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通用14篇)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范文1
花朵在时间里凋零,种植在时间里成熟,一切都是无声的。而有这样一种声音,永不凋谢,永不老去,在记忆中凝结为永恒。
有这样一种声音,是那般小心翼翼,轻轻地,缓缓地。
那声音编织着童话故事,正牵引着一个不乖乖睡觉的小孩缓缓进入梦乡;那声音正轻柔地流淌在小宝宝的心上,让浮动的心归于平静。那声音在寂静的夜晚,幽柔的灯下响起,夜夜如此。末了,说了一句,“宝宝晚安,做个好梦”就消失不见。
有这样一种声音,急促的,责备中带有担心。
那声音像澎湃的浪,拥挤着向前,风一样吹着留下一串焦急的字符,然后,风转向了,声音也变了腔调,带着心疼的意味,关心的斥语中夹杂着风的嘶鸣飘进孩子的耳朵里,一边手忙脚乱的包扎着孩子的伤口,一边又说:“叫你小心一些,就是不听,这么莽撞。”见自己关心的小脸一脸的无所谓,声音中只剩下诸多无奈,摇头道:“唉,注意着点啊。”这声音擦过孩子的耳畔,多年后又飘回孩子的心里。
有这样一种声音,暴怒的,失望中带着伤心。
那声音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不满而独自孤单地流淌着。那声音中夹杂着多种情愫:希望与期待,不满与失望,愤怒与不甘,甚至还有些许多……连空气中都能闻到血淋淋的味道。终于有一天,这声音化作一声叹息:算了,我不管了!也管不了了,你爱学不学吧!声音中透着疲惫,如重锤一般砸在孩子心上。
有这样一种声音,馨香,明朗中带着欢快。
那声音充满了阳光普照下草木花朵的芬芳。声音在田野间飞速奔跑,在湖心散发出圈圈涟漪。那声音如一朵朵芙蓉绕在耳畔,轻抚失散过的爱。那个在孩子做了伤害妈妈的事后,劝慰孩子说:“不要紧的,妈妈不要紧的”声音;那个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说:“无论你在哪里,妈妈永远都在你身边”的声音……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母亲的心中流淌出来的。
每种声音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绪。这些声音都是妈妈对爱子无私的爱,如同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悠长;如长白山顶的积雪,简洁却永恒;如同西西里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如同美索不达米亚草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
听听那声音,那声应包含了母亲永恒的爱,他超越了时空,编织出了人生最最美丽的春之声。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范文2
有一种声音会在我遇到挫折时,给我以最大的鼓舞;有一种声音会在我迷惘时,牵引着我走出迷宫;有一种声音会在我跌倒时,轻轻的为我拂去伤痛;有一种声音时常在脑海回荡,但却又不得不接受把这种声音永远埋藏在心里的无奈……
时光老人的足迹在一张张绣制斑斑的照片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印记着那逝去的一段段或美好或凄凉的童话故事,这是他们曾经存在辉煌过的有效证据。但一些却在还无准备的情况下,悄悄地远离,没有留下任何悼念的方式,只有拼命的回想那埋葬在脑海中最深刻最珍贵的角落,通向那个角落的小路已被寒冰封住了,渐渐暗淡,永远封闭起来,偶尔脑海中突然像放映电影似的,一幅幅令我迷恋的图片和那断断续续的余音牵引这我小心地将图片与声音结合起来,想回到那个童话故事里。“没关系的,你不要紧张,你可以的,不要把问题想的太复杂,放轻松些。”“我在做题的时候就知道你可能不会,当时还想着给你提示几个解答方式的,但考场上只能靠自己。”“你怎么了,谁惹着你了?”“你别太伤心了,那个老师是为你好,是想要刺激的方法激励你,你应该明白的啊。”“你也就是这一科好,你看你其他的科,怎么搞的,你应该要好好用心补一下的,如果遇到不会的,我来帮你讲。”“你小心点,前面的那个怪很厉害的,我远程攻击,你进程攻击,我会帮你补血掩护你的。“睁开眼睛,一切都消失了,那余音也销声匿迹,仿佛天籁,从来没有出现过似的,海面上风平浪静。
蔚蓝天际,浮云朵朵,微风抚摸着脸颊,屏息凝神,那余音袅袅。我没有追逐他,我学会平静的去懂他,不急不躁,就像闻百合的清香,不宜失雅致之风,会发现淡淡余香残留。
没有音乐的陪衬,华尔兹依旧会绽放光彩,只不过是使低调的.味道更加浓郁了而已……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范文3
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在你寂寞时响起;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在你伤心时响起;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在你无助时响起;有一种这样的声音,永远回荡在你的脑海里。
记得小时候,这种特殊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回响:“来,宝宝乖,来吃饭来!”那时这种特殊的声音就让我感到了一股安全感,一种暖暖的感受。
在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自己坐公交车回家,是这种声音在鼓励我:“加油,你能行的,你最棒!”听着这种声音,回忆着记好的路线,我顺利地回到了家,令我非常惊喜。
这种声音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您因为喉咙动了手术也忍着剧痛,鼓励着我。
国庆外出去北京,您天天晚上和我通电话,这种声音是那么温暖;当我期未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您是笑的那么灿烂,这种声音是多么开心;在我向您请教问题时,这时,您的眼睛炯炯有神,这种声音是多么的刚劲有力。
在开家长会时,您因为我而上台演讲,您涛涛不绝的说着,这种声音是那么的激动,无时无刻地在向大家传递的您的高兴。
记得当我终于在期未考试带着您的期望满载而归时,您躺在床上,发高烧的您,虽然只说了两句,可那声音之中无不透露出您心中的那一份欣慰。
从小到大,13个年头,您经历风雨,变老的,只是那些外表,可那一种声音依然不变,它在为我的生命指引方向,在为我的人生导航,妈妈!您的声音我永生难忘,它刻在了我的心头上,印在了我的灵魂上!
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它已经成为了我心中不变的旋律!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范文4
这种声音谁都会有过,这种声音谁都体验过,这种声音谁都追求过。这种声音是我们心中的信念,这种声音声音是我们内心的支柱。这种声音也标志着我们正在成长,老去。
儿时我们自豪的向父母和老师表白自己的梦想:“学到爱迪生孵小鸡,我们就要当伟大的科学家、看见丑小鸭变成天鹅,我们就要当美丽的天鹅、看见神笔马良,我们就想得到那只神奇的画笔。渐渐的随之忘记。奔向青春期的道路。
青春期我们羞涩地在心底对自己说出向往:当我们看到校园里情侣一对一对的附之堂皇,我们就想与一个漂亮的女孩度过一生、当我们看见一个一个大款开着自己豪华的“坐骑”,我们就在心底暗暗的说我也要买上自己所向往的“坐骑”、当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大官用着高傲的口气对下属说话,我们就想当一个手握大权的头戴高帽的大官。匆匆的结束了自己的青春,跑向下一个路口。
年过半百我们手持佛珠面向佛祖说出自己的祝福:儿女在外面劳苦工作,我们就怕儿女出现一点差错,跪在佛祖面前祈祷儿女健康平安、看见昔日的老友死去,春去秋来,秋风落叶,泪水在脸颊划过,面向佛祖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多看儿女几眼。然而时光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都会一天天老去,止步的人生无法让我们永葆青春。
这都是从内心所发出来的声音:心声!
然而自己的心声又能有几个能实现呢?难道我们成为了科学家了吗?我们当上了那个手握大权头戴高帽的大官了吗?我们又多活了几年?虽然有那么那么多的声音都没有实现,但是它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度过年华。
匆匆的人生,匆匆的来匆匆的走。一切一切的事情,像流水年华,稍纵即逝,无声无息!一切都是那么快!竟让人不知不觉的。偶而有像今天这样休闲的时刻,望着繁忙的街道上过往的人群,似乎觉得像在看一部无声电影,从高楼向下看,看见小蚂蚁似的的人群,一批一批过来又过去,感觉好笑又伤悲,泪水不知趣的流了下来,赶紧调整好心情,让太阳的风去风干它。
当一切从指尖滑过,当一切在泪间流过,自己独自徘徊,觉得心声是多么的美好。勾起那么多的回忆。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范文5
早晨天气凉爽,一丝丝凉风划过肌肤,送来浓郁的油菜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在这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我们唱着歌,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行走在这乡间小路上。
田野间的油菜花,迎风舞动,如金色的波浪。还有如眨着眼睛的小星星般的野花,洒在田垄间,星星点点的,似一张艳丽的蛛网。
我们时不时会看见牛妈妈带着它的牛宝宝躺在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它们朝着我们“哞哞”地叫着,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吧!
欣赏着乡间独有的美景,我们在欢笑中不知不觉地到了“西塘桃花园”。
那夹杂着泥土气味的微风临面拂来,吹走了长途跋涉的劳累,只留下满身的愉悦、轻松,让人心旷神怡。
山顶上,山腰间,山脚下,到处都是粉色的海洋,桃花的天地。那大片大片的桃花,是上天无意将他的仙露琼浆泼洒了吧,才为人间留下如此梦幻的美景。
那小巧玲珑的桃花一朵朵全开了,遮住了那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留下她妩媚的身姿。
细看这一朵朵花儿,五个翘起的花瓣,像张开的小手。细长的花蕊射开来,将那沁人心脾的香味播撒开来。这香气虽不如玫瑰那般浓郁,不如牡丹那般热烈,但它清新、淡雅,更加衬映出桃花得这般超凡脱俗,不同凡响。正如宋朝秦观所赞,“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人间凡花数”。花上落着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给桃花仙子的衣裙缀上了几颗雪白的珍珠。露珠把阳光折射成了七色彩虹,映在花海间,织成了一部光彩夺目的锦缎。
瞧!蝴蝶、蜜蜂都来了,它们也禁不起这花海的诱惑,成群结队的穿梭其间。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嗡嗡地闹着,为这人间仙境又奏响了一只美妙的乐章。
那山,峰峦叠岭;
那水,涓涓细流;
那花,清香典雅,绚丽多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就了如此奇妙的世界,让我们珍惜它、爱护它,一起聆听花开的声音,聆听自然的声音!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我是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回到中国的。
回国之后,面对着祖国的变化和发展,事过境迁的现实与以往的记忆之间隐隐约约出现了裂痕,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载体来表达这种情绪。
在深圳,30岁的我第一次见到了父亲,他带我去了明斯克公园。明斯克原本是一艘俄罗斯的航空母舰,后经韩国转卖到我国后被开发为游乐场所。它的历史和现状给了我非常强烈的感触,为一直以来我心中的迷茫与困惑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
我是17岁离开的中国,而明斯克也在俄罗斯服役了17年;我是一个中国人在法国飘着,而明斯克则是一艘俄罗斯船在中国港口飘着,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再者,一个如此庞大的战争机器居然转变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这不仅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就我个人而言也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隐喻,展示出我对中国现状的困惑和思考。于是我将个人的经历与思考和明斯克的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部片子,它是我对自身感受的一种深度挖掘和表达。
独特的视点成就一部纪录片
在中国的深圳,明斯克由一艘用于军事用途的航空母舰变成了一个用于赚钱生财的游乐园。这个罕见的题材本身就极富有吸引力,但它仅仅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观点的平台。一部好的纪录片最终仍取决于创作者对于题材处理的视点和角度。人们对于DV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对原生态影像的捕捉,注重事件,而不注重视点。
同样一个题材的纪录片往往会有很多种拍法,不同的导演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作为一名导演,你必须有自己的视点,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在作品中融入你自己的世界观。DV作为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影像方式,更要求创作者敢于选择自己的视点,敢于阐释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囿于原生态影像的采集。视点越独特、观点越鲜明,就越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明斯克》就是一部个人色彩很浓的作品,它所表达的就是我自身对中国现状的一种印象,我个人和中国的一种关系。我的这部片子就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个空间,一个我个人故事的空间,一个能够想象的空间,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名长期旅居国外的华人,我力求自己的视点能够不同于单纯的国内和国外导演,进而可以展现出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在题材处理和影像创作上,我也极力拓宽表达的空间。
在整个片子中,隐含了我一个三步曲式的章节构思,即:舰、秀、人。“舰”主要是介绍明斯克的经历及其与我个人的关系,“秀”则包括抗日展览、舞蹈表演、怀旧歌曲等明斯克具体情况的展示,“人”就是表现明斯克上工作人员的生活和追求。虽然在片子中没有明确划分,但在整体结构上仍依稀可辨,我希望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片中,我有一段较长的舞蹈表演画面,我认为这段它本身就需要长度。因为我不希望纪录片观众产生和明斯克游客共同的感受,只是将它们当作单纯的歌舞表演。拥有了时间的长度,观看就会变得审慎,观众就可以产生思考,相应的阐释也会发生变化。
片中始终贯穿着第一人称的画外音,这是我个人的感触和想法,但并不是要观众去接受,而是引导观众采取审慎的态度来思考。我认为画外音和画面一样,可以作为一个手段来拓展观众思考的空间。
倡导为声音而开机的创作理念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上,胶片只是用来收录画面,声音则是单独采集获得的,这种记录方式本身就为声音的后期创作留下了巨大的余地。但纪录片往往是缺乏这种优势和理念的,尤其是DV这种记录方式。由于声画是同时被采集在一条磁带上的,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就可能以画面为主,而忽略声音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拍摄时,可能会为一个画面而开机,但未必会为一个声音而开机。
当然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中,注重声音采集的效果难免会对画面的构图造成影响,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它的理由。我们不能觉得画面构图达到要求就过关了,还要同时考虑到声音的创作。
《明斯克》的声音采集是通过摄像机的附带话筒来同时完成的,但在拍摄时为了同时取得最好的声画效果我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而且,不仅仅画面的创作需要有剪辑的理念,声音亦是如此。因此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声音的重视也需要提高,我是专门请人在法国做了《明斯克》声音的剪辑和混录。
总之,我坚持作为记录片导演不仅要为眼前的画面而开机,也要为听到的有趣声音而开机。
个人简历
成晓星
70年代中期出生、旅法华人导演
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1992年赴法国留学
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电影学硕士MAITRISE学位
1996年起以副导演身份参与多部法国与中法合作影片包括张元的《东宫西宫》
1997年获法国第九大学文化企业管理准博士DESS学位
2000年至2002年进入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创作中心,独立编导短片《收信人》和《等待罗密欧》
2003年担任法国影片《活着的世界》Le Monde Vivant 的副导演与剪辑师,本片参加当年戛那电影节导演双周
曾多次在法国影视作品中出演角色:主演法国导演Alain Mazars的影片《一半的天空》《La moitie du ciel》,法国电视二台FRANCE2连续剧《P.J》等作品。
主要作品
2001年编导《收信人》获葡萄牙Troia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奖FIPRESCI,法国电视三台FR3收购播出。
2002年《等待罗密欧》,21分钟,由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收藏
2003年《22号公路》故事短片。在法国电视四台Canal Plus播出
2004年纪录片《家庭录像阿根廷》DV, 2004年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德国Oberhausen 电影节。
《一月的桔子》(剧本),获得法国国家电影中心2003年剧本新人奖Les Trophees de scenario du CNC.
2005年执导《教学/制作》,十集电视纪录片,将于今年十一月在法国蓬皮都文化中心进行两个月的展映。
2006年执导《明斯克》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法国电视台ARTE收购播出。
与导演成哓星共话《明斯克》
8月24日(星期四)晚7点20分,旅法导演成哓星携其纪录片《明斯克》在北京之巅户外俱乐部与众多纪录片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是由《大众DV》杂志社、北京零频道广告有限公司、《东方全纪录》栏目组(上海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纪录片沙龙系列活动之一。
“明斯克”是一艘退役航空母舰的名字,1998年被深圳明斯克公司收购并开辟成“军事题材”的旅游项目。导演成哓星从一个归乡游子的视角审视着这艘将“记忆和辉煌”转化为商机的庞然大物。在导演眼中,“明斯克”成为如今中国所呈现巨变的隐喻。片中处处渗透着导演对这一巨变所进行的具有时代性的思考和难以摆脱的迷惘。
九年前,一首钢琴曲《卡门》无意间被我听到,我沉醉在那美妙的旋律之中。从那以后,我再也忘不了那天籁之音。从第一次在歌曲中听到了这首曲子,一直到在学校音乐会弹起这首曲子,它的声音,是我留下了多少泪水。可那时而优雅时而激情的旋律一次次地紧拽住我的灵魂。这美妙的声音让我一次次地将手里在琴键上努力的练习着。从老师的指责声到观众的掌声中,已忘记放弃了多少次,已忘记多少次从失败的谷底重新拾回我的信心。只记得那乐章中回荡着灵魂中的真谛。
那首曲子正在我的指尖下弹奏,没想到老师啪的一下,用木板摁住了我的手背。斥责道:“这首曲子都练好几个月了,我都说过合格了,不许再弹了。”就这样,那首曲子很久都没有在响起。虽然他在我的至间停住了,但却时常在我的梦中徘徊。
那夜,屋子里十分安静,但是我却无法再睡着。因为我在梦中听到了让我彻夜难眠的曲子——《卡门》。终于,我从床上爬起来,走向钢琴,再次弹奏起那首曲子。从那以后,我就在也没有放弃过。无论是《哈巴涅拉》还是《斗牛士舞曲》,我不管老师怎么说,家人怎样想我毅然的练习着。
一个困倦的夏日,赤热的的太阳烘烤着大地。庸懒的人们躲进空调房里小憩,室外除了太阳发着淫威,一切都那么安静,就连森林里也一片寂静,只有野鸭耐不住寂寞发出阵阵长鸣,那么粗糙,让人听了心烦意乱[注: 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此时,我和哥哥正打起精神在树林里穿梭着,寻找野鸭的踪迹。在树荫下,我感到凉快多了。忽然抬头间,树枝枝头上有一道黑影一闪而过,透过树叶,光线刺眼地射了过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哥哥眼疾手快,猛地将手中的石块,“呼”地一声朝野鸭飞去,重重地打在了野鸭的身上。只听见扑通一声,野鸭沉重地摔在了地上,伴随而来的是一声悠长的哀鸣,只见它奋力挪动双脚,扑展双翅,可惜早已身受重伤,力不从心[注: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了。况且我和哥哥一前一后围攻着它,它又怎么逃得掉呢?哥哥一把抓住了它的双翅,尽管已伤痕累累,但它仍目光机警,不停振动双翅,挣扎着,嘴里又一次长鸣,这次飞叫声愈加响亮并夹杂着丝丝透人心悬的哀伤。它不再是浅浅的哀鸣或是呻吟,而是坚强的,不屈的,是在向我们抗争。这种声音充满了悲愤,又是那么绝望,或许是它在向同伴告别,向自己生活的树林告别吧!
入夜,周围又是一片沉寂,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被野鸭的叫声深深地震撼了。这种声音一直索绕在我的心底,让人难以入眠。第二天,我和哥哥将野鸭放回属于它的那片森林。
奶奶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却没有封建思想,极其疼爱我,也是这个字也不识几个的奶奶教我做人的道理。写名字、唱歌、跳舞,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小时候,奶奶无论是上山采果还是下河洗衣都常伴我左右,我总会在一旁要么抓抓蝴蝶,要么玩玩水。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正值夏初,路旁的花朵争相斗艳,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紫的像霞,有的互相拥簇,有的则独自开放,微风吹过,它们都摇着艳丽的裙摆,跳起华尔兹,我顿时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刚想走上前,摘几朵时,奶奶一把抓住我,脸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说:“囡囡,不能摘走它们,不然它们会哭泣哦!”我张着迷惑的眼问:“为什么会哭?”“因为它们感到疼痛了啊!”奶奶说道,“囡囡摔倒疼了会哭,它们也一样啊!”“哦,我知道了!”我走上前,轻轻抚摸花瓣,自言自语道:“我不摘,你们别哭!”说完,拉着奶奶的手便走了。
夜晚,奶奶总会拿一床席草垫,再拿一把蒲扇,让我躺在席子上,扇起蒲扇,为我驱赶蚊蝇,另一只手轻拍打我的背。天空换上了黑纱,几颗星星点缀着,闪动着。我感受着夏风的轻拂,枕着枕头,说:“奶奶,您给我唱歌吧!”奶奶微愣一下,便答道:“好呀!小小的月亮弯弯的船,挂在天上游荡者……乖宝宝,快入睡,梦里与那船相见……”盛夏的夜晚,也沉醉在这歌声中,同我一起进入梦乡。
时隔十一年,我已长大,奶奶也去世了六年,我再也没有听到这歌声,这叮咛。屋外,下起了细雨,我踱步走在街上,任凭雨打湿我的衣衫。突然前面一老一少的身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奶奶,下雨了!”“是呀,别淋着了,快跑!”“奶奶我想摘那朵桃花!”小孩子的手指着一棵树说。“宝宝把花摘了它会哭呀!奶奶唱歌给你听!小小的月亮弯弯的船,挂在……”我似被什么打了一下,想跟着那歌声唱。依稀间,我仿佛又听到奶奶说花儿会哭,又听见那首动人的歌谣。
(一) 网络传播
传播学者陈力丹曾对“舆论导向”中的“舆论”给出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互联网时代, 网络舆论有多种传播途径。广大网民能够积极发表自己所关心的事件的看法、意见。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 大大超越以往时期,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参与人数众多, 使得舆论变得强大, 集中。从徐海星参加《中国好声音》成功进入刘欢组后, 各大论坛、博客、微博等纷纷对其进行讨论, 更有甚者利用人肉搜索查出其以往经历, 被冠以“造作”、“博同情”之嫌, 以及种种不堪的绯闻, 致使其在四进一的决赛中以全场最低分的结局首轮惨遭淘汰。各大媒体纷纷对其进行报道, 而报道的重要线索主要来自网络对这些信息的曝光, 从中不难看出网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摆脱了被动地位, 成为最主动的信息来源之一, 并直接推动了比赛进程。
(二) 沉默螺旋效应
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新闻界多有对“沉默螺旋”效应质疑之声, 但是笔者认为正是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形成。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 她以形象的“上升螺旋”来比喻一个抽象的传播过程, 即个人为避免受到社会孤立, 会在发表个人观点之前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处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 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反之一般人则会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使“优势”意见更显得强大, 这种强大又反过来迫使更多的“唱反调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 便形成了一个上升的螺旋式过程。
二、网络舆论“沉默螺旋”效应的原因探析
(一) 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
网络时代, 网络以其分散、无中心化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观念, 信息不再有单一的职业传播者发出, 而是来自传播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在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中, 媒介的力量在适当削弱, 而受众的力量却在加强。
(二) 网络的意见多元化倾向。
在网络时代, 对舆论的操纵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因为网络赋予了民间草根阶层发言的权利, 传统媒体时代精英独霸话语权的现象大为改观, 大量的网络论坛、聊天室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真实的、鲜活的、流动的民意。
(三) 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在网络中的存在。
一方面, 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强化传统媒体议题的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 同类信息的传播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这些经过媒体反复传播和强调的意见, 会被受众认为是主流意见, 从而产生趋同心里。另一方面, 群体压力或因恐惧和孤独而选择从众的现象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
(四) 网络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性。
网络搜索的便利性, 也带来了意见的压力, 譬如担心被人肉搜索, 或自己会受到本不该受到的言语形式的人身攻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也会导致网民在发表自己意见时会有所观望, 有所保留。
三、网络舆论的沉默螺旋效应在徐海星惨败事件中的应用分析
(一) 徐海星事件
徐海星, 《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学员之一, 在舞台上屡屡以“好声音”打动人, 不过, 随着《好声音》的热播, 徐海星的私事被不断被网友扒出来, 不仅被质疑用去世的父亲炒作, 博取同情, 在刚刚结束的导师考核首场比赛中, 战胜人气选手李代沫闯进刘欢组四强的她又引发诸多质疑。染黄发、混夜店、与相差20岁的成都音乐房子创始人质疑相恋等等事件, 引起网民的一片骂声, 最终致使其在四进一的决赛中以全场最低分的结局首轮惨遭淘汰。
(二) 网络舆论沉默螺旋效应在“徐”事件中的应用分析
阶段一:在徐海星参加比赛初期, 很多观众对其抱有好感, 为了死去父亲参加比赛, 大多数观众认为其可爱、孝顺、坚强等, 虽然对其抛出父亲病故消息时的方式存在不解, 但总体仍持好评。此阶段中对徐抱有好感的意见战胜了恶感的意见。
阶段二:在网民进行人肉搜索, 查出徐海星参加快乐女生, 及参加花儿朵朵节目中以“爷爷病逝, 奶奶住院”退赛的往事, 以及与留连夜店, 恋上43岁大叔等事件, 使其形象大受影响, 甚至在网上被评为“最不具人气奖”选手。此时, 在第一阶段中保留自己意见的人找到认同感, 这部分持质疑态度的人不断集结, 最终这种声音越积越大, 并最终成为压倒性的意见, 而那些喜欢、支持徐海星的声音则不断被挤压。甚至在决定性的投票环节时, 意见发生明显的倾斜, 纷纷“倒戈”, 形成关键时刻的“雪崩”现象。
(三) 徐海星事件的启示
就徐海星事件来看, 如果抛开其被网友扒出的种种不堪之事, 单从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初衷来看, 徐海星不一定就败得这么惨, 从实力唱将刘欢老师的评价“唱功最稳定”, 以及李玟, 冯小刚等歌手、导演的微博热捧就不难看出, 徐海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可以说, 徐海星只是网络舆论暴力下的“受害者”。
四、总结
总的来说, 网络舆论就是一把双刃剑, 也像一把利器, 运用得当, 也能用来惩奸除恶, 维护社会正义。但是网络舆论在发挥其强大功效的同时, 也应该防止其“过犹不及”现象的发生, 从法律层面上看, 是侵犯了大众隐私权的, 将网络舆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 侵犯个人生活安宁权。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舆论在发挥其功用的同时, 似乎有点“过犹不及”。本文意就通过网络舆论的沉默螺旋效应分析《中国好声音》选手徐海星在节目中由认同到质疑最后低票淘汰的例子, 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发挥功效作出启示。
关键词:网络舆论,过犹不及,效应,沉默的螺旋效应
参考文献
[1]柯缇祖:《网络舆论特点研究》, 载《红旗文稿》, 2011年8月
[2]陈家堃:《徐海星被媒体评审超低分淘汰夜店照片令网友反感》, 载《羊城晚报》, 2012年9月
[3]林凌;赵亚涛:《论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华东政法大学,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2007年第5期
[4]刘锐:《“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辩》, 《新闻记者》, 2008年9月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理念 以学生为本
近年,“新课改”成为教育改革领域的“主流话语”之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之所以比较顺利地推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新课改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下面以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为例,来试谈高中新课改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以俟批评。
高中历史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 “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长远、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终极诉求,而其它理念均以此而展开,具体表现于如下诸方面:
一、教学内容以专题扩展和纵向贯通为核心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以专题为基准,进而立足以“全球视界”为视角的宏观观照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具体作法是将与某专题相关的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条主线(必修)之下的25个专题和选修课程之下的6个专题。这种宏观把握范式之下,教学加强对庞杂历史现象的宏观整合,让学生对历史的阶段特征、前后绍继、特殊意义的理解有了更加明晰的历史定位感,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资源
《新课标》中说:“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同时,历史课程资源涵盖教材(及其配套教师用书)、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等。这表明: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不是“主体性”),合理而适度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并且“活化”教学课堂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三、教学表述注重严谨与通俗的融汇
《新课标》对教材编写“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显然,其寓义已超出教材编写的范畴,对教学表述方式的指向意蕴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表述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却往往被史学工作者所忽视或淡化。高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普及的方式之一。一种极具亲和力和易被理解的课堂讲授和教学互动,无疑是对学生理解的重要助推力,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然而,历史叙述通俗化却每每趋向另一极端——过分追求课堂的“新意”,却导致历史学科的庸俗化,乃至造成对历史的曲解——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育人”意识得到进一步彰显
《新课标》说,要将学习历史变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教学“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理念指明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理想状态: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等多重资源的启牖之下去思索、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感知历史积蕴、体悟人类文明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此过程的切身感受而达到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情感培养和价值观的重塑等目的。显然,“育人”成为了新课改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 教学评估的多样化,弱化考试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新课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胪列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五种形式作为评价策略。前四种方式,对激励学习兴趣、挖掘智能潜力和提升综合素质颇具丰富的建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评估必然要“量化”方才算是到位。所以,《新课标》认为“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并尤其强调考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显然,国家在承认考试“合法性存在”的同时,刻意强调其合“理”性。这“理”,即在于考试当是教学的评价举措之一,而非教学的目的。确然,考试作为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举措之一,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也是不言而明。然而,当因考试的过度功利化因素影响到高中历史教学本身所承载的“以学生为本”价值诉求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以新课改的形式在价值导向层面做了些许的提示,实为合理之举。
综上可见,新课改的多种教学理念,均渗透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凸显了通过“教学”的方式而达至“育人”的最终目的。显然,“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理想型”学生,应当是具有创新思维、富有个性、极具活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不是一种只会“做题”的“考试人”,这或许才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核心所在。
然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并非“断层”式的突进跃升,乃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系统反思。何况,教育终归是一种内在知识外化(教师)和外在知识内化(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长互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关乎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措施取舍的永久大业,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正因如此,各省区的新课改,不是对之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的全盘否定,而当是立足新课改契机、在绍继以往合理因素基础上的渐进改观。
如实而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去也提,却每每流于形式。毋庸讳言,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及其实施,本身就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以往高中教学中长期滞存的“弊病”的事实。显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如何真正践履“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任务仍是相当窘迫,更遑论懈怠。
参考文献:
外婆有一块菜地,就在铁路口附近。放假的时候,我总是会和姐姐去那里,打着幌子说是帮忙,可每次都是只有外婆一个人在忙活着,我们最多是帮她提菜回家。
从菜园回家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坑坑洼洼的田间小路,另一条是走铁路。小路很难走,却很安全;铁路很干净,可着实危险。每每在小路上走,听着火车的声音,就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还好没走那条道。事实上,我和姐姐因为刺激而不只一次的走铁路,嘴上说着好玩,可每次都心有余悸。
入夜之后,这个小城就显得分外安宁。偶然传来一声长鸣的火车声,在此时就格外的清晰。
从小到大,我听了它十几年。
长大后第一次离家去军训,夜晚安谧的空气中夹杂着细碎的说话声,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说不出。
回家后的第一个晚上我是在失眠中度过,听着悠然的鸣声,我却有种释然的感觉。
我终于明白我缺少了什么。
关键词:高中生物;综合能力;知识脉络
对比以初步认知自然世界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为主的初中生物来说,高中生物逐渐深入到生物的微观领域及生命过程探索,这就让许多学生感到抽象,学习吃力。实际上许多一线生物教师也没能及时矫正学生沿袭初中生物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未能及时站在以探索和体验的认知方式展开教学。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站在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和实践体验来完善认知,提升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联络散漫知识,构建知识脉络
知识完善的过程其实是由知识点联系成知识脉络的过程。学习伊始我们认知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生成立体思维,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相关知识时,我们不但要逐步介绍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化的讲解,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显微镜观察对细胞进行全面的形象认知。为了强化学生印象,连贯知识脉络,我们还要让学生对比认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样一来,我们就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切入点,以点带线,打通知识脉络,最终经过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从不同角度扩展知识面。
实际上许多学生生物知识掌握不牢,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将散漫的知识点贯串成知识脉络,所以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沿袭初中生物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能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旁征博引,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二、通过典型试题,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生物的理科性凸显了出来,于是许多老师就动了题海战术的主意,其实题海战术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取有效信息,自我摸索出对应知识点的题型应用模型。认知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整合各个知识点,以典型试题的方式来帮学生建立健全各个知识点的解题模型。比如,我们在教学“分子与细胞”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点后,为了引导学生彻底掌握细胞的生理特征,笔者就摒弃了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设置如下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全面体验知识生成和运用:通过网络资料展示1L水和1L0.96%的盐水对于A、B两组男性尿液产生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这个材料进行思考:参照尿液状况联系新学的生物知识,分析一下哪一组是用过盐水的呢?说一说为什么?如此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生长点、重点练、专项练,有效提升综合探索和实践运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对比性练习来强化学生认知,避免知识混淆。高中生物中许多知识和概念容易发生混淆,为了引导学生走出知识误区,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试题的形式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升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根据习题材料,让大家了解“多莉”是怎样克隆的,接着提出对比性问题引导大家分析:“多莉”有三个母亲,母亲A、B、C分别给了它什么?将“融合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应提供哪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多莉”的长相最像B羊,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请合理展开畅想。
这样通过联系对比将常见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并建立实践运用模型,便于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及时排除信息干扰,抓住重点展开有效解决和处理,有效提升学生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贯通其他学科,提升综合能力
近些年各科知识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高考知识点也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就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脉络联系,我们要能及时引导学生能旁征博引,贯通相关学科进行问题分析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将来知识运用中遇到综合性问题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笔者在生物课堂上就常常抓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切入点进行问题延伸和拓展,设置容易贯通学科之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开放思路,融合多学科知识来会诊。例如,在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高一物理知识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细胞分裂时间和细胞总数计算则要借助数学等比数列求和知识。再如,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
总的来说,各科都不是独立的,许多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都需要综合知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综合性的课题来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与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有效实现知识融合和迁移,形成能力。
四、借助媒体设备,实现形象转化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生物现象对于远离大自然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微观生物规律更是抽象难懂。囿于课堂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随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更无法让每一个生物现象都在实验室里观察,所以许多生物知识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无法及时转化成实践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就有效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材料对抽象和微观的生物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立体呈现。比如,在教学细胞知识时,我们凭借想象无法认知细胞的形象,即便是通过显微镜也不能观察透彻,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生理功能等。由此可见,教学要能与时俱进,能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抽象知识的形象展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以形象认知的方式获取知识,发散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境界。
五、结合生活现象,鼓励自主探索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生物现象都可以结合高中生物知识进行解释。反过来,我们可以借助大家熟悉的生物现象来鼓励他们探索生物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通常学习完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生活结合紧密的生物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切实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过程。例如,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教师可以提前4~5天请两三名学生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这个案例说明,探究性学习可以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对如何以能力为目标展开生物教学的分析与探索。概括地讲,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要想提升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适时引导他们去体验和实践知识生成,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生成知识脉络,才能及时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J].考试周刊,2014(15).
[2]江松青.浅谈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11).
翻译学代表人物Toury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说:有些文化人意识到译文文本在社会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于是就创造出所谓的译文文本, 以之服务于目的语社会或文化。此类文本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原文, 当然也谈不上“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因此这些作品即为“伪译”本或假译本, 这种现象就是“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据此, 图里认为, “伪译”作品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文文本而存在并且得到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 有些“伪译”作品甚至还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 并有可能促进了本国文学样式的革新。假若研究者不对这种已存现象加以关注, 那么翻译研究就不能算做是充分的研究。 (2001:40) 在危机管理研究中, “伪译”现象就时有发生。
2 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伪译”现象
案例1.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著名案例:
在旅游危机危机管理的实证性研究中, 有一个广泛采用的案例, 即“美国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会议与旅游署灾后恢复的公关策划”, 该安全被大量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者津津乐道。上网查来,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网站都有转载, 有八本专著和教材中都曾引用这个案例的部分内容或全文。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出自何处呢?根据文章结构及行文习惯, 很明显这是一篇译自国外的翻译稿。出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 对其原始出处进行了追踪, 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原译文:“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这个旅游与会议目的地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面目皆非。1993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新型美国城市变成一座四处皆水而无水可喝的城市。七月11日当育空河水漫过得莫瓦尼斯水厂大坝时当地40万人口中有25万人口的供水中断。得莫瓦尼斯因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供水而闻名美国。……在8月举办的爱荷华州博览会和新一届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时, 休闲旅游已经恢复正常。得莫瓦尼斯大学花园假日酒店的总经理奥讷认为得莫瓦尼斯市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休闲旅游恢复到近于正常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甚至国际传媒也对这场洪水进行了报道。”
该案例涉及到的时间是1993年, 地点是有着40-50万人口的美国著名旅游城市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市, 事件是大洪水造成的旅游危机。而该市有一所得莫瓦尼斯大学, 有著名的花园假日酒店。洪水的主要祸首是育空河。而当年八月还在该市举办了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
首先确定的是“爱荷华州”, 虽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上没有查到, 但港台及海外的有关介绍中多有提及, 即为Iowa State的不同译名。而Iowa的译名在以上两书中均译为:艾奥瓦 (衣阿华) 。在维基百科上译为:艾奥瓦, 又译爱我华州或衣阿华州。该州首府Des Moines, 即得梅因或德梅因。但在该州辖区内没有叫做得莫瓦尼斯的城市。之后, 经查美国1993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没有关联。在美国40-50万人口的城市有43个, 但没有得莫瓦尼斯市。在美国3600所大学中也没有查到得莫瓦尼斯大学。沿着航空博览会主办城市来寻找同样也没有发现有关线索。那么这篇被普遍传播的案例又是怎样的一篇译作呢?
案例2: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名言:
“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句著名的译文除了作为名人名言被广泛传播外, 在危机管理, 尤其是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与著述中, 简直是必须引用的一句箴言。在百度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8, 700条, 在谷歌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19, 000条。因为所有的引用者对这句名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释, 甚至发挥和创意。所以就使得了解这句名言的原文本意变得非常必要。首先, 这句名言中为什么要提到18个月这个具体的数字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危机的提醒还是信心的保证?疑惑不解使得本文作者开始追踪这句名言的出处, 以正确理解其原文原意。
虽费尽周折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有位网友找来了比尔.盖茨的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 经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推测:这句经典名言可能是根据比尔.盖茨某次讲话的意思提炼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简而言之, 在未来的十几年, 微软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研发和营销成本。他们只需保留销售团队和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并且这些人员的数量还会逐年裁减直至取消。我们知道微软可能还会再存在十几年, 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真正创新的、为客户制作满意软件的压力。微软正在计划发布2008服务器系统 (距上次的发布时间为5年) , 视窗Vista已经推出 (距视窗XP的发布时间为6年) , 其它的一切都是每隔18个月就会升级一轮。
另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也曾说过:电脑芯片的更新周期为十八个月。这可能也会成为以上名言中“18个月”的创作根据, 故而比尔.盖茨的讲话就这样被“翻译”成了中国危机管理中的经典名言。这种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编译, 但圣经翻译理论家Nida (1969) 认为, 不能说编译也是忠实翻译, 只能说它是一种“文化翻译”;Rado则更直接地表示:编译并非真正的翻译, 而是一种“伪译” (Shuttleworth1997:3-5) 。
3“伪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Robinson (1998:183) 认为, “伪译”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始自波波维奇1976年的“伪译”定义, 他在定义中说: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 于是便利用人们的阅读期待, 将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文作品出版发行, 以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此类“伪译”的出现一般均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按照图里的解释:就其文化地位来看, “伪译”与真译关系密切。某些作品以翻译的面目显现, 并非缘于某一文化中存在着“翻译”的概念, 而是缘于该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在该类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 更缘于该文化中的人们乐于接受并承认此类功能 (2001:45) 。
西方社会中, “伪译”是用来输入文学新类型或文学新风的捷径, 由于本土文化往往对翻译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故而“伪译”在墨守成规的传统文学实践中不会被非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坛的许多创新者都愿意打着翻译的旗号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封一函, 2005:27) 。
在“伪译”的成因及其意义方面, 图里结合一系列的案例提出:伪翻者为了达到其最终目的, 都会在文本中加入某种特质, 使读者把某类文本的翻译或出自某种源语和文本传统的译本联系起来, 并通过突出与真翻译的相似性, 来使“伪译”在目的语文化中通行无阻 (Toury, 2001:45) 。
首先, “伪译”是引入某类新事物的便利途径。因为翻译被认为是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之一, 因此即使“伪译”本中带有“离经叛道”的内容, 也可以被容忍, 故而“伪译”可以为传播异类文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有时, 有些作家为使自己的作品免于审查也会采用“伪译”的方式, 一方面缘于译本的来源是异文化的, 看起来似乎对目的语文化威胁较小, 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审核部门也无法找到原作者。
再者, 有些已有名气的作家在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时也会采取”伪译”的方式, 即打着翻译的幌子来推出新作,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读者中的名声免于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者则是利用某种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优势, 将自己作品伪装成该优势文化的作品的译本, 以达操控读者心理之目的。
另外, “伪译”并非总是一种个人行为, 在某种条件下很多“伪译”会同时问世, 它们源自同一种语言, 并在本土文化中形一种文化传统, 这远比单一文本意义重大。如果是大规模“伪译”本出现, 那就有可能是目的语文化内部整合的体现, 是权力机构利用文化机制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Toury, 2001:41-43) 。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中所出现的这种“伪译”现象虽然与图里所说的“伪译”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用“翻译”即“舶来品或洋货”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读者心理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了社会心理的倾向和外来文化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使我们看出“翻译”的极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4“伪译”现象的研究
“伪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 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曾记, 2007) 。按图里的理论, 随着地球村逐渐形成, 随着著作权法的严格实施, “伪译”终将不再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特质, 也不会再居于文化体系的中心。不过, 对某个历史阶段来说, “伪译”研究将仍然会对整个文化和翻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陆志国, 2003:114) 。如果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那么“伪译”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枚“奇葩”。
“伪译”现象由来已久, 西方译界普遍对“伪译”现象非常重视。“伪译”对于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导向翻译研究, 极具启迪作用 (Toury, 1995:41) 。我国译界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伪译”现象, 但研究中的主要术语还未统一, 研究规模还很小, 研究模式还很单一, 没有超出图里的讨论模式 (童亮, 2002:65) 。
事实上, 当代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如何实现原文-译文等值这一问题, 不仅应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通过怎样的文本策略而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而更应注重追问译文和翻译活动在目的语文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文化建构作用 (曾记, 2007) 。“伪译”借助翻译的名义参与到了话语的编织与文化的构建当中, 它似一面镜子, 反射出了“翻译”这一概念的诸多未经审视的问题, 也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摘要:“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说明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关键词:伪译,翻译研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112-114.
[2]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 2005 (4) :27-30.
[3]曾记.“伪翻译”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10) :77-78.
[4]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Douglas R.Pseudotranslation[A].Mona Bake.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6]Savory T.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 Cape Ltd, 1968.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你听过桌子运动的声音的?看,一节课上,他少不了要动一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你听过书洗脸的声音吗?当我们来理会他的时候,他才满足而温情的洗了一下脸,带给我们新的一页!
这些声音,你用心去听了吗?你善用了自己的耳朵了吗?你听见世界的声音了吗?那么,让你靠近一下声音吧!
感觉一下,风吹的声音:风儿喜欢与树叶嬉戏,但是,在他拂过你的一刹那,你的耳朵在听了吗?不听也感觉得到,‘呼呼啦呼呼啦’留下几阵清凉,便消失了。
再感觉一下,大树跳舞的声音:他,看见风姐姐来了,连忙跳起舞来。这时候,请留下你的耳朵,听一听跳舞的声音吧‘哗哗哗’,直到风姐姐离去。
再来感觉一下,飞机飞过的声音:“嗡——”多么有正义感的声音啊!其实,那是他们在想我们打招呼,多么热情啦!
你感觉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口渴时喝的水声,爸爸打呼噜的声音,饥饿是嚼几片饼干的声音……这些是否常在你的耳边出现呢?
傍晚时分,窗外太阳醉红着脸,顽皮地站在山顶上,天空染得一片晕红。我坐在窗户边上,手里拿着妈妈送我的风琴音乐盒。土褐色的木块被做成一架宁静的小木屋,木屋的顶上有一个精巧的小风车,颜色略深些。我不停得转动着小风车,发出“铃铃铃……”的声音,仿佛是慈爱的天使的笑声回荡在耳边,心里好像略过一阵温暖的微风。
我不禁想起她,我的母亲,中等身高,身材是最好的。一头棕长卷发,披落在肩上。
正当暑假的时候,我因为贪吃吃了许多雪糕,不知不觉老胃病又犯了,疼得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直在床上打滚。妈妈看见了,关切地问我怎么了,了解情况后,立即送我到了医院。妈妈看着我疼痛的样子,眼圈不禁也红红地。后来检查出是急性胃病,嘱咐我不要吃麻辣的不宜消化的东西,要住院观察几天。以后地一两天我一直未吃任何东西,还一直不停地往外吐东西,尽管如此胃仍然像个装满了水的皮球似的。此后,我渐渐地消瘦下来,加上病痛的折磨和天气的炎热,内心十分的焦虑和烦躁。有一点不顺心的事,便像只老虎似的咆哮。
妈妈准备好一碗精心熬制的清粥,看着我渐渐消瘦,她心疼地勺起一勺清粥,说:“你越来越瘦了,吃一点吧,身体会跨的”。我内心一点食欲也没有,“我不想吃,放哪吧,我吃不下。”“不,要吃一点,来吃一点”说着勺起一勺清粥直往我嘴里送,我不耐烦地抖开她的手,她坚持要喂给我吃,我们拖拉着,不小心把粥洒在床单上,我心里烦躁起来,大声地吼她:“都说了不吃,你还要喂我吃,不吃不吃不吃”,只有妈妈一个人灰溜溜地擦拭着被子上的清粥,擦完被子妈妈摸了摸我的额头,帮我小心翼翼地盖上被子,“睡会吧,我在街上买了你前两天喜欢的那个音乐盒,有什么不舒服记得说”,说完妈妈扭开音乐盒,发出“铃铃铃……”清脆的声音,内心终于平定了下来,耳边听着这清脆的声音,甜甜地睡去了。
对于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而言 , 话题的选择是决定节目质量的关键。话题, 也就是谈话的题材, 它是广播谈话节目的生命线, 一个高品味的谈话题材, 应体现文化层面的和谐, 同时具有普遍性、贴近性和思辨性。在新闻性谈话节目中, “选题为王”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看法, 选题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及收听率。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中, 针对同一新闻热点, 从哪个角度去说, 话题怎么设计, 是决定新闻性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前提。
当前很多谈话类节目的弊端, 在于不去琢磨观众究竟需要什么。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第一要交待新闻事件, 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事;第二是介绍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 告诉听众这件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第三就是通过对话题角度的选择, 引导听众理性思考、科学对待这件事。在第一和第二项中, 网络等新媒体都比广播来得快, 细节挖掘也更深入。当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开始评述一件事的时候, 大部分关心此事的听众已经从网上获取了相当了资源, 并搜索出许多评论, 对新闻事件的新鲜感有所降低。此时, 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得用更多的心思, 精心选择话题、组织观点, 以思想交锋见长, 在论题中找亮点, 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
时效性是广播新闻谈话节目选题的第一要求,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 人们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 希望听到各方面的相关看法, 尤其希望得到来自政府权威部门或专家的表态与判断, 以及专业的解读和背景资料。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为了最大限度上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 各类新闻机构正在传播技术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 包括向智能手机推广各种新闻推送软件等。虽然这些手段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但听众接受的信息是被动的, 而作为参与者介入对话, 成为信息的间接传播者, 表达自己的想法, 充分享受话语权, 这是广播新闻性谈话所拥有的独到优势。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 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 近期的热点事件, 都可以成为直播室中访谈的话题。笔者主持的《经广今日谈》节目, 在政策发布、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播出的“单独两孩生育政策调整”、“从习连套餐看陕西美食文化推广”等新闻话题, 既是热点和焦点, 又与民生息息相关, 满足了听众对信息的需要, 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
开放性是选择新闻话题时又一重要原则, 听众围绕这一话题产生不同观点, 人人有话说, 如“应不应该组织小学生春游”?这个话题, 是为了安全因素全面禁止, 还是出于锻炼孩子的目的坚持组织?听众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整档节目好听, 耐听, 引人思考。话题选择的开放性是广播新闻节目互动性的前提, 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 嘉宾和听众的互动, 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 相互激发智慧, 引导话题深入。主持人应当注意不要预设观点, 也不要过份霸占话语权, 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嘉宾和听众感觉到话题的深入, 但又不觉得被牵制, 如同风与帆的关系一样, 化生硬的引导为自然而然。
多重维度的分析解读是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话题进行中, 吸引听众、拓展听众思考空间的有效手段。前不久的某娱乐明星出轨事件引起舆论界的沸沸扬扬, 这其中有各个方面的声音:关于娱乐报道中记者的操守, 关于婚姻的忠诚, 关于名人隐私权的争议等等。而笔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除了常规介绍这一热点事件的新闻事实以外, 选择的评述角度是:“如何应对婚姻中随时发生的应激事件”?应激事件是指生活中突发, 容易引起巨大心理变化的社会事件。在婚姻这个问题上, 婚外恋被媒体曝光, 全国人民都在围观一个明星对家庭的背叛, 对婚姻的不忠。而对于这个明星家庭中的成员来说, 这就是一次重大的应激事件。此类事件处理不好, 甚至会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人的一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婚姻中遭遇婚外恋, 但是遇到类似应激事件, 无疑冷静和理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当不少媒体带着偷窥成功的狂欢对这一出轨明星口诛笔伐的时候, “经广今日谈”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解读角度的选择, 为听众提供了更具积极性的思考角度, 引导听众冷静思考。在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与众不同的观点, 不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看待问题, 也许是广播新闻节目吸引听众的一个有益尝试。
正解处理话题选择的急与缓也是广播新闻性谈话节目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话题的内容安排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如:本市宣布取缔露天烧烤的消息公布的当天, 节目中就安排了专题讨论, 市民们为维持城市清洁文明的举措叫好, 也为失去“吃烤肉”这一盛夏晚间消暑纳凉的情趣而担心, 节目中邀请到权威机构答复听众提问, 现场气氛热烈。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单在4月9日晚间公布, 10号早间的节目中就围绕本市入围的一项考古发现做了一组专题, 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另外一部分新闻, 我们却急不得, 不能凑热闹。尤其在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 每天都在接触和处理大量信息, 其中有真有假, 甚至有恶搞, 微博微信中接触的一些信息源更是真假莫辩。如果只追求跟进的速度, 在最后的事实面前就会贻笑大方。所以, 选择话题时一定要注意急与缓的关系, 观点力求客观, 全面, 真实。让事情沉淀一下, 真相就会自己浮出水面。比如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浑水煮面”事件, 可谓一波三折, 8月4日央广之声记者李腾飞报道了云南龙头镇龙全中学救灾部队用浑水煮面的新闻。但是, 5日晚上, 环球网微博却称, “环球时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任表示, 前方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 不会胡乱饮用不卫生的水。”6日早上, 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则发微博称, 李腾飞报道的新闻是真的, 并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地震救灾进入关键时刻, 出现这样的争论, 实在不合时宜。但是, 从微博的质疑、兴奋和各种无理由的谩骂中, 不难看出今天中国微博舆论场中的众声喧哗与良莠难分。其实, 只要带着善意和理性, 对比下两家的报道就会知道, 这里面存在误会的可能性更大。看清事实不难, 难的是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的误会。在共同的灾难面前, 首要的还是救灾、救人, 帮助当地的灾民度过这次地震。而我们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 如果在新闻事件本身尚不明朗, 新闻来源有待考证的情况下就介入评论, 不但非常容易因为事实不清而观点错误, 而且也很有可能太早下结论而让节目失去公信力。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推荐阅读:
以声音为话题的高中作文650字12-13
以声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11-02
以宽容为话题的高中作文07-23
以磨练为话题的高中作文10-05
高中以回家为话题的作文10-22
以奔跑为话题的高中作文11-07
高中以品味为话题的作文12-14
高中关于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09-22
以逆境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高中06-09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高中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