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通用8篇)
当人们提到“经济危机”这个词,人们都会想起一幅图片,那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纽约华尔街头排着长龙的失业工人队伍。我们觉得经济危机应该是很剧烈很恐怖的事情,可如今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却并不突然,它就是一步一步的逼近我们,叩响了经济的大门,美国的次债危机是它的前兆。直至今日,我们对这次危机的讨论仍在继续,这场危机为什么会爆发,究竟会持续多久,它对我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它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危机有什么异同?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并谈谈自己对这次危机的看法。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比较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危机,其中心是美国,是由次贷危机引起来的。因此要理解当前的经济危机,就要说明美国的经济情况。
自上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世界各国货币一直保持与美元松散的联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国就利用发钞国的地位,大量发行美元,而世界各国为了得到美元,就不断的在贸易上对美国存在顺差。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但美国采用高利率,使各国不断的寻求美元,使美国的外债越来越多。这就像是高息揽储一样,借债发钱,这就是美国经济危机的基础。
而这次次债危机,是由于美国房产的泡沫引起的。房地产在炒作中不断升温,许多穷人没有钱买楼,美国银行就放宽货款的条件,又创新出一个金融产品——次级贷款,当经济泡沫没有破灭时,它是发财的一条门路。但泡沫总是有破灭的时候,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一些人无力还货,银行收不回货款,就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这就是次贷危机。
银行收不回货款就回收房产,进行拍卖,这样更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例如100万元的房子只值10万元,这样银行的资金也发生了危机,这就是危机的第二个阶段。所以一些大的银行也开始倒闭。
美国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只有注资给银行,这就要发行更多的美元,造成美元贬值。美元贬值造成石油、粮食涨价,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就造成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元的信誉受创,世界各国就不再相信美元,更进一步抛售美元,动摇了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这就会出现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危机的第三个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是全球资源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技术重新配置下的增长,发达国家因资本流出而滥发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因资本流入生产效率提高,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产能过剩型增长。在全球资本技术流动推动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依赖消费滥发货币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依赖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这样长期发展的后果导致全球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发达国家过度消费与发展中国家过度投资导致全球稀缺资源紧缺,能源与贵金属资源供给的紧缺导致全球需求旺盛并推动了全球物价上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度投资导致全球金融体系信用扩张过度,流动性超级泛滥。全球流动性泛滥为全球金融体系融资金融创新工具提供了广阔平台,金融工具的创新反过来为全球流动性跨域快速流动创造了条件。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在不平衡全球贸易结构推动下,全球流动性以合法或非法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造成发展中国家流动性超常泛滥,发展中国家先后陷入了通胀陷阱。在全球流动性超级泛滥的世界经济境况下,资产价格上升助长了全球需求结构变异,投资投机需求主导了市场需求,套利流动性替代消费需求流动性,在套利流动性催动下,资产价格无限推高,同时,超级流动性制造的通胀压力导致消费剩余进行保值投资,全球经济陷入了追求资产价格疯狂飙升的盲目时代。在套利流动性与保值流动性双重推动下,资产价格单边浮升,全球融资体系无限开放,融资体系的盲目乐观,全球流动性陷入了恶性循环,融资扩张——资产增值——融资再扩张-——资产再增值。
当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导致消费剩余进行保值性投资时,消费需求大为削弱。消费需求下降,融资体系信用扩张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借贷信用伴随着消费能力降低而降低。当偿贷能力影响到基本生活消费时,借贷承诺的价值已毫无意义,还贷能力与意愿消失了,普遍信用违约迫使信贷信用紧缩。
在金融体系融资工具与产品不断创新的全球化时代,一切金融创新产品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借贷信用体系。借贷信用体系遭遇破坏,信用紧缩。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缺,金融创新产品的贬值伴随着流动性紧缩同步出现,贬值效应引起市场心理崩溃。
金融创新产品缩水贬值,流动性紧缺直接影响到传统融资产品股票债券贬值缩水。这样,全球金融融资体系就会陷入流动性紧缺的崩溃境地。金融融资体系崩溃,实体经济应声崩溃,生产、供应、消费因流动性缺如而停滞,世界性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我们再来回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二三十年代的危机主要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是蒸蒸日上,但是这种生产是不顾需求的盲目生产,生产大大高出了消费。这就早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商店里产品丰富,但是那些都是资本家的和有钱人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没有的到任何缓和,劳动人民还是贫困如初。工人工资增长跟不上工商业利润,社会购买力下降,消费力减弱。这些无法销售的东西,最后被资本家扔掉或是倒掉,就形成了很荒唐的局面,一面是劳动人民吃不饱肚子,另一面是大量的牛奶等物品被倒掉。这种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同劳动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市过度发展与赊购消费发展,这种矛盾在股市的崩溃的推动下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因其影响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所以也称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二、危机将持续多久
二十世纪30年代由美国的“黑色星期四”引发的世界行经济危机曾一直持续到中叶,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也发生过几次小规模的经济危机,但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而且各地区也往往因社会条件差异而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
当前我们对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也在进行预测,但很少看到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详尽的预测,因为市场 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忽略一点点就会使具体的数据失去意义。然而,近来看见网上有关于此次危机持续时间预测的调查问卷,看到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将持续2年以上或更长时间,充分反映了投资者信心不足的状况,我认为,如果措施得当实施有力,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后,此次危机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应该会顺利的度过。
三、两次危机影响的比较
(一)范围的广阔性
当前经济危机无疑具有世界性,全球经济一体化把各国家、地区都卷入其中,相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眼下的危机则是世界范围的萧条,波及范围是特别特别广,只不过各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早在9月份就称美陷严重金融危机,将诱发全球动荡。现实的却证明了他这一说法。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加剧、不良抵押贷款剧增,规模惊人的衍生品市场急剧放大了这场格林斯潘
口中“百年一遇”的危机。时至今日,危机还在蔓延。
(二)最终诱发因素的共同性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黑色星期四”为导火索,股市的崩溃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的总爆发。消费信贷的过度发展、股市的虚假繁荣、政府监管的松懈以及投资者的“贪婪”等因素是这两次经济危机共同的诱发因素,也许这并非最主要的原因,但它对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向世界范围的波及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衍生工具最终酿成大祸。
(三)破坏作用的巨大性
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显而易见,大量工人的失业、工厂的倒闭使各国经济走向萧条。现在的媒体、报纸基本上都有报道各地有多少家工厂倒闭,多少工人失业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的,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已经并再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况。各国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市”,加强国际合作,对此危机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它的破坏作用。
四、总结与思考
尽管现美联储主席贝南克近日表示:“30年代大萧条与目前经济危机不具有可比性”,我们仍然认为两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如有些媒体报道华尔街的贪婪无度以及政府对金融创新监管的过度宽松,才是导致这次全球危机的真正原因,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但它却和当年的大萧条似乎是惊人的相似。当然有些因素是全球化的今日才出现的,比如金融工具的创新、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过剩,都对此次危机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从一组有趣资讯开始。
故事:香港老太太的钱变成美国年轻人的汉堡包
一个香港老太太说:“外孙子结婚我去了美国。外孙子家旁边有一对三四十岁的胖夫妇, 他俩每天不上班坐在门口晒太阳。就是这对夫妇, 还买了两套房子, 本来要被银行收回的, 但政府出来救市不让银行收房子, 他们不仅住得好, 吃得也不差。我明白了, 其实他们每天吃的汉堡包是由我来买单的, 你看, 我把钱买了银行的股票, 银行把我的钱借给这样的人买房子, 而且到期不用还。这样, 他们就可以不用上班、住大房子、吃汉堡包了。”
现象:韩国企业家进修:离开经济学院进入人文学院
2009年, 韩国各大学管理学院的CEO课程变得不像以前受欢迎, 但人文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的课程却突然大热, 人们为此感到疑惑不解。因为以前的多次经济危机人们能够从经济和管理领域找答案, 但次贷危机的发生根源在哪?经济学者、管理学者和企业经营者却找不到。后来发现答案在经济领域之外, 于是韩国企业家认为好象与伦理道德有关, 于是他们就去人文学这类学院找原因了。
笔者不能确定:在韩国, 企业家观点都与上述资讯一致, 但可以肯定:
一是, 次贷危机充分爆发后的事实证明:次贷危机的表面是经济危机, 实质是道德危机, 所以使得这次危机具有与从前多次危机明显不同的显著特征。
二是, 可以从中观察到韩国企业家与其他国家不同, 进一步寻求这个基础比朝鲜差、起步比日本慢, 但现在却敢与日本较劲的深层原因所在。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 以三八线为界划分朝鲜南北部, 8年后的1953年6月27日停战协议签署, 这时的朝韩半岛一片焦土, 但现在韩国GDP总量和人均分别排在全球第11位、第37位 (中国第2位、第100位) 。几曾何时, 人们都在惊叹日本的发展速度, 几乎没有人去关注韩国这个后来者, 但今天, 人们不得不调整视线。
分析韩国发展过程, 有一个特殊发现:在四十几年中经历了四次世界性或大区域的经济危机, 在每次经济危机后, 别的国家有的一蹶不振、有的要历经好长一个停滞时期。但韩国在每次经济危机后不仅很快复元, 而且确立了新的发展模式, 之后就快速发展了。经济危机是否造就了韩国“危机经济”?下面作粗浅探讨。
韩国发展轨迹
(一) 韩国模仿了哪个国家?
一是学了日本。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 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 至1945年日本投降,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南韩国北朝鲜。尽管这段历史对韩国人来说铭心刻骨, 但难能可贵的是, 不少韩国人很快就向日本人学习经营与管理。笔者在韩国培训期间发现:韩国的主要企业都是五六十年代主要向日本公司学习的:如三星电子公司1969年设立、师从日本三洋公司和NEC公司, LG电子公司1958年设立、师从阿尔卑斯电气公司, 现代汽车公司1967年设立、师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POSCO钢铁公司1968年设立、师从新日本钢铁公司。三十年后, 作为徒弟的不少韩国企业已远超了当年的师傅日本企业。三星集团是韩国发展最快的企业, 也是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旗下的三星电子公司早已超过日本所有世界知名电器公司利润总和, 是全球创利最多的电子企业。
二是学了美国。与企业家前往日本不同, 不少韩国教授在大学时期就前往美国。1948年开始, 美国给了韩国多方面的支持, 军事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但通过研究发现, 韩国在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也深受美国影响, 新的科技知识和经济思想很快为韩国带来了新的发展。
三是自创模式。企业家学日本、教育家学美国, 先学日本经营、后学美国管理,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 大国与小国发展模式的深度碰撞, 在全球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国家。
这种学习, 为韩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使其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弱国很快变成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但到2000年后, 韩国企业发现日本、美国模式的缺陷不断呈现,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日本企业的家族色彩和用工制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后劲;美国企业的过度自由化、个性凸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在学习日本、美国之后, 韩国明确提出要创立自身的、而且在世界领先的经济发展模式, 进军世界一流发达国家。于是淡化家族色彩, 实行有较强约束力的现代企业创新机制和职业经理制度。仅用十年时间, 人均GDP就从1997年的10000美元翻了一番到达2007年的20000美元, 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涌现了许多世界领先产业:造船世界第1位、半导体 (DRAM) 世界第1位、手机 (CDMA) 世界第1位、数码电子世界第4位、纤维产品世界第4位、钢铁世界第5位、汽车世界第5位。
(二) 韩国经济发展历程
1953朝鲜战争结束
1961朴正熙总统上台 (韩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1962第1个5年计划
1963人均GDP100美元, 出口1亿美元
1969 GDP超越朝鲜
1971新兴工业国, 新村运动
1972推进重化工业
1973经历第1次经济危机 (世界性石油危机)
1977人均GDP超1000美元 (是1963年10倍)
1979经历第2次经济危机 (世界性石油危机) ;朴正熙总统逝世, 所有的重工业进入全面增长
1987人均GDP超3000美元 (是1963年30倍)
1988汉城奥运会
1995人均GDP10, 000美元 (是1963年100倍)
1996成为OECD成员国
1997经历第3次经济危机 (东南亚引发)
2007人均GDP超20000美元 (是1963年200倍)
2008出口超过4000亿美元 (是1963年4000倍)
2009经历第4次经济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2010成为G20主席国
(三) 韩国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韩国步入发展轨道后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聚“量”阶段 (规模经济) 、重“质”阶段 (发展中国家) 、创新阶段 (中等发达国家) 、独创阶段 (发达国家) 。从上述观点可看出:这四个阶段恰恰是四次危机冲击之后出现的。肯定不能说韩国经济全是经济危机带来的, 韩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毫不例外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 但其他国家还在倒退期时, 韩国明显比其他国家快速找到了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又较快进入了比危机前更快的发展轨道, 这正是韩国的特别之处, 但这绝非大自然的恩赐!如用竹子作个形象比喻:“一结长一节、节节往上升”, 这个“结”就是经济危机, “节”便是经济增长。
特有的“危机经济”
下表可以看到韩国在四次经济危机的克服方案, 其中最重要的是该国在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战略。
(一) 第一次危机 (1973年)
关键词:投资、出口、增长
1. 推行战略的背景。
阿拉伯国家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油价暴涨四倍以上, 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生产萎缩, 经济停滞。
脆弱的韩国经济在危机冲击下几乎崩溃, 急需采取应对战略。策略之一——常规战略 (多数国家采用) , 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慢慢向好, 二是较快向坏;策略之二——非常规战略, 这也有两种可能, 一是很快崩溃、一蹶不振, 二是快速向好、倍数增长。策略之一的第一种情形对当时基础很差、十分贫穷的韩国没多大作用, 而第二种情形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策略之二的第一种情形是最糟糕的, 第二种情形是最理想的。寻求国家较快发展的坚定信念与敢于承受失败的魄力, 使朴正熙主导下的韩国, 在大灾大难面前用排除法排除了第一种策略, 毅然采用了第二种策略, 同时全力以赴防止策略之二的第一种情形产生。这是一次大的博弈、甚至于赌博。
1961年朴正熙总统上台, 他是韩国历史上争议巨大却最重要的人物。据说, 在朴正熙逝世30周年的2009年, 韩国对这位一手缔造了“汉江奇迹”的韩国前总统进行了研究, 韩国《朝鲜日报》一份调查显示, 80%的国民舆论认为, 朴正熙功大于过, 而“功”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朴正熙先后推行了“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经济发展史上五大战略之中的两个) , 其中“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资本主义在韩国的首次呈现。启动了每期为五年的国家发展计划, 朴正熙任内推行了三个“五年计划”。
2. 推行战略的过程。
大规模扩大投资与主攻出口是上述策略的载体, 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来推动投资, 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主攻出口, 同时禁止国外产品进口, 保护和培育国内市场。
在其他国家取消或减少原有投资时, 韩国政府反而大规模进行大项目投资, 此时, 三星电子和POSCO钢铁扩建, 现代集团开始建造船厂 (当今世界第一的造船业就是在这时起步的) , 积极的投资让韩国在全球产业原料市场中成为需求的大供应商, 为韩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性增长, 1975年至1977年韩国出口增长了36%, 1977年人均G D P超1000美元 (是1963年10倍) , 经济基础就此建立。
3. 推行战略的资金。
当时韩国根本没有大额资金, 于是政府就直接设立和管理专属的运作企业, 通过国家信用对外国举债, 然后低门槛借给企业。政府的“亏本生意”带来了经济的整体增长。
4. 推行战略的效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
这种投资在规模上都大大超过了本国危机前, 在速度上则超过了全球很多国家, 通过对产业的准确选择和政府对投资过程的有效控制, 按既定方向推进, 实现了较快增长, 效果显著。
产业成功得以转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在后来几年全球经济危机恢复期, 韩国不仅为本国、更为外国提供了新型产业的各种原料, 于是直接拉动了出口。投资、出口、增长三大目标就实现了, 世界各国经济还在缓慢爬行的时候, 韩国却举国欢腾, 不仅如此, 这样一来, 这种经济危机推动的迅速工业化, 加上1971年开始的卓有成效的“新村运动”, 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的重大转变。
(二) 第二次危机 (1979年)
关键词:反思、调整、提升
1.推行战略的背景。1978年, 伊朗巴列维政权组织对霍梅尼反击爆发伊朗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危机前韩国的四大现状:一是国家上下沉醉于工业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喜悦而不能自拔, 普遍出现盲目乐观倾向;二是出口金融长期增长过度;三是1977年美国卡特总统即位, 驻韩美军撤退, 韩国国防开支上升;四是1979年10月26日, 朴正熙总统被害。上述四大原因使韩国受到致命打击!1980年GDP随即下降了1.2%、失业率高达12%。这个时期与上次危机存在很不相同的现实状况, 韩国会采取何种对策呢?
2.推行战略的过程。1979年12月12日, 全斗焕总统上台, 面对危机, 他采取了与朴正熙“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反的战略——“不干预策略”, 即由各经济体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校, 韩国经济政策模式转换到专注于稳定物价与均衡发展的方向, 向市场经济体制调整转型。这一变化不是没有依据的, 相反, 是经过对前期盲目发展的经济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反思做出的决策。
3.推行战略的方式。全斗焕政府主要负责政治和外交, 经济决策由新设立经济首席秘书官负责, 主要做两类事情:一是提出和推行了韩国经济从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二是“重视福利、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这些措施改善了韩国经济、克服了经济危机, 为国家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行战略的效果——体制蜕变、步入富国。宏观经济体制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微观经营理念从数量叠加向质量提升转变。这个时期, 经济健康稳步增长, 1987人均GDP超3000美元 (是1963年30倍) , 1988举办了汉城奥运会, 全民性的信心增强刺激了经济发展, 1995人均GDP超10, 000美元 (是1963年100倍) , 1996更成为OECD成员国。至此, 韩国进入了发展中国家行列。
(三) 第三次危机 (1997年)
关键词:开放、转移、创新
1.推行战略的背景。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 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俗称“富人俱乐部”。OECD要求成员国开放国内市场, 这一方面使韩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 但同时也冲击了国内的企业、产品和市场。1997年1月韩宝钢铁破产、4月三美特殊钢破产、7月起亚汽车破产……。
正在这时, 1997年1月,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10月底起韩元加速贬值, 股市跌幅超过40%。韩国企业大量倒闭使银行呆帐坏帐剧增, 信誉下降, 国际市场融资艰难, 到期应偿外债增多, 几百万韩国人失去了工作, 15家银行倒闭。此次经济危机对韩国的打击可想而知。当年11月, 韩国政府宣布延期偿债。
除了外因, 实行了市场经济多年的韩国, 时至1997年的民间经济规模已扩大到政府无法有效调控的程度, 企业已高度国际化并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这使金融危机到来时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2.推行战略的过程。一是政府果断干预。曾经亲自参与亚洲金融危机重建工作的韩国友利银行行长朴海春表示, 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复杂性, 仅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旦出现危机征兆, 政府就应及时、果断干预。二是寻求IMF救助。IMF向韩国提供了5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性贷款, 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13日与I M F达成协议, 接受了I M F提出的条件, 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如I M 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等等。同时, 韩国企业不得不顺应IMF制定国际标准, 改变其运营状况。为此, 韩国做出了让步, 韩国商法于1998年做出了修订。三是推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战略” (韩国经济发展史上五大战略之一) , 韩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把主要载体由国家转移到企业上,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形成推动韩国进入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原动力。
3.推行战略的效果——国家经济重心转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由国家的宏观经济转移到企业的微观经济, 使韩国从七十年代的“劳动力为本”、八十年代的“资本为本”, 过渡到1997年后的“创新为本”。韩国2007年人均GDP超20000美元 (是1963年200倍) 、2008年GDP世界排名第11位、2008年出口超过4000亿美元 (是1963年4000倍) , 正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其中, 在韩国企业中, 三星集团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典范, 而在三星集团中, “人力开发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国经济策略轨迹, 从此可见一斑。
(四) 第四次危机 (2008年)
关键词:道德、诚信、规范
1. 推行战略的背景。
2008年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世人所熟知: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破产为标志, 自此向世界各国漫延。受损的程度因下列三个要素而不同:一是经济全球化程度, 二是与美国金融、经济的关联度, 三是本国政府及特大型企业的外债。受损度大的国家 (主要是欧洲国家) 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财政危机。可认说, 此次经济危机影响着至少半个地球, 直至今天仍未完全平息。
对产生危机原因有多种说法, 其中:
杰克韦尔奇 (美国通用公司前CEO) :次贷危机因相关的延伸产品过于繁杂而不良所引起 (笔者:可理解为延伸金融工具无度扩张) 。
苏茜韦尔奇 (《哈佛商业评论》主编) :依人文学的思维, 其实所有相关人士都是罪人:开发并销售不良产品的投资银行、放宽投资银行制裁规定的人、国家当局、轻易购买不良产品投资者、作假的信用评级机构、不自量力的购房者……。
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引发国整体性的、涉及重要执行面的道德问题。而这种行为的客观基础则是拥有世界货币和绝对金融中心地位的国家, 只有这种国家才有可能利用国外以至全球信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换句话:没有这种基础的国家引发不了这种危机, 与其说次贷危机是一场经济危机, 倒不如说是一次道德危机, 就象笔者在本文开始引用的资讯一样。
韩国境况:一是股指大幅下滑、股市大量缩水;二是内外投资低迷, 外汇市场动荡;三是资本流出严重, 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四是国内消费减少, 市场活跃度大降……。决定一国经济的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无一例外皆受到了重挫。
2. 推行战略的过程。
一是常规 (经济) 策略:如稳定金融体系, 国有银行资本金、为国内银行外债担保;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扩大研发投入、强调科技创新;梳理国际关系、加强对外合作等。二是特殊 (非经济) 策略:一场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共识的经济领域道德重建运动。在这方面, 不少国家也有体现, 但就敏感性程度、影响面和深入程度而言, 韩国确有不同于别国之处。当然, 虽现在还处于过程之中, 但效果已逐渐呈现。
3. 推行战略的效果——伦理道德回归, 促进经济发展。
据前几年前往韩国考察的人说:当时韩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还很热衷于虚拟经济和金融工具, 对社会责任和经济道德涉之不多。但时至今日, 我们此次赴韩考察, 观察到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政府已出台了多种规范经济与企业行为的制度措施, 企业家纷纷离开企业前往大学进修时, 不是去经济管理学院, 而是去了人文社会学院, 在很多时候、不少场合都能听到社会责任与诚信重建的内容。不管是在高档商城, 还是在街边小摊档, 基本没有假货、明码实价。各种场所卫生干净、经常感受到待人礼貌……。旨在通过伦理道德的重建与提升, 使韩国经济核心动力源回归到科技创新与规范经营的正常轨道上, 2010年成为G20主席国。韩国2010年GDP总量及人均分别达1.002万亿美元和20500美元, 时隔3年后重新突破1万亿美元和2万美元大关 (2007年GDP总量1.05万亿美元、人均21695美元) , 发达国家地位稳固。
“危机经济”成功之道
韩国几经磨难, 从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 过渡到信息经济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经济社会基础是技术创新) , 现正跨入知识经济社会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造福个人与社会, 包括社会、伦理及政治) 。
在观察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深深感触到:不仅韩国经济与经济危机密不可分, 而且确实出现了“危机经济”。毫无疑问:与他国一样, 经济危机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但韩国基本上都能较快地找到危机原因和应对策略, “较快”两字至关重要, 在危机面前, 时间就是国家的生命、就是国运。而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危机过后, 韩国经济不仅没有倒退, 反而以全新的、符合全球格局要求的面貌出现, 产业升级了、社会进步了、国力强盛了。这时, 谁能说经济危机给韩国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即使无法准确下结论, 但韩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已足以让人去思考和研究, 从中也肯定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笔者认为:“危机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下列两大方面。
一是韩国推行了异于他国的战略。
除了在不同时期引入上述三种战略外, 居于本国资源、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等国情要素的深入研究, 在整个历程中都采用了“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 (韩国经济发展史上五大战略中的两个) , 不同战略相互作用产生合力, 推动了经济整体快速向好。每次遭遇经济危机, 除了韩国企业家特有的敏感性外, 政府一方面引导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淘汰和结构调整, 减少资源消耗, 同时扶持强有力的企业生存下来, 使其合符未来产业导向, 参与全球资源分配。通过增强一个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是在危机管理上确有过人之处。
韩国 (经济) 开始就象一棵“小竹苗”, 历经了一次比一次强大风暴, 在每次风暴将其几近催毁之际, 韩国经济就出现了强有力地反弹, 并且站到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某些领域还领跑世界、一些企业成为全球典范。过去毫不起眼、甚至靠外国援助度日的贫困落后国家, 经过不懈努力早已长大成材, 而今天, 这棵“小竹苗”更在世界“大森林”中显得耀眼夺目。
韩国经济政策和战略肯定也存在不少失误, 目前的经济、社会肯定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九一现象” (90%经济总量掌握在10%的私人财阀手中) 、“单边全球化” (矛盾的民族经济:韩国多家银行为外资所收购而未见韩国银行参股外资, 大企业集团全球扩张明显, 而外国企业进入韩国却困难重重) 等。同时, 经济政策的选择也与不同的国家制度和文化有关等等, 因篇幅所限, 在此不再作一一剖析。
一边是高位运行的CPI,一边是持续下滑的GDP。中国面临保增长还是反通胀的两难选择
被视为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的上海,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罕见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楼市“拖累”经济增长?
上海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7月24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对上海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数,导致GDP少增长0.4%。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1998年以来,上海房地产投资占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的水平。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杰认为,投资过于集中到房地产行业,不可避免地对很多其他产业形成了挤压和替代,并直接影响到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
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的经济,对房地产市场非常敏感。个中原因就在于,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长期偏高。坊间对此的通俗解释是,“房地产绑架了经济”。
北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7月,北京市发改委表示,未来将提高其他产业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以增加城市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上半年,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滑落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目前,房地产投资占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然接近50%。
房地产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尚不足20%,该数据并不包括房地产相关产业投资。
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钢铁、水泥、建材等上游产业,以及家电等制造业下游产业来实现——2008年上半年,由于房地产投资增幅的回落,国内钢筋的产量已经减少1%。证券日报发表国海证券分析师朱生球的预计,未来1年,由于房地产投资放缓,国内钢铁价格可能下调20%。
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
不管怎样,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房地产陷入萧条的同时,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确实处于转向之中。
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其基准指数——上证指数从2008年初的5200多点一路跌至9月初的2300多点,成为同期全球下跌幅度最大的股票市场。
同期,房地产股票平均跌幅则接近60%,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集团A股股票价格则缩水了3/4以上。
过去半年中,中国证监会通过多种措施重振投资者对于中国股市的信心。政策行为主要着力于规范大小非解禁和严惩内幕交易等措施,以此来促进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为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之初大小非问题预留的隐患,2008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通知,7月21日又宣布,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中登公司网站上定期披露;8月25日,规范金融从业人员“老鼠仓”行为的条款也写入刑法修正案草案,目前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与之前“政策托市”意味浓厚的调整不同,此次证监会的诸多措施更多着力于制度建设,因此效果也不如之前提振市场的效果明显。
微观层面的经济下滑风险也在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长已连续4个季度下滑。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近两成,纺织业发展面临困境,电力石化企业也出现前所未有的亏损。
最突出的是,大批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6日披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7月7日,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办公厅等部门紧急报送《当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亟待改善》的调查报告,为中小企业向国家寻求政策支援。
融资困境是导致中小企业困难的重要因素。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资金短缺只是中小企业倒闭的导火索。由于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在弱外需和高成本的双重夹击下,中小企业难以避免转型的冲击。
不仅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比较集中的汽车行业,2008年国内产销量涨幅也出现下滑。一般而言,汽车业这一对市场变化反应,要先于其他产业,可视为观察宏观经济动向的风向标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7个月国产汽车产销增幅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新华信汽车行业分析师朗学红认为,今年宏观经济紧缩,股市和房市的波动等因素都会对车市尤其是中高级车市产生较大影响。
宏观经济下行已经影响到国家税收增长。在经历了18个月的红、黄灯之后,财政收入终于在7月进入了绿灯区。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08年7月,国内税收增幅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其中证券、保险、房地产业营业税收入均出现了负增长。
在8月18日财经杂志出版的宏观经济周报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表示,国内登记失业率,2008年2季度比1季度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蔡认为,如果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持续困难,将进一步促使失业率上升。
在保增长与反通胀之间
一边是高位运行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一边是持续下滑的GDP。对在保增长与反通胀之间疲于奔命的中国政府来说,目前面临两难的政策选择。
如果担心经济滑坡,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积极财政政策,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如果继续实行紧缩信贷,财政政策也不作调整,那么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放缓。
决策之难,源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尚未明确。关于经济增长走势就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看法。预言经济下滑者,主要依据在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房地产、证券市场波动、中小企业成本上升;认为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者则坚持,中国政府将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增加投资拉动经济的呼声日高。国际投行摩根大通在8月下旬发布的一份报道称,中国政府领导层正在认真考虑一项总金额至少2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并可能于年底前放松货币政策。
然而,自2008年持续上涨的PPI(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和仍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指数,并不支持经济刺激的方案。PPI所标识的工业品价格是推动CPI高启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居民消费品的价格,受生产阶段的工业品价格影响明显。单纯地对CPI的抑制并不彻底,只有将工业品价格指数降下来,CPI才有可能得到本质上的抑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8月31日在深圳召开的世华财讯系列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现阶段CPI有失真之处,PPI可以起很重要的参照作用。分析2008年1月到现在的物价走势,可以看到企业对PPI上涨带来压力的消化能力在逐步减弱,最近几个月PPI向CPI的传导在增大。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产生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历史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看法
浅谈经济危机
从2008年开始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一大片企业相继申请破产,许许多多的人纷纷失去工作、失去房产、失去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被这前所未有的寒冬吓怕了,也吓傻了。如何过“冬”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我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产生泡沫,而危机能去除这些泡沫!我们要是能换个角度去看待经济危机,情况也许就没想象当中那么严重了。我认为经济危机未尝不是一剂治疗经济创伤的良药。我们要是把经济比作一辆列车,而经济危机就应该是这辆列车的刹车。当列车开得过快或者说偏离正确轨道时,刹车就能及时让列车放慢速度或者直接让列车停顿一段时间,这样既起到缓冲作用又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车。经济这列大型列车需要经济危机这个刹车去调节,否则很容易出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正因为有这么严重的经济危机,才会给我们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不应该惧怕危机,而应该好好地把握住危机带来的契机,正视危机,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一、经济环境影响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
经济问题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
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
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
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
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四、结束语
1经济危机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 这个基本矛盾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是: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及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所必需增加的投资是通过资本积累得到的, 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当且仅当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都顺利完成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2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 就如影随形且周期性的爆发。根据不同的角度可将危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 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 因此, 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 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 也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 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 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 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 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 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 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但是, 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 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 正如E.K.亨特所说:“他们宣称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政府明智地利用权利去征税、借债、消费来加以挽救。资本主义从新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 公众信心也从新恢复。”二战之后,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 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 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 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 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 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 若考虑乘数效应, 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 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 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 因此,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 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 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 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 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 (一个借债人借债再贷给其他人获取利息) 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 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 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 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 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 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 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 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 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 (实质上是转化) 为系统风险, 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 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繁荣时加速繁荣, 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 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 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 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 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 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 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 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据统计资料, 美国储蓄率在2004年为1.8%, 而到2005年为-0.4%, 2006年为-1%, 2007年为-1.7%。借助信贷, 美国人的消费在200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就分别达到了82157亿美元和82443亿美元。
正如前文所述, 为了满足此种需求, 企业也会迅速提高负债水平以扩大供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 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 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 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 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 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 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 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 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 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06.
[2]E.K.亨特.经济思想史--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03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和恶化,不仅是金融意义上的“信用危机”,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信用危机”。金融领域从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的“金融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大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称。次级贷款是银行放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房屋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都深谙次贷质量之差,然而在强烈逐利目的的驱动下,欲望一定会冲破信用的底线,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造危机的合谋者。
首先,房贷机构缺信。两房拥有国家信用担保下的特权,各种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优惠政策,使“两房”拥有了准政府机构的特殊法人地位。尽管“两房”发行的债券均为无政府担保的债券,但多被评为3A级,被投资者视为与政府国债类似的无风险债券。应该说,准政府机构的金字招牌使公司获得了无限的发债权,且融资成本大大低于私营机构。在此背景下,“两房”的融资能力迅速膨胀起来,资本和负债业务都迅速增长。当“两房”进行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在整个住房融资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时候,自然也产生了较高的、非均衡的市场集中风险。
其次,投资银行缺信。投资银行等机构将次资产品进行层层分解和打包,将本来是高风险的产品,包装成精美的证券化产品,推销给普通投资者。
再次,评级机构缺信。评级机构将风险极高的垃圾房屋债券,评级为高等级的优质债券,使得普通投资者对该类产品产生乐观预期和非理性追捧。
最后,联邦政府缺信。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垮塌。
第一波银行信贷危机。两“房”接管难以改变更多金融(银行)机构频临危机边缘。由于两“房”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并对由此生成的债券进行担保,因此,美国各大投资银行和两“房”是背靠背的关系,两“房”的担保使过渡的证券化显现出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放大,而放大风险转移和传递无疑为系统风险的实现创造可能,随着贝尔斯登和雷曼宣布破产、美林被并购,华盛顿互助银行(WM),美国国际(AIG)等金融机构日益恶化的财务问题也将对金融市场造成沉重打击,瘫痪整个银行体系。
第二波赤字危机。政府买单将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08美国周期性调整后的预算赤字将为4070亿美元,约占GDP的5.4%,而随着接管两“房”2000亿美元的财政注资以及联邦政府将在公开市场收购两“房”发行的按揭抵押证券的巨额坏账(如按最终损失率5%来计算,接管两“房”的债券损失在2500~3000亿美元之间)。以两“房”接管为标志,美国政府又掀起了国有化AIG,注资7000亿的救助行动,耗费近万亿美元资金,将使联邦政府账面上的债务率和国债负担大幅上升,导致经济恶化。
第三波全球性债务危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点。银行间借贷实际上陷于停顿,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压力指标都达到了创纪录的峰值水平。随着2008年第三季度还债高峰的到来,不仅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会急剧恶化,债券市场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使长期以来支撑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面临威胁,进而引发一场全球性债务危机。
第四波美元危机,最后就可能危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动摇美元霸权地位。美国金融动荡以及实体经济恶化的风险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大量抛售,美国金融市场的融资资源将萎缩。由于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和全球贸易的70%以美元结算的客观现实,如果各国减持美元资产或资本逃离可能引发美元危机,并以美元为载体将危机蔓延,影响世界各个经济体的实体经济。
第五波经济危机。如果美元陷入危机,将使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穿越美国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通过商业银行、影响企业生存向实体经济蔓延。一旦蔓延形成,将会使目前这场还停留在投资银行领域的虚拟经济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对整个美国造成实质性的重创。根据花旗银行经济金融模型测算,由于危机的影响,美国进入衰退的概率可能由之前的10%上升到20%。
危机是推进制度变革、激发制度潜能的有利时机,危机考验了我们,也警示了我们。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看,此次次贷危机表明其背后世界经济深层因素正发生悄然变化,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这句话可以超越时空。危机发生后,人们总要问责于监管。监管只是被动的约束,终有“漏网之鱼”,他律不如自律,只有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机制构建等方面将信用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上,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统一,通过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惩戒机制,构建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信用为核心,政府信用为保障的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才能远离风险与危机。
在个体信用层面,目前大型商业银行都归国家所有,使信贷变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信用关系,不仅容易导致呆坏账,还会将政府陷入一般信用关系中,加大监管成本,因此,中国应该规范和发展最基本的私人之间的产权和信用关系。
在企业层面,今后应该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机制构建等方面将信用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上,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和负债规模的控制机制,完善担保和抵押制度,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惩戒机制,控制各个环节的道德风险。
在国家层面,当前混乱的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下,仅仅依靠市场监管和内部严控是不够的,应建立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信用档案,全球所有较大的信贷活动都应记录在案以便追踪风险。
【经济危机论文】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专题05-25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06-2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09-14
历史上经济危机整理09-26
经济危机的我们该如何做05-29
经济危机对水产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07-06
经济危机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12-07
危机话题议论文11-11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