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篇1

参加了包老师的领导力课程学习,非常震撼的一点就是包老师博古通今的学识。课堂上记录下来很多经典语句,现摘录几句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句:领导是造钟的,不是报时的。

如果员工来问领导几点了,领导告诉下属具体时间,那么这个领导是在报时;如果指导员工要自己想办法知道时间,这样的领导就属于造钟型的。

过去认为下属来请示如何解决问题时,我们理所当然要很热情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否则下属就会感觉到这个领导不尽人情,或许是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决,需要的时候不帮忙,不能依靠等等。而且这么做会很有掌控感,因为下属很“听话”。

学习了领导力课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给下属传递一个信号,也就是要事无巨细都要请示领导,那么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首先,下属不愿意承担责任。很多事情原本是下属的职责范围,如果领导帮忙做了决定,那么责任就转嫁到领导身上。而我们知道,责任感是给员工带来工作积极性的源泉之一,没有了责任感,员工就像是机器上的部件,只是机械地在运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长此以往,每个人都没有主人翁精神,会形成比较不好的企业文化。其次,等着领导拍板,会导致效率低下。一个领导管理着若干个下属,如果每个下属每天都排队等着请示领导,就会导致公司运转的效率非常低。如果领导不在,那么部门工作就要停滞不前了吗?再次,领导代下属做出的决策不一定是最好的。领导的职责是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任务,领导不一定在工作的所有方面都是专家。事实是,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最了解的,应该比领导更精通自己的领域。而好的决策,往往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具体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员工比自己的领导更容易做出恰当的决策。

刚刚谈了一下报时的坏处,我们再来看看造钟的好处。有句古语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同样的道理。教会下属会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会他们以后省的是更多的时间。领导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做些更重要更又意义的事情,譬如战略思考,设立更高目标,提升整体绩效,员工发展等等。造钟还有一个好处:有能力管控更多的下属,扩大团队。帮助下属提升能力以后,领导可以授权下属承担部分自己的职责,下属再培养下属,那么可以有精力和能力管理更大的团队。

近期我在工作中重点提醒自己,鼓励下属自己摸索方法,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观点。发现效果很好,下属工作积极性有所增加。我要坚持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第二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是一个经典命题,一直以来这个命题充满了争议,我的观点这个命题讲的实质不是是关于非判断,而是关于做事方法,里来所有的争议也就是由于这两个范畴的分歧。

分析前半句,首先我们得承认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都是我们做任何决策和行动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这里,认可一项实际存在的合理性,并非是在是非上认可它的合理,而是认可它可能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一定当量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是非判断的角度去纠结这句话的价值,那我们会因为缺乏公平正义而做出很多不值得提倡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应该从方法研究上去判断这句话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范畴,合理,几乎能涵盖一切能被认识的事物;那么,不合理,几乎不存在。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篇2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 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 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简单来说,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具体而言,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从总体上看, 目前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 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

在一些学校, 教学只停留在校长的嘴上, 他们往往把学校的教学之事让业务校长分管, 一推了之。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行政管理”上, 形和影都不在教学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很少研究课程校本化的保障机制, 很少深入课堂一线, 参与教研活动, 致使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弱化, 课程领导力不断下降。

2. 执行课程计划严肃性不够。

在有些学校经常出现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 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对于一些缺乏专职教师的课程, 随意选派兼课教师, 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不到真正落实。在一些校长的眼里, 课程计划可有可无, 是可以随意变更的, 执行课程计划不够严肃。

3. 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乏力。

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 不挖掘、不整合、不开发、不利用, 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如在一些中小学, 教师、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选修课的教材鲜有自己编辑的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等, 百校一面, 没有特色。

4. 课程管理与目标不相匹配。

一些校长由于对新课程研究不多、不深, 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另有一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对课程管理十分重视, 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多, 其实它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及多元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却是背道而驰的。

5.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 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但在许多学校, 仍是分数论英雄。简单地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而对教师的评价有些校长总是在想通过怎样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 把所教学生能不能取得好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做法显然是与课改理念相悖的。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策略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 提升课程规划能力。

校长们首先要认识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内涵和价值, 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 增强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整体规划能力。可以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推动更多的校长将课程计划的编制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 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 不断增强课程规划能力。

2.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 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教学有效性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直接体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是落实教学基本规范, 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把握教学基本要求, 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抓手;三是改革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方式, 这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在抓好规范的基础上, 引导校长把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 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 变革教学方式, 实现增效减负。

3. 建立学习型研究团队, 提升课程研究能力。

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 共同探究课程问题, 为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 组建强有力的教师研究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现研训一体化, 形成以“研”促教, 以教促“研”的教研氛围, 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激励导向。

4. 推进校外教育资源课程化, 提升资源开发能力。

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校长积极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可以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参与校外教育资源内容的开发和拓展, 在资源利用的形式、方式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有效地利用城市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 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与从校外教育资源学习到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使校外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的生动素材。

5. 加强校本质量保障, 提升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 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生长点。校长要积极利用课程评价, 加强校本教育质量保障, 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向和质量, 具体做法是:拓展评价内容, 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计、测验考试等进行全面评价;学习国内外课程评价的先进方法, 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基于评价结果优化课程决策, 调整课程方案, 改进教学过程。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教师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关键性因素。当前, 校长课程领导力仍存在一些不足, 要想使学校课程有高质量、高效能的表现, 必须要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校长要加强课程领导力修炼[J].教育时报, 2010, (7) .

[2]滕平.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几点认识[J].现代教学, 2011, (6) .

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0-02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简单来说,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具体而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在一些学校,教学只停留在校长的嘴上,他们往往把学校的教学之事让业务校长分管,一推了之。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行政管理”上,形和影都不在教学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很少研究课程校本化的保障机制,很少深入课堂一线,参与教研活动,致使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弱化,课程领导力不断下降。

2.执行课程计划严肃性不够。在有些学校经常出现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对于一些缺乏专职教师的课程,随意选派兼课教师,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不到真正落实。在一些校长的眼里,课程计划可有可无,是可以随意变更的,执行课程计划不够严肃。

3.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乏力。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挖掘、不整合、不开发、不利用,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如在一些中小学,教师、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选修课的教材鲜有自己编辑的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等,百校一面,没有特色。

4.课程管理与目标不相匹配。一些校长由于对新课程研究不多、不深,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另有一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对课程管理十分重视,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多,其实它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及多元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却是背道而驰的。

5.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但在许多学校,仍是分数论英雄。简单地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而对教师的评价有些校长总是在想通过怎样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把所教学生能不能取得好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做法显然是与课改理念相悖的。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策略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提升课程规划能力。校长们首先要认识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内涵和价值,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整体规划能力。可以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更多的校长将课程计划的编制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不断增强课程规划能力。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有效性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直接体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是落实教学基本规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把握教学基本要求,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抓手;三是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这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在抓好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校长把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变革教学方式,实现增效减负。

3.建立学习型研究团队,提升课程研究能力。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为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组建强有力的教师研究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现研训一体化,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教研氛围,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激励导向。

4.推进校外教育资源课程化,提升资源开发能力。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校长积极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可以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参与校外教育资源内容的开发和拓展,在资源利用的形式、方式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有效地利用城市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与从校外教育资源学习到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校外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的生动素材。

5.加强校本质量保障,提升课程评价能力。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生长点。校长要积极利用课程评价,加强校本教育质量保障,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向和质量,具体做法是:拓展评价内容,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计、测验考试等进行全面评价;学习国内外课程评价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作用,基于评价结果优化课程决策,调整课程方案,改进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校长要加强课程领导力修炼[J].教育时报,2010,(7).

[2]滕平.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几点认识[J].现代教学,2011,(6).

关于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思考 篇4

领导班子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班子成员都是班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班子整体的系统要素。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并不是领导成员个体能量的机械相加,是班子这个有机体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协调运转发挥出来的整体效能,发挥出来的能量是任何一个单独要素的简单组合所不能替代的。因此,班子效能发挥如何,关键在于构成班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科学合理、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协调运转。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对于提升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领导班子结构配备存在的误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推进了各项事业深入发展。但领导班子结构配备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上存在重外在结构轻内在素质的片面认识。许多地方都很重视班子成员结构问题,但在操作上往往只重视班子成员的民族、性别、年龄等外在结构,对班子成员内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工作阅历、气质类型等方面研究不够,分析不够,重视不够,忽视了领导班子内部不同职位角色所需要的领导者性格、个性、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相宜性、匹配性,因而造成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志趣不投、情操相悖、风格迥异等方面的摩擦,抓不住班子结构配备的实质问题,导致了班子内部不团结、不协调。

(二)选人用人上存在重结构轻素质能力的极端做法。一些地方就班子结构而抓好班子结构,片面强调班子结构,在换届时对班子结构提出强制指标,作出硬性规定,结构配置过于刚性,诸如班子成员必须要有一名女干部或者一名30岁以下年轻干部等规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领导班子对干部能力素质的需要,过于强调领导班子在性别、年龄、党派等构成上的要求,与遵循班子建设改善结构、增强功能的内在规律存在距离,把一批优秀人才排除在人选之外。同时,为了满足班子结构配备要求,不得不降格以求,把素质一般但符合结构要求的人选拔上来,让德才不佳的人选进入领导班子,降低了班子整体素质,打击了一批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干部来源过于单一。按现行的选拔机制,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绝大多数只能产生于党政干部系统自身,用人视野比较狭窄,没有真正打破人才界限和身份限制,不利于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不畅,领导干部不能正常退出,致使部分职位被挤占,可供调控的职位较少,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受到极大限制。实践中存在重选拔任用轻培养管理的问题,各地在在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上都很重视,但平时的干部培养管理做得不够,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人才方面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导致选拔任用时没有适合人选,不得不降格以求的现象。部分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结构

一、气质类型搭配不合理、运转不协调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基本内容

优化班子结构,核心在于优化班子内在结构。领导班子的内在结构包括年龄结构、阅历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气质结构等等。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就是要对不同素质的领导成员进行合理配置。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梯次的年龄结构。领导班子的梯次年龄结构,是指由老、中、青干部合理组合,形成不同区段的年龄结构。一般讲,年轻人精力旺盛、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最少保守思想,但缺乏经验,考虑、处理问题欠稳妥;中年人知识、经验日臻丰富,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是人的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它是领导班子的中坚力量,但负担较重;老年人经验丰富、深谋远虑,处事稳重,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方向,但体力减弱,容易主观、武断。如果领导班子由同一年龄区段的干部组成,呈现为平面的年龄结构,那就可能出现同步老化、精力不济等现象,或者经验太少,处事困难。而三者的有机结合,既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又使班子的整体效能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实现领导班子梯形年龄结构,有利于进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新干部在领导实践中成长,改善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又可以保证领导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良好的智能结构。所谓的智能,主要是指在工作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领导班子较好的智能结构,是指具有不同类型智能的领导成员间的构成状况和协调组合。领导班子成员应有与工作职务相适应的较高智能。知识是重要的,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在组建领导班子时,既要充分考虑领导成员间智能水平的合理搭配、更要充分考虑领导成员间智能类型的合理搭配。由同一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构成的班子,它的整体智能仍然是单一的,不是好的智能结构。只有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构成智能结构较强的领导班子,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能。在一个领导班子里,既要有富于远见卓识,善于分析综合,有决断魄力的主要领导者,又要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既要有善于做宣传鼓动能力政治家,又要有善于做组织管理工作的;又要有充沛活动能力的实干家等等。这样把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按比例有机地配合起来,就可能组成一个多功能和高效能的领导集体。

(三)互补的专业结构。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指将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领导成员,进行合理组合,达到互相补充,使整个领导班子成为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群体。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化,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实行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专业知识的领导成员的合理搭配。具有不同的业务知识、技能和专业经验 的领导成员按其所担负的职责,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构成。在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内部,既要有懂经济的领导成员,又要有懂政治的领导成员,既要有善于谋发展的领导成员,又要有善于保稳定的领导成员,既要有善于综合协调的领导成员,还要有精通相关业务的领导成员。在调整配备领导班子中,应搭配各类不同专业特长的干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选拔复合型干部,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形成配套。

(四)完善的气质结构。气质是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俗语所说的性格、脾气秉性。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影响,人们的气质各不相同。一般分为坚强型和软弱型;理智型和情绪型;外向型和内向型;顺从型和独立型四种。个体间的气质不同,使每个人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领导班子协调的气质结构,是反映具有不同类型气质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协调组合。完善的气质结构,有助于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而气质不协调,往往导致一班人不团结,使群体力量内耗,整体战斗力削弱。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不同气质类型,又能协调一致,合作共事,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样的领导班子才是多功能和高效能的。

(五)丰富的阅历结构。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阅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经验,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处事能力等有重要影响。重视优化领导班子的阅历结构,是实践第一观点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一般来说,经过多岗位历练特别是基层

磨练,眼界和思路会更开阔,观察和分析问题会更全面,推进工作和解决矛盾的经验也会更丰富。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既需要知识又需要经验,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更缺的是经验。一个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既要有在过上级机关工作、熟悉政策法规、领导经验丰富、理论功能深厚的成员,也要有来自基层一线、熟悉群众工作、掌握基层实情、具有实干精神、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成员,还要有从事过不同行业工作,熟悉不同行业业务工作的成员,最大程度地实现阅历互补。重视优化领导班子经验结构,既可弥补班子成员实践历练不够的缺陷,又可形成机关干部到基层去积累实际经验的导向,对干部队伍建设都大有益处。

三、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对策措施

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是发挥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因素,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等各个环节完入手,善体制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加强领导人才的开发培养。育人是用人的前提。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必要条件。要建立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的才人培养机制,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校等教育培训基地,办好各类主体班次,着力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自主选学、培训考核、教学评价等

制度,建立干部晋升资格考试制度,把干部的学习效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调动干部自觉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树立领导干部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开发培养后备领导人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健全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遴选干部制度,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制度,制定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加大领导干部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力度,有计划地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到上级机关任职,安排上级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任职,安排年轻干部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工作,加大各行业、各系统干部的交流任职力度,让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二)切实拓宽领导干部来源渠道。在干部的来源上,要坚持多方位、多领域选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人才壁垒,积极探索从企事业单位中选拔领导干部渠道,注意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构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人才库,采取推荐、交流、挂职、试用、公开选拔等方式将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进行互通互动,实现领导干部资源共享,使每个领导职位都具有较宽的选择面。扩大竞争性选拔干部范围,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把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吸纳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广聚人才。领导班子调整,要优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本地、本部门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通过交流解决,对特别优秀、有发

展潜力的,要大胆破格提拔重用。

(三)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完善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表决等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断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要树立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导向,加快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更多熟悉基层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经过多岗位锻炼、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辞职制、降职制、交流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的常态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畅通出口,形成干部的有序上下和合理进出,实现领导班子结构的不断优化。

(四)科学合理地设定班子结构。要增强班子结构指标的科学性,班子结构的设置要更加注重内容结构,尽量减少或取消外在结构,在年龄结构、民族结构、党派结构、性别结构等外面结构方面取消刚性指标,注重研究领导班子目标结构、智能结构、职能结构、性格气质结构、经历阅历结构、潜能结构等内在要素,准确把握每个结构类型的内涵及要求,尽可能考虑各个要素平衡。配备领导班子时,必须考虑领导成员个体特征与班子结构的有机结合,按需选优,择优组合,实现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篇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未来二十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这为我国广大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深化农村改

革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乡村两级财政收人渠道减少,经费紧张,收支矛盾突出;二是村级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受到影响,部分党支部有心干事,无钱办事;三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步伐趋缓,解决这些问题,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地都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总体工作思路,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莲山课 件 >这些目标的实现,重点在于乡镇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已深入进行,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乡镇工作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艰巨。乡镇干部的精神状态、应对能力、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乡镇领导班能力

建设是保持农村稳定的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人,使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分配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经济上,乡镇债务负担过重;政治上,部分乡镇领导于部的思想理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文化上,多数干部知识老化,<课件 >技术缺乏。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各种,不稳定因素趋增,农民个访、群体上访数量有所增加,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这也迫切要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着落实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引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责任。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政策理论水平较低,与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前提下,可结合本地实情大胆创新,制定发展规划,但由于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不够,体会不深,不能较好地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新意识不浓,发展途径不多,与农民迫切要求致富的愿望不相适应。受市场变化影响,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收入不多,信心受挫。受资源、区位、环境限制,乡镇领导班子创新意识不浓,发展经济途径不多。新一轮农村结构调整必须要调整思路,结合当地实际,避免走“大哄大轰”的路子。

(三)乡镇干部知识老化,素质偏低与处理农村各种矛盾能力不相适应。现在乡镇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随着广大群众思维观念转变和法治观念强化,许多乡镇干部出现本领恐慌,在指挥农业生产,增加农民致富,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缺乏一套指导农村工作新本领。在生产技术,市场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现有乡镇于部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农村工作的新变化。

(四)领导方式缺乏理论创新,与处理农村各项矛盾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农村新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关注自身价值在社会中实现,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要求得到尊重,二是经济权昨保护问题,如土地经营权、森林经营权。三是农民外出务工等带来的问题需要化解。这就要求乡镇领导密切关注变化:正确把握农民的合理请求,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归类:找出解决方法。

(五)乡镇干部经济待遇差,家庭压力大,与提高基层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不相适应。乡镇干部是生活在最基层的国家公职人员,每月只能兑现六、七百元。现在乡镇管辖面积大,乡镇干部下村工作困难多,工作难开展,经济十分困难。尽管各级党委十分关心基层干部的待遇,但由于现在财政形势经济待遇无法落实,导致人心不稳,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的发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乡镇领导班子“七个能力”建设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必须内外结合,从外部加强培训,注重指导;提高素质;从内部强化学习,健全制度,改善待遇。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能力。为使乡镇领导班子始终成为党在农村的战斗保垒,乡镇干部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在操作上不打“擦边球”,不搞变通处理,大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乡镇党委政府克服区位、资源、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始终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决策水平。

(三)时刻关注深刻变化的农村形势,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一部分已先富起来,要求得到政治上肯定和尊重的,要放下架子广交朋友,代表党委和政府听取和满足其正当的诉求,团结他们为脱贫致富做出更大贡献。对尚在贫困中的群众,要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他们,俯下身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排忧解难。对于利用歪门邪教制造矛盾的要理直气壮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予以驳斥,并依法予以取缔。对人民内部产生的各种矛盾要沉下身去耐心化解,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调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四)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密切联系群众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干部要自觉地深人群众中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民所谋。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到矛盾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了解实情,对工作推不动的地方和部门要分门别类研究,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通俗化、企业化;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身做则,率先垂范,敢于“向我看齐”,规范和监督自己。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到实处,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丰富决策思想,努力使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利益,使本地经济尽快发展起来。

(五)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能力。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强调,大力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莲山课 件 >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扩大民主方式。建立健全党员对乡镇党委建言议政的工作机制,使乡镇领导班子下访和信访接待制度成为了解基层,倾听民意的制度。

(六)建立健全考评激励制度,不断增强乡镇领导班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加强乡镇党的建设首先要理顺思想认识和体制,建或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更加细化,并于年终考评结合起来。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乡镇干部待遇可考虑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与县直同级同薪,对在乡镇工作满十年以上可增加一个档次标准工资,政治待遇上十年以上科员可考虑副科级待遇,10年以上副科级调整为科级待遇,鼓励干部在基层安心创业。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篇6

基层领导班子带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是一把手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把手在带队伍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平时了解和考核的情况看,基层单位的一把手在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人格魅力以及抓班子带队伍的综合能力上,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一把手作风不够民主,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队伍的效果。

二是领导班子带队伍认识程度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税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有的基层领导班子把眼光仅仅盯在业务工作上,放松了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规范津补贴后,对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不够,缺乏敢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贴近实际、有针对性的思路、招法和举措不多。

三是带队伍的整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单位个别班子成员之间一方面因为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脾气性格、成长环境和能力素质的差异,一方面因为工作中思想交流出现误会,导致了内部关系不够融洽,配合不够默契,团结不够协调。还有一些班子成员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带队伍是一把手的事,未能履行好“一岗两责”。这些问题影响了班子的整体合力,以致于对带队伍缺乏统一的坚强领导,缺乏长期的工作规划,甚至出现跳“光杆舞”、1唱“独角戏”的现象。

四是带队伍的方法与队伍建设的新形势不够适应。个别基层领导干部方法比较简单,领导艺术不高,缺少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时段。有的脱离业务工作流于空洞说教,被干部讥笑为“对人马列,对己马虎”,或是动辄用处罚、处理代替思想教育;有的采取“封官许愿”,导致一些干部一旦未能实现个人意愿,容易出现思想滑坡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针对基层领导班子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要选准配强一把手,坚持以出色的人格魅力引领队伍。抓好一把手的选拔配备、教育培养和管理监督,是提高班子带队伍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常抓不懈。一是选准配强一把手。牢固树立为财税事业选人才的责任意识。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干群公认的原则,把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注重从整体工作比较出色、工作成效比较明显的单位选人,注重从基层征管一线中选人,注重从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处级后备干部中选人。在现有副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正处级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运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等方法,努力拓宽选拔渠道,放宽选拔视野,选拔任用那些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善于带队伍的领导干部担任一把手。二是教育培养好一把手。一把手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敢于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说“向我看齐”。自觉加强党性锻炼,积极提高理论素养,努力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做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失信、不失

品、不失节,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三是监督管理好一把手。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通过考核、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和诫勉谈话等手段,加强对一把手情况督查,定期组织民意调查,充分了解带队伍的能力状况。对表现好、业绩突出的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能胜任一把手工作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要加强班子建设,坚持以过硬的能力素质引领队伍。领导班子必须负起带好队伍的政治责任,要把带好队伍列入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拍板而不叫板,凝心而不分心。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看法,从而更好地集中众人智慧,实现决策效益的最大化。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开展抓班子、带队伍情况的交流、研讨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现代管理和人文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辅导培训,帮助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开阔视野,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带队伍的工作招法。三是强化实践锻炼。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班子成员到关键岗位、重要工作和艰苦环境中进行锻炼,促进基层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四要严格自我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政治过硬,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利益观,能够以财税事业为重,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领导干部要作风扎实,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要廉洁勤政,秉公办事,牢牢把握住道德品行的底线,自觉做到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要待人以诚、从政以德、律己要严,做学以致用的表率、做维护团结的表率、做带好队伍的表率。

要抓好思想建设,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队伍。基层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单位思想建设的引领者,必须保证方向正确。一要坚持正面教育。坚定不移地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把党的方针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委的战略决策作为我们思想工作的“灯塔”,做到站位要高、视角要广、思维要新,确保方向不偏离、信念不动摇。通过定期组织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党员组织生活、个别思想谈心,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要围绕中心工作,把思想建设渗透到干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工作中,避免与中心任务脱节。二要做好思想工作。从干部思想实际出发,善于抓住干部思想上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不断在“指导、引导、疏导”上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细。要注重做好干部的心理辅导、情绪宣泄工作,特别是在困难多、任务重、压力的基层一线,面对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应提早发现,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开展文娱活动等方式予以积极疏导。三要培养干部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局兴我荣”的大局意识和“局衰我耻”的忧患意识,增强干部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构建和谐文化,坚持以良好的环境氛围引领队伍。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财税文化激励干部奋发工作。一要开展文体活动凝聚人。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开拓思路、创新方法,通过组织富有成效的歌咏比赛、棋类比赛、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增强内部凝聚力。二要营造和谐氛围留住人。要在单位内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着力营造理解、信任、融洽的工作氛围,领导干部要用真情去理解人、感染人、尊重人、使用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说实话、干实事的人有奔头,让做小人、传小话的人没市场。

三要真心诚意帮助人。在日常工作中干部难免会遇到困难,领导要多给干部支持,多理解、多帮助。特别是工作有失误的时候,领导干部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能推过揽功。要通过出思路、教方法,帮助干部破解难题,增强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要运用典型带动人。要及时发现典型,主动培养典型,进一步发挥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要加强指导监督,坚持以科学的工作机制引领队伍。要带好队伍,必须严格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一要构建依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指导基层领导班子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自身建设、学习培训和责任体系等方面创新和完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班子议事规则、干部办事规则等,从制度上规范约束每一名干部的行为。二是构建干部任用人岗匹配分析机制。加强能岗相适度的考察评估,加强对领导干部适岗情况分析。在领导班子调整、轮岗等人事安排时,充分听取主要领导、基层领导班子的意见,因岗择人、因能用人,把合适的干部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每名基层班子成员的最大潜力。三是构建思想交流机制。健全落实主管局长和基层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的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各基层的主要领导带头与领导班子成员谈心、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科所干部每年至少1次,及时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四是构建关爱激励机制。适时开展优秀基层领导班子评选,适当加大对优秀班子及主要领导的奖励力度。健全和落实年休假等福利制度,关心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对有困难的领导同志,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五是构建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基层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明确凡属本单位工作中事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要按照规定程序,在班子充分

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篇7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重大的党性问题。党风是通过党员的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表现出来的,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执政党的形象, 群众往往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言行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作出评判。当前, 党员干部作风的整体状况是好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着突出的作风问题, 如:不思进取、漠视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贪图享受、阳奉阴违、独断专行、以权谋私等等, 群众对此反应强烈。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 但如果不警惕, 不抓紧治理, 任其蔓延, 就会损坏党群干群关系, 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就会干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程。

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既是检验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 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 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往往抵制不住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思想认识模糊了, 行为界限是非不分了, 总认为作风问题是小是小非问题, 不值得大惊小怪, 结果由小问题酿成大错, 甚至发展到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地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 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牢牢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以从严自律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

干部的作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令行禁止, 确保政令畅通, 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准。对领导干部来讲, 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 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 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当前, 严肃党的纪律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战略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 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严守党的纪律,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 决不允许出现不听党的统一指挥、不受组织约束, 自由散漫、各行其是的风气。总之, 从根本上讲,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对我们党的事业是否忠诚的重大党性原则问题。

怎样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关键是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负起责任, 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来抓, 列入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 要增强主动抓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好的作风是无形的力量, 领导干部的作风好, 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 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形成共建和谐的的强大社会力量,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 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作风好, 才能防微杜渐, 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袭,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其次, 提高有效抓的针对性。要正确认识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风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 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讲话中指出, 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八个新的突出的作风问题,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抓紧治理, 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我们今天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就是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 找准扎实抓的切人点。具体讲, 就是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 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从勤奋好学做起, 坚持学以致用,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干部的本领。二是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做起, 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从真抓实干做起, 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在抓好工作落实上狠下工夫。四是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起, 精打细算、严格把关, 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五是从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做起,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同时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六是从发扬民主做起, 领导干部要心胸开阔, 虚怀若谷, 从善如流, 平等待人, 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 自觉接受监督, 与大家团结共事。七是从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做起, 时时处处警惕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 防止手中的权利商品化、庸俗化。八是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做起, 讲操守, 重品行,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第四, 形成合力抓的整体性。各级党的组织要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 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 拓宽监督渠道, 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其一, 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制度。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制度坚持下来, 把学习教育同领导实践、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学习教育, 增强广大干部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其二, 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等。其三, 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 促使领导干部以好的作风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其四, 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对一系列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做到早打招呼, 及时提醒, 帮助领导干部把不良作风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领导干部自身是关键。从我做起, 具体来讲, 应从五个方面加强自身作风建设。

一是严格要求, 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作风是一种资源, 作风是一种环境, 作风是一种氛围, 作风是一种动力, 关乎事业成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一定要严字当头。除了各级组织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外, 更关键是要自我要求严格, 随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持之以恒, 洁身自好。

二是坚持学习, 把勤奋学习作为事业之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坚持把学习作为精神需求和政治责任, 把学习作为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永不知足, 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他人学习, 向实践学习, 不断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真抓实干, 把干事创业作为人生追求。认真贯彻市区党代会精神, 实现“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 关键在干。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干事创业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追求, 努力带领全区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把建功立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 把真抓实干作为践行宗旨的最好体现, 把争创一流作为工作的最高标杆。

四是心系群众, 把执政为民作为神圣职责。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同志,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 见诸行动。一是深怀爱民之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 倾听民声, 了解民意, 实现民愿。二是常为利民之举。为民雪中送炭, 解民之忧, 多办实事, 多做好事。三是善谋安民之策。注重调查研究, 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比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 一定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领导力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官德建设;必要性;途径;措施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及其政治操守。官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涉及到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体现出的道德问题。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官员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些官员的失德很可能已经构成了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短板”。为官应有德,从政方有道,官德的优劣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对于官员而言,知其重而后治。

一、加强官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官德建设是避免权力腐败的需要

孟德斯鸠就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对领导干部来讲,存在着将公众的物品或利益转变成他个人物品或利益的可能性。对于公共權力的这种腐蚀性如果不加以制约,就会让官员为追逐权力而勾心斗角。“腐败从缺德开始”,官员不“缺德”才能正确发挥权力作用。可见加强官德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本质、防止权力异化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官德建设是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

不容否认目前各级官员中还存在:公仆意识淡漠、本位主义严重、艰苦奋斗精神失落、腐败现象存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官德建设,依靠官德的内在约束力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只有从内心有所触动,进而主动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三)加强官德建设是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和社会风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如何,社会道德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德如何。官德正,则社会风气正,官德不正,则社会风气就歪邪。

二、加强官德修养的途径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古以来,从政为官者只有先“修身、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要求当政者首先要加强官德修养。

首先,德的修养源于勤读书、善思考、多实践。多读书是基础。读书是领导吸收文化养分,提高官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勤于思、善于思、深入思,就能提高干部自身的素质和德,从而更加有条理、有深度地学习和工作。践行,可以检验干部素质的高低。只有思路,而不“走路”,工作必然“短路”。总而言之,领导干部因读书而充实,因思考而深刻,因实践而成熟。

其次,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以德从政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又要为实现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克已自律。党员干部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努力为民办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通过增强自律意识,不断强化内在道德良知,增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评判力。

三、加强官德建设的措施

官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且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渠道、多方面着手,也需要长时间不松懈的努力。本文着重探讨其制度化途径,使官德建设实现的制度保障。

加强官德建设应建立一套体系,包括养成机制、评价机制、选择机制、监督机制等。其中监督机制的完善是最重要的,官德实践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官德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捷途径。领导干部道德责任的实现与强化,无论是通过他律的制度途径还是自律的途径都不能离开有效的监督。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官员的道德实践面临日益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挑战,要确保官员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清正廉洁,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的监督机制,对领导干部履行公职的全过程,即道德实践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官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由于官员社会身份比较特殊,因而对其权力的运用过程和道德生活实践过程的监督必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缺一不可,形成有机的、严密的监督网络。在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下,社会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会更为有效。这两种监督对于官德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这种对领导者言行的监督往往能够弥补上级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督的缺陷或不足,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民主性。此外,对政府官员来说,组织监督最具震慑力,但由于组织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因而始终摆脱不了利益纠缠,容易受到干扰,监督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然而,群众监督则不同,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是对官员基本的道德评判,因而也是官员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官员正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追求,才会正确地行使公共权力,自觉地将“执政为民”的官德规范贯穿于实际行动中。而且,群众与官员的行为有直接的接触和联系。因此,有效的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对官员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这样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被彻底消灭。

【参考文献】

[1]梁衡.官德[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2]刘余莉.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读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3]李珊珊.浅析加强“官德”建设的必要性[J].理论观察,2012,(4).

[4]邱小玲.官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制度化探索[J].求知,2010,(9).

【作者简介】

张欣(1981— ),女,陕西宝鸡人,硕士,中共宝鸡市委党校行政与法学室讲师。研究方向:政府行政管理与领导能力提高;雷晓丹(1980— ),男,陕西宝鸡人,中共宝鸡市委督查室干部。

上一篇:企业党员大会活动方案下一篇:老师个人工作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