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从军行(精选8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
①《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边塞诗特征:
(1)、内容
①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哀怨)和闺中妻子的离恨、报国无门的怨愤;
②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惨烈;
③将士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2)、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
(4)、常见意象:
烽烟(火)、羽书、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
(5)、典型环境:孤城(长城)、大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
(6)、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范仲淹。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文本分析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五、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六、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七、教学后记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翻译」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注释」
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赏析」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四和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的理解,我想利用多媒体素材,让学生看一些古人战斗的场面,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述,学生也会很容易理解。可是怎样让学生更快地记住它呢?
那一天上网时,无意中搜索到许多首古诗都已被谱上曲子,成为动听的歌曲。于是,眼前豁然一亮。古人有吟诗、诵诗的习惯,我们何不在课堂上来一个唱古诗呢?不管怎样,试试也无妨。于是,把《从军行》这首歌曲下载下来。课堂上,我在讲解完这首诗的意思后,把这首歌曲播放出来,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女高音那恢弘的气势,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 场景,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听着,孩子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轻轻地哼起来。我就鼓励他们大声地唱出来。跟了几遍后,孩子们大都会唱,歌会唱了,歌词记住了,背诵这首古诗也就不难了。
原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堂主按意译文如下:
烽火照耀长安京城,义愤之气陡生于胸。手执兵符告别皇宫,金戈铁马杀奔敌营。雪中军旗黯然失色,风里战鼓响彻不停。宁为军士厮杀疆场,不做书生游笔雕龙。堂主对古诗词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尤其不懂平仄,对于本诗作者杨炯,也只知道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但读此诗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全诗写了一名因边关告急而弃文从武的“书生”,从了解到敌人入侵,到告别安逸的宫廷生活,毅然、绝然投入到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之中的一个过程。其中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场景描写。作者用“辞、绕、凋、杂、宁为、胜作”几个字,展现了作者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斗场面的激烈。读起来既能感觉到汉语之妙,又不得不佩服作者之高。
二是堂主一下子联想到我盛世大唐,产生了那么多的伟大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军旅诗、边塞诗: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
(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
(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
(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M 长 云 M 暗 雪 山,孤 城 M 遥 望 M 玉 门 关。黄 沙 M 百 战 M 穿 金 甲,不 破 M 楼 兰 M 终 不 还。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