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共8篇)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一、突出学段教学特点
通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可知, 阅读教学目标都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来的, 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学段特点突出, 第一、二、三学段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各方面目标都是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他目标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 只是一种渗透。
譬如, 在朗读训练方面,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的共同目标, 只是学段不同, 在能力要求上有所差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朗读;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朗读。“学习用”、“用”、“能用”, 是一个从“学”到“用”再到“会”的过程, 体现了各个学段之间相互联系、逐步提升的特点。
又如, 理解词句方面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是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是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说一说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中, 我们要切实把握词句教学的目标要求, 即低年级是“了解”词句的意思, 途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重在积累词语;中年级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途径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 借助字典词典学习词句;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个逐步提升和拓展的过程。依据年段目标和年段教学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 一般不会出现缺位和越位现象, 有利于克服低段教学高段化, 高段教学中段化的现象。
二、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 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 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的依据。
譬如,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江峡谷, 南国风光“鸟的天堂”, 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其中《观潮》、《鸟的天堂》是精读课文,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火烧云》是略读课文。单元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根据单元阅读提示, 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都要渗透到本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去, 设计目标时要按照“精读课文学方法, 略读课文用方法;精读课文学技能, 略读课文练能力”和“教———扶———放”的教学策略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三、抓住课文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意又得形。这里的“意”是课文的内容与人文价值;这里的“形”是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物, 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文本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语言形式, 尤其要重视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抒发情感等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 钻研教材, 找出课文在语言方面带有规律性和可迁移运用的表达方式, 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一般说来, 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课文的体裁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从体裁上看, 有童话、寓言故事、记叙文、散文、诗歌、儿歌、科学小品、说明文等不同文体, 文体不同, 思想情感基调就有差异。有的课文情感丰富, 人文价值十分突出, 如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和部分记叙文, 教学目标就要突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有的课文重在逻辑推理, 印证说明, 如科学小品、说明文等, 教学中就不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领会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有序的表达方法。
二要研究文本的结构特点。不同的课文, 作者的写作思路也不一样, 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课文是“总———分———总”结构, 有的是“总———分”结构, 有的是“分———总”结构;有的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有的是按空间和地点的变换来写, 有的则采取倒叙的方式……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 教学目标中学习和训练表达方式的具体目标就要因文而异。
三要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的课文语言优美, 形象生动, 句式变换多样, 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随处可见, 这样的课文就要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部分。譬如《北京亮起来了》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首都北京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夜景, 课文中仅四字词就用了10多个, 多处运用了富感染力的比喻句拟人句, 是学生了解首都北京, 训练感情朗读, 感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体来说, 制订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现有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的,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一般不纳入教学目标。
关键词 目标教学 基本程序 基本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
一、目标教学的含义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没有一定的努力方向,就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需要和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事实上,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信息的反馈和矫正,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实施目标教学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加强反馈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掌握教学目标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
二、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考虑,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认识”、“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练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二)达标教学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揭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学生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练习,这种练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练习,而练习的问题集中一些,练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练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练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练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三)形成性测试
形成性测试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是实现目标教学的必要手段。进行形成性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得达标教学的有关信息,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除随堂进行的测试外,还应加强单元验收,并对验收结果做认真的记录。这样就可以从客观和微观上定量地掌握学生的程度。
(四)矫正深化
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由形成性测试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及对象,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矫正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倾向性问题,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目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解耦和教学方法。
(三)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把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
(四)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
一是培养“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是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三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1、目标的关系分析
以上三项目标紧密关联,形成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是上述目标的核心;兴趣、习惯是形成独立识字能力的内在的驱动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是落实核心目标的保证。
2、独立识字能力的界定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认定,所谓的独立识字能力,就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二、实现核心目标的要点
落实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具体情况分析。
1、读准字音的教学 A、关注读准字音的途经
读准字音的途经有两条:一是口授身传方式的认读传承;二是借助注音的方式认读字音。上述二者相辅相成。B、读准字音的突破
读准字音的关键是六种“误读”的突破 一是受形声字声旁影响的误读。二是形近字的误读。三是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四是音同(近)形异字的误读。五是受方言影响而形成的误读。六是常用词语中习惯性误读。
2、认清字形的教学
认清字形的教学包括了笔画规则、字形结构。笔画规则包括了笔画、笔数、笔顺、笔位;字形结构就是指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独体与合体两种。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合体字是由部首加独体字组成的,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够;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几种。认清字形出错的原因
从客观整体上看,汉字的音形脱节,不能见形直接读出字音,是认清字形外在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感知能力看,一是入学以后的儿童缺乏认清字形的经验,缺失旧有经验的支持;二是因为儿童识记汉字一般先知觉整体的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需反复认读,才能快速扫视、精准认读。
3、理解字义的教学
有人说,汉字之优秀,全在于“形音义”的三位一体的规则和特征。甚至有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具备“三”的规则和“三”的特征就可能是最理想、最优秀的事物。因此,认识汉字的教学要从“三维入手”,力求“ 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鲁迅语)。这就是说,字义教学应从音、形、义入手。训诂学中有声训、形训、义训就是这个道理。
A、用近义字去理解另一个字
通俗的说,这种方法就是“依词解词”,就是将意思相近的字(词)进行训释另一个字义。如古人所说的 “弄,玩也;适、之、嫁、徂、逝,往也”,就是典型的被称为“义训” 的实例。现在教学中,“注释”或“换词”就是此方法的运用。在使用语文工具书中,大量地运用了“义训”的原理。
B、依据字形探求字义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某些文字的形体,特别是较古的字形,往往能反映出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也就是说,某些字形直观地反映了它所记录的本义。
现在,据字形探求字义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汉字造字法编写了识字课文;二是将 “字理识字法”的原则和做法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
a、运用造字法的原理因形求义
汉字的造字法通常称之为“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其实,其中的“转注” 属于“用字法”,而“假借” 则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所以,名副其实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以上所说的象形字是以较为抽象的图画去表达字义;而指事、会意、形声字都是运用构字的部件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用字形一一对应标示不同汉字的字义。
附:运用造字原理因形求义的课文范例 其一 从象形求字义
部编一上《识字》第四课要认识的 8 个生字:日 月 水 火 山 石 田 禾,就以“象形”图画展示所要认识汉字的字形,以及对应标明的字义。其二 从会意求字义
部编一上的《识字》第 9课是以儿歌的方式说明了男 尖 尘 从 众 林 森 8个会意字的构成,并说明上述 8个字是以部件组合的方式来表达字义。其三 从形声求字义
文字学上认定,形声字是复合成体,其中的一部分表示事物的类别,另一部分标示事物的读音。不管是“类别”还是“读音” 它们都指向了“事物”,因此有人说,形声字都是用“形” 和“声”来标示意思的。如 “炮”、“泡”字是声符与形符共同表义的。b、运用“字理识字法”因形求义的范例
如“菜园里”一语。“菜”字可分成艹 + 采的组成;想一想,带草字头的字是什么类别的植物?——苗、荷、花、草、蓝等;再来看 “园”字,不就是囗 +元,全包围结构的字吗?请你想一想,这一方框像不像围在菜园四周的栅栏,那么种菜的地方叫什么——菜园。以此类推,种花的地方叫花园,种果树的地方叫果园;养动物的地方做然就叫动物园。
C、依据字音探究字义
声训之说就是根据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另一个汉字的字义。如《释名》就有“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之说。通俗点说,音近义不远。再如汉语中的双声,比如颠 d 顶d,声母相同,字义相同。叠韵,如天an和 颠an。韵母相同,字义也是相近的。音转相近,如赫与吓声音相近相转,均有恐吓之义。特别是现在开展的古诗文吟诵活动,就是运用汉字的声韵表情达意功能的发挥。
三、识字教学策略的建议
依照部编语文教科书关于识字教学部分的编写思路,下面以一上关于识字的教学实例,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项教学建议
关于 “先识字后拼音”的认识与实施
“先识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 的编排思路和体制拥有五点优势: 一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开启了口头语音传承认读汉字的渠道; 二是能点燃了小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欲望,拓展了识字的空间; 三是让小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先入为主地吸纳了蕴含汉字其间的文化营养;
四是暗示了汉语拼音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五是调整了教学顺序,缓冲了学习的坡度,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据以上分析,拼音前识字应注意三点:
第一、准确、依次把握教学要求----认识本课生字、初步了解字义,关注汉字的书写起步。
第二、有意识培养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之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和做法 第三、处理好拼音前后识字教学策略的变化——先以教师示范为主,逐渐变成借助拼音的认读为主。第二项教学建议
集中识字与课文识字的认识与实施
部编一上的识字教材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集中识字(整单元的识字课文);二是课文识字(随着课文阅读识字);三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部分。不同的板块,编排意图不同,学习任务不尽相同。三大板块围绕天地人主题,推广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的空间,着力培养识字的能力。这里重点说说集中识字与课文识字这两个板块。
第一、集中识字的教学建议
本册集中识字的课文以两个单元分别置于汉语拼音的前后。按形式和内容可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创编韵语的识字课文; 第二类是运用字理的识字课文; 第三类是蒙学节选的识字课文; 第四类是古代诗词的识字课文。类型之一:创编韵语的识字教学
这类课文包括《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大小多少》《小书包》《升国旗》五篇。教学重点的关注
重点应关注识字目标的达成与韵文内容了解此二者的顺序、轻重。比如《天地人》一课,就要处理好识字目标的达成与了解“天地人”每个字内涵的程度与关系。类型之二: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
这一类课文包括了《口耳目》《日月水火》《日月明》三课。所谓字理,就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逻辑关系和造字背景发掘出来的识字方法。其中的《口耳目》《日月水火》是据“象形”原理编写的;而《日月明》是据“会意”原理编写的。学习这两类课文应注意两点:一要了解汉字表意的由来及适度运用字理去理解字义;二是要体会汉字表意的思维方式。
比如《日月水火》的教学,一是要认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8个汉字,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上述汉字是根据 “象形者,画成其物” 而创造出来的。再就是要明白事物形象和表达概念的联系,认识具象事物与抽象文字联系,即形象思维的建立是中华民族认识领域的一次大的飞跃。再比如《日月明》的教学,一是要把握本课的明、男、尖、林、森、众几个字的读音及构字的形式与道理;二是了解这几个字是运用组合思维构字的过程与结果。
组合是一种创新。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是说上面这几个字字形的构成。而后面的“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形成字义的演绎过程。类型之三:蒙学节选的识字课文
这类课文是从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中节选而来的。如《对韵歌》 一课就是从《笠翁对韵》中节选而来的。其教学目标有二,一是要把握本课的生字;二是要感受“对韵”的基本特征——字数相同,韵脚相谐、词性相当、意思相对。类型之四:古代诗词的识字课文
这类课文是以古代诗词作为识字的载体。如《画》一课就是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入选教材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要作为认识10个生字的平台,特别是认识反义字(词)的构成;二是通过诵读,领略这首诗描绘的可见而不可得的美景。第二、课文识字的教学建议
分散于“阅读课文”之中的识字是面广量大的识字,这类课文置于汉语拼音之后而开始,所以这类识字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于字音教学的问题
首先是继续拓展运用口语传承的渠道和空间;其次是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拐棍”作用,加速自我把控字音能力的提升;
2、关于认清字形的教学
认清字形的教学最关紧要的是认清汉字的形体构成,涉及笔画、偏旁、部首、字根的概念及运用。
笔画是汉字最小的构成单位;按《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说法,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点、折”五种;
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现在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为“偏旁”。
部首是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定义的。是编写工具书时把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分别部居”而立的。每“部”的第一个字就叫“部首”。可见,部首一定是一个字的偏旁,但是,一个字的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
字根是从汉字最小的离散结构单位,着眼分析汉字形体得出的结果。比如“韶”的字根就分为“立、曰、刀、口”。现代分析汉字的结构常用“笔画--笔画组合--字根--汉字”的流程。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认清字形的教学应以笔画与偏旁部首为重点: A、汉字笔画的教学
汉字笔画教学的重点有三:一是识记笔画的形状、名称、写法;二是弄清笔画、笔数、笔顺、笔位;三是明确笔画的搭配、排列、组合成字的“间架结构”。以上三条既是认清字形的必须,也是写好汉字的必须。
B、偏旁部首的教学
偏旁部首是构字的重要部件(包括造字功能的偏旁和用字功能的部首),所以抓好这部分的教学事半功倍:
偏旁部首这一构字部件往往拥有认识一个、带动一群的功能。以“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为例,认识了“青”字就能带出认识与“青”关联的、一串字的音、形、义。
掌握了偏旁部首能加速形声字的认读与记忆,汉字之中,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掌握了这一构字部件与规律,对常用形声字的识记和记忆可大大加速。比如下面的“洼、蛙、哇、挂、娃”一组字,掌握了构成每个汉字的形符和声符及儿歌:“小泥坑浅水‘洼’;有昆虫跳青‘蛙’;张开口叫‘哇哇’;伸出手把它‘挂’;女孩出来是个‘娃’”就能解决这一组形声字的认读和记忆的问题。
3、关于理清字义的教学
理清字义的情况复杂多变,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看,理解字(词)义的要求无非两条:一是“是什么”?二是“如何用”? 所谓“是什么”,就是指要弄明白汉字的本义。而要弄清汉字的本义,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汉字字义的由来;上面所说的声训、形训、义训就是传统的理清字义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了。
所谓“如何用”,即运用汉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参与表达。“如何用”的原则就是经常强调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何用”的教学应关注以下四点:
一是要将“用字”和学词、学句的教学紧密结合;努力促进以“识”促“读”、以“读”固“识”良性循环的形成。
二是要十分关注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字(词)意思的引申。字义的引申非常复杂,重要的引申途径有二:一是要看字(词)义从概括事物特性的引申。如“素”字,本指“未着色”,而现在也指“白的”“空”“朴素”之意;这就是从“素”的本义概括颜色的特性引申而来的。二是用比喻将字义引申。如“鼓”是一种形圆而中空的乐器,后比喻为凸出高起的动词。此类很多,不能尽举。
三是要利用插图、幻灯、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小学生理解、运用字义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透彻,教学目标定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等等。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常在一堂英语课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努力去落实,但后两个目标常常被忽视。在有些英语课上,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反复围着目标知识,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误区,低效率是这种课的致命伤。
谈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及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根据对“课程性质与地位”和“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10条目标,体现了层次性和交融性的特点。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它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总目标”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寻找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因此,在贯彻落实“总目标”的要求时,必须突出主体性,体现时代性,强化实践性。
我任教的是小学低段,在识字写字目标上,要求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能力方面,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阅读浅近的童话,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 小学语文导入设计
1.1 提问的含义
提问是一门科学, 是一种教学艺术,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 提问才有实用价值, 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 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设计提问的要求
课堂教学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意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能力。正因为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所以必须对设计提问进行严格的规范。
1.2.1 围绕课题设计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 它还是记叙的主要内容。如《小木船》、《伟大的友谊》……因此, 根据题目设问可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1.2.2 围绕中心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的灵魂是中心思想, 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也就读懂了文章。
1.2.3 围绕课文思路设计提问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揭示课文的思路, 学生便能顺藤摸瓜, 较好地理解课文。
1.2.4 根据教学要求提问
这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
1.2.5 围绕疑难点设计提问
重点词句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钥匙, 若能抓住重点词句设计恰当的问题, 必能引起学生有效地把握内容, 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如《劳动最有滋味》一文, 问:为什么说我们家的饺子菜多肉少但最好吃呢?
1.2.6 找准突破口设计提问
抓住文章中的点睛之处提问,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2. 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积累, 提供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为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 又缺乏“发现美的眼”, 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 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 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例如写一次比赛活动, 传统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场面等活动。可有时候往往会受天气、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 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大声地“加油”声中, 而忽视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及场外观众的表情和场上气氛等, 通过多媒体录像, 可放映精彩的特写镜头, 可定格场面、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比赛场面进行搜寻和提炼, 作文素材也一幕幕重新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这样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出炉”了。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 我们才实现了时间、空间的转移, 作文课也乐趣多多。作文评议时, 可以通过网络的传送功能, 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主动性, 学做“小老师”, 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改, 形成“学生教学生”的良好氛围。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 同学中能者为老师, 互帮互学, 共享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如教完《只有一个地球》后, 我们让学生为当地的环保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 结合自己平常对附近工厂的所闻所见, 很快就写出有理有据的作文。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小学语文复习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3.1 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 复习阶段也是一样, 不能把复习内容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 而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拓宽知识视野, 发展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如鼓励学生多读读课外书、报纸, 多看看电视新闻, 多写写观察日记, 多关注人生百态, 多说说生活见闻, 多议议社会热点、焦点。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延伸, 指导并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 处理好打好基础与巩固提高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扎实的根基, 才能筑成稳固雄伟的大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小学语文更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因此, 语文复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展开拉网式的既顾及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拼音、字、词、句、段、篇的系统复习, 并凭借拼音、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在此基础上, 还要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需要的综合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存储与提取、重组与整合、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 提高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 及时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它关系到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向、水准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其目标的确立和制定首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和达到教育目的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一、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就能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知识经过头脑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二、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小学语文也应从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语文教学和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及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又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在学习语文中的差异性,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三、目标要优选化
一篇文本,可教学的内容很多,比如一首诗歌,可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主题、手法、情感等,但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则一方面会使目标零碎,不利于突出重难点,另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此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推敲编者的意图,多研究文本体例,因文制宜,大胆取舍。
四、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l生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总体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属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首先,为突出工具性。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应该以语文知识目标为基础,以语文能力目标为核心,同时注意语文教学的道德情意目标和人格教育目标。其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目标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区别。一方面,语文有许多可以量化的知识性目标,可以分解得相当具体、细致,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像能力、道德、人格等较高层次目标,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十分精确地编制,更无法以量化的标准衡量。如果不顾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一味地强调客观化、精确化,不但会违背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且其教学目标也会失去其应有功能。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应达到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复杂性。
五、以目标为指引,选择教学策略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智慧”是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目标的手段。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最佳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鲜活的课堂”上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如果将“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就要引领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可以运用修改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就采用美读感染法,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让学生在多次有感情的朗读中揣摩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角色演绎法、集体讨论法、背景介绍法及档案分析法等。
六、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处于好动的年龄,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大小和能动性高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教学有效性有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掌握程度越高,就能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发挥出目标教学的最大效益,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小学美术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小学三维教学目标09-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人像漫画11-08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
小学美术教学方案06-28
小学阶段计算机教学目标07-08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反思06-01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07-05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9-11
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