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信息
綦江工业园电话:(023)61286541,(023)61286543
城口工业园地址:重庆市城口县葛城镇南大街18号“西部矿都”电话:(023)59223495 同兴工业园(北碚区):规划面积5.27平方公里(近期将拓展为16平方公里),分为A、B、C三个区。A区1.5平方公里主要以生物制药、医药包装和机械制造为主,产业布局已完毕。B、C区紧靠212国道和渝合高速公路三溪口出口,规划3.77平方公里,定位是仪器仪表、电子产品、机械制造、包装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园区。
空港工业园区(渝北区):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以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现已引进各类企业200余家。空港信用担保公司
园区内,以长安为龙头的轿车、以银翔为龙头的摩托车和以恒通为龙头的客车等“三车”研发、生产基地;以台湾长荣流、长安民生物流、金冠医药物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以美国科勒和日本本田通机项目为主的通用装备制造业;以鸽牌线缆、火车牌环保电池为代表的电气设备制造业正迅速崛起。
空港工业园管委会地址:港汇路47号电话:(023)67838312
建桥工业园(大渡口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由A、B、C三个分区组成。园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医药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突出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交投资、中船重工、美国凯雷、美国卡万塔、加拿大派姆、意大利比亚乔、法国诺灵科、日本三井、韩国新尚、香港天安、台湾炬神、上海梅林、三一重工、河北宝丰、四川九洲等知名企业进入建桥园区,其中设在建桥园区的卡万塔中国总部,是重庆现有的2个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之一。
涪陵龙桥工业园
永川大安工业园
万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申明大道211号
将成工业园管委会
綦江工业园管委会九龙大道38号
西彭工业园管委会
永川工业园管委会永川区人民大道191号
正阳工业园管委会
金龙工业园管委会铜梁县巴川镇群龙街108号(023)45678881, *** 璧山工业园管委会金剑路221号(023)41407196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16 号) 的精神, 强化工业节能标准化工作, 支撑工业节能降耗增效和绿色发展, 2015 年12 月15 日~16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福州举办了工业节能标准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节能监察机构的60 多位负责节能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来自国家标准委、相关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解读节能标准化政策和“十三五”工作思路, 详细说明2015 年新出台的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电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节能标准, 交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标准体系建设、能效贯标、阶梯电价等相关工作情况, 并就工业节能标准制定、宣贯、监察等内容进行研讨。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省负责人员的业务水平, 部门和地区间的交流协作以及工业节能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能力得到加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4日发布《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變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肉类产品分类分级和优质优价,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
同时,实施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培育冷鲜肉、优质牛羊肉、禽肉和肉制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加强对我国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升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宁夏出台牛羊屠宰管理办法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办法》的出台,为当地肉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当地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该《办法》共23条,从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准入门槛、肉品检验、冷冻冷藏、肉品运输、违规处罚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了肉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及病害牲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杜绝不合格肉品流入市场。规定牛羊定点屠宰厂(场)不得对牛羊和牛羊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海创新菜价保险 赔案处理时间缩短一半
上海在全国首创了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形成“保淡季、保重点品种、保均衡生产”的“三保”机制。在确保市场基础的前提下,寻找市民消费者与菜农的利益平衡点,有效缓和菜价波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种新型的农业保险机制,可在以往的直接财政扶持政策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支农保障渠道,有利于蔬菜生产的长效布局,逐步建立“稳菜价”的供求基础。
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 【来源:信息化司】 【字体:大 中 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
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
工信部信„2013‟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现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8月23日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
划
(2013-2018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附件1 专项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doc
信息参考
第9期(统计分析专栏)
2006年2月28日
苏州工业园区人口抽样调查专题报告
为进一步调查摸清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国务院决定于2005年11月1日零时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苏州工业园区根据市有关要求精神,于2005年5月组建了园区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区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各镇和湖西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此次人口抽样调查,省人调办在我区各乡级单位中共抽中20个村级样本单位,在村级样本单位中再抽取32个调查小区进行调查。按照国家有关抽样调查方案 1 和工作细则,经过上级抽样、选调人员、业务培训、清查摸底、调查登记、复查验收、数据处理等阶段,取得了人口及与人口有关的就业、婚姻、社会保险和住房设施等有关数据。
一、人口状况
这次共调查了2300户,其中:家庭户1891户、集体户409户。总登记人口7134人,占2004年年末总户籍人数的2.77%。
总登记人口中,男性3542人,女性3592人,性别比为98.61%;总登记人口中,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和出国人员)4704人,占总人口的65.94%,其中男性2315人,女性2389人,性别比96.90%;外来人口2430人,占总人口的34.06%,其中男性1227人,女性1203人,性别比102.00%。
总登记人口中,常住人口6365人,占总登记人口的89.22%。其中: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地也在本乡镇街道,即人户一致的人口4342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并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1992人。
调查户中,自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止,一年内共出生人口65人,其中男性34人,女性31人,性别比为109.68%,出生率为9.11‰(出生率=出生人口÷总登记人口);一年内死亡人口2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死亡率为2.8‰(死亡率=死亡人口÷总登记人口,死 亡人口全部为户籍人口,如与户籍人口对比则死亡率应为4.33‰)。自然增长率为6.31‰。
二、年龄结构
总登记人口中:0-14周岁774人,占总人口的10.85%;15-59周岁5628人,占总人口的78.89%;60周岁以上732人,占总人口的10.26%。
总登记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5448人(男性15-59周岁、女性15-54周岁)占总人口的76.37%,总抚养比为30.95%〔(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其中:少年抚养比14.21%(少年人口÷劳动适龄人口);老年抚养比16.74%(老年人口÷劳动适龄人口)。
三、民族结构
总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7100人,占总人口的99.52%,处于主导地位。此外,还有其他民族8个计34人,占总人口的0.48%,其中:回族11人、苗族6人、壮族1人、朝鲜族4人、满族6人、土家族4人、黎族1人和俄罗斯族1人。
四、文化结构
这次登记总人口中,6周岁以上人口6471人(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其中:识字人口6015人,识字率92.95%。每百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为13.26%、高中以上文化的为26.89%、初中以上文化的为32.42%、还有27.43%的只有小学文化和不识字的人口。从受教育时间长短计算,只有9.5年,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
五、就业情况
这次登记总人口中,15周岁以上的人口为6068人(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在调查时点前一星期内参加过一小时以上的有劳动收入的劳动者和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而未工作的人员共4239人,就业率为69.86%。还有1829人没有就业。这些人中除了在校学习的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离退休人员、料理家务人员以及近期内不打算找工作的人员外,还有166人属于失业人口,失业率为2.74%。
在4239个就业人口中,其行业分布为一产183人,占4.32%;二产2662人,占62.80%;三产1394人,占32.88%。与“五普”时比较,一产降低了18.76%,二产增加了10.87%,三产增加了7.89%,这与园区经济格局的调整相符合。
二产中仍以制造业为主,占总数的55.41%,建筑业占6.82%。三产中以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为最多,占总数的11.51%。
在职业分布中,从事专业技术等文职人员927人,占总数的21.87%;生产运输人员2233人,占52.68%;商业服务人员896人,占21.13%;农业产业人员183人,占4.32%。与“五普”时分别所占的15.33%、46.59%、15.01%与23.07%相比,其所占比重的变化也是与行业调整相一致的。从就业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看,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为1442元,其中:一产就业人员月平均收入为668元,二产就业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419元,三产就业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587元。其中: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包括机关团体)。这次劳动收入的调查数据全部根据本人申报填写,确也存在着申报人报低不报高的现象,再加上这次受调查人员中,还包括农业户、个体工商户等收入不稳定的人口,而劳动收入的计算口径仅是登记前一个月的收入,因此这个指标只能作为参考。
按就业人口所在单位的类型分,占前三位的是其他类型单位(主要是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1780人,占总数的41.99%;私营企业919人,占21.68%;个体工商户791人,占18.66%,三者共占总数的82.33%。
按就业人口的就业身份分,雇员处于主导地位,共3317人,占总数的78.25%,其次是自营劳动者(既不被雇也不雇佣他人)623人,占总数的14.70%,具有雇主身份的有101人,占总数的2.38%。
在未工作的1829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承包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工作的人员426人,占这部分人的23.29%;其次是离退休人员309人,占16.89%;再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 292人,占15.97%,三者共占56.15%。此外,由于个人或单位原因而下岗、内退、辞职失去工作的人员也有314人,占17.17%。
在15周岁以上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人员)6068人中,其生活来源依靠劳动收入的有4208人,占69.35%;其次是家庭及其他成员供养816人,占13.45%,这部分人主要是在校学生以及丧失劳动能力和料理家务的人员;再次是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587人,占9.67%,主要是失田农民;还有离退休人员领取退休、养老金的309人,占5.09%。
六、婚姻状况
在15周岁以上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人口)6068人中,未婚的1720人,占28.35%;初婚有配偶的4035人,占66.50%;再婚有配偶的64人,占1.05%;离婚的51人,占8.4%;丧偶的198人,占3.26%。
在有婚姻史人口中初婚有配偶的占92.8%,处于主导地位,离婚尚未找配偶的只占1.17%,说明离婚率还是较低的,既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反映,也有受传统习惯影响的原因。
七、人口的流动情况 1.人口外出情况
这次调查,全区共有362人离开户口登记地外出,即在2005年10月31日晚,未住宿在户口登记地,其中:外出半 年以上的331人,不满半年的31人。在外出人口中,有164人是在工业园区区域内各镇间的人户分离,另有134人是在苏州市其他六个市区之间的人户分离,而真正流出的只有64人,除了到昆山、吴江去的6人外,还有去省内各市的20人,省外的38人,其中1人目前在台湾省。
2.人口流入情况
这次调查,全区共有2430人流入我区,这些人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在外来人口中,有95人是在工业园区区域内的人户分离,还有276人是与苏州市六个市区的人户分离。而真正流入的有2059人,其中31人是从市辖5个县级市流入的。实际流入苏州市的是2028人。
从流入人员的分布看,省内其他12个省辖市均有流入,共801人,其中超过百人的有:徐州市170人、连云港市119人、淮安市102人、盐城市145人和宿迁市101人。
来自省外的有1227人,在全国其他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了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无人流入外,其他27个地区均有人员流入,其中居前三位的是:河南省327人、山东省239人和安徽省226人。
从2430个外来人口的流动原因分析,占前三位的是务工经商人员1819人,占74.86%;随迁家属262人,占10.78%;搬家、婚嫁的188人,占7.74%,三者合计占比93.38%。
八、住房设施情况 这次共调查的2300户中,平均每户居住2.12间,人均住房面积为31.59平方米,均低于“五普”时的水平,主要因为这五年间大量农村房屋动迁,动迁房都是建在居民住宅小区的多层建筑,其房屋造型、结构均转向城市化,故其建筑面积和住房间数均较农村建筑少,但从其设施看,却有质和量的飞跃。饮用自来水的家庭为99.57%,住房内有厨房设施的87.52%,使用燃气的93.39%,住房内有厕所的85.38 %,有洗澡设施的80.73%。
九、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学校简介
九州工业大学,英文名城:KyushuInstituteofTechnology。是于19建立,1949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国立大学。大学的简称为九工大。九州工业大学的教育体系入选了多项日本教育支援项目。学校不断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高度化,目标是今后成为知识与文化的信息发布中心以及培养国际化的机电土建技术人员。
学科设置
九州工业大学设有工学院(机械智能工学、建设社会工学、电气电子工学、应用化学、原料工学、综合系统工学)、信息工学部(智能信息工学、电子信息工学、系统创成信息工学、机械信息工学、生命信息工学),研究生院设有工学府(机械智能工学、建设社会工学、电气电子工学、物质工学、先端机能系统工学)、信息工学府(信息科学、信息系统、信息创成工学)、生命体工学研究科(生体机能、大脑信息)。
学校特色
学校不单纯是传授技术知识,而且应是修炼如何做人的场所,即确定了培养擅长技术的`士君子这一指导思想。九十余年来,学校经历了官立明治专业学校、明治工业专业学校,直至今日,学校创立之精神脉脉相传。就这样,私立明治专业学校创立至今,向社会输送了89届共计3万6千余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这批合格人才正为日本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以传统的做人理念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受到产(企)业界的高度评价。
历史沿革
明治40年(19),为提高日本工业教育水平和加快九州工业地区的发展,由安川敬一郎和松平健次郎二人捐献巨额个人财产,成立了私立明治专业学校,并获批准,昭和24年(1949年)5月31日,根据国家第150号国立学校设立法,成立了包括明治工业专业学校在内的九州工业大学。
工学府
机械智能工学(机械工学、宇宙工学、智能控制工学)、建设社会工学(建筑学、地域环境设计、都市再生设计)、电气电子工学(系统电子工学、电气能源、电子装置)、物质工学(应用化学、材料工学)、尖端机能系统创成工学
信息工学研究科
信息科学(智能信息工学、系统创成信息工学)、信息系统、信息创成工学
生命体工学研究科
一、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原则
铁路物流信息平台, 应充分发挥“以信息代替库存”的作用, 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 充分的体现在先进信息技术条件的高效管理及运营过程。并能够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基础, 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实施原则为:
1. 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
在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时, 应当科学的进行统一规划。对于全国各个中心节点, 基础设施, 物流子设施优先、重点建设。对于其它子设施, 分步骤、先后、有序的进行建设。
2. 兼容性和扩展性原则
兼容性指规划的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具有前后相互兼容的能力, 实现对内对外的互联互通, 同时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 为将来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接口。
3. 安全性原则
这就要求系统应具备强大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物理层面上应配备备份系统、关键数据与一般数据的储存应实施在物理层面的分离。严格鉴别用户的身份, 切实区分权限管理。在网络层中应广泛的采用防火墙技术以及VPN技术切实保障数据的安全。
二、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及各组成主要功能
在上述实施原则的指导下, 进行园区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图设计及系统结构设计。
1. 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铁路物流园区主要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 因此物流主要是围绕集装箱的装箱、掏箱、堆场、转运、仓储、配送等业务。因此信息平台应充分结合园区这一业务特点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本文介绍的信息平台是以物流执行系统为中心, 以客户管理, 财务管理为辅, 再加以第三方结算系统, 从而形成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2. 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系统结构及各组成功能分析
现代物流从单一的实物形态进入虚拟交易时代, 物流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延伸。国家政府运用发达的信息化网络通过各种数字化媒体在网上发布信息, 企业可以直接进行网上交易, 既节约了交易成本, 也提高了流通效率, 为系统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铁路物流园区内部信息平台
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物流基地内所有信息, 建立物流资源信息库、客户档案库、产品诚信 (安全) 库、车辆相关信息等数据库, 通过多种渠道数据对接模式带动信息平台发展, 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也能为物流园区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分析数据, 以提高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铁路物流园区内部信息平台软件功能
物流执行系统是园区运作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运输管理、仓库管理、配送管理、特色业务管理、货代管理、箱管理、停车场管理等组成, 各组成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 运输管理系统 (TMS) 。运输管理是对运输过程中的人、车、货、客户, 以及费用核算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的系统, 其以计划调度管理为中心, 对客户运输委托下单, 车辆计划安排, 成本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上述各功能实现需要EDI、FAX、XML技术的支持。
(2) 仓储管理系统 (WMS) 。仓储管理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仓库技术手段, 提高仓库处理货物能力, 保证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 提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仓库的管理成本。帮助企业的库存管理人员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和盘点等操作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杜绝物料积压与短缺现象以及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
(3) 配送管理系统。利用物流园区的运输资源, 根据商家的供货信息和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 使配送成本最低, 在用户要求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主要包括备货、储存、分拣、配装、配送加工及送达等任务。
配送解决的典型问题包括:路线的选择、配送的发送顺序、配送的车辆类型、客户限制的发送时间等。
(4) 货代管理系统。这是运输型物流基地信息平台直接服务于客户的一个子系统。它主要是用于受理货物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以及制票、费用计算等业务, 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还可能为企业提供原料采购和产品包装等服务。
(5) 特色业务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特色业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甩挂运输、物流地产、物流金融、冷链物流、海关监管等特色物流市场的开发及运作管理。
停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进出物流基地的车辆进行动态和智能管理, 并完成动态收费。
(6) 客户管理系统。对各个相关单位部门用户进行管理, 包括用户名称、位置等基本信息, 以及对物流中心系统的访问权限, 确定其可以对哪些信息进行查询、修改, 以及可以进行哪些业务活动等。
三、结论
在实施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时, 应统一规划, 有计划、分步骤的完成重点基础设施, 并在管理、信息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利用条形码、GPS、GIS、RFID等技术与国际接轨, 实现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建设更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 使之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摘要:信息在铁路物流园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铁路物流园区平台建设就是为园区内各企业服务,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文章分析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实施原则、总体框架及各组成主要功能, 并提出平台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
关键词: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顺利, 王正彬, 郇冲.渭源铁路物流园区设计研究[J].中国铁路, 2012 (02) :32-35.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 朱宏任
5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披露了2014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四个重点方向:“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和信息化推进工程;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优势,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实现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周子学
4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出席中国车联网产业高峰论坛时指出:“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到各行各业,互联网精神开始对行业思维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精神是创新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思想指引。新形势下,应积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在充分继承工业化思维优点的基础上,积极转变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充分发扬互联网精神,不断创新企业商业模式,不断整合产业链,不断细化产业分工,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 魏传忠
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2日】 【来源: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字体:大 中 小】
2014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
2013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部党组工作部署,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坚持技术进步、标准引领,坚持探索创新、示范带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预计下降4.9%,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预计下降至70立方米(2010年价),全年降幅超过8%;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预计提高约2个百分点。
2014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按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结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以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继续在政策、机制、法规、制度方面下功夫,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推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一、认真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一)开展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修改完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总体方案,在全国选择5个左右重化工业城市开展试点,指导编制、批复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方案,明确城市转型的目标任务和路径,突出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标准约束和市场推动,探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二)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组织相关地区的钢铁、水泥、焦化、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做出贡献。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区域内中央企业制定本辖区和本企业实施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
(三)继续落实电机能效提升计划。重点推进生产企业贯标、专项工程推广实施和政策机制建设。会同质检总局实施电机生产企业贯标核查,严格执行电机强制性能效标准;培育一批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规范化、规模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整合资源,完善市场化推广模式。
二、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四)扎实提升能效水平。进一步做好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工作,落实内燃机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发布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组织实施非道路车辆及发动机高效清洁行动计划、工业锅炉系统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推广锅炉、变压器等节能技术及产品。继续推进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不断提升能效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强化工业能评,研究以负面清单方式推动开展能评的新机制;强化标准约束,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编制《电石、铁合金能耗限额标准贯彻实施方案(2014-2015年)》,开展以节能标准促进“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试点,加快组织制修订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省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管理干部专业培训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培训,建立健全工业节能监察体系,充分发挥节能监察队伍对重点专项工作的支撑作用。
(六)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继续编制和发布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目录和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开展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企业能源管理智能化,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标准,组织编制重点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方案,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制定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实施方案,研究确定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七)促进工业低碳发展。会同发展改革委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组织编制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和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研究制定重点用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评价通则。深入推进山西、陕西和上海两省一市甲醇汽车试点,加强数据收集及试验测试工作,在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扩大甲醇汽车试点范围。
三、组织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标准提升计划
(八)切实提升节水技术装备水平。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目录,指导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装备;加快组织编制钢铁、造纸等高耗
水行业落后用水工艺装备淘汰目录,实施强制性淘汰。
(九)提高重点企业用水效率标准。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效率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深入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加快制修订部分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组织制订石油化工、味精等行业节水型企业评价国家标准,扩大节水型企业创建范围。
(十)加快建立工业节约用水约束机制。研究推进基于取(用)水定额标准的惩罚性水价政策,明确政策思路和方案。研究和组织起草《工业节水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重点用水企业管理、节水技术推广、用水项目投资准入、节水基础能力建设等。
(十一)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示范。组织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加快创新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政策思路,编制节水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引导实施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和突出效果的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四、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二)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结合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需要,尽快提出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商,积极争取支持加快部署启动。在示范工程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发挥示范工程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三)发展一批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选择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环保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技术装备,提出一批绿色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产业化示范;继续组织编制发布节能、环保、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目录,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十四)培育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加强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节能环保装备基地的指导。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培育建设形成若干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十五)促进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筹办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交易展,打造市场化、国际化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平台。落实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方案,加强人才交流和能力建设。利用联合国工发组织合作伙伴计划平台,支持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能力。
五、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务实推进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六)组织编制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为重点,组织编制工业领域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源头预防措施,加强技术和标准支撑,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七)实施重点区域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指导“三区十群”工业主管部门编制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编制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引导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升级改造,提高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行业清洁发展水平。
(十八)开展高效清洁用煤重点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筛选一批推广潜力大、节煤效果好、污染物排放少的高效清洁用煤工艺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锅炉清洁化高效用煤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煤炭使用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十九)组织实施汞削减、铅削减、高毒农药替代清洁生产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优先支持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编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指导企业开展绿色改造,促进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二十)实施“双百”工程。编制发布百个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案例,总结提炼典型清洁发展模式,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开展百家工业企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探索建立我国产品生态设计的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引导企业树立全生命周期污染控制理念,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转变。
六、继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十一)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以战略性稀贵金属、有色金属、钢铁、橡胶等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废钢铁加工、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等再生资源行业准入管理,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加强环保核查、行业准入与许可证更新发放政策之间的衔接,实施好再生铅企业准入公告,促进铅
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发展。在区域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研究推进铅酸蓄电池回收基金制度研究和设计,积极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新模式。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遴选典型技术开展科技成果鉴定。
(二十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以提升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梳理12个基地建设试点地区试点工作现状,努力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融资、合作方引进等不同解决方案。推动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赤泥、磷石膏、电解锰渣等难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联合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实施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支持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
(二十三)加快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再制造试点示范领域和范围,开展逆向物流体系建设试点,加强再制造集聚区及示范园建设。积极推进废旧电机、内燃机、机床、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及流程工业机械装备在役再制造。完善再制造行业管理和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积极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与优惠扶持政策、再制造产品和旧件进出口监管等政策的互动。
七、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机制改革创新
(二十四)完善基于能耗标准的惩罚性电价政策机制。组织各地区认真落实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开展电解铝企业电耗核查,加强与价格主管部门衔接配合,实施对超电耗标准企业用电加价政策。将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范围由电解铝扩大到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强与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拿出政策方案。
【工业园区信息】推荐阅读:
信息化工业化融合06-24
工业信息化工作计划06-26
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计划05-30
吴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0-14
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工作总结-信息公开06-23
县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总结06-24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07-17
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述职报告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