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推荐7篇)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1

【优秀范文】

父亲

最近一次看到父亲,发现父亲的头发少了,头顶的“地中海”也若隐若现,母亲高兴的忙上忙下,但我不知道是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前,父亲经过一路奋斗和打拼,终于在这座落在川、滇,黔、渝交界的美丽的小山城站住了脚,一度成为老家人羡慕的城里人,一家饲料厂的老板。他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搞企业最怕假冒伪劣产品”。他说这句话时,语气总是那么重,表情总是那么严肃,而我总似懂非懂地点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讲规矩是企业家的良心,市场的规范是成功的保障。

成为一名企业家,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是父亲一生的追求,但这并不庸俗。因为过去穷,没有钱是他永远的痛,因为没有钱,爷爷最终死于糖尿病;因为没有钱,奶奶最终死于肺癌;因为没有钱,父亲不到15岁,就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生四处在风雨中奔波,一生在泥水里劳累,确实始终徘徊不前。他在乡下卖过猪肉,在乡镇开过茶楼,也曾伙同他人一起经营过小煤矿,也三把铲子,一口锅办过饲料厂,当过厂长。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都一心一意去干,去闯……

最难忘的是几年前的一天傍晚,一切都变了,这个他苦心经营的事业一下子破碎了,我们全家被迫在傍晚时分搬出来了,搬出了我从小就住在里面温馨的家,妈妈茫然无措的低声抽泣着,我茫然地看着凌乱摆放在街边的`家具。

“我的饲料新配方刚批量上市,受到养猪大户的欢迎,怎么才几个月,市面上就冒出几十个?”父亲低着头,倚在黑夜路灯柱下的木椅上,不知是在给我抑或是妈妈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话语中还夹着烟味,烟蒂也掉了一地:“外地几个万头猪场死了快出栏的猪,硬说是我厂的饲料有问题,赔了四十多万!”

假冒伪劣毁掉了企业发展的命,毁掉了我的家啊。

后来父亲只身去了两千公里外的地方又办了建筑扣件厂。他汲取了教训,每个扣件都打上自己厂特有的标志,发往建筑工地的扣件也亲力亲为,一个个检查。还牵头拟定了建筑扣件等非标件的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久而久之信任他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外省的建筑企业也来进货。该地也慢慢地成为建筑非标件的集散地。

每次通电话他都不忘教导我“一定要守学校的规矩,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要求别人”。放下手中的电话,我对着台灯沉思:搞企业如此,做人不也是这样吗?。

有时父亲也给我开玩笑说:“上大学我和你妈跟你一起去吧,你走到哪我们跟到哪,嘿嘿”我知道,父亲,走到哪,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讲规矩的男人。

【点评】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2

一、反对猜题押题的旗帜一贯是鲜明的

2016年高考前夕, 各种数学复习资料汗牛充栋, 声称可以猜到高考真题的模拟卷更是铺天盖地.在资料如此泛滥的环境下命制高考题, 为了有意识地回避这些资料, 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体现国家高考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性, 坚决反对通过猜题押题来应对高考数学, 从考试指挥棒的功能看, 2016年高考数学 (全国新课标Ⅲ卷) 试题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真正全面规避了考前对高考数学的各种猜测与各种模拟.

例1某旅游城市为向游客介绍本地的气温情况, 绘制了一年中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图中A点表示十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5℃, B点表示四月的平均最低气温约为5℃。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以上

(B) 七月的平均温差比一月的平均温差大

(C) 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D) 平均最高气温高于20℃的月份有5个

解:由图象可知, 0℃在平均最低气温区域的内部, 所以, 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以上, 故A选项正确;七月的平均温差大于5℃, 一月的平均温差小于5℃, 故B选项正确;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大约为10℃, 所以, 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故C选项正确;平均最高气温高于20℃的月份为六、七、八三个月, D选项错误.

说明:本题是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文科数学第 (4) 题, 也是理科数学第 (4) 题.该题不涉及高中数学知识, 考前的所有资料和模拟题也不曾提及.从解答过程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给出的“一年中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 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几乎不超出小学数学的范围.由于考生缺乏解决新颖问题的意识, 一些考生连读题的耐心都没有, 一看题目表面比较新, 比较“怪”, 就完全放弃了.还有些考生用头脑中的数学问题类型来“框”“套”, 由于“框”“套”不成功, 最后只能望题兴叹.就这样, 一道既不需要“想”, 也不需要“算”的小学数学题, 最后成了2016年云南省高考数学12个选择题中得分比较低的题目.

可见, 随着人们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 高考数学试卷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全新的问题, 这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 考生要有接受、解答新题的思想准备.

面对这种与高中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新题, 考生必须能够静下来读懂题意, 弄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要素, 利用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逐步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数学问题.否则, 就像该题一样, 即使问题很简单, 学生仍然摆脱不了失分的厄运.

考后统计结果为:

从2012年开始, 云南省的高考数学卷中, 几乎每年都有一至两道看似与高中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试题, 谁能猜到呢?

例2定义“规范01数列”{an}如下:{an}共有2m项, 其中m项为0, m项为1, 且对任意k≤2m, a1, a2, …, ak中0的个数不少于1的个数.若m=4, 则不同的“规范01数列”共有 () .

(A) 18个%%%%% (B) 16个%% (C) 14个%%%% (D) 12个

解:由题意可知, a1=0, a8=1, 则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正确选项为C.

说明:本题是2016年云南省高考理科数学第 (12) 题.问题本身及解答方法超出了所有资料和模拟题的预测, 解答这样的问题, 用初中数学中的列表法或树状图显然更有效, 与高中数学有什么关系呢?

自1999年开始, 高考大纲明确指出高考数学是能力考试.从此, 高考数学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能力立意最基本的追求就是创新.因为模仿与数学能力的定义格格不入.然而, 数学教学的现实往往会使考生对高考数学产生误解, 甚至对考试题型、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卷内容、形式、结构与难易程度等形成思维定式.所以, 高考数学无论是内容、形式、结构还是难易程度, 都有意识地规避各种复习资料对当年高考数学中所谓“重点”“热点”的预测, 也都有意识地否定学生头脑中通过训练形成的关于当年高考数学的种种期待.这是由高考数学是能力考试这一性质决定的, 具有必然性, 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左右.

当前, 高考招生各个方面都提倡实施阳光工程.因此, 2016年云南省高考数学试题从内容、形式到难度都与大家的期望大相径庭, 这不仅体现了高考数学是能力考试这一性质, 而且也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以这样预测, 在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以及各方面又好又快地发展的今天, 高考数学更加突显能力考试这一性质, 加之招生考试各个方面都要全面体现公正、公开与公平, 这些都将导致反对猜题押题成为高考数学命题的主旋律, 试题的内容、形式与难度都要服从这个主旋律.

1999年立体几何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串联填空”解答题;2000年的应用题没有以国企改革、医疗改革为背景命题;2001年文、理同考了一道复数方面的解答题;2002年出现了先大胆猜想, 然后以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的新题型;2003年没有出现折纸问题;2004年立体几何试题从形式到内容以及难度都超越了各个方面的预测, 选择题共12个, 而不是众多“权威内部”消息所猜测的10个;2005年的数列试题;2006年的三角函数试题……2016年几乎整份试卷的内容、形式和难度都与社会上的各种预测出入很大.这些都在有针对性地否定人们关于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的种种猜测.

2003年, SARS传染病严重影响了全国各行各业, 学校教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势下, 没有哪个地方预测到高考数学会那么难.同样, 在大力倡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2012年, 又有谁能够预测到数学课标卷会那么难呢?

人们对1999年以来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每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难易程度, 都与考前预测出入很大, 可以说这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否定考前的各种预测.这一点, 一直是数学教育界公认的全国卷高考数学的一大亮点, 也是与其他省市单独命制的试题相比最为显著的优势之一.

其实, 早在1999年, 高考数学《考试说明》就明文指出不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 只是把数学作为考查能力的素材, 这一规定也就成了日后命题方面反对猜题押题的制度与技术保障.

纵观1999年以来的全国高考数学试卷, 难度、内容的形式与结构都突出了这一亮点, 即规避考前有关考试猜测与各种应试热点的因素, 因此, 老师们在复习备考2017年云南省高考数学时, 从指导思想上就要坚决摒弃各种道听途说的猜测, 更不能迷信许多资料对高考数学试题的种种猜想, 以及所谓的“权威”模拟题, 而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 这才是提高学生高考数学成绩行之有效的捷径.

二、强调数学教科书的工具与示范作用

高考数学是基础考试, 与数学竞赛有本质区别.其基础性的一面表现在阅读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都是数学科学中非常典型且通用的, 而不是孤立的解题技巧.高考数学的基础包括数学教科书中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科书是高考数学内容、形式及其结构的主要载体.考生要想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说到底, 就是要运用数学教科书所涉及的结论与事实、思想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它们建构成纵横联系、泾渭分明的整体网络结构.也就是要解决好“是什么 (知识结论问题) , 为什么 (知识联系问题) , 怎么用 (能力表现问题) ”三个层次的问题.2016年云南省高考数学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 都可以用教科书的理论体系阐述“是什么问题”和“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用这种方法”, 许多问题直接源于教科书, 这些都表明2016年的高考数学特别重视对数学基础的考查, 即强调教科书的工具与示范作用.

有些考生在一些容易得分也应该得分的问题上失分, 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弄清楚“是什么”这个问题, 犯了似是而非的错误;也有许多考生会背具体的结论但不会用, 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不清楚“为什么”这个问题.考生普遍反映2016年的高考数学试题看似不难, 阅读参考答案也感觉很简单, 但在考场上, 为什么就想不到相应的解法呢?说到底, 还是因为考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 对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例3下图是我国2008年至2014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单位:亿吨) 的折线图.

(Ⅰ) 由折线图看出, 可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y与t的关系, 请用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Ⅱ) 建立y关于t的回归方程 (系数精确到0.01) , 预测2016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解: (Ⅰ) 由折线图中的数据和附注中的参考数据, 可得

因为y与t的相关系数近似为0.99, 说明y与t的线性相关性很强, 从而可以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y与t的关系.

所以, y关于t的回归方程为:

将2016年对应的t=9代入回归方程得

所以, 预测2016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约为1.82亿吨.

说明:本题是2016年云南省高考文科数学第 (18) 题, 也是理科数学第 (18) 题, 属于线性相关系数及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典型问题, 在数学教科书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它与下题同出一辙.

例4 (2014年云南省高考理科数学第19题) 某地区2007年至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 (单位:千元) 的数据如下表:

(Ⅰ) 求y关于t的线性回归方程;

(Ⅱ) 利用 (Ⅰ) 中的回归方程, 分析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 并预测该地区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题目本身已经明确地告诉考生解决问题要算哪些量, 同时还给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 从解答过程看, 只需要把有关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本来应该是个简单问题, 但由于我们不重视数学教科书, 加上这类问题2014年云南省高考数学曾经考过, 在很多教师眼中, 这类问题除了要求考生机械地进行计算, 几乎没有考查考生其他方面的数学能力.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 有谁能够猜到这样的题会成为2016年云南省高考数学的解答题呢?因为没有思想准备, 这个题目自然也就成了难题.难到什么程度, 请看统计结果:

本题得分不高, 笼统地讲是数学基础不扎实, 实质上是考生对数学教科书不熟悉.

在数学家眼里, 数学的本质绝对不是孤立的问题与解法, 而是一套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学习数学, 核心就是要构建一套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 更要讲道理, 通过分析典型例子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 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在数学家眼里, 高中数学教科书是高中数学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形态的载体.

只有吃透数学教科书上的例题、习题, 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 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单纯地考查背诵、记忆的内容, 但认真分析高考数学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 而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学科的负责人多次指出高考数学的每一个问题都源自教科书.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 异彩纷呈, 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 都是基本数学问题的组合.所以, 对基本数学问题的认识, 基本数学问题解答模式的研究, 以及对基本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理解, 都是数学复习课的重心.多年的高考试题表明:基础题、中档题不需要题海, 高档题靠题海也解决不了.在复习中, 切忌“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 所谓“居高临下”, 往往投入很大, 却收效甚微, 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 切实抓好“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最有用的知识, 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 夯实基础, 以课本为主, 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 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 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 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深化知识的过程中, 切忌孤立地对待知识、方法, 而应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 纵横比较、综合, 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融概率与统计、代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简易逻辑基础、计算机基础于一体, 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

高考数学试卷上所谓的难题、综合题, 并非无从下手, 更不会“偏”和“怪”, 也都遵循一定的规则.从高考数学是能力考试这一性质来看, 高考数学中的难题、综合题也都是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引申的基础上命制的.

当前, 许多教师不重视数学教科书, 更不重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这是导致考生不会使用教科书的关键因素, 也是影响考生高考数学分数的重要因素.

高中数学教科书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纲领性、抽象的规定具体化.可以这样讲, 高中数学教科书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数学内容的载体, 学生学习数学基本上是以数学教科书为主要依托.

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是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制定的, 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但功能不同, 因此, 会有一些不同之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是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依据, 而《考试大纲》只是为高考的需要而制定的, 因此, 课程标准的覆盖面比考试大纲更广一些.比如说, 有一些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但未必需要考试.如, 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与难题的简介, 一些历史人物、数学历史发展情况的介绍, 以及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些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一个人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高考数学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考查.这是因为就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而言, 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知识, 而如果只考查一些表面的东西, 鼓励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 则不能考查学生真实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显然, 这不符合高考数学以考查能力为主这一宗旨.

同样, 有些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 但是由于受到考试形式和规模的限制, 高考无法进行考查, 如,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动手实验和探究能力等.也正是因为如此, 才有必要制定《考试大纲》.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要想正确地指导学生备战高考, 弄清《考试大纲》的要求很重要.但是, 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是相互关联的, 有些内容, 虽然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 但对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深刻程度, 提高学生在考场上的应变能力很有用, 从而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有间接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 在复习时也不能完全丢开不管.

所以, 在高考数学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数学教材为依托, 指导学生全面复习, 对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没有列出的内容, 不必过分深究.不过要注意, 从2004年开始, 高考数学的题目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题目有意识地关注并考查考生的主观态度, 以数学教科书为素材, 考查考生对教科书的掌握程度, 对于那些根据典型问题与方法构建的“陈题”, 重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与方法的积累, 即通常所说的对数学基础积累的考查.另一类题目考查较为深层的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自己已经积累的基础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通常所说的对数学基础应用的考查.前者与数学教科书关系较紧密, 直接打下了教科书内容的烙印;后者基本上是从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引申出去.因此, 依托数学教科书不等于捆死在教科书上.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3

一、阅读理解

1. 文章的体裁与去年基本一致,包括广告、故事、科普;选材源自国外的刊物和网站,文章的故事或事件的背景均是英美国家,原汁原味,时代感强,生活和文化气息浓厚。

2. 捕捉文章的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答阅读理解题至关重要。

A篇是一则音乐会广告,文章的关键词为music,整则广告围绕这一核心词做文章,展开有关信息内容。

B篇故事情节不强,说的是一位女作家独特的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由于文章的结构较为松散,要寻找关键句不容易,本文的关键句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Beauticians, bartenders, piano players and people with purple hats, Weltys people come from ... , from ... , from ...”。

C篇讲的是介绍苹果节以及从中的收获,文章的关键句为文章的首句“If you are a fruit grower—or would like to become one—take advantage of Apple Day to see whats around.”,点明了要述说的主题。

D篇是一篇反映新闻传播特点的社会类文章,关键句在第一段But后,即该段最后一句“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 and online posts, 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good news can spread faster and farther than 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

3. 阅读理解对考生的词汇的深度理解有较高的要求,文章中出现了不少鲜活、灵活、词义微妙的地道词汇和句子,这些词汇与句子的正确理解将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如:

A篇中的“The Opera honors Enjoy the Arts membership discounts.”(那些持有“享受艺术”会员证的人在观看歌剧时将获得一定的优惠);“honor”原意为“尊敬”,在此引申为“使某人享受”。

B篇里“It annoys Welty that, at 78, her left ear has now given out.”(使78岁的Welty困扰的是,她的左耳失聪了)句中的 “give out”意为“耗尽”,这里可以理解为“听力的丧失”。

C篇里的“One of the best varieties for eating quality is Orleans Reinette, but youll need a warm, sheltered palce with perfect soil to grow it, so its a pipe dream for most apple lovers who falls for it.”(奥尔良“雷纳特”当属口感上乘的优质苹果中的一种,但这种苹果得种在优质土壤上,辅以既温暖又遮蔽阳光的地方,因此对于大多数苹果爱好者来说,要种这种苹果是很不现实的,无异于“水中捞月”) 理解这个长句有两个地方需要留意,一处是“a pipe dream”,另一处是“ to fall for something”,“因某事上当”,转译为“不切实际”。

4. 与去年的试题相比较,阅读理解的设问产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15个设问中不再像以往那样出现以“Why”开头的特殊疑问句,15个问题中多数以“What”“Which”“When”和“How”开头,这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阅读理解重在对具体信息和细节的接受、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细节理解”“深层理解”平分秋色的现象。

5. 单词释义题延续去年的模式,即:不考查学生对纯粹生词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在上下文语境中对熟词(如B篇的them)和短语的理解(如C篇的a pipe dream)。

6. 在4篇阅读理解文章的排列方面也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阅读理解的首篇是一则广告,最后一篇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社会题材的文章,由浅入深;去年的阅读理解却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排序原则。看来,在文章的排序方面,命题者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文章的深与浅均是随机安排,这样倒反显得自然。

7. 在文章的选材方面保持往年试题的特点,即:

(1)突出阅读的交际性,通过阅读广告等类别的文章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信息;

(2)重视故事类文章的阅读,强化对于文本信息的挖掘,于平凡之处见文章的价值点,促使读者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

(3)科普及社会类方面的文章起到增加考生知识面,扩大视野方面的作用。

8. 阅读理解七选五是一篇层次和脉络清晰的科普文章,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逻辑推理和归纳能力。选项中的句式主要有3种:祈使句、简单句和复合句。

备考启示:考生多读由英美人士写的有关英美文化、社会和科技方面的文章。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是不可忽略的。一些考生在阅读时之所以读得似懂非懂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细节所包含的意思。细节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脱离了细节要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是不可能的。针对这种情况,考生之间应积极使用“有声思维”(thinking aloud),具体做法是把阅读的思维过程和疑惑大声、清晰地说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讨论,消除思维障碍,激活思维因子,做到不仅在阅读,而且在读后的讨论都有新的体验和获得感,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认真研究和仔细琢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问题设置,是我们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尽管今年的阅读理解文章设问没有一个以“Why”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代之的是以“What”开头的问句,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以“What”开头的问句及选项独具匠心。例如,D篇文章的第33和34小题,就很有意思。

33.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people like Debbie Dower?

A. Theyre socially inactive.

B. Theyre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C. Theyre inconsiderate of others.

D. Theyre careful with their words.

首先,问题中的“infer”一词就用得很好。以前学生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遇到的多数情况是“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mans words?”,“infer”直接用于对一个人的性格、人品特征的推断,这在高考题中是不多见的。第二,选项A和C中的“Theyre socially inactive”“Theyre inconsiderate of others”由于用词地道,有一定难度,英语程度较弱的考生可能难以正确理解“inactive”和“inconsiderate”,因此这道题区分度是很好的,估计能较好地把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区分开来。

34. Which tended to be the most e-mailed according to Dr.Bergers research ?

A. Sports news. B. Science articles.

C. Personal accounts. D. Finacial reviews.

词汇的掌握包括对词义的精准理解,制约着我们的阅读理解的质量。我们在阅读理解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词汇不放松。例如,第34题和与之相伴的选项中的一些词汇的理解对于优秀生来说是不存在问题的:“tend to be ... ”“the most e-mailed”“personal accounts”“finacial reviews”,但对于词汇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却困难重重,只能靠蒙了。一旦靠蒙,出错的几率十分大。

二、完形填空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叙多于议)的励志故事。故事叙说作者想当学校足球队明星,从一心实现夙愿到脚踏实地务实本分做人的心路历程。故事中,作者的队友Miller King,虽然在一次事故中失掉右臂,但他的平和、谦逊、坚毅的人品使作者深受教育,在他的影响下作者的心灵逐渐变得强大,人更加务实。

文章难度适中,设空合理,前置性设空和后置性设空分布较为均匀,空与空之间疏密搭配合理。选项构成仍是以实词为主,名词6个,动词6个,形容词4个,副词2个,另有2个虚词,连词1个,代词1个。

备考启示: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是提高完形填空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多读故事性文章并能理解消化其中的内容,要达到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之中的境界。此外,注意文中的关键细节也很重要。例如,本文中出现的两处重要细节“Just before September, Miller was struck by a car and lost his right arm.”“... how even without an arm he was more of a leader. Damaged but not defeated, he was still ahead of me”对于考生把握全文的中心及寓意很关键。完形填空的训练方式也很重要,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训练。每次做完之后,都要用“有声思维”的办法,积极讨论,大声说出解题思路。

三、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所用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筷子”的短文。显然,命题者的用意在于传播传统文化。去年的全国课标I卷的语法填空文章内容有关在阳朔旅游的文明礼仪问题。看来,在高考英语试题中适当渗透中国文化为高考英语试题是一个趋势。

语法填空的10个空中,纯空有4个,分别涉及并列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介词。给词空主要是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现在分词、动词不定式)、语态(与情态动词构成的被动语态)和名词。

备考启示:在进行语法填空训练时应注意以动词为中心,加强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在语境、语篇中的运用。

四、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所选文章为学生的习作,主语仍为第一人称。所设计的错误为动词2个,名词1个,代词3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冠词1个,介词1个。

备考启示:短文改错为大多数考生的弱项,这说明考生的语法基础薄弱。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加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考生在运用语言的大量实践当中体验语法的语用功能,加强语法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感。

五、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沿袭去年的体裁,应用文中的书信写作。尽管题目所提供的要点较为简单,只有3个要点:“表达歉意”“说明原因”“另约时间”,但留给考生的发挥空间较大。这一大题貌似简单,但考生要写得出彩是不太容易的。此外,书信的开头和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些考生容易忽略,或所写的格式不规范,这些均是扣分的因素。考完英语后,我听到有的英语老师发出这样的议论:“作文太简单了,不利于优秀的学生发挥水平。”对此,我不敢苟同。越是简单的东西我们越是要慎重对待。我们在看范文时可以意识到,这篇作文要想表达恰如其分、得体、不过度发挥,并不容易。杀鸡的确不用牛刀,但有时候迫不得已用牛刀杀鸡时也需要我们讲究操刀的艺术和手法,否则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备考启示:加强基础训练,尤其是常用词和常用句型的精准表达训练;考生的写作能力较弱,关键原因还是理解性输入的量不够大,输入正确的表达方式不多,积累严重不足,入不敷出,输入和输出的比例严重失调,写作训练,尤其是仿写训练没有强化,导致下笔眼高手低,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建议创新作文训练方式,每次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待取得一定效果之后才聚焦另一个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踏踏实实抓好作文训练。对作文的评价十分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导向作用,力争每一次的评价之后,学生都能有所感悟。在实施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给一个单纯的分数,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其习作进行有效反思,因为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在哪个方面有亮点,哪个方面存在问题。建议教师们采用倡导多年的作文评价模式,即:“10分(语言)+10分(要点)+5分(书写)=25分”模式,让学生看到具体的评价之后,明明白白自己的写作状况和努力方向。实施这种评价模式时可以采取“紧、松、紧”的办法。第一个“10分”为语言质量分,涉及学生的写作时的谋篇布局、语法基础、遣词造句的水平,应严格把关。6分为及格线,不要轻易给8分以上;第二个“10分”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只要要点基本齐全,一般来说可以得7分以上;最后一个“5分”有关卷面整洁,教师的打分应紧一些,如果在卷面上出现多处涂改,或字迹潦草,模糊不清,学生所得的分数应该在3分以下。

面批作文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的好时机。有的教师说:“这还要你说!我也经常面批学生作文的。”教师如果能经常坚持面批,那当然好,但面批作文这项工作我们还可以细化一些。譬如,面批之后让学生认真誊写然后张贴,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教师也可以让被面批的学生谈谈此次写作过程以及教师修改作文之后的感悟、体验和收获;面批作文应该是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在一段时间内按上、中、下学生的水平有所侧重地面批;我们还可以训练尖子生当教师的助手,也学着面批写作水平较弱的作文,这样做可以达到“一石双鸟”的功效,既减轻了教师繁重的批改作业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英语教学重在教学过程的管理,在写作训练管理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微细活。毋庸置疑,抓教学管理的细节,一抓一个准,一抓一个灵。

辩证对待作文的范文。一篇范文只是one possible version,况且是针对优秀生而拟的范文,英语写作程度差一些的学生未必能很快领会,吸收。经过研究今年的高考英语作文范文,我们发现范文的句子基本上是从句(宾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还有省略句)。一些表达方式非常地道、准确。如:“... the change will not cause you too much trouble”“let me know what time suits you best”“I should be available any time after school next week”等等。

下大力气,想方设法提高学困生写作水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连简单句都写不出来,要想写复合句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出于“好心”,经常建议学生在作文时尽量多写些“高级词汇”“高级句子”。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这样的建议基本上是不起什么作用的。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写了“高级”的东西也是很不自然的,这如同一个没有内在修养,气质不佳的人穿了西装革履总会让人觉得不自然,很别扭一样。因此,要想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我们还得老老实实从最简单的词和句入手。比如,写不出“let me know what time suits you best”,可以变通写“let me know your suggestion”,写不出“I should be available any time after school next week”如此地道、“高级”的句子,我们不妨建议学生换个表达方式:“I will be free after school next week.”等学生基础改善之后再鼓励他们尝试着用复杂些的词汇和句式。学习英语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不得。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4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

①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 ②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 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我国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如图5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出

A.民间资本投资逐年增长 B.企业投资回报率逐年提高

C.企业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D.新增就业人口与新增就业岗位缺口逐年加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相关知识。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逐年增长,说明我国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C符合题意。图示不体现民间资本投资与投资回报率的相关信息,排除A、B。新登记企业数逐年增长,会带动更多人口就业与就业岗位也会增加,D表述错误。故选C。3.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路径是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③提高农业生产率 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中央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C是“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的正确路径。

4.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如图6所示。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是

①降低进口关税,扩大成套设备进口 ②制定配套政策,引进国外高新技术 ③完善产业体系,减少关键零部件进口 ④优化旅游环境,大力吸引海外游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5.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象征。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对违反规定情节恶劣的予以处罚。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①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 ②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③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 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国歌法的颁布实施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的理解。《国歌法》强调了国歌的法律地位,而非政治地位,②排除。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监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并非意在维护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①④符合题意,③不选。故选B。

6.2016年以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赴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协助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的上述做法

①创新了外部监督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

②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③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

④彰显了民主党派的协商功能,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协商作用的平台,①中“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与题意不符;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赴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②符合题意;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③符合题意;④中“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表述错误。故选C。

7.60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与人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 ①积极履行了应尽的国际责任 ②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意在展示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④体现了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8.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表述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D 10.D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

9.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中“基础和核心”表述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影响力,②中“同步”表述错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道路、中国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④正确。故选D。

10.系统整体功能存在于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非各要素功能的机械相加,①表述不科学;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表述错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体现了③④。故选D。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014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之一,提出到2025年中国买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答案】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新兴制造业产生与发展;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开辟制造业更广阔市场;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解析】本题以人工智能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相关经济生活知识的掌握。回答此题,考生需紧密结合材料信息,归纳总结答案。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驱动新兴制造业产生与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开辟制造业更广阔市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由于违规开发矿产资源、偷排污染物屡禁不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2月至3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察组就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根据党纪国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干部予以行政撤职和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通报强调,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抓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

2018年3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追责问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制,有利于强化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强调权责一致,明确主体责任,依法问责,有利于提高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公信力和政府威信。

【解析】本题以生态责任问责为切入点,考查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央督察组就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督查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表现,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干部予以行政撤职和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意在政府要还人民碧水蓝天,积极履行职能建设美丽家园;宪法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

(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答案】(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

(2)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

【解析】本题以甘祖昌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价值观、文化的作用的知识的理解。对价值观、文化作用的考查是往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在备考中应多加关注。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所答符合题目要求,内容正确,形式新颖即可得分。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②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误入歧途。

高考全国卷作文 篇5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6

经常听人讲怎样做人,有很多真知灼见,其中有一句“做人要有格局”,让我印象深刻。

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格局就是眼光,气度和胸怀。央视不是有一句广告词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就是人的格局啊!

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

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

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设计师,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这就是格局的差别。

格局小的人,盯着自己的一日三餐,只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别人家的事漠不关心,高高挂起。

格局大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情系百姓福祉,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经济社会的建设。

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总觉得缺一点精彩。

格局大的人,前行未必很顺利,但会活得有价值。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过早地享受安逸,逃避挑战。

格局小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是一种悲哀;

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临大海,而知海之浩瀚,这才是壮美的人生。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也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小,影响力就小,发挥的作用就小;格局大,影响力就大,发挥的作用就大。

格局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将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全世界的发展中去,同时为全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这就是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

人的大格局不是凭空掉下来,它同样需要培养。

大文豪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首先是正视自己的缺点,找到学习的方向。要用虚心的态度聆听批评,用开放的胸怀包容多元,多取长补短,多加油充电,知耻而后勇,才会夯实大格局的基础。

其次是增强必胜的信心,增加超越的勇气。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承认落后、安于落后,自甘菲薄,失去前行的动力。我们必须要有不服输、不服老的心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打破别人眼中的你不行不能的妄断。信心比黄金更可贵,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三是要脚踏实地的笃行,完成历史的使命。人的格局不是高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上。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要问你的追求。

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要问你的志向。

那么,你做人的格局有多大?不要问我,要问你的内心。

2017年高考全国卷2满分作文: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2017年高考全国卷2满分作文:也谈“敢于正视”

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可谓要言不烦,意旨深远。当今时代,尤其需要鲁迅样猛醒的灵魂,尤其需要敢于“正视”的精神!

何为“正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语,可与“正视”互解。其一,“正视”即是正面直视,不回避;其二,“正视”蕴含勇猛精进的用世精神,不畏葸卑怯;其三,“正视”体现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不怠惰消沉。在鲁迅的笔下,那些敢于“正视”的人是“真的猛士”,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幸福者”。可见,“正视”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在鲁迅看来,为打破旧社会的牢笼,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猛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决心奋斗和抗争。他们必须敢想,才有机会看到“微茫的希望”;他们必须敢说,即使会遭围追堵截以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必须敢做,即使他们知道未必会有鲜花奉献至他们死后的坟前;他们必须敢当,大丈夫生于天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拒绝“正视”的时代必将是一个堕落的时代!

这个时代,鲁迅似乎被渐渐遗忘了,遗忘了鲁迅的时代似乎真的洒满阳光。然而,我们在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光鲜华丽的背后看到了隐忧:人们正肆无忌惮地攫取着有限的资源,更有着对绿色环境巧取豪夺地占有,腐败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高铁上或是什么娱乐场所、休闲广场之中,人们正为新生活、新资源而廉价地售卖着道德……鲁迅是不该被遗忘的!人们应该重拾“正视”,正视传统、正视道德、正视文化、正视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基础教育!

“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被无视的“问题”可能深埋“地下”,在数年之后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地雷”。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天翻地覆,但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难道仅仅是要关注孩子积极的情绪?近乎完全功利的教育理念正在使教育走向远离生命尊严的“迷途”!着名的“山东辱母杀人案”所反映的仅仅是伦理与法律的纠缠?人们关注的也许不应仅仅是于欢的改判,而是事件背后可怕的道德与人性!近日发生的“刘国梁被退休”事件难道仅仅是一次教练员与队员的“意气用事”?面对血性的拼搏男儿,制度与权力是否应具有人性的温度……

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吞吐天地的强大自信来自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魄,而这智慧与胆魄也正是源自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正视”态度。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从不躲避,从不妥协,从不胆怯!

高考作文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父亲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总分60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报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阐释】

这道作文题是一个“新材料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来源于真实事件。这一事件对我们来说相当熟悉,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并且时时打湿我们的眼眶、沸腾我们的热血、催动我们的脉搏、震撼我们的心灵,也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是,熟悉材料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可以很好地把握材料。因为熟悉不等于了解,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地叙述出事件的前前后后,有的考生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把事迹与人物对应错。对于这些现象,阅卷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很多老师感叹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不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时代感。不过,大部分考生还是能够把握住题目的要求,并且按要求行文,走题、偏题的现象很少。

以下给大家提供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各一篇,让我们共同探讨高分作文的秘诀所在,追寻低分作文的失分原因。

【高分作文】

多难兴邦

河北一考生

温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的黑板上郑重地写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上。

多难兴邦。我们不渴望经历灾难,然而我们却能从灾难中寻找力量。春秋时期,越国被吴所灭,勾践退守会稽山。尸野遍布,血流成河,在亡国的巨大灾难中,勾践和他的子民却找到了力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在灾难的阴影中寻找光明,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灾难使越国的臣民上下齐心,励精图治,整个越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要雪耻,战事临近,父劝子,女劝夫,整个民邦都有强大的凝聚力。灾难后带给人的力量气撼山河,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受尽苦难,没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远迁欧洲,受尽了歧视和屈辱的犹太人竟在二战中惨遭屠杀。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退缩屈服,却迸发了强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无理,但犹太民族在灾难后的顽强与抗争让我们看到在灾难中凝聚的力量可以兴邦!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灾难,却可以选择坚强面对,在灾难中,民族得以成长,祖国的脊梁得以刚强,民众的灵魂得以洗礼。

多难兴邦,邦以民为本。灾难面前,人民的成长就是邦的兴旺,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被无限地放大,爱的光芒耀耀生辉,从九八年的洪水,世纪初的非典,再到今年的冰雪灾难、地震,我们被一次次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们被一次次感动着,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是自己,我们都看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经受着一次次灾难的洗礼,我们的民众也变得更坚强,灾难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强,涓涓细流汇成爱心的海洋,每一个民众的成长坚强换来了民族的兴旺富强。

成长是痛的,却是必须的。一个民族的成长也是要付出痛的代价。灾难过去,更需要的是民族长久的思考,从灾难中有所感悟,在灾难中闪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恒的发光,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愿华夏儿女能在灾难中汲取力量,坚强成长,因为我们的成长就是民邦的希望。历史会记住灾难,历史会见证中国民族的复兴。

【高分揭秘】

从内容上看,材料本身讲的就是面对灾难人民的表现,本文作者是从宏观的层面入手进行议论的,紧紧围绕“多难兴邦”来行文,无疑是符合题意的,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因此,这一项给19分。

从表达上看,符合文体要求,作者用词准确,语言流畅洗练,结构严谨,综合来看,这一项给18分。

从发展上看,作者能够从抗震救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升华到“多难兴邦”这一宏观的主题,这样一种主题的挖掘,就已经体现出主题的深刻。因此,这一项给19分。

最后得分:19+18+19=56分。

【低分作文】

爱的奉献

河北一考生

用心、用爱、用血、用汗水、用我们所有去爱我多难多灾的四川人民,小小的奉献就会让四川人民感到温暖,感到爱的存在。

心系中国心系四川,人民的生命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多为四川人民做点什么。当我们在车站购物中心到处可见的捐款箱面前,看到不管是一元、十元、五十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爱心去爱四川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些嘹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都看到了政府、国家以及每个人对四川的爱。

我们可爱的军人、护士、医生,在日夜的救助着每个在四川地震中的人民,虽然我们的爱心微不足道,大家的一点一滴都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条巨龙,就是爱的连锁,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的多灾多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经过了非典的侵蚀,遭受了冰雪的覆盖,又让我们体验地震的打击,中国人是好样的,灾难只会让我们的心更近、更团结一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四川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虽然是不一样的表达,我们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艺出艺,每个人都在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那些受难的同胞,一个风雨的考验。

许多的明星义演捐款,小朋友的礼物,四川的人民不要害怕,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救援的手,救出你们。这次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让我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你们看到了我对你们的关注关心。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这些都是爱的付出、爱的奉献。

心系中国,心系灾区,各界人士都对中国发出了慰问信,中国不需要同情,需要的是理解,用爱去理解中国。

看到每一个救援队救出一个四川灾民时那种喜悦,我们看到了生命价值。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看到了国家的爱心、国家的重视。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不变的主旋律,这就是爱的奉献。

【失分探讨】

文章一开篇就解说了对赈灾中奉献爱心的一种呼唤,然后具体叙述了捐款、支援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综合起来表达出对灾难面前奉献爱心这种精神的一种感动。

从内容上看,文章从所给材料的含义出发,提炼出灾难中人人要奉献爱心,毫无疑问是符合题意的,并且能够围绕这一主题构思、行文,尽管存在矫揉造作的痕迹,但所述的内容能够表达所确立的立意。因此,这一项给13分。

从表达上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叙述性、抒情性的语言,体现出文体特征,符合文体要求。从结构上看,有头有尾,比较完整。但语病较多,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因此,这一项给13分。

从发展上看,能够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体现出作者正确的认识,个别语句带有强烈的感情,因此这一项给9分。

上一篇:常村煤矿下一篇:关于机会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