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也精彩(推荐4篇)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都说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
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一、阅读导入更具艺术化,用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吸引他们
相对于我单刀直入,从学生们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引入话题。该老师用了Lenka的《trouble is a friend》作为开始,这首快炙人口的,轻松的音乐顿时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刚到的紧张与激动,被冲的烟消云散。
随后在课件中,老师展现出部分歌词,“Trouble will fi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go,oh,oh.No matter if you're fast,no matter if you're slow,oh,oh….”更是让大家立刻凝神观看。我想当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歌词,并配上如此生动贴近话题的图片时,不仅活跃了气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老师以另外一种形式的呈现,很好的完成了她的教学引入。这首歌其实我们还是非常的熟悉,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也许是我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对于阅读课墨守成规,导致教学形式上缺乏变化。难道我们阅读课就只能用眼睛吗?我们完全有理由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动起手,动起嘴来,让自己的耳朵也快乐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他们,快快乐乐的获取知识,轻轻松松的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音乐结束,同学们的小热身,才刚刚开始。老师又通过crosswords游戏引入关键词并使得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二、利用身边的热点科技,不断丰富教学形式,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pre-reading中,我一如既往的采用四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快速阅读寻找答案。相对于我的一成不变,老师采用的是我们现在身边特别流行的微信。通过截图,文字叙述,朋友圈生动展现了故事并留有猜测。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猜测去阅读,让阅读的热情大大提高。并在第一阶段的最后,用牛津教材中study skills中出现的spidergram清晰的解决了故事的三要素即who,where,what。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在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为主,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自然的渗透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趣。
三、活用看图提问,并从小组活动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在while-reading通过紧扣故事情节的手绘图片,加上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文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进一步观察图片,展开小组讨论。他们有的从背景出发,有的从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出发,进而更多的挖掘。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中,他们得出了文本信息中以外的很多信息,并且通过适时的小组合作讨论辩别插图中不合理的因素,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全班不仅仅是少数思维活跃的同学得到了锻炼。也让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在此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整体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手段相对于我只是通过提问和做任务型阅读,让孩子们单纯寻找相关信息的方式要生动并有效的多。
四、充分利用post-reading阶段强化学生英语的口语听说能力
通过呈现校园中所发生的几个片段,老师一下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并让孩子们,依然通过微信的方式在朋友圈里面诉说校园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通过小组活动,让每个孩子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听说锻炼。我们在平常的阅读课的教学中,更侧重于对阅读技巧,阅读策略的训练,但是相对于一些情节较有趣的阅读课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post-reading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在输出阶段不仅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的输出。更可以为学生们搭建框架,让孩子们就当堂所学的较为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每人都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清晰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小组活动能够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参与讨论。在最大限度上做到多说多练。当然,除了同学们校园内身边的一些案例,老师同时也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其他场合领域,不断的对输出进行扩展延伸,不断的将同学们的引向更深入的思考和反馈。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个人认为,兴趣对学生学习语法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对课堂失去兴趣的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有目的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体验语法,使语法教学引人入胜。牛津英语9AChapte4-Language是关于副词修饰动词这一知识点,一上课,我让同学们欣赏一组动画图片,这一组图片中内容有的是人在嚎嚎大哭,有的是人在疯狂的跳舞……,这些图片配上音效,学生们的心一下子就回到了课堂,表现得非常感兴趣。接着我问道: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们很积极地说出如:She is smiling/crying,等的句子。之后我又顺势问道:How is she smiling/crying?…学生们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如:She issmiling happily/sweetly,She is crying sadlv/loudly…在保持学生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同时,我已完成了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即动词和副词的呈现。我想这比一上课就对学生单纯讲动词和副词概念的效果要强好多吧!
二、观察发现,及时归纳
所谓归纳,即教师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就能使语法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在学生叙述完每张动画图片的内容后,我在屏幕上呈现出他们所说的句子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观察:
dance beautifully/wonderfuuy
eat hungrily/fast/quickly…
然后,小组讨论左右两排词各有什么特点、副词的词尾有何共同点、动词和副词的位置关系,经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一些语法规则。个人认为按此方法进行教学,优于单纯抽象的讲解,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生动的语言实例,积极参与寻找某些规律,容易理解并记住某些结构以及他们的用法。
三、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要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当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此外,注意同组之间、组组之间团结协作,让全体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全面提高。如:在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在得出副词修饰动词这一结论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结构。此环节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副词修饰动词在文中的运用,更是给后进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事实证明即使是班上倒数的学生也能轻而易举的找出副词修饰动词的结构,如:
travel,widely,sell,quickly
2.此环节我让学生将打乱的词组排成句子,例如
she/waiting for you/is/patiently,he/always/politely/talks to everyone
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动词和副词的位置的关系,对于中等生来说可谓是一个提高。
3.此环节是一个互相合作的环节。我在几张纸条上写下如:
He is opening the door quietly/He is walking slowly.
等类似的句子,之后由中或中等偏下的学生随意抽出一张进行表演,然后让中上等的学生根据表演说出纸上所写的内容。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学会用英语表达,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要掌握语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去使用语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学习和使用句型结构、语法规则进行对话等交际活动都要依赖特定的语言情景。因此,教师可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计一些特殊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教学更趋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从而提高语法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授了副词修饰动词的基本用法后,我设计了如下情景:以Happy’s pet shop出现的问题为话题。让学生扮演Happy Day来解决宠物店的问题。在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在语境中提高应用语法能力,又在语法中提高真正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复习课;调动学生兴趣;竞争机制;游戏
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学提倡的是兴趣教学,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绞尽脑汁地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韵律诗,歌曲,游戏等等课堂气氛相当好,学生每天带着期待与好奇倾听着老师优美的课堂用语,带着期盼的心情等待着各式各样课堂活动的到来。特别是上新课的时候,孩子们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中孩子们齐刷刷举起的小手,口中还不停地喊着:“Teacher me! Teacher me!”,唯恐老师叫不到自己。但是,一到复习课,有许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来,特别是考前的英语复习,孩子们都已经学会所有的知识,大多时间是用来巩固复习的,看看孩子们一个个向诵读经书一样读着课本上的单词和重点句型,有口无心,在老师的监督和指挥下漫不经心的重复着耳熟能详的单词和句子,学生累而且收获甚少,老师看着也累。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思考着如何让小学生的英语复习课也精彩呢?小学英语复习课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单元的最后一课,也就是单元检测课;一种是考前的综合复习。不论是那种复习课,对学生而言都是枯燥无味的,在此,我浅谈一下个人的经验。
对于单元检测课,我通常是这样做的,而且收效很好。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社编的新起点小学英语课本,这个课本每单元有六课,其中最后一课是复习课,而且复习课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检测学生本单元的知识,在这样的检测复习课上,学生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为了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我引入无形的竞争机制复习重点单词及句子,然后再去做这课的练习。例如:Unit7的Lesson42是单元检测课,我将本课的各个部分整合后,分成两大块,一部分是说写(占课堂30分钟左右),一部分是听力(占课堂10分钟左右)。我用单词卡片先让学生开火车依次轮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单词卡片造句或者是提出问题,当然是用所学的句型造句或者提问,其他学生回答。但凡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句型和卡片上的单词自由造句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想“露一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无形的竞争机制中巩固复习了所学的单词及句型。对于单词的“写”,我有意选择让“学困生”去拼读。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不自信,站起来声音小,而且容易出错,这时其他学生就充当“Little teachers”也参与进来,如果“学困生”拼读正确,所有同学将边拍手边说:“You are right! You are right! Yee!!”以便鼓励他大胆发言,给他自信。如果他拼读不正确,我让所有学生一起拼读帮他纠正,然后,让他改正,如果还有错,那其他同学就再帮他一次,直到他正确为止。这样,在反复纠错,反复帮忙的过程中,所有学生写的问题也解决了。剩下时间就是听力部分了,我先让学生听完整句子,回答简单问题,之后,我让学生听然后做书上的听力练习。课堂上孩子们“学得”热火朝天,信心倍增,丝毫没有感觉到复习课的疲惫。
对于考前的综合复习课,如果教师掌控不好,课堂效果依然不好。综合复习一般是做练习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把综合复习的课堂划分为3部分,每部分的时间视情况而定。第一部分是抢答题,主要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第二部分是巩固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我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复习,具体如下:比如我要复习dictionary这个单词,我先让学生玩捉迷藏的游戏去找单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背对大家,然后,我把这个单词告诉大家并交给某个同学,让大家一起拼读它,用拼读声音的高低来指引这位同学找到dictionary这个单词,当找到这个单词,这位同学要用所学的重点句型和单词的“主人”进行对话:A:---Can you pass me the dictionary? B:---Sure, here you are.通过游戏学生既复习了单词又巩固了重点句型。前两部分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接下来我让学生去做本课的练习题。最后是见证答案的时刻到了,学生兴趣依然很高。
我们都知道,复习课最难上,内容繁多。老师应该是最累的,但学生应该是最轻松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好复习课前要做好教材的整合,精选内容,精选练习,巧妙安排,将旧知识贯穿于无形的竞争机制中,学生才会学有所乐,当然,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模式和方法都很多,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