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济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贸经济(推荐8篇)

外贸经济 篇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下广东中小外贸企业战略转型路径分析,外贸经济论文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明显不同。

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发达国家纷纷借此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

贸易保护领域不断拓宽,由原来的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

贸易保护手段更是多样,由原来的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再发展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遭遇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434亿美元。

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上升了368%和76%。

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对本身力量薄弱的中小外贸企业冲击很大,中小外贸企业立足国际市场更加艰难。

(一)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弱。

由于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滑坡,需求下降,订单减少,外贸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面临海外货款回收困难[1]。

(二)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频遭贸易壁垒。

广东是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省份。

广东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3以上,所受到的贸易摩擦却占全国的2/3以上。

据统计,广东省目前至少有八成以上出口企业遭遇过技术性贸易壁垒 [2],主要涉及的行业有纺织品、服装、鞋类、陶瓷、家具等中小外贸企业集聚的产业。

(三)国际金融危机使广东中小外贸企业本身存在的各种内在问题更加凸显。

主要表现为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核心竞争力不足等。

再加上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出口退税补贴政策收紧,中小外贸企业各项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高涨以及存在融资困难等问题,为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外贸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3]。

二、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一)企业服务能力偏低,传统经营模式发展受限

中小型外贸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单纯依靠外贸经营权,买低卖高赚取差价或是满足于代理进出口收取佣金。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国内原来自营生产但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逐渐转为自营进出口,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中小外贸企业受到来自价值链内部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环节的利润挤压威胁[4],中间商发展空间受限。

(二)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出口市場过于集中

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主要是塑料、纺织品、橡胶及其制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化工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纺织类商品是最大宗出口商品。

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其次是欧盟和美国,这几个主要出口市场的比重占到出口总额的70%以上[5]。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战略远景规划

中小外贸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品牌、差异化和创新优势,核心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一旦外需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都将面临生存压力,举步维艰。

加上国内外诸多因素导致外贸交易成本大幅上升,中小外贸企业若依然依靠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已难以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因此,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下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战略转型路径选择

(一)转变发展理念,培养核心竞争力意识

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战略转型,使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培养核心竞争力意识,创新战略经营理念。

企业不但要注重价值实现,更要注重价值提升,注重通过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产品的定价权与话语权,实现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的价值提升。

中小外贸企业只有树立良好的战略意识,实现企业与环境互动,培养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抓住新环境下的发展机遇,获得长远发展,实现更大抱负。

(二)转变发展模式,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

由于资源和竞争力有限,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开展规模经营,也不具备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外贸中间商的地位受到影响,但是中小外贸企业自身也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是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运营经验及多年积累的贸易信息、商业信誉;二是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信任关系。

流通型外贸企业为生产、加工企业销售产品,二者具有天然的.纽带关系,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网络,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商业和个人关系,比较了解客户需求,能够把握国际市场新动向;三是拥有熟悉国际业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

因此,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专业化经营。

专业化经营要求一方面为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以此确立竞争优势。

成功的专业化经营是集中传统中小外贸企业的有限资源,以向顾客提供内涵服务为主体形式,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

应由行业协会牵头,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参与推动整合中小外贸企业进出口服务资源,积极发展出口促进体系和贸易中介,统一服务流程和代理收费等标准,提高出口效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另一方面要求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实施专业化分工,放弃效率较低的经营内容或环节,以此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层次的差异化服务和规模经济[7]。

(三)强化供应链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制造商到批发商、零售商到顾客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在公司内部和伙伴公司间对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协调并使之一体化,从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广东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单纯的贸易代理型为主,仅仅作为客户与供货商之间的交易中介。

这种简单、低层次的中介服务工作缺乏创造性, 业务附加值低。

广东中小外贸企业要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就不能仅仅作为中间商,而应该对供应链进行战略规划,成为供应链的参与者与整合者,重新确立在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1]。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合适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

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并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具备较强市场调研能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应以研发为核心业务;拥有较强国际商务磋商能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应以销售为核心业务;拥有开拓国内市场和落实货源能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应以采购为核心业务;具有办理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应以物流为核心业务[4]。

企业钻研核心业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供应链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其他业务领域横向拓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四)积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小外贸企业由于内部资源有限,宜采取向价值链延伸的方式,一是向上游工厂延伸,充当中小制造企业出口的领导者和信息获取者[9]。

广东中小企业的产业和区域集中度较高,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群效应[10],中小外贸企业可以立足于本区域产业集群,与中小制造商结成战略联盟,控制一部分加工企业及原料来源,广泛联系货源。

联合出口管理就是一种可取的经营模式,它是传统外贸经营模式中佣金采购代理模式的一种衍生,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并整合货物以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11]。

二是向下游销售终端延伸,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加快“走出去”步伐,是有效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促进广东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外贸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来延伸价值链:一是设立境外子公司;二是委托当地企业作为总代理,直接跟零售商交易,减少中间环节,可以提高利润[1]。

外贸经济 篇2

关键词:外贸,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 对外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9年以来, 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2008年,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268814.7亿元。同时, 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 贸易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2008年这一比重升至66.25%, 提高了约6倍。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一。因此, 我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一) 重商主义理论

早在15世纪, 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作用。他们提出了财富观与增长观,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 只有对外贸易才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但是他们认为进口商品不但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反而会使其降低,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进口也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 绝对优势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分工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分工的程度又受到本国市场范围的制约, 而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 进而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 使得经济的增长加速。这些理论包含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则着眼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存在闲置资源或剩余产品, 但由于封闭转向开放以后, 便可以出口其剩余产品或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 因此外贸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三)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 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 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 获得贸易利益。因此, 按这个原则来进行生产分工和交换, 双方都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并增加一国和世界的经济总量。

(四) 动态效应理论

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除了能够使世界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直接得益外, 还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效应。对外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 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五) H-O理论

赫克歇尔与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绝对差;一国出口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按这一分工自由贸易, 双方都能获利;各国根据要素供给的状况进行分工, 并相互间进行自由贸易, 结果将使各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六)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罗伯特逊在总结前人的观点和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 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他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 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它较全面地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但它过高地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没有论及生产对外贸的决定性作用, 这使得该学说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受到了批判。

(七) 经济增长侍女学说

克拉维斯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 他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源泉还是国内因素, 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 而这种刺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在什么样的机制和条件下外贸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八) 中心-外围说

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 他们认为, 中心体系由发达国家构成, 外围体系由发展中国家构成, 两个体系的技术构成完全不同。在国际分工中, 前者生产和出口制成品, 而后者则生产初级产品。中心体系处于主导、独立的地位, 而外围体系则处于从属、依赖的地位。两者极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国际贸易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 发展中国家想要打破贸易不平等的格局, 就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 摆脱只出口初级产品的从属地位。

(九) 贫困化增长

巴格瓦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分析得出, 在特定的情况下, 一国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低于出口增长前的水平, 这种情况被他称为“贫困化增长”, 后来又被称为巴格瓦蒂效应。造成恶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 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却只能换回更少的产品, 由此使其福利水平下降。

在回顾了经济增长与贸易理论之后, 从实证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下面以我国1990—2008年的数据为例来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个定性与定量的实证分析。

二、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体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GDP数据。

(一) 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数据分析

我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从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 增长了15倍。对外贸易额也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199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560.1亿元、2574.3亿元和2985.8亿元, 2008年分别上升到196372.3亿元、86842.3亿元和109530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32.7倍和35.6倍。而外贸依存度也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8年的65.3%。这些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 并且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程度也不断地加深。图1反映了我国外贸与GDP发展的趋势: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进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动态一致性, 随着进出口额的波动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也呈现出方向和步调上的一致变化趋势。这显示了GDP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我国1990—2008年外贸依存度呈稳步上升的态势, 并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我国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曲线走势的趋势基本一致。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外贸进出口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的图文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外贸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下面用计量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

(二) 我国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

对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出口额 (EX) 、进口额 (IM) 和进出口总额 (T) 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回归的结果如表1:

数据来源:运用计量软件分析回归所得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 相关系数也都在0.95以上, 并且方程的F检验也很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此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比较强, 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下面就每个方程进行分析:

1.GDP与出口额 (EX) 之间的回归分析

出口 (EX) 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4395.6614+2.433279737*EX, 即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2.433279737亿元。

2.GDP与进口额 (IM) 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口 (IM) 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29529.59734+3.042905776*IM, 即进口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3.042905776亿元。

3.GDP与进出口总额 (T) 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出口总额 (T) 对GDP的贡献也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2099.34108+1.354387113*T, 即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1.354387113亿元。

分析的结果表明, 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对外贸易中, 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 我国在强调出口的同时还要注意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综合考虑以制定政策。

参考文献

[1]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 2001 (9) .

[2]赵陵, 宋少华, 宋汉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8) .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 1999 (12) , 26-30.

[4]沈利生, 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11) .

[5]林毅夫, 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 2003, 10 (4) , 779-794.

[6]唐志, 沈利生.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6 (7) .

[7]于香.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8.

[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1991.

经济复苏 外贸订单回暖 篇3

体育用品主要出口省市有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今年上半年,各主要出口省市无论出口金额还是出口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广东出口额同比下降8.57%;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2.68%;浙江出口额同比下降7.94%,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3.13%;福建出口额同比下降16.07%,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7.31%;上海出口额同比下降22.61%,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4.06%;江苏出口额同比下降12.8%,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4.53%;山东出口额同比下降3.01%,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3.63%。 在体育用品出口品种中,尤以健身及康复器械下降最为厉害,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9.87%,出口数量同比下降33.51%。

据香港贸发局资料显示:在2009年前4个月,香港的体育商品整体出口下跌了13%。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额分别是34.6%和28.9%,与同期相比出口分别下降了11%和23%。在产品类别上,体育器材及配件、运动服装出口方面下降了17%和7%,而运动鞋的出口却增加了19%。

面对去年以来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的外贸出口商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等待“春天的到来”。 糟糕的外需环境大约从今年6月份开始出现转机。截至7月底,中国外贸环比已连续5个月出现反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还首次超过德国,有望全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 除服装、鞋帽、纺织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颓势得以扭转之外,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中国机电、电子产品出口也显著回升。

出口下降趋势得到缓解

自去年9月雷曼破产后,在信用紧缩和海外需求萎缩的双重打击下,中国乃至全球贸易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都呈现自由落体式下降格局。

从中国出口分国别占比来看,对美欧日的出口占据绝大部分,因此只有他们的经济复苏才可能带动中国出口回暖。在整体出口回暖之下,从PMI出口订单指数的角度看,耐用消费品行业回暖明显,而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开始步入回暖阶段,港口和海运也开始感受出口回暖的作用。此外,行业分析师从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显示得到依据,出口回暖明显的公司多以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建材、电子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服装、服装配料等非耐用消费品为主。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对出口形势较为乐观。他在投洽会举办的一个资本论坛上演讲时指出:由于去年10月份出口基数较低,今年10月份中国出口将开始出现正增长。到明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竞争力将再次显现,外贸出口将有明显起色,甚至重回两位数的增长。

参与投洽会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认为:美国现在的库存水平为几十年来最低,三、四两个季度会有强烈的再库存需求。与今年上半年相比,预计明年中国出口将有明显改观。

广交会窥见倪端

10月中旬的广交会,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在作为“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上,来自泉州纺织服装、鞋业、箱包等产业的参展商们,的确感受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成为他们调整未来生产经营方式的依据之一。

据了解,随着国外采购商库存的消耗殆尽,采购需求反弹,一些生活日用轻工产品制造行业,成为市场回暖的最先受益者。组委会的数据也显示:本届广交会上,纺织服装成交34.2亿美元,增长5.9%,占总成交额的11.2%。

在另一程度上,外贸的回暖、客商的重新回来,也给了企业相当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展示最新设计的产品外,展示企业形象,亮出各种国际认证也是本届广交会上一些企业的新举动,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不错的效益。

服装业:小单暴增,企业拼单生产

“从本届广交会纺织服装企业的接单情况来看,本期广交会光景好过上届,国外客商已经开始花钱,但是依然很谨慎。体现在订单上则是大订单减少,小单数量增加。”泉州一参展纺织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

“考虑到打样的成本问题,以往服装企业通常只接10000件以上的订单,但是考虑到今年的出口形势,现在对于500件、1000件的小单,只要不会亏本,我们也会接下。”王先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下小单的客人逐渐增多,有些客人虽然订的量少,但使用的布料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通过“拼单”的方式接下来做。“针对国外客商订货模式的改变,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建立了‘柔性’生产线,开展订制服务及开发小批量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小订单也是可以积少成多的,对国外采购商而言,不大可能下太小的订单,毕竟是搞贸易而非搞零售。大部分的采购商心里都有一杆秤,先下小单看看工厂的供货情况,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一旦运作成熟,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回暖,这些下小单的客人可能转下大单,对企业而言,要善于判断,如果下小单的客人有潜质培养成大客人,这样的小单即使不赚钱,也应该接。

鞋业:款式增加,品牌意识提升

“今年不少鞋企参展的款式多,颜色也十分明亮。”泉州一外贸公司负责人林经理告诉记者:有一家女鞋参展商,摆出的款式就达千余种,而且价格也不贵,在4美元到10美元之间,由于款式众多且设计新颖、颜色多样,吸引了众多外商驻足和洽谈。“如果企业有能力,可以尽量提供多种款式,任外商选择,这样接单会更加容易。”

考虑到这种新的变化,某晋江运动鞋企外贸部经理陈小姐表示:他们正在考虑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为客人提供更多款式的产品,改变目前主要由国外客人来下单的传统模式。

除了款式的增加,今年不少出口鞋企都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本届广交会上,品牌意识处处可见。从泉州一些品牌鞋企的参展情况来看,一些企业接待客商、交易量增长达到2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的增长量。很多企业都推出了新开发的产品,这些产品要么环保,要么风格奇特,这些企业的展位最能吸引国外客商的目光。

“具有自主品牌、设计新颖、绿色环保、技术含量高,已经成为国外客商选择产品的主要标准。”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泉州出口鞋企在贴牌生产的同时,应该要认真地思考如何拓展品牌,逐渐由低端鞋向高端鞋、品牌鞋发展。

数据显示增添信心

据福建检验检疫局最新统计,福建省晋江市鞋类对美国、中东、东盟等出口全面回暖。今年1-8月,晋江口岸出口鞋类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8.02%。其中,出口美国1.42亿美元,比增13.40%;出口中东0.91亿美元,比增31.99%;出口东盟0.55亿美元,比增17.95%;出口欧盟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4.10%。

广州海关十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9月,广东服装出口163亿多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九月份出口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但比上月降幅收窄5.3%,环比增长1.2%。其中一般贸易服装出口12.2亿美元,扭转连续四个月的下降趋势,增长3.1%。

美国经济领先复苏,再加上圣诞节的临近带来外贸订单相对集中,使得对美出口服装情况不断好转。前三季度,广东对美国出口服装30.5亿美元,增长13%。第三季度连续三个月出口规模均超4亿美元,单9月对其出口4.4亿美元,增长15%,为年内最高水平。

来自温州外贸部门的数据显示:鞋靴、服装、眼镜、合成革及低压电器等温州市的特色支柱行业,从7月份开始在势头上就出现了明显好转。7月份,温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4亿美元,环比增加10.1%,温州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也创下了今年以来的单月最大增幅。

外贸经济 篇4

摘要: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中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作为外贸经济的组成元素的物流行业近年来逐渐作为发展重点引起多方关注。文化差异作为影响较大的元素会在本文中有所体现,外贸经济和物流发展两方面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分析探究。同时涉及到相关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获得行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对外贸经济现状的分析和对物流发展的整理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贸经济;物流发展;思考

中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区别,甚至在物流发展方面也能够有所体现,虽然中外物流历史有先有后都有所改良,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一些相关的行业规矩和发展方向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区别。为了能够更清晰更细致的进行外贸经济和物流发展的思考和探究,我们对相关中外文化的差异引入到本文,希望能够更好的进行外贸经济和物流发展的研究。正文:

(一)涉及到外贸和物流两方面的文化差异分析

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仅仅影响的地域风土民情,同时也对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中国文化当中贸易来往是建立在金钱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当中经济贸易虽然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从事商业贸易领域的人往往会被看低,因为历史对商人的定义往往是无奸不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人品,所以在中国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谨慎、猜疑甚至是信任危机;而在外国文化当中,从事贸易经济领域的人并不会被看低反而社会地位存在一定的高度,虽然也有着唯利是图的行业标准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贸易有着本质差别:往来信任是潜移默化的,中国的贸易前提是先看人品再看商品,而外国经济贸易恰恰相反。与经济贸易相关的物流行业在中外贸易当中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中国物流行业存在的物流量大而繁重的特点,所以发展过程中比较缓慢艰难,而外国的物流行业多数没有繁重的工作量,所以在派送过程中出现的纰漏少之又少。总之,文化差异在物流和外贸经济这两方面都是略有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行业的潜规则。

(二)物流发展和外贸经济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素

外贸经济当中涉及到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物流问题,由于涉及到的地域较为广泛,所以外贸商品的输入输出成为交易是否能够成功达成的关键性问题。物流行业发展迅猛已是大势所趋,所带动的外贸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现代社会的经济贸易体系是需要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的,若想促成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物流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对外贸经济的定义上常常会添加语言的标准,这是链接外贸经济和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枢纽,文化差异促成了语言的区别,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国的外贸经济往往需要强大的语言交流支撑,作为重要语言组成之一的英语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济贸易和物流交易的基准。相对优秀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成为行业择人的一项必设标准,这几乎成为了相关行业的潜规则。

(三)物流和外贸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困扰

现阶段的物流和外贸经济这两方面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双方的发展遇到一定的障碍和困扰。例如,如今行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对英语口语能力确有所忽视,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人才大多在英语沟通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能写不能说成为普遍现象。而这样选择出来的行业人才在外贸经济和物流方面进行对外沟通过程中往往会错意贸易双方的意思,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作为贸易成交的重要桥梁,英语语言的缺失成为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中外物流行业存在的行业差异性给外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阻隔,速度和效率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影响元素之一,所以中国繁复的物流现状急需改善和提升。

(四)对现存问题的探究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为贸易沟通桥梁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是改善外贸经济的必要前提,人才培养应该偏重于英语能力中的英语能力作为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而需要同时发力的不仅仅是承担着人员调配任务的企业人力机构,还有教育教学机构,应该逐渐重视起来英语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让贸易和物流行业的人才组成中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能力的交流和沟通。由于中国人口的特殊性,即数量大,个人素养参差不齐等等特点,需要物流行业做好沟通协调以及调配工作,甚至需要向这个行业输入大量人员以便捷物流行业的更快发展。对外贸易现存的漏洞有很多,比如: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人员的调配、中外贸易行业规则的差异性、行业培养人才标准的区别化等等。所以想要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外贸经济的发展现状,根据不同的行业状况制定相关对策。

本文针对外贸经济和物流发展两点内容的联系以及思考仅属个人思考和探究。虽然现在这两个行业的行业现状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困扰,急需行业人才进行行业规划和解决,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外贸易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大众的视野和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范围,外贸经济的发展前景又和物流息息相关,两方面相互带动发展会给贸易和物流行业带来更好的提升空间可潜力发掘。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著:《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2-140

[2]顾维钧:《国际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32-44

[3](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王根雷译,上海经济大学出版社,,55-56

外贸经济 篇5

中国外贸对国内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日渐提高,外贸与经济的发展日益息息相关。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外贸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中国外贸应逐步由粗放型和数量扩张型增长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作 者:胡列曲 作者单位: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系,云南,昆明,650221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年,卷(期):2000“”(1)分类号:F752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外贸增长方式

外贸经济 篇6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外贸

论文摘要:廊坊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的实际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注重教学的时代感,丰富教学的内涵,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并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教师专家委员会.大学生发展与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 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 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评介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理论研究

★ 对中外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

★ 对现今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探讨

★ 国际贸易试题

★ 国际贸易合同

★ 国际贸易英文简历

★ 对毕业论文的学术评语

外贸经济 篇7

投资、外贸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本文主要研究这三者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 以期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适合的增长方式。

二、投资、外贸和消费占 GDP的比重与 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1978~2012)

本节绘制了1978~2012年投资、外贸和消费占GDP比重的曲线及经济增长率曲线 (如图2.1) , 所有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 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扣除通货膨胀影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 55 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1可知, 1978~1991年间, 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 这既是因为改革初期或保守或开放的思想交锋影响了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也是改革摸索期经济发展必然会呈现的特点, 这是发展的阶段, 也是积累经验和打基础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1992~2006年间, 经济经过短暂调整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通道, 这既是因为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完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 同时也是在前一时期打下的基础上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改革进一步深入, 这是迅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2007~2012年间, 经济增长率总体下降, 这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 同时也因为中央政府有意降低发展速度, 增强发展质量, 缓解和治理经济多年快速发展下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 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注重转变增长方式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将1978~2012年分作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实证分析, 是为了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投资、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投资、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Eviews软件选取ARCH (自回归异方差) 模型, 分别对1978~1991年、1992~2006年和2007~2012年进行实证分析。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可使其趋势线性化, 并削弱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异方差和非平稳性等现象, 因此对投资、进出口总额、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 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V为投资, T为进出口总额, E为消费。单位:亿元。

数据采集和处理:1978~1996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所有数据均按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折算。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5877, F统计值543.4090。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1.1992~2006年实证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 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9224, F统计值1717.024。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2.2007~2012年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 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9210, DW 值 2.247。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以上三个方程中, R2>0.9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理想, F值较大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 也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各项指标检验概率较小, 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显著。残差检验中概率较大, 说明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实证分析表明, 1978~1991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9%;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9%;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91%。1992~2006年投资每增加1%, GDP增加0.06%;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07%;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86%。2007~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1%;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2%;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89%。

四、结 论

1978~1991年, 投资抑制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这是两种作用的结果, 一是投资本身增加了GDP的值, 对经济增长是正向作用;二是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主导的投资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这些项目直接产出有限且受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利用不够充分, 虽然长期而言会促进贸易和消费, 但短期内由于减少了社会保障投入并加重了税费负担, 事实上限制了贸易和消费, 对经济增长是负向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 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必须付出的成本。

1992~2006年, 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投资逐渐从基础设施向钢铁、石化等有直接产出的大型项目转移, 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贸易和消费的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逐步显现;同时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更多投资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所有这些正向作用共同促成了这一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2007~2012年, 投资抑制经济增长。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继续增加GDP值, 但由于效益低下, 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减弱。在此期间, 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救市措施, 避免了经济硬着陆, 而手握巨量资金的国有企业也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 削弱了更有效率的民营经济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政府主导的投资型增长方式, 即使多数人都获益, 但也使少数群体从中获得不对称的高额利益, 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少数群体掌握大量财富, 削弱了社会消费的同时也削弱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 这说明当社会经济发展较充分时, 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在这三个阶段, 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这既因为外贸和消费本身会增加GDP值, 也因为这两者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长, 最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 这也说明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持续性的。

五、政策建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所有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依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是最根本的增长方式, 对国家而言, 意味着经济风险更可控, 同时, 如果希望多数人都能消费敢消费, 这样的立足点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更公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加对地方政府环境指标和债务的考核。严格的环境考核将降低地方政府对钢铁、石化等高投资项目的热情;对债务的考核将限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和投资冲动。

适当降低GDP增长目标。较低的增长目标能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资压力, 降低对投资的依赖, 削弱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为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腾出更多空间, 更充分的市场经济将带来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使社会更公平, 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而且将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 为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迈出关键一步。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篇8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

首先,外贸企业出口的坏账不断增加。在全球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银行间市场混乱,大量金融机构宣布破产的情况下,贷款规模收缩导致国外企业流动性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影响支付,并将引起连锁反应。由于此次危机,进口商若要求把信用证支付改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为远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赖账,则出口商将无能为力。由此必然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坏账的增加。其次,外需不足。我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于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我国的出口,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这样,在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人民财富缩水、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购买力减弱,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资料需求疲软,我国出口订单下降已在所难免。再次,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的步伐。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我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所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出口退税率。

2008年11月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局提高劳动密集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决定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 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政策。

2008年12月1日起暂停《商务部、海关总署2007年第44号公告》限制出口类目录1853个海关编码商品,以及限制进口类272个海关编码商品保证金台账“实转”政策。A类和B类企业暂停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实行“空转”管理;C类企业仍实行100%“实转”管理。

3 实施国别配额。

自2009年1月1日起,全部取消蚕茧和部分蚕丝产品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企业报关出口不再需要申领出口许可证。

4 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和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内容包括: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这项改革将大大减轻企业税负。以上缓解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困难的举措刚刚开始执行,政策效果如何尚待观察。即使方向正确,力度足够,其见效也需要一段时间。

外贸企业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等贸易大国,一旦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调整出口市场,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近年来,拉丁美洲、南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市场拥有巨大商机,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值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只有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烟花的出口市场来拓宽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才能分散我国出口过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 降低出口产品成本

降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贸易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产品成本。通过电子商务直接与外商面对面交易,不仅可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贸易成本,这增加了拼单的胜率。

3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

我国出口产品必须围绕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加速升级换代,紧跟当今世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途径上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彻底摆脱资源、技术的束缚,使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面调整,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环节延伸,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盈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

4 积极扩大内需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最大的冲击就是外需下降,因此,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应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此缓解出口下降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的十大措施也已在实施当中。相信这项重大措施将使我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外,应加大某些措施的力度:继续实施出口退税补贴等“奖出限入”政策,以提高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加大我国产品开发研制和技术创新以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鼓励信用消费,并为其提供良好和优惠的金融服务;尽早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各种制度的改革,降低不确定性对人们经济决策和行为的干扰程度。

(作者单位:北京丰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上一篇:烟草营销工作计划下一篇:阳台上的悄悄话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