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归去来兮辞》(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教学难点:掌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及不断的深入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次重点讲述第二课时。

(一)简单述一述第一课时的知识

1、了解作者其人及作品。

2、自读文章,疏通字词的读音。

3、疏通重点字词的意思。

4、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二)第二课时正式述课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简单学习了《归去来兮辞》一课,同学们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回忆复习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几位学生解释加点的字):如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生:动词活用为名词,维持。怡:....

是动用法,使愉快。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2)再请两位同学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或只背一段也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花中的隐士的陶渊明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归去来兮辞》,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第二环节,赏析探究。

1、诵读课文课文第一段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呢?(学生读文,从文中试找原句)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学生从读文中感受体会,回答)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结合此诗和第一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学生学会概括)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第2段,学生齐读本段,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紧扣课文回答,也可自我归纳回答)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第3段 体会“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先有回答的最全,并给予表扬)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复习加固字词的意思。如西畴、窈窕是指什么等等。)

总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第4段,思考回答问题: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学生齐读本段,思考回答。)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中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先翻译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再讨论分析。)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5.讨论总结: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呢?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行文(时间顺序),一抒情(感情变化)。

本文的行文线索:辞官抵家家中——室内——庭院:家居之乐

春耕——幽游:田园之乐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6、最后试背诵全文,最后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三环节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叙事线索 : 辞官归家 家居之乐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隐士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情怀厌恶官场,固穷守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抒情线索 : 自悔自责乐夫天命

第四环节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 篇2

一、厌恶官场, 辞官归田

“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弃官的根本原因。《宋书•陶潜传》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陶渊明辞官的近因, “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 《归去来兮辞》应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 是一篇述志的作品。陶渊明不满于腐朽的现实, 厌恶黑暗的官场, 因此挂冠去职, 并写下这篇《归去来兮辞》, 来表达心志。“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有酒与闲, 陶渊明依然觉得富足, 这是在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中绝对感受不到的闲适与自在。同时也表现了他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息”“绝”都为“断绝”之意, 两字并用更为有力地体现了作者远离喧嚣尘世的决心。

二、回归田园, 平淡自然

陶渊明十分向往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生活, 常人或许觉得农村生活艰辛贫苦, 但是在他的眼中却别有一番情趣。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写景的语句都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归去来兮辞》更侧重于抒情, 但其中亦穿插有对田园景物和山水风光的描绘, 融情于景则是《归去来兮辞》的主要表现手法。

在这篇辞赋的开头, 诗人便说“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 为什么不回去呢”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诗人未因辞官而沮丧, 反而倍感轻松, 是回到了自己最纯真的本性罢了。“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官场生活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 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这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 获得了新生, 过去犯的错误既已无法挽回, 那就在余下的人生中享受真正的生活吧。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这是作者对自己居所的描绘, “衡宇”即陋室, 就如同刘禹锡所讲的“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一样, 作者面对陋室没有感到失望或凄凉, 而是欢喜地奔跑过去, 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期待在此溢于言表。同时作者还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了描写, 陶渊明在未归隐时就很敬仰前朝那些不慕名利的耿介之士, 厌恶官场上趋炎附势的风气,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次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它们拥有如此正直秀丽的姿色, 卓尔不群, 堪称严霜之中的豪杰。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这仲冬之日尚存的松菊是他对田园生活神往的又一原因。菊前松下才是陶渊明孤独灵魂的栖所。尽管文中所绘之景大多实乃虚写, 但却是陶渊明的心中之景。“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一句, 不仅道出田园风景让诗人激情澎湃, 对于田园合家欢的生活, 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三、隐逸人生, 快乐为之

《归去来兮辞》大量写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 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这和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分不开的, 萧统说他, “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因此, 《归去来兮辞》的最后一段一直是在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 意在表明自己对人生已看透已醒悟, 从而不再有所哀叹;“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是作者自答, 从正面说明自己只能选择归隐山林这条道路。并且这一句还包含了一层意思, 富贵荣华终是虚幻, 修仙成神更是缥缈, 人终有一死, 不如快乐为之, “聊乘化以归尽”, 这也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参考文献

[1]钟嵘著, 周振甫译.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2]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3] (梁) 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宋婕.避世逸隐之心声——简论古琴曲“归去来辞”的意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归去来兮辞》中的三乐 篇3

一、探行程,归家乐。诗人先乘船,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天真烂漫的孩子,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这种场景的描写,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与官场相比,回家的感觉真的令人清爽,家才是真正温馨的港湾。

二、观日常,涉园乐。诗人回到了久违的庭院,饮酒、赏景、涉园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四句,既写饮酒自乐之景又表现出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又如“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园曰涉以成趣”,天天到园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面对如此美好的园林景致和庭院生活,诗人乐在其中,也乐此不疲。“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他也还要手抚孤松徘徊,恋恋不肯离去。“松菊犹存”一句让读者看到了陶渊明“质本洁来还洁去”,“抚孤松”的傲气更是反衬出归园田的乐趣。

归去来兮辞原文 篇4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幼稚盈室,缾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术(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9)余贫苦,遂见(10)用于小邑。于时**(11)未静,心惮远役(12),彭泽(1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1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6)。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7)。尝从人事(18),皆口腹自役(19)。于是怅然(20)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1),当敛裳宵逝(2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3),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6),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7)十一月也。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注释

序文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â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指州郡长官。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见:被。

(11)**:指军阀混战。静:平。

(12)惮:害怕。役:服役。

(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4)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则:道理。

(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怅然:失意。

(21)犹:仍然。望:期待。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仲秋:农历八月。

(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正文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7)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

(8)是:正确。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12)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

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4)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7)情话:知心话。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ã]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

(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作品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仆人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教案归去来兮辞 篇5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文体特点;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五 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自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2、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抵家--室内 自酌--涉园--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六 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4、读悟第4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七.课堂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八 研读拓展、学习了本辞,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请用“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明确: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

你是一株隐逸的菊,绽放于东篱之下;

你是一朵自由的云,漂浮在天空之上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6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贴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一样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趣味。

《归去来兮辞》 篇7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又要到哪里去?在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阅读中,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随着阅读环境的越来越清净,这几个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跳跃在文本中,答案也自在其中。

我是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首先,作者好像是经受了一场长久的禁闭似的,一吐久积于胸中的闷气,并发出了明确的宣告:“归去来兮!”这是在对自我身份的不断质疑中得出的清醒回答。那么,此时诗人在哪里呢?是呀,你是谁,你在哪里?这是诗人对自己刚刚经历过的尘网世界的沉痛反思,是沉痛反思后喷发出的火山般的决绝的呐喊,是下定决心后要挣脱那个污浊世界时的大声宣告!

那么我又要到哪里去呢?

“田园将芜胡不归?”强烈的反问里,包藏了多少自责和愧疚啊!“田园”是自己明确的去处,可是那里“将芜”,需要清除杂草。细想,这田园仅仅是自然的田园吗?不,这也是自己的心之田园。在多年的尘世生活中,诗人的心头蒙蔽了多少尘垢啊,现在正是为自己的心灵去蔽的时候了。因为自己“质性自然”,在“矫厉”自己中所得到的,是那么有违自己的秉性啊。“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没有什么好惆怅悲伤的,但是本心为形体所役使却是诗人不能忍受的,这是本性使然。为自己去蔽,关键是要为心灵去蔽。一个人心对了,他的世界就对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是啊,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在这一“悟”,一“知”,一“觉”里,作者完成了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觉醒,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在反思后,觉察到了当下自己的反思是正确的。

以上便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追问和抉择。在回答了“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之后,他便要急切地踏上新生活的征程了。

你要到哪里去?适彼乐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这完全是对回乡路上的美好惬意和要急切回到温暖的家的想象。轻扬的小舟载着自己漂游于水上,诗人已经脱离了那令他不能忍受的世界,他面向着另一个世界,有情的风儿轻拂着衣袂,也带走了眉头心上的郁闷不快,悬石落地,心灵为之轻松。这里诗人之所以要取道水路,我想,是要经过空间的大转换,离开陆路世界,方会借小舟轻风在诗情画意里完成人生的转身,卸去身上久负的铠甲,转得更加自然而彻底,这样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方有味道。一旦转过身来,便不要犹豫了,要急切地奔向自己的田园了,在那一“问”一“恨”中,急切的探寻和盼望,便呼之欲出,形神兼备了。

接下来,诗人要在未来的乐土里,开始为自己精心地营建乐园了。

一是家室的乐园。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诗人看到的虽然是横木为门的简陋房屋,但它远胜过金碧辉煌的巍峨衙门。作者一看到家门便一边高兴一边奔跑,久别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家的怀抱,诗人的赤子之心又被召唤回来了。“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孩子们天真无邪,犹如如初梦醒的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欢乐,既欢迎又候门,主仆同心,何其乐人心怀啊!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以“三径”言居处之幽僻,“就荒”含恨不早归的感叹;“松菊”喻坚贞秀美的品格,“犹存”是说坚芳之节仍在,有庆幸之意。“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进入家室了,有稚子相伴,便有赤子之情;有盈樽之酒,便是生活的知足。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这里,不必拘束,引酒自酌,想喝就喝,喝多少即性随兴;只要睁开眼,看到的便是庭院里的佳木扶疏,赏心而悦目。闲暇之余,倚着窗儿,放飞情思,再不用束带起身,委屈自己了;居室虽小,有什么要紧呢?此心安居处是吾乡啊!那么到庭院之中怎么样呢?

二是庭院的乐园。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庭院之中的生活照样诗意斑斓:院门再不需要为迎来送往而常开,庭院安静,每天散步于园中,趣味良多。有时,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常常抬起头来向远处望望风景。每每看到云卷云舒,自由出入山峦;看到鸟儿飞倦了,投林去休憩时,自己也浮想联翩。那“无心”出岫之云,不正和自己无心做官一样吗?官场上倦怠的自己,正如倦飞投林的鸟儿,所以回归田园,是理想的归宿。这样想来,精神上便更加知足而自得其乐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明智啊!已而日影西斜,太阳落山,诗人扶着孤松送走了又一个落日,心中的志向依然如松树般坚定不移。是啊,谁不想让自己闲庭信步的空间里开满自由精神的花朵?谁不想在脚下踩出合乎心性的生活节奏?

三是交往的乐园。

想到要回归田园,诗人再一次发出了大声的宣告:“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如果说前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面向外来的宣告,那么,这是诗人要与以往仕途生活彻底断绝的再一次呐喊与疾呼,以坚定自己的志向与抉择,是在寂寞的心园里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再次反思到自己的本性并不适合于这样污浊的官场,在反问中再次确认自己的抉择。如果没有了仰人鼻息,看不到颐指气使,会有一个怎样的交往世界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与亲朋说说知心话儿;独处时,弹弹琴、看看书,完全没有尘俗的功名沾染,纯粹乐以忘忧,不必再因束带而屈己,违心而逆志了。

四是田园的乐园。

诗人一开始便宣告要归耕田园,适彼乐土。那将是怎样的天地呢?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来田野,在农民的提醒下将要春耕了。诗人似乎没有十分用心于久已向往的田园,令人有点纳闷。诗人只是想挣脱那个屈心违志的官场世界,而对未来的田园生活淡化描写,这是要描绘一个诗话的农耕生活,对抗那个沉闷的尘网仕途。你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农事间隙,寻胜探幽,登山临水,乘兴出游,乐亦无穷。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自然万物是那样生机勃勃,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万物繁荣滋长,进入不惑之年的自己方才觉察到生命的自由与美好,可惜人生的大好时光也已白白流失了,怎么办呢?就在“感吾生之行休”的哀叹中沉沦吗?此情此景,这一声幽叹,不仅是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更带来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再次追问:

我要追求什么呢?我将要到哪里去了?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诗人断然打断了自己的幽叹:算了吧,不要叹息了!身体寄托在这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日呢?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摆布呢?为什么要如此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我们听到了诗人胸腔中翻腾着的生命激流的涌动。诗人面对人生生命单行旅程的宿命,再次拷问自己: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既不愿如追名逐利者般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超越天命;那么,怎么去做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要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拄着拐杖除草培苗,躬亲农桑。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这是怎样的人生情怀啊!面对当下,这是生命无畏、向死而生的豁达!最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什么消极的人生态度,与前面连成一片,气贯中脉,完全是积极乐观的豪迈人生啊!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课例 篇8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0

课例简介:本教学课例选取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课堂实录”是教学中遇“变故”而讨论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致课堂上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尽,意未达。陶公到底“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人。”这位同学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家,一般乘船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有所不同,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没有完成预期任务,留了一点“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底是个预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处理突发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过于松散,直接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下一篇:基站防盗应急通信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