市政府批准征收土地5宗198.89公顷,启动实施征地安置补偿6宗,将高峰拓展区11.83平方公里选定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高峰园自来水厂、主次干道及管网等18个项目纳入三峡后续(2011年—2014年)实施规划并计列投资补助。2012年1—10月,万州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39.7亿元,同比增长21.9%。
协调推进园外工业发展
加快镇乡工业集中区建设,编制出台《重庆市万州区镇乡街工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万州区宝石饰品产业发展规划》,对10个镇乡工业集中区15.47平方公里和10个都市(楼宇)工业园2平方公里开展初步选址,启动长岭和高梁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有序推进黄金水岸游艇产业园、大周船舶机械产业园、万州移民生态电子工业园熊家分园前期工作,争取安排大周、小周园外工业用地计划7.67公顷。2012年1-10月,新增园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达到123户,完成工业产值142.4亿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全区新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成功申报市级技术创新项目35个,1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2.8亿元,研发新产品145个、108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到10%。江东机械“齿形件智能化
精密锻造中心”、“复合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在线模压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首次跻身装备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在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强金融服务、加强财政支持、降低税费负担、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已争取到位重庆民营专项区切块资金3000万元、市级统筹资金2020万元。
加强服务企业工作
强化服务职能营造宽松环境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座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区域内有大专院校11所,市级以上科研院所89个,各类科技人员11万人,是省内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
作 者:张得宝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管委会刊 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年,卷(期):2002“”(12)分类号:F27关键词:
客观地说,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当前的商业环境有关。在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时,民营中小企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而良好的商业环境通常包括自由的进入方式,公平的竞争,成熟合理的金融秩序,健全的法制,透明的監管与有效的执行。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商业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期制造业明显的衰退固然是由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财政紧缩政策滞后作用以及次贷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对制造加工业造成致命打击的直接原因,却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尽管遭遇严重的经济压力,成本高于产出,但只要银行信贷给予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还是可以重新获得市场、渡过难关的。可是在民营中小企业本来能够利用的金融资源就不多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完全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几乎全部是易变现资产的抵押贷款,以致几乎没有任何金融信用,结果当融资无法继续时发生大规模倒闭。
其实,国内民营中小企业所能够利用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中国i000多万家民营中小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交税收的50%,提供了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中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拥有65%以上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但是民营中小企业所占用的金融资源仅为20%,而大多数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不消耗有形矿产资源。事实上能够占有大量资源的基本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一轮制造业衰退中存在企业的内部因素,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不善,未能及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在外部环境好、盈利能力强的时候,过度进行产能扩张而不考虑技术升级;当外部环境转变时,又缺乏及时应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在上一轮股市楼市的泡沫中,许多遇到危机的民营中小企业把本该投向制造业的钱投入了股市和楼市,希望进行赌博,这未尝不是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却受限于融资渠道而采取的铤而走险的方式,可惜当所有泡沫都破灭时,反而雪上加霜,终于不可收拾。
制造业衰退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而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又恰恰正是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任何危机的影响会迅速向各个产业传导,没有什么行业不被波及。因此在政府4万亿救市的计划中,应该考虑到对中小企业的有效救助,而改变民营中小企业的商业环境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实行更加开放市场,在金融、能源、电讯、医疗等垄断行业废除过多的限制性壁垒,准许中小民营企业进入,促进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强法制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等等。政府应当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给予更多法律上的保障,在制度上轻管重处,轻税重罚,同时将政府的主要角色设定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惩罚的执行者,而不是企业运行的指导者和干预者。
什么是民营银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营银行,如何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是近年来全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者在有关民营银行的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对这些分歧如果不能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尤其是政策当局如果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的话,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为此,本文也想就民营银行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一、民营银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这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资产结构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有由此决定的资产结构。对民营银行我们不能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内在联系。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者构成的统一体。对这四者的任一偏离都将是不完善的。所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所谓民治,就是指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所谓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所谓民益,就是指导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因此,我认为所谓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所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1.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公共性的企业。所谓高风险是因为它直接涉及金钱的借贷,而借贷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关系的中断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所谓公共性是指金融业的影响是外溢性的,会波及全社会。因此,对待金融企业要有特别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较之一般企业更严更苛刻。2.民营银行又是一般企业。把银行理解为特殊行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银行的企业属性。企业属性就是指从事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3.当今世界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处理好银行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的办法。在强调“特殊性”时,容易采取银行国有的办法;在强调一般性时,又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国家虽然坚持银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措施又无形中将私有银行的经营约束条件软化了,变成利益上、治理上、产权上是民有,但实质上的经营成本又透过政府救助而外化给了社会,致使银行体系始终逃脱不了“周期性失败”的困扰。如美国,每隔十来年时间就要来一次银行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国有化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呼声也随之而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冷静地回顾和反思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二、中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避免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银行无论私有、公有,都存在一个经营失败成本外化,最终用纳税人的钱救助的问题。
在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下,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最直接简单的处置办法就是破产清算,由股东、存款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来承担破产的损失,无需动用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纳税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既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又可以促进监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财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然而,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银行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银行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银行的倒闭会引起社会公众信心危机,进而会冲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会对银行倒闭坐视不管,都或明或暗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结果是银行经营失败的损失导致了政府的准财政赤字,而这些损失最终以高税率或增发货币形式落在全体纳税人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爆发的银行危机中,各国政府都无„例外地付出了昂贵的处置成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对部分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统计分析表明,银行危机爆发后重组银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信贷、债券等财政成本和类似汇率补贴一类的准财政补贴,在有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处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动对国有银行的集中整顿来解决银行业危机,在财政预算中为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而单列了一块预算。据统计,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为重整企业和银行债务以及对银行注资,发行了3600亿福林(约合39亿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债券,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仅此项产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财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场为基础、高度私有化的美国,银行系统几乎全属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银行损失仍要靠预算拨款,或在财政担保下向保险基金借款来进行融资。在1981年到1991年间,美国有超过1400家储蓄机构和1300家银行破产倒闭。这次储蓄机构危机的成本在315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重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为止收购了35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了其中的2280亿美元的资产,而美国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
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保护事实上超过任何发达国家。从90年代至今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中,无论采取行政关闭,还是业务托管、或是并购重组,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清偿都由国家一家承担,个人债务全额兑付,有些甚至单位债务也全额兑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兑付。据估算,我国为此而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不少于千亿。
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其经营失败的成本外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能转嫁给政府。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而民营银行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经营的风险性相对突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即使放手让这些新生金融力量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被行政关闭事件,以及1998—2000年间对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的清理与重组,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这些事件令社会公众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银行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动摇。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不仅获得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自有资本金,以及国家财政直接核销巨额呆坏账准备金,而且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总额达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使人们形成了国有银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预期,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有银行转移。统计数据表明,从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国家银行体系(包括四大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非国有银行在我国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说明非国有银行部门的发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存款就会向大银行搬家,民营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就要考虑如何科学构筑隔离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失败风险外化和扩大,降低全局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维系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和解决公众信心问题,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银行业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可能引起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用公有制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效率;用私有制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可能由此引发垄断而影响公平。
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低效和风险,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对国有银行及其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私有化改造,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但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大量资金向少数几个金融集团集中的倾向,结果是银行业从国家垄断变为私人寡头的垄断。这种垄断破坏了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大金融集团拥有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市场信心的能力,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处于高度的不对称状态。中小银行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无疑会处于劣势,金融市场失灵使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土耳其金融改革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由少数银行所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进入门坎的解除,若是新银行规模与数量不足以挑战既有银行的市场地位,则对整体市场结构与效率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金融改革之前,土耳其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在金融业的改革之后,银行业的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银行市场被改革前已有的主要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和少数具有垄断性市场势力的民营银行所垄断的格局事实上并未得到改变。国有银行,尽管经营和管理效率并不高,却仍然占居国内银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垄断性地位;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私营银行,同样相当程度上以其同政府的特殊关系来确保其市场地位,结果整个土耳其的银行业呈现为非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对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外资或当地的新进入者进入土耳其银行业市场后,并未明显使当地的银行市场竞争加剧、效率提高,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原有大银行规模巨大,某种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没有来自于政府的有效抑制;同时,垄断者之间利用垄断地位互相协调市场价格却并未受到制裁,使主要银行获取了高额利润;新进入者的规模不足,导致新进入者难以与原有的银行进行有效的竞争。而土耳其中央银行对于问题银行,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私有银行,从来都只是采取政府资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顿甚至让其倒闭退出的方法。正是由于土耳其银行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和不彻底的金融改革,使得九十年代末的最新„轮改革在仅仅推行了数年便遭受到银行危机的沉重打击。
伴随银行自由化、民营化而来的风险与激励扭曲问题,将使因提升竞争产生的整体效率变得不确定。由于国家管制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导致银行特许价值(Fran· chise Value)下降,在不完备的监管框架和隐含或明确的担保制度下,银行民营化极易造成道德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驱使银行经营者更倾向于短期的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而且银行受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控制产生大量的关联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很多国家在银行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和赋予银行自主权的同时却没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相反的激励,这一点成为金融自由化后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世纪70年代和肋年代初,以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为代表,几乎所有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因为“过度借贷综合症”陷人了债务危机的泥潭。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研究显示,金融业的开放和解除管制是一个值得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任何开放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都存在制造银行危机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开放进程上采取较佳的顺序和完善配套制度的安排,无疑是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严肃思考的课题。在我国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完善市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垄断、促进有序竞争,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必须强调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强化市场纪律,建立银行民营化所必需的监管框架,有效控制其过度冒险行为,实施审慎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是银行业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动态监管,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的问题。
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控制住这些风险,金融监管的目标才能实现。金融风险发现得越早,处置得越及时,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越少,风险处理成本越低。但银行风险的积累是由宏观微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风险识别的困难制约了监管者控制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金融监管者在控制状况已恶化的问题银行的风险方面很成功,但在处理表面上健康的银行方面,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当这些银行偿付能力充足,所从事的风险投资仍有利可图时,监管者对这些银行的风险行为很难控制。从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例、创新和其它合适的行为中识别出风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扩张,银行的风险往往被掩盖。在危机发生之前,银行中的问题往往不能充分显露出来,象资本金充足率、坏帐比例等重要指标,并不会在危机发生前就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变动。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甚至衰退,银行中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及致倒闭并危害其他银行。特别是在经济出现泡沫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中的泡沫随之膨胀并在经济形势逆转时迅速破灭,其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个别银行的倒闭,而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危机。
美国80年代早期曾因现场监管的削弱,对金融机构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发现了的,又因资金不足、措施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置,因而付出了失败机构增加,处置成本加大的代价。如在处置储贷机构危机时,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允许大量实际已经破产的储贷机构长期维持经营,指望它们有机会降低风险、纠正不足,但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使处置成本从1982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80年代末的3150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提前发现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对此,极有必要完善风险处置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否则,金融风险愈积愈大,处置成本会愈来愈高。
三、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银行热给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国虽未有明确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但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民间资本。因此,民间银行在我国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扩大功能作用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民营银行的发展道路。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在全民办公司、层层办金融的热潮中,出现了大批的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和信托公司,如城市信用社鼎盛时期多达5000余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大批基层金融机构多数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问题,甚至演变成支付危机,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整顿,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广东曾关闭了2000多家基层金融机构,政府被迫拿出380多亿元用以兑付信托公司和所属证券部、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遗留下的“窟窿”。
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失败呢?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把它看成是融资实体,没有将它看成是“自私的营利”主体。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变成了违规经营的载体。例如出资人与经营者没有分开,许多信用社变成家族式机构,把信用社当作圈钱的机构,高息揽存、违规拆借,大量的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以海南为例。从1988年至1997年,海南共有 34家城市信用社、近10家信托公司。这些城市信用社和信托公司都是以支持建设海南特区为名建立起来的。由于批准时就是基于“多个机构多个融资渠道”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在监管上按照以风险为核心,将其视同求利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因此这些机构都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把大量贷款投入到自己的关联公司或股东企业,连本带利长期不还,而是反复借新还旧。资产质量差,债权债务关系混乱,是这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1997年,由于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1997年5月受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携款潜逃案件的影响,该社储户产生恐慌心理而挤兑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大量贷款不还引起支付危机,随后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引发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被迫进行清理整顿。在清理整顿中,由信托公司组建而成的海南发展银行,又由于组建不久陷入经营困难,人民银行即使提供了近四十亿元再贷款也不能维持其清偿支付能力,市民突击挤提储蓄的恐慌风潮日益扩大,最后甚至到了每个储户一天只能取到100元现钞的地步,最后在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也被迫关闭。海南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间资本介入银行,它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动机是我们立法的基础,更是我们监管的基础,切莫为了融资和效率的需要去鼓励民营银行。
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而我们的金融机构都恰恰违背了这一条,导致大家都是银行的主人,却没有人对银行的失败承担责任。这中间涉及产权问题。而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
统一。中外金融机构之所以大面积经营失败,关键在于失败的成本可以外化给社会,金融机构相当于软预算约束,因此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向民间资本放开金融领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关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谨防政府过多的干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是民间金融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保证民营金融机构能顶住部分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为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是首要的难题。
二是要在完善法律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会真正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的渠道,硬化预算约束,才能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及时对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同时要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从千方百计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机构破产转向允许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即按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通过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外在影响来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改造与民营银行的新建问题。
我国银行体制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后,虽然形成了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所掌握,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指标(IMD)来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仍然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最低的部门之一。上述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引入体制外竞争,用外部压力推动国有银行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优化,遵循的是增量改革的思路。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模式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无法担当金融改革的大任。国有银行垄断下的低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系统内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由于面临制度上的歧视和经营网点少的限制,民营银行在存款市场和结算市场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言注定竞争力不足,会重复走上低效运作的老路。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除了要适当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推行银政分开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要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民营资本的进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银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让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业的民营化。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硬化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无论哪种,都存在道德风险加剧、市场约束软化的问题。尤其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弊端大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不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大而不倒”享受政府对其存款的隐性担保,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人也无存款损失之虞。这种制度的弊端是:一是在个别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返还存款准备金或者提供再贷款以增加银行额外的支付手段。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事前并未打人货币投放计划之中,因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二是随机性大。事先没有规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各自到底应履行何种职责、承担何种义务不明隙。问题出现后,到底如何解决取决于各方的博奕能力,因此时间长,结果难以预期。三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往往会热衷于短期投机甚至恶意经营,造成资源的错配,最后将风险转嫁给政府了事。同时激励了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救助能力也有限度,不可能对所有危机银行都进行援助,是否援助取决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支付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通常会对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救助,而中小银行受保护程度会降低,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在民营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之在更规范、有效和及时地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更规范和公平地对存款人实施保护和保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强化市场规律对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行为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1)要从隐性变为显性;(2)要按照商业化原则由各金融机构出资;(3)要实行限额保险;(4)对各金融机构的救助成本要在各受益金融机构之间分摊。
三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民营支持银行报告】推荐阅读:
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0-27
售后技术支持人员的辞职报告06-14
民营医院工作总结报告11-08
推荐关于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参考09-15
支持性护理09-06
资金支持感谢信05-27
外贸营销技术支持05-28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07-09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09-17
感谢客户支持的话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