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村一品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一村一品(精选8篇)

发展一村一品 篇1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

“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实施“一村一品”是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聘请西农及省农牧良种场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镇营造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调研,做好发展规划。在各村确定各自重点“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畜牧强镇、果业大镇、商贸名镇、特色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农民增收规划》、《生猪发展规划》、《果业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殷实家庭、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及《创建良种大镇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确定了生猪、苹果、铁门、良种、农机、西甜瓜为我镇重

1点发展产业,为我镇“一村一品”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项目,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现代果业项目、省级万头养猪村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果园。每个示范村实行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包村、邀请上级技术服务单位统一实施,在重点抓好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对全镇所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村要有一个示范组,每组要有一个示范点,并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建基地、上规模,形成了一批“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

(四)抓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组织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好、市场意识和应用科技能力。

(五)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公路建设。主动对接、抢抓机遇,五年共水泥硬化镇村道路10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镇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了冯家山十五支、十六支灌溉主渠道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抽水站16座,维修水利设施26座,衬砌渠道56公里,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三是多

方协调,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几年来共对9个村的农网进行了改造。

二、取得的成效

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特色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以来,生猪、苹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原种猪场、灵护万头养猪村、扶风昌兴二元母猪繁育场、召光朝阳生态养殖场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养殖村相继建成投产,新建百头养猪场53户,50头以上养殖养猪场120户,全镇生猪存栏5.3头,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360万元。积极实施财政支持现代果业发展项目,新建标准示范园1.8万亩,同时沙石硬化生产道路23公里,新打中深灌溉井18眼,配套低压线路、渠道衬砌、压埋输水暗管等基础设施,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2010年实现苹果收入超亿元。目前全镇形成苹果专业村6个,西甜瓜种植村2个,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5个,秦川牛养殖村1个,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农机专业村1个,铁门加工专业村1个。新庄村秦川牛、作里村农机、召公村苹果被市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9个村被县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推进村,2008年1月召公镇被陕西省“一村一品”办公室评为 “百强乡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16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6元,年增长幅度在25%以上,打破了前几年增长幅度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镇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制约”:

1、受整体发展规模较小的制约。一些村的领导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缺少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较少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上的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对“一村一品”缺少扶持,任其兴衰成败。

4、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目前,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较少,中介服务组织松散。

5、受农民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1、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抓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是引导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

2、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在目标上,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在方法上,要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在措施上,要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由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

3、以打造产品品牌为关键。提升“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层次,必须推进品牌运作。一是要突出发展规划。结合品牌农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要突出品牌重点。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镇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三是突出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精选一到二个重点加以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等各种展示推介的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同时,大力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好典型、好经验。

4、以完善市场体系为突破。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农产品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镇区街道等地方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坚决清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三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服务农民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加强。

5、以加大帮扶支持为保障。要把抓好“一村一品”农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

发展一村一品 篇2

1 坚持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一村一品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 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 可以是一村两品, 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也是一个区域概念, 可以是一个村, 也可以是几个村, 甚至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 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 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 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 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 是一个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 是一个通过产品的开发生产托起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发展一村一品, 是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 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 产业链条拉得更长, 发展得更具特色。实践证明, 发展一村一品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1.1 发展一村一品, 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发展一村一品, 根据一个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 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村里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 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从而比较好地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产业化经营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2 发展一村一品, 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

发展一村一品,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 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是二、三产业, 还可以分享到非农产业的利润, 达到以工补农的效果, 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绥化市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积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已发展专业养殖村33个劳务专业村3个。畜牧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0元, 蔬菜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58元, 劳务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 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一村一品成为农民增收的可靠来源。

1.3 发展一村一品, 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发展一村一品, 既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 农民不仅仅是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重要的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增强市场经济观念, 提高各个方面的素质, 从而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1.4 发展一村一品, 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发展一村一品,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可以加快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坚持科学发展, 准确把握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

发展一村一品, 要科学发展, 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 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发展机制, 提高发展质量, 拓展发展空间, 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2.1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

培育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 首先要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一要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培育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 积极扩大特色养殖、种植和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选准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三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要改善农村就业结构, 增强一村一品吸纳就业的能力。五要挖掘农村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各种潜在产业, 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

2.2 推进产业化经营, 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强项经济, 为一村一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构建一村一品的市场联结机制。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提高一村一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扩大一村一品的经营规模。四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提升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 带动农户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2.3 推进科技兴农, 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才能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一要推进农业科技体系创新, 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二要加快农业科技入户, 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三要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 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 培训专业农民, 进村办班指导, 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 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 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

2.4 加快品牌培育, 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

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 树立品牌形象, 发挥品牌效应, 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 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 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 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努力建设好寒地黑土品牌。三是经营好寒地黑土品牌。完善企业营销体系, 扩大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在国外市场的销售数量, 加强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2.5 积极开拓市场, 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

发展一村一品 篇3

“一村一品”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在1979年提出的,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自“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泰国,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便开始由单纯依赖以大规模工业化为特征的外发型发展模式,转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模式,将“一村一品”运动作为基本国策,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马来西亚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由“一村一品”逐渐扩展到“一地区一产品”。通过选择发展特别的产品及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中央政府通过设立的特别管理机构,来制定包括创业人员培训、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在内的一揽子计划,以提高地方特色产品的质量、改进包装及标示、创建品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蒙古通过中央政府及各省成立“一村一品”运动协调会议,举办各种交易会、开展技术培训和提供创业支持来缓解国内农村地区贫困、首都人口过度集中、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各种经济及社会问题。

自“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以来,在中国也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比如江苏省扬州市某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枫杨树为该区红桥镇的一大特色资源,过去主要用来做板凳、桌子,经济效益不好,发展前景黯淡。近些年来,红桥镇探索出了开发利用枫杨树的新路子,引导农民大规模种植枫杨树,为当地13家笔刷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稳定的原料。目前已经生产出鞋刷、女士化妆笔、宠物梳等几十个门类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7000万元,出口创汇达600万美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000人,对活跃本地经济,解决劳动力就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村一品”能够在我国推行,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家庭实行多种经营、市场经济引导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的农民都得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对于解决温饱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下,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在这种形式下,用“一村一品”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来发展农业及解决农业发展的困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一村一品”在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在了解“一村一品”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一个村子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前后出现不同的问题,找出制约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蜜蜂张村是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乡的一个村子,该村历年来都有种植烟叶的传统。2001建立了首家烟叶生产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政府协调引导,其目的是组织烟农连片种植烟叶,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合作社烟农以土地入股,县烟草公司以技术、物资入股。合作社社员,可以优先享受公司的技术服务和每亩烟田300元左右的物资补贴。这些优惠措施,使入社烟农从合作社成立初期的280户,发展到2004年的359户。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烟叶生产更是迈上了新台阶。2004年全村2403亩烟叶亩产值1802元,户均收入10447元,在河南省优质烟基地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在这个阶段,政府的引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专门成立了烟叶生产办公室,制定出台了《烟叶生产工作意见》;对烟农建立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搞好技术服务。对连片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地块免费犁耙、供应地膜和肥料,使烟农亩均减少投资150元,椹涧乡蜜蜂张村种烟面积达2403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烟叶生产总收入达432.5万元。蜜蜂张村呈现出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了该村土壤适合种植烟叶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今年笔者再次走进该村,了解蜜蜂张村的发展情况,发现了如下问题:由于长期种植烟叶,不注意土壤营养的配制,以及种植没有得到有效的科技指导,长期的烟麦、烟薯套种使这里生产的烟叶质量下降,已经形成的“一村一品”优势已不复存在。

从烟农那里了解到,现在他们种植烟叶的面积比着往年要少很多,真正的种烟大户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寥寥几户。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他们有很大的顾虑,除了生产成本高外,大规模种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天气的不适宜可导致烟叶的生长状况不好,严重影响到销售。目前大部分的农户,或者利用自家一部分土地种植烟叶,或者就干脆不再种植。另外,他们反映政府的政策支持没有很好地落实下来。前几年一到种烟季节都有人下来宣传,并且还有补贴以及技术指导,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原来的烟叶生产合作社也形同摆设,很少能发挥作用,并且长期无序的烟叶种植结构(比如烟麦、烟薯套种)使得土壤结构改变,影响了烟叶的质量。

通过蜜蜂张村发展这种一好一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其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其一,政府的有效引导、支持和扶助。从日本及相关国家的发展情况看,“一村一品”运动都是在政府的倡导与推动下开展起来的,“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的有效引导,可以使这种发展模式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倡导标准化生产,可以加快“一村一品”的发展进程。比如蜜蜂张村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每逢种烟季节,政府部门都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宣传,给予技术指导,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村的烤烟设施从过去的土炕转变为现在使用的标准化烤烟设施。同时,政府可以在人才培训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比如可以利用有效的媒介、或者举办商品展销会等来扩大该村的产品影响力,从而推动“一村一品”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其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蜜蜂张村过去繁荣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起到很多有效的作用,使农民进行组织化、标准化的生产,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一村一品”中的品牌特色,真正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是由政府牵头、农民自愿成立的社会团体,其功能以进行技术交流为主,进行组织生产和经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组织、统一植保、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可以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经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强大的金融支撑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因此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发挥作用,要在产前提供市场信息,科学确定农民的种养品种,集中购进生产资料;在产中负责技术指导;在产后负责农产品的精选、分类、包装和运输,然后通过批发市场或直销进行销售。

其三,注意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根据各国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他们都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蜜蜂张村近些年来烟叶种植冷淡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烟叶的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缺乏改进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热情,在种植烟叶的过程中过于相信经验,而不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无法达到烟叶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激发他们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热情,提供发展农业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培训,可以直接学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可以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其四,土地的有效流转。在蜜蜂张村,对于种植大户来说,由于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所以他们更应注重科学种植、科学生产。而对于种植散户来说,由于种植面积小,对收入影响不大,从而在烟叶种植投入方面相对较少。但负面影响是,不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产品的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在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其有效的途径就是促进土地有效流转,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巴楚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 篇4

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围绕年初提出的“做大做强林果业,做精“三高”农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化布局”建设目标,不断壮大培育特色产业经济,实现了以种植为主产的农业经济和林业、畜牧业经济齐头并进,促进“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一村一品建设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也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现将我县做法及经验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巴楚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马干沙漠西北缘,全县总面积为21741.3平方公里,境内有可垦荒地420万亩,现有耕地112万亩;地貌组合为沙漠、山地、洪积平原和冲击平原,主要地貌型为冲击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温差大,降水稀少,湿度少,蒸发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4434小时。巴楚县下辖12个乡镇,186个农牧行政村,农村人口20.5万人,农户数5.2万户,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193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9元。

二、“一村一品”发展状况及主要作用

(一)建设好“三高农业”,大力发展优势品牌

我县多来提巴格乡恰江村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土质水质优良、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凭借距离县城较近,依靠巴莎公路两侧,大力发展优质甜瓜产业。该村主要种植甜瓜为比歇克新、小二密等品种,因其种植的甜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比其他种植的甜瓜甜度要高出7%左右,受到全县及周边县市的好评。该乡政府认真分析了该村的现状,确立了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做品牌、促营销、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优甜瓜生产销售,通过开展“一村一品”活动,使甜瓜生产从传统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2010年全村甜瓜种植3000亩,实现蜜瓜产值800余万元,全村仅甜瓜产业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90元。

(二)林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重要产业

我县地理环境极适合发展林果业,十一五期间大面积种植红枣、核桃等果树,县委提出了建设“521”林果业精品工程,经过初步的建设,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林果产业体系。根据地区和我县的发展规划纲要,我县“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林果业,将来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发展,我县也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人员技术建设。

我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利用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种

植核桃面积102000亩,从业农户达3600余户,全乡核桃产品市场已经形成规模。该乡在扩大种植的同时,不盲目求规模,走标准化生产之路,集中种植,统一模式,力争实现高产、优质。同时乡政府积极和县委农办合作不断在自治区、内地寻找核桃销路,创建自主品牌,大力支持该乡农民生产合作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做好核桃的生产和营销。乡镇府在做好核桃产业的外销贸易的同时搞好绿色产品等相关品牌建设工作。

我县英吾斯坦乡是远近闻名的红枣之乡,该乡依托沙质土壤面积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常年降雨少、土壤碱性大含沙多等具有适宜红枣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红枣确定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按照起点高、标准高、规模大的“两高一大”发展思路,不断扩大优质红枣种植规模。强势推进林果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走精品园林之路,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目前,全乡19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红枣,到处“一片红”,是名符其实的红枣乡,是全县红枣的主产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乡红枣总面积达6.5万亩,挂果面积2.3万亩,年产红枣2700余吨,销售额2700余万元。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领导,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进行。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一村一品”工作,我县农业局和各乡镇都组织了专人负责 “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成员为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村主任。并要求各村

要加强认识,配备专人配合好乡镇的“一村一品”工作,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经济一个目标,农民增收一个重点,按照做优林果业,做精三高农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

2、制定 “一村一品”发展总体规划,有序、有效开展 “一村一品”工作。我县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乡镇“一村一品”工作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积极鼓励和扶持红枣、和套,甜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务实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如英吾斯坦乡的红枣产业,阿克萨克马热勒乡的核桃和多来提巴格乡的甜瓜产业。

3、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农牧民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4、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5、技术服务到位。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还处于落后和

起步阶段,但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建立,通过农民科技书屋与科技培训和典型示范引导等形式,在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广良种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栽培、沼肥应用等实用技术,确保了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

6、发展一村一品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相结合,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加工、运销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局面。不仅延长了产业链带,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方向

我县虽然在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有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开始,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点工作入手,着力抓好。

(一)聚集产业优势,发挥片区的示范带动。继续加大主导产业的培植力度,使原来“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优势,转变为“几村一品”的区域化、产业化优势。每个乡都要坚持宜种则种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专业大户为示范,选准、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区,以点带面,有序推荐,亮出“名片”,创出效益,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粘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三)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使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防控农业主推技术。一要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二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巴楚县农业局

发展一村一品 篇5

一、现状

××县“一村一品”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洪湖(刘垦)、中童生猪,马荃山地土鸡,刘垦花生,锦江灌田杨梅,洪湖苗木花卉,杨溪大塘葡萄等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县洪湖路底姜家村、锦江灌田村、马荃金庄村等12个村被列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灌田杨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庄山地土鸡基地被确定为鹰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点示范基地。

(二)启示

近年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挖掘本地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几年来,××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涌现出洪湖(刘垦)花生基地1.2万亩,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户种植甘蔗面积1500余亩,锦江民主等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7000余亩,洪湖、杨溪的西瓜种植等专业村组。

2.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途径。2001年××县引进杭州蓝天园林公司在洪湖开发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区。几年来,在其示范带动下,洪湖周边地区先后涌现出新湖苗木花卉等专业村,基地总面积达8000余亩。去冬今春,引进浙江永康客商在杨溪乡大塘村开发优质葡萄基地400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葡萄种植的积极性,预计明年基地面积可达1000余亩,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内发展到万亩以上规模。

3.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有效方法。2001年12月,在徐等福等38家生猪养殖大户的推动下,成立了××县生猪产业合作社这一全省首家生猪养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带动下,××县生猪养殖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28户,年出栏生猪40余万头,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农户1600余户,形成了中童十都村,洪湖路底姜家、汪家等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村。

4.注重科技兴农,搞好示范带动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发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锦江灌田杨梅基地就是在致富能手洪克海示范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万亩苗木花卉产业的开发成功,得益于杭州蓝天园林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支撑。杨溪乡葡萄基地的迅猛发展势头,源于浙江永康葡萄协会多年种植葡萄成功经验的技术铺垫。

5.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决心大,服务到位,哪里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的成效就会愈明显。××县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杨溪葡萄基地的创办,都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与涉及的洪湖、杨溪等乡镇在征租土地等方面服务到位所取得的成效。锦江镇为把灌田杨梅基地做大做强,2003年出台扶助政策,镇政府为新增杨梅果园的农户提供贷款贴息,3年来共帮助支付贷款贴息20余万元,带动全村杨梅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村有100多家农户参与杨梅种植业,连片杨梅基地面积发展到3000余亩。

××县的 “一村一品”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发展氛围不浓,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建议

针对××县“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县乡都要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县、乡财政要挤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县、乡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扶助启动资金。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突出农业招商,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增强“一村一品”活力。千方百计引进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并且把引智、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每个示范村建成一个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

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参与“一村一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4.强化科技推广,树立品牌意识。一是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二是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挖掘培育特色产品,开发出新农产品,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三是通过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一批叫得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开拓市场,促进产业提升,帮助农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首先抓好省、市已列上号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重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次实施好本县的“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即选择十个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自然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示范;“百村推进”的任务就是选择100个自然村来推广“十村示范”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发展一村一品 篇6

2007年9月19日

一、基本情况:

根据省政府[2007]1号文件精神,我镇简池村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为了切实做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工作,特制定简池村“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示范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简池村位于镇巴县城西南部,是简池镇政府驻地,村辖面积9.14平方公里,村内有初中、小学各1所,镇机关、驻镇单位及镇属事业单位7个,个体工商户85户,常驻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及中、小学生等其他非农人口2500余人;村域经济以商贸、农业、养殖、劳务输出为主;镇巴至四川省通江县河口乡公路主干道油路穿村而过,集镇形成历史悠久,既是商贸、文化中心,也是我县三溪、大池、永乐及通江县铁溪、河口5乡一镇的商贸交易集散地。

(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简池村辖3个小组,297户1092人,有耕地1450亩,其中水田810亩,平均海拔630米,村内山地、丘陵、河川错落有致,土地肥沃,粮食生产产值高,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2006年人均产粮510公斤。

(三)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该村畜牧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截止2007年8月底,大牲畜出栏92头,存栏220头,生猪出栏2430头,存栏2200头,白山羊出栏330只,存栏1050只;现有良种基础母猪108头。2006该村农业总产值达582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元,畜牧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4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1%,生猪养殖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48户,占总户数的83%。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省上确定为生猪养殖“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村上建有“两委”办公室5间,占地181平方米,村卫生室一个,文化室一个,汔车站一个,各类饮食摊点36家,到组公路通畅,村内60%村民吃上了干净自来水,通电率达100%,建沼气池58口,一池三改46户,境内移动、联通信息便捷,集镇服务功能健全,社会秩序安定。

<二>示范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改良速度慢。该村有良种母猪108头,二元杂交母猪和荣昌母猪仅有70头,仍有38头老品种母猪急需改良。

(二)生产标准化、产业化难度大。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条件制约,发展生产标准化、产业化进度慢。

(三)市场信息不畅。信息网络服务缺乏。市场与生产环节脱钩,产、供、销不畅,缺少必备设备,致使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盲目性大。

(四)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意识不强,管理粗放,科学养猪方式缺欠,防疫意识淡泊,发展产业、提高产业聚集度有待进一步培训,以此提高产业发展速度。

(五)目标不明确,责任未夯实。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村组干部不明确,责任未夯实,激励机制不健全,村组干部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造成产业发展,上动下不动,致使产业发展速度慢,群众增收不明显。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农、务工、活商、兴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兴村、科技富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使“一村一品”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周边4个村同走致富路。

(二)目标任务

从2008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成运行规范的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人均收入翻一番。建立简池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绿色无公害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商品率。到2010年全村养猪4900头,其中出售商品猪2700头,发展良种母猪230头,建成仔猪养殖专业村,年实现畜牧产值265万元以上,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规划和实施步骤

“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工作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项目,三年建成效”的步骤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1、200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抓好“一村一品”示范规划落实。

①结合沼气池国债项目资金,加快“一池三改”工作力度,对边远户实行建沼气池40口,改造圈舍10户;院落圈舍改造10户,实行统一建圈,分户喂养,提高散养水平。

②加强县上购买二元杂交母猪和原有良种母猪管理,与农户签定喂养责任书,进一步落实责任。

③确定10户示范户,实行挂牌管理。

④成立简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零星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

⑤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包括:品种培育与杂交利用,饲料选择与加工利用,环境控制与疫病防治,经营管理与技术管理,重点以仔猪与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常见病的防治为主,提高养猪户的专业技术水平。

⑥全村达到生猪出栏2550头,存栏2310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5%。2、200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 ①巩固2008年成果; ②改建圈舍30户;

③选择培训养猪专业户1~2户(50~200头称专业户);

④按照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仔猪基地建设; ⑤建立“支部、协会、农户”三位一体的党建促经济模式,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⑥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专门饲养人员、防疫员; 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周边村生猪养殖和仔猪繁育体系; ⑧全村达到生猪出栏2800头,存栏2500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10%。3、2010年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 ①扩建圈舍50户; ②培养养猪专业户5~8户;

③全村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兽药、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的思路,全力打造从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卫生防疫、物流销售等环节相扣,全程控制的“绿色”生猪产业体系。④逐步向集约化方式(年出栏500~10000商品猪)发展,向猪群优良化、饲料配方化、设备机械化、生产工艺化、工程程序化、环境标准化、产品规格化方向奋斗;

⑤到2010年良种母猪数量达230头,出栏达3824头,存栏达2347头,分别比2007年增长15%和14%,建沼气池150口,建圈舍达133户145间,培训饲养员248人,防疫员3人,投资总额达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37元,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67户,占总农户的90%以上,主导产业人均收入2424元,占人均纯收入75%以上。⑥以简池村“一村一品” 为轴心,辐射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到2010年4个推进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四、主要措施

围绕“一村一品” 工程建设,采取政府扶持、龙头带头、订单联姻、中介服务、能人引导等措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一)加强领导。为了切实加强“一村一品” 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何景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副镇长杨继信同志担任,成员由副书记云光明、副镇长李碧贤、副主席陈秀菊、财政所长董仁和、农综站赵林德和程开军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程开军兼任办公室主任,赵林德、程小兵具体办公。李云纪同志为驻村指导员,县派驻简池村孙兆彬为联络员。并将“一村一品” 目标任务列入考核,制定奖罚措施,为推进“一村一品” 示范工作奠定基础。

(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村一品” 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特色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要有区域化的理念,更要有全局意识,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畅通产品供求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一村一品” 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从而达到“大区域大产品集中做大,小区域小产品分头做强做精”的目标。

(三)必须进一步强化发展“一村一品” 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便捷、易行、实用”原则,加快推进畜牧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加强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完善畜牧专干管理制度,积极发展“订单”畜牧,切实解决生猪产前、产中、产后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四)必须进一步建立发展“一村一品”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小额信贷业务,优先安排给生猪养殖户;同时我们将把农村建设资金与发展“一村一品” 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示范村的公路、人畜饮水、电网、沼气、电子家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一村一品”在商洛的发展及对策 篇7

一、商洛市发展“一村一品”的现状及特点

据调查统计, 全市已有104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 其中有60个村达到省上标准, 被省“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省级示范村 (种植业类32个, 畜牧业15个, 加工业4个, 文化旅游业4个, 劳务业4个, 涉农服务业1个) 。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到70%以上, 来自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明显高出全市及所在县区的平均水平。柞水县蔡玉窑镇马房湾村有农户390户, 其中295户从事土鸡养殖及配套服务业, 占到76%, 预计今年人均养鸡收入可达1548元, 占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洛南县谢湾乡樊村今年栽植烤烟1018亩, 亩产值1631元, 全村人均烤烟收入1263元, 户均4743元。目前, 商洛市已明确了10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700个重点推进村, 并落实了市县区和乡镇驻村指导的抱抓责任,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示范村、推进村广大农民要按照"根本在特色, 做大在规模, 做强在品牌, 关键在提升"的要求抓好这项工作, 要大力宣传一村一品的重要性, 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模、搞好品牌建设、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按照“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 捆绑使用, 各计其功”的原则,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倾斜。商洛市“一村一品”工作开展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

各地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 引导和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生区域集中, 使其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态势, 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和产品板块。如洛南的畜牧产业, 商南的茶叶产业, 商州的地膜洋芋, 丹凤的李梅等。洛南县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 去年一年全县栽植桑苗3.7万余亩, 使蚕桑总面积达到5.5万亩,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村一品”的发展推动着农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这为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农民专业协会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断得到推广, 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更多的商洛特色农产品打入外面的市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加快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 全市已认定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 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81家, 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商南县以茶叶联营公司为龙头, 联合88家村级、个体茶场共同闯市场, 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洛南县以九洲茧丝绸公司为龙头, 带动了蚕桑产业的超速发展;以财安食品公司为龙头, 有效提高了畜牧业发展水平。

3. 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 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对历史形成的传统老品牌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同时, 积极培育新兴品牌, “镇安板栗”、“商洛核桃”、“洛南豆腐”、“双山茶叶”、“五大商药”、“镇安家政女”、“商南金丝峡”、“柞水溶洞”等一批农产品、劳务及旅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柞水县着力打造凤凰古镇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凤镇街村旅游收入人均达到1600元, 2007年已接待游客4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一村一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全市目前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9个,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个, 绿色食品10个, 有机食品3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直居全省前列。

4.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市县区都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印发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初步建立起了样板村以市级包扶为主, 示范村以县区包扶为主, 市级部门参与, 推进村以乡镇包扶为主, 县区部门参与的包扶责任制。各县区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局联合对全市104个示范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轮训, 并组织60个省级示范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考察培训, 各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干部及驻村指导员都参加了培训学习。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一村一品”的投入力度, 七县区共落实专项工作经费26万元, 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675万元。洛南县今年在建设“一村一品”中, 已投入财政资金1470多万元用于支持蚕桑、生猪和烤烟生产。工作机制的建立及各项措施的落实, 推动一村一品工作逐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商洛发展“一村一品”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一村一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商洛“一村一品”的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为“少、小、散、短、低、弱”, 即符合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条件要求的专业村数量“少”, 农户经营产业规模和人均收入“小”, 主导产业与示范村分布“散”, 产业链条“短”, 产品科技含量“低”, 适应市场能力“弱”。具体来讲,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生产聚集度低, 缺乏规模效益

商洛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多样的特色产品, 但也表现出高度分散的状态, 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 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相对缓慢, 这也是全市专业村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的专业村百余个, 仅占5.8%, 而达到省上“一村一品”标准的专业村仅占3.3%, 专业乡镇还没有形成一个。

2. 产业化程度低, 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还不强

商洛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 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 农产品加工总量和多层次增值能力明显不足, 产业链条短, 龙头企业少, 产业化水平低, 整体上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尚不明显。

3.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县乡农技人员结构很不合理, 专业人员少, 年龄和知识老化, 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 农技推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这与“一村一品”发展中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很不相符。商洛洛南县尖角村大棚蔬菜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菜农普遍反映, 因大棚常年种植蔬菜, 病虫害十分严重, 虽然县乡农技部门派驻了农技人员指导生产, 由于人手少, 又缺乏物资和推广经费, 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许多菜农望而却步, 不敢扩大种植, 导致该村蔬菜产业停滞不前。同时, 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 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专业技能, 难以适应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

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已成为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国家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但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和民生方面, 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较少。商洛财政困难, 市县挤不出更多的财力, 农民普遍缺乏投入能力, 随着各大银行收缩县以下经营网点, 农民贷款更加艰难, 而工商资本目前大多缺乏对农业产业投入的热情。因此, 投入“一村一品”建设的资金十分匮乏, 这也是各地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三、商洛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教育培训, 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

农村的问题, 说到底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发展“一村一品”说到底是为广大农民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创业致富的舞台, 没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做主体, “一村一品”只能是空谈。因此, 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此项工作虽然难以短期见效, 但却是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和途径, 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方法, 尽快制定农民培训的中长期规划, 有效整合各种农民教育资源, 发挥农广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乡镇农民技校等阵地作用, 支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努力建设一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师资队伍, 率先开展对示范村、推进村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产业带头人及农村经纪人等的培训, 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逐步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通过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 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2.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一村一品”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一是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在示范村优先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合作社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最为紧密, 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有力地提高其市场谈判能力, 可以很好地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今后必然会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柞水县马房湾村正是依托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吸收社员138户, 出资76万元, 建起“三场” (孵化场、种鸡场、饲料场) , “一园” (养殖示范园) , 申报注册“秦舍”牌商标, 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大发展。二是落实扶持政策, 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实现村企结合, 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其中关键要解决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问题。

3. 重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 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 动植物疫病防治,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 要转变以往一些不全面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更加重视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 尽快研究出台商洛的贯彻实施方案, 启动并加快改革进程, 努力解决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结构失调、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 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更好地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 使其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 加快推进科技入户。积极尝试在示范村、推进村建立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终端,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 要充分发挥全市158个覆盖全部示范村及部分推进村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完善运行管理, 为“一村一品”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4. 加强品牌建设, 不断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因此, 商洛发展“一村一品”, 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靠品牌整合资源, 靠品牌壮大产业, 靠品牌开拓市场。要研究制定“一村一品”品牌培育计划, 出台扶持政策, 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 积极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 加大宣传推荐力度, 着力打造一批商洛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名牌产品,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推进“一村一品”品牌化发展。

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 优先解决“一村一品”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土地流转、养殖用地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源整合等难点热点问题, 逐步建立一套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尽快制定出台商洛"一村一品"工作考核办法和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市直部门和县乡政府的工作职责, 夯实包扶工作责任, 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 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稳步发展。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要认真落实省市“一村一品”规划要求, 市县区财政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 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倾斜扶持示范村、推进村产业发展, 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带动农户自我投入,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撬动工商等社会资本投资, 逐步建立起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 为“一村一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五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 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 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 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 有的地方人文化底蕴深厚, 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历史文化产品也可以形成“一村一品”, 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展好这项事业。在商洛象镇安、柞水的板栗产业, 山阳的中药材, 丹凤的李梅、商洛核桃等等, 把这些优势变成品牌, 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 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 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把“优势”变为“特色”, 如果刻意追求“一村一品”, 一村不能共存“几品”, 几村也不能共存“一品”, 则是对“一村一品”内涵的最大误解。“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 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 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中“一品”并不局限在某些特定的产品。利用独特的环境资源吸引大批观光游客前来休闲和疗养, 或者为城里人提供在农家住宿、吃农家饭、参与耕种和收割等农业劳动的“绿色旅游”, 都可以算是“一村一品”的内容。所以, “一村一品”运动应该是囊括了旅游景点、文化设施、节庆活动等一切或具体或抽象的内容的。

商洛发展“一村一品”就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活力, 挖掘地方资源优势, 形成特色经济,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开展这项工作不但要抓到村, 还要定到品, 既要防止重规模、重数量, 忽视品质、品牌的提升等现象, 又要防止生产经营人员品德不高, “萝卜快了不洗泥”, 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断了发展的路子。所以, 笔者认为发展“一村一品”首先必须把握三个要素, 即:打造品牌、巩固规模、挖掘特色。特色是基础, 品牌是关键, 规模是手段, 依靠特色发展品牌拓展规模, 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自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 都锁定"三农"问题, 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 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商洛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更加激发了全市上下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热情, 进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相信这些将会为商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实践证明, “一村一品”符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 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作者在本文, 重点就“一村一品”相关知识及其在商洛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浅显的分析, 并就“一村一品”在商洛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一村一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商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一村一品”成新农村建设助推器解决三农大问题.人民日报, 2006, 05, 25.

[2]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7.

[3]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陕西政报, 2007 (01) .

一村一品的含义 篇8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校区物业服务工作流程下一篇:改错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