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共8篇)

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 篇1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音乐由于同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音乐在反映现实上所缺乏的客观性、具体性,或从歌词方面,或从舞台因素方面得到了辅助,但是,“音乐在这样的综合体中不是第二位的。不仅是对歌词或舞台动作起补充作用,相反,音乐在这里是基本的主要因素,而唱词只是对音乐表现进行解释,加以具体化。

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 篇2

研究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 都可以从美学高度与美学视角上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也就是说, 研究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乃是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它对于指导音乐艺术实践,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新见与浅见, 以作引玉之砖。具体来说,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有以下四点,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抒情性

音乐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 是抒情性。

音乐是抒情的艺术, 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对于这一点, 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音乐家早已达成共识, 并有过许多透辟的论述。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2]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3]

事实上的确如此,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的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哀怨之情, 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的热烈之情……无一不是人们情感的宣泄。

二、表演性

音乐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 是表演性。

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 都以表演———演唱或演奏为中心, 倘若没有表演, 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声音艺术的音乐。也就说, 表演是把纸上的乐谱———“设计图纸”变为真正的“音乐建筑”的具体“艺术施工过程”。所以音乐表演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工程, 被称作“二度创作”。关于音乐表演这一审美特征, 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说得十分精辟:“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 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 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 具有自己的着作品本身的面貌。”[4]

三、形象性

音乐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是形象性。

作为听觉艺术、声音艺术的音乐, 其形象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听得到的声音形象。这种声音形象全凭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依歌联想、想像等心理要素来塑造。

正因为如此, 音乐的形象性才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等独有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考量, 形象性仍然是音乐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例如二胡曲《赛马》, 人们全凭音乐来想像出蒙古族赛马的形象———人的形象、马的形象、那达慕大会景物的形象、人的服装、饰物等的器物形象等等。

四、节奏性

音乐艺术的第四个审美特征, 是节奏性。

节奏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 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 形成旋律的骨干, 也是音乐结构的要素之一, 使得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澜起伏, 极大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甚至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体裁。例如歌曲《大刀进行曲》, 就以偶数拍子, 节奏鲜明的特点, 表现出进行曲的特点。与此同时, 节奏还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特征,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 以缓慢的柔板的节奏, 表现出悲痛与哀伤的情感。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5]

摘要:音乐艺术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更是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 均具有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意义。本文以抒情性、表演性、形象性、节奏性为四大层面, 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抒情,表演,形象,节奏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P195.

[2]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P239.

[3]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83.

[4]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P180.

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 篇3

一、古典与流行的音乐风格

从幼年时就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韦伯,具有很高的古典音乐修养,加上他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将严肃音乐的创作规则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创造出通俗易懂、格调高雅、雅俗共赏的音乐剧歌曲。这也是韦伯音乐剧中的女高音唱段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百老汇那种原有的轻浮草率、热闹喧哗、轻快欢乐的风格被韦伯音乐剧所超越。韦伯不仅能纵横自如在古典、流行、爵士乐、摇滚乐、乡村民谣的领域左右逢源,源源不断地写出优美动人的旋律;而且其深刻优雅的作品和曲风乐韵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仍在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剧一方面是在古典歌剧当中融入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另一方面则是歌剧古典美的感人魅力所在,即保留了大量优美抒情的长调唱腔。他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用不同的音乐语言巧妙的展现出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即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

二、浪漫唯美的音乐旋律

众所周知,旋律因素在音乐剧的歌曲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音乐剧作的必备条件就是要具备优美的、如歌的、动人的歌唱性质的旋律。“一首被广大观众熟知并传唱的好听音乐剧歌曲,对吸引更多的观众去观看音乐剧,从而扩展此部音乐剧的知名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要成为经典的音乐剧歌曲,达到良好的社会和商业效应,下面几个条件必须具备,一要有流畅优美的旋律;二要短小简单的篇幅;三要音域不宽、易唱易记、便于传唱。所以,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旋律。“在传统的音乐剧创作中,作曲家是突出的核心,总是先作些旋律出来然后再去填词,这实际上是轻歌舞剧的创作传统——旋律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旋律在音乐剧中的重要性。

三、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

任何一部音乐剧,都不会缺少鲜活的角色塑造,正是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支撑了整个音乐剧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贯穿了整个音乐剧情节的发展。在音乐剧中,观众了解一个人物或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不仅可以从舞台上他(她)的念白、动作、表情、舞蹈来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赋予了每个人特定的人物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也就是说,听众不仅可以在音乐剧中看到剧中的人物,还应当能够“听”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这些音乐元素都能够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其独特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音乐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微妙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演员通过语言和舞台动作所无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心观念。音乐恰恰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上,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启示

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容。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因此,剧本故事内容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部音乐剧好坏。如果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不能从一开始就吸引观众。没有深入浅出讲述故事的方法,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都会使音乐剧的观演效果大为逊色。韦伯音乐剧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的开始,必须具备一个好的题材,一个具有真实、完整故事内容的题材。纵观韦伯音乐剧的剧本创作,大凡成功的作品,总是有个曲折动人的好故事来作为情节框架的基础。

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韦伯的音乐表现手段极其多样化,他在音乐的创作中,将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民间的各种风格和创作手法加以吸收和融合,在音乐的旋律特征上,也是发挥其一贯的优美、动听和流畅的写作特点,在声乐的演唱上,则是各种唱法被打破界限,美声与通俗歌手同台献技,器乐上又将传统交响乐队与流行的电声乐队等各种因素融为一体,从而给观众造成极强的的听觉效果,让人耳目一新。音乐剧创作的成功不仅要动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也是不惜代价的动用了尽可能多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其在艺术表现上达到最强烈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

雅俗共赏的审美品质。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这一点也正说明了韦伯音乐剧音乐创作的特点。韦伯从幼年时就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且具有很高的古典音乐修养,加上他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将严肃音乐的创作规则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创造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通俗易懂的音乐剧歌曲。这也是韦伯音乐剧中的女高音唱段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受到大众喜爱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韦伯音乐剧中的歌曲及音乐创作大多融合了古典音乐、乡村音乐与摇滚音乐等音乐元素,旋律紧扣每一部音乐剧的主题,且能跟得上时代潮流。其音乐剧的大多数歌曲在音乐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在牢牢抓住大众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这点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品质是音乐剧走向成功的关键。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篇4

一、摘要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

三、正文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 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十大古曲之《春江花月夜》便是典型的例子。从内容上看,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最动人的事物依次展开,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月夜春江的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在迷人的曲调中被展示得酣畅淋漓。具体的演奏形式中,各种乐器各自发挥、相互交融,琵琶着重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的声响,二胡则以其独特的音色表现出绵绵的思绪,古筝把舒缓的水流之声展现得十分逼真,洞箫表现出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各种乐器在演奏时变幻莫测,围绕同一主题,旋律委婉、节奏流畅多变,任何一名听者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走进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中,都不得不拍案叫绝。

意境美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开作者在创作中将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将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则是意境美是另外一个源泉。借有限之物表现空灵和悠远的韵致在许多古代音乐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名曲大都是通过极其有限的环境展现出或气势磅礴、或空灵幽远的气质,这种融实入虚的方式,让人们超越音乐的限制,大胆地想象之后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情境。

(二)文学美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文学方面,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学美主要是体现在各个时代的具体作品创作过程中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滥觞和发展与诗歌创造息息相关,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诗歌”密切相关的。据研究,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在当初都是配有曲调,可歌可咏,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诗经》中优美的文字加上配有的曲调,文学的味道渗透到宛转的旋律中别有一番意味。这个传统在后期也一直贯穿在整个古代音乐史中,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也是都能够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许多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的作品《中秋佳节》就被谱上曲广泛传唱。

另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个民族用本民族创作的民族特色音乐也都是极富文学的雍容典雅之美,她们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音乐文化本身所营造的效果和意境。

(三)和谐美

“中庸”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枝干,它要求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在各自适合的限度内发展,以求达到和谐。自古以来,“中庸”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音乐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原则影响下,中国古代音乐呈现出一种十分和谐的美感,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旨趣所在。

和谐美首先就是表现在音乐内容本身,曲与词的自然天成,不同乐器交织的音调和谐等。上面所举的例子《春江花月夜》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整个作品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向听众描绘着迷人景色,同时各种乐器互相配合,十分融洽地表现出五种美景的浑然天成,提供了一顿丰富美味的感官盛宴。当然,《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许多作品也是在音乐内容本身展现出和谐之美。

从众多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分析不难看出,和谐美在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不仅仅是表现在音乐本身,而是更深层地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自然是人类栖息生活的场所,人失去了自然便没有依存,因此人们创作的音乐本身也必然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沙落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夕阳箫鼓》对国家山河壮丽之美,《阳春白雪》对大自然万物复苏的讴歌等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意境美、文学美、和谐美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意境美需要文学美和和谐美的点染,文学美则需要在意境与和谐间寻找一个平衡,和谐美则是意境美和文学美相统一的结果,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正是在这三者的互相辉映下经久不衰,为后人折服。

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艺术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文章从具体与抽象这一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哲学的视角审视音乐中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提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

关 键 词:音乐 具象 抽象

音乐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无形存在的事物。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的发展进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群的思想理念。笔者将主要从音乐的整体含义上阐述音乐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和抽象的音乐因素。

一、具象与抽象的内涵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抽象艺术是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提炼或重组,使之简约;二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的内容;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后者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领域里,以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就可分为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与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具象艺术(figural 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的特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实,其他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等。

马克思指出,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恩格斯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样,一包含于多之中……具体是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组成的统一体。所以说,抽象源于同一,具体源于对立。抽象拥有量,具体拥有质。抽象是基本的宏观的`范畴,具体是指特殊的微观的范畴。抽象是具体的本质,具体是抽象的现象,两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不可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不存在具体脱离抽象这个问题。因为抽象是外加于具体的,先有具体,然后才有抽象。音乐中处理和分析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音乐研究和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笔者从音乐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进行分析。

二、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的描述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又可描述为,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的一种类型。那么具体的阐述音乐,它应该是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四大基本要素组成的一种事物。当音乐经过具体概括和抽象描述后,我们结合两者共同研究音乐,音乐变得更加清晰透彻。

1.音乐要素的抽象

旋律总能给人喜悦、积极向上、光明、胜利、忧伤、哀愁、苦闷、失望等情绪,这种感觉是无形的,令人无法触摸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给人审美音乐的最直接的武器,它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无与伦比的。节奏是音乐的核心。通过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不同的音乐作品运用不同的节奏,常常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宽广的节奏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因此在许多颂歌性的作品中常用到;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故,我们在电影音乐中也常可听到快速频繁的密集节奏很好地烘托出画面上的紧张气氛;此外,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受,自由的节奏却令人顿感舒展开阔等。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风格的体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音色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人声的音色可以说是最美而最富有表现力的音色了。男高音色彩明朗、辉煌,充满无穷的魅力;女高音则明亮、华丽、优美;男中音深沉、雄浑,富有力量;女中音柔美、宽厚。这些声部的特有色彩常就赋予了音乐作品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如,男高音的演唱使作品更具英雄气概,女高音演唱更显秀丽婉转。在器乐作品中,各种乐器都代表一定的个性和音乐形象。弦乐器的音色连贯、流畅,富有歌唱性,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铜管乐器体现了军人的气质,号角般的力量;木管乐器表现出牧歌般广阔柔和,田园般的气氛。所以,音色的变化组合就成为各类重奏重唱、合奏合唱以及交响乐的重要手段。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充分地运用小提琴独特的音色和交响乐队千变万化的混合音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对忠贞于爱情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和声是烘托主旋律,表现多层次、多结构丰满的主题。这是一种多元素的集中与联合。再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前运用了一连串和声连续进行,立刻就把人们带入悲惨凄切的气氛中,加上弦乐器带弱音器的效果,(转第66页)(接第70页)更让人顿时感受到那种孤独和思乡愁绪。

2.音乐要素的具象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的排列变化构成的一条运动线。单独一个音不能形成音乐,而不同音高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旋律。一首作品的旋律线常被分成若干个乐句,就像说话时的分句一样。构成旋律的一般要素是7个音符(它可被分成12个均等半音),但它们构成的旋律却可能是无限的。节奏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节拍在强拍和弱拍间均匀交替。另外,音的强弱变化和不同音色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对比和变化,可以大大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有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之分。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具有倾向性,因此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内在力度与动力的大小。

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分析音乐的一般要素,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体息息相关,没有具体的描述,无法理解音乐的抽象。没有抽象的概括,无从谈及具体的要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说,音乐的研究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音乐并促进音乐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接受体的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的角度上讲,音乐的接受体是音乐的欣赏主体,欣赏者通过自我感情的凸现与音乐的变化相结合构成了对音乐的整体评价。接受体拥有对音乐的主观评价。音乐的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音乐的价值趋向。从另一角度讲,音乐接受者是音乐的伯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否体现它的真正价值,需要有优秀的接受者。

从具体的角度上讲,接受体就是在音乐以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时,那些存在于音乐周围的具体的事物,是分析和消化音乐基本因素的细胞和生命。人类的听觉神经是不可忽视的接受体。听觉神经细胞就是最基本的接受体。

从具体、抽象两方面看,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接受体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培养更多的音乐伯乐,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结语

在分析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因素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双层次的,是感观和直观的结合。只有在感观与直观、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表象与实质的综合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完全地认清事物的发展。音乐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我们从音乐的基本规律出发,按照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并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陈秀珍.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南平师专学报[J].(3).

[2]刘邢维凯.全面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学[J].(4).

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 篇6

近年来,广播影视相关院校和专业由于鲜明的专业特征和良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招生的火爆场面。但是,广播影视在我国宣传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培养广播影视人才时,既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科学人文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中。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条件下的合格的广播影视类优秀人才。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发掘,而且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层培育,以及健康体魄及“全人格之发展”的锻造和培养。因此,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广电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多年实践探索而积累的成果,我们提炼出“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育人理念,并期望通过理念的宣扬达成实践的自觉。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收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到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二、广播影视类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要求

广播影视类专业不同于普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由于广播影视在我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担负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大众教育、娱乐提供等传播媒介的功能,因此其在艺术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艺术素养。即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而不是前卫的艺术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提升,其功能是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遵循“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思想,把艺术素养作为学生在校的一项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用广播影视的相关技术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因此,我们把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要求分成三个部分.即:

1.普及艺术知识,即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艺术知识,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门类。

2.专业艺术知识,即广播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声音艺术、画面艺术、语言艺术、视听技术与艺术等。

3.艺术传播知识,即如何在广播影视节目中进行艺术传播,它是传播艺术在前两项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三、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

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已受到各有关院校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广播影视类专业进行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培养的“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2.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广播电视在宣传中的喉舌地位.决定了必须在其产品——广播影视节目既要有艺术性,更要注重思想性,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发挥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

3.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它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获得学分,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艺术课程则列为全院必修课

4.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5.举办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已开始步入“品格定型期”。许多高校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与其办学理念、学科特点、教育模式与手段等紧密相关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尤其是对传媒类特色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出极强的专业特征.并与其学科专业的成长相得益彰。这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不可分割,而高校的育人空间也从教室扩充到了整个校园。鉴于行业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和学科专业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搭建课堂内外交织、融通的传媒实战平台。比如,学校的报纸、广播台、电视台和网站等媒体.本身就是诸多专业的学生实践基地.从“采、编、播”到技术保障,以及日常运营、发行、维护和管理,几乎全由学生担当。丽像“电视艺术节”、“朗诵艺术节”、“光影随行影像展映”、“经典电影展映”等影响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其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浸润中激活自身的创造潜能。

影视主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讨 篇7

一、风格鲜明

音乐风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或者个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与主题思想, 主要包括精神样貌、思想情感与风俗习惯的反应。一般而言,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有着自己独立的风格特征, 鲜明的风格特征既可以表达歌曲的主题思想, 又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风格一般是由特指型民族风格、宽泛型民族风格与特色性民族风格三个方面组成。

(一) 特指型民族风格

特指型民族风格是指在影视意境与歌词描绘内容的基础上, 发现较为明确的民族与地区的特征, 从而帮助作者联想到以特定地区的民族音乐材料为背景进行主题音乐创作。很多影视主题音乐都是依据影视作品的基本材料, 如地区与人物特征等, 然后再依据该地区的特质与人物的特质进行深化内容, 从而创作出特指型民族风格的主题音乐。

(二) 宽泛型民族风格

宽泛型民族风格与特指型民族风格有所不同, 即这一类型的主题音乐创作旋律应用于中国气派与风格比较适宜, 但其主题音乐创作不仅要重视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音乐传统的风格, 而且要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与创作手法。

(三) 特色性民族风格

特色性民族风格是指以追求民族特色为目的将多种民族与民间音乐元素相融合, 并应用于影视主题音乐创作之中, 很多影视都支持特色性民族风格, 如《刘三姐》就是最具有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

二、形式多样

传统的影视作品的主题音乐演奏方式主要以民乐与交响乐为主, 另外主题音乐演唱方式主要包括独唱、齐唱与二重唱等。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影视事业以及影视主题音乐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初期, 传统的影视作品的主题音乐演奏与演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影视事业的需求, 通俗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出现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欢迎, 直到后来出现的电脑音乐打破了通俗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地位, 电脑音乐的出现不仅为影视事业注入了动力, 还促进了影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手法多变

我国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音乐创作手法的发展, 传统的单线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影视事业的需求,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现在的音乐创作手法。

(一) 色彩和声

色彩和声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思想, 主要是由“对置”型、“叠置”型、“音块”型等和声处理手法组成, 色彩和声的处理既解决了主题音乐的单调性, 又满足了现在影视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曲体结构

一般而言, 曲体结构都是完整的, 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片头与片尾里的主题歌曲都是以完整的曲体结构收尾。与片头和片尾里的主体歌曲相比, 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就有所不同, 即主题曲是以一小段或者间接出现的曲体结构渲染着整部作品的情节与情感。例如, 当影视作品中为了突显人物形象或者渲染人物情感时就会播放特定的音调, 间接出现的主题形式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情感特征, 而且吸引了观看者的注意力。

(三) 调式特征

调式的目的在于赋予影视主题的色彩与丰富人物的风格特征, 调式一般分为大调式与小调式。大调式一般是应用于有教育意义与传播正能量的影视题材作品中, 小调式用于体现回忆与想念更为适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影视主题音乐创作对影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而且能够渲染剧情, 主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因此需要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与创作手法, 真正将影视作品与主题音乐创作相融入, 从而促进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当今电影音乐的创作理论与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 2012 (04) .

浅析石林彝族音乐的文化艺术特征 篇8

【关键词】彝族音乐 内涵 传统民歌 传统器乐 新民歌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38-02

一、石林彝族音乐内涵质朴且丰厚。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他们继承了来自大自然的灵气,也培育了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凡物必咏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谈情说爱使音乐成了最好的媒人,接亲嫁女的时候音乐成了最真诚的祝福,亲人离别时音乐成了最诚挚的送别,吐露心声时,音乐成了最动人的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表现。

二、石林彝族音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独具特色。

能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是自然之事。彝族有句谚语说: “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做客。”这是彝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

(一)传统民歌

1.叙事歌。主要用来表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内容丰富多彩。该类歌曲,更着重于叙述,所以编排时注重词而非曲,在整首歌的演唱过程中旋律变化和起伏不大,从开始至结尾一气呵成,极少有较大起伏。多以五言句彝语为主,诉说故事不同,旋律基调也就有所不同。

2.山歌。山歌是彝族人生活中不落的音符,其传统形式为男女对唱,年轻人往往借对山歌来表达情意,所以汉调山歌中有许许多多传唱久远的情歌调。山歌除了不在家中唱,在劳作中、在娱乐场合都可以唱,在劳作中唱山歌,减轻劳作的辛劳和疲乏,在娱乐场合唱山歌,更增加欢乐、热闹的气氛。最具代表的四大腔体有“山药腔”、“海菜腔”、“五山腔”、“回腔”。

3.情歌。彝族男女青年的恋爱自由,多自由婚配,但婚姻一般不能自己作主。男女青年订婚较早,完婚一般要遵循相亲、说媒、订婚、迎娶、回门的礼仪程序。在这过程中,情歌成了彝族男女青年婚姻恋爱的一种中间媒介。

4.风俗歌。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人民将本民族的风俗、人情通过动听的歌谣表达出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小节庆都少不了音乐的相伴, 每个特定的场合都有与之相配的音乐表现形式。总的归纳起来风俗歌可分为:“悲调”和“喜调”两大类。

(二)传统歌舞曲

1.打歌。传说彝族打歌是起源于一次战争,相传彝族被追杀的时候,彝族战士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敌军以为人很多就不敢向前。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

2.跳月。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其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3.盘歌。在彝家重要节庆日或者仪式时,也少不了歌舞曲,这一类歌舞曲被称为盘歌。在重大的节庆、典礼、仪式里面,男女各占一列,随着伴奏边舞边唱,双方一问一答。整个舞曲极富情趣,但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步伐稳健。

4.迭脚。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或是围起圆圈,男青年们豪放地弹起龙头四弦,女青年高声唱着左脚调,尽情欢跳,通宵达旦。欢唱中真假声交替出现,以配合伴奏的高低起落,舞步较为欢快、节奏感较强。

5.大三弦舞。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相互交流的产物。石林的撒尼人和弥勒的阿细人就像亲兄弟,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和歌舞艺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并发展至今。它表现生产、生活及欢乐情绪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节奏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随笛子的伴奏,自弹舞动,女子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徒手舞蹈或拍掌起舞。男女面对面,可列成排,可围成圈,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三)传统乐器

1.月琴。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四根,每两根弦

为一种音,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2.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130厘米~140厘米,民间特大的大三弦,琴身全长可达180厘米~200厘米。多用于歌舞的伴奏或合奏乐器。

3.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的形制与汉族三弦相似,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50厘米~70厘米。演奏时,采用立姿或坐姿均可,小三弦以五度、四度关系定弦,即里弦和中弦为五度关系,中弦和外弦为四度关系,里弦和外弦为八度关系。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舞蹈、彝剧伴奏,是彝族人民喜爱和常用的弹弦乐器。

4.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比二胡多了一个耳朵一根弦,拉弓上的弓毛马尾分成两半,从三根弦中间穿过。三胡演奏时无论触及内弦或外弦,都必须同时拉响中弦,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三和音。

5.小竹笛。又称“金竹笛”。以金竹管为材料制成,分高音竹笛和中音竹笛两种。两种竹笛的制式相同,无笛膜孔,有六个按孔和一个吹孔,两者的区别在于笛管的粗细和音的高低。其音色清脆响亮,表现力丰富,常用于主旋律的演奏。可独奏,也可与三弦、三胡、月琴等乐器合奏。通过舌上的技巧,富于力度、节奏和装饰音的变化,可表现活泼轻快、刚强豪爽的情感氛围。

6.树叶。树叶可谓天然乐器,吹的声音尖细,清脆,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

7.口弦。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和音高。

8.小闷笛。它彝族双簧竖吹乐器,竹制,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富有田园风味。传统的小闷笛有单管和双管两种,规格尺寸大小不一。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分为公笛和母笛,公笛细短而音高;母笛粗长而音低。小闷笛体形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和使用。

9.过山号。是用大芒筒和大巴拉来吹奏的。大芒筒和大巴拉一般为1.2—3米之间不等。由大芒筒吹前奏,大巴拉再跟随其后发声,形成双奏混合音,吹奏时发出“呜嘟嘟、呜嘟嘟.......”的长音。“这山吹来那山应”,真乃古韵悠悠。

三、石林彝族音乐的调式调性特点。

我省的彝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音阶、调式、终止式和调性特征,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或地区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彝族民歌在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等方面又往往具有多种典型的样式,在音阶方面多以四声、五声音阶为常见。

四、石林彝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因地域差异而色彩斑斓。

石林彝族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不同的阿细人、黑彝人、白彝人、彝青人等音乐,在各自的风格上都有独特之处。

五、现代彝族音乐的发展。

新一代的石林彝族音乐在创作上多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规范与诗风传统,以其单纯而又柔韧的民族诗歌精神映射彝人与自然、与人生、与文化“对话”的生活基调,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那深藏的文化底蕴与流溢芬芳的民族诗化情调。浓郁的民族特色与鲜明的支系地域特色一旦结合,也就形成了彝族新声词曲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流派,这些彝族新生代的词曲创作,得到了文艺界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3.24会议日程下一篇: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