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精选8篇)
1.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2.“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
3.“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4.“新能源”中,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 5.“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6.“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7.“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决定》提出,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本版对7大产业进行深度扫描,挖掘各大行业中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供广大读者投资参考。
信息技术 5个细分领域受益
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会议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分别为: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G领域中有上海普天、广电信息、华胜天成、振华科技、烽火通信、航天通信、三维通信、中天科技、联创光电、中兴通讯、中创信测、长园集团、武汉凡谷、浪潮软件、上海贝岭、亿阳信通、新大陆、长江通信、光迅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物联网领域中有大华股份、远望谷、赛为智能、金证股份、合众思壮、歌尔声学、太工天成、四维图新、北斗星通、上海贝岭、厦门信达、大立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3D领域中有得润电子、利达光电、奥飞动漫、中视传媒、宁波GQY、出版传媒、华谊兄弟、海信电器、四川长虹、TCL集团等公司。
三网融合领域中有粤传媒、永鼎股份、拓维信息、中天科技、北纬通信、电广传媒、天威视讯、华闻传媒、出版传媒、博瑞传播、同方股份、二六三等公司。
移动支付领域中有长电科技、大唐电信、浙大网新、南天信息、新大陆、生意宝、恒宝股份、康强电子、证通电子、卫士通、焦点科技、国民技术、乐视网等公司。
新能源 6个细分领域受益
7月20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在能源局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透露,媒体广为报道的新能源规划最终定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目前,正在按照有关程序准备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将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
据了解,“新兴能源产业规划”明确部署了2011年至2020年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
业内人士称,高达5万亿的巨额投资将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核能、风能、光伏、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各个领域一批上市公司将从中成长起来或者获得巨大收益。
锂电领域的公司有成飞集成、湘潭电化、江特电机、盐湖集团、德赛电池、万向钱潮、亿纬锂能、金瑞科技、西藏矿业、华芳纺织、中国宝安、佛山照明、佛塑股份、凯恩股份、中信国安、江苏国泰、杉杉股份、路翔股份等公司。
风力发电领域中有青松建化、金风科技、九鼎新材、湘电股份、科学城、新赛股份、ST能山、海得控制、深圳能源、粤电力A等公司。
核能核电领域中有沃尔核材、华东数控、兰太实业、奥特迅、中核科技、江苏神通、自仪股份、方大炭素、上风高科、闽东电力、皖能电力、海陆重工、科新机电、大西洋等公司。
光伏太阳能领域中有钱江生化、鄂尔多斯、新华光、乐山电力、航天机电、中环股份、七星电子、安泰科技、金晶科技、天威保变、精功科技、大港股份、孚日股份、三安光电、江苏阳光、乾照光电、拓日新能等公司。
氢能领域中有厦门钨业、金瑞科技、同济科技、科力远、中炬高新、江苏索普、南都电源等公司。
乙醇汽油领域中有华资实业、海南椰岛、荣华实业、万向德农、ST甘化、丰原生化等公司。
新材料 7个细分领域受益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和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期,201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元。
A股新材料上市公司分属建材、化工新材料、水泥制造、玻璃制造、陶瓷制造、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7大类。包括72家上市公司,从7月市场反弹以来,截至9月9日,新材料股票涨幅惊人,67家上市公司涨幅超过10%,占总数的93%。有3家上市公司已涨幅超过100%,分别包括北矿磁材(上涨112.06%)、包钢稀土(上涨107.56%)和横店东磁(上涨100.96%);涨幅超过90%的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为厦门钨业(上涨98.04%)、太原刚玉(上涨93.8%)和中钢天源(上涨91.27%);涨幅超过70%的股票有3家,为中科三环(上涨76.92%)、中色股份(上涨75.21%)、金瑞科技(上涨72.17);涨幅超过60%的股票有4家,为博云新材(上涨69.25%)、宁波韵升(上涨68.65%)、锌业股份(上涨66.67%)沃尔科技(上涨62.73%)。
值得注意的是,涨幅第一的北矿磁材,中期业绩并不理想,每股收益仅为-0.0247元,但由于同比增长190%,公司报告预计销售前景形势较为乐观。公司所属行业已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炒公司预期理所当然成为资金追逐的目标,但市场人士认为,现在公司估值有些偏高,追高需谨慎。
生物 2个细分领域受益
生物类股票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类。生物医药包括的上市公司有马应龙、广济药业、中牧股份、益佰制药、交大昂立、通化金马、双鹤药业、现代制药、丰原药业、西藏药业、中创信测、西南合成、华北制药、三精制药、华兰生物、新华制药、东北制药、浙江医药等18家公司;生物育种包括的上市公司有丰乐种业、顺鑫农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獐子岛、东方海洋、正邦科技、大北农、荃银高科、敦煌种业、万向德农等11家公司。
从7月反弹以来,生物育种股票的表现明显好于生物医药。生物类的股票整体涨幅在20%以上,但涨幅前列的多数是生物育种股票,位居第一位的东方海洋上涨幅度达78.3%;西南合成和西藏药业分属第二、三名,涨幅达75.2%和70.3%,其他位居四到十的股票均为生物育种股票。
据报道生物医药振兴规划的出台指日可待,100多亿元的扶持资金令投资者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且平均每个新药将获得500-1000万元项目资金也相当可观。所以,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有望成为未来领涨板块。但真正的新兴产业需要很长时间扶持。另外,市场需求将起决定作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粮食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加大对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种业体制改革,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将是国家今后的重点任务,所以,该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受益匪浅。
高端设备制造 7个细分领域受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高端装备制造被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在A股市场,高端设备制造的股票分属7类,包括冶金矿采设备、机床工具、电机、电气自控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输变电设备和重型机械等。
从2009年各国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拴昌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做大”,下一步的目标是“做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高,部分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输变电设备近几年的水平突飞猛进,大企业不断涌现,如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特变电工等大型企业。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7月,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8.9%和47.9%,其中7月份分别增长79.5%和3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5%,其中7月份增长31.8%。
从市场表现看,这7类股票涨势喜人,冶金矿采设备的13家上市公司,12只上涨,涨幅都远超过10%,只有中国一重微幅下跌,涨幅超过30%的股票有6家。北方股份涨幅达76%,天地科技涨56.2%,石油济柴涨40.8%,金自天正涨33%、太原重工32.8%、江钻股份31.3%。电机类股票有7家公司,涨幅最大的江特电机涨幅达94.1%。其他各类公司涨幅最大的股票为东源电器上涨64%;新华光上涨65.2%;百利电气上涨67.9%;*ST建机上涨25.7%。
节能环保 5个细分领域受益
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包括《节能中长期规划》、《高技术产业十一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
8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审议并原则通过《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草案)》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会议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应用面广、潜力大、见效快的关键领域,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培育对象。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政府的强制节能约束,有望迎来市场急剧扩张,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间接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我国的节能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节能环保5大细分领域的上市公司将大大受益。
建筑节能领域中有延华智能、金晶科技、耀皮玻璃、智光电气、中航三鑫、伟星新材、方大集团、红宝丽、栋梁新材、烟台万华、达实智能、海螺型材等公司。
污水处理领域中有山大华特、创元科技、东湖高新、万邦达、武汉控股、华光股份、宁夏恒力、桑德环境、中原环保、国中水务、现代投资、菲达环保、三聚环保、龙净环保、创业环保、三维丝等公司。
节能电力电子设备领域中有东源电器、国电南瑞、奥特迅、新世纪、台基股份、长城开发、三变科技、智光电气、国电南自、科陆电子、平高电气、金智科技、威尔泰、齐星铁塔等公司。
绿色节能照明领域中有中材科技、东方电气、粤富华、银星能源、京能热电、长征电气、天奇股份、华仪电气、粤富华、长城电工等公司。
垃圾发电领域中有东湖高新、华光股份、山鹰纸业、凯迪电力、泰达股份、广州控股、哈投股份等公司。
新能源汽车 4个细分领域受益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4大类。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A股市场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上市公司有江特电机、安源股份、宁波韵升、曙光股份、江淮汽车、万向钱潮、国电南瑞、海马股份、奥特迅、安凯客车、上海汽车、大洋电机、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一汽轿车、长安汽车、金龙汽车、东风汽车、许继电气、福田汽车、森源电气、亚星客车、荣信股份、一汽夏利、思源电气、卧龙电气等。
按照此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草案显示,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这将给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商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范围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指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 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战略性的作用。其中, “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 指其影响力大, 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产业格局;“新兴”则是针对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 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
信息产业。近年来, 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地球等概念及应用在信息产业内发展的如火如荼,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三个概念的不断融,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之中。具体过程是:首先, 把感应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 并且被普遍连接在一起;然, 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 借助于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和云计算技术, 对网络内的人员、机器、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在基础上, 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达到“智慧”状态,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如今, 在包括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 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等推动下, 物联网不断延展, 使信息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物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 并为现代生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曾预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据麦肯锡公司预测, 201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将达2 800亿美元, 发展生物经济已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预计到2020年, 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33%, 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达5%, 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 生物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比信息产业大10倍, 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增加2倍, 增长率高达25%~30%, 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 被各国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纳米产业。纳米技术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等, 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 它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 目前已成功拓展到了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 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 会是一次技术革命, 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另外,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测:2015年前纳米技术将成长为万亿美元的产业, 拥有500种以上纳米级或纳米工程材料的产品上市。纳米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预计会创造出全新一代的药品、生物医疗设备以及有助于解决那些对人类形成严重挑战的疾病。目前, 国际纳米市场总产值约为2 500亿美元, 到2015年预期将达2万亿~3万亿美元。纳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新能源产业。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能源供不应求, 这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技术的逐步成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热循环形成的能量等。新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涉及众多的产业部门, 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旦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因此, 面对全球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 新能源投资却仍然高热不退, 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 000亿美元, 增长幅度接近30%。虽然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 但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 预计在未来30年里新能源产业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环保产业。2008年底, 联合国提出了“绿色新政”概念, 绿色环保产业已是大势所趋, 并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选择。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 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将成为促进21世纪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据统计, 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产值已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 介于风头正劲的制药业和信息业之间, 高于计算机行业。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 500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4 800亿美元, 年增长率为11.8%, 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
海洋产业。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竞争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不断提高, 发现新资源、开发新领域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海洋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工业、海洋娱乐和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砂矿开采业等。由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10年, 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 2010年产值将达15 000亿美元, 2020年达30 000亿美元, 主要增长领域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太空产业。在地球各种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 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谁掌握了与太空相关的科技, 谁无疑就占领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有能力开发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 谁无疑也就抢占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2007年9月17日, 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说, “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人类开展的太空活动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 如空间技术与产品、卫星应用、空间科学、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游、航天及太空文化产业、航天支援与保障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太空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军民结合型高技术产业, 关系到一国未来的发展命运。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太空态势评估报告》认为, 太空产业已经变成了规模达到每年2 500亿美元的全球产业, 能提供从卫星建造、导航、私人发射, 甚至太空旅游等各项服务。太空产业作为一个利润丰厚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大产业, 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09年航天报告》显示, 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但全球太空经济收入总额却屡创新高, 其表现出的高成长性和高产出率 (投入1美元, 产出7美元~17美元的经济与社会回报)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备受经济界、科技界重视和关注, 主要呈现出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
全局性。全局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例,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 虽然通过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智慧的地球”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产生更大的效益, 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美国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经济、危害国家安全提供了一条途径。由于“智慧的地球”涵盖的领域涉及到了民生基建和国家战略, 甚至是军事领域的信息, 如果这些信息被国外信息产业巨头获取或被他国操纵, 对我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再以新能源产业为例,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方面可以化解能源危机, 避免围绕能源产生的国际政治、军事斗争, 另一方面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鉴于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 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必须纳入总体的国家战略。
长远性。长远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其未来的市场前景非常关键。以生物产业为例, 其市场需求非常大, 包括人类健康的需求、能源的需求、可降解材料的需求、生产环保的需求等,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这就保证了生物产业的兴盛并不是昙花一现, 将会持续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 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再以太空产业为例, 从早期来看, 人类对太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军事考虑, 目前已经向经济领域转移, 各国对太空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 目的并不是急于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更多的是为了争夺长远的利益。鉴于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到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家竞争力, 因此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导向性。导向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 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 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以美国为例,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投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在过去几十年里, 美国用于科学研发的投资经费来源已迅速转移到私营企业, 据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称, 各种民间团体在科学研究上的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3。奥巴马上任之后,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 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 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鉴于此,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大, 因此, 首先必须由政府财政资金充当种子基金, 发挥杠杆效应, 再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发展。
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 (外) 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以芬兰为例, 2000年以来, 芬兰多次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2007年, 芬兰的人均GDP已达到45 020美元, 富裕程度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其成功的经验在于把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首位。20世纪50年代, 芬兰把发展现代造纸业和造纸机械产业放在了首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推动了向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加快了现代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实现了向信息通信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进入21世纪后, 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可见芬兰从开发森林资源起家, 依托技术进步, 推动了不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摆脱了贫困, 而且很快实现了国家现代化。鉴于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 合理选择具体的产业类型。
关联性。关联性是指战略性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 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例如,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信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 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生物技术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纳米产业不仅带动传统材料产业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新发展, 还对下游产业起了推动效应, 包括为交通、房地产、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带来的新的机会;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农林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等。太空产业与科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改善了通信、交通、传媒、航空管制、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管理等。鉴于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推出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典型特征, 因此也要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 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资金投入机制。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因此, 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等特征, 必须由政府出面, 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以韩国为例, 韩国推行的“绿色新政”及其所含工程项目非常强调政府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 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以及房屋新材料等“替代技术”早已出现多年, 之所以推广缓慢, 原因就在于它们虽然比“传统技术”环保, 但确实昂贵, 准入门槛也很高, 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 在初期需要依靠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其次,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必须注重引入社会资本, 培育风险投资主体。新兴产业虽然代表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拥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但就单个企业而言, 它们往往面临着非常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 它们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 必须借助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将政府的引导资金和社会风险资金有机结合起来, 两者共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官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首先, 政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筹划者,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负责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并在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中起到协调和牵线搭桥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核心技术作为支撑, 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 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 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既有利于知识创造, 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可见,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 通过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使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自发挥优势, 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有利于分散风险和实现优势最大化, 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引领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一般来讲,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 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有不少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救市”的主要措施, 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的投入, 反而有所增加。科技创新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 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例如, 美国国会批准了奥巴马政府2010年的财政预算, 使2009年和2010年的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8.91%, 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欧洲联盟2009年财政预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就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 日本的科技投入基本保持了稳定, 核心经费和重点领域的投入有所增加。
激励约束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激励方面, 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为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的激励, 同时要高度重视需求方的拉动作用, 要对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予以奖励,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当前, 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快速推进产业化或进入应用导入期的条件, 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在约束方面, 需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 防止一哄而上, 强化安全、环保、能耗、物耗、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 如果缺乏有序发展的约束机制, 就有可能形成在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 造成资源的浪费。
统筹协调机制。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例如, 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巨资, 除了政府财政直接投资, 还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撬动社会资本, 鼓励民间的科技计划;欧洲联盟和日本在发展低碳产业时, 不仅重视科研计划的制定, 还注重机制、法律等保障作用;巴西政府在把生物能源开发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后, 也是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 在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 从而实现了预期目标。总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需要不断完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 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壁垒, 形成发展合力, 促进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 美国、欧洲联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等国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这从奥巴马总统的科技政策中可见一斑。2009年2月17日, 奥巴马总统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 推出了总额为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 分别投入1 200亿美元、1 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 200亿美元的科研 (含基建) 计划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从总体来看,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其核心目标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 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 奥巴马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 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 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为此, 美国将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 在未来10年内投入1 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 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 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等。
在信息产业领域, 奥巴马总统认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下滑, 需要尽快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对基建投资中的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在纳米产业领域, 美国在1991年就制定了纳米技术研究计划, 从1999年开始又把纳米科技列为21世纪前10年11个关键领域之一, 在2000年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 200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 2004年, 美国推动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 并促进研究成果向技术产业化转化, 2010年美国纳米技术计划的研发预算达到了16亿美元。
在生物产业领域, 美国制定了《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生物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生物盾计划》等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实施了“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据美国“微型曼哈顿计划”推算, 种植809万~1619万hm2的藻类, 它们所产生的生物原油总量可以达到目前美国原油进口数量。2009年5月5日, 美国能源部 (DOE) 宣布计划投资7 865亿美元, 作为促进美国国内增加可再生燃料使用量的措施之一。
在海洋产业领域, 2004年美国出台了21世纪的新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 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大力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的国际地位。2007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发布了《绘制美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发展路线——海洋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和实施战略》。2009年6月12日, 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奥巴马总统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 决定由海洋政策特别工作组提出一套有效的海洋空间规划框架。奥巴马政府还提出大力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的国际地位, 美国从2009—2013年, 海洋能产业将呈大幅增长,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已成不争的事实。
在太空产业领域, 美国在2004年就公布了庞大的新太空计划, 包括登月和探索火星并涵盖航天领域。2006年美国又出台新版的“国家太空政策”, 未来将大力培养空间探索领域的专业人才, 促进整个空间探测系统的发展, 全力保证各项太空任务的成功, 并着力加强和保障与太空探测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地, 以大力发展太空产业为核心的太空经济, 从而使得美国完全突破地球资源的限制。
欧洲联盟。在信息产业领域, 至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洲联盟对发展数字经济特别重视, 希望借此寻求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的有效方式。在2008年底欧洲联盟通过的2 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 欧洲联盟在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预算中增拨60亿欧元, 其中50亿欧元用于泛欧洲能源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建设, 10亿欧元用来加快网络的升级, 以便使所有公民能够使用高速互联网络。欧洲联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 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 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 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欧洲联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做了不少创新性工作, 制定了《欧洲联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作“新的工业革命”, 将低碳产业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 期望能够带动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欧洲联盟从排放指标的制定, 到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 再到低碳项目的推广等, 率先出击, 步步为营, 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 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欧洲联盟在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提出了3个“20%”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欧洲联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等, 以支撑欧洲联盟发展世界一流的、经济上可行的、洁净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进行保障。此外, 欧洲联盟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加大了低碳项目的投资。
在环保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 欧洲联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 050亿欧元的款项, 在2009—2013年中,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并以此作为欧洲联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
在生物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成立了生物技术委员会, 继在第4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 又在第5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 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欧洲联盟批准了庞大的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欧洲联盟还制定了《欧洲联盟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在纳米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2002—2007年实施的第6个框架计划, 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 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欧洲联盟委员会还力图制订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 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
在海洋产业领域, 海洋产业产值占欧洲联盟GDP的40%, 90%的国际贸易与商业活动依赖海洋。2007年10月欧洲联盟委员会在各成员国磋商成果的基础上颁布了《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 采用了综合制定政策的方法, 有效地协调各成员国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并鼓励建立“多产业海洋群集区”与区域性“海洋优秀中心”, 整合欧洲联盟的海洋产业和提高其竞争力。
在空间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空间局在2005年初正式公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 并宣称欧洲人将在30年内登陆火星。2006年, 欧洲联盟公布了欧洲航空及宇宙航行高级咨询小组提交的“21世纪太空战略报告”, 今后20年欧洲需要1 000亿欧元用于航空和宇宙航行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2007年, 欧洲联盟提出一项新太空政策建议, 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协作, 进一步提高欧洲联盟太空产业的竞争力。
日本。日本在应对危机、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石油危机期间, 日本曾经重点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支持了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目前, 日本政府把信息通信、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
在信息产业领域, 日本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 称作u-Japan, 目标是到2010年把日本建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 使所有的日本人 (包括儿童和残疾人) 都能积极地参与日本社会的活动。通过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创建一个新的信息社会。日本将WiMAX定位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信技术, 促进了日本移动通信业的竞争。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 日本提出“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 制定《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金融危机之后, 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 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 其中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 (电力、内燃两用) 等新一代汽车产业, 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 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 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一是节能领先计划;二是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三是新能源创新计划;四是核能立国计划;五是综合资源确保战略;六是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七是强化能源紧急应对;八是制定能源技术战略。
在生物产业领域, 日本在2002年7月成立了生物技术战略委员会, 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 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 发布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 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开发经费。2006年, 日本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达到2万亿日元, 约占全部政府科研经费预算的50%。
在纳米产业领域,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 其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1—2006年) 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 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的落实, 把其研究开发重点分为5~10年以内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和着眼10~20年后的基本技术和材料技术, 明确要求国家对纳米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重点资源分配。通产省制定了“纳米材料计划” (NMP) , 每年经费3 500万美元, 为期7年 (2001—2007年) , 由政府部门、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和产业界联合研究, 旨在为产业界建立纳米技术和材料研究开发平台。2002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产业发掘战略”, 纳米技术与材料被视为技术创新的四大领域之一, 制定了“纳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掘战略”。
在海洋产业领域, 日本还通过“海洋基本计划”来开发海洋资源。2004年, 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 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及海岸带委员会形成了《海洋和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2008年日本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出具了《海洋基本计划草案》。此外, 自1997年以来, 日本连年制定海洋开发推进计划。
在空间产业领域, 日本提出“在2020年完成机器人登月, 并在203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目标。日本宇航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也雄心勃勃地制定了长期的太空发展计划, 其中包括开发载人航天飞行和建立月球研究基地。
韩国。韩国政府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将在2010年中期以前, 通过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 共向26个商业项目投资1 550亿韩元, 以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此投资计划下, 韩国的大型企业将和中小企业共同在生物制药、机器人技术、脱盐设备、发光二极管、新型半导体、绿色轿车等领域获得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例如, 韩国三星集团打算组建生物技术公司, SK能源集团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打算开发天然气和洁净煤, 韩国LG集团则打算研究电动汽车电池等。
在信息产业领域, 韩国信息通信产业部在2004年成立了u-Korea策略规划小组, 并在2006年确立了相关政策方针。2009年10月, 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 至2013年, 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 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 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领域, 2009年初, 韩国政府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 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约380亿美元, 开发36个生态工程, 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 使绿色经济成为韩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同年7月, 政府公布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绿色经济五年计划》, 计划在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90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 争取使韩国在2020年底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韩国政府制定的《绿色成长基本法》已提交国会, 内容包括推进绿色金融和绿色基金、培育和支持绿色技术及产业等内容。韩国环境部还发表了《绿色增长四大领域49个实践课题》, 计划2012年底前将水处理和绿色汽车等十大环保技术提升到世界前十位。
在生物产业领域, 2005年韩国产业资源部发布《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根据这项战略, 韩国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2万亿韩元用于发展生物产业。韩国计划到2015年使其生物产业的产值达到60万亿韩元, 出口额达到250亿美元。
在纳米产业领域, 韩国2000年制定的《纳米生物技术发展10年计划》, 重点研究开发纳米诊断器件、纳米治疗系统和纳米生物仿生器件。“2001—2010年太比特纳米器件计划”确定了太比特纳米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分子电子学和核心技术为研究重点领域。在2001年实施的《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框架下, 2004年投资2 733亿韩元开发纳米核心技术, 不断奠定发展纳米技术研究的实力和基础条件。韩国科技部制订新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 计划到2015年跻身世界三强。
在海洋产业领域, 韩国出台了《韩国21世纪海洋》, 提出了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经济的比重, 从1998年占GDP的7.0%提高到2030年的11.3%。
俄罗斯。在纳米产业领域, 2007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纳米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此后, 俄罗斯制定了《纳米产业发展战略》《2008—2010年纳米基础设施发展国家专项计划》、《2015年前国家纳米工业发展计划》, 成立了“纳米技术政府委员会”, 颁布了《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公司》联邦法。2009年10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国际纳米技术展览会开幕式上说:“俄罗斯将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发展纳米技术, 促使纳米产业成为俄罗斯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俄罗斯有发展纳米技术的强烈愿望, 正在实施世界上最庞大的纳米创新计划, 到2015年国家将投入3 180亿卢布 (约合106亿美元) 用于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届时俄罗斯纳米创新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9 000亿卢布 (约合300亿美元) , 约占国际纳米市场份额的3%, 其中1/4的产品用于出口。”
在海洋产业领域, 开发海洋和海洋资源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已经在俄罗斯政府高层得到共识。2001年7月27日, 《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学说》经总统批准公布。这是多年来俄罗斯首部全面介绍国家海洋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国家海洋战略主要体现在《俄罗斯联邦世界海洋专项纲要》中。继2007年8月俄罗斯联邦将国旗插入北极海底之后, 俄罗斯加快了瞄准北极的海洋发展战略。
在太空产业领域, 为维护航天大国地位, 俄罗斯于2005年公布了预算高达105亿美元并包括载人前往火星的太空计划, 积极培育本国的太空产业。俄罗斯雄心勃勃的2006—2015太空计划涵盖了所有太空研究领域 (包括载人任务和自动探测仪发射) 。
巴西。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 也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 巴西政府因地制宜, 着力发展生物能源、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业, 鼓励发展灵活燃料汽车, 制定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通过Proinfa立法 (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 , 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拥有“安格拉1号”和“安格拉2号”两座核电站, 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号”核电站。此外, 在太空产业方面, 巴西航天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巴西航天局制定了2005—2014年远景规划目标。根据规划, 巴西在这10年的航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观测、通信和气象等方面, 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巴西政府还拟定多项计划, 增进其空间行动规划的竞争力。在航天研究方面, 巴西积极与中国、德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阿根廷、美国等国签订合作协议, 另外还正在与秘鲁、智利、墨西哥商谈合作事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2009年12月5日—7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1月1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 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 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 中国政府已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目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财政部等多部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拟稿及调研工作已接近尾声, 预计年内出台。同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 制定发展措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确定,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 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1) 信息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错过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两次信息化浪潮。但是,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 无论是在政策、技术还是产业链上都拥有显著优势。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先发优势。目前, 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物联网领域, 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 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2009年, 得益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 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各参与方迅速聚合之势, 一条涉及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院所、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环节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在“感知中国”中心初步形成。根据我国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2010) 》报告,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环节、三大阶段发展阶段, 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5万亿元。目前,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2) 生物产业。
近年来, 生物产业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在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 国家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 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 要实施生物产业的专项工程。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特别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时在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 “重大新药的创制、重大遗传病防治”等专项对生物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05年以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 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广义生物产业 (传统生物产业+现代生物产业) 总产值接近11 000亿元。保守估计, 到2020年, 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元, 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生物农业市场规模将达5 000亿元、生物能源市场规模将达3 000亿元、生物环保市场规模将达1 000亿元等, 合计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6万亿元。
3) 纳米产业。
我国的纳米科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年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 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2001年发布了一个重点支持的项目指南, 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在纳米技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2003年, 我国开始了第一个“纳米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科技部投资5.5亿元, 带动社会投资30多亿元开展纳米科技及产业化研究, 希望推动我国纳米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争取在若干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纳米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 如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纳米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中心、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天津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 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的水平。但是, 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较低, 不足10%, 已成为制约我国纳米产业发展的水桶“短板”。
4) 新能源产业。
近几年来, 我国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从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和2009年5月召开中央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便可充分认识到, 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旨在把新能源打造成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新能源产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万kW·h, 同比增长106%;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 265 MW;核电装机容量增长8%。我国在风电设备, 光伏电池生产量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大国。然而在产业发展中必须注意, 一是我国在成为世界新能源生产基地的同时, 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无论是风力发电设备, 还是太阳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 在未来新能源的产能扩张中大力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企业。力争在5年~10年完成由生产基地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基地转化。二是防止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热的问题。据估算, 在太阳能领域, 如果项目现有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 国内多晶硅产量2010年将达到14万t, 接近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这种快速增长容易留下严重的后患。
5) 环保产业。
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7年,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把环保、节能减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 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 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目前, 我国环保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有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09年, 美国权威会计师事务所PWC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 中国环保产业将在数年后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环保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预计到2013年, 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的15%。
6) 海洋产业。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km2, 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km2, 大陆海岸线1.8万多km, 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6 500多个。海洋所蕴含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海洋产业进入发展阶段, 但发展速度缓慢。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现代服务业逐渐形成规模, 发展势头强劲。深海工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196 4万亿元,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9.53%, 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 270万人。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还需要积极推动建立相应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体制机制, 以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7) 太空产业。
航天科技工业是太空产业的核心力量, 肩负着促进太空产业加速发展的重任。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我国航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产业麾下“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2006年颁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在未来5年及稍长一段时期, 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 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现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以此“服务社会, 惠及民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中, 根据总体部署, 航天产业要“大力加强统筹空间资源、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形成比较完善的航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保障卫星应用的业务化需求和航天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全面提升航天产业的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
总体来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 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但是也有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而且, 在未来的发展中, 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缺乏系统长远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仍存在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弊端等,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毕竟不同于传统产业, 需要遵循特定的发展规律。而且,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发达国家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将对中国提出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中国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 采取不同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对策。
1) 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
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重要, 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 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新技术的大量涌现, 催生了众多的新兴产业, 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 科学选择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从国际上来看, 虽然各国都重视发展新兴产业,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扶持的力度有所不同。目前, 中国根据“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依据, 已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此基础上, 中国还需要继续细化和深化, 找准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优先领域, 如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育种、物联网、云计算等。
2)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由于市场潜力巨大, 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 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 在某些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 产品仅供本国企业自用。因此,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突出自主创新, 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把建设创新型产业作为战略目标,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 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 要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打造一批跨国经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 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 系统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目前, 中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 使得产业发展比较凌乱,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尽快推出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国要继续鼓励促进自主创新, 在科技成果转化、官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 也要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既要为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 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此外, 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 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成长。
4)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位于北京首钢二通厂核心区域的一栋破败建筑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涂有漫画的铁皮围墙。“这里原来是一个清理钢铁废渣的厂,现在要改建成动漫游戏城。”
据报道,首钢完成整体搬迁后,这里将发展新型低碳无烟产业——动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已经列入目前火热的北京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规划内容。
而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后危机新宠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关注!
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
温家宝讲话后,新兴战略产业话题立刻变得火热起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密集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产业布局。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对媒体表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最快将在年底前或明年初出台。规划出台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的作用,将会超过四万亿元刺激计划。”
11月14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可视作对此的呼应。
此轮金融危机让新兴产业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新宠,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美国为例,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发展宽带、新能源等产业。
据透露,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产业即将得到国家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大力扶持。今年在投资领域大唱主角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将会转向新兴产业项目。
之前的2009年9月21日、22日,温家宝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他特别强调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据了解,这些产业也是创投基金的关注的热点和方向。而一旦行业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意味着能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引人注目的是,温家宝在11月3日的讲话中,还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一讲话首次表明,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将之提升到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引擎”这样的高度。
被誉为中国经济政策“风向标”的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紧随其后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有消息显示,有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预计最快将在2010年初出台。
“创新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在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预计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
布局低碳经济正当时
从第一次确定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至今已经过去30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不过,金融危机过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能源问题方面均具优势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首选,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将正式开启低碳经济时代。在资本市场上,低碳经济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的投资主题和关注热点,布局低碳经济正当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日前,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业内人士表示,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未来需要讨论的不是是否应该鼓励低碳经济,而是如何发展低碳經济的问题,低碳经济的内涵极其丰富。目前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如何降低其碳排放将是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技术、核电、风电、电网技术、余热发点等工业节能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成本优势,有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据了解,目前交通工具主要是燃烧石油等石化燃料,消耗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石油,并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因而发展低碳汽车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必由之路。
长江证券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基本与世界同步,甚至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合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成为了我国汽车业发展的首选。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及利润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组,重点关注涉及镍氢电池和锂电核心资源或核心技术产品的上市公司,如科力远、中炬高新、江苏国泰、西藏矿业、杉杉股份、中国宝安、佛塑股份和中信国安。
建筑节能方面,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按照“十一五”规划,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总面积达21.46亿平方米,而相较于政府的节能目标,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至2008年底仅下降了8.5%,政府未来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仍具有较大的紧迫性。
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方面,国家早前已经进行了规划,相关个股也早已成为二级市场上的热点,像特变电工、金风科技、天威保变等都持续受到市场追捧。
长江证券的专家认为,智能电网是低碳经济中的核心。兴业证券也表示,按照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预计能创造近万亿元市场需求。
大投资机遇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将综合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财政扶持的重点是加大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信贷则是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发改委将推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大部分新兴产业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将从国家战略层面以系统的部署推动其迅猛发展,同时,新兴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必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新能源技术革命无疑是这次新兴产业浪潮中的重头戏。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是新能源发展重中之重。
电动汽车方面,奥巴马访华使双方启动中美电动汽车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这高于此前《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
对于生物技术,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张泽工副主任曾表示,国家今年已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温家宝着重提出“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产业链将包括以RFID 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以3C 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等多个方面。
新材料行业在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材料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新材料行业具体包括:电池材料行业、磁性材料行业、超硬难熔材料行业、化工新材料行业等。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有望成为下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明副主任说,“我对受到政策支持的原创领域、与市场关系紧密的影视制作以及新媒体三大方面,加上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领域发展前景很看好。”
正如温家宝所言,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也认为,培育新兴产业,最需要扶持的环节就是技术的研发环节。在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检验认证标准的及时更新出台。如果没有技术标准和产品检验标准的规范,则在大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容易引发一哄而上的投资冲动。
此外,政府在引导方向和环境打造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园区的建设、平台的打造以及专业建设方面,这些对于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金融危机也是契机之一。由于国外市场的萧条,很多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同时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现在是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成果的最好时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78年的1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中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2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但在总量之外,我们却有更多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与发达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2003年,中國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中国想要从总量优势逐步向质量优势转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良性变化,就要从投入过大转变到要素效率的提高。除了要调整现有传统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未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十二五”偏爱
“1998年,我国在应对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培育了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和汽车产业至今仍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现在需要我们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在前不久举行第三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说。据悉,“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启动,预计在年完成。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也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的战略议题。”科技部政策体制与改革司司长梅永红透露:“‘新兴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产业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所以将新兴战略性产业列入编制重点,是因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急剧降低,同时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萎缩,使得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6.1%,为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过分依赖外需和汽车、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日趋难以持续。
2009年以来,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涉案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救济调查有17起。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近九成由G20成员发起。1至8月,G20成员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3起,同比增长27%,占中国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90%;涉案金额约100.53亿美元,占中国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总额的99.9%。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对此深有感触。“中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重围,贸易摩擦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加剧。一些国家不从自身寻找应对办法,而是对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激增,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他说。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因为加工贸易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而美元贬值使得中国外汇资产损失巨大。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272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但是今年前7个月美元兑主要贸易伙伴的一揽子货币价值缩水13%。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念鲁对此也感到忧心忡忡,“如果我国不能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使用渠道和方式,改变(外汇)不断增长的局面和势头,必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而且会带来直接的危害和风险。”
92亿基金护航
虽然创业板已经推出,但是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创投基金不一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退出,而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出售给PE或者其他公司,在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在海外市场上市等等,此外还有主板市场和深圳中小板等传统渠道。
除了在创业板募集资金之外,又有好消息传来。今后,中小企业可能会从新的渠道获取资金。一项总金额高达92亿的“创业投资基金”即将浮出水面。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公布了关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联合地方政府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即创业投资企业)试点工作。
在稍早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认,将把北京、上海、深圳、安徽、湖南、重庆和吉林七个省市作为试点,发行20只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9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七省市政府投入12亿,社会募集资金70亿。
这20只产业投资基金均为专业基金,由7省市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自行选取上报,而投向的正是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战略产业。
“这项基金将完全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在国家引导的新兴产业中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该项基金的中央资金托管单位之一、盈富泰克常务副总经理刘维锦透露。
实际上,这并不是国家设立的第一只用于创业扶植的基金。
此项“创业投资基金”与以往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资本构成集合中央政府资金、地方政府资金以及社会募集资金,金额格外庞大。
按照规定,每只基金规模原则上不少于2.5亿元,国家资金参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且不控股。地方政府参股资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国家资金。社会募集资金比例应大于60%。
在社会募集资金领域,各类投资机构、大型企业、境外投资者及管理团队等都可参与。而该通知规定,对于投资初创期参股设立的天使基金,国家资金参股比例可适当放大。
另外一个特点是,该项“创业投资基金”不仅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且将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基金投资基金模式。”刘维锦说。
由国家出资的中央资金主要托管给两家投资公司——国投高科和盈富泰克。两家创投机构受中央政府委托行使投资人的角色,他们将此次中央资金投资到20个地方创投基金中,本身并不负责筛选项目。
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新兴行业设立专项的行业基金,同时选择行业知名且专业的创投公司对基金进行管理。
地方政府、中央资金的托管公司、社会募集基金之间会形成协议,设定出资比例、年限、退出机制等,而正常的运作则由专业的行业创投公司负责运营,负责寻找项目。
三方协议年份到期后,盈亏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清算。对投资回报较高、产业推动效应明显的基金,国家还鼓励设立后续基金,支持滚动发展。而如果出现需要提前清算的情况,则由三方依法律规定按照章程的约定进行清算。
目前,这些基金都在筹备期。其中,国投高科负责上海、湖南和重庆的基金,盈富泰克负责北京、吉林、安徽和深圳。“预计年底将完成一批,明年第一季度将全部组建完成。”刘伟介绍。
据悉,作为第一批的试点,对未来试点规模扩大具有示范意义。待首批20个基金运作成熟后,政府有望在未来2-3年内发起设立200个基金,其中中央政府投入约100亿,地方政府则至少投入100亿,200个基金总募集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左右,届时将支持1万个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
其实,早在2007年,发改委和财政部就曾设立“国家创业风险投资”,以支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新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是否和它冲突?
目前,新设的“创业投资基金”由地方政府主导,不仅在融资方式上不同于“国家创业风险投资”的国家拨款形式,而且,地方政府各自有优势产业,项目申报不仅周期缩短,而且地方更有自主权,这样会和原来的“国家创业风险投资”形成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出现各行业各地方国家重点推广的新兴产业“全面开花”局面。
事实上,此类“政府与民间资本”的亲密接触,此前已有先河。
苏州市政府背景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立的一只基金,资本额为10亿元人民币;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一个10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北京中关村设立的一个1.65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也成立了这种“基金的基金”,据国开行投资局副处长胡斌透露,已累计向本土创投机构提供了大约30亿人民币的创投基金,用于投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國外创投通过投资优秀的中国企业获得了巨大收益,民间资本对创业投资迸发出强烈兴趣,纷纷参与设立创投基金。而这次92亿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正是这一客观趋势下的产物。
地方政府急行
而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本次创业投资基金正是由地方发起设立,在最积极的地方先行展开。
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在创投领域已经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上海共有各类创投机构228家,资本总量近400亿元,先后培育出携程网、分众传媒、微创医疗、思源电气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此次上海市政府提出申报5只基金,势在必得。
第一批试点的七个省市主要是从地方政府自行申报的方案中选出,而这又和各地的产业发展策略息息相关。
上海市政府对此表示了积极态度,将设立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共五只创投基金,是设立基金最多的一个省市。
而这与2009年上海市明确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个重点发展领域中的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等5个领域吻合。
媒体报道,重庆市发改委高技术处胡军国处长说,目前重庆在申报两个基金——分别是电子信息行业和新能源行业。重庆市政府的参股资金接近20%,但目前尚在协议落实中。
吉林宣布,将出资1亿元参股设立生物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两只基金总规模均设定为10亿元,一期规模均为2.5亿元,其中国家出资5000万元,吉林省出资5000万元,再分别募集社会资本1.5亿元。
北京在新能源与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设立4只基金,有消息称其中一只为天使基金。
而让地方政府感兴趣的,也正式这个资金的运作模式。
“政府不是通过现金拨款,而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国家资金的退出机制也可以很完善,可以通过三板、准三板、回购、产权交易等多种方式选择退出。这样的灵活方式很有吸引力。”胡军国表示。
“在国家实施新兴战略产业的背景下,安徽将借助各种科技力量谋求发展主动权。”这是安徽省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在不久前的“第九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
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经过闪电谈判,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未来几年双方 将投入25亿元,在合肥市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和皖北电子产业基地。
另据了解,武汉市在温家宝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市政府就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
“武汉方案”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方案, 规划制定了包括集成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等15个新兴产业。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武汉此次推出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动作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前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暗示。
与武汉有一比的还有湖南、浙江、重庆等。从这些省市发改委传出的消息看,虽然立项的名称各异,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等产业,无一例外被纳为未来的发展之重。
“地方政府的积极与专注值得肯定,但在国家层面上,新兴产业尚无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说,要使新兴产业真正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的经济主导,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最怕的是声势浩大,而投入不足、项目准备也不足。”张永伟举例说。全国人大“技改和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10月28日公布,他们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对陕西、辽宁、湖北和上海这四省市的2009年中央政府投资中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专题调研,结果发现, 在9080亿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中,仅有约2.2%,约2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
“不但投入比例低,更重要的是地方配套资金严重落后,使用分散、企业融资难、税收等优惠政策不落实等问题。”该调研组表示。
“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舆论准备非常充分,但实质性的政策投入才刚刚开始。”张永伟说,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ICT、关键材料等领域,仅靠一两个企业或者民间资本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或者行为不当,新兴产业可能误入歧途;如果政府决策缺席,新兴产业将遭遇发展瓶颈。
李朴民指出,下一步对于新兴战略性产业,除了产业政策要加以引导外,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外,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需要做好创新体系的建设,努力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加快市场需求的培育,推进节能减排工程,节能惠民工程等建设。
同时,要建立好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原因是,“很多新兴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但是短期内收入预期不明确”。
因此,应该建立相关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银行在融资方面给以倾斜,并建立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重点发展领域
一、生物产业
(一)生物医学工程
新型生物医疗设备、诊断检测仪器与试剂、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新型生物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产品与生物人工器官等。
(二)生物医药
新型疫苗、生物药、小分子药、多肽类药、现代中药等。
(三)生物农业领域
农业、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保健产品,以及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
(四)生物环保
生物环保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环境监测、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技术及成套产品等。
(五)生物制造
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新型酶制剂等。
二、互联网产业
(一)基础服务
重点支持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领域。
(二)云计算
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领域。
(三)大数据
重点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等领域。
(四)电子商务
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网络交易、综合型电子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五)数字内容
重点支持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媒体等领域。
(六)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LBS)等领域。
三、新能源产业
(一)太阳能 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 光电产品等。
(二)核能
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装备制造、岭澳核电三期工程、核电信息技术、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核电供应链服务平台等。
(三)风能
重点发展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
(四)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等。
(五)储能电站
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等。
(六)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
四、新材料产业
(一)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支持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光电子材料等。
(二)新能源材料
重点支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高能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材料、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三)生物材料
重点支持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
(四)新型功能材料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玻璃、高性能功能陶瓷、新型合金材料等。
(五)前沿新材料
重点支持超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五、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意设计业
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广告创意与设计、品牌策划与营销等行业。
(二)文化软件业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相关软件支撑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
(三)动漫游戏业
重点发展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
(四)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
重点发展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和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
(五)数字出版业
重点发展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纸质有声读物、手机出版物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出版新业态。
(六)影视演艺业
重点发展影视剧创作、原创音乐、数字影视、高雅文艺演出、主题公园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
(七)文化旅游业
重点发展与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人文历史等深度结合的旅游产业。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重点发展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文化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化。
(九)高端印刷业
重点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立体印刷、快速印刷等相关产业。
(十)高端工艺美术业
重点发展黄金珠宝、高档工艺礼品、原创油画及版画等行业。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下一代信息网络
重点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光通信、无线宽带接入及专网通信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二)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
(三)物联网
重点支持物联网终端核心芯片、传感设备、系统平台及中间件等,支持治安防控、食品安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系统及解决方案。
(四)三网融合 重点支持IPTV、网络电视、数字版权加密保护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五)卫星应用
重点支持北斗导航定位在手机、平板、M2M终端等载体上的推广。
(六)平板显示
重点支持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高清节能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产品及关键材料、零组件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七)集成电路
重点支持通信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物联网、显示驱动和触控、数据存储、汽车电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领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
(八)新型元器件
重点支持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
七、节能环保产业
(一)高效节能产业
重点支持电机及拖动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设备、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设备、锅炉窑炉及相关技术和设备等节能技术和装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器、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
(二)先进环保产业
重点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环境治理技术和装备,以及环保材料与药剂。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重点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重点支持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再制造服务业。
八、生命健康产业
(一)生命信息
重点支持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生命信息服务等。
(二)高端医疗
重点支持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个性化用药等个体化治疗服务,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技术服务。
(三)健康管理 重点支持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健康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等。
(四)照护康复
重点支持养老、康复、专业母婴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老年人用便携式医疗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专业康复训练器材与辅助器具、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义肢及矫形产品,母婴监护和婴儿早期训练相关设备与产品等。
九、海洋产业
(一)海洋电子信息
重点支持船舶电子、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海洋电子元器件等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和产品,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
(二)海洋生物
重点支持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制药产品等。
(三)海洋高端装备
重点支持新型海工装备与特种船舶、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设备、海洋环保设备和产品等。
(四)邮轮游艇 重点支持中高档游艇等设备和产品,以及游轮游艇服务等。
(五)其他
重点支持海水淡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藻生物质能、海洋生态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等。
十、航空航天产业
(一)航空电子
重点支持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材料等。
(二)无人机
重点支持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飞行控制、发动机控制、人机交互、通信导航及通用地面操控平台等。
(三)卫星导航
重点支持卫星导航芯片、高精度天线模组、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及应用集成等。
(四)航空航天材料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
(五)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核心零部件、高端极限工具、复杂精密零件复合3D打印等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六)微小卫星 重点支持卫星数据接收处理、高集成度星载综合电子技术、卫星结构设计、飞行控制、航天设备地面测试、产品空间环境适应等。
(七)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
重点支持相关特殊环境健康监测及调控、个体化健康管理、应急生命保障、生态科技住宅、低碳工程及物种选育等。
(八)通用航空现代服务
重点支持飞行培训、飞行服务、飞机维修、托管与租赁业务及相关航空金融服务、航空文化旅游等。
十一、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一)工业机器人
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和相关辅助设备,高精密减速机、新型传感器、伺服控制、精密制造核心部件等关键基础部件及系统,智能电子制造、自动化物流、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及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
(二)服务机器人
重点支持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以及针对危险场合和特殊行业应用需求的特种服务机器人。
(三)可穿戴设备
重点支持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漫延深化,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我国也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培育和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
1、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权威的定义,政界学界商界均沿用这一定义。
2、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基于农村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基于生物杂交技术的科技创新相结合,我国农业实现了大发展,但农业现代化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薄弱环节。农业需要借助生物技术革命实现产业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构想。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以后,有关专家开始研究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毓堂基于生物科技创新,提出“大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这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必由之路。②张榆琴、李学坤在《云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选择》中首次就云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虽然没有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定义,但有精确描绘,如“具有可持续发展、高效低碳及高市场需求的”,“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知识密集型的”。③不过,从其提出的云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来看,就是把生物产业视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交叉但也有区别。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农业领域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生物产业既有农业领域的子产业,也有非农领域的子产业,如生物育种、转基因产业等就属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人类基因芯片、人类生殖工程等产业就不属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3、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界定
要站在现代农业视角,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性特征出发,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发展。第一,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切特征。第二,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高技术农业,是农业高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第三,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环境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产业化应用。第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再造技术产业,推进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繁荣。因此,所谓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现代农业重大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对农业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可持续性、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
二、我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目前各地在新兴产业选择上出现的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投资趋热等“潮涌”现象不利于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要选择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一定标准。有研究提出五项标准:一是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特征,二是有助于整合区域产业优势,三是应对区域其他产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四是应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五是应有助于产业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④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我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另有学者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一是国家意志准则,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代表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二是产业关联准则,应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三是市场需求准则,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要求;四是技术自主准则,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五是资源环境准则,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特点;六是就业带动准则,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⑤
2、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区域性、领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自身因素,也要考虑国家政策,还要考虑国际趋势;既要考虑现有资源要素,也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张榆琴、李学坤的研究提出了云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性、高竞争力、协调性、循序渐进、龙头带动等五项原则和产业
主导力、产业发展力和产业竞争力等三项标准。⑥借鉴这一研究成果,结合湖南实际,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标准:
第一,特色性。必须从湖南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湖南资源、基础、科技、人才、产业优势,充分考虑湖南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对现代农业技术产品的需求。
第二,创新性。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既要引进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更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第三,发展性。必须发展前景广好,有巨大市场需求,能够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能够发展成为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第四,带动性。能够显著带动湖南相关产业发展,不仅能带动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而且能够带动生物技术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
第五,政策性。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生物技术产业与湖南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重点
1、生物医药技术产业
充分利用湖南中药资源丰富、生物医药科研力量集中等优势,建立以中药、苗药为重点,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和省级重点验室为支撑,以中医药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浏阳生物医药园区、中药种植基地等园区为平台,形成涵盖中药研发服务、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超微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植物提取药物、生物材料、天然保健品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技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品牌,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出口基地。
2、生物育种产业
充分发挥湖南物种多样性、水稻技术领先的优势,突破基因工程核心技术,着力提升我省农业育种的创新能力,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产品种。特别是实现超级水稻品种、超级油茶品种、超级油菜品种、超级鲫鱼品种、超级猪品种的培育突破和产业化,推动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超级动植物新品种基地。
3、油茶产业
油茶为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植物。湖南是我国油茶最大天然林区和种植区,也是茶油最大产区。历史悠久,但未形成产业。要充分利用湖南油茶品种最多、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优势,建立以稳产高产油茶新品种为重点,以油茶研究中心、油茶基地为平台,以油茶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线,形成涵盖超级油茶育种、油茶种植、茶油深加工、油茶提取物、油茶美容美发品、油茶肥料、油茶食用菌、油茶病虫害药品等在内的油茶产业链和现代油茶产业体系。加强油茶科研机构、油茶种植基地、油茶龙头企业、茶油产业园区、茶油交易市场建设,实现我省食用油料木本化,使油茶产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湘字茶油品牌,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茶油产业区,让全国80%的人主要食用湖南茶油,勿让中国茶油走中国大豆覆辙。
4、微生物产业
微生物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环境净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产业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环境激素等为核心的农业安全清洁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为核心的生物环保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发展两型技术产业、建设两型社会方面,微生物产业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5、碳汇产业
湖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我省发展碳汇产业的重要条件。加强林业高技术研究,引进和培育木材新品种,推进林业商业模式创新,做大做强湖南林业产业;推进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碳汇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加工基地,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碳汇库、家具生产基地。
四、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1、突出技术创新
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技术是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支撑,推进湖南现代生物技术、农业术创新是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生物产业技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加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油茶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
实验室建设,发展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中医药技术等,掌握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推进农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化。
2、培育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培育和发展高技术龙头企业是发展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环节。要推进现有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快速成长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鼓励科研生物、农业、林业、中医药科技人才依托技术项目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联盟、超级水稻技术产业联盟、中医药技术产业联盟、油茶技术产业联盟,推进产学研金结合。加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研究,推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3、推进聚集发展
企业聚集,才有产业聚集,才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发展园区、基地是企业、产业聚集的平台,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好平台。必须加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基地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孵化器建设,培育创新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相互开放机制,完善农业高技术研发平台共享机制,实现区内基地内企业共享研发条件和资源。加强园区基地招商引资工作,突出配套引进,形成产业链条,实现聚集发展。
4、实施政策激励
政府扶植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进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技术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优惠政策至关重要。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政策,解决创业人员子女入户上学等困难。要实施土地、租金、税收、财政、金融等各方面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给企业让利。建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吸引人才、企业入区入基地发展。
5、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区域竞争不仅仅是政策竞争,更是政府服务竞争。当优惠政策普遍化后,政府服务就成为区域竞争特别是招商引资竞争的关键性因素。要加强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制定湖南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协调解决发展的各
种问题。要理顺政府职能职责,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方便企业办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要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严格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要强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平等公正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杜绝地方保护主义。要对所有企业提供平等、公正的优质公共服务。
注释:
摘要: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兴产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探讨战略成本管理在新兴产业中适用性。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新兴产业的特征
1.1战略性
迈克尔・波特从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和社会变化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高到一种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速增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是未来的支柱产业。第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发展的前沿,资源能耗低,符合低碳、环保的先进理念。第三,新兴产业综合效益好,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实现赶超的重要机遇和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1.2产品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
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还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现代经济的价值正在转向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与旧的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从对有形的、物质的资源的依赖转向对无形的、智力资源的依赖,人才、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研发设计而非生产成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就是这类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1.3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高风险
新兴产业独有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这类产品和技术平均几个月就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已经实验成功并准备登场。产品和技术的较高的更新率,成长性很强,回报率也很高,但同时使得新兴产业的风险巨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新旧技术的一次更替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整个产业链被淘汰,迫使有的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新兴产业的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
新兴产业要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适应性。企业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所采取的竞争战略来设计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管理却仅注重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企业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会产生为降低成本而偏离战略的现象。因此,成本管理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
2.2成本管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特点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其产品更新换代快,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需要很大程度上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计算和评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可操作性强。按照传统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难以正确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误导产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2.3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外向性
成本发生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以及顾客服务。由于新兴产业内各个企业产品价值的相关性强,因而要求每个环节必须紧密地衔接,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确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从而对成本链进行优化。同时,新兴产业内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其置身于产业链中来进行统筹规划。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持良好合作。
2.4成本管理要考虑风险
对新兴产业规划时,必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平均几个月产品技术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上场,而上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在核算产品成本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风险。
3、在新兴产业的企业中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3.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分析,与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的少量的因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战略结合,以更宽广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和技术等,反映了组织结构、投资决策和企业的经营杠杆。它们与企业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发生与数量取决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因此结构性动因是一个最优选择的问题,选择意味着配置优化,但投入与业绩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投人越大越好,成本管理应该立足于适当的投入配置。
执行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管理等,反映了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执行性动因分析是在已有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以改善业绩,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实施的效率。
3.2价值链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有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价值链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等。新兴产业对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了解价值系统中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享情况,帮助企业确定自身价值链。然后,可以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找出价值链上下增值的作业,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和重构内部价值链寻求改进的途径。
3.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会计期间,计算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新兴产业企业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需求很大,这是因为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在核算与管理上具有现实可操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为新兴产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新兴产业能够正确识别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必须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新兴产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角度进行成本控制,并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4成本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经济结果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除了要应对本地要素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外,还可能收到相关联企业风险的影响。从成本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新兴产业内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有必要。为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好各方利益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成本和利润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1)
◆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下半年,我们开始考虑从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特别是新兴的战略型产业。”“我知道世界各国都在考虑占领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是占领新型产业的制高点,这些才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2010年2月20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由其牵头,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并正式启动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小组一成立就兵分两路展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并加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也在那个时候同时展开。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提案、议案受到关注,媒体对各位领导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产业规划及时解读,各相关产业的专家对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人们对这个中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的又一剂“强心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仅是两会期间,社会各界从此展开了对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烈探讨。行业、企业力争早日参与其中,都以能被其包含或向其发展与之产生关联为目标。相关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推动的8项科技工作,包括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等,与即将出台的新兴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随着中央层面的规划逐渐清晰,各地政府纷纷加入到相关调研和规划的制订工作之中。一个个省级的新兴产业规划相继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超过20个省份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正在制定本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内容涵盖各个新兴产业。一个继中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涉及多个行业、产业,覆盖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拼图正在逐渐成形……
◆2010年9月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七个重点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今后将强化各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国家还将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国际合作;加大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任务在于: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坚持以下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瓶颈制约,政府适当给予扶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二)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的重大工程、重点发展方向,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资金,综合扶持,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区域集聚发展,鼓励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区别对象,创新方式。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及阶段性特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和支持方式,并做好与其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一)支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股,共同发起设立或增资现有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
(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选择受关键技术严重制约,关联性、基础性、公益性强的产业或技术,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新一代技术储备、专利池集聚等,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三)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针对行业或技术领域特点,依托产业链优势单位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及投资者,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四)支持区域集聚发展。选择技术路径清晰、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相关配套不完整或市场需求不足的产业或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引导上、中、下游相关产业自主跟进,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决定》和《规划》要求,以及行业或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
专项资金支持方式:
(一)专项资金一般采取拨款补助、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方式,并根据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进行适当调整。
(二)参股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程序、资金拨付等按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668号)执行。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发〔2012〕72号) 由“上海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更名而来。本办法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项目推进部门分工如下:
(一)属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卫星导航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为推进部门。
(二)属于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科委为推进部门。
(三)属于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商务委为推进部门。
(四)属于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为推进部门。
(五)属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参照原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分工,由相关部门为推进部门。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范围符合《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及相关专项工程指南,并可按本市有关规定用于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这些项目按其性质、投资规模,分为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配套项目等。
重点项目原则上属于《关于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的专项工程领域,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亿元。其中,生物产业领域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1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8000万元。
(二)新增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80%。
(三)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已完成项目立项程序,且已落实土地、规划、环评、资金等实施条件。
(五)项目单位拥有项目实施必需的自主知识产权。
重大项目是指在满足重点项目支持条件(第一款除外)的基础上,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生物产业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1亿元(含1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8000万元(含8000万元),其他领域的项目总投资高于2亿元(含2亿元)。
(二)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其他项目。
配套项目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并需要本市配套的项目。
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或其组合方式,重点用于设备购置等项目建设支出,以及新产品研究设计费等符合国家规定的研发费用支出。
重点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新增投资的10%,对其中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比例不高于新增投资的30%,且支持金额均不高于2000万元。对需超过上述规定比例或支持金额上限的项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重大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新增投资的10%,对其中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应用项目、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比例不高于新增投资的30%,且支持金额不高于1亿元。对需超过上述规定比例或支持金额上限的项目,另行上报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优先支持本市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申报国家有关政策、资金扶持。配套项目的支持比例,原则上按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项目推进部门每年9月底前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并编制专项工程实施计划和专项工程指南。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重点,结合市级财力,统筹平衡专项资金需求,研究提出专项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市财政局根据审定的专项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将专项资金安排纳入下一年度市级财政预算,并按程序报市政府审定。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金斌、姜怡供稿)
【战略新兴产业】推荐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07-20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12-06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09-23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07-01
新兴产业分类标准12-18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8
新兴中学校长汇报10-06
三原县新兴中学07-08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战略10-07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