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精选8篇)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篇1

一、为加强关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固定资产是指所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所定义为固定资产的物质资料、各种设施、设备。

三、固定资产管理坚持节约、适用以及使用部门负责保管的原则,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要分别建立固定资产账册和固定资产台帐,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年限、折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逐一进行登记,并订立财务与使用部门定期核对制度。

五、不得私自处置固定资产,报废、报损、调出须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按程序办理。不经批准不得报废、外借、转移、调出、削价变卖。

六、固定资产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丢失、损坏,要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凡是使用人或管理人玩忽职守或保管不力,致使固定资产发生遗失、损坏等,应认真查清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应有的处分,并照价赔偿。

七、因工作变动需离开原工作岗位时,台账管理人或固定资产使用人必须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篇2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刻理解开展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办法》共六章七十一条, 从产权登记的功能定位、登记范围、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应当或不能办理产权登记的各类情形;产权登记的具体内容;登记程序和相关要求;产权登记年检制度、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规定。

《办法》明确规定,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 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其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各级财政部门核发的产权登记证, 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是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办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办理其他资产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是依法确认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的法律凭证和依法经营国有资本的基本依据。

《办法》的印发和产权登记工作的开展, 对于进一步理顺和巩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明晰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关系;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强化各单位的产权意识;推进财政“两基”建设, 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巩固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理顺产权关系。前面讲过, 36号令和各级财政部门“三定”规定确立了“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但在一些地区和部门, 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的问题依然存在, 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依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192号) 和财政部第36号令, 出台《办法》并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是依法确认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 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模式下加强事业资产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是有利于明晰产权主体, 强化产权意识。从管理实践看, 一些部门、地方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一方面, 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特别是土地、房屋等, 大多是通过无偿划拨或财政拨款方式形成的, 很多单位都认为资产是国家给的, 办不办产权证无所谓。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长期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 逐步形成了单位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错误认识, 将所有权和占有、使用权等同, 对资产处置权和收益权存在误解。在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时随意性很大, 未经批准随意出租出借资产或处置资产, 在发生对外投资行为或单位发生分立、合并和划转后不及时办理资产划转手续, 造成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混乱、脱离监管、损失浪费和流失等问题。

通过开展产权登记工作, 可以明晰产权主体, 强化事业资产“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意识, 让单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资产是“国家所有”并受“政府部门监管”, 而不是“部门或单位所有”, 进而明确所有者与占有、使用者各自的权利义务, 实现权责明确,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共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是有利于丰富资产管理手段, 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产权登记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产权登记, 强制性地登记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的基本信息、资产总额、结构等明细情况并核发证书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摸清家底, 明晰产权, 明确责任的过程。开展产权登记工作, 通过登记、档案管理、年检等制度, 把握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状况, 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可以ZÔàšÔ`6Ô€9Ô@¥Ôà1Ô€3Ô>ÔÔ@šÔ了解事业单位和所办企业不同年份的运转经营、资产收益和保值增值情况, 从而监督单位和企业改进管理与生产经营, 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

四是有利于夯实管理基础, 提高管理水平。当前, 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有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甚至连自己办了多少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基本状况都不清楚。通过开展产权登记工作, 对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特别是主要实物资产的价值量及其使用情况, 以及šÔÀ:Ô对外投资情况等进行确认, 对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清理, 既可以有效获取单位和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 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审核、绩效考评和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管理等提供大量准确、细化和动态的基础资料, 有效克服当前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可以督促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采取措施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日常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因此, 开展和加强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是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稳步推进产权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产权登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从事业单位产权登记角度看, 我国事业单位量大面广、类型多样、层级关系复杂、管理基础薄弱, 而且正处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 特别是对大部分财政部门来说, 是首次开展此项工作, 缺乏必要的经验;从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角度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变化, 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国有资本运作主体由原来的纯国有企业转变为多数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次混合的公司制企业, 这给产权登记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

为了贯彻落实好《办法》,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顺利开展, 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 要高度重视。《办法》的颁布实施是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件大事, 对于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强基础工作、促进财务管理、推动事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方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切实转变工作思路, 把思想统一到《办法》上来, 并将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办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具体来讲, 一方面要配备精兵强将, 为产权登记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产权登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策性强、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各地方、各部门负责产权登记管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懂政策、精专业、讲原则, “边干边学”, 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 带出一支熟悉管理、精通业务、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的资产管理队伍。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习与培训, 为产权登记工作奠定业务基础。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因此学习培训《办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地方各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培训方案, 确保学习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财政部将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支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培训, 主管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都要积极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使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办法》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政策, 切实提高其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

(2) 要注意把握规律。产权登记是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和业务特点, 与其他财政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的其他工作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 所以无论是思想认识、工作组织还是工作方法上, 都不能照搬照抄。为此, 要求同志们善于从复杂的具体工作中认识规律、总结规律、把握规律,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准确把握产权登记工作的规律, 不断学习产权管理法律法规, 学习相关理论和业务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归纳分析, 总结经验;善于研究和总结, 能够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措施, 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有效性。

(3) 要注重发挥产权登记功能与作用, 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产权登记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开展产权登记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健康发展, 所以绝不能为了登记而登记。通过产权登记工作获得的事业单位信息及事业资产信息, 应当成为办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其他资产管理事项, 以及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编制和财政部门审核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也就是说, 产权登记为预算管理服务, 为资产管理其他业务服务;通过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的开展, 全面梳理本地区、本部门企业产权构架、分析产权在级次、行业、主辅业、区域以及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 为企业清理产权关系, 优化布局结构提供支撑。

同时, 各地方、各部门要以《办法》颁布实施为契机, 通过开展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 努力做到五个“全面”:全面检查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基础情况, 全面完善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办法, 全面加强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全面增强资产管理的业务素质, 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4) 要注意做好衔接与配合。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与事业资产管理的其他工作相互联系, 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一方面, 做好产权登记工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以及部门决算等工作的衔接配合, 建立相关数据之间的钩稽审核制度,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工作的严肃性。另一方面, 做好与编制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衔接与沟通, 认真落实相关制度规定, 相关部门在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工作、所办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及年检工作、所办企业改制上市审核工作时, 将财政部门核发产权登记证 (表) 作为前置必备条件, 增强产权登记工作的强制性。

(5) 要创新工作方法。上面讲到, 产权登记工作不同于事业资产管理其他工作, 有其特殊的规律与特点, 为此必须要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先清后登、应登必登、不重不漏, 确保质量”。先清后登, 是指在办理产权登记的前提是产权关系必须清晰, 资产家底必须清楚, 否则应当暂缓办理产权登记, 并在摸清家底、产权界定清楚、产权纠纷处理完毕后, 再办理产权登记;应登必登, 是指凡纳入《办法》规范范围的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企业, 必须按规定按要求及时办理产权登记。以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为例, 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因为办理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改制上市和工商登记等其他事项需要产权登记证明文件时, 才来临时申请补办, 通过审核, 往往会发现存在产权关系不清晰、重大事项决策不规范等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由于历史遗留原因, 解决起来相当困难;不重不漏, 是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 都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向其同济财政部门申报、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确保质量, 是指保证产权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数量和金额存在问题的, 必要时应当在进行清查的基础上, 再开展产权登记工作。

(6) 增强服务意识, 注重风险防范。开展产权登记的根本目的, 是提升管理水平, 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健康发展。所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同志们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寓监管于服务当中, 不断创新监管制度和服务方式, 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及时发现并解决事业单位和所办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帮助事业单位和企业既按程序办事, 又能提高办事效率,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 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关口, 涉及多方利益, 责任大, 舆情重, 风险高。要坚持规范程序, 约束自身行为, 做到按制度办事, 公开办事, 防止暗箱操作, 谋私腐败。尤其是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 往往会涉及到国有产权转让、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等敏感事项。要提高敏感性, 依法做好相关信息的保密和披露工作, 这一点在涉及到上市公司的相关管理事项时, 要特别注意。

(7)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信息反馈。为了贯彻落实好《办法》, 各地方、各部门可以在《办法》的框架下和基础上, 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和工作需要, 及时研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或工作细则, 提高可操作性。同时, 随着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希望各地方各部门在工作中加强研究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及时沟通反馈, 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出谋划策。

三、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为了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 财政部将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各地方、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并予以支持。

(1) 印制产权登记证。根据《办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国˜$有资H3产¦产X权$登P7Ÿ记证 (Ø正¸本$$、副8ø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8产$产权˜¸登$X$¸记证$$ (正本、副本) 》由财政部统一设计印制, 任何部门、单位不得私自印制, 我们将统一印制产权登记证。

此外, 财政部还于9月6日印发了《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启用新〈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通知》 (财办教[2012]39号) , 这个通知和所附的产权登记表, 都可以在财政部官方网站上下载。各中央部门的同志们以后再办理下属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时, 要注意使用新的产权登记表。

(2) 设计开发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久其公司承担了这项工作,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开发过程中。系统开发完成并上线试运行后, 将正式启动实施并发放给各地方、各部门免费使用。届时将可以实现线上报送、线上审批等功能。大家对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要认真研究、认真思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3) 编辑出版产权登记办理指南。产权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为帮助各地方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掌握产权登记相关的政策法规, 熟悉具体的实务操作, 我们将编辑出版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办理指南。该指南作为各地方各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开展产权登记工作的教材, 将收录有关产权登记法规汇编、《办法》及《办法》解读、产权登记证 (表) 样式及填报说明、产权登记信息系统的操作规则、各项产权登记具体业务的办理流程等内容。

(4) 分步开展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摸底清查工作。家底清楚是进行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的基础。通过2007年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事业单位的家底基本上是清楚的。但由于资产清查工作结束后事业资产数据的动态更新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家底又有了“前清后乱”的倾向。而且2007年资产清查时并没有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纳入清查范围, 之后也没有开展专项摸底清查工作, 我们现在对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国有资产基本情况还是不了解、不清楚的。所以, 要通过产权登记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核实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情况, 全面梳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产权架构, 以及国有资产在不同级次、行业、区域以及不同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 为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5) 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有关问题。近期, 财政部将根据《办法》的要求, 组织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财政部将根据具体情况, 委托部分管理水平高、管理力量强、管理基础好的部门和单位, 办理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的部分事项。考虑到第一年开展这项业务, 工作量很大, 为了保证工作力量和工作质量, 我们将采取分部门按时间表分别办理的方式, 届时财政部将另行印发通知布置这项工作。

四、顺应形势, 准确定位, 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工作

近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加, 种类日益多样, 结构日趋复杂。截至2011年底, 全国事业资产总额已达9.7万亿元, 占全国行政事业资产总量的72.7%。这些资产是政府配置给事业单位, 用于事业单位履行职能, 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各事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当深刻认识到, 管好用好这部分资产, 是提高事业单位履职能力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各级财政部门也应当充分认识到, 管好用好这部分资产, 对于完善公共财政职能,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事业运行成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管好用好事业资产, 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共同职责和重要使命。

“有为必先有位”, 要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明确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定位。根据多年来的管理实践, 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定位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它是财政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 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财务管理的扩展, 是财政管理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次, 它区别于已有财政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是财政管理的一个新领域, 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管理要求, 不能简单沿用;第三, 它与已开展的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和现行的财政管理手段、方法联系紧密, 应当做好衔接和配合。因此, 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服从于财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大局, 服务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就资产说资产, 更不能把资产管理本身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

明确了定位, 就要明确我们的工作方法。要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必须要“钻得进去、跳得出来”。“钻得进去”, 就是要深入研究、刻苦钻研资产管理业务, 准确把事业资产管理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认真学习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符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律和特点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 等等。“跳得出来”, 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基础性, 需要我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全局的思维、广博的知识。要将资产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内容, 在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的大局下指导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从更好地保障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角度, 在财政管理改革的大环境下通盘谋划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从保障和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认真处理好资产管理与事业发展、与现有各项财政管理工作的协调和衔接。

应当说, 36号令颁布实施以来, 我们的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 开创了崭新局面,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张少春副部长曾批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近几年不断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 与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和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相呼应, 工作有声色, 外界很关注, 应充分肯定。”成绩的取得, 是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结果, 是全国事业资产管理战线的同志们兢兢业业、共同努力、勤奋工作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要实现上述定位及相关工作目标,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够顺、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职责不够清和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但这也正体现了我们资产管理战线同志们的责任和使命, 也说明我们的资产管理工作潜力很大, 抓出成效的空间较大。希望同志们切实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下大决心, 花大力气, 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认真履行管理职能,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努力开创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 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按照中央5号文件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改革将继续深化, 公共财政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推进和取得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来说, 今后一个时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发展的目标, 将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职能。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理顺内部关系, 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内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的工作关系和运行机制。理顺资产管理的上下关系, 各级财政资产部门履行职能的同时, 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发挥其作用。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 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相关工作可以概括为“提升、配套、落实”六个字。“提升”就是要适应形势需要, 及时对36号令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加强立法研究, 提升资产管理的法律层次。“配套”就是要针对事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实际, 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特别是制定配置管理办法和配置标准体系。“落实”就是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评比等多种方式, 切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全面加强各环节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第三, 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资产管理工作由启动、创建阶段向深化、优化阶段的转变, 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 切入点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 形成对资产存量和增量的综合管理;要严格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 购置新增资产要从保证单位履行职能的实际需 (要出发, 要“以事定产”, 而不是盲目追求高档、先进, 避免浪费。

第四, 进一步夯实资产管理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逐步做到房、地、车、办公设备和家具等事业资产都有相应的配置标准。二是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资产报告制度, 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加强事业资产的绩效管理, 研究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探索实现资产绩效考核结果与资产配置挂钩。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篇3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审核;制度建设;问题;强化

强化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申请与登记数量迅速增加,对房地产登记审核工作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强化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的改革显得极为必要。

1 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1.1 房地产登记程序复杂

现有的房产登记程序较为复杂,申请人在申请时要对自己申请的登记类型进行甄别,对需要准备的资料进行核实,然而许多申请人对房地产登记的程序及相关法律要求不够了解,从而导致资料准备不全,申请类别不合理,不但使申请人疲于奔波搜集资料,也使登记审核单位工作量增大。

2.2 登记错误赔偿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如果发生登记错误,国家只赔偿该登记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然而在房地产登记工作中,何种损失属于直接损失这一问题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与要求,因而对于房地产登记错误的赔偿也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性的、科学可靠的文件,这一问题对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规范性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3 房地产登记行为审核标准问题

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中在房地产登记行为合法性审核方面一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虽然已经就执法主体资格、执法主体权限、执法目的、认定事实以及适用法律和执法程序这五个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但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审查上应采取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仍存在争议,此外对于申请人所提供的登记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核也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2 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强化措施

为了更好地为申请人服务,同时为了提高房地产登记机关自身的办事效率,相关行政部门必须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重视登记发证制度而轻视登记审核制度,不能仅仅将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权力,而是应将自身工作视为对申请人的服务,向申请人提供主动、便捷的咨询与帮助。对此,房地产登记审核机关应对现有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1 简化登记程序,提升登记过程透明度

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台,资讯电话,并在办公地点张贴房地产申请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一方面为申请人提供方便,使其明了申请流程及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另一方面也减少房地产管理单位的工作量;其次,应积极引入律师代理制度,使律师作为登记双方的法律见证人,为申请人提供可靠的法律咨询,同时避免申请人在不懂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陷入误区,同时为登记机关减少审核压力。

2.2 强化房地产登记的公示作用

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公示,即通过登记使房地产的物权设立、转移、变更等公之于众,从而使交易第三人了解某一处房地产的物权状态。当然,这里所指的公开不是无权限无范围地公开房地产登记薄,为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应强化对房地产登记薄相关信息查询的权限控制,避免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权利人的真实信息从事不法行为。只有对办理登记的申请人或有明确交易意向的提供登记簿查询,才能减少房地产交易费用,提高房地产交易效率,维护房地产交易秩序。

2.3 建立专业代理人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提升行政部门工作效率,同时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应引入房地产登记专业代理人制度。使房地产登记专业代理人作为申请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建立起申请人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专业代理人应具备丰富的不动产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由于登记专业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房地产交易中介的功能,其通过房地产交易的经验积累及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能较全面的了解房地产的价格及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若房地产登记专业代理人能与房地产行政主管机关合作,则可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及理性发展,方便人民的房地产交易活动。而为了保障房地产代理人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强化对房地产代理人资质的审核,确保代理人具有良好的从业资质与职业道德,就房地产代理人的工作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同时,强化对代理人在房地产登记审核过程中的行为监督,从而预防代理人制度向着不利于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趋势发展。

2.4 强化政府监管,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效力

为了顺应我国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政府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既要做好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监督管理,又要提升自身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的法律效力。从完善各项工作流程,规范登记审核模式和制定科学的登记审核标准入手,为申请人提供便捷、明确、省时省力的登记服务。

3 总结

综上所述,解决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中的现有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对于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工作中还存在程序上、审核标准上等问题,亟待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邓海生.房地产在先登记原则的相互交叉性及适用[J].中国房地产.2012(11):50-51

[2]杜黎敏.房地产登记档案管理及信息化[J].北京档案.2012(9):31-32

出入登记管理制度 篇4

南史村小学 2012年2月

南史村小学出入登记管理制度

学校出入登记管理制度是针对一切进出学校的人和物进行有效监控和严格管理的制度。包括进出人员证件查验制度、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车辆准入放行制度。

一、进出人员证件查验制度

1、非学校教职员工进入学校,应主动向学校门卫人员出示表明身份的相关证件。

2、学校门卫人员应认真查验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的相关证件,严禁不明身份人员进入学校。结束来访时,门卫人员应向来访人员问询,情况正常方可让其离开学校。

3、对拒不出示证件或不能证明其身份的外来人员,学校门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4、在上课期间,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时,必须班主任老师的确认(签字同意的请假条或当面确认),学校门卫人员查验后方可放行并做好登记。

二、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

1、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必须在学校传达室进行登记,写明来访对象姓名、来访事由、有效证件号、联系电话等情况,经过与有关成员内线电话联系同意后方可进入。

2、对拒不进行登记的外来人员或登记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学校门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三、车辆准入放行制度

1、学校在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应关闭好校门,严禁机动车辆进入学校。

学校出入管理登记制度 篇5

第一条、学校大门对外体现着学校的形象,全校师生员工应积极主动地加以维护和关心。

第二条、本校师生员工出入校门应佩带校徽,必要时应主动出示有效证件,自觉接受门卫人员的查验。

第三条、来校务工人员,学校暂住人员必须办理“临时出入证”,出入校门时应主动出示。

第四条、来校联系公务或探亲访友须持单位介绍信或身份证、工作证并征得被访单位或个人同意后,办理登记手续,填写“接访单”,离开学校是交回“接访单”,并有老师们的签字。因教学或举办文体活动等需要进入校园的校外人员(或单位团体),应事先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手续,送安全处备案,方可进入校园。进入校园的采访活动需经主管领导、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条、禁止一切社会闲杂人员和未经许可的小商小贩进入校内。禁止散发宣传品或广告宣传人员进入校园活动。

第六条、机动车辆凭本校核发的“机动车辆通行证”进出校门,并自觉接受门卫检查,外来的各类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因工作生活需要进入校园的,应停车登记办理机动车“临时停车证”,并自觉遵守学校内部交通、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出入校门的摩托车须主动出示行驶证接受门卫检查;骑自行车进入校门应主动下车推行。

第七条、学校大门前禁止停放各种车辆。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者进入校园。

第八条、携带物品外出,应持所在单位开据的填有物品名称和数量的证明及个人有效证件,经门卫检查登记后方可出校门;携带可疑物品出校的.,门卫有权扣留物品,并报告安全处查处。

第九条、工作时间原则上不会客,会客在课余时间进行,来访者须征得被会客人同意并出示有效证件,由被会客人大门口接领,或给安全处李主任联系,门卫接李主任电话同意后方可放行,所有进入校园的人员必须先填写“接访单”,离开学校是交回“接访单”,并有老师们的签字。来访客人必须在22:00前离校。

第十条、出入校门的人员或车辆应自觉遵守门禁管理制度,接受门卫执勤人员必要的询问和管理。对无理取闹、干扰门卫执勤者,依照学校内部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情节严重者,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门卫执勤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管理好校门,做到态度和气、文明礼貌。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篇6

一、工作流程及各部门职责

1.医生到挂号室的死亡证明存放处领取死亡证明。2.医生按规范填写死亡证明,填写好后加盖诊断证明章。3.填写好的死亡证明2日内交给直报人员,直报人员进行审查7日内上报疾控中心,上报完成后了封存在办公室长期留存。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号、发放、回收管理制度

我院死亡证明每年用量较少,根据实际情况,我院的死亡证明的编号有办公室、直报人员统一编号,发放责由填写医生2、3、4联发放给死亡家属。

三、证明书填写要求

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逐项认真填写,字迹要清楚,不能涂改,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填写。不能错项或漏项。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不能用英文或者英文缩写

四、死因编码、直报要求

1.医疗机构因指定相关专业人员负责死亡病人的死因编码工作 2.死亡病例编码(报告)负责人在接到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7天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死亡病例编码 3.各级医疗机构应在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的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病例报告卡》送交市、县CDC,市、县CDC应在当天网络直报。

4.医疗机构在报告死亡原因时,必须写明直接死因、根本死因并按标准进行编码。

5.负责死亡报告和死因编码的人员要认真负责,不得出现编码错误、迟报、漏报

五、原始卡片的保存要求

1.报告单位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应定期下载或查看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篇7

会议指出, 目前, 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国有资产, 特别是土地、房屋等, 大多是通过无偿划拨或财政拨款方式形成的, 单位长期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 逐步形成了单位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错误认识, 在发生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时随意性很大, 造成未经批准随意出租资产或处置资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开展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培训会上, 州财政局结合各主管部门的意见, 详细介绍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并核发证书的过程, 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等内容, 并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 把握规律, 创新工作方法, 按质按量完成资产管理责任目标。

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制度 篇8

一、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违背了正确划分医院资本性支出和公益性支出的会计原则

资本性支出是将一次的费用分摊到不同的期间进行承担收益性支出,是指收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的收益,前者称支出费用化,后者叫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收益的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在老《医院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是以历史成本价值入账,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忽略了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存在的贬值与报废。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通过修购基金来进行资产的维护和更新,医院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列支为当期的支出,有的直接列为医疗支出,固定资产在报废之前以原值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净资产总量的虚增,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在资产负债表上自然也无法真实充分体现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从而影响医院当期业绩的考核。

(二)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通过资产清查,发现部门之间固定资产使用环节上存在管理逐步弱化和忽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型医疗设备束之高阁、闲置不用,保养和维护更是无人管理,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审批程序,低价随意处置和报废,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并造成资产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陈旧落后,医院的HIS系统、财务软件不能和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相衔接,不能反应各个科室固定资产的增减,也不利于医院的管理者了解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和占用情况,更不利于为医院财务部门进行全成本核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三)内审机构不健全

目前,内审部门由于专业性强,主要是从事财务或审计,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业务不是特别精通,很难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甚至有些项目,审计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没有建立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制

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未进行制度化管理,致使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在管理上相互衔接不到位,相互监督不力,相关人员责任不明。财务科管总账、管金额,总务科管房屋、家具,设备科管设备,各部门无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全,各科室无收、发、维修记录,有的固定资产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丢失,使财务报表失真。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首先建立三级账簿管理模式。实行“三账一卡”管理,明确责任,制度到人。做到财务科有账、资产管理部门有账有卡、使用科室有账(卡)物,从而实现物质在流通环节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保证账账、账卡、账物衔接紧凑,账实相符。

(二)正确使用“折旧”“待冲基金”科目

在新制度下,正确使用折旧和待冲基金科目。医院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在预计的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折旧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采用其他方法的,报上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已提足的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严格区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计提部分形成成本费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待冲基金科目,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部分不反应为成本费用,而是冲销待冲基金,在待冲基金提足后余额为零,提足折旧前资产报废。

(三)建立信息化的沟通平台

加强信息化资产管理,要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设备的招标、采购、维护和报废要由信息中心来执行;软件的安装、升级和维护也要由信息中心统一负责管理。硬件方面,要加强台账管理,做好资产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提高信息中心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准确判断设备故障,以提高售后維修的速度和质量。软件方面,要通过对软件进行合理的维护,延长软件的使用寿命;要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信息中心人员掌握基本的软件安装、配置和故障排除技能。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可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实时调配、动态跟踪固定资产的来源及去向,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能最大程度地杜绝管理漏洞,避免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的有效调配。

参考文献:

[1]卢颖琼.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会计之友.2011(06):120-121.

上一篇:淡定内心强大的力量下一篇:投资经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