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试艺术学复习(通用4篇)
一.名词解释题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艺术学之父”:19世纪末德国人康拉德·费德勒首次提出“美=艺术”的公式不能成立,强调艺术研究的独立性,因而人们称其为“艺术学之父”。
3、游戏发生说:这种说法是由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艺术与游戏之间有共同点: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都具有假定性;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该说法对艺术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4、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5、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6、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
7、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8、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9、艺术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0、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11、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12、艺术的创作方法: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13、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了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14、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这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水准的标志。
15、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6、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17、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
潮的影响,艺术领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18、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接受者。
19、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
20、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构思的方式主要包括整合,变形,移情和意蕴的凝结。
21、蒙太奇:本义源于法语montage,是建筑学上装配、组合的意思。后来,电影借用这个概念,使其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用术语。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狭义的蒙太奇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即在影视制作时期,将前期采集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照主题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22、意境: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23、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简答题
(1)艺术起源的五个主要理论观点:
①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观点。代表人物,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②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谷鲁斯。③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④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西方近代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英国人爱德华·泰勒、英国人詹姆斯·弗雷泽。⑤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代表人物,俄国人普列汉诺夫。
(2)说出艺术的几种划分方法:
①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时空艺术(戏剧、影视)。②以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视听艺术(戏剧、影视)。③以艺术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④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⑤从本质上讲分为五大类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诗歌、散文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3)简述悲剧及其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所分的类型。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①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②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③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④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4)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A、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B、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C、创造欲望的调动及动机的生成。
(5)简述艺术家的修养及其包括的方面。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修养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 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③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6)请简述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及其特征:
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浪漫主义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7)简述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①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②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③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④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8)简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②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③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9)简述艺术批评的形态和作用:
艺术批评的形态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心理批评等。
艺术批评的作用:一,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
(1)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你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
等皆可)。
①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活动。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精神。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诸多要素的总和。②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作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当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2)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①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②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Ⅰ)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Ⅱ)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Ⅲ)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③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Ⅰ)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Ⅱ)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④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Ⅰ)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Ⅱ)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3)联系你对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等皆可)的鉴赏过程,谈谈艺术鉴赏的内涵及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的途径。
①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②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第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第二、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不断积累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四、在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中积累审美体验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4)结合具体的艺术史实谈谈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创作方法的关系,并论述研究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①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②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③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Ⅰ)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Ⅱ)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Ⅲ)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④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Ⅱ)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答题须知:
1、填空题要求准确,设计人名、专有名词要求字音、字形皆准确。
2、简答题要求列出要点。
3、论述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史实,同时也要答出相关理论,否则不能得分。
题
一、单选题:
1、道德:它是调整人和(A)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人
B社会 C他人D 国家
2、警察职业道德指警察在(B)的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警察职业特征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A社会
B执行公务 C执法 D执勤
3、人民警察的纪律是指人民警察为正确履行国家(B)的职责和权力,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A党赋予
B国家法律赋予
C人民赋予 D社会赋予
4、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服务人民,包括:热爱人民、(D)、爱憎分明、除害安良。
A、秉公执法 B 严禁逼供 C艰苦奋斗 D甘当公仆
5、人民警察保密纪律,要求保守国家秘密和(A)工作秘密。
A警务
B政治 C网络
D文化
二、多选题:
1、警察的职业道德是指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A)维系,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B)规范的总和。A信仰
B行为
C社会
D政治
2、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警察在刑事司法中依法行使刑事(B)权,保证刑事司法的(D)性。A审问 B侦查
C逮捕
D公正
3、我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A)时期、(B)和健全时期、(C)和完善时期。
A初创
B成熟
C发展
D壮大
4、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秉公执法,包括:不徇私情、不畏权势、()、()。
A热爱人民
B严禁逼供
C不枉不纵
D爱憎分明
5、省公安厅制定的“六个一律不准”规定 :公安民警一律不准以个人或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不准与他人合资、(A)、(B)、(D)经商办企业;
A合股
B合作
C合并
D合伙
三、判断题:
1、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对党忠诚,包括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维护宪法、秉公执法(×)。
2、在构建和谐建设中人民警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着力提高“五个方面的素质”(√)。
3、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第二条中的“携带枪支饮酒”,包括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携枪饮酒(√)。
4、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第二条中的“携带枪支饮酒”。所谓酒,包括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含酒精的饮料(√)。
5、“五条禁令”第三条中的“酒后驾驶机动车”,是指工作时间酒后驾驶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
二、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工作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A)。A公平和正义B民主法制 C和平共处 D团结协作
2、从“小社会” 着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A)、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A重视民生 B关心群众 C解决医保 D基本养老保险
3、新时期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A);保障人民安居乐业。A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B维护法律权威 C维护公民权利 D维护和谐
4、把和谐理念、(A)、和谐要求贯彻落实到执法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
A和谐目标 B和谐要求 C和谐规划 D和谐意义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ABCD)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ABCD)A以人为本,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B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 C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D法治建全、管理有序
3、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要做到(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ABCD)原则.A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 B改革开放的原则、民主法制的原则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党的领导下全面共同建设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ABC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求公安机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必须牢固树立(ABCD)的理念.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7、公安机关要把抓好(ABCD)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奋斗目标.A执法为民思想要落实 B规范执法行为要落实 C队伍正规化建设要落实
D科技强警要落实、改革举措要落实
三、判断题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
3、公安部提出全国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决落实两个最大限度是指“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
4、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前提,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5、社会要和谐,农村是基础,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
件程序规定试题
一、单选题
1、公安机关依法对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或者提请逮捕的,应当(A)。A书面提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
B立即执行 C执行后通知 D可通知也可不通知
2、对于被逮捕的人,侦查人员应当在逮捕后(B)内进行讯问。
A十二小时 B二十四小时 C四十八小时 D三十六小时
3、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立案侦查,但是以下案件除外(A)
A渎职犯罪 B抢劫罪 C强奸案 D投毒案
4、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的侦查。A重大涉外犯罪 B盗窃犯罪 C伤害犯罪 D暴力取证案
5、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A)记录人、翻译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应当回避。A鉴定人 B被害人 C证人 D嫌疑人
二多选题:
1、鉴定包括刑事技术鉴定,刑事技术鉴定又包括(CD)A文物鉴定 B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鉴定 C痕迹鉴定 D文件检验鉴定
2、询问证人、被害人的地点(ABCD)A所在单位 B所在住所 C公安机关的办公场所 D办案场所
3、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ABCD)A犯罪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B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C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D有流窜作案重大嫌疑的4、逮捕的条件(ABCD)A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B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
C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D采取监视居住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5、刑事强制措施有(ABCD)
A拘传 B拘留 C取保候审 D监视居住
三、是否判断题:
1、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复制、调阅案件材料。(ⅹ)
2、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自己决定。(ⅹ)
3、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立案管辖。(ⅹ)
4、公安机关侦查人员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ⅹ)
5、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可以取保候审。(ⅹ)
四、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机关《组织管理》、《内务条令》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警察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整个公安系统的(C),高效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
A组织功能 B政治功能 C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2、违反“五条禁令”被辞退和开除的人员,(C)报考和录用为人民警察。
A5年内不得 B5年后可以 C不得 D可准予
3、警衔的等级分为(B)。
A五等十二级 B五等十三级 C五等十四级 D五等十五级
4、《人民警察法》规定:“录用人民警察,必须按照国家规定,(C)”。
A公开考试 B公平竞争 C严格考核 D择优录用
5、警务督察机构有(B)项职责。A五 B十 C二十 D三十
4、警务督察机构有(A)项职权。A九 B十一 C十三 D十五
6、公安机关应当实行(C)小时值班备勤制度,由领导干部带班,安排适当警力备勤,配备相应器材和交通工具,保障随时执行各种紧急任务。
A8 B12 C24 D48
7、公安民警接到执行紧急任务的命令后,应当(D)到达指定地点,服从统一的指挥调动。
A及时 B快速 C立即 D迅速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宪法》确定的原则,政府对公安机关的领导管理体制是(ABCD)。
A统一领导 B分级管理 C条块结合 D以块为主
2、警务督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和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ABC)。
A履行职责 B行使职权 C遵守纪律 D警容风纪
3、督察机构根据督察内容,可以采取(ABC)等不同的督察方式。
A随警督察 B重点督察 C专项督察 D业务督察
4、现场督察可分为(ABCD)等具体督察形式。A明查 B暗访 C专项 D集中
5、公安机关内务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ABCD)。A.建立规范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
B.培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 C.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D.保证公安机关圆满完成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任务
6、公安民警应当(ABCD)。
A举止端庄 B谈吐文明 C精神振作 D姿态良好
7、《内务条令》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史迹陈列馆、荣誉室等”。“派出所和基层所队应当建立(ABCD)。
A小文化馆 B小健身房 C小食堂 D小浴室和小洗衣房
五、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群众工作方法复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安群众工作是指(A)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开展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说服群众、协调群众积极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
A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 B公安机关 C人民警察 D司法机关
2、公安群众工作的基本特点特点:服务性;(B);互惠性;现实性
A平和性 B平等性 C平均性 D平分性
3、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改进(A)工作作风是改善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
A群众 B机关 C民警 D干部
4、党的群众工作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应当是我们执政党的全部工作,是党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的(B)因素。
A长期性 B决定性 C重要性 D必要性
5、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是贯彻党的(A)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A群众观点 B务实观点 C协作观点 D团结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安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是(ABCD)。A做好群众工作是党进行革命和执政的重要法宝
B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C开展公安群众工作是当代警务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D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是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2、公安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ABCD)。
A群众服务意识淡薄 B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C基本业务技能不高 D随意执法
3、公安群众工作要树立三种观念是(ABC)A法治观念 B服务观念 C协作观念 D团结观念
4、做好公安群众工作安消除的误区是(ABCD)A消除把服务群众看作非警务工作的误区 B消除片面强调服务群众而忽视专门工作的误区 C消除服务群众急功近利的误区
D消除把警民关系局限于同辖区干部搞好关系的误区
5、警务沟通的基本技巧包括(ABC).A听的技巧 B 说的技巧 C 交谈的技巧 D化解的技巧
6公安民警应对群众不良心态的基本方法(ABCD)。A认真聆听、安抚情绪、把握意图 B耐心讲解、阐明理由、提供办事指引 C宽容接纳、体谅难处、主动帮助
D重视群众利益、关注感受、传递理解和强化沟通意识、掌握沟通技巧
7、公安民警与群众沟通中的不良心态
A自私,漠视群众利益 B自我,忽视对方感受 C自大,轻视群众 D易怒,情绪失控
8、群众最为厌恶的几种民警不良形象:(ABCD)。A衣冠不整动作不雅 B言语低俗不讲技巧 C不讲礼貌冷眼待人 D长发蓄胡摇头晃脑
9、化解警民矛盾的注意事项(ABCD)A控制情绪,避免冲动 B态度必须端正
C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D坚决做好群众权利救济工作
10、态度必须端正
A微笑化误解 B有错勇于承认
C理解群众的不满或无奈 D民警要低姿态为群众办事,必须做到“四戒”
11、听的技巧包括(ABCD)。
A投入 B鼓励 C听话障碍及其克服 D特别忠告
12、公安群众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是(ABC)。
A工作对象越来越广泛 B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 C工作时间越来越弹性 D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13、化解警民矛盾的一般方法(ABCD)。
A依法管理、勤政为民 B搭建平台、主动沟通
C收集证据、判断是非 D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和及时回访、巩固和谐关系
14、信息情报的收集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
A不安定因素 B政情 C重要社情 D治安灾害事故
15、指定处臵预案的准备工作包括:(ABCD)。A思想准备 B法律准备 C组织准备 D装备器械准备
16、采取措施,果断平息事态(ABC)。
A瓦解事件主体非正常群体内聚力,完成其向良性心理方面的转移 B创造环境,影响事件主体成员的心理定势
C强化对事件主体行为的控制,迫使闹事群众尽快离开事件现场
D拘留其有影响力人员
三、判断题
1、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关键在警方(√)。
2、每项处臵预案的制定和出台,都要在掌握大量信息情报,经过研究预测,并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后,再动手拟定。(√)
3、制定工作预案,是有效处臵突发事件的战术前提,制定工作预案是争取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我们从容地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局面,处变不惊,临阵不乱。(√)
六、09新警培训综合类警务信息化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凉山公安信息网中的DNS服务器地址是(C)。A10.70.128.9 B10.70.128.4 C10.70.128.10 Dwww.lsz.sc
2、在公安信息网上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侮辱、诽谤、诋毁他人,破坏他人名誉的,情节严重的,给予(C)以上处分。
A记过 B开除 C记大过 D警告
3、违反“一机两用”规定,将公安信息网及设备外联其他信息网络,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B)以上处分。A开除 B记过 C记大过 D警告
二、多项选选:
1、电子邮件的两大特点是(B)和(C)。A不知道收件人的地址也能发送电子邮件
B通过邮件主题,收件人即使不看邮件内容也能大致了解这封邮件
C电子邮件除了发送给单个收件人外,还可以将同一内容抄送给其他人
D电子邮件除了发送给单个收件人外,不可以将同一内容抄送给其他人
2、公安数字证书按照(B)的原则使用,按照(C)的原则管理。
A个人要求 B专人专用 C谁持有,谁负责 D专门部门
3、如果遇到不能上网的情况要先进行哪些检查(ABCD)A查看网线是否插好 B查看网卡是否被禁用 C查看IP地址设臵是否完好
D用ping命令测试主机与被访问主机是否能正常连通
三、判断题:
1、电子邮件系统、综合查询系统、警务综合应用系统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公安业务系统。(√)
2、利用“电子邮件”中的“定时发送”功能可以指定时间自动执行编辑好的邮件。(对)由州局至各县市局的网络被称为四级网。(×)
3、公安数字证书只能查询人员和车辆信息。(×)
七、09新警培训综合类警务战术安全理念思
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警务战术安全“一要”是指(C)
A 要增强执法安全意识
B 要增强执法规范意识
C要严格依法执行警务
D要按领导的命令执行
2、搜索建筑物时,直道推进应选择那种方式(D)A跑步前进 B匍匐前进 C两人背靠背前进 D“蛙跳”
3、健康、清醒的嫌疑人在什么状态下抵抗力最低(C)A背对状态 B跪姿状态
C俯卧状态 D仰卧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1、警务战术“三宝”是指(ACD)A距离
B技能
C掩体 D武力戒备
2、警务战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ABD)A形势评估
B沟通
C随机处变
D危险加一 3警务活动中选择掩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ABCD)A体积大小
B形状
C厚度及密度
D掩体位臵
4、查控嫌疑车辆时,车辆驾驶员一侧可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是(ABCD)
A徒手袭击区 B目标区 C火网区 D推进区
5、公安机关处臵群体性治安事件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摆正位臵
B防止矛盾激化
C遵循“三慎”原则
D维护稳定
6、“三慎”原则是指(ABC)A慎用警力
B慎用强制措施
C慎用警械
D慎用武器
三、判断题
1、战术无绝对(√)
2、“加一”理念就是指数字上的加一(×)
3、盘查中,如果是检查女性人员时,一定要由女民警检查(√)
4、执法中的安全理念是指确保人民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确保警察自生的安全和嫌疑人的人生安全,包括尽量不击毙嫌疑人(√)
八、09新警培训综合类警用射击理论考试题
一、判断题:
1、《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可以使用武器的对象和条件一共有15项。(√)
2、“验枪”的第一步是退出弹匣.(√)
二、单项选择题:
1、使用武器前的同一个要素是(C)。A判明情况,认为必要时,紧急情形,警告无效 B判明情况,暴力犯罪行为,警告无效
C判明情况,暴力犯罪行为,紧急情形,警告无效 D判明情况,针对各种犯罪行为,紧急情形,警告无效
2、持握手枪运动以及不同目标射击时,食指应当处在(A A板机护圈的外面 B板机上
C握柄上 D板机护圈的底部
三、多项选择题:
1、持枪的基本姿势(ABCD)
A正面 B侧身 C 双手 D卧姿、站姿
2、持枪的式备姿(ABCD)
A双手握枪射击姿势(齐肩戒备)B高姿戒备、低姿戒备C双手低腰戒备 D单手低腰戒备)
九、09新警培训综合类凉山新警人民警察核
心价值观复习题
一、判断题(对打√,错打×)1、2010年度,凉山州公安局党委提出以“为民、忠诚、正义、奋进、廉洁”为内容的凉山公安核心价值观。(×)
2、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它对人民警察的建设理念、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起决定作用。(√)
3、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对于打牢部分民警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4、“有魂”就是人民警察的荣辱兴衰,也是每一名新警的荣辱兴衰;“有力”就是为了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奋斗目标;“有激情”就是不达目标决不放松的工作热情。(√)
5、保持清正廉洁,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基本道德期待,是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严格要求。(√)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B)。
A责任意识
B共同意识
C个人意识 D其他意识
2、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核心价值观的(A)。A本质要求
B、一般要求
C其他要求 D根本要求
3、忠诚是公安机关核心价值观的(C)A本质 B意识
C灵魂 D核心
4、正义是社会的一种(A)。
A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B基本价值取向与要求 C一般价值取向与原则 D其他价值取向与要求
5、有进取心的人,往往(B)。A有思想、有正气
B有理想、有志气,积极肯干,不怕困难 C积极肯干,不怕困难 D积极肯干,不怕困难
三、多选题(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
1、凉山公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ABCD)。A为民
B忠诚
C正义
D进取与廉洁
2、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ABCD)A、人民警察的核心文化;
B人民警察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C人民警察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 D事关公安队伍发展方向性的问题
3、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有(ABCD)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A对于打牢广大民警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B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C激励广大民警永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D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4、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ABD)。A有魂
B有力
C有理
D有激情
5、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必须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ABC)A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和人类善良的表现 B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C是执法的本质内容 D是执法的基本要求
十、09新警培训综合类《三大政治和社会责
任》复习题
一、判断:
1、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实现了公安工作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是制定公安工作具体方针的理论根基(√)
2、“稳定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责任,和谐是第一目标”(×)
3、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重大政治原则(√)
4、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包括人权保障和监督(×)
5、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
二、单选:
1、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的(A)职能
A政治 B社会 C服务 D管理
2、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的(B)职能。
A政治 B社会 C服务 D管理
3、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A)
A根本保证 B基本条件 C本质要求 D最终目标
4、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B)A根本保证 B基本条件 C本质要求 D最终目标
5、(C)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
A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 B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C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D公平正义
三、多选:
1、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A应对了国际国内复杂局势对公安工作的新挑战
B体现了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公安工作的要求
C指出了公安机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总任务
D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三化”、“两转变”带来的“三期”特征,决定了公安机关将长期面对(ABCD)等课题: A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 B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 C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D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
3、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政治和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就是维护稳定,即(ABCD): A党执政地位的稳定,B社会政治和治安的稳定,C民生的稳定,D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执政环境、社会环境、发展环境
4、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包括(ABCD): A镇压、B制裁 C改造 D监督
5、执法的新理念是指(ABCD): A理性 B平和 C文明 D规范
十一、09新警培训综合类“三项建设”复习题
一、单项选题: 1、2008年下半年,公安部党委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当前客观形势变化和公安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做出(D)重大决策部署。
A“三大主题”活动 B“三基”工程建设 C“三项制度”建设 D“三项建设”
2、“三项建设”是以下的简称:(C)A“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功”
B “作风建设、技能培训、教育制度”建设
C“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D“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
3、凉山州公安“三项建设”工作,在2009年全省信息化建设考核中获得(A)。
A第3名 B 第4名 C 第5名 D 第8名
4、“三基”工程建设中的“三大警务”是指(D)。A 社区警务、农村警务、水电警务 B 社区警务、农村警务、景区警务 C 社区警务、农村警务、矿山警务 D 社区警务、农村警务、校园警务
5、凉山州公安局党委要求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要弘扬“为民、忠诚、正义、(C)、廉洁”的凉山公安精神。A 无私 B 奉献 C 进取 D 勇敢
二、判断题
1、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简称。(×)
2、四川省政法系统开展的“三项制度”建设是指:“教育培训制度、技能练兵制度、作风制度”建设。(√)
3、建好一个机制,强化两项支撑,落实三级责任,完善四大平台,抓好五项建设。是凉山州公安局确定的信息化建设“12345”工作思路。(√)
4、凉山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路是:按照全警参与、全面推进的要求,抓好“四项工作”,实现“四无两提升”。(√)
5、凉山公安核心价值理念是:“为民、忠诚、正义、进取、廉洁”。(√)
6、全国政法会议提出的今年“三项重点工作”就是公安机关的“三项建设”工作。(×)
十二、09新警培训综合类社区、农村警务
复习题
一、判断题
1、社区或农村警务区内涉枪、涉爆等危险物品单位的安全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并应制作、保留检查记录。(×)
2、社区或农村警务区民警要把为人民服务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是组织发动群众,其次才是要热情服务群众。(ˇ)
3、社区或农村警务区民警应当督促社区或农村警务区内的公共场所、重点行业、居民住宅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ˇ)
4、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我国实行基层基础工作就是我国的社区警务,其指导思想,警务战略以及具体措施具有一致性。(ˇ)
5、社区治安管理工作就是了解辖区人口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暂住人口的动态情况和可能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6、社区实有人口管理,主要包括社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的登记、发放和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规范性管理。(×)。
二、选择题。(多选题)
1、简述社区民警收集情报信息的范围与要求是(ABCD)。A 社会各界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反应。B 可能引发群众性治安事件的线索及苗头。
C 敌对组织、邪教、会道门、以及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的情况。
D 预谋实施爆炸、杀人、抢劫、盗窃、放火、投毒、等犯罪活动的情况。
2、警务区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是(ABCD)。A开展群众工作 B掌握社情民意
C管理实有人口 D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
3、警务区民警服务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BCD)。A定期接待群众,设立警民联系箱、联系薄,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联系电话
B帮助联系解决群众求助的事宜。
C为群众代办户口、公民身份证等事宜。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实行上门服务。D积极参加辖区的社会公益活动。
4、警务区民警职责任务(ABCD)。A开展群众工作 B掌握社情民意
C管理实有人口 D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
十三、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
2、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可以不作其他处理。(×)
3、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虽然形式上不合法,但只要能够反映客观事实,也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
4、对被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5、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近亲属。(×)
6、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听证要求的,公安机关均应举行听证。(×)
7、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六十日。(×)
8、被处五十元以下罚款的,人民警察均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9、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有争议的法律问题。(×)
10、公安机关送达行政案件法律文书的主要方式是留臵送达。(×)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安机关对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D)。
A一律不予受理 B可以受理,也可以不予受理
C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受理 D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
2、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D)。
A应当立即进行调查 B须报上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决定是否受理
C可以不作其他处理 D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由
3、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过程中,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A)。A不得作为处罚的根据
B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没有其他直接证据支持时可以据此作出处罚决定
C是否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视案情而定
D收集证据手段的违法并不能否定证据的真实性,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
4、对被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案情复杂,违法行为依法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B)。
A.8小时、12小时 B.8小时、24小时 C.12小时、24小时 D.24小时、48小时
5、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B)。
A.根据案情决定是否举行听证 B.应当及时举行听证
C.可以举行听证,也可以先执行处罚
D.按照处罚决定执行处罚,并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
6、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B)。
A.三十日、十五日 B.三十日、三十日 C.六十日、三十日 D.六十日、六十日
7、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B)。A.应当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B.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C.从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中酌情扣除
D.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但需酌情延长治安案件的办理期限
8、下列关于当场收缴罚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被处五十元以下罚款,被处罚人对罚款无异议的 B.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被处罚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被处罚人提出的 C.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D.被处罚人患有严重
9、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时,下列哪项不能作为的证据(D)
A.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B.证人证言 C.受害人的陈述 D.举报人的举报信
10、违法嫌疑人无权要求公安机关举行听证的是(C)。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C.行政拘留 D.较大数额罚款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7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ABE)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
A.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的 B.报案、控告、举报的治安案件 C.政府部门指定的案件 D.民事纠纷
E.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
2、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BD)。
A.应当立即进行调查
B.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
C.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也应当及时进行点调查
D.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由。
E.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无须说明理由。
3、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的调查过程中,通过下列方式收集到的证据中哪些不能作为治安处罚的根据(ABCD)。
A.刑讯逼供 B.威胁 C.引诱 D.欺骗 E.讯问
4、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并由(BCD)签名或者盖章。
A.办案民警 B.检查人 C.被检查人 D.见证人 E.控告人
5、公安机关作出(AB)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A.吊销许可证 B.二千元以上罚款 C.行政拘留 D.驱逐出境 E.停业整顿
6、下列关于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期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DE)。
A.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 B.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六十日
C.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自行延长三十日 D.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延长三十日,但须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
E.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7、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BC)。
A.向公安机关申请听证 B.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 E.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
8.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证据包括:(ABCDE)。
A.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B.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C.勘验、检查笔录 D.证人证言 E.受害人的陈述
9. 下列行为人的言词记录中,可以成为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证据的有(BCDE)。
A.报案人的陈述 B.违法嫌疑人的陈述 C.违法嫌疑人的申辩 D.证人证言 E.受害人的陈述
10. 公安机关在作出(ABDE)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A.责令停产停业、停机(计算机)整顿、停止施工等 B.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C.行政拘留 D.较大数额罚款
E.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违法嫌疑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其他行政案件
十四、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工作概述作业
思考题
一、单项选译题:
1、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是1949年10月(A)日召开的,研究解决统一了全国公安组织机构和公安机关的工作任务问题。
A15日 B18日 C20日 D25日 2、1949年11月1日,召开了(B)大会,相继建立了各级地方公安机关,大大加强了我国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A国家安全部成立 B公安部成立 C警卫部 D社会部
3、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根本属性。因为公安机关的阶级本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A)和本质特征。
A核心内容 B重要内容 C主要内容 D一般内容
4、公安机关是(A)的忠实执行者。
A国家意志 B党的意志 C民众意志 D个人意志
5、我国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A)管理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
A治安行政 B政府行政 C民众行政 D部门行政
6、公安机关的职能包括专政职能和(A),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旳的要求。A民主职能 B民事职能 C协调职能 D帮助职能
7、专政的对象是敌对势力和(B)、严重刑事犯罪分子。A犯罪嫌疑人 B敌对分子 C违法人员 D违规人员
8、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A)决定的。
A职能 B职责 C权限 D 义务
9、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就是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A)、住宅、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A人格尊严 B个人安全 C家人安全 D 朋友安全
10、公安机关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公共财产和个人(A),预防、制止非法侵害毁损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
A合法财产 B全部财产 C部分财产 D其他财产
11、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A)、责任性。A有限性 B无限性 C时限性 D 时间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机器是由(ABCD)组成。A军队 B法庭 C警察 D监狱 2、1927年12月党中央领导机关迁到上海,建立了党的第一个保卫机关中央特科,先后建立了(ABCD)科。A一科为总务科,负责保卫党中央领导人安全; B二科为情报科,负责了解敌情和防范敌特破坏; C三科为行动科,负责清除叛徒内奸; D四科为交通科,负责通迅联络。
3、中央特科的任务是(ABCD)。
A保卫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的安全;B搜集情报掌握敌情;C惩办特务、判徒、内奸;D建立交通联络和秘密电台。4、1939年2月,中央决定在党的高级组织内成立了社会部,其任务是(ABCD)。
A与敌伪特务、奸细作斗争;进行锄奸宣传、培养锄奸骨干 B保障党的政治、军事任务的完成和组织巩固 C开展对敌情报工作私和掌握敌人动向
D 负责军队和尚未建立民主政权的新开辟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5、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公安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公安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任务 B清除了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和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C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D改造了大量的战争罪犯,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6、我国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 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公安队伍的(ABCD)建设。
A革命化 B正规化 C现代化 D知识化和年轻化
7、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实质就是保障人民享有的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和人民的利益,具体表现在(ABCD)。A保障人民充分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享受正常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C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依靠人民群众搞好公安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我国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是(ABCD)。A统一领导 B分级管理 C条块结合 D以块为主
9、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ABCD)。
A法定性 B强制性 C特许性 D单向性
10、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管理权包括(ABCD)。A治安行政处臵权 B治安行政处罚权
C治安监督检查权 D劳动教养审批权和治安行政强制权
11、公安法制工作包括(ABCD)。A公安内部执法监督 B劳动教养案件审批
C行政案件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应诉 D 办理国家赔偿案件等工作
12、公安指挥工作包括(ABCD)。A负责领导指令的具体下达
B各业务部门和专业工作的统一协调、调度和具体指挥 C接受110报警
D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处臵与救助等
13、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是(ABCD)。A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B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C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D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三、判断题:
1、我国最早的人民政权的公安保卫机关是国家政治保卫局(√)。2、1927年12月党中央领导机关迁到上海,建立了党的第一个保卫机关中央特科,领导人是钱壮飞(×)。3、1938年5月成立延安市警察队,全称“陕甘宁边区人民警察”,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比较正规的人民警察队伍(√)。4、1949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罗瑞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5、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进住哈尔滨,成立人民政权,建立哈尔滨市公安局(√)。
6、我国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
7、国家安全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受侵犯,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8、刑事强制权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由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的强制权力(√)。
9、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监督的社会效能(√)。
10、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是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不受侵犯,依法惩治杀人、伤害、抢劫、绑架、强如奸、强迫妇女卖淫和拐卖人口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
11、治安行政强制权是指公安机关在依法进行治安行政管理和实施治安行政管理和实施治安行政处罚时,为达到使行为人履行法定义务或接受处罚的目的,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不服从治安行政处罚的人采取的人身和物品的强制手段(√)。
12、刑事强制措施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13、刑事执法工作包括国内安全保卫工作、刑事侦查工作、刑事强制工作、羁押工作、执行刑罚工作(√)。
十五、09新警培训综合类《心理健康与压力
调适》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2、情绪是否稳定是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人作为机体的存在,对外界的剌激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映是适度的,稳定的。(×)
4、心理不健康即心理异常就是指心理上出现障碍并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
5、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
6、心理压力首先表现为产生退缩性行为反应。(×)
二、单项选择: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是(B)
A良好的人际关系 B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C适当的工作能力 D外部事件对人的直接作用力
2、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C)
A心理疾病 B人格偏离 C情绪问题 D心境障碍
3、压力与效率的倒U型分布特点:压力过小或过大,人的活动效率最低;压力适中,即不小不大,人的活动效率最(A)
A高 B低 C强 D弱
4、心理不健康属于(A)
A心理正常 B心理不正常 C心理障碍 D情感障碍
三、多项选择:
1、所谓健康就是一种(ABD)都达到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A生理 B心理 C精神 D社会适应
2、从心理学的层面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包括(ABC):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D气质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严重心理问题的判断依据是:(ABCD)A现实剌激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 B时间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C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D反应内容泛化
4、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ABCD)A对警察角色认同 B人际关系协调 C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 D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5、心理健康的含义包括(ABCD)A无心理疾病 B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C顺应环境 D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十六、09新警培训综合类行政复议、行政诉
讼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A)开始实施的。A1999年10月1日 B1998年10月1日 C1990年5月1日 D1994年5月1日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C)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A15日 B30日 C60日 D45日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D)内提出。A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二个月 B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 C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二个月 D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
4、行政诉讼中,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C)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A五日 B七日 C十日 D十五日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ABD)
A原告 B第三人 C证人 D诉讼代理人
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ABCD)
A受理的机构不同 B审查的范围不同 C适用的程序不同 D处理的方式不同
3、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向哪些部门申请行政复议。(AB)
A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 B上一级主管部门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该部门的法制机构
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ABCD)事项提起的诉讼。
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B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C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D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下列哪些情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ABCD)
A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B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C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D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三、判断题
1、第三人是指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4、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5、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也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十七、09新警培训综合类法治理念教育复习
题
一、判断: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х)
2、公平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х)
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二、单项选择: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A)
A核心内容 B本质要求 C重要使命 D根本保证
2、依法行政对公安机关的基本要求是(A)A合法、合理行政 B严格依法办事 C平等对待 D执法为民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C)
A本质要求 B根本保证 C基本价值追求 D核心内容
三、多项选择:
1、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ABD)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C平等对待 D严格依法办事
2、公平正义理念的主要含义是(ABCD)
A合法合理 B平等对待 C及时高效 D程序公正
3、公安执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ABC)
A不作为 B乱作为 C不公正 D程序不规范
十八、09新警培训综合类公安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国家赔
偿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公安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形象必须合法。(√)
2、公安行政行为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定权限。(√)
3、公安行政许可不是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х)
4、集合、游行、示威不属于公安行政许可的范围。(х)
5、教育与处罚向结合的原则是公安行政处罚的原则。(√)
6、公安行政处罚包括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
7、盘查和继续盘问不属公安行政强制措施。(х)
8、公安民警与行使职权五关的个人行为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
9、违法对财产采取扣押措施的属于国家赔偿范围。(√)
10、训诫是行政处罚。(х)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安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C)
A对象的特定性 B不许可性 C行为的强制性 D外部处理性
2、公安行政许可的期限一般为(C)
A10日 B15日 C20日 D30日
3、公安强制措施包括(B)
A拘留 B盘查和继续盘问 C罚款 D 训诫
4、国家赔偿的范围包括(A)
A违法拘留 B人民警察的个人行为 C公民自己的行为致损害发生的 D公民自己故意作虚假陈述的
三、多项选择
1、公安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ABCD)A行使公安行政权的主体合法
B公安行政行为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定权限 C公安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 D 公安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形式必须合法
2、公安行政许可的范围包括(ABCD)A、集会、游行、示威 B、危险物品 C、经营“网吧” D、出入境审批
3、适用公安强制措施的程序包括(ABC)A表明身份 B听取陈述、申辩
C告知强制事实、理由、依据和有关权利 D报告审批
4、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ABCD)A侵权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侵权行为必须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
C违法行为必须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的损害 D法律有明文规定
十九、09年度新警培训刑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犯罪”的本质特征是(C)A刑事违法性 B应受刑罚处罚性 C社会危害性 D承担刑事责任
2、张XX,1994年4月9日出生。2009年5月以来,该人多次伙同他人盗割各种正在使用中的电线电缆,不仅数额巨大,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电力(或通讯设施)安全。对于张XX的处理,正确的做法是(D)A构成盗窃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B构成破坏电力设备(或通讯设施)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C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或通讯设施)罪,数罪并罚,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D构成犯罪,但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3、甲欲毒死乙,遂乘乙不备,在乙常用水杯中下毒。然乙未喝,却被其同学丙误喝,致丙身亡。甲对丙死亡的后果,从其犯罪的主观心态分析,属于(C)A疏忽大意的过失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
4、甲因疲劳驾驶而与驾驶摩托车的乙相撞,致乙受伤。甲在送乙去医院途中,行至一偏僻处,四顾无人后就将乙弃于路旁草丛中,甲随即逃逸。乙后因耽误了抢救时间,失血过多,死亡。甲的行为属于(C)A交通肇事,应从重处罚 B交通肇事逃逸
C前一行为是交通肇事,后一行为是(间接)故意杀人 D交通肇事逃逸,但应按照(间接)故意杀人从重处罚
二、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全部选对才得分)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CD)A、犯罪目的、动机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
1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公务员法》立法目的的是()。
A.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B.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C.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D.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
2根据我国《继承法》,下列哪些财产可以继承?()
A.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
B.山林承包权亦或企业租赁权
C.租赁企业应得的个人收益
D.股份制企业中的股权
3各级人大代表受()监督。
A.选民
B.选举委员会
C.原选举单位
D4)。
A
B.多级行文
C.越级行文
D.直达行文
5依照宪法规定,下列职务中连续任职受“不得超过两届”规定的限制的是(?)
A.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航帆网
B.国务院副总理
C.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国家主席
6下列哪些做法不符合有关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
A.县公安局法制科科员李某因2002年和2004年考核不称职被辞退
B.小王2004年7年1月转正
C.D.在申诉期间财政局应当保留田某的工作
7)和()。
A.市场机制
BC.跨国公司
D
8)。
A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长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 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8、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9、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0、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白板说”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活的教育学是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21、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①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②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③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配套工程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④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⑤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2、杜威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①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③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④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23、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位置。
30、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是什么?
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二、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31、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当代教育学则是一方面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
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也在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义务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这是因为:
一、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三、信息 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其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5、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三)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的作用:
(一)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材。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气度的主要途径。
(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言论、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
(四)、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
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其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如何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的生机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为什么说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为什么说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又成为文化本体。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 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中提及。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由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价值成份和理想成份四种基本成份构成,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功能: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的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三:教育有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花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坚持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可称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落实这一要求: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是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为什么说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人作为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时,他同时又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另一方面,当人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和实践时,他认识到 自己是主体,体现着自己的主体属性。
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总之,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创造性。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包括个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富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此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合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榻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事家、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此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以上三种观点各执一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一、遗传素质及其作用: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绷带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刚出生时,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是不完备的,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都符合年龄解剖学规律。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而且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种改变是非常缓慢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其作用是: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能否适时发展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是由遗传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决定的。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
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现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教育目的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订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是两种观点(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二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7、我国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8、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2001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初中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0、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作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1、为什么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是因为: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是什么?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能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1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1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百丑图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16、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7、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发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1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是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 手段之一。
19、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简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一是传道者、二是授业、解惑者、三是榜样、四是管理者、五是朋友
4、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一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二是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三是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总之,教师劳动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又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形成合力。
6、教师的权利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有: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教师的义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是: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8、简述的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在道德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这意味着教师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
教育目的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治学态度严谨,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这意味着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
2、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方面,教师必须做到:(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做到:(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要求教师做到:(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9、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一、专业知识素养,要求(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即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去向不明才能由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讲课,才能吸引学生,进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心理 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觉地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和管理技巧与艺术。
二、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3)精湛的语言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是什么?
答:
1、要善于学习。
2、要恒于研究。
3、要勤于反思。
4、要勇于实践。
11、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提高并转化行动的信念和能力,人们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自己所面临的机会,也要及时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二是要讲究实践的方法,要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1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这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个体? 答: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海
二、学生在教育的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的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第二、进取心较强。第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第四、思想活跃。
他们的消极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中心。第二、依赖性强。第三、心理承受力差。第四、娇气十足。独生子女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增加了难度。只要教师认真把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条件,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另一种观点是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1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第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是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第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蝺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第六章 课程
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2、课程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3、课程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按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第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第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是。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
第四、根据课程的制订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目标模式”。
6、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生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程。具体有分三个流派,即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8、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科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9、如何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答: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10、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11、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第一、整体把握教科书。第二、重点设计教科书。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第四、及时引进新知识。第五、适当补充乡土材料。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2、简述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活动。第三、开发实施条件。第四、研究学生情况。第五、鉴别校外资源。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1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计划的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即向各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第二、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之间的交流。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四、教师的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种外部支持。
14、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其内涵有:
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方兴未艾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1、泰勒提出的目标评价模式;
2、美国斯克里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第四、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提出的CSE评价模式(第一需要评价、第二方案评价、第三形成性评价、第四总结性评价)
16、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语言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第七章 教学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2、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为根本目的的活动。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3、简述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教育家孔子把学习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
1、间接性与简捷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3、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4、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7、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这一规律?
答: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
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
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 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9、简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的关系?
答: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互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10、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答: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11、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什么是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是的疑难,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良好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作用。
15、如何运用巩固性原则进行教学?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与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1、如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教学?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作到:第一、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简述教师如何运用因材施教的要求?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送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各方
面的发展特点。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贯彻这一原由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活动。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以致用,加强训练,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
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主要依据是:
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条件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双增双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6、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注意引导诱导。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7、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做好提问准备。
2、善于启发诱导。
3、做好归纳、小结。
8、讨论法的具体要求:
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要对学生启发诱导。
3、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9、读书指导法的具体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10、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
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1、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答: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优点: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不足:第一、难以因材施教。第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缺乏灵活性。
2、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形式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2、写好三9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上好一堂课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有效。
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刘外作业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布置作业与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部分。
1、布置作业的形式。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的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3、及时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主要有课外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
(五)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14、为了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2、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要注意态
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15、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
答: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出鉴定。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16、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含义与方法?
答: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有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果、难度与区分度。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的方法通常有: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等。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合力。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2、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3、如何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答: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人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发展水平共同制订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第二,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集体的实际情况。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环节。
2、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是什么?
答:
1、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2、研究范围的多元性。
3、研究主体的多样性。
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5、研究论证的复杂性。
4、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赦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7、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8、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及局限?
答: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其局限主要是: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有偶然性;
9、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研究成果的撰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生动的材料,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引出正确的结论。(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尽量体现出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的职能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 第一章 练习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决定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 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界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第二章 练习
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种观点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
16、17岁
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第三章 练习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广义 狭义
2、意义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 1982年 1985年 1995年 1999年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练习
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
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评价目标]
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练习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第六章 课程 [评价目标]
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
3、教科书设计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以目标为中心 20世纪初形式
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
3、CIPP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六章 练习
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
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 第七章 教学(上)[评价目标]
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
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巩固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
4、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的“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设备、条件 教师个性特点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第七章(上)练习
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 教学 [评价目标]
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
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3、一堂好课的标准
时间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古代社会的学校
二、班级授课制
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三、分组教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第八章 练习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九章 德育 [评价目标]
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
2、德育过程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概念 贯彻要求
二、德育的途径
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
二、体谅模式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第九章 练习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 班级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
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
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
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1、概念
2、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的管理
二、平行管理
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
三、民主管理 参与式班级管理
四、目标管理
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
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 练习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 计划 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 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 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 课业。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个人身心发展 概念:
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 具有能动性
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
外铄论: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
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两个方面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分类:
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对人个性的发展 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 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 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 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
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本章重点:
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
第一节: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节:教师 教师的概念: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 教学内容--------授受关系
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 第六章:课程 本章重点: 课程的分类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第二节: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 上形成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
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 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作业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
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 第三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概念
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主要类型:
【综合考试艺术学复习】推荐阅读:
美术教师考试综合试题09-27
车队综合考试试题11-03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12-15
退伍兵安置考试综合考试模拟试题12-11
理论综合考试试卷b07-21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11-01
fect综合考试试卷一12-16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06-06
如何应对期末“考试综合症”05-28
理论综合考试试卷a卷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