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推荐9篇)
上好小学《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生活
小学《科学》课是衔接初中课程的基础要素,而初中又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桥梁,因此,良好的小学《科学》学习方法是掌握科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生活,来自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家庭、社会感受。想象,是小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当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必须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一种科学生活的亲身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别于青少年和成人,儿童是以“直观”形式来学习而不是靠“原理”来表达。在课堂上,小学生总是对尝试、想象、寻找缘由、追根问底特别感兴趣。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想象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五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科学课的授课必须遵循:学习(体验、生活)——想象(灵感)——结论——知识——创造的教学程序。如果以科学“原理”为主的讲授方式上课,对教科书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首先学生难以理解这样抽象的知识,因此,引发了心烦意乱的头脑,不愿意听课、头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先后运用了“LED抢答器”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进行“归顺”处理,大大地提高了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步,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课堂的实验上,把要讲的知识,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近80人的课堂简直“疯”了起来,大家都抢着回答问题,一些同学还想通过“走后门”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开小差的、打闹的、不听课的少多了。同时,我还鼓励全体同学,只要想到的就可以回答,充分发挥全体同学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回答错的同学他们不甘落后,回答对的他们更加踊跃,课堂一直保持在积极向上、团结共勉的气氛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的内心感受、体会或亲身经历称之为“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就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知、去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突出了学生“体验”的地位和作用。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运用多种体验方式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或转换成事实,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得直接体验与真切体会,从而知晓科学概念,理解科学知识,身体力行地学习。下面就以《热是怎样传导的》一课为例,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体验,诱发联想,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科学概念“热传导”以及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前面所学科学的知识基础,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导入,以记忆体验开启本节课学习之旅。
利用生活化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学生的记忆体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凭借记忆感知热的传递,通过记忆诱发联想,回归生活学习科学,自然亲切地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感官体验,初步感知热的传递
出示一把金属长柄勺和一烧杯热水,模拟生活中就餐情景,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官体验初步感知热水如何把热传给勺部及勺柄的。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热是怎样传递的,初步猜测热是从热水传到勺部,再由下至中、向上传递。
出示酒精灯、铁架台和细金属丝,利用酒精灯外焰对细铁丝的某部位加热。
(1)让学生观察细金属丝被加热部位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将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
观察结果:随着酒精灯加热的时间延长,酒精灯外焰对准的部位逐渐变红,然后变红的部位增长。
(2)让学生戴棉质劳保手套,小心触摸细金属丝末端,并逐渐向加热部位移动触摸;然后从另一端重新体验。
体验结果:从末端开始,隔着棉质劳保手套觉得细金属丝由温至烫,无法移动至加热部位。
感官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利用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体会科学概念的过程。运用感官体验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当情景,引导学生感受、交流、分享并进行适当启迪,提升学生自我感悟及体验,内化体验,最终达到感知科学概念的目的。
三、活动体验,正确认识热的传递
1.各小组讨论并汇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适度指导。
2.教师利用手机拍摄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利用移动数据即时传输至教室电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设计,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或表扬,尤其对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予以肯定和鼓励。
4.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实验结论:在一端加热,热从加热端向另一端传递,在中间加热,热从加热部位向两侧传递。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丝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
活动体验是教师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包括教师指导、学生互动及独立完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认识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思维。
1“体验·感悟”式的教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以上的启示,我认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把知识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本身有着深刻的感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也在体验感悟中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回避书本现成结论和教师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实现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生思维的充分尊重。
2“体验·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物理和心理条件,是课堂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环境都有利于“体验·感悟”式教学进行,“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事物的本质,学生除了做适当实验外,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去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环境既不能过于沉闷,也不能过于热闹,只有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进行严谨的思考。
另外,“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以自己思维方式来干扰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更好的发挥。
3“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3.1创设问题情境
問题情境的创设已达成各种教学模式的共识。问题情境化后,使问题还原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始状态,并建立在学
还原认识的原始状态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帮助者,促进者
评价葙交流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关于“冷却热饱和溶液”概念教学中:
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学生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够具体,就会很茫然,不知从何答起,而我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昨天我在实验室用常温的硫酸铜溶液进行自然降温总是得不到晶体,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是具体事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的主动性马上提上来了,“因为常温下溶液跟室温差不多,冷却的温度变化不大,当然没有晶体析出了,应该把溶液放到冰箱里,或用温度较高的溶液进行冷·却才可以,”学生能作出这样回答,这是由于他们有这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促成。
我们初中科学教材涉及讨论问题的有些表述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或者对一些同学来说是缺乏生活经验支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分析学生潜在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把问题情境化、本土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探索的兴趣更浓。
3.2回避干扰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一个把问题还原成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原始状态,然后让学生重演科学家对事物探索的过程,而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也需要给学生主动思维的时空,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尊重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应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回避以下两方面的干扰:
回避将要学习书本中现成实验和结论的干扰,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时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一方面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满足,如学生对没有使用过的实验仪器非常好奇,想知道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旦掌握了其使用方法后,学生的好奇心便消失,为了使学生对所将要学的内容保持较强的好奇心,我们不建议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实验和结论。
回避教师用自己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干扰,纵观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概念、定律的建立和完善,无不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干扰学生,甚至用自己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了进行想象和创造、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体验感悟的机会,所以在体验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而教师只是体验过程中提醒者和促进者。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中,可以把人们对分子的认识回到最初认识的原始状态,问“分子是怎样构成物质?”学生茫然,但心里充满了好奇心,接着就提醒他们:“当人们还没有水平来认识事物本质时,靠的就是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因为这样我们的科学才有了突破,”于是让学生对分子如何构成物质进行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想象如图。
在以上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在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结论,或者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干扰,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也就是因为前面这两个回避,才能使学生潜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得以充分暴露,才能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修正,当然回避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充分吃透教材,对相关知识要有系统的认识,并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3.3体验过程
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感悟”式教学核心环节,这个过程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充分利用,同时学生一些潜在的错误前概念也能够得到充分暴露,然后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加以修正。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在关于宇宙曾经是怎样,未来会怎样师生展开如下的对话:
提供证据: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通过星系光谱分析发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师:你从这三个信息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说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师生一起进行了模拟实验如图)
师:如果让时间倒退,你想宇宙曾经是怎样的?
生:可能集中在一起,一个“点”上。
师:那么怎么又会出现从“点”到现在这样不断膨胀的情况呢?
生:可能曾经发生一次爆炸。
师:什么样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生:能量巨大时会发生。
师:那么你认为未来的宇宙会怎样?
生:宇宙会不断扩大,对了,温度会降低。
师:为什么温度会降低呢?
生1:因为各星球在克服彼此引力在远离,相当于其机械能在增加,那内能就会降低。
生2:不对,我们宇宙很多星球不断对向宇宙释放能量,整个宇宙热能不一定会降低。
生3:但是那些不断向宇宙释放能量的星球会在未来消亡。
生4:随着那边星球的消亡,那么宇宙也会因此消亡,
以上教学让学生经历—个假说的构建过程,此过程学生的知识经验被充分的利用,又为学生的思维发挥提供了时问和空间,在学生思维被尊重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又是互动的,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思维主导了课堂前进的方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知识及知识形成的发展史有着充分认识,并且作充分预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机智的作出正确引导。
3.4自我感悟
在课堂中一味追求让学生进行体验,而没有感悟提升,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使教学仍处于低效状态,实际上,体验过程是除了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自我感悟而服务,让学生对整个体验过程进行整理、分析,使自己发自内心感悟到自身的认识、及成长和发展的不足,从中获得构建有关知识的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情感及价值观,即三维目标在感悟中达成。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光和颜色》时,关于光是沿怎样路径传播的展开以下教学:
体验“光在同一均匀物质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这个规律中每个字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也把先前潜在错误认识“光沿直线传播”进行深刻修正,从教学效果来看,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更加有效。
体验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的想象和創造力得以较好发挥,以及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同时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感悟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只是随着证据的不断出现,结论也会不断被改变。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完成任务,感受成功。小学英语课程的重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有效地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真实性体验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交际情景、教师课堂话语等各个层面都应当具有真实性。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场景、语境均应真实。在教学中设立真实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运用语言的体验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尤为重要。例如,有一课话题是“A P.E.lesson”,鉴于这一主题,我在上课时穿了一双运动鞋,换了一套运动服,学习场地也来到了大操场。按照课堂上的正常程序,一边用英语进行体育课上的队列训练,一边用带去的教学卡片呈现新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充分感知、亲身体验、轻松理解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真实的语言活动和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触了真实自然的语言,从而领会到所听所学的语言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体验语言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式体验式学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自主感悟、构建和运用语言知识,从而主动获得知识和信
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和语言本身的价值。
1、朗读感悟。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一组或者几
组含有相同音素的字母和单词,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体验感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该字母或单词中所含有的共同音素。
2、观察比较。例如,学生通过观察all、ball、wall、call、small后,发现它们都含有-all这个字母组合,探究和发现这些构词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
3、分类比较。比如,在教授英语可数名词的单复数时,教
师可以先介绍以下词组:a book、an apple、one pen、a box、two pears、three boys、many students、some boxes。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将它们归类,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归纳出以下结论。
三、任务型体验式学习
1、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语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角色
表演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所必须得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shopping”对话时,我将教室设置成一个超级市场,分为食品区、文具区、水果区、服务区和百货区。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这种带有情感、伴随动作的对话表演有助于把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真正做到知情合一。
2、在游戏中体验乐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
游戏开始学习的。游戏能使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体验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真实的体验学习情境,让他们体验、感悟、认知,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善于乐思,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李静纯 “重在经历和体验”,《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
年第二期
3、谭伟“英语体验学习探析”,《课程教材教法》
常州市兰陵小学 王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作文应与学生体验密切相连。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小学生写作文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本论文在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加以阐释,力求为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真实发生的事情。然后,现在的小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而教师也怕教作文。纵观学生的写作现状,教学中的习作练习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良好的体现,情况不同客观。教学中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学生体验的激活和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生机活力。本文结合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探讨,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中对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力求为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
一、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及新构思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运用体验式新学习模式,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教学媒体多元化,资源丰富,网络发达,它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能动性,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制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在“探索”中创新。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
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引领学生自动参与体验生活
体验式作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虽然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的生后体验,但是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小学生也无法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喜与乐,怒与哀。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指导,既可以个别辅导,也可以集体辅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每次春游或者秋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景色都是有情有味的。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三、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 2
澜,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生活,开展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假期的雏鹰假日小队,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四、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生活体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必须将读与写两者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阅读融入到写作当中,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铺路石,只有将读与写两张配合起来,写作水平一定能够得以提升。
生活体验式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但是要将生活中的素材幻化成写作,多读是必不可少的。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可以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内容,以此做小学生写作最好的模板,从阅读中可以得到写作很好的延伸,读与写两者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小学语文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巩固学生写作能力,3
提高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在生活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研究成果:
1、学生优秀作文集。
2、教师执教作文课。
3、教师论文一篇。
《养蚕》一单元的教学体会
《养蚕》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养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是由于蚕丝具有优良的特性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它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具有纤长匀净、柔韧轻软、耐热绝缘、通气吸湿、弹力适中、光泽柔和、染色优良等特点,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可制作高级服装、装饰品和美术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蚕丝的新用途不断被开发,目前蚕丝已用于军工、交电、医药保健等方面。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从蚕卵到蚁蚕,在学生们的精心喂养下,蚕一天天长大,经历了四眠五龄,终于吐丝结茧,羽化而出,又交配产卵,留下了后代。养蚕是个体力活,劳动强度大,风险性也特别大,加上蚕丝市场疲软,价格不太好。现在不光是城里的孩子,即使是农村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也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这样的情况给这一单元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自己曾有的关于蚕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一、以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式学习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以《养蚕》这一单元为例,养蚕时间跨度一个多月,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蚕的生长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而他们对蚕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养蚕,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体验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如《养蚕》这一教学活动,我到养蚕户家去分了三克蚕卵,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知识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学生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学生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从孔里钻出
来,进行交尾和产卵。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 猜想,讨论,众说纷纭。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猜想,有了猜想,再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关注与养蚕有关的一切事,通过养蚕来了解生活和时代。体验活动中,学生们逐渐了解到养蚕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们先民就把桑树林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从传说中的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用蚕茧缫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到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四大发明的传播;从有着悠久的植桑养蚕历史的江南水乡,到“丝绸古城”苏州。我还引导学生们详细了解丝绸之乡-江南水乡。这里的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用骆驼运往欧洲的大匹大匹的绸缎,主要是由江南水乡生产的。目前,“丝绸古城”苏州的丝绸已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了解了国外的养蚕史,包括英国治疗蚕病的方法,了解了我们身边的丝绸制品。我还特意介绍了世界上有一百四十多万种动物,其中有一百多万种昆虫,蚕就是一种昆虫,我们了解蚕,举一反三,可以了解昆虫的世界。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养蚕活动贴近了生活和时代。养蚕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验活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为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我在教案上专门记录学生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我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和同学们认真讨论,引导学生借阅相关书籍,查找相关文章。这样学生们慢慢地开始通过
交谈和看书学习了。有的学生甚至看起了中学的生物课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问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养蚕的范围。我鼓励学生将问题写入日记,并与语文老师保持联系,共同保持学生记日记的热情。这项活动做得很好,学生们据此写了小论文,后来还开了论文交流会。以上这些做法都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之中,为体验式教学提供素材
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情境,将所探究的内容寓于情境活动之中,教师也可以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例如,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的长方形纸片和一段细细的绳子,让学生用细绳围成与长方形纸片相同周长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说出你需要多长的细绳,这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周长的形成过程,并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实践操作用细绳围成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感受“变与不变”,从体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认图能力。
当然,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观察,主动操作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并学会主动思维。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从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入手,形成对圆柱体的直观认识,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这样的认识活动为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做一些圆柱体几何模型,通过实践操作,亲自体验得出圆柱体侧面展开图与原来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与亲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以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
三、通过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操作,让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是实践与操作,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设计这一道探究性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对于这一问题,各位同学有着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实践操作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不一样,体会也各不相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各自独有的体验。又如在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形成过程时,首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角的实例,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与感悟;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边观察,边总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么样形成的;再设计让学生从黑袋子里摸出一个有角的物体的环节,让学生说说你摸角时的感觉——尖尖的、剌剌的,有点扎手;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从而了解了角的特征。这些实践探究性体验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角的形成过程以及角包含的特点,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在探究与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往往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联系一起的,即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积极创设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法。比如,在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逐步过渡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充分体验公式的形成过程,并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探究与体验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知识建构性学习的有效手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48-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也是体验课程,还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顺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独立思考
多媒体CAI能够有效整合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素材,语文教师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 MX等软件能够轻松制作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课件供教学使用。特别是呈现一些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时,利用多媒体CAI更是能够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讲解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我就制作了Flash动画,绘制了农夫、禾苗、锄头、天空等场景。借助配音和文字提示,农民拔苗、家人对话、禾苗枯死等细节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看得目不转睛。当看到田里的禾苗全枯死的情形时,很多学生都替农夫感到惋惜,同时也陷入了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的思考。
多媒体CAI演示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教师预先设置的情境,实现学生与课文的间接对话,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了“揠苗助长”的道理。
二、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并从中获取知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来自教师的讲解与传授。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便能使课堂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解《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时,可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查阅一些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介绍,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而有的文章中的某些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不易解释,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自己体会一下。如《乌鸦喝水》一课中的“渐渐”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学乌鸦的样子,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进瓶子里。学生不但弄清了“渐渐”的意思,而且还知道了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构、自我理解、自我生成、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与学生一起回忆关于周总理的感人故事,并且播放有关“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资料,给本课的讲解奠定情感铺垫。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周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又如,《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配合课文的朗读播放月光曲。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切身感受贝多芬的内心变化,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有的课文内容本身就是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一展歌喉,把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在歌声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加强写作训练记录真情实感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很多学生对于写作是一筹莫展,一脸茫然。其实,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在阅读名人故事的情感体验中,在知识竞赛的激烈抢答中,在野外活动的心灵感受中,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要加强作文点评,鼓励学生多阅读名著,多背诵名著,多摘抄好的段落,从中寻找写作的灵感,逐步引导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针对某一问题和学生进行平行的交流与沟通,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避免写作时记流水账,或是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不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一、课题界定
1.“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为:“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领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
2.“体验式作文教学”
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把所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使教学像娱乐一样吸引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井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现行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怕教,学生怕写”这一现象,进行深层的剖析,全面提升教师作文教学的理论水平,更新作文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的材料,还作文教学于生活的本位,激发学生内在习作动机,孕育写作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会在共同探究、合作、讨论中,构建自己的作文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作文的信心,提高习作的鉴赏水平。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作文修改实践,提高作文品位。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中,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实现作文水平质的飞跃,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目标。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80年代以来,各国作文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在国内,“体验式作文教学”作为课题开展专门的研究活动,在南京、杭州、海安等许多地区,随着课程改革地推进,已有好几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取得了许多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体验性作文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研究面比较广泛,不易深入。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体验的基础上,面向小学各学段,对“提高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达“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写作水平”的研究目标。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改变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一见你就怕”的现象,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观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用真实或仿真实的氛围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习作知识和技能与情感态度依存训练,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改变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一见你就怕”的现象,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课题总目标:
作文是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自然结合的产物,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中表现。本课题实验是以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所必需的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力求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充分认识到写作是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不断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产生写作的愿望和激情,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
2.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的态度,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
3.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养成好的写作习惯:能坚持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并积极投稿。
4.形成个性化、生活化、立诚化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序列,实现体验作文校本化。
5.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究能力。
主要内容:
探讨低年级体验式写话,中、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及其方式方法,构建体验式作文教学体系。具体是: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方法的研究。阅读和作文携手并肩,使学生达到会写、乐写。
2.科学智慧地用好教材的研究。教材中有许多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习作练习,创设相应体验情境,写好这些大作文。
3.体验校园学习生活的研究。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校园,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主要采用以下策略:体验校园课间活动、体验校园人文环境、体验丰富的课外活动、体验实践性学习活动、体验课堂创设情境。
4.体验大自然的研究。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孩子们的乐园,蕴藏着无穷的写作资源。
5.体验家庭亲情生活的研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学生真情实感最为直露表白的场所。主要采用以下策略:设立亲情信箱、开展亲情活动。
6.体验纷繁社会生活的研究。社会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主要让学生抓住每一次亲身经历的机会、细心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感悟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
7.体验精心组织的游戏活动。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它是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能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变成学习的兴趣。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同时,自觉体验自己自由开展的游戏活动。
8.体验作文评价过程的研究,采用自我比对和相互比对的评价方式提高作文水平。
9.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研究,以下策略:开展作文竞赛活动;上台演讲;充分利用学校阵地资源,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过程设计: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l.问题诊断,需求分析。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涉及的现实调查作认真的分析,确定恰当的切入角度。
2.课题申报和论证。制订操作方案,组建课题组。
3.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撰写实施方案。
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修订。
5.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开展理论学习,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认识“体验”对于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与日常学习的动力意义,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机。
(二)实践阶段。
1.制定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提出本阶段的工作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围绕阅读体验、实践体验组织写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多渠道关注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广泛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爱观察、会思考、勤积累、乐表达的良好习惯,能自主进行写作,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通过实践,进行听课、评课、座谈、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调整修改方案,形成初步经验。
4.阶段性总结,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阶段。
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展示等方式,收集多方信息,对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论文,写出总体实验报告;成果结集并展示,负责整编学生习作,教师教学典型案例。请专家组鉴定,形成经验;结题。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结题鉴定。
4.总结推广。
主要措施: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模式及方法,积累经验,形成理论,撰写相关论文。
3.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有关“体验性教育教学”的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自己得到理论的提高。
4.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推荐阅读: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26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07-20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小学科学教学测评方案11-07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06-02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06-04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1-03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进度09-29
2022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07-10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