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精选8篇)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篇1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2011指导老师: 职 称:完成时间:

刘 婷

1***2 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本)李佳高

2012年11月6日

关于云南宜良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节能管理及能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人和相关部室附后,调查范围广,涉及到公司节能管理人员、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能源管理制度、企业节能技改情况、能源计量管理、公司用能情况等,并最后得出调查结论和建议,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6日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云南宜良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调查内容:节能管理及能源利用状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云南宜良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于2002年12月竞拍收购原国营昆明市宜良钢铁厂,新组建的民营企业。

金和铸造材料公司依托近邻曲靖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以及自身人力资源和生产经验,企业专门生产铸造用生铁,现有年生产能力20万吨。产品主要供应省外铸钢厂,部分供应本省铸造企业。到2011年底拥有职工352人,其中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25人;固定资产净值3452.21万元。2011年生产铸造生铁103273吨,产值31251万元,工业增加值2050.3万元,利税1447万元。

金和铸造材料公司成立之后,于2006年先后淘汰55m、61m高炉等一批耗能高、效益差的设备,同时新建了一条步进式烧结生产线,一座360 m3高炉,回收利用高炉煤气发电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为延伸产业链,节能降耗等工作,以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率,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铸造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与现有高炉配套行成“短流程”铸造工艺,将高炉热铁水直接用来浇注,年可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该项目预计在2012年12月份可投入生产使用。

总之公司在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在增强,成为宜良县骨干企业,跻身昆明市销售

33收入和纳税百强企业,公司属于云南省重点用能企业, 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名单。

二、节能管理人员

金和司能源管理人员共12人,其中专职人员5人

兼职人员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7人,中专学历的有5。

三、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

(一)总经理能源管理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能源法律、法规。

2、负责能源目标的鉴订,确定能源目标定额。

3、制定能源规划

(二)能源管理部门职责

1、制定公司能源目标分解及奖罚措施。

2、建立和完善公司能源管理制度。

3、规范能源管理台帐,并按时上报能源数据。

4、广泛开展能源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参与能源培训。

5、依照能源消耗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挖潜增效。

6、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确保能源消耗数据准确性。

(三)车间、各部室能源管理职责

1、按要求、按时提供车间、部门所需能源数据。

2、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各项能源管理制度及规定。

3、熟悉掌握耗能设备运行状况。

4、负责车间能源日常管理及公司临时安排的相关工作。

四、能源管理制度

公司能源管理制度主要有《云南宜良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能源管理工作条例》。该条例共十二条,第一至五条为制定条例的方针和目的,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能源的范围含义。第六条是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能源管理责任、能源计划、能源定额、能源计量、能源采购、能源储存、能源消耗、能源统计分析、能源考核等方面。第七条对能源的购入、储存、及消耗各环节作了具体规定。第八条对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作了规定。第九、十条是节能奖罚制度。第十、十一条为条例的解释和执行日期。

五、能耗定额

公司对各生产车间、用能工段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使个人收入与经济挂钩定期考核,兑现报酬。

其中炼铁车间铁焦比能耗715 kg,经济责任按±1%,奖罚工资总额的1%,铁电耗105 kWh,经济责任按节超电费的20%奖罚,烧结煤耗80 kg按每下降或上升1公斤奖罚200元,电耗21 kWh按节超电费的20%奖罚。

六、企业节能技改情况

(一)金和公司 在“十一五”期间非常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专门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设立了节能减排办公室,专门负责公司节能工作的日常管理。结合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公司与各生产车间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编制了“十一五”节能规划,制定了相应的节能措施,能源管理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层层分解,作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并实施考核。依据云南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标管理活动”工作安排,公司制定了节能对标管理实施方案,在公司全面开展实施。

(二)抓好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装备是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金和公司为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结合公司用能实际,抓好节能项目实施,制定相应措施,具体近年节能技改项目有:高炉煤气余热发电6×500KW发电机组绿色高炉离心风机变频调速改造照明改造年产10万吨铸造技术改造工程等。

(三)对上述节能项目已实施的,每月落实检查,落实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四)为确保“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对在实施节能项目或规划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

(五)强化节能宣传,提高对节能工作的认识,年内对节能项目第一责任人组织培训或节能考察。

(六)全公司范围内,充分运用广播、黑板报、组织讲座等宣传形式,提高广大员工节能意识,使节能成为公司员工的自觉行动。

(七)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把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努力推行节能行动,深入人心,才能确保节能目标实现。

七、能源计量管理

公司的能源计量管理由设备技术部负责,是设备技术部的重要职责之一。设备技术部安排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能源计量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按国家有关法规和公司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公司的经济核算和能源管理搞好计量器具的配备,保持计量器具的完好、准确,保障能源的计量检测率达到相应的要求。

(一)计量器具配备

根据GB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规定,为满足企业能源经济核算和节能管理的需要,金和铸造公司共配备能源计量器具350件,其中一级(进出金和铸造公司)7件,配备率100%;二级(进出金和铸造公司各用能机构(车间))59件,配备率96.7%;三级(主要用能设备)284件,配备率94%。水和煤气的计量器具配备率二、三级满足于GB17167-2006标准,主要能源品种的各级计量器具配备率均为100%,符合GB17167-2006标准。

(二)能源计量器具合格情况

1.按企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由计量管理人员编制周期检定计划,并负责实施周期检定,确保能源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率为100%。

2.计量器具使用人员进行交接班时进行检查,发现有问题的能源计量器具,报告计量管理人员,及时更换。.企业计量管理人员、使用部门管理人员分别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检,查找有问题的能源计量器具。

八、能源统计

(一)进入金和公司的焦炭由经营部专职计量员计量,统计员记入台账,定期汇总生成统计表报财务、生产管理和能源管理部门。

(二)进入金和公司的电力由设备技术部用电管理负责人会同供电单位抄表、记入台账、定期汇总生成统计表报财务、生产管理和能源管理部门。

(三)进入金和公司的柴油由油库管理人员会同使用单位抄表、记入台账、定期汇总生成统计表报财务、生产管理和能源管理部门。

(四)各车间、部门使用的焦炭、柴油由专职人员会同车间人员计量、统计人员分别记入台账,定期汇总生成统计表报生产管理和能源管理部门。

(五)各车间、部门使用的电力、水由设备技术部专职人员会同车间人员计量、统计人员分别记入台账,定期汇总生成统计表报生产管理部。

(六)金和公司设备技术部配备一位能源统计员专职负责将企业的能耗汇总生成统计表,提供企业领导、各部门分析和使用,并负责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制成报表上报能源统计表。金和公司形成的统计表有《公司能耗月报表》,上报能源统计表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等。

九、能源利用情况

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外购能源品种有四种:焦炭、烟煤、电力和柴油。焦炭主要用于炼铁,其中筛分下来的焦粉用于烧结,焦粉不足以烟煤作补充。在炼铁高炉中部份焦炭转换为高炉煤气,经回收用于发电,作为外购电的补充。电力主要用于各种设备的电机驱动各种生产设备,小部份用于办公用电和照明,柴油用于厂内运输。焦炭是金和公司的主要品种消费的能源,占综合能耗量的65.57%-69.73%,其次是焦粉主要用于烧结车间,当焦粉不足时以无烟煤和炼铁用焦筛分出来的焦粉补足, 占综合能耗15.59%-12.72%,无烟煤用于高炉煤粉喷吹,占综合能耗量的13.14%-15.03%,,再其次是电力,占综合能耗量的2.54%-2.19%,柴油占综合能耗量的0.15%-0.11%,主要用于厂内运输。

十、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

(一)金和铸造材料公司的主要用能设备中高炉风机已作效率测试,符合要求。

(二)金和铸造材料公司主要设备26套,其中最主要的生产设备是高炉容积为360m3,根据《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工信部[2011]134号文件要求,金和铸造材料有限公司符合认定条件,于2012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铸造用生铁企业,不属国家淘汰类设备,128m2 步进式烧结机不属于国家淘汰类设备,也不属于国家限制类设备;燃气发电机为能源回收利用设备属于国家鼓励项目。

(三)金和铸造公司的主要用能设备中,根据工信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二批)》公告2012年第14号文件,淘汰高耗能Y系列电机28台;淘汰理由:Y系列电动机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统一设计的产品。其导磁材料使用热轧硅钢片,能耗高、效率低、环保性差。不符合以下相应的现行标准: GB 18613-2006《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能效限定值,建议在2012年至2013年更新改造,达到国家标准,降低能耗,减少用能成本。变压器有两台S9系列属节能型,一台为S7属淘汰系列。

十一、结论

(一)金和铸造材料公司的能源管理由总经理挂帅,形成了管理网络,明确了各能源岗位的职责,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和能耗定额,具有较完善的节能计量和节能统计基础工作。能源管理工作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二)金和铸造材料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淘汰了一批高耗能设备,现在所使用的主要用能设备如炼铁高炉、烧结炉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主要设备炼铁高炉能耗高,竞争力低,到一定的时期,必然会落入淘汰范围。

(三)现所使用的主要用能设备除高炉风机外,尚未做运行效率测试。

(四)金和铸造材料公司能源使用基本合理,未发现用能不合理而产生的能源大量浪费现象。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的高炉煤气得到回收利用这对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具有重大作用。

十二、节能工作与合理用能的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能源管理精益求精的观念,在进一步健全完善计量网络的基础上,完善各类能源统计原始记录、报表、台帐。由于生产规模大、用能系统复杂,建议各分公司加强专职的能源管理。除及时准确地统计填报能源报表外,还要定期分析各用能系统能耗指标的变化,报送领导班子决策,以满足节能工作和合理用能的需要。

(二)继续加强煤、焦的入厂验收工作。比如,改进抽样方法,进一步把煤、焦水份控制在更加合理水平上。由于分公司煤、焦消耗都很大,每减少1%的水分,都会减少煤、焦上千吨的消耗。有利于分公司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

(三)由于公司设备问题,延用了不少老旧设备和设施,虽然经过多次技改,仍难以和新建的工厂相比。建议分公司有关部门组织一次设备普查,摸清楚分公司仍在使用的设备中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情况。如电动机、变压器、空压机、风机、水泵等。摸清家底,制定规划,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尽快逐步予以淘汰。

(四)建议分期分批地对生产区主要耗能设备进行运行效率测试,以便更加合理地提高主要耗能设备的用能水平和为节能技改作准备。

(五)继续推广应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及低压侧功率因数适时补偿等行之有效的节电技术,进一步降低全厂电力消耗。

(六)继续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开发新产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万元产值能耗的重要途径,望企业不断创新,开创新局面。

(七)认真落实各项节能措施,按GB 17167-2006 <<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能源管理机构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定额,实施能源消耗定额考核管理,确保公司能耗指标的实现。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篇2

1.1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现状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 人均拥有量较低, 分布不均衡, 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 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 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 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 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 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1.2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我国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的分析。HangandTh (2007) 分析了中国在1985年和2004年之间撤销能源价格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发现在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显著提高, 但1995年之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己经弱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Fan (2007) 研究了1992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认为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Moore (2007) 将能源部赞助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蒋金荷 (2004) 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 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 (2007) 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 (2004) 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 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 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2能源效率指标

能源效率指标可以表示为许多不同的表达式, 这些表达式都是为了说明能源效率相关的特定的或一般的问题。能源效率而言, 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或人类活动与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本文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 将主要考虑经济能源效率指标。我们选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强度, 以及单位产品能耗来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级阶段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所以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大于或接近1, 而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5。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国民经济在生产中的单位能耗水平, 通常量化为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 综合反映了生产中能源的利用效率, 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素有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消费结构等。

单位产品能耗是衡量企业和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反映了微观领域能效状况。因其计量单位相同, 不存在单位、汇率折算等因素, 所以单位产品能耗的国际对比科学可行。

3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国际比较

3.1能源消费强度与能源消费弹性的国际比较

与中国相比, 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 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 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 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 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 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 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 而中国的为0.57, 中国为欧盟的1.58倍, 这就是说, 中国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是欧盟的1.58倍。中欧能源消费弹性相差不像能源消费强度那么大, 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中欧经济增长率差异悬殊。

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不仅在量上远远小于中国, 而且在变化趋势上也优于中国, 呈现出稳定持续下降的趋势, 而中国在2001年以后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 中欧之间的差异不像能源消费强度那样大, 而且从变化趋势上看, 二者似乎成反向变化趋势, 即中国能源消费弹性增加时欧盟能源消费弹性下降, 中国能源消费弹性下降时欧盟的反而上升。这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在2001年之前表现较为明显, 而在2001年以后, 欧盟的能源消费弹性却呈现出剧烈的上下波动的趋势, 而中国的则持续上升。

呈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1) 中国对能源效率的重视不够, 根本原因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

①长期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 依赖国家投入与补贴, 使要素价格扭曲, 不同能源品种多部门分散管理, 条块分割,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高度分散的能源多头管理体制, 是约束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②长期受传统发展观影响,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追求产值数量与增长速度指标, 造成对GDP的崇拜, 忽视以人为本和技术进步, 观念陈旧与技术老化的装备、工艺和产品耗能高、效益差, 以及能源开发利用本身的技术落后, 这是影响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内在因素;③长期走传统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依赖资源消耗与资本密集投入, 忽视效率效益与环境保护, 形成高物耗、高能耗的重型) 户业结构, 这是一导致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低下的突出因素。

(2) 虽然欧盟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中国, 但欧盟能源自给能力不足, 能源进口依赖性很强。因此, 欧盟非常重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中国自认为地大物博, 不注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3.2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

工业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最大的用户, 比例达70%左右, 在工业部门内部, 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几大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2001—2003年全社会能源消费增加量的1/3来自于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 故重点研究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 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能源效率。

1990年到2007年, 除了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有所上升外, 大部分单位产品能耗都有明显下降, 其中水泥、建筑陶瓷等的综合能耗下降幅度均达到30%以上, 铜冶炼综合能耗的下降幅度高达64%;火电供电煤耗综合能耗下降幅度也达10%。

我国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有较大差距。我国能源密集产品能耗, 与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火电供电煤耗差距由28.6%下降到20.51%, 钢可比能耗由58.5%下降到15.6%, 乙烯综合能耗由84.4%下降到59.62%。尽管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工业内部七个行业 (电力、钢铁等) 的16种产品的能耗指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多用能源2.64亿TEC, 除电力行业外, 六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0%, 因此, 努力降低重点耗能产品能耗对提高整个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4建议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挖掘经济结构推动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潜力研究显示, 经济结构对中国的能源强度的下降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 从长期来看, 影响中国能源效率改革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模式。

①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强度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因此, 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 中国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增一长方式, 逐步调整一、三、三产业的结构, 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逐步提高传统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和分工, 逐步减缓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②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 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鼓励节能公司的建立, 利用市场竞争推动节能。

(2) 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效率因素 (即技术进步) 是中国的总体能源强度和制造业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 加大节能技术的投入力度, 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为节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积极实施技术改造, 促使装置规模大型化、节约化, 大幅度降低终端能源的消耗水平。

(3) 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政策和环境政策, 保证政策的执行力度。

单从经济此必须提高政府能源管理部门的决策效率, 充分发挥政府基于市场的宏观调控对节能工作的引导和推动, 保证政策的执行力度。政府应明确指定能源管理的牵头部门, 避免管理职能的重复和交叉, 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发展的关系, 以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节能的促进作用。继续实行鼓励节能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 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

摘要:“十一五”规划中不仅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 并对主要耗能产品和耗能设备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为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实现, 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掀起。将依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规律, 通过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三个指标对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并针对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单位产品能耗

参考文献

[1]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 2005, (6) .

[2]齐绍洲, 刘健.欧盟能源市场一体化[J].法国研究, 2006, (1) .

[3]邓玉勇, 杜铭华, 雷仲敏.基于能源一经济一环境 (3E) 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3) .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篇3

关键词:能源开发;工业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5-02

一、新疆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 73°40′E—96°40′E,34°25′N— 48°10′N之间,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目前行政区划下辖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7个地区(阿勒泰、塔城、阿克苏、喀什、和田、哈密、吐鲁番)、5个自治州(伊犁州、克州、博州、巴州、昌吉州),1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

新疆与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8个国家接壤;新疆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面积省级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与国内的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其地形以山地与盆地为主,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新疆沙漠广布,但地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含量丰富,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

二、新疆能源开发利用优势

(一)资源优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迅猛发展,当今世界矿产资源供应日益紧张,造成关乎国家安全的能源的争夺愈发激烈,因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新疆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尤其是矿产资源,不仅数量种类上丰富齐全,储量领先,质量上也大多比较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是新疆工业化发展很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在新疆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7%;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96种,其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前五位的有27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金、铬、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209.2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这些优势不仅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提高保障,更可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

(二)市场优势

目前,国际能源市场的需求量在迅猛扩大,能源的消费市场日益明显。就国际市场而言,新疆商业领域有部分地缘优势,范围辐射到中亚、西亚、南亚甚至东欧、西欧等多个国家,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前沿阵地。新疆的产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进入中亚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新疆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该类物资出口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同时,借助新亚欧大陆桥、南疆铁路和陆地口岸,境外市场可向西延伸到西亚、欧洲,向南延伸到巴基斯坦、印度,成为新疆延边、沿桥开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动力,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总体上新疆资源优势储量突出,内地对能源需求增量迅猛,国内市场前景巨大。

(三)政策支持

新疆的开发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全国的支持和帮扶,中央对于新疆的建设更是政策宽松、支持紧密、并多次召开针对新疆建设开发的重要会议和进行政策扶持,以全国之力对口支援。2010年中央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国家为打造形成“东有深圳,西有喀什”而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2009年开始,国家相应批准和升级了一系列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扩区建设。近年来,“对口援疆”政策已成为新疆主要的区域扶持政策。特别是2010年3月中央援疆工作会议后开展的新一轮援疆工作,此次覆盖面最广,涉及人口资金最大,援助领域最全。资金的巨额投入和人才、技术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新疆与其他省份在能源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对外开发等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新疆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央对新疆发展与稳定的高度重视为新疆加快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三、新疆能源开发利用对工业化的贡献

(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

根据钱纳里的理论和评价标准,采用平均汇率进行换算,据此得出了新疆2000—2009年的人均GDP情况, 2000—2010年新疆人均GDP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为12.38%,增速很快。但是就其工业化阶段而言,新疆人均GDP水平2000—2004年一直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2005—2009年新疆人均GDP水平开始进入工业化前期,2010年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开始低于20%,但随后2003年和2004年又返回在偏大于20%的水平,之后整体水平又开始下降,稳定在20%以内。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处于37%—50%之间变化,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30%和40%的周围波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2000—200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2004—2010年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开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因此,从产业产值比重来看,新疆产业结构2004年开始已经稳步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城市建设不断扩展

2010年,新疆主要城市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排名前6名几乎没有变化。在第二产业产值上,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仅一个位次的变化。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40%的就有9个,分别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昌吉、石河子、哈密、乌苏、阜康和奎屯,其中克拉玛依和库尔勒名列第一和第二。第二产业产值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很大,这其中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非常明显。

(四)交通设施更加完善

新疆交通建设方面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管道建设,年均增长14.06%,其次是公路建设,年均增长5.96%,尤其是高级公路的建设,达到年均增长8.06%。不难得出,在能源运输的主要方式公路和管道的建设方面,投入力度非常大,城市交通网络和快速交通建设的速度很快,城市立体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和升级。

(五)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4—2010年,新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48.97%,最高54.17%,介于45%和60%之间,说明新疆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忽高忽低的情况并非是二者就业人数减少了,而是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缓慢,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缓慢。

综上,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就业结构五个方面来分析了新疆能源开发利用对工业化的贡献。总体来讲,新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对新疆工业化的进程贡献很大,但新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单因素指标处于初期阶段,有些处于中期阶段。其各个要素的影响及表现虽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向于一致。这其中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功不可没,而且还会有更大的贡献。

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利用,新疆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仍会加快,发展力度和空间也将会更深更广。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技术革新和观念更新要同步而行,不可偏废一方,只有这样,兼顾多因素,全面的处理问题,新疆的工业化水平及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建设才会更好、更快、更强、更优。

参考文献:

[1] 李新英.新疆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特征及其测度[J].生产力研究,2007,(03):114-116.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篇4

为学习和引进瑞典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提升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和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水平,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应瑞典西博滕省省长邀请,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组织延边林业集团、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共5人,于20**年2月14日至21日赴瑞典进行了为期7天的林业生物质能源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瑞典国家实行三级管理,即中央,省和市,市为最基层行政机构。

瑞典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约为2642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64%。森林资源以针叶树为主,约占森林总面积的84%,其中挪威云杉46%,欧洲赤松 38%。瑞典鼓励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据介绍,瑞典的森林只有5%是作为自然保护区完全保护而不做任何开发利用的,其余的95%都在开发利用。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m,年采伐量近1亿m,主要用于木材加工、造纸以及能源等,分别占4300万m、3348万m和696万m。另有加工剩余物1652万m用于生物质能源生产。瑞典森林只占全球1%,但其锯材产量占全球12%,纸浆产量占8%。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科学有效的森林经营,目前瑞典林地每年生长的资源量比采伐量多出20%,真正实现了林业持续发展。

瑞典全国900万人口中有近25万人直接从事林业工作,林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林业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瑞典没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此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高度发达的森林工业为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资源。其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以林业生物质固体燃料为主。林业生物质固体燃料来源于林业加工如板材和造纸等剩下的废弃物。目前,瑞典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成熟,政策完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的新型产业。XX年瑞典生物质能源消耗总量达,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而石油消费总量只有,占%。供热90%以上来自生物质能源。水电和生物质发电占全国电力消耗的53%。瑞典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使用生物质能源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正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迅猛发展,从1990—XX年,瑞典在经济增长48%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降低了9%,同一时期生物质能源使用增长了80%。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如今在瑞典已形成高校研究、政府支持、企业操作的运作模式。以森林为源头的林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生物质燃料生产、热电联产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将树木物尽其用,并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瑞典在这一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基

础设施、丰富的实际经验以及世界领先的技术。在XX年2月7日,瑞典语出惊人:计划到2030年成为全球首个完全不依靠石油的国家,而且还要从XX年开始,在2020年前将全国能源总消耗降低20%。

考察组在出访前做了认真准备,收集研究了瑞典林业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相关资料,与瑞典接待方反复讨论确定了参观考察对象、交流对象等。在为期7天的考察学习中,考察组一行主要参观了谢莱夫特奥机场颗粒燃料供热系统,谢莱夫特奥一代、二代、三代林业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setra锯木厂、martinsons锯木厂、vimek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cranab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瑞典林业博物馆、瑞典农业大学生物质应用技术研究所、恩雪平热电公司、移动式颗粒燃料供热锅炉房等12个单位,听取了相关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和专门报告,分别会见了西博滕省前任省长和两位市长,详细了解了瑞典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历史、现状和经验,了解了瑞典政府在推进林业生物质能发展方面所采取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和林业生物质能源市场运作机制,并就我国在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方面存在的技术、政策、市场运作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与对方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认真讨论。

在瑞典方面的周密安排下,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瑞典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绿色增长的国家。从1990-XX年,瑞典在经济增长48%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降低了9%。同一时期能源消费总量虽先增约10%,但其后又降回至1990年的水平,而化石能源使用量降低了11%,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增长了34%,生物质能源使用增长了80%。在我们参观过的生物质热电联产工厂和集中供热区域,柴油锅炉仅仅是作为备用锅炉和高峰调峰锅炉使用,化石能源已经不再是主角。正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广泛使用,瑞典经济社会实现了绿色增长。

我国过去发展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往往以为利用林业资源会破坏环境资源,出现了“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的短视政策。瑞典的成功告诉我们,绿色增长是可以实现的。以农林业生物质能源为主导,以化石能源作为补充,当前至少在一些生物质资源丰富而人口密度有限的地区可以实现绿色增长和循环利用,如XX区、延边地区等。通过绿色增长,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社会公平。我们可以通过正在开展的国家绿色能源示XX县建设,加大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力度,竖立示范样板,认真总结,加快推广。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瑞典已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森林蓄积量、年生长量和年采伐量稳步增长,成为欧洲木材蓄积量最丰富的国家,成为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典范。瑞典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靠自觉,而是由一整套完善的

法律法规和坚决执行的结果。瑞典林地51%为私人所有,25%为公司所有,7%为大学、教会等公有,国家拥有 17%,国家所有的林地由一个独立的国有公司经营。私有林主大约35万个,林主平均拥有林地45hm2。政府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林业政策和措施,实现了森林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1903年颁布实施并经过7次修订的瑞典《森林法》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基本精神就是限量采伐、及时更新、永续利用。法律要求林地采伐后的林地必须及时造林更新,同时新林地应妥善管护;要求林主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定对于人工商品林,年采伐量占年生长量50%-80%的永续利用总体框架,由林场主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掌握。同时,瑞典政府还通过补贴引导私有林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推进森林经营科学合理进行。正是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坚决执行,瑞典林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瑞典森林利用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生长量大于采伐量的原则。瑞典每年的采伐量近1亿m,而其林业生物质的净增长量是采伐量的倍,因而不存在过度利用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是木材分级分类利用原则。一根完整的原木,只能加工出%的可利用板材,同时产生%的刨花和边角余料,%的锯末和%的树皮。刨花、边角余料、锯末、树皮等剩余物都是

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的原料。在参观谢莱夫特奥几座chpp工厂时我们看到,工厂将纯净不含泥土、树皮等杂质的木屑和锯末用来生产颗粒燃料,将含树皮等废弃生物质材料直燃生产高温高压蒸汽用于发电和烘干锯末原料。这样生产出来的颗粒燃料品质均匀稳定,易于满足标准化和全自动化高端炉具使用要求。

三是木材加工靠近资源地的原则。我们考察的setra锯木厂、martinsons锯木厂等大型的锯木厂都位于林业资源丰富地区,谢莱夫特奥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也都位于林业资源丰富地区。木材收集半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短途运输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符合生物质资源密度低,分布分散的自然属性。这几个原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地方。

瑞典专家认为,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保护林业资源的一个主要途径。通过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现在全国林业资源利用率最大的省,不再是天然林等资源最多的省份,而是江苏、浙江等传统的林业资源小省。因此,应该向瑞典和江苏、浙江等地学习,总结当地经验,使林业资源大省也能通过资源利用提高森林蓄积量。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量贫乏,所以更要用好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产业园区,将木材加工、能源生产等林业产业结合起来,发挥林业

综合优势。

一是政府部门互相配合。瑞典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得到了瑞典能源委员会、瑞典林业部、瑞典环保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考察团考察期间,分别受到了西博滕省前任省长以及两位市长的热情接待,了解了当地林业生物质能发展情况,询问了瑞典政府支持林业生物质能发展的做法。在坚决执行瑞典《森林法》的基础上,近年来,瑞典政府出台了诸多积极务实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立法,征收co2和污染气体排放税、排放配额和绿色电力认证等。林业部门普遍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从做好服务,技术指导,加强监督三个方面着手,为林业生物质能源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科研院校鼎力支持。实现可持续、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是靠科技创新。在此过程我国政府基金、企业和科研院校常常紧密合作攻关。科研院校是科研的主力,不仅通过主动立项与企业和政府合作攻关,也常常配合企业或社区政府的自主创新帮助完善。此次考察瑞典农大国家生物质颗粒燃料研发基地,是由国家能源署和瑞典颗粒燃料工业协会共同资助,研究开发新技术。谢莱夫特奥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的发展是由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协助攻关并得到中央政府能源署科研资助的结果;而ena将废水处理、能源柳种植、土壤净化、热电生产一体化的项目,是由

地区政府提出的创新,然后企业主刀,院校攻关实现的。科研创新的经费由中央政府基金提供。

三是林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协作共赢。林业涉及森林经营、木材加工、林业机械生产、能源生产等多个行业。在瑞典,这些以培育和使用林业资源的行业有机结合,既发挥各自专长充分利用了林业资源,又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vimek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cranab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等专业企业研发生产森林经营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了森林抚育、木材采伐、收集运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使森林经营活动不再局限于冬季,而是全年都可以进行。setra锯木厂、martinsons锯木厂等木材加工企业收购原木,加工成板材等木制品,同时产生大量的锯末木屑树皮等废弃物;谢莱夫特奥能源公司则以这些废弃物为燃料生产高温高压蒸汽用于发电和供热,同时这些蒸汽还用于锯木厂木材干燥,生产的电力除供应锯木厂和自身使用外,多余的部分进入电网销售。供热需求不足时,余热用于烘干干净木屑生产颗粒燃料。我们参观的与setra锯木厂合作的谢莱夫特奥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于1996年建成投产,主要使用潮湿的生物质原料,年生产热量260gwh,发电170gwh,颗粒燃料13万吨。

一是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解决生产问题。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涉及的专业领域多,仅我们参观的谢莱夫特奥能源公

司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就涉及到湿原料专用锅炉、废热回收系统、烘干系统、制粒系统、远程及自动监控系统等的研发和集成。在其上游还涉及到能源林培育、森林经营、木材采伐运输等环节,恩雪平热电公司就有10%的燃料来源于能源柳。在其下游,还有颗粒燃料锅炉及其辅助系统配套,例如我们参观的移动式颗粒燃料锅炉房。各环节设计到热能、机械、自动化、林业等多个专业领域,单靠一个企业或单位来完成难度很大。而我们在瑞典看到,他们形成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有瑞典农业大学、sp、vemik林业机械公司、cranab林业机械公司、谢莱夫特奥能源公司等多个企业参与其中。

二是标准化。参观期间,对瑞典在标准化方面的成就感触深刻。瑞典在林业生物质能方面的标准化体现在生产设备标准化、颗粒燃料质量标准化等多个方面。在我们参观过的每个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工厂和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所有的电气设备、管道、接头、阀门等部件都附有号牌,在其备用配件存放处,每套备件也都编号,与生产设备上的编号和设计图纸一一对应。在谢莱夫特奥能量公司位于斯图吕曼的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产品检验室中,我们看到一整套的生物质原料质量及颗粒燃料质量检验设施和标准化的检验流程,检测指标包括水分、热值、灰分、堆积密度、提取物、硬度等,每批产品都有相应的检测报告,而且都留

有样品,方便质量跟踪。正是有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颗粒燃料质量标准,瑞典的木质颗粒燃料才能占据稳定的市场,才能实现有序发展。

三是自动化。我们参观的谢莱夫特奥能源公司,其二代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仅有12名员工,而且其蒸汽锅炉及发电、制粒机组旁边全部无人值守,实现了完全的自动化。而该公司在吕克塞勒的热电厂,每班只有1人值守,连同3名维修工人,总共只有6名工人,不但要负责这个热电厂,还要负责本市的其它锅炉和供热管网运行。此外,3名维修工还要兼顾位于斯图吕曼和谢莱夫特奥的2座热电颗粒联产工厂的维修。我们参观的恩雪平市的ena能源公司,使用 55%的树枝和梢头、20%的树皮、15%的锯末,以及10%的能源柳总计400gwh,年发电量100gwh,年供热量250gwh,供应全城100%的用热和60%左右的电量,工厂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每班只需2人操作,周末正常休息,靠类似bp机的设备传送设备运行状态,把故障分为三个级别,三级故障可以等休假过后正常上班是解决,二级故障可以延迟半小时到工厂解决,只有一级故障才需要马上回到工厂解决。

四是智能化。与国内工业电价分峰、谷、平不同时段调节相似,瑞典的电价也随不同时段用电负荷高低而变化。参观谢莱夫特奥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我们看到,他们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上网电价与发电量做了实时匹配,上

网电价低的时候减少发电量,生产的热能以高温热水的形式储存在大型储热罐里,或者用来烘干原料生产颗粒燃料;上网电价高的时候增加发电量,减少颗粒产量,并且使用储热罐储存的热水尽量多发电,增加企业收益。智能化分配发电、供热以及颗粒生产所需能量,实现能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实时对接,企业效益得以最大化,并且避免了用电或用热高峰时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需要拉闸限电。

瑞典生物质能源企业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促进了标准化,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绝大部分时间工人只需要操作电脑就可以完成控制。

利用生物质能源,在提供高品位电能的同时,满足供热的需要,余热还有剩余,则用来烘干生物质原料加工颗粒燃料,即实现热电联产或者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是瑞典的成功经验之一。今天,瑞典的生物质发电量已经从1983年的20亿kw·h增长至85亿kw·h。据预测,到2020年有望达到200亿kw·h。上世纪70年代还是以燃油为主的瑞典取暖系统,到XX年已经有61%的地区供暖系统使用生物质燃料,较1990年增加了5倍之多。XX年,瑞典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量达220万吨,全国17%以上的家庭已使用木屑压缩颗粒取暖供热,在瑞典全国各地的加油站即可买到袋装的木屑压缩颗粒。瑞典的木屑压缩颗粒的生产量和将其作为燃料发电供热的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物质能使用总量已达,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

与单一的发电,或者单纯的生产木质颗粒燃料相比,采取生物质热电联产(chp)或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chpp)的形式系统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能够大幅度提高能量综合利用效率。热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40%,剩余60%的能量都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出去了。单纯的生产木质颗粒燃料,需要将含水量 50%左右的湿原料烘干,然后才能制粒。烘干需要能量,而这部分能量随着烟气排放出去浪费了。而生物质热电联产或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模式则能通过调节热/电/颗粒燃料产量实现能量充分利用,是林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发电余热用于区域供热或周边木材加工厂烘干木材,抽取的蒸汽则用于烘干木屑生产易于储存运输的木质颗粒燃料。正是由于采取了这种系统利用资源的方式,瑞典能源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考察时我们看到,谢莱夫特奥能源公司的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工厂,热效率利用超过95%,其烟气排放温度只有58℃。

在参观瑞典林业博物馆时我们了解到,过去瑞典的林业生产也局限在冬季,依靠人工伐木,马拉爬犁运输集材,沿着河流向下游漂浮运送。通过参观setra锯木厂、martinsons锯木厂、vimek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cranab森林机械设备生产厂等企业,我们看到,目前瑞典的林业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从整地、植树、抚育间伐到采伐、木材集运、枝

桠柴收集等都有专门的机械设备,木材生产可以周年进行,林业工人在驾驶室操作设备,工作环境和劳动安全都得到充分保障,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在vimek森林机械设备厂播放的抚育设备工作视频中,我们看到,其抚育间伐使用的采伐机械只有宽,油耗~5l/小时,可转80度急弯,能对直径最大30cm的树木进行作业,驾驶室配备有电脑控制系统、空调、气动座椅等设施;用于集柴的设备只有宽,油耗~/小时,最大转载,六轮驱动,还可加装履带,在满载的情况下道路宽度只需 即可行驶。这些设备还配有一系列附件,可以处理森林中的其它工作,如挖树坑,处理树桩等。

在我国东XX区,除了木材运输方式转变为公路和铁路运输外,冬季人工伐木、牛爬犁集柴等方式仍在沿用,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生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机械化是我国林业生产的短板,特别是在森林抚育、林间集材和打捆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造成利用时前期费用偏高,影响了细小枝桠柴的收集和利用。务必要予以林业机械高度的重视,加快研发、引进、转化适应我国需要的林业机械,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应用成本。

此次赴瑞典考察,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从森林经营到林业剩余物收集运输、生物质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直至供电、供热、颗粒配送销售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都采取系统、周详的规划和设计,每个环节在时间上、工艺流程上如何合

理衔接都有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法。林业以及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亟需用工业化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做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瑞典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系统开发利用,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设备和经验。与瑞典的合作可以缩短工业化设计这个产业链所需的时间,减少中间过程投入。因此,在中瑞共同签订的林业备忘录中,建议将林业生物质能源研究与利用项目纳入中瑞林业合作项目中,加快引进瑞方在林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率先在延边林业集团等有良好林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基础的地区建立示范项目。

鉴于瑞典在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建议我局利用引智项目组织有条件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重点林区林业局负责人和发改、能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XX年到瑞典参加林业生物质能考察培训,实地参观考察瑞典森林经营状况、林业生物质能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林业机械生产应用情况以及林业生物质能源生产应用研究状况,并邀请瑞典相关大学、科研单位、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负责人等授课,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拓展思路,为切实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绿色增长打好基础。

生物质资源丰富,能量密度低,宜于分散利用,就地转化。然而,单一的生物质发电由于余热无有效利用途径,能

量转化效率最高只有40%;单一的木质颗粒燃料生产,由于原料含水量高达50%左右,烘干能耗高且高热焓烟气无回收利用途径,能量转化效率也十分有限。瑞典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证明,小规模的热/电/颗粒燃料多联产是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利用方式。发电是chpp模式的核心环节,所产电力的销路及价格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参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建议结合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补贴尽快出台分布式发电支持办法,调动各方参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瑞典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该国的能源政策。除了执行欧盟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外,瑞典还结合本国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并采取了积极和务实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高价购电、投资补贴、减免税费和绿色电力配额制度等。结合我国国情和现有政策执行情况,参考瑞典等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是推动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林业剩余物,尤其是清林抚育剩余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我国现有林木资源中能够收集用作木质能源资源约有亿多吨。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效、经济的收集方式。林业装备发展滞后,依靠人工收集效率低,成本高昂。瑞典

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 篇5

刘国鹏

摘要:节能环保的国际发展大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电动汽车 氢动力汽车 太阳能汽车

近几年石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地球上的原油总量却是固定的。专家预计到了2050年世界石油将会用尽,那是一切以石油为能源的工具都将无法使用,只里面就包含汽车。所以,新能源汽车就成了人类的不二选择。

一、分类

(一)、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在于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而且其技术含量与其他种类的新能源汽车相比相对较低,所以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混合动力汽车类型。但他也有很明显的缺点: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这也注定它会逐渐被淘汰。

(二)、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汽车的优点就是完全不消耗化石燃料,且现在电动机技术也日趋成熟,所以电动汽车现在也很成熟。但电动汽车的弊端在于电力储存技术和电池使用寿命,而且电动车无法快速加速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三)、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尤其是氢气燃料电池汽车,反应产物只有水,堪称最清洁能源。但是气体的储存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极易爆炸的氢气,更是需要小心储存。所以现在这类汽车还很少见。但燃料电池汽车无疑是前景最客观的新能源汽车种类之一。

(四)、生物乙醇汽车

顾名思义,生物乙醇汽车就是以乙醇为燃料的汽车。生物乙醇燃料的显著优点就是反应产物无污染,且易于获取。但其弊端就在于成本——乙醇的成本较汽油高了很多,这也就导致生物乙醇汽车无法普及。

(五)、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相比传统热机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是真正的零排放。正因为其环保的特点,太阳能汽车被诸多国家所提倡,太阳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日益蓬勃,太阳能汽车也必将在未来大放光彩。目前太阳能汽车普及的最大障碍就是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问题,如何在光照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收集到足够汽车行驶的光能决定着太阳能汽车的未来。由于太阳能汽车技术难度过大,只有少数世界大汽车集团对此有兴趣,目前研发太阳能汽车的组织主要还是世界著名大学以及一些科学爱好者。

二、各国政策与发展速度

(一)、中国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起步较晚,所以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除了向研发单位给予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外,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下了大力气,从大量建设新能源汽车能量补给站之外,还对新能源汽车的交易实行免购车税的政策,这些政策都大大的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汽,东风,上汽为首的中国汽车公司或独立开发,或与国外企业合作,纷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成就。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虽起步晚,但这几年也不断缩小了与国外汽车企业

之间的差距,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美国

早在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了一个《总体技术措施计划》,计划在2003年把美国的汽车油耗降低1/3,从那时起,美国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在那之后,美国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美国也通过规定汽车和卡车平均燃油效率(从目前的每加仑25英里提高到2015年的每加仑31.6英里),购车税收回扣以及抓紧建设充电站的基础设施来鼓励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其中通用旗下品牌雪佛兰更是推出了一款纯电动车。起步早,人才多,再加上政府资金支持,美国成为了现在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三)、日本

早在1965年,日本就开始研究电动车了。1971年,日本多次向新能源领域投入总共数百亿日元。开发时间早决定了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也被认为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能和美国媲美的国家。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方面做的也毫不逊色。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其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前三类车被日本政府定义为“下一代汽车”,购买这类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负优惠。

(四)、欧盟

欧盟地区新能源汽车技术当以德法英意四国为最。这四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无非也是大量的投入金钱并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但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上,欧盟远非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能比。欧盟堪称是世界上最注重环保和清洁的地区,欧盟各国政府在普及新能源汽车上也花了大力气,从和各国环保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到从小教育新能源汽车好处,再到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汽车尾气排放规定以及政府公车全部换成新能源汽车的规定),这些措施促使欧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普及的地区。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像上述四个有极大地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上要落后于这四个国家和地区。但他们在新能源汽

车的普及上做的很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韩国与巴西。韩国向新能源汽车销售行业投入大量资金为购买者提供优惠,以此换来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而巴西依靠其地理位置与环境特殊。大量制造生物乙醇,所以在生物乙醇汽车或是汽油乙醇混合动力汽车随处可见。

三、各大汽车厂商研发与投放市场情况

(一)、长春一汽

长春一汽在新能源汽车发面现已掌握国内领先的技术,并以设计出两种车型——奔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奔腾纯电动轿车。2011年8月22日,一汽首批新能源汽车下线。目前,一汽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新能源汽车10000辆。中国一汽将新能源汽车的商品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十二五”中期,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试点、十城千辆等鼓励政策,加快纯电动、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技术的用户使用试验,推进商品化进程。建立一汽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建立关键技术标准体系,掌握关键总成、部件的制造技术。第二阶段,到“十二五”末期,按照商品化模式,建立起适应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运营体系,使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价格上,具备与跨国公司同类产品竞争的实力,形成覆盖从A 00级到C级的新能源汽车商品体系。而太阳能汽车一汽还没有大规模研发。

(二)、东风汽车集团

东非汽车目前掌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也是国内领先。早在2010年11月5日,第二十五届世界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上,东风集团就有十款新能源车亮相展览会,其中的东风裕隆纳智捷更是号称“世界第一部智慧电动概念车”,起技术水平可想而知。为了追赶国际汽车企业,未来5年东风汽车公司将陆续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东风汽车宣布,至2015年,东风汽车中重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并形成5万辆纯电动汽车的产销规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东风品牌乘用车的20%。到2020年,东风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80万辆。东风也没有插足太阳能汽车产业。

(三)、上海汽车集团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公司,上海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成就堪称国内第一。在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海汽车一举展出了其自主研发的五款新能源汽车以及一系列新能源零部件;在第十一届必比登挑战赛(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清洁、环保、节能汽车技术的比赛)上,上海汽车集团总分位列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奥迪。上海汽车的技术实力由此可见。在下一个五年发展期,上汽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化,第一个阶段性的突破目标已经完成,经过国家公测荣威750中混新能源车型的节油效果达到20%以上,纳入了国家“25城千车”计划的范围,并可获得每辆车3.2万元的补贴,第二个阶段性的突破目标,是在明年10月份正式上市上海汽车纯电动汽车,与此同时,上海汽车研发近五年的首款强混插电式新能源车也将正式推出。目前,上汽联合通用开发动力总成,并在全球共享知识产权;与宝钢签署“汽车用钢轻量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开展技术合作;与贵州航天合资组建电动系统公司,开拓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同样,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上,上汽与美国A123公司合作,建立了捷新公司研发电池系统;电机方面,上汽与博世及林泉等知名企业已展开了积极合作。此外,上汽集团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了概念车“叶子”,“叶子”概念车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运用自然能源转换技术,包括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上汽在太阳能汽车上的成就由此可见。

(四)、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集团是中国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其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吉利更是如日中天,扬名海内外。在201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展,吉利汽车展出了基于熊猫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型和基于帝豪平台打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表示这两种车型2012年就会上市。至于太阳能汽车,吉利在2010年就推出了其首款太阳能汽车——IG。这辆太阳能汽车成本仅有一万元,长度也仅有三米,技术含量还不高,只是吉利的一次尝试,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水平。

(五)、奇瑞汽车

在国家的支持下,奇瑞汽车首款电动汽车S18已经下线,最快年底就能上市。S18已经属于国内较为成熟的电动车,据奇瑞公司提供的资料,S18电动汽车搭

载了336V 40Kw电驱动系统,采用40Ah磷酸铁锂电池。最高车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以达到每小时120公里~150公里。S18采用插入式充电系统,可在220V民用电源上进行充电,充电时间一般为4~6小时。快速充电模式下半个小时可充满80%电池电量。此外,奇瑞首款高速纯电动汽车瑞麒M1-EV将于11月5日在深圳正式上市。在氢动力汽车方面,早在2009年7月,奇瑞副总裁袁涛就表示奇瑞将力争在3年内推出氢能源车,今年就是其约定的最后一年,相信奇瑞一定会给汽车行业一个惊喜。

(六)、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目前已有包括E6在内的数款电动汽车上市,且销量很好,但这多半是由于价格低廉,其技术含量其实仅是国内先进。至于太阳能汽车方面,比亚迪确实推出了一款安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汽车,但这款车主要还是靠充电,仅在开车时少量吸收和利用太阳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汽车”。比亚迪刚刚完成大裁员,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在此期间其科研能力也受到影响,几年内恐怕难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

(七)、美国通用

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决心与投入都很大。目前,通用在电动车上的成就已是世界顶尖水平,而且已经在氢动力汽车上取得了一定成就。2011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丹·阿克尔森曾高调宣称,希望通用汽车能研制出纯电动汽车,以使该公司在雪佛兰沃蓝达混合动力车之外拥有更多节能概念车系。同年8月通用公司宣布将在2013年开售纯电动的雪佛兰斯帕可概念车系。通用汽车虽没有涉足太阳能汽车产业,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利用太阳能——通用公司建设了大量太阳能停车场,利用停车场顶棚吸收的太阳能来给电动汽车充电。

(八)、美国福特

作为不弱与通用的世界级汽车公司,福特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成果同样惊人。福特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混合动力型汽车“福特翼虎”,并迅速占领市场。2011年11月,另一款纯电动车“福克斯纯电动版”也开始发售。福特宣布:到2012年,福特北美的电动车产量将比目前产量提升两倍,超过十万台,而今年上市的C-MAX混合动力车和C-MAX Energi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完成这一计划的主要推

动车型。此外,福特自2007年就开始研发氢动力内燃机,目前已推出几个车型,其中福特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概念车Edge采用氢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驱动车辆,在短距离行驶中使用电力,远距离行驶时才使用氢气,用5分钟充入氢气可使车辆行驶320至480公里;另一种为纯氢动力汽车E—450,此车型目前只投放了30辆左右,在美国和加拿大作行驶,并时刻受到福特公司的关注。此外,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前与Sunpower太阳能公司合作,研发利用太阳能驱动电动汽车。

(九)、美国克莱斯勒

作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上出手也很早。早在2000年,克莱斯勒就就成立了全球电动汽车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长为全球低速电动汽车行业领跑者,这也为克莱斯勒全面进军电动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莱斯勒在与菲亚特结成联盟后发布的未来5年规划中提出,将在未来动力传动系统上进行毫不妥协的改进,其中包括一个渐进的车辆电气化策略。目前,克莱斯勒已有两款电动车产品列入批量上市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克莱斯勒公司的GEMe4电动车成为2009年意大利G8峰会首脑参会用车。在氢动力汽车上,克莱斯勒早在2008年就在北美车展上展出了其首款氢动力汽车——EcoVoyager概念车。

(十)、日本丰田

身为日本第一大汽车集团,丰田掌握日本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世界混合动力车市场,丰田集团所占份额最大,所以丰田在市场方面主打“混合动力”牌,但其在氢动力以及纯电动车上的技术实力也非同小可。当今世界氢燃料电池技术“三巨头”中丰田就占有一席(另外两家为通用和奔驰),可见丰田在氢动力汽车上的实力。2010年,丰田公司表示由于燃料电池成本下降了百分之九十,加上其技术突破,丰田将于2015年推出其首款氢动力汽车,售价仅五万美元。丰田还是世界上极少数对太阳能汽车感兴趣的大集团之一。丰田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研制出了太阳能赛车,最近还有媒体报道丰田汽车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单靠太阳能作动力的汽车。

(十一)、日本本田

本田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要略差与世界顶尖汽车企业有所差距。本田 的电动车主要还是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在电动汽车方面还没有较为成型的产品。在氢动力汽车上,本田公司投入重金,成功推出世界上首辆商品化氢动力车——FCX。本田对太阳能的研究,近体现在其再太阳能电池板上的成就,并将其应用于建设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站(见于上文美国通用公司),并未研究太阳能汽车。

(十二)、德国大众

德国大众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众汽车在对外发布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战略项计划,大众计划在2012年混合动力版捷达,并随后在2013年推出全电动版的高尔夫或者UP城市车。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表示,力争到2018年之前,大众新能源车型的销量能够占到该公司全球销量的份额的3%。大众的氢动力汽车主要在中国(上海大众)研发,继2004年大众公司发布了氢动力途安车型之后,大众的工程师们又将他们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到了大众的新款城市紧凑型SUV——Tiguan的身上。

(十三)、法国标致

作为法国汽车巨头,标致的电动汽车技术极为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欧洲第一。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纯电动车,有着“梦幻中的电动跑车”之称的EX1就是标致公司出品的。至于氢动力汽车,标致集团自200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标致雪铁龙集团2009年12月8号在法国里昂的发布会上推出了基于标致307CC的燃料电池汽车,用于展示“未来氢能源”的环保技术理念。在上海世博会上,标致还展出了其自主研发的太阳能汽车。该车广受好评,被称为最具未来派色彩的太阳能概念车。

四、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研究成果

(一)、清华大学

作为中国工科龙头老大,清华大学对于新能源汽车自然非常重视。清华大学配有电动汽车实验室,并配有专业研究人员,专门研究电动汽车问题。同时,清华大学还与江特电机、中英华科等企业合作研发,与山东黑豹、江苏祥龙和齐鲁客车等厂家合作生产电动车,力求将成果用于生产。同时通过多年努力,清华大学已经突破了部分氢动力汽车核心技术,并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几辆氢动力客车。至于太阳能汽车,清华大学的研发还仅限于初级阶段,设计出的几辆太阳能汽车还有包括能量转换率低、外形不美观和功率和速度不高等不足。

(二)、浙江大学

在2011年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浙大力压北大清华位列榜首,从中可见浙大科研实力之惊人。早在2006年。浙江大学就与浙江001集团合作研发出了节能自发电电动自行车,并在2010年投入生产。而在电动汽车发面,浙江大学与众泰集团已于2011年签署协议,合作研发电动汽车。在氢动力汽车发面,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i4.5 Mn0.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氢气固定装置。此外,在2008年浙江大学就已经与001集团合作研发出了一台太阳能汽车,并将之在第29届中国浙江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上展出。

(三)、上海交通大学

在传统的电动车上,上海交大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就。2011年,上海交大与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出了国内领先的电动大巴车,其驱动系统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变速与电驱一体化集成,取代了传统变速箱,系统解决了目前国内电动类公交车动力系统遭遇的一些“瓶颈”,其动力性能、节油性能和排放性能均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氢动力汽车上,上海交大主要成就在于氢储存技术。浙江大学郑津洋,王新华,刘鹏飞,赵永志等人联合巨化集团公司工程有限公司和沈阳斯林达安科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为电动汽车用储氢瓶设计提供了新的国家标准,已经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提供了产品,并安全运行至今,且该成就获得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至于太阳能汽车,上海交大未取得重要突破,但为了鼓励学生攻克太阳能汽车相关技术难题,上海交大举办“创新杯“太阳能车设计赛,吸引大量学生设计太阳能汽车。

(四)、麻省理工学院

作为世界第一工学大学,麻省理工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成就堪称巨大。麻省理工不仅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还成功出品了一系列电动车型和零件,如城市电动车以及能折叠的电动车。而且麻省理工在太阳能汽车上的成就也很不凡。麻省理工在太阳能电池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太阳能吸收薄膜以及不怕折叠的太阳能电池,此外该校还自主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太阳能汽车,其时速能达90英里每小时,堪称世界先进。

(五)、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设计出了经济适用电动车,并将之推向市场。

目前,斯坦福大学极富创意的正在研究电动车专用高速公路,以实现电动车“边行驶边充电”的梦想。此外,目前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未来学家保罗·萨福正在研制名为M—400的氢动力汽车,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斯坦福大学在太阳能汽车上的成就同样很高——在2011年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上,斯坦福大学的Xenith一举夺魁,同时打破太阳能汽车速度记录,成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太阳能汽车。

五、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混合动力汽车堪称是最易实现的新能源汽车,所以目前人们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混合动力车也是最普及的,比如在中国,很多车辆都开始使用乙醇汽油作为燃料。但目前大多数混合动力汽车都以汽油或柴油作为一种燃料,说明混合动力汽车只是减缓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并不能完全停止使用化石能源,所以混和动力汽车虽然已普及并几乎不存在较大技术难题,但其还是要逐渐被淘汰。

电动汽车也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新能源车种,但其目前仍有几个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例如电池技术——充电电池是有一定寿命的,且一定体积的充电电池能储存的电能也是有限的,所以长寿命且储能高、充电快的充电电池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此外,电动汽车消耗的是电能,故怎样获得廉价且清洁的电能就成为一个问题,好在目前已有机构开始研究太阳能电动车充电站(利用充电站顶棚吸收太阳能来为电动车充电)以及电动车专用公路(能吸收太阳能并给正在行驶中的电动车充电的电动车专用公路)。最后一个难题就是电动机的输出问题——电动机都有最高功率,这也就决定电动汽车的最高速度以及加速度都有界限,如何提高电动机最大功率也就成了一个难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电动机普及也就畅通无阻了。

氢动力汽车作为前景极佳的无污染新能源汽车,其研发却是阻碍重重。首要问题就是氢制取问题——电解制氢一类的方法无疑成本过高。目前最受青睐的方法就是光解海水制氢,但其中的技术困难还未被完全突破。另一问题就是氢气安全存储问题——氢气爆炸的范围是4%到75%,可见氢气是一种极易爆炸的气体,必须被妥善存储,但安全与大量存储很难同时实现。目前,在氢储存上取得的成果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法以及多孔洞物质吸附法,但这两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能达到实际需求。但相信日后这几个问题定会被解决,氢动力汽车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太阳能汽车利用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其清洁程度甚至甚于氢动力汽车,但其技术难度实在太高,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研究。首先,汽车的表面积

是有限的,自然接受光照的面积有限,要想收集足够的光能,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率就成了关键。目前能量转换率最高的太阳能电池为美国特拉华大学生产的超高效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42.8%,但这也远远不够。各大设计组织大多选择增加汽车表面积,这也就导致迄今为止所有太阳能汽车都“奇形怪状”。如果能突破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率低的问题,太阳能汽车就能在短时间内走进千家万户了。

六、我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情况

作为中国顶尖工科大学之一,我校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也是出类拔萃的。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四大研究方向中就包含车辆电气与电子,曾接手过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性能研究、电动汽车用电机、电动汽车及其电驱动系统的控制等数个电动汽车项目,而且目前该研究所通过与其策划企业合作,已经设计并制造出了几款电动汽车,其中包括超级电容电动客车、中意电动面包车、锂离子电池电动轿车、电动夏利轿车、电动摩托车和助力车。而且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电气系统总体研究及车辆管理单元”还获得过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太阳能方面,哈工大的太阳能研究主要还是为航空航天服务,如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月球车等,在太阳能汽车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在氢动力汽车上,哈工大还没有较大成果,仅在2001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尔德教授组织进行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使燃料电池实用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关于新能源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6

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

近期武汉市市政府着重强调有关新能源的“十二五”计划。

目前,武汉市已完成“十二五”能源规划工作,已启动的新能源项目超过千亿元。近年来,武汉市将能源开发与节能并举,大力发展LED、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及建筑新材料、环保装备业等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武汉市成立了专项研究院。研究院将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电池及碳捕捉和存储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致力于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在几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创新基地,成为武汉“华中新能源谷”建设的一大重要标志,为武汉千亿新能源产业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能源利用调查分析报告 篇7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区, 经济发达, 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但由于长三角地区能源资源匮乏, 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 能源消费极易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

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 本文以制造业为切入点, 深入苏州市制造类企业中开展能源利用状况调研;通过调研对苏州市制造业当前的能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解, 查找问题, 挖掘潜力,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本文可为苏州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在制造类企业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使其向低碳生产方向过渡转型, 从而推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

1 调研对象及过程

苏州市制造工业规模庞大, 企业密集度高, 对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根据统计, 苏州市有300余家企业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名单, 并下达了相应的节能量指标。

1.1 调研对象

按制造类行业对苏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排序[2], 苏州市制造业支柱产业依次为:通信电子、纺织业、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等。本文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12家制造类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各企业名称、所属行业分类以及各行业总产值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情况如表1所示。

1.2 调研过程

本文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美国ASHERA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详细审计 (Detailed Energy Audit) 方法以及要求对样本中的十二家制造企业进行了能源调研与审计[3]。调研流程主要包括:准备会议、数据采集、与专工访谈交流、现场调研、关键设备测试、调研分析及结果反馈、完成调研报告[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5]。

2 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调研企业的能耗数据进行整理计算, 分别从企业总体能耗状况、能源结构、产值能耗等多个角度, 对苏州市制造业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制造业总体能耗状况

本次调研的12家制造类企业总体的单位工业产值综合能耗, 从2007年的0.53 tce/万元降至2011年的0.41 tce/万元, 下降幅度为23.29%, 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6]。

由图1可见, 企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企业综合能耗水平异常增加。

2.2 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概况

12家调研企业消费能源种类主要包括电力、煤、天然气、蒸汽、柴油、汽油、燃料油, 以及少量其它能源品种;其中, 12家企业均使用外购电力, 8家企业使用天然气, 5家企业自产或者使用外购蒸汽, 其能源消费结构如图2所示。

能源消费结构图中, 煤炭占29.08%, 电力占45.60%, 天然气仅占8.88%。考虑到长三角地区电力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 因此该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实际占比约为74.68%。苏州市制造业能源消费仍以传统性能源煤炭为主, 并且石油、天然气和燃煤三者比重差距悬殊。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 石油、天然气和煤是三种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 三者所占比重基本相当。苏州市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2.3 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析

本文将企业近五年的能耗数据分成前三年 (2007~2009年) 和后两年 (2010、2011年) 共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由图3可以发现, 总体来看企业后两年能耗水平较前三年有所下降;其中8家企业能耗水平下降明显, 下降幅度超过10%, 其余4家企业下降幅度较小或基本持平;12家调研企业平均能耗下降幅度约为12.6%。制造类企业能耗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这表明苏州市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中低耗能企业平均下降幅度为19.10%, 高耗能企业平均下降幅度为12.61%。比较可以发现, 12家调研企业总体平均能耗下降幅度与高耗能企业的平均能耗下降幅度基本持平;可见, 高耗能行业由于能源消费总量较大、能耗水平普遍偏低, 已经成为制造业总体能耗水平的决定因素。因此, 制造业能耗水平的降低需要依靠高耗能企业不断的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高耗能企业应该被列为政府“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7]。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 目前苏州市制造类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企业实地调研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企业仍然存在余热不加利用、变频改造不彻底、能源管理不到位等通性问题。此外, 本文还指出了苏州市制造类企业在节能改造、项目融资、产业结构层次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并简要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3.1 企业的通性问题及节能潜力

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访谈, 我们发现并总结了以下几点企业生产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通性问题:

(1) 废热、散热等余热损失大

调研发现, 部分企业没有对生产设备 (如空压机、锅炉、窑炉、熔解炉、导热油炉、热处理炉、空调冷凝机组等) 产生的废热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或余热利用效率低下, 造成能源的浪费;有些企业对蒸汽热利用的方式不够合理, 没有遵循“热能梯级利用”的原则, 造成部分热量的损失;还有部分企业的热处理设备 (如熔解炉) 和管道保温性能差, 散热损失偏大, 不仅造成了热量损失, 也使得生产车间空调系统温控负荷增加。

(2) 用能设备存在变频改造空间

调研发现, 部分生产车间中使用的风机、水泵等设备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有必要对风机的风量、水泵的流量进行调整。

建议企业采用交流变频控制技术对风机、水泵、磨机、冷冻机和空压机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不仅可以节约10%~40%的电能, 还可以实现生产设备软启动的功能, 减少机械震动冲击, 降低噪音,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表2为某抽风机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计算, 每年该抽风机可以节约16 200 k W·h, 回收期仅为5个月。

(3) 部分生产设备老化, 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调研发现, 在传统行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中, 落后的设备、技术、工艺比较多。有些生产车间使用的旧式风机、电机、水泵等设备, 耗能高, 效率低, 属于国家淘汰设备。此外, 还存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节能改造不彻底导致新旧设备运行不协调的现象, 使得总体生产效率偏低。

建议企业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 新项目需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例如, 空压设备建议采用新型离心式空压机, 并配上相应变频设备;压缩空气输送管道需进行优化设计, 实现对压缩空气的梯级利用, 减少压力损失造成的浪费。

(4) 能源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研发现, 企业普遍存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 或计量仪表精确度不高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单独的部门或聘任专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

建议企业逐步完备计量器具并淘汰低精度的计量仪表;同时应完善企业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 强化能源定额管理, 全面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通过配备企业能耗监测及控制系统、优化生产管理、加强员工节能意识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8]。

3.2 企业节能技改投入不足

节能改造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在节能改造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以2011年为例, 12家调研企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 174万元, 仅占企业当年工业增长值的1.22%, 所占比重极小。

企业之所以在节能技改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节能改造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影响;

(2) 节能改造可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 而融资渠道不畅[9], 企业难以承受;

(3) 节能技改所带来的效果, 短期内可能难以显现。

为解决企业节能技改投入不足困境, 一方面, 政府需要强化能效指标考核, 完善相关法规, 通过奖惩政策强制并鼓励企业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工作。

另一方面, 企业及节能服务市场需要引进新的融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 值得进一步大力推广[10]。在该模式中,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 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 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 并获得合理利润;这种合作机制既能给企业减少人力、物力上的负担, 又能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节能改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11]。

3.3 产业结构层次总体不高

苏州市制造类企业的产业规模虽然庞大, 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不高, 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部分传统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限制了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升。

为了提升制造产业结构的层次, 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了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需在税收、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给予重大科研项目支持, 增强企业研发实力;通过专项基金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12];

(3) 注重引进大型高新技术项目。通过吸引跨国大企业及发展前景广阔的大项目,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链发展, 从而吸引大批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主动前来落户[13]。

4 结论

本文选取苏州市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多家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并给企业及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1) 调研分析发现, 近五年来苏州市制造类企业能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 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发现, 苏州市制造类企业能源消费仍以传统性能源煤炭为主,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非常小, 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2) 调研结果显示, 苏州市高耗能企业的能耗水平是影响制造业总体能耗水平重要因素之一。高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使得制造业总体能耗被拉高;此外, 由于高耗能企业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 在能源日益紧缺和环保要求不断严格的双重约束下, 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风险。

(3) 调研还发现,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制造类企业普遍存在余热浪费、变频改造不彻底、部分设备老化等通性问题, 同时企业的能源管理也存在改进空间。

(4) 此外, 本文还指出苏州市制造类企业存在节能技改投入不足、节能技改项目融资不畅等问题, 分析了企业不愿积极主动地进行节能改造的深层次原因, 并从企业、政府、融资渠道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和思路, 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EPC) 的进一步拓展。

(5) 建议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从高耗能企业抓起, 限制高耗能产业规模;加强政策扶持, 优先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14]。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中心,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情况从一定书馆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图书馆资源甚为丰富,资源利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找出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的种种原因,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法,以便更有效的服务学生,促进本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校本科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0%、70%,大一至大四所占比例分别为25%、32%、30%、13%(部分五年制专业毕业学生均为实习生,不在校内),其中非医学类专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2、研究方法:访谈本校图书馆馆长;同时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统计数据。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6.2%。

二、结果

1、根据校官网显示,笔者所在校图书馆藏书78.24万册,声像资料3500余件,中外文现期期刊1000多种,电子期刊12000余种,电子图书46万册。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对现有图书馆资源不了解的人数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为:53.85%、18.18%、23.13%、2.33%,随着年级升高,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程度基本呈上升趋势。

2、在“去图书馆主要目的”的调查中,各年级学生去图书馆自习的人数比例依次为:65.91%、45.45%、36.67%、40.91,均高于其它目的所占比例;大一至大四学生查阅文献的比例依次为:0.82%、18.18%、22.22%、23.64%,所占比例均偏低;大一学生以去图书馆看杂志、借阅图书为主要目的,而以查阅文献为目的者所占比例极低。

3、在“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资源”一项调查中,喜欢电子版资源的比例为66.41%,而喜欢纸质版资源的比例仅为33.59%,可见,电子版资源在学生群体中更受欢迎。

4、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项调查中,认为借阅室检索电脑陈旧,不能满足查找需求的比例为62.35%;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文献检索的比例为52.43%。可见,借阅室电脑陈旧及不懂文献检索为影响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

1、造成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偏低的原因。

第一,对资源的了解程度不够。低年级学生曾接受过相关培训,但不了解其重要性,而没有将其记在心上,等到需要用时却找不到门路,而图书馆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咨询服务台,学生久而久之便失去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兴趣。

第二,馆内环境影响读者对资源的使用。其一,图书馆本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场所,但由于本校图书馆内设有生活区,有图书馆员及家属居住其中,偶尔会有外来人员访问或者小孩嬉戏喧闹,导致学习氛围浮躁,大多数喜欢安静的学生便不愿去往图书馆;其二,图书馆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读者对资源的使用。图书馆的布置虽只是为了供读者读书,但是太过单调的布置会给人一种压抑抵触的心态,所以会在隐形中把读者拒之门外

[1]而自然清新的环境更适合学习与研究;其三,图书检索平台设施功能不全,使用不便。高校图书馆图书检索平台是读者的指南针,读者大多会依赖该设施进行图书检索,而该设施却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对资源利用失去信心。

第三,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影响读者对资源的使用。在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压力下,读者进馆时更希望有人能够热情服务,耐心解决问题,因此,图书馆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电子资源比传统纸质版资源更容易被读者接受。21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电子版资源很难迎合大众读者的口味,电子版资源以其快捷、方便而更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电子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视觉上的良好效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纸质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冲击[2]电子版资源将是以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主要发展方向。

2、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第一,低年级学生不重视电子资源检索及查寻图书路径的重要性,而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及研究的需要,了解文献检索及图书借阅方法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因此,可在高年级时再次开设关于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培训课程,或每周定点定时设置图书馆咨询平台,由专业人员为学生解决资源利用时遇到的问题,尽量满足年级学生查阅文献的需要。

第二,其一,图书馆生活区的工作人员可时时引导教育自己的小孩,以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他们,同时,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图书馆门卫应适当的劝阻小孩;其二,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方面,可装饰的尽量贴近自然,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也可增加人文风景装饰,用图书馆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其三,可定期对资源检索设施进行维修。

第三,在图书馆员服务态度方面,可建立服务监督体制,为学生提供服务态度反饋的机会,并定期以适当的方式反映给相应的图书馆员。图书馆可适当地引进机制竞争上岗,把服务水平和提职晋级联系起来,和奖惩联系起来能有效地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3]图书馆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服务态度也会有所改观,这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第四,图书馆电子资源对纸质资源的冲击,恰恰说明了电子版资源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可顺水推舟,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创建相关的APP,使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快捷,提供网络在线答疑平台,即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可提供图书馆书籍免费下载网站,登录学号密码即可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文艳.如何更好地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03-105.

[2] 孙辉.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5,(9):103-107.

[3] 鲁俊娜 赵战曲.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3):209-210.

上一篇:关于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下一篇:《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