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实例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案导学实例(共8篇)

学案导学实例 篇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学案导学实例 篇2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学案导学实例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学案导学反思 篇4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1.“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2.导学案的运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也都乐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其所思所得,学生的大胆表达打破了以往课堂上的沉闷局面,变老师的一言堂为百家大讲堂。3.“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学习,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这真是“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者。当然,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1、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生的学习来说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有时候老师的讲解都难以理解,现在让他们自学,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另

外在课堂上优秀学生针对导学案上的问题经常已经非常清楚,当教师还在讲解时,有时他们会失去兴趣。

2、小组交流学习难以起到真正实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时,一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同学在小组中往往得不到必要、及时的引导和鼓励,造成时间越久他们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越得不到锻炼。往往表现的都是那几个活跃的同学,越表现越自信,那些越没表现的同学越默默无闻。

3、导学案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当作增添的一项作业来完成,在没有减少其他作业量的同时这样就增添了学生的负担,当下很多学生将导学案当作作业来完成,课堂将学案当作试卷来对答案,学生失去了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单独思考的机会,尤其是新课讲授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很多内容必然变得乏味。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总之导学案的实施对我们的整个教学来说犹如吹来了一股春风,尽管有风就必然会夹带一丁点的沙砾那样,但凡事有利就有弊。

陶晶

六环节学案导学 篇5

一、“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所依托的教学理念

所谓“六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案作引导,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力图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与学的最大效益。

二、“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六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环节六步骤”。“三环节”即“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六步骤”即具体的以下六个操作步骤:

(一)明示目标(约1分钟)

“导学案”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目标,指导学习方法。

(二)预习检查(约3分钟)

采用教师检查(抽查)、小组长检查、学生互查、预习展示、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并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三)自主学习(约6分钟)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习指导,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四)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小组成员按照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长具体分配展示任务

3、小组展示的策划与准备,哪些成员黑板板示、设计,读、写、讲、演等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展示;要求中下学生必须参与。

(五)展示讲解

1、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小组代表在黑板前分析、讲解,具体讲出解题思路和步骤,说出学习心得与体会;允许多种形式呈现,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力求优、中、下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同学们讲解展示完后,针对展示情况,教师、学生作及时点评,或进行反问,追问、质疑及补充,深层次探究问题。

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如特征、规律及进一步的启示、感悟、实际联系等,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达标检测(约10分钟)

达标测试是为了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重对学困生的检查,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完成后,及时检查,反馈矫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高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三、“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要求人人过关,要始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2、课堂上过不了关的部分学困生,要通过“1+1”帮教结对 进行“兵教兵”来解决,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当日问题当日清并形成制度,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

4、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要把关心送给学生,把微笑和信任的眼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羸得学生的热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下的导学案编写

“导学案”是“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托和载体,编制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是顺利实施“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一)编写导学案的环节和具体要求

导学案一般由课题和课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等九个环节组成。

1、课题和课型。导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顺序上随即调整);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3、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4、知识链接。设置与本节学习相关的预备知识测评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铺垫。

5、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6、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普遍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要精心进行设计。

7、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建构本节知识的体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8、达标检测。这也是“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达标检测,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是:

(1)、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2)、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9、学后记(教后记)。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教师)书面记下自己的学习(教学)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全部包含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减,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重要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二)编写“导学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主体化、课时化、问题化、全员参与、学法指导、层次化、及时化七个原则。

1、主体化原则。学案必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切忌把学案编写成从教师传授知识出发的教案。

2.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设计的问题: ①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不易太多,太碎; ③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全员参与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才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5、学法指导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6、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及时化原则。“导学案”编写印制必须及时,最晚应在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以保证学案导学各环节的逐一落实。

好的“导学案”决不能一蹴而就、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要潜心研究课标、课本,研究学生、学法,加强集体备课,集中集体智慧,切实编好“导学案”。

五、实施“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案编制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因此,学案编制,一定要突出“导学”的特点,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作一题,通一类。”

2、用“教学目标”充当“学习目标”。把教参上或其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应该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在课本及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3、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 “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放手,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进行全班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困难和疑惑,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在交流展示时,能够有的放矢。学生不会的和讲不清的,教师必须要向学生重点讲解,以突破重点难点。

4、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十分充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他们在展示讲解的时候,展示讲解非常具体到位,但是,他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展示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欢迎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缺乏有序的组织。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随口乱说,都急于先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混乱的场面,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

6、为展示而展示。课堂展示只重形式,甚至进行与文本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无效拓展展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拓展展示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或指导,要加深展示的方法、技巧,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展示内容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可以劝说学生放弃那种只重形式的无效展示。

六、正确认识教学模式有助于科学实施“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既要坚持基本思想和框架保持稳定,又要根据教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及课型在操作的流程、方法上鼓励创新,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全县性的教学模式是相对宏观的,在此模式指导下,允许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属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性运用模式、创生模式,不排斥乡镇、县属学校的教学模式,达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提高。同时要求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运用。

七、实施“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要求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中,各校领导一要充分重视,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组织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方法和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其关键和核心,积极要求教师自觉地在各自的教学中探索;二要以校为单位,开展课例研究,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并且要把教学模式的科学 运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当堂训练”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达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三要跟踪指导,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推广工作做实做细,不断研究与探索,努力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规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四是中心教研组要围绕“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五是要把“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纳入各级教研工作岗位考核,鼓励学科教师大胆积极地运用和实践,进而提高全县课堂教学效益。

马占才

六环节导学案模式

六环节导学案模式

乡贤街小学 王秀玲(大)

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然而,毕竟它还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如何继续完善与优化,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教学效益,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小学生的导学案模式。

一:创建小组和准备展示平台

1.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把课标中,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体现,因此小组的建设很重要,成员的组成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帮助,互相提高。一般一个小组有六个人组成,两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两名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这样的组合便于学生相互帮助。每个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组训,组歌。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以组为荣,为组争光,使他们的凝聚力更强。

2.每个教室里面要有足够的小黑板供小组展示,一个小组最少一块小黑板。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设计报道站,报道站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便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总结,起到督促大家学习的欲望,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二: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八个环节。

1.学习目标:

⑴数量以3个目标为宜,不要太多。

⑵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

⑶目标要明确,便于操作可达成。

2.学习目标中不要:“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等可检测的词语。3.学法指导: 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4.学习小结

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归纳。5.达标检测

题样多样,难度适中,面向全体。三:课堂实施模式

六环节导学案模式

1、巧设导语,导入新课。

老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精心设问,自主学习。

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学习。

3、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能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间交流自读课文后的体验、感悟,并交流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在“小组”这个小集体中都有展示的机会。然后,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研读讨论。研读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案中的问题,二是学生自主发现和生成的问题。

4、展示交流,激励评价。

在组内充分交流并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将本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个人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职责,学习组长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教师要进行过程调控、指导、评价和引导。

5、拓展训练,发展思维。

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课前设计相关练习,以此巩固学习成果。

6.课堂总结,升华主题。四:课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积累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重点难点:

品析重点语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名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学法指导: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圈点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知识链接: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学习过程:

一:巧设导语,导入新课。

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有了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用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二:精心设问,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导学案上的下列各题: 1.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文中7——8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个人物,分别是不幸的妇女,大个子洋人,中国巡警,从文中找出三个词来分别形容他们。有感情地读这一段,体会每一个人物的思想。

3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在沉思什么?“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什么意思? 5.积累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并把它工整地抄写下来

生:带着问题学习。

师:来回巡视,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都很投入,学习习惯也好,能做到一边读书,一边圈画重点词句,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师:请同学们把自学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大家要积极发言。讨论完的同学到报道站报道。四:展示交流,激励评价。

师:各小组做好展示准备,别的小组要对他们的展示进行评价,找出优秀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便于改进。小组

(一):

生1:我们是“星火燎原”小组,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相信我们是最棒的。我们展示是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生2:饱含沉重无奈的心情读伯父的话。生3:用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周恩来的话。

生4: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从“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总想把一个问题搞明白。

生5:从“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句话最后的感叹号可以看出伯父很气愤。从“叹了口气”可以看出伯父对这种局势的无奈。生6:我来评价这几个同学的表现,他们能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体会深刻。如果在感情朗读的时候,如果能再投入,通过自己的神态把伯父和周恩来的内容展现出来就更好了

小组

(二): 生1:我们是“勇往之前”小组,我们组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激情,以我组为荣,为我组争光,无论前面的路多么艰辛,我们都会勇往直前,为我们的展示加油吧!通过讨论我们明白了,由于中华不振,使周恩来理智读书。

生2:课文当中有一个词“中华不振”概括了周恩来理智读书的原因。(板书:中华不振)

生3: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地”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生4:从“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得意扬扬的大个子洋人”,可以看出中国妇女生活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的土地上,却不为中国人说话的巡警,借着外国人的威风呵斥着中国妇女,这些现象都体现了中华不振。(板书: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生5: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可以看出在外国租界地,他们敢怒不敢言,说明了中华不振。有感情地齐读7-8自然段

生6:他们能很快找到描写妇女,巡警,大个子洋人的词语,也能找到中华不振的原因,如果板书的时候,把字写工整,读得时候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就丰富了。:小组

(三)生1:我们是“智慧树”小组,我们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了智慧,我们爱思考爱提问,在我们这棵茂密的树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硕果。相信我们的展示会博得大家的掌声。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生2:周恩来在沉思,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为什么这样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生3:周恩来在沉思怎样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

生4:周恩来想的更多的是,要想救中国,只有自己好好读书,长大了才能拯救中国。齐读周恩来和魏校长的对话。(板书:铿锵有力)三:拓展训练,发展思维。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反思

1.我校本学期实施的课改,是用导学案进行上课,所有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不再无所事事,会的不会的都在书中寻找或讨论,学生的团体合作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进行得有声有色。但是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有时问题出难了,讨论无法很好的进行;有时简单了,没有深度。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好的了解吃透教材。

2、课堂教学 改革后,课堂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一个多学期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

3.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使优秀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感到有挑战性,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和启发,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导学案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但不是机械的照搬,要对教材做科学合理的处理,即进行适当的删除、调整、整合和补充,以便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此外,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鼓励性的语句,让学生能快乐、自信的完成导学案。

5.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管不住自己,课上趁老师不注意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做小动作。也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回答问题总是唯唯诺诺,羞羞答答的。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上下功夫,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每天上课前大声地读一遍,慢慢的学生就有了自信。

2009学案导学总结-陈 篇6

——安居一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陈德涛

安居镇第一中学位于济宁城区的西部,坐落在安居镇政府驻地。区划调整前,是原任城区的十二个农村定点中学之一,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全区前列。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期望的不断增强和受学校办学水平的影响,近几年来,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纷纷把孩子送到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高的城区学校和民办学校就读,从2005年到2008年连续四年,每到初中招生的时候,学校都要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到辖区的小学作招生宣传,甚至是到学生家里去做工作。尽管这样,初中招生的入学率却始终徘徊在80%左右。可是到了2009年的初中招生,学校做了同往年一样的工作,新招收的五四制六年级和六三制七年级入学率整体达到97.5%,中心小学、埝口小学、胡营小学部分班级的入学率甚至达到了100%,有些非辖区的学生家长也想方设法找关系想让孩子到安居一中就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可喜的局面呢?——原来是学校2009年上半年在七年级推行的“学案导学,展示激学”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赞同,改革的效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和家长发挥了“播种机”和“宣传队”的作用,无意中担当了安居一中2009年初中招生工作的宣传员。

机遇 抉择

同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相对城市学校,安居一中办学条件差,教师教学水平整体偏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有些老师身上根深蒂固,老师教得苦,学生学的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2008年冬春之交,为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山东省颁布教育新政,《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明确规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三个还给”把靠拼时间、拼精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逼近了死胡同。

2008年10月,济宁市新的区划调整公布,安居镇划归市中区。市中区首次拥有了农村学校。

全国性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就济宁来看,也是亮点纷呈,兖州一中、邹城六中、济宁十六中的教学改革都取得了成功。

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为贯彻素质教育,落实基本规范,加快与中区的融合,安居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到了背水一战、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正当学校在为教学改革运筹帷幄的时候,2008年11月16日,“市中区初中有效教学工作会议”在济宁市第十六中学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区推行“学案导学,展示激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局教研中心领导的工作安排与我校的工作需要不谋而和!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学校决定从2009年春节后新学期在七年级全面试行“学案导学,展示激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 探索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安居一中的老师们一开始便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边实践、边探索的精神,凭着一股无所畏惧的勇气,走上了一条由模仿到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一开始的改革是艰难的。要让老师们 一下子放弃多年来常用的教法,教师角色落差大,转弯急,老师们肯定会感到不适应;学生们已习惯了听老师讲的学习方式,习惯了课堂上当“演员”的地位,如果突然要让他们自己当“导演”,也一定会感到不适应。况且,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经过集思广益,认真研讨,学校决定把教师比较容易操作、学生比较容易被调动、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展示”作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优先保证学生的展示环节。以切实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后面的黑板和四周的白板上写满了每个学习小组的解法、结论、观点,然后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到黑板和四周的白板前汇报和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这时是课堂最热烈的时候,鼓掌声、辩论声、质疑声不绝于耳,每到争论得难分难解之时,老师才会站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继续展示和讨论。经过一个月的实践、训练、磨合,老师们逐渐地摆正了自己的角色,准确熟练地把握了何时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该环节极大的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腿。学生们的性格也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变得大方自信了,学习交流也由开始的不得要领变得能够抓住关键并且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了。

第一阶段的学生展示,使教师驾驭课堂、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互相帮助,他们学得会、学得实、学得愉快。这一阶段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改革热情,坚定了老师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学生获得的老师、同学的尊重和学习上的成功也进一步焕发了学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搞好学习的自信,这种师生的共同成长体现在老师们充满自信的眼神里,体现在学生现实灿烂的笑容里。

在听完由学校组织的第一阶段“学案导学,展示激学”课堂教学观摩课后,一位数学老师激情地说:“真没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这么准,解决的问题这么好,给出的方法这么多,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观点这么大方,学生身上的潜能真大啊!”

改革的探索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以实验年级老师为主力军的所有任课教师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各自发挥自身职能,履行自身职责,认真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案例研究、专题分析等教研活动。“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教学模式的环节设计、学案的写法、展示的方式乃至时间的利用、任务的分配、预习的安排等都成了老师们研究的课题。

为了全面了解每一个老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同时也是为确定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学校开展了一项以学校领导为主,教研组长参加的全面听评课活动,实验年级23位老师的课,全部听评了一遍。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预习问题设置简单、对学生自学指导作用不强、教师只关注自己的预设而不关注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教师在处理预习后不能围绕重点难点归纳升华、缺少课堂检测环节等问题。于是学校决定把学案各环节的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化设计作为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

在由学校组织召开的实验年级全体教师听课反馈通报会上,学校给出了学案编写各环节设计的指导性建议。

学生学习的自学指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努力做到四个明确:明确学习什么内容;明确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的时间;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学习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基础性、层次性甚至是挑战性,充分发挥学案在导读、导学、导思、导法、导练方面的作用。

学生预习检查与质疑环节:学生真会自学了,他们会提出很多让你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老师必须允许并鼓励支持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提出问题,才是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有力证明和体现。作为老师,必须尽量预设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应怎样解答,学生在那些方面理解上会出问题,应怎样去点拨。

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问题:在处理完学生预习,解决完学生质疑后,教师应结合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围绕重点、难点和关键总结归纳规律,提升升华认识。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毕竟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不深刻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绝对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

展示的方式和容量问题:展示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到黑板或白板上做题、让学生讲题、讲思路方法、让学生做演示或实验或表演、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评价……等等都是展示的方式。展示的问题要适量,学生不可能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做完五六个问题。所以一般应安排2-3个问题。

课堂检测的问题:课堂检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检测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因此,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测的知识应是初步的、简单的,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或与之难度相当的习题,量不能太大,一般为2-3题。

2009年6月2日星期二下午第四节,实验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给全校老师上了三节观摩课,全面展示了他们使用“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受到了全校老师的高度评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学案导学,展示激学”五式二段教学模式。(五式:学生预习----检查质疑---归纳提升----学习展示-----总结检测 二段:课外(内)预习-----课堂学习)

感悟 反思

我们认为“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理念,顺应当前教改形势,代表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是一种教师满意、学生喜欢、轻质高效的教学模式。它提供了一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解决办法。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低效问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的无效性,有力地解放了学生的“学”。虽然我们的探索仅仅是起步,今后的路还更长、更远、也更艰辛,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案导学——批注式阅读 篇7

一、指导学生掌握批注的方式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指导学生自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批注的方式。我将批注方式大致分为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两类。

1. 符号批注。

常用的符号主要有:(1)“~~~”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2)“○○○○”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3)“———”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4)“?”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5)“‖”“/”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6)“!”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

2. 文字批注。

文字批注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力求简洁明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它可以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等处。根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旁批主要批内容概括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想象拓展等。

二、抓好批注的每一个环节

1. 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预习是学生初次对课文进行正式的阅读。此时,教师可设计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批注。

(1)读课文,标注小节号,圈出自己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解决,并作相关的摘录。

(2)划出自己印象深或有感触的词句,把阅读的感受批注下来。

(3)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课题的空白处。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摘抄或概括在课文相对应的地方。

(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结尾处。

这些批注是教师获取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的批注,就可以了解学情,从而采取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课堂点拨,专题批注。

学生个体受到其学识、年龄、经验等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在预习时所作的批注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零散性。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批注。

课堂上进行的专题性批注是对学生预习时所作批注的一种完善、提升,是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重要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过程,更是学生自我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过程。

3. 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有学生的交流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平等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

(2)自由交流。即学生根据研究专题,发表自己批注阅读的收获。

4. 课后巩固,升华批注。

在学完一课之后,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无论是情感、认识还是思想都会比初读时有所提高和升华。在此时,进行阅读的批注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初读时的不解和疑惑全都解开了,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学完课文后的批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三、养成阅读批注的好习惯

为了把批注逐步养成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不足以做到的。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是老师指定的文章进行圈点批注,根据课堂上所学对文章的批注点,训练学生或从文章结构,或从写作方法,或从文章立意、题材选择,或从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批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思熟虑的批注中,扩大了阅读面,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案导学实施研究 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54-01

一、何谓“学案导学”

教案是教学所采用的方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设计好该教什么,该怎样教。不可否认,教案在教师教学的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教师在编制教案时,考虑最多是自己如何把课本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学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正是由于这一弊端的存在,学案应运而生。因此,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编制学案

(1)学习目标:

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

(2)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反馈。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

拓展应用。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

课后练习。学案来源于课本,还要回归于课本。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完成,做到练习分层。

2.使用学案

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伊始进行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首先,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当堂完成课堂反馈部分,主要是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

解决拓展应用部分,则是针对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三、“学案导学”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

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有学案设计作凭借。但是,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不少人将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以为设计几种不同类型题就体现了学案特点。

2.学案导学没能较好地体现层次感

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当然,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真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下一篇:浅谈生本教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