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邹碧华电影观后感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邹碧华电影观后感(通用10篇)

教师邹碧华电影观后感 篇1

邹碧华,一个2015年便已知晓的名字,直至2018年4月1日才进一步了解了一个鲜活的人物,感谢《邹碧华》。一部《邹碧华》让我再次感受了敬业的力量,一部《邹碧华》使我又一次懂得了尊重的魅力,一部《邹碧华》更令我明白了大局的含意。

晚上10点40之后不顾妻子提醒依旧加班至深夜的工作热情,司法改革方案修改30多稿依旧信心十足的锲而不舍,深研本专业以为世人答疑解惑而著书立说的专业精神,这些我辈难以企及之事将“敬业”一词诠释的淋漓尽致。敬业是什么?邹碧华用行动给我们阐述了答案。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热忱。“干一行,爱一行”是难得的,“爱一行,干一行”是幸运的。邹碧华是幸运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同时,他又是难得的,如此深切地爱着法官这一职业。难得与幸运并存,是所有敬业者的共性。其次,是一种信念,一种坚守。工作中顺境时一帆风顺,人人皆可敬业;然,逆境时举步维艰,少有坚持到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者,坚持不懈,直至最后攀登顶峰,才是敬业者应有的模样。最后,是一种成就,一种专业。敬业必求做好,做好必求深研,深研必达专业。无论你是学院学生,还是技术工人,只要敬业,秉承“工匠精神”,便可成为专家学者,便可成为大国工匠。敬业者何其多,如何不能加上我们的名字?

一句“贺老师”,阐明了平等的尊重;一瓶矿泉水,解释了关爱的尊重;一句对不起,诠释了理解的尊重。人无贵贱之分,但在这个已成为口号的社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傲随处可见,钱与权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尊重也成了奢侈品。然而,“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人人生而平等,尊重是对别人生命意义的肯定,更是对自我灵魂的升华。学会尊重,平等对待那些地位比你低的灵魂;学会尊重,关爱那些身边需要帮助的生命;学会尊重,理解那些有苦难言的行为。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做一个因尊重他人而自尊的人。

辞职,是对生活的追求;留下,是对大局的成全。“四个意识”的教育一直在路上,“大局意识”如何贯彻落实,康达用行动为我们进行了阐释。在孩子上学、偿还房贷、赡养老人、法官员额难进的强大压力下,他曾经为了100多万的年薪而后退,然而,面对邹碧华离世的事实,他撕掉了已签字的辞职信,坚持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顾全了司法改革的大局。人终究是要有信仰的,为了信仰,我们可以牺牲小我,成全大局,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康达的处境与我们现在很大一批年轻人极为相似,租房子挤公交、养孩子孝父母、物价高收入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不如意,但我们终究要对得起自己的信仰,终究要秉承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相信,未来我们都会为自己这样选择过这样努力过而无愧于心。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篇2

我参加了院里组织的观看电影《邹碧华》活动。电影《邹碧华》是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邹碧华同志生前事迹为蓝本,再现了邹碧华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形象地反映出邹碧华“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展示了他“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的人生追求,塑造了一个“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银幕形象。

这部影片不仅是学习弘扬邹碧华精神的生动教材,也是将学习先进典型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我被邹碧华同志的生平事迹深深感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公正为民、忠诚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将“邹碧华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以邹碧华同志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仰于心,敬业于行。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而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发室的贺青山,身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收发室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没有怨言,却能准确的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准确数量,并为那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他做的事很简单,但像他这样对每封经手的信件负责和敬业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故事的主人公邹碧华更是如此,热爱着自己忠诚的司法事业,为中国法制建设,司法事业改革快速发展不断钻研,不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信仰,他们能够热爱并敬而行之于自己的事业,只有信仰于心,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的如此脚踏实地。敬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联系到我自己的社区工作,我要坚定自己扎根基层的信念,努力学习,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电影《邹碧华》的观后感 篇3

在一幕幕的精彩背后,我觉得最感动的是邹碧华同志扎实做事的一生。让我深刻感受到一名好党员,扎根工作,非常难得的长久坚持。始终坚持司法公正。在国家推动司法改革的试点计划实施阶段,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团队成员不分昼夜,不断研讨,时时鼓励大家,最终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解决了大家普遍担心的涉及考核法官的难点问题,最终完成改革方案,得以落实。

邹碧华同志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外界压力,都值得我们去向他学习。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500字六年级 篇4

一、相见

如果不是在巫山红叶节电影周遇见你,我的世界没有你的影子。当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却早已离开了我们。

邹碧华,一位学霸,北京大学博士生,无论家还是办公室都是书的海洋。他的母亲在他离世之后抚摸着儿子的书说:“你买了这么多书,好歹看完了再走啊。”一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邹碧华,一位或许不称职的父亲。因为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甚至都没能亲自迎来儿子的降生。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邹碧华去世后,他的儿子询问达叔的那一句“出了这个家门,我真的对我爸一无所知......”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邹碧华,一位优秀的领导,富有智慧,观察入微,平等待人。邹碧华所长对收发室贺老师的工作十分赞赏。他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非常不简单。”一句话让我认真反思。

二、相知

邹碧华,我想他最希望别人说他是一位法官。这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自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拼命工作,始终站在前线战斗,被誉为“庭前独角兽”。

邹碧华,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同事处理工作当中的问题。正是由于用渊博的知识去分析司法当中的实践问题,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横空出世。他把审判实践与理论思考为一体,将法律适用过程创造性地分解为九步,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审判活动成为一门裁判艺术。

当他和妻子踩着九步舞时,无疑是最幸福的人。

三、相融

邹碧华,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把握幸福。面对司法改革,他必须扛起大旗。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思虑周全,谨慎小心。

当他率领同事夜以继日的改革方案没有得到认可时,他是焦急的,但作为领导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鼓励团队。在同事生日宴会上他朗诵《无论如何》:“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总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

站在大街上看见电视中播报跳水运动员的动作难度系数时,灵光闪现,迅速修改方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一位司法改革的先驱,他生命的剧场被定格为47岁。但是他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到了中国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完美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最终获得了永恒。

四、相望

观看电影邹碧华心得体会 篇5

电影是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邹碧华短暂而又不短暂的一生,说他短暂是因为他因为积劳成疾,在47岁时就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去世;说他不短暂,是因为在短短的47年时间内,他为百姓做了太多,为中国的法律事业发展做了太多,为中国的司法改革事业做了太多,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虽然只有47年,但他做了别人几辈子都不一定能做得完的事,虽然只有47年,但是他却将中国的司法事业推进了上百年的时间的发展,所以说他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他的贡献却很巨大。

在电影中有很多感人的桥段,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个桥段。

其一是收发室的贺师傅的一段有关信仰的阐述,当邹碧华问贺师傅,这么多年都没有被提拔有没有觉得委屈的时候,贺师傅回答说:“我经常想起我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想到我能站在这是多么的幸福,这时候我明白了信仰是什么,信仰不是埋在土里,而是在我们心理,现在做好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信仰。”正是有了这份信仰,他在收发室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工作,不抱怨、不埋怨,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做我们该做的,珍惜我们拥有的;

其二是当小法官陈阳被黑后在跑步机上发泄自己的委屈与无奈时,邹碧华与她谈心的桥段,当邹碧华问陈阳当初为什么选着法官时,陈阳回答说:因为自己喜欢看武侠小说,想要行侠仗义,这是她选择做法官的初心,可是基层的法官不仅要主持正义,还要忍受遭受质疑和黑化,还有承受委屈和伤害,当还未婚的陈阳因为看了太多离婚案而对婚姻失去信心时,邹碧华对她说:行侠仗义,主持公道是你选择法官的初衷,永远不要忘了这个初衷,同时,更要用你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美的东西,让自己有前进的动力;

其三是邹碧华在华政演讲时说的一句“我的幸福指数很高,因为我热爱司法事业,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都在为我喜欢的事业奋斗”。这句话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身为一个法官,他要面对太多的问题和质疑,身为司改的先行者,他要面对太多的阻力和压力,为了司改能够成功,他几乎没有休息,没日没夜的加班,他苦吗?我觉得他好苦,可是他觉得苦吗?他不觉得,为什么?因为他热爱他的工作,他觉得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很幸福。

观看邹碧华电影心得体会(定稿) 篇6

2015年3月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投身司法事业26年。2014年12月,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47岁。邹碧华去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他是北大博士生,上海高院院长。他是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也正是在这样的岗位上,邹碧华用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的精神品貌。

电影刚开始时候便有冲突,当邹碧华的车还没到法院门口,受访的群众已经围堵大门,于是便被提前被告知,最好回避这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邹碧华没有弃之不顾,当身边的同事康达抱怨上访人的无理取闹时,他第一时间便对其进行教育,让其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会从自身身上找原因,且要给不了解法律的人民群众积极普法。

后来,邹碧华只身前往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当他用手语和同样也是受害人老伯交流的时候,那种亲切感让屏幕之外的人深深感动,尤其是那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此时,邹碧华哽咽了,老伯泪流满面,我眼里的泪水也不自觉的涌了出来——他让我明白了其实工作开展起来也没有那么难,首先要尽职尽责,其次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身为法院工作的我们,应多为当事人做点实事,无愧于人民。

印象颇深的还有传达室的“老贺”,当邹碧华别有深意地让“老贺”讲述日常工作的时候,他非常清晰自豪地告诉了现场的人,一年接收邮件多少封、发送邮件多少封、发送文件是多少件。也就在此时邹碧华告诉了在座的人,贺青山从部队转业的时候已经是营级,而到法院只是一名科员。“他二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地做好本职工作。”贺青山的例子,生动地教育了在座者:不管再平凡的工作岗位,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这个工作,那就是不平凡的人。身为法院工作的我们,应多为同事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无愧于心,吃亏是福。

当司法改革来临时,由于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问题,前进一小步都特别困难。邹碧华却仍是要啃这块“硬骨头”,在一大批反对、抱怨声中,他逆流而行,从未放弃——一幕幕矛盾与冲突,真实再现了邹碧华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的高尚品德和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身为法院的我们,应该按照上级的部署,坚持贯彻落实司法改革的重要决策,哪怕没进员额,甚至辅助人员,都欣然接受。

当影片最后的特写镜头落在邹碧华那满屋子的书的时候,我们感动之余心生敬畏:他在不停的为自己充电的同时,还不断总结好的工作方法,以便指导后来者,这种把工作的热爱深深的融入血液里的人,太值得人尊重!

邹碧华观后感 篇7

邹碧华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终年47岁。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感人事迹在法律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形成社会广泛关注的‚邹碧华现象‛。影片《邹碧华》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从多方面对邹碧华的理想追求、奉献精神和改革实践作了生动的艺术诠释,影片情节朴实,真实而感人。

正如影片表现的,有工作、有生活、有爱,邹碧华是一个正常的人;有信仰、有坚持,邹碧华是有‚魂‛的人。影片更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坚持初心,始终坚定地朝着理想迈进。邹碧华对司法改革的推动,对法律工作者的平等和尊重,对学术的专注专研,对年轻同事的热情引导,对学生的耐心教导,都令人深受感动,正因为他的不忘初心,坚守正义,才成为了中国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

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牢记使命,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崇高使命。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进者,更是弄潮儿的楷模。他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邹碧华是勤政务实的时代好干部。勤政务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推行法官员额制,解决了世界绩效考核难题,自创一套‚案件权重系数‛,避免了简单依靠办案数量取胜的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问题等。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还是实践者。

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作为一名党员,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邹碧华一样,不忘初心,肯钻研、善创新,在创新中做一个合格党员。

邹碧华观后感 篇8

一、无论如何都要做好社会的这杆公平秤的法官。

他说:“我们每年要经手上万起案件,数量很大,而每个家庭一辈子也许就这一件,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职造成了冤假错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就不会相信我们的法律了,那我们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无论如何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法官。

他深入火灾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他用手语与诉讼当事人老伯伯进行交流。他那句动情的: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融化了多少人的心。

三、无论如何都会尊重他人的好干部。

作为干部要学会尊重。邹碧华到长宁区法院任职的第一天,遇到面对上访群众而有所怨言的法院信访办主任康达,对康达讲的一句话:你这个人民是吃过法条的人民,我们要把法条与面条搅拌在一起,让当事人吃法条与吃面条一样顺畅。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让贺青山走上台前,尊称他为贺老师。一句“贺老师”,阐明了平等尊重。

四、无论如何都会关心下属的好领导。

陈阳在审理一起纠纷案中,原告无理取闹甚至在网络上造谣,陈阳在跑步机上无言的身影让人心疼,邹碧华为他支招,用智慧教他如何通过审讯撕破虚假诉讼人的嘴脸。

五、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好爸爸。

可能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因为读博,没能亲自迎接儿子的降生;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儿子过生,只能在匆匆离去的车里探出头对儿子说一声“生日快乐”。他通过视频给儿子留言,工作再忙他也还是想做一个好爸爸。这一幕让我感受到敬业的力量,明白了大局的含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对党的忠诚。

在全院干警会上,邹碧华请贺青山上台讲一讲他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贺青山对收发的信函如数家珍,他认真、敬业、负责,每年为法院纠正了许多错发的信件。邹碧华问他从事的这项工作可能与职称、职务的晋级并没有太大联系时,贺青山说:“想一想那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连长、班长,还有那些好兄弟,我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组织上关心我,把我安排在法院工作,让我每天一抬头就能看见国徽,就好像无数牺牲的烈士们在看着我,我只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贺青山同志的话让我泪崩了,一个颤抖着标准的军礼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观看《邹碧华》有感 篇9

前几天,我观看了全国先进人物事迹影片《邹碧华》,被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影片中,邹碧华用手语慢慢地对聋哑当事人说:“你有老母亲,我也有”,对法院收发室老贺所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为众人朗诵特蕾莎修女的名篇《无论如何》......,这些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坚持初心,始终坚定地朝着理想迈进。

邹碧华事迹心得 篇10

这些报道,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自发追悼邹碧华的人们共同书写的。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众声喧哗,人们早已习惯对偶像的质疑和解构,为什么邹碧华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因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

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后,邹碧华的同学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基层法院实习时,事务的琐碎,也曾让他有些茫然。

可时间久了,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这种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儿子说,因为爸爸很少会冲我发火,他和我说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对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讲时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面积虽然狭小,但这是要“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甚至,连食堂餐桌设计他都强调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宽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对面吃饭,心生尴尬。

清明,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后来,他总结自己工作时说:“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下属,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手头工作做好了,就是推进法治进步。为事业注入理想,就会产生持久而强大的热情,会对下属产生影响力。”

许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邹碧华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为法治进步而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

改革从来多艰难。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都要涉险滩。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还能义无反顾?

他夫人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睿智,这是他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气”。

他敢于担当,还因为他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上一篇:《信念的力量》读后感下一篇:“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