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精选9篇)
──从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现行的由人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热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胡文仲,)。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宋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杨平,1994)。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王勇,1998)。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或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现行的中学英语新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则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的手段。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等多种形式的情境教学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称呼(Addressing)。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为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主任”“刘校长”“黄经理”“陈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教授等外,一般直呼其名更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2.介绍(Introducing)。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会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you to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如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an,my classmate.”“Joa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关心(Concerning)。
教材中有这样的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How old are you?Woman:Ah,it’s a secret.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谦虚(Modesty)。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但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英美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very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要太谦虚,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5.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1)电话铃响。(2)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电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 am...”问:“Is that...speaking?”而不问:“Are you...speaking?”
6.打招呼(Greetings)。
我们中国人见面常问对方“吃过了吗?”“去哪啊?”等礼貌性问候语,而在西方则习惯说:“Hi!”“Hello!”“It’s a great day,isn’t it?”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就东西方文化差异或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让学生能顺利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广大学生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不足,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操纵,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三点一示”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示范),满堂灌,目的就是力求与中考或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历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这种做法表现在文化史教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图表教学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适应新课改需要
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史教学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要从我做起。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其自身的文化修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史教学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要重视文化史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所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软肋”,除了认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自身文化史素养不够,难以游刃有余地驾御教材。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文化史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也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
其次,教师观念要更新。重视文化史教学还要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知识讲知识。人文知识如果不是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就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隐蔽了。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历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这既包括教材知识本身的人文价值,也包括这种教材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
第三,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实现学习主题从教师到学生的真正转变。在文化史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师生的心灵得到完全开放,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对不以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小学英语教育2002
杨彩霞
指导老师
陈式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目标语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暴露在语言教学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不反影响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景和认识和理解,而且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语言文化背景的小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有效。本文着重对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文化;语言;文化教学
一、引言
语言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和发展又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社会环境,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面存在。”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1922)也指出,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对任何一种生活条件与我们完全不同并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所操的语言的研究必须要通过它的文化和环境来进行。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在不断地调整、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思维和谋事的方法。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他们特殊的、和其他文化的语言方式不同的说话方式。如果对目标语文化背景了解甚少,人们在和操目标语的人交谈时一定会引起误解、造成麻烦。为什么文化和语言会有干丝成缕的联系呢?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又该怎样学习、解文化背景知识、使之能和谐地统一呢?本文试图就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这一问题作一探索。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的语言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既然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教学就离不开对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教学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为对该语言国家文化介绍和 了解的过程。那么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文化(Culture,或称大写字母的文化)和狭义文化(culture,或称小写字母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张国杨、朱亚夫,1999)
由于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目标语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暴露在语言教学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不影响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景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tea”这个词在英语国家使用的频率极高,由tea可以派生出“tea—time,tea—break,morning—tea,afternoon—tea”等,在澳洲甚至可用来指正餐以外的一餐。学生若不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就不能深刻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在英语国家,tea—time作为日常工作、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指喝杯茶,人们在这段时间还可喝牛奶、咖啡及吃小甜点。如果主人某日邀请你下午去他家“have tea”,那就是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喝上一杯咖啡,吃些休闲的甜点。这和我们中国人“喝茶”的意义不同。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这点在目前已成为一种共识。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刘润昌,1989),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所以,我们的学生常这样对老师说:“Good morning,teacher。“而很少说:”Good morning Mr/Miss„ 与外籍人士见面打招呼时甚至也不会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Hello”,而对“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似乎是情有独钟。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 you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thank。”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 2 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
由此可见,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对英语教学来说,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导入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紧紧围绕目标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标语的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我国学者陈光磊先生(1992)创提昌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考虑外语教学中应导入文化内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应导入与目的语语义和目的语语用相关的文化内容。赵贤洲先生(1989)则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中写道:“为了有利于语言教学,我们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主要指非语言标志的,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知识。所谓交际文化,主要指两种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即词、句、段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基于这点,有人赞同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教学,初中阶段侧重交际文化,高中阶段增加知识文化的份量,但交际文化教学在高中仍应坚持不断。由于交际文化更直接影响交际的成功,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学教材给学生导入一些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例如,高中英语(SEFC)第三册的第3课“Madame curie”中出现了“Nobel prize for Physics”诺贝尔奖似乎人人皆知,但并非学生们都知道它的由来。例如:它是一个什么奖项?何时设立的?为哪些学科设立?诺贝尔奖最初奖金是多少?每位获奖者获多少奖金?奖项在何国何地颁发?只要教师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讲述一段有关诺贝尔奖的情况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五、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1、结合教材,适时渗入
由于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列入培养文化能力的具体内容,学校也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人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出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一英语课本第12课中有这样的对话:一个小女孩问Mrs Read:“How old are you?”这时,Mrs Read 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Ah, it’s a secret。“教师在教到这里时,须联系英美文化习俗说明清楚:英美人非常忌讳别人问及他们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活动等私事。在这里,“It’s a secret”便是一种回避的方法。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等这类令人们感到非常尴尬的问题。再如,在教Thanksgiving day 一词时,教师可收集与感恩世游行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里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受一下感恩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多媒体英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运用多种媒体的英语资源,尤其是电视媒体英语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地道活泼的英语,更多地了解现实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接触与亲身感受地道的多媒体英语,就能解决教科书内容老套过时、文化内容不足的问题。因此,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渗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而又很难在教材中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就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与“营养剂”,帮助学生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例如,教师可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介绍过的与各级基础英语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英语材料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近乎自然习得的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在类似的英语语境中得到或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激活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可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肯德基快餐广告画,英国足球明星,澳洲的冲浪运动„„并且经堂性地更换这些图片,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课间及午休时间可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语流行歌曲;用英语国家文化标志来命名每个小组,让他们准备材料介绍这一文化 4 标志。特定的情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文化标志。另外,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这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日是英语国家盛大的节日,在介绍这些节日时可把我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同推出,相互对照。这样可使学生对自身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有详细的了解。
4归纳比较,了解差异
对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以而避免失误。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就拿中西方“打招呼”的方式来说,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惯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吃了吗”是中国人见面时相互问候的客套语英语国家的见人面时相互问候的日常用语却是“How do you d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再如,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英美文化中,当听到别人说“Your Eeglish is very good”时,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 ”。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要表现得忸怩不安。
5、课外引导,积累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他们。因为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这不仅因为国内外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言法和手段。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借此使学生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六、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系统地、长期地安排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教学等问题,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通过自身在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刮痧》,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同时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应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的实践还不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最终面临的是考试,文化教学根本没必要,造成“高分低能”等现象。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投入多,效果差,应试能力强,交际水平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
(一)语言、文化与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正如L.A.White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得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
2、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而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迥然不同的语系——前者为印欧语系,后者为汗藏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所负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文化的必要性。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
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如在SeniorEnglishforChinaBook3中Festival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尝试:
(一)词汇渗透。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因此,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直观教学。直观法要求教师对教材之中出现有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特别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时可以直接阐述或利用物品、图片、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和外国友人逛超市发现一种洗发水名叫“uglygirl”,翻译成中文就是丑小鸭,形象代言人是李小璐。当时这位朋友很不理解,明明很漂亮的小姑娘为什么叫丑小鸭,而且她说如果在国外,这种产品绝对卖不出去。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词或知识点产生误解。我们知道,在中国,“uglygirl”意味着可爱,讨人喜欢,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但是在英语中“uglygirl”却是令人讨厌的说法,听话者会因此而生气。于是,我以此为例,将这瓶洗发水带到了教室,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解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学生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三)讨论式教学法。“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沟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了解。
(四)模拟角色。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的英语的主要场合。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MillionPounds”,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使学生感受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四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2~73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长期以来,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往往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 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缺少重视。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则语言输入多, 文化现象输入少, 课堂知识输入多, 课外知识输入少, 缺少对实际交际能力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 重视语法, 语篇结构, 忽视文化及非语言因素, 这会束缚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 进而影响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 教授语言同时要兼顾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1 文化差异造成交际失败。
“学习外语的人有一种倾向, 即容易把自己的母语和本族文化形式和意义分布并转移到外语和外族文化中去, 由此易引起交际失误” (R.Lado, 2001)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由于缺乏西方文化意识, 学生往往借助自己的母语背景来推断外语文化, 结果造成语用失误。
1.2 了解文化是语言理解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而有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语法性、实际操作性、适合性、得体性”是衡量语言运用的四个标准, 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便指向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N.Wolfson (2003) 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 本族人对于他的语言和语法错误往往比较宽容, 与此相比, 违反说话原则则被认为不够礼貌, 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在实际交往中, 出现文化错误的后果要比出现语言错误严重得多。因此, 进行跨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2.1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明确规定, 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基础上” (新课标, 2005:6) 。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导入文化教学内容。通过扩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而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若缺少相互间的理解, 冲突便时有发生。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外语文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消除文化障碍从而真正提高外语能力。除此之外, 由于外语学科自身特点, 中学外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外语文化知识、较强的文化感知能力、理解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有利于跨文化的交往, 准确地理解外国文化。
3 中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研究表明, 文化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 跨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 通过营造真实语言环境, 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等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
3.1 完善中学外语学科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教材。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承载跨文化教育的基础工具。因此, 外语教材应做到: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介绍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分析典型的跨文化交往事件, 使学生形成平等、宽容、客观以及尊重的跨文化态度;教师在授课时, 可将文章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 指出其文化含义, 利用语篇的文化信息, 思想内涵, 传授历史背景, 价值观念, 人际交往等相关内容, 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2 采用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要在课堂中加强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西方文学作品, 期刊杂志等材料, 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发挥外教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适当引入相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用多媒体设备, 播放英文影片, 观看英文辩论和演讲, 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英语环境, 更为直观的体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日常交际活动, 了解其文化艺术, 习俗观念等, 提高英语语言文化意识。
3.3 运用课堂活动创造真实语境。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文化带来的负迁移干扰而出现文化失误, 文化失误比语法失误更为严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获得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英语教学时,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 创设真实语言环境, 使课堂成为学生培养英语思维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地方,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语言。如模拟真实情景, 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掌握语言知识, 积累交际经验,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可以举办英语角, 口语比赛等, 既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跨文化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意义, 及途径等。发现文化与语言教学二者缺一不可, 实施文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 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中学英语教学应做到语言技能与文化教学相统一。
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及差异性, 养成外语思维及行为模式, 提高个人外语水平。同时, 通过掌握一定的文化交际原则,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文化障碍, 减少语用失误, 以此促进积极的跨文化交往, 减少跨文化冲突, 增强不同语言学习之间的理解力和包容力。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涉及如何理解外国语言中的内在文化含义、如何减少和消除语用失误现象等。本文从跨文化的内涵着手, 探讨在高中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发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 实施文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中学英语教学应做到语言技能与文化教学相统一。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学,语言,文化,跨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和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序言.
一、中学语文教学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培育
在校园文化中校园精神是核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而且校园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又有其特殊性,首先,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中学教育的客体无疑是青少年。其次,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学语文教师来看,教师应发挥自身主导优势,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和教务活动中,贯彻一定精神气象和文化内涵,来弥补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空白。
再次,从当下的教育实际来看,如果能把校园文化建设起来,有针对性地去抓学生低沉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学生便可振作起来,师生关系也会融洽,从而使他们在乐观、进取、充满自信中去不断进步,形成一种昂扬的精神气象。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教育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来源于教学,立足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紧密联系师生的工作学习,突出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积极发挥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例如我校校内小花园定名为“紫藤园”,就是取材于初中课文《紫藤萝瀑布》,我们在花园里种植了紫藤,搭建了藤架,安置了读书坐凳,并在园中景观石上镌刻了《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砺志格言,从而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亲历感,使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味课文的内涵,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在校门影壁上镌刻了教材中《荀子?劝学》的名言警句,在教学楼内悬挂了“成长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培养良好习惯,收获成功人生”的校长寄语,设立了“优秀学生荣誉榜”、“优秀试卷、作业展”,“中考状元榜”,开展了向优秀学生家庭及母校送喜报等活动,在每个教室中悬挂了“硕士博士校友照”,筛选了十几名从我校毕业现在国内知名高校和国外院校的硕士、博士照片,与在校生学习的场面相对照,并配以“今日硕士博士,往昔往届校友;今天在校学子,未来国家栋梁”的砺志格言,以身边真实、现实的模范做榜样,培树学生的远大志向,以多种形式营造了“学为生之根,生为校之本”的浓厚氛围,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使到我校的各级领导、各届人士及学生家长,通过这些窗口了解到学校“以教学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了解到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直接服务于学校的招生和潜在生源的培育、挖掘工作。
三、中学语文教学利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校园内最生动、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现象。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校园文化的反映、点染和创造上。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主要表现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供学生思考、解读和反映。
中学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有着更多的书卷气息,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改变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形式,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加入点染,创造校园文化形态的行列,必能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神”的和谐统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自始至终贯穿人文精神和素质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即使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一篇课文的讲解,也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的气韵,内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神。师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对完善校园文化形态,促进校因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距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听力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在教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比教育;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33-0065-02
10月,一个由15名丹麦师生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受邀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为此,学校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负责接待丹麦师生。在这一周里,他们和丹麦师生一起上课、就餐、参加课外活动,笔者有幸全程参与,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丹麦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主动、自信
中国学生在面对丹麦学生时普遍较为内敛、腼腆,只有少数中国学生能主动做自我介绍,主动向丹麦师生介绍中国文化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丹麦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
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是英语成绩较好的中国学生,也不能完全听懂丹麦学生的表达,自己演讲时更是错误频出,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3.中、丹在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双方交流起来较为困难
中国学生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双方在交流中经常出现误解对方意思的情况。
一、思考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往,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同异族语言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为了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但从丹麦师生来访的`现实表现来看,我国的外语教学离教学目的的达成还有很大的距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缺失呢?
1.教师主导的课堂文化
长期以来,充斥于课堂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课堂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渐渐丧失,即使得到主动表达的机会也对交流缺乏兴趣。正因为如此,要使学生真正敢于“开口”,就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應试第一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对高中教学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导向作用。而在当前高考制度下,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考查要求过低。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英语科目为例,听力部分满分30分,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在录取时的参考,口语则只作为报考英语专业学生的考查科目。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就考试而言,重视读和写无疑更为有效。正是在这一价值导向下,教师和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听”和“说”的漠视。
3.跨文化意识教学的缺失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词汇意义和语用功能上的中西差异,加之受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在所难免,要扫清这些障碍,没有外在因素积极主动的引导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受教师自身素质、教学实际需要等方面的影响,多数学校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一切以高考为导向的价值观,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跨文化教学,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践
基于对丹麦学生来访的观察和思考,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主动交流。此外,还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组织开展交际实践活动,从而显著增强了学生主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1.实施对话教学.倡导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在对话中达成教学目的。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按照英语学习水平高低搭配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成果,并就分歧展开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作为英语课堂的唯一“合法”语言成了学生交流的媒介,他们感到既好奇又有趣,虽然小组交流中时常会有病句出现,但已经不再是“哑巴”英语。例如,在学习Unit4Earthquakes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地震的成因、中外重大地震灾难、地震避难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再在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重视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懂对方的语言,才能与之进行正常的交流。听力水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用书的听力材料之外,还可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天收听VOANews(美国之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使之学习纯正的美式发音,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新闻及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周会安排一个课时专门用于听力教学,教给学生获取英文信息的有效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纠正不良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听力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3.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目标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只有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与语言的持有者展开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因此,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英美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理解英语的内涵。比如,在向学生介绍“Christmas”(圣诞节)时,笔者就系统地向他们讲解Jesus(耶稣)、ChristmasEve(平安夜)和SantaClaus(圣诞老人)等相关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对英美人常用的“ohmygod”(我的天啊)“Fridayface”(愁眉苦脸)“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等俗语有了更加感性、确切的认识。
4.强化对比教育,增强文化意识
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把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东西方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受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表达用语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用语上的差异,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此,笔者专门利用选修课时间为学生开设“中西文化差异”讲座,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总结中西方在姓名构成、招呼语、告别、做客、赞扬、道歉、谈话题材、习惯用语、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对比,学生对英美国家人们交际用语的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5.开展交际实践.提高交流能力
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对学习者而言,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置身于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浸润之中。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置身于英美国家、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但是若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当前很多中小学引进了外教,这为难以走出国门的中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外教的支持下,我校每周开设“英语角”,不仅本校学生可以参加,而且还定期邀请知名外企的外籍人士参加,学生在其中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而且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英语角”举办半年多来,参与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开口讲英语”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似乎不再那么困难。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9-18
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06-01
英文歌曲与中学英语教学11-29
英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09-08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12-31
中学英语教学论重点10-21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11-26
浅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0-26
中学英语教学法试题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