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技术培训(精选8篇)
我校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及扫盲工作中,始终坚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两基”达标、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等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两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二、基本情况
我 * * 村共4组,共有254户,全村总人口为1011人,其中女有477人,失能人员有6人,其中女性2 人,村民多为布依族。
三、具体工作
经镇包村干部、村支两委的耐心动员,使文盲人员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及好处,提高了扫盲及技术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经我校全体教师的耐心辅导,使文盲人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会认人民币的面值,会写常用的计量单位,会记家庭经济收支流水帐,会写简单常用的收欠、借条等应用文,通过培训,多数文盲学会了种殖技术,敢于进城务工,挣钱养家。
四、取得的成绩
经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村镇干部的协作,XX年抽考脱盲学员5人到中心校参加培训,有些妇女用学到的知识,发展种殖业,发家致富,奔向小康生活,并教育孩子知道没文化的痛苦,积极动员其子女认真读书。促。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打算
不过, 笔者认为, 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和建构论的发展都为讨论技术概念提供了历史与建构论的新视角。符号学则把社会历史过程理解为“文本”, 解构了文本和语境的二元论与镜像反映关系。如库恩指出的, 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它所指的特定对象, 而在于因人而异的用法, 这要求我们对技术概念的讨论从实在论转向历史文本解释学。这些都启示我们, 要分析技术概念应当如何, 就要以技术概念的实际历史演变及历史情境中的行动者对技术概念的“使用”为前提。这样, 我们就可以通过概念与语境的互文性去透视历史时空中人们对技术的思维方式与信念即技术文化, 这正说明技术史研究的“语言学”或称“新文化史”转向。[2][3][4]鉴于此, 本文以美国科技史和近现代技术概念的演变历程为例, 对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历史符号学分析, 以揭示人们通过技术概念建构技术文化的历史过程。
一 19世纪以前以“艺术”为中心的技术概念:技术文化的渊源
在西方古代技术范畴中就有一些相对基本的概念:侧重指抽象技能的概念主要是“艺术” (arts) 、“手艺” (crafts) 和“技能” (techne) 等;指实体的概念则主要与工匠的作坊、工具和制品相关。到中世纪时, “工程” (engineering) 这个概念也成为重要概念, 这与军事工程的发展紧密相关。它既指设计制造的过程, 又指工程实体, 且与一种职业 (工程师) 相关。[5]这些概念为后来技术范畴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到16至19世纪中叶之间, 技术概念有了新变化。技术史已表明, 这期间重要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艺术、工程、工业和手工业, 相应地这些领域中存在的基本概念如下。艺术领域中与技术范畴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机械艺术” (mechanical arts) 和“实用艺术” (useful arts) ;工业领域的是“工业”和“工业艺术” (industrial arts) ;工程领域则有“工程”、“军事工程” (military engi-neering) 、“民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等;而手工业领域有“技能”和“手艺”等;当然, “技术” (technology) 也在17世纪初出现了。这些概念表明, 这一历史阶段, 科学与技术之间已产生某种相互作用, 但作用关系并不紧密。总体而言, 技术主要是以个人从经验中获得的技能的形态存在, 具有个人性和经验性特征, 技术本质上是“艺术”。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这些概念的历史意义。
通常学界考察“技术”的词源时, 往往只注意了古希腊词根“tekhnē”的历史含义, 它指“手工工作、手艺、手工技巧、或某种艺术”。本文以为, 我们应把与tekhnē紧密联系的其他关键词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充分把握该范畴。tekhnē与tektōn紧密联系, 后者指“木匠或建筑工匠, 他制作、建造或作木工”。由这两个词源演变来的拉丁词textus则指“编织, 因而又有建造之义”。同源的另一个拉丁词tegere则指“覆盖, 置顶棚于某物之上”。[6]因此, 应该说由这多个词所组成的域才能充分概括古代一些基本的技术范畴。但是, 技术范畴中还有其他领域, 那就是“艺术”领域, 其起源与亚里士多德有关。
亚里士多德曾把人类知识区分为“发现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这成为后人把“科学”与“艺术”作为一对对应概念的渊源。后来人们进一步在“艺术”范畴中把“自由艺术” (liberal or fine arts) 与“机械艺术”区分开, 前者指美术、诗艺、修辞等, 后者指与物质创造相关的技艺, 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指思维技巧, 后者指动手能力。[7]“艺术”概念明确的技术含义由此而来。随后, 从中世纪到19世纪, “机械艺术”一直是西方技术范畴的重要概念。在15世纪中叶, “机械艺术”就比较明确地指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或机械装置的技能, 侧重指与手工等体力相关的技巧而非思维能力。弗·培根在其著作中常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美国则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大约于18世纪末普遍采用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概念即“实用艺术”。
“机械艺术”概念表明它与当时技术的发展状况的纠结。即中世纪以来, 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家都出身于艺术行业, 他们利用所掌握的手工制造技能、绘画和数学能力进行机械发明, 而成为这一时期技术发明家的形象代表, 如达·芬奇。他们的工作也成为这一时期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8]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美国电气革命时期。此外, “机械艺术”概念在中世纪出现时就与当时的技术教育紧密相连, 它是师傅们和教育家为他们的技能和职业声望进行游说的话语工具。同时它反映了中世纪技术教育开始出现了技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 即技术知识和技能开始由纯粹的实践与口授变为由艺术家的插图和文字说明配合传统方式来传播。不过, 美国之所以采用意义更广的“实用艺术”概念, 这表明到了18世纪末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 发明设计制造“艺术”的领域已经大大扩展到“机械”之外;那些在职业领域“无家可归”的人们都能在这个概念中找到归属感。
另一类与“艺术”相关的概念是“工业” (industry) 。15世纪时, “工业”常与磨坊 (mill) 相联, 指“技能或手艺的应用, 装置或设计”, 实际上与“机械艺术”的含义接近。到17世纪, 它则明确指“与生产艺术或制造等实用工作相关的固定职业;系统的工作或劳动”, 与制糖、印染和纺织等工业联系在一起。相应地这时还出现了“工业车间” (house of industry) 、“工业学校” (school or college of industry) 和“工业艺术” (industrial arts) 等。[9]这些与工业技艺的学校教育和学徒教育相关的概念的出现, 是与当时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 技术教育又有了新发展:即技术教育逐渐由在店铺中开展的学徒教育向在学校中实现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发展, 这就是技术史家所指的技术史中发生的“店铺文化” (shop culture) 向“学校文化” (school culture) 的转变——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 技术概念同样充当了话语工具。
此外, 工程领域也与“艺术”相关。“工程”概念要比“工程师” (ingeniarus或engyneolvr) 概念出现得晚些。在“工程”概念尚未出现时, “工程师”把某些工作称为“军事艺术” (the art military) , 而当军事艺术逐渐成为一个专门领域时, 一些“工程师”就用“军事工程” (the military engineering) 来与其他“艺术”领域划清界限。这表明的是, “工程师”比“工程”涵盖的领域要宽泛得多。比如说, 达·芬奇被称为工程师, 但他的工作包括了绘画、建筑、机械设计等,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军事, 这涉及军事的部分后来才被称为“工程”。到法国大革命后, 工程进一步扩展到民用领域, “民用工程”概念才出现。这不仅说明“工程”渊源于军事工程, 而且说明“工程”与“艺术”有直接历史关联。正因此, 直到1930年代工程师为他们争取职业地位时还有人把工程解释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技术”概念出现得较晚却意义重大。它既继承了“机械艺术”、“工业”和“工程”等所包含的“艺术”含义, 同时又显示出技术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即与科学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在这个过程中, 当时英国流行的培根主义观念起了巨大作用, 可以说“技术”一词的出现正是培根主义的产物。1615年, “技术”一词在英国出现, 它是指“论述艺术的文章或专题论文;关于实用艺术或工业艺术的科学研究。”而据1706年的一个文献认为, “技术即关于艺术的描述, 特指机械艺术”。这个概念明确强调了机械艺术、实用艺术、工业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它或表示关于实用艺术的科学知识或表示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实用艺术。这一观念来源于培根的思想即“利用自然哲学来改进机械艺术”, 这种观念经过18世纪启蒙哲学家和综合工艺学校的哺育, 已经在欧洲和美国流行起来。它的一个通常的表述就是“把科学应用到艺术中去”和“促进实用知识的增长”。这种流行观念常常使当时的人们将某项发明解释为某种科学知识的应用。比如瓦特的分离冷凝式蒸汽机的发明, 就被他的好友罗宾逊 (John Robinson) 说成是对布莱克 (Joseph Black) 潜热理论的应用。但瓦特本人则反对这种说法, 认为他的发明并不是布莱克的一般科学原理的直按应用的结果。[10]瓦特的反驳表明的是他对自己的工作的归属的立场;但罗宾逊的说法之所以在当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主要是它正迎合了当时“技术”所包含的科学与实用艺术 (技术) 关系的流行观念。这一时期流行的培根主义以及伴随出现的“技术”概念奠定了把技术理解为科学应用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 技术观念即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又是如何影响了技术的发展方向的。
当时还有一个明确强调科学与技术之间联系的概念, “实用科学” (practical science) 。到19世纪上半叶, 科学家们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称为“理论科学”、“抽象科学”或“深奥科学”, 而把与机械艺术相关的工作称为“实用科学”。这一传统是由“科学的人” (后来称为“科学家”) 所培育起来的。[11]这表明, 在培根主义实用观念影响下, 从事实用艺术和从事科学的人都在促进技术从“艺术”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变。
至此我们粗略分析了古代和近代技术范畴的若干基本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为手工业、艺术、工业、工程和科学等领域建立了一种社会历史联系。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理解, 为什么现在日常用语中的“技术”往往包括上述诸领域。
技术从古代发展到近代, 总体而言, 它以“艺术”形态为主, 仍处在“技能”阶段。把技术称为“艺术”, 这有多重历史意义。首先, 它表明技术是一种“设计制造”能力, 是与个人经验相联系的技巧。它强调了技术与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直接关联性, 这使“艺术”区别于“科学”。进一步说, 设计制造意味着个性与经验, 即设计制造过程与结果都体现着设计者的独特构思与不可明言的经验。设计制造者可以依据同一个技术原理而设计出结构和效能完全不同的技术物, 也可以在不了解基本原理的情况下纯粹凭经验来设计技术物。这就意味着“设计”是技术概念的核心内涵。正因为这样, 直到20世纪中期技术科学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时候, 在一部分工程师看来, 技术中的技术原理仍只是辅助部分, 而设计制造能力才是核心。由此可见, 把技术称作“艺术”奠定了人们关于技术概念理解的根本方面。其次, 把技术称为“艺术”表明, 即使从中世纪起对技术的描述开始出现了文字、插图和数学说明, 但是当时的技术经验不仅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而且这种“意会”经验也不便于交流——这种“意会知识”似乎至今仍在困扰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从根本上限制着技术的累积式发展;而一旦技术获得了客观化知识的形态, 它就形成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结构机制。“技术”和“实用科学”概念的出现就预示着技术发展机制的上述转变。16世纪出现的“技术”概念一方面直接承续了“机械艺术”、“工业艺术”等所隐含的“艺术”特征要素, 但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即技术的个人性经验性正在逐渐为技术的客观知识化倾向所代替, “技术”开始被称为“科学”。这正是下文将讨论的问题。
二 以“应用科学”为中心的技术概念:“应用科学”文化
到19世纪下半叶, 科学和技术都在职业化, 从而在社会学意义上显示出人员、组织和职业的分离趋势;但同时科学技术本身的相互作用则更紧密复杂。在这种背景下, 技术进一步“科学化”, 表现为:一方面科学知识更广泛深入应用到技术实践中, 促进了技术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专业化的工程师们应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技术问题, 从而建立起独立的技术科学体系。第一方面体现的是将科学应用于艺术的培根主义思想仍然流行, 这促成了一种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的技术文化观念。第二方面体现的是, 随着技术职业化进程的深入, 工程师们的工作和观念都已超越了这种流行观念的局限。工程师们已开始培育自己独立的专业领域, 并试图利用对“应用科学”这个概念的解释来宣传新的技术观念, 从而促进技术专业化并提高他们的职业地位:即工程师们认为他们已培育了“应用科学”的独立领域, 而不是在“应用”科学。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中, 人们用“应用科学”这个概念指称技术, 并从不同立场给这个概念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含义。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人们赋予了“应用科学”多种语义:第一, 指科学理论对实用艺术的应用, 也即“应用科学”是对科学理论 (知识) 的应用;第二, 指科学方法对实用艺术的应用, 即“应用”科学方法对实用艺术进行原创研究;第三, 指对工程的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相对自主的知识体系;第四, 指对工程的研究和实践的相对自主的知识体系。后三种含义常紧密相连, 强调“应用科学”的独立性。[4]“应用科学”的丰富含义与这段历史时期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该领域发展的反应, 特别是人们如何利用技术概念来扩散与塑造新的技术文化的过程形成复杂的“互文性”关系。
19世纪末, 美国科学技术正在专业化。美国在实验科学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定量分析实验方法和数学描述方法。同时, 由于欧洲“纯科学”发展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们的职业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 从而要求发展“纯科学”。他们逐渐把自己的研究转向理论科学, 放弃了水力学、力学、电力工程、电力通讯等与“实用艺术”接近的课题;并改革学术机构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同时, 由于美国电气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也使工程师既得的职业地位与社会声望受到更加激烈的职业竞争的挑战, 因此工程师们促进技术专业化的意识也逐渐增强。由于受到了更好的科学训练, 掌握了数学和实验方法及基本的科学原理, 他们就接过了这些实用问题的研究。他们运用规范的实验科学方法对实践领域进行研究, 建立了许多工程分支学科, 如机械、土木、电机、通讯、化学等工程学科。这种转变使得技术开始实现从“工匠传统”向“学者传统”的转变, 由在田野、矿井、工场等地通过学徒训练与实践所掌握的“艺术”转变成以在不断增加的工程院校中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为基础的“学校文化”, 由“经验”转变成“工程研究、教学和实践”的知识。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促进上述转变的过程中, 他们在统一共同体的信念并扩散这些信念以塑造新的科学和技术文化的过程中, 都充分利用了“应用科学”这个技术范畴的关键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 “应用科学”概念所体现的复杂的技术观念既是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上述技术变化的反映, 也是促成上述变化的重要思想力量。
那些试图促进“纯科学”的发展并提高“纯科学家”职业地位的科学家和支持者一般都站在“纯科学理想”的立场上来使用“应用科学”概念。所谓“纯科学理想”是指19世纪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提倡“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 其实质是促进科学专业化并提高“纯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这种理想的支持者们为了突出“纯科学”的价值, 往往强调“应用科学”的第一种含义, 以此表明科学在从知识到物质财富的发展序列中的优先于技术的地位。比如这种观念的最杰出代表者亨利·罗兰 (Henry Rowland ) 说:“有必要知道的每一条电学规律都已经知道了;唯一的一个智力问题是具备把它们发展为理想电机的能力, 并且, 当我们说理论与实践不协调时, 这意味着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这个理论用到实践中去, 以得到结果。”[4]罗兰在此利用“应用科学”概念把“纯科学”解释为技术革新的充分必要条件, 即纯科学是技术的唯一且可靠的源泉, 从而突出了“纯科学”的价值。
另一些试图借助“学者”声望来提高“实用艺术”职业地位的工程师们也象罗兰那样使用“应用科学”一词。19世纪末, 技术仍被视为实用艺术和技能而非理性客观知识。为促进“艺术”向“科学”的转变并提高社会声望, 他们直接利用了“科学”作为一种客观知识和学者职业的传统声望以及培根主义思想传统, 把工程解释为科学理论的应用, 以表明工程实践是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
但是那些在工程领域中从事研究、教学或实践并呼吁工程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则反对“纯科学”支持者塑造的技术话语, 而给“应用科学”赋予后三种含义。他们认为, “应用科学”是他们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因而被称为“应用科学”的独立领域 (如电机、电力通讯和化学等工程领域) , 而不是由“纯科学家”所开创而由后者的应用实践产生的附属于“纯科学”的领域。有的人甚至更坚决地表示, “应用科学”已经发展得和“纯科学”一样完善, 其教学工作已为这个职业培养了专业接班人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工程科学职业化的一个标志) 。罗伯特·瑟斯顿 (Robert Thurston) 就是这种技术文化的积极提倡者。他是史蒂文斯技术所和康奈尔大学的机械工程教授, 美国机械工程协会第一任会长, 同时也是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 机械科学分会的副会长。1884年他在向科学促进会作汇报时指出, “应用科学研究, 正如纯科学的任一分支, 已经变得和已设立的现代大学课程的一部分一样了。”[4]总之, 通过塑造和扩散这样一种技术文化, 工程研究者们逐渐实现了技术的上述复杂历史变化, 即技术职业化进程。
但是, 总体而言, 虽然这一时期有少数工程师在提倡“应用科学” (即工程科学) 的独立地位, 但是, 由于培根主义已深入人心, 由于19世纪末欧洲掀起的提倡“纯科学”的运动的影响, 也由于工程研究的薄弱和工程研究群体的弱小等等原因, 人们把技术看成“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的观念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正因为这样, 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解释模型就逐渐成为“技术”概念的一个基本含义。
在塑造和利用“应用科学”概念的多重历史含义的过程中, 起本质作用的因素是科学技术及其二者关系本身的复杂历史变化;但是, 科学技术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及社会利益的竞争与变化却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个体在具体历史场合中选择利用该概念的哪种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 正如上文所揭示的, “应用科学”概念所塑造的技术观念是影响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思想力量, 它深刻影响了美国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对技术的理解。
虽然作为“应用科学”形态的技术正在逐渐发展, 但是作为“艺术”形态的技术传统仍未消失, 这反映在这些概念仍然流行这一事实上。一方面, 人们在整个19世纪仍习惯使用“实用艺术”这些概念, 另一方面, 人们仍保留着“技术”概念的原初含义, 并且, 有些人也把“应用科学”解释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这主要是因为工匠传统的工程师群体仍是主要技术群体。
三 以“工程研究”为核心的技术概念体系:工程科学文化
一战给美国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是, 科学技术专业化进程扩展到工业领域, 即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进入工业领域, 导致工业研究的兴起和工程研究的初步发展。这使得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关系和技术知识结构都变得更复杂, 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地位也在发生复杂的变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技术范畴中出现了更多新概念, 包括“工业研究”、“工程研究”, 以及后来的“基础科学 (研究) ”、“工程基本原理”、“工程科学”等。这些与工业和工程相关的研究仍被人们囊括在“应用科学”概念中。这种统称为以后把“技术”当作“应用科学”的同义词奠定了基础, 从而“技术”一词也在1930年代重新流行起来并获得更丰富的意义。同样, 这些概念所体现的复杂的技术观念既是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技术变化的反映, 也是促成上述变化的重要思想力量。本文着重论述后者。
随着一战中工业研究的兴起, “工业研究”概念逐渐流行。作为历史概念使用的“工业研究”是指工业研究者试图利用“研究”一词的传统声望来为工业研究辩护时所使用的措辞。“研究”的关键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对“事物的自然属性”进行探索以获得客观理性知识, 它包含着与“科学”相似的认识论暗示。因此, “工业研究”的含义是特指工业实验室中的科学家们对工业中的自然物或人造物的自然性质所作的科学探索与应用研究。工业研究者们即试图利用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理性内涵来塑造新的技术观念, 从而为他们的职业争取地位。许多工业研究人员都采取了抹煞“工业研究”与“纯科学”之间界限的做法。在许多公开演讲中, 工业研究者都坚持说, “工业研究”和“纯科学”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区分, 这两者在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一样的, 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研究动机。比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研究部主任、公司首席工程师约翰·卡蒂 (John Carry) 在就任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会长的就职演说中说, 一个电气工程师和一个化学家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研究灯泡。但是, 工程师可能正在做“工业研究”, 而化学家则因为研究灯泡操作的物理原理, 所以做的是“纯科学”研究。[4]有的人甚至说区分动机也是困难的。通过这种方式, 工业研究者们试图为“工业研究”争取到与“纯科学”相当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地位, 并为在工业中开展“纯研究”创造环境。这深刻影响了美国工业对工业中基础研究的支持政策。
工程师们也利用了“研究”的声望来为他们的职业辩护, 并同样采取了抹煞界限的策略。随着越来越多受过科学训练的工程师进入到工程领域, 他们创造了“工程研究”概念来为他们的职业声望辩护。1917年,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研究和教育家阿瑟·肯内利 (Arthur Kennelly) 在一次演讲中把“工程研究”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助于某种特殊工业的工程研究, 另一类是从事促进艺术知识或促进应用科学的工程研究。他接着说道, “通常, 在为工程的未来运用铺平道路和勘察道路时, 这第二种类型的工程研究并不能明显地与所谓的纯科学探索区分开。”[16]许多工程师和工程教育家都利用这种措辞来为工程职业争取声望。工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抹煞工业研究、工程研究与纯科学之间界限的做法虽然为他们的职业争取到了一定的声望, 也为表明工业研究和工程研究是独立于纯科学的知识领域和职业领域提供了观念基础, 但是, 由于他们采取的抹煞与“纯科学”之间界限的策略, 这就促使人们认为, 工业和工程中的发明创新是“应用”科学的结果。
一战后, 技术领域在知识和社会组织上分层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由于“纯科学”的“纯”字往往会暗示其他研究都是“有水份的”等贬义, 因此,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工业研究者和工程师们开始用“基础科学”、“基础研究”等概念来代替“纯科学”, 并使“基础”这个修饰词有了更广泛的用途, 即他们借助“基础”这个词在工业研究和工程领域内部区分了“基础”与“应用”的工作, 从而使“基础科学”的含义扩展为不仅指原来意义上的“纯科学”, 还指工业和工程基础理论研究。
比如当时任国家科学院院长、国家研究委员会委员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研究部主任的朱厄特 (Frank Jewett) 曾在一次演讲中非常明确地对工业研究作了层次划分, 他说, “一旦 (基础科学研究) 开辟出了一条道路,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发展阶段, 首先是其他一些发明家的发明阶段, 然后是比发明家知道更多的科学却很少创造新知识的工程师们的发展阶段, 最后是主要由密切合作的实际研究者和工程师负责的发展阶段。”[17]这总体上反映了整个技术领域的分层现象。随后,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业研究科学家朗缪尔 (Irving Langmuir) 也借助“基础研究”与“工程研究”这两个概念对工业研究作了区分。他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工业研究可分为两类, 在应用实验室中开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 而在工程实验室中开展的是“工程研究”, 后者被他看作是“基础研究”的应用。[4]工程师们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承袭肯内利把工程研究区分为两类的做法, 一战后, 更多工程师赞同把工程领域区分为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
通过上述划分, “基础科学 (研究) ”等概念就不仅可以用来指代“纯科学”, 而且可以用来指工业与工程的“基础研究”, 相较“纯科学”而言, “基础科学 (研究) ”概念涵盖的领域就更广泛了, 相应地“应用科学”的涵义也就有了微妙变化。到1943年布什 (V.Bush) 准备他的《科学——无尽的前沿》主报告时, 他就用“基础科学”或“基础研究”指称大学、学院和研究所开展的与商业领域无关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而用“应用科学”或“应用研究”指称工业和政府开展的商业和国防实用研究。布什报告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概念重新诠释了罗兰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所表达的技术就是科学应用的观念, 从而象是一个历史总结, 报告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与支持政策。[19]
不过, 工业与工程研究者们利用“基础科学 (研究) ”概念在工业与工程内部所作的层次划分也表明, 技术领域内部已有了明显的知识层次和职业层次, 技术本身已有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的区分, 这足以说明技术已不是附属于科学的知识与职业领域。因此, 还有一些工程研究者甚至在1920年代就开始用“工程科学”概念来强调工程研究的独立地位。但这个概念的真正流行则要到1950年代工程研究得到充分发展以后, 而且这时“技术科学”概念也为人们所熟悉了。总之一战以来工业与工程研究的发展既延续了把技术当作科学应用的流行观念也为把技术当作独立领域的观念提供了基础。这为“技术”概念在美国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基础。
直到1930年代, “技术”这个概念才在美国流行起来。直接原因是1930年代技术性失业引发的争论, 但思想根源还是“技术”概念的初始含义渊源以及后来人们长期培育的将科学应用于实用艺术的培根主义思想。技术的初始含义就传递了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应用于实用艺术的思想。这种观念促成了19世纪末“应用科学”概念的产生及其丰富含义。因此, 到了20世纪初技术由“艺术”向“应用科学”形态的发展相当成熟时, 人们就把“技术”当作“应用科学”的同义词来使用。后来, 当工业研究和工程研究等领域发展起来, 并且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工业研究”、“工程研究”、“基础科学 (研究) ”“工程基本原理”等来强化了“应用科学”是科学应用的观念后, “技术”就能进一步把工业与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涵盖在内了。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称为工程定义的“技术”概念。这表明“技术”概念, 就其产生过程而言, 它本身就意味着是“应用科学”, 包含着应用科学就是“应用”科学的基本思想, 即技术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四 结语
关键词: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活动;文化发展
文化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部门,更是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对当前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培训的重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的措施。
1 当前我国公益文化培训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出现一系列调整等发展态势时,国家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与迫切的发展需求。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重视公益文化培训。公益文化培训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文化的传播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媒介作为传播载体,而各地的文化馆为公益文化培训和传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公益文化培训的展开能够使群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给自身精神层面带来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在文化馆发展机遇的步调下,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艺术性价值和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工艺文化培训的迫切需求也给我国公益文化培训带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
2 当前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未跟进群众的实际需求
文化馆作为我国开展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群众了解文化活动,学习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中,文化馆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大多是由国家政府高层下达的一项按时按量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培训都是流于形式,在浮夸的开班和结班的典礼仪式上,大多数参加培训的人员记得的都只是培训的程序和流程,对真正培训的内容并未深入学习。所以,当前的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应当少些形式,多些实质性内容,要跟进群众的实际需求。
2.2 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作为我国开展文化建设事业的前沿阵地,文化馆汇集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国家为了保障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和深入开展,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馆不仅汇聚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正如前文所说,流于形式的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并没有将这些物质与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民众也只是归结于形式的培训,而没有领悟和学习到文化馆的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所以,不少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2.3 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未走进群众生活
一种优秀的文化必须是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的。只有根植于民间的优秀文化才会充满活力,才能广泛地被民众接受。这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因此,可以说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若要被群众理解接受并热爱,与群眾生活相联系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而当前我国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文化馆文化培训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并未充分与民众相关联,民众也无法在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中找到共鸣,没有做到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那么所谓的公益文化培训也就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
3 开展公益文化培训的重点
3.1 认清文化传播所肩负的责任
《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认为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既要传承既有优秀文化,又要继承优秀文化,坚定文化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方针,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在坚定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切实可行的传播载体与发展策略,文化馆理所应当的担负起这一重任。而文化馆在开展公益文化培训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播所肩负的责任,要将为人民传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3.2 明确培训的目标和理念
在认清肩负的责任之后,公益文化培训的目标和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大众的需求为主要导向,想群众之所想,好群众之所好,站在群众的视角上,与群众走在一起。同时,要有现金的培训理念,要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公益文化培训理念中,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这种公益文化培训理念以个人榜样言传说教的形式深入人心,为群众所理解。
3.3 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选择适宜的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首先,要认清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的特征,培训工作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就意味着在培训过程中有多个对象参与,那么与不同对象的沟通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培训成效的好坏。因此,培训过程中不同环节和每个对象的良好沟通是培训方法首先要注意的重点。其次,公益文化培训面对的培训对象是不可能相同的,这也就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公益文化培训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而这些培训方法具体如何展开,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不同的培训对象具有不同的求学目的、兴趣爱好,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的公益文化培训方法。
3.4 建立大众文化创新意识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下的创新进行了深度诠释。创新并不是盲目地认为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创新的重点要在于大众的需求,能够为民众创造出具有新意的东西。那么具体到文化创新意识方面,可以理解为在文化领域为民众创造出具有文化新意的东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众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如果还是用旧有的文化活动与文化形式,是很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而民众对于所呈现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那么文化的后继开展也会受到阻碍。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需要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也只有推陈出新,才能继续推动文化向前发展。而具体来说,不断捕捉各种信息,多方位了解社会变化的动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则是创新主要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4 提升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的措施
4.1 落实文化馆职责使命责任
文化馆要树立为人民文化事业服务的坚定理念,其中的公益文化培训是促进文化大众普及,促进现代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在文化馆职责意识中进行强化,文化馆内部的工作人员要树立责任在身的意识,增强员工个人的使命感,认识到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不仅仅是工作方面的尽责,同时要认识到个人的工作与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是分不开的。其次,要对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的最终目标进行明确和明晰,将开展现代文化建设,为人民文化事业服务的总目标一步步分解为各项分目标,通过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进行进一步地展开与落实。最后,要明确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要想群众之所想,需群众之所需。
4.2 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馆培训措施
培训目标需要明确,而依据目标采取的培训措施更是要切实可行。依据发展的整体目标确定总体实施步骤,更进一步确定实施部门,通过实施部分将总体实施步骤进行分步分解,形成“文化馆馆长——主要部门负责人——分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员工”分级的负责机制,确定责任落实到个人,任务分派到个人,在完成当前目标的同时,对整体目标完成的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下一个长远目标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4.3 加强对聋哑人的专项培训服务
大众是个多元化的群体,不仅仅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对文化的理解层次也有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群众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些具有先天或者后天的缺陷的特殊群体。聋哑人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他们和普通居民一样,也具有享受文化培训的权利,也具有履行文化事业发展的义务。因此,对特殊群体,特别是聋哑人进行的专项培训服务是工艺文化培训服务的重中之重。
对聋哑人进行专项培训服务之前,有必要对聋哑人的特征进行分析。聋哑人是身体先天或者后天受到缺陷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听觉、声觉方面较正常人存在缺陷,然后他们心智和正常人一样很健全,只是在接受文化培训方面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
具体而言,针对聋哑人的特征,需要制定分门别类的文化培训专项服务。众所周知,正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自我表达来了解、认知和逐步接受并产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而文化传播与文化培训虽然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传播形态,也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被人们所了解和认知的。那么相比正常人,聾哑人在接受外界方面的听觉和自我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了解了这些,针对聋哑人进行专项培训服务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服务。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程度和培训板块,将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聚集,聘用公益文化培训的讲解员,用手语的形式给聋哑人进行讲解。同时,为了使得聋哑人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培训服务中设置手语交流园地,提供聋哑人与聋哑人之间,聋哑人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让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充分享受公益文化培训带来的服务。
4.4 文化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正如前文提到的,文化脱离了大众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了。要让文化扎根于生活,则是要文化馆在进行公益文化培训的同时注意与日常生活的有效结合。在公益文化培训时,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培训策略。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受众群体,可以采用较为专业的文化术语;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列举生动活泼的例子,通过深入浅出,言传身将的讲解方式,让受培训的群众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生活与公益文化有效地结为一体。文化培训不是简单地服务,而是如何服务,若要将文化与生活有效结合,简单地重复和千篇一律会降低群众的积极性,导致培训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中加入创新的元素,形成新的文化产品与作品,符合群众的需求,吸引一大批群众参与进来,才能够将文化与生活有效结合,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只有注重群众所想,满足大众需求,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拥护。同时,对文化馆自身来说,文化馆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心态,不要因短时间的不被认可而气馁,在寻找适合的公益文化培训建设的道路上,会有合适的方向。同时也要相信在文化馆以及相关部门的建设下,我国的文化事业将会勇攀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王志明.解析文化馆公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大众文艺,2013(04):26-28.
[2]于晶晶.浅谈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市场,2015(11):42-45.
为加强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管理,维护正常的培训教学秩序,增强学员学习能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农民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特制订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管理规定。
1、凡参训学员,要端正态度,积极参训,自觉学习,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2、上课期间应保持肃静,禁止大声喧哗,关闭手机,不得擅自在教室内随便走动,认真听课,仔细做好课堂笔记,遇到问题及时向专业教师请教。
3、严格遵守学习时间,禁止迟到、早退,不得无故旷课,有事应先向陪训办主任请假,履行请假手续后方能离校。
4、参加技能实践时,应自觉、严格遵守规程,确保设施设备的完整无损,确保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
5、学员不得穿短裤、背心、拖鞋进入教室,不准在教室内抽烟,上课时不准吃零食。
讲师:谭小芳
培训时间:2天
培训地点:客户自定
课程目标:
公司文化是一种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凝聚作用: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了内部的摩擦与消耗,增强了内聚力。
导向作用:用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内在号召力,引导员工朝共同方向努力。
培训背景:
行业现状——
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下面这些问题: 如何建设落到实处的企业文化?
如何准确地挖掘企业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如何使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去?
当现有的企业文化不能支撑企业战略发展时,如何变革企业文化?
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企业管理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欢迎进入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的《企业文化培训》课程!讲师简介:
谭小芳老师介绍
专业经历:
著名营销策划人
著名国学企管导师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
全球500强华人讲师
亚太地区十大金牌讲师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嘉宾
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领导力训练“教母”
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总裁班特聘教授
她是领导力研究五大家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规范,所以也造就了领导力培训领域鱼龙混杂。可不管再混杂,有这么五位大师,都是业内公认的领导力培训权威。他们是——东曾,曾仕强、西余,余世维、南杨,杨思卓、北王,王育琨、中谭,谭小芳。这个“中”,指的就是中原流派杰出代表、河洛文化管理应用导师、国学领导智慧的集大成者——谭小芳老师。
她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全球品牌网、《销售与市场》、和讯商学院、新浪财经等多家专业媒体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已达数百万字。著有《博弈影响力》、《博弈领导力》、《策动旅游》、《忠诚来自孝经》、《弟子规企业读本》、《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
究》、《接待与洽谈口译》等,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200家接受过她的训练。她在企管咨询行业中首创“三力工程”,全面提升了高层的决策力、中层的在职力与基层的执行力。她践行“强国必先强企,强企必先强人”的理念,10年间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国内各地,帮助500多家企业解决了管理难题,培养了10,000多名企业高管、7000多名管理顾问和培训讲师,进一步证明与奠定了谭老师在领导力训练发展领域的卓绝地位。
她拒绝空洞言教,她用结果证明所说的一切,讲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讲。她的《总裁领导力》课程,被誉为企管界十大必上课程之一,在全亚洲开设各类公开课2000多场,受训人员达50万多人,受训企业都得到极大改变,全面业绩提升30%—200%,多次接受国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香港明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经营报”、“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采访。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部分:
为什么你的企业内部总是有矛盾?
为什么你的企业执行总是不到位?
为什么你布置的工作属下总是做不好?
您是否为您的企业团队没有凝聚力而困挠? ——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1、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内涵
2、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企业文化的作用
4、企业文化的要素
5、企业文化的分析与诊断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1、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文化
2、企业文化精神层(观念)的分析与诊断
3、企业文化制度层(行为)的分析与诊断
4、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分析与诊断
5、企业文化建设的常见误区
三、诚信领导与诚信企业文化
1、谭小芳论诚信领导
2、诚信做人重于诚信经商
3、学习修炼提升诚信能力
4、诚信文化造就诚信领导
5、重塑企业形象/弘扬企业精神
6、加大塑造力度/突出诚信形象
7、改革发展目标/定位诚信企业
8、提高经营水平/迎接入世挑战
9、创建学习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0、运用企业诚信文化/统领公司一切工作
四、企业文化:永久的“团队凝聚剂”
1、做能创新的“火车头”
2、创新让团队永葆活力
3、和谐成就高效团队
4、妥善处理团队冲突
5、信任是高效的第一步
6、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
案例:企业文化管理——美国公司的秘密武器?
分享:向巴菲特学习——用企业文化建起经济护城河
五、企业文化专项诊断评估工具
1、企业文化自我评估问卷
2、员工工作价值调查问卷
3、员工满意度评估问卷
4、工作满意度调查
5、工作描述指数评估
六、企业新文化的导入
1、企业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因
2、企业文化形成的机制
3、员工对新文化形成积极态度的过程
4、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
5、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案例:企业文化管理——美国公司的秘密武器?
分享:向巴菲特学习——用企业文化建起经济护城河
七、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与重点策略
1、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
2、企业文化建设的三级评价体系
3、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策略 案例与比较:
美国公司文化核心--“导弹模式” 日本公司文化核心--“家庭模式”。韩国公司文化核心--“方阵模式”。新加坡公司文化核心--“火箭模式”。德国公司文化核心--“网格模式”。港台公司文化核心--“菱形模式”。大陆公司文化核心--“圆圈模式”。
八、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1、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编写
2、企业文化发展纲要编写
3、企业文化规划编写
4、企业文化专项规划编写
九、企业文化形象设计
1、企业文化形象设计
2、企业文化精神层设计(MI)
3、企业文化制度层设计(BI)
4、企业形象识别设计(VI)
十、企业文化变革
1、企业文化变革的一般模式
2、企业文化变革方向
3、企业文化变革的推进
案例讨论:IBM公司的文化变革
十一、企业文化实践篇
1、企业文化建设的策划
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3、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4、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
5、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6、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衡量标准
十二、企业文化落地实操
1、内化于心——理念传播有方法
2、固化于制——人人都要OEC3、外化于行——自我经营效果好
4、氛围营造——目视系统理念清
5、身先士卒——干部带头群体动
6、寓教于乐——活动组织聚人心
十三、企业文化常青之路
1、文化是竞争力的支撑
2、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3、文化是企业忠诚的动力
4、文化管理胜于一切手段
十四、企业文化案例篇
案例:日本东京公司文化
案例:韩国公社伦理纲领
首先从个人角度讲,杨经理一上午的脱稿演讲,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语音铿锵有力。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有积累,有准备的人。也验证了那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名言。尤其对公司“达博加瑞”名称的精辟诠释,让“吾”见识了文化人的底蕴。
从大方向,从公司的角度讲。前景目标规划信息的传递。增强了我们对公司的期望和信心。从小个体讲,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则是:“我需要思考,在随公司一同发展的过程中,我需要以什么样的速度,迈出什么样的步伐,才能和公司同步。”更直接的讲则是:“在公司迅猛的发展过程中,我需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理顺我的工作思路,更多的去承担我的工作责任。
培训的核心是紧紧围绕着”团队建设和执行力“这一主题。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下午培训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杨经理对我们工程部提出了一个非但有针对性,且是有预谋性,逼我们工程部在现场做承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产品质量的监管“问题。当时我很冲动,很个人英雄主义的在众人面前承诺“我来吧!”我坐下来,冷静思考。用杨经理团队建设的理论方式来思考问题。我站起来表述的事实答案应该是“我们工程部的每一位员工都肩负着质量监管的工作,尤其我们一线生产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的,并且时时刻刻的参与到这个工程监管的工作中来。”当然这一切的工作,都是在我们部门领导的布置和指导下进行的。
还感动于老板夫妇和谐的家庭关系带来的强大气场。在老板有批评,有赞扬,有真情表述的话中,看到一个值得员工追随的企业人的风采。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文化建设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校园传统文化传播也受到强烈的影响。面对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发展, 大学传统文化传播也开始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时代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的能力, 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有必要探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大学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体系建设。
1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界定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体现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传承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教育、示范等多方面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 那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传统文化在高等学府的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给高校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学生学习以及传统文化传播以更大的空间, 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吸收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经过高校教师、学生的再加工、共享、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 受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是大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有一定的个性品格, 蕴藏着历届师生对学校的宏观认知, 是历届师生的精神纽带和精神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融合多元文化, 对多元文化的深入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传承, 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选择和共同趋势[4]。
3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特点分析
(1) 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校园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要求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 提供和传播学生需要的文化资源。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园文化传播的方向就应该与学生需求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更加有序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
(2) 校园文化利于学生优秀素养养成。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变得更加自由、独立, 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个体间的差异性逐渐凸现出来。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 也正是大学生个性张扬、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当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被大学生在校园中传播时, 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有一定的育人效果, 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产生精神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3)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难点。每一项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 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摸索, 并不是几次实践就有效果的。在如今的校园中, 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只是停留在表层。这种表象的工作对于现在趋于理性的学生吸引力很小, 而且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 距离市中心文化区较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气息较少。这些都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很难传承。
4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策略
(1)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最合适的方式, 设计相应的模块和相关活动, 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传统文化传播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今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资源, 用先进的方式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 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2) 手机是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方式在校园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武汉理工大学郑少山在39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月上网流量4956.3M (含wifi) , 约75%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5]。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特别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 更是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 相信这个信息传播阵地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知识, 以及日常交流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方式。现在手机已经形成了一种无线终端, 如果学校在校园内增加不收费无线局域网访问服务,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就可登陆网页浏览文化知识, 时间一长, 就可以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性网站。加强对移动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传播特点研究, 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 是进行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
(3) 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不应仅限于本校园, 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高校建立联系, 搭建一个网络文化传播系统。各个高校通过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开展校际活动, 更加有利于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的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平台中进行的交流与学习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批判和传播。
总之,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文化资源也因此以更加快捷、广泛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 相信文化资源也会在这一历史机遇下得到巨大发展。所以, 在这一契机下, 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使二者完美结合。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如校园网、手机、互联网, 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能够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在高校中进行传播和发扬, 有利于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信息技术,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820.htm
[2]传统文化.[EB/OL].http://www.baike.com/wiki/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z/18szqh/index.shtml
[4]王为正.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与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N].光明日报, 2009-12-19.
“十年前我嫁给了电子商务,那时候大家见我都叫小邢。等到2005年我创立B2C联盟时,大家改叫我老邢。去年我开始筹备商学院,微博上已经有人叫我邢叔了。”
可惜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没有在现场,不然他肯定能想起1998年时,他揣着一万多元在中关村开始的创业之路。那时刘强东和邢孔育是邻居。邢刚从航海学校毕业,没有上船当水手,而是直奔中关村卖起了电脑。2001年,邢开始运营IT类电商网站,并于2004年获得投资。后由于资金链断裂,他进入某B2B企业工作。这些经历,邢在微博的自我介绍中总结为“6年的B2C创业,整过1年B2B”。
2005年开始,邢坚持在博客上发表有关电子商务的研究心得。于是后来有读者劝他:你对电子商务这么了解,做个社区交流吧。2008年,电商社区派代网正式上线。
“干货”、“靠谱”和“勾兑”是派代网的三个关键词,分别表示分享内容要有实用性,对论坛网友要真诚,以及相互之间要善于沟通。派代文化得到网友认可,加之邢本人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派代网在行业内的声誉日渐上升。上派代的人一般有两种目的,要么来学习与交流,要么来找员工。
不过即便影响力日盛,盈利模式依旧让邢孔育破费思量。2010年,邢开始做派代商学院,设有“CEO特训班”及“电商全网营销”两个课程,前者给电商老板讲述企业战略,后者教授市场部高管如何花钱做营销,如何做效果考核等。
在派代网站的介绍中,特训班每期3天,人数限30人,每人收费3万元,邢称一年能办6期;全网营销每期同样为3天,人数限50人,每人收费17800元,今年能办10期,每期学费涨1000元。派代聘用的18位讲师,包括京东商城前副总裁徐雷、初刻网创始人许晓辉等。
【文化技术培训】推荐阅读: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12-01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计划和总结02-21
NLP教练技术四种文化04-04
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07-11
长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6年工作总结10-10
文化培训02-06
文化站长培训总结06-24
企业文化培训案例11-29
企业文化培训有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