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琰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了解什么叫陋习,能讲一讲自己身边有哪些陋习。
3、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曾对中国妇女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难点:
了解陋习难以破除的社会原因。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活泼
能干)
2、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第七自然段)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
体会“再也没有„„再也没有„„”
及“刺痛” 相信同学们看到姐姐前后这种天壤之别的表现,心中一要许多疑惑。学习知识贵在质疑,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哪件事带走了一个纯真少女的笑脸,天籁般的歌声,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思考: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歌声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妈妈要姐姐缠足。)
2、同学们从你们刚才一遍的默读中有没有体会到这件事给姐姐带来的是什么呢?(痛苦)
3、你从课文哪儿感受到的姐姐的痛苦?,动动脑找找,动动手划划。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脱掉小鞋的脚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小鞋、正常脚与小脚的对比)
5、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6、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那个疼爱姐姐的孙中山,你的心情如何呢?(生气 心疼)指名学生读孙中山,老师读母亲。(分角色朗读3—6节)
7、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孙中山心中的心疼和生气吗? 学生交流。
(1)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缠足那么,痛苦,就像吃官司一样。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不错。)
8、那你们能懂得我这个做娘的心里是怎情如何?
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也心疼,可一点也没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9、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擒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毫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3)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的用词。
10、读2-6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五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先准备一下,再抽读。
11、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体会姐姐不但在身体上受到了巨大的痛苦,而且在心灵上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
12、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吗?(孙中山破陃习)
3、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4、师小结。“辛亥”指的是1911年,这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而这次革命的创始人是孙中山,所以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当了临时大总统。所以后来孙中山当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
5、读题目,题目的哪个词就可以用“废除”来解释?(破)
(板书:首先废除)
6、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示铜像)
7、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赵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会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8、出示孙中山图象,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五、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2、并再列举几个身边的陋习。
附板书:
孙中山破陋习——大快人心
姐姐缠足
革命成功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孙中山,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破陋习)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儿的“陋习”指什么?(缠足)“破”的意思是——(破除、废除)
3. 让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复习回顾,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二、 前后对比显“陋”
1. 课文中缠足这件事和一个人有关,她就是孙中山的姐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姐姐。(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听一听,孙中山的姐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勤劳能干,爱唱歌,活泼,自己快乐,还能给别人也带来快乐,爱弟弟……)
2. 姐姐就是这样一个勤劳、活泼、爱弟弟的姑娘,你喜欢这样的姐姐吗?
3.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4. 孙中山有个活泼快乐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几个月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课件出示: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以前爱说爱笑的姐姐却没有了——笑容,以前爱唱歌的姐姐却没有了——歌声,有的只是无尽的忧郁和痛苦。
5. 让我们来齐读这一句。(通过点评学生的朗读来引出两个“再也没有”。)
【设计意图】课文本身有一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正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最好切入口。因此,宜把第1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联系起来进行品读学习。从读中体会感悟到了孙中山的姐姐受到的残害,从而在学生的心底激起一股憎恨之情:究竟是什么使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如此伤痛?于是,产生了想追究到底的欲望,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6. 姐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妈妈要给姐姐缠足)这件事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跟孙中山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
7. 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8. 通过对一些关键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和“眼泪直往下流”来让学生感受缠足的痛苦,第一次点出“陋习”让人痛苦。
9. 缠足真的有这么痛苦吗?(出示渲染缠足图片)妈妈用手使劲按住你那两只嫩嫩的小脚,抖开足足有四到五米长的裹脚布,紧紧地将你的脚缠了起来。一道,两道,三道……就这样,你的脚掌慢慢地弯曲了,变形了,但妈妈仍一道又一道地给你缠紧,再缠紧。
10. 听了这些,你想说什么?你还会唱歌吗?你还会欢笑吗?这种痛只是痛一次吗?(要一直到成年,骨骼不再生长)(出示被缠足后的脚的图片)美吗?一点都不美,简直就是畸形!这缠足的确是一个残害人,令人憎恶的陋习!
11. 现在,你们知道姐姐为什么再也没有笑,再也不唱歌了吗?(因为她非常痛苦,而且是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是缠足的痛苦夺去了姐姐灿烂的笑容,夺去了姐姐悦耳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眼泪。这个丑陋的习俗,就叫陋习。
【设计意图】缠足的痛苦,学生是根本无法有深切感受的。通过教师渲染,带着学生入情入境,被缠的那位从未谋面的书本中的女孩,简直就是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简直就是学生自己!这份痛恨之情已从心底涌出。这样,也顺势推出“陋习”的第二层“陋”——残害人,令人憎恶的习俗。
三、 对话阅读悟“情”
1. 缠足让姐姐痛苦不堪,这件事又会带给孙中山、妈妈怎样的感受呢?出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第3~6自然段,找出孙中山和妈妈的话体会一下。
2. 读孙中山的话,你们觉得孙中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3.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孙中山为什么生气?心疼谁?哪位同学想走进孙中山的内心,来把孙中山的话读好呢?
4. 在孙中山的眼里,缠足真的是一个陋习,它让姐姐承受了痛苦,让姐姐失去了欢乐和歌声。
《孙中山破陋习》
5. 做弟弟的孙中山心疼姐姐,难道做妈妈的不心疼女儿吗?(也心疼)哪里看出来?注意一下人物的神态、表情。(从“叹了口气”“含着眼泪”感受到妈妈也心疼)妈妈不想让女儿快乐吗?能不这样做吗?(不能,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不缠足,女孩就嫁不出去。不这么做,会被人笑话。不仅女儿被人瞧不起,她这个妈也抬不起头来。)妈妈有办法吗?(板书:无奈)
6. 妈妈也是这个陋习的受害人啊。受害的人同时又成为了害别人的人,而且害的还是自己的女儿!痛苦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残害人的身体,还残害人的心灵。这陋习真是可怕至极!
【设计意图】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陋习”之“陋”的第三层——害人害己、摧残身心,这陋习真是可怕至极!
7. 多么不可思议的理由,这就是封建陋习!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他反驳道,(引读)既然……就……
8. 好一个“怕什么!”从“别人笑话怕什么!”看出他的理直气壮。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敢说不,有勇气,不盲从)注意到标点符号了吗?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份情感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重点词句:“生气、心疼”“叹了口气、含着眼泪”,以及句末的标点来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品词析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把握不同人物对于“缠足”陋习的不同认识。通过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
9.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看到这省略号了吗?她含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此时的屋内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屋外的孙中山又会怎样呢?(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补充完整:
屋内,妈妈还在一道又一道地缠着,她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对女儿说:“ 。”而姐姐已经满脸是泪,不停地哭着、喊着:“ 。”
nlc202309020457
门外的孙中山听着,心里想: 。
10. 读到这儿我们可以明白,到底是谁害了姐姐?(妈妈?祖宗的规矩?缠足这个陋习)仅仅残害了姐姐一个人吗?(不是,残害了姐姐、妈妈,还有千千万万个姐姐、妈妈那样的妇女,上千年的习俗,害人无数啊!)
【设计意图】从省略号的运用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图文结合,指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体会母亲对封建陋习的盲从,感受孙中山对姐姐的同情和对封建陋习的无比痛恨,体会姐姐缠足给孙中山带来的痛心疾首,直到成为他后来决心破陋习的动机。由此推出“陋习”之“陋”的第四层——上千年的习俗,已经害人无数了!
四、 情感共鸣破“陋”
1.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于是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从小就有一个决心,那就是——破陋习。我们来看看,四十多年过去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作为一个政务繁忙的大总统,他忘掉这件事给他带来的这种刺痛了吗?读读最后一段。
2. 从“首先”看出来,孙中山不仅没忘,还记得很深很深。为什么没忘?因为这件事对他的刺痛太深了,这个习俗实在是太丑陋了。这陋习不仅害了姐姐,还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所以不得不废除。
3. 这里的“废除”就是课题中——“破”的意思。既然是废除,那么老师把题目改成《孙中山废除陋习》,你们觉得行不行?读读《孙中山废除陋习》和《孙中山破陋习》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4. 这个“破”字,让你觉得作为大总统的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勇敢、有魄力、敢反抗、心系全天下、为民造福、爱……)
5. 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欣喜若狂。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来好好读这段。
6. 拓展思维,迁移想象写话。
孙中山废除了这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当姐姐得知是因自己缠足而让孙中山下定决心,并废除了这一陋习时,姐姐说:“ 。”正要缠足的小姑娘们纷纷高兴地说:“ 。”此时的我想说:“ 。”
【设计意图】让学生拓展想象,破陋习后姐姐以及正要缠足的小姑娘和在座的“我”想说什么,来扩展思维,练习语言,表达情感。
7. 这篇课文写了缠足陋习带给姐姐无尽的痛苦,让妈妈充满无奈,又深深刺痛了孙中山的心,因此最后,他破除了这个陋习。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文——再读一遍题目。
五、 作业
1. 请同学们回去给家长讲述这个故事,特别要问问奶奶和妈妈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2. 回家去问问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了解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刘玉华
教学
目标 知 识 引导学生通过《书愤》明确律诗的基本知识。
能 力 使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并且能够通过文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态度情感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重 点 分析陆游渴望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的忠愤之情。
难 点 陆游的爱国情缘何如此深厚?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用具 教科书 备课本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入
二. 授课
三.总结
复习引入
另一类题材的作品则是以爱国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教师读课文
公元12年底85岁的诗人临终前所作。
把关于作者生平的资料明确给学生。
解题
概括文意
进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写作特点: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通过对陆游诗歌的分析我们看打了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今天在两会刚刚召开过胡锦涛提到对于祖国的情感该是怎样的呢?
一、背诵(出示幻灯片)
1词:《钗头凤》( 陆游、唐琬)
2诗:《沈园二首》(《登禹寄寺望沈园》)
二、另一类题材的作品则是以爱国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初中曾经学过的一首诗《示儿》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作简要地阐述。
思考:从文字上看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提示:身体状况),就“家祭毋忘告乃翁”中“家祭”一点你想到了什么?
三、简单了解陆游的生平。(幻灯片)
初步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感。
四、《书愤》的创作背景状况。(幻灯片)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生读诗歌并思考:
(1)你怎样破题?
(2)由标题所体现的情感的根源是什么?作者如何通过诗句来加以表现,请你分析。(在这个地方不用回答,要求结合下面的分析来理解这个问题)
回答1、书:书写 愤:愤怒
思考:请分别概括诗歌中四联的意思。
首联:早年年轻单纯,豪气如山。
颔联:壮年时候所向往和参与的斗争,表明渴望北伐恢复中原,而今依旧向往这种生活。
颈联:主要表现作者的落寞,悲伤愤慨之情。
尾联:表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况。
思考:作者的的愤慨情感是从诗歌上反映出来的,请你对诗歌进行鉴赏。
(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
你最喜欢那句诗?请你进行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里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做链接对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句子进行赏析)
让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赏析
回答: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所表现的根源是什么?
拓展:陆游的其它反映同题材的诗歌
(《金错刀行》
他的抗金报国之志的词,更是激情洋溢,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拓展二同时代其它著名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
文天祥和岳飞
最后让学生齐声朗诵《书愤》
出示幻灯片
爱情悲剧的根源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
通过不同类别的作品全面把握陆游其人。
临终不忘忧国可见陆游血脉中的爱国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过程:一、 复习。
1、 课文向我们讲了什么道理?
2、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这个道理的?
二、 老师小结:刚才大家所说的,也就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这两小节。
三、 课文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桥梁。自读2、3小节,简要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随机解疑。
四、 自选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能加进自己的想象、动作,那么,你就是一位创新高手。
五、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讲,并做适当点评。
六、 说说司马光和童第周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天智不一,但都是通过勤奋而成功的。)
七、 举例说说你了解的勤奋者的事例。交流收集到的名人名言。
八、读完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对勤奋的理解,并署上你的大名,好的将收入我们班的凡人哲言录。
九、交流,评比。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注重读中理解,朗读感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特色:
重点词句,主动发展,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教学。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认读生字,并重点指导书写生字“附、派”。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结。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
导:列宁想和养蜂人交谈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找到蜂人了吗?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并说明原因,列宁为什么亲自去找养蜂人?(两个原因)
2、理解“经常、常常”
出示句子: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
A、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B、经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导: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是怎样找到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自读自悟)
1、带着问题,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三段,并用划线画出有关词句。
(一边走一看,看见: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同桌,小组讨论并纠正。
2、老师巡视,加入讨论并纠正。
3、小组再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三段并由组员回答:老师板书: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4、再由几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读,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理解:“附近,果然”两个词语的意思。
5、听伴音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实践活动)
(明确主次角色:听--看--画;老师巡视)
6、学生展示:画线路图,并口头说一说: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画简笔图。
7、小结:列宁由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终于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导:列宁找到养蜂人,他们见面后是怎么样的?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看--想。图上画着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生回答:
2、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齐读、、、、、、
生读;养蜂人的话。
导: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生接着读列宁说的话。重读“向导”“领”并理解
3、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并口头交际。(续编故事)
五、归纳拓展: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 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作者邮箱: sszly@xx.nje.cn
教学时间:20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记下洗手怕的过程,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将洗手怕的过程记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活动的重点观察清楚,并能一步一步按顺序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有顺序地完整地记叙清楚洗手怕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1.提出目标
上节课我们动手洗了手怕,说了洗手怕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写一篇“洗手怕”的文章。
2.出示提示语。
打水、浸湿、擦肥皂、搓洗、漂清、晾晒
3.习作与讲评。
(1)分组分别写“擦肥皂、搓洗、漂清、晾晒”四步。
(2)交流讲评:观察得仔细吗?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一步写清了吗?
(3)讨论:每一步之间应用上哪一些表示事情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
4.全体写作练习。
中上学生要求写具体。困难学生要求写清步骤。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辅导困难生,要求他们能基本上达到写清过程的目标。
5.随时点评。
对有新意的片断、典型的片断立即进行讲评。
6.完成习作。
7.小结。
归纳出“观察须细”、“表达有序”、“过程要清”等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能读写下列词语:威尼斯、小艇、交叉、耸立、桥梁、静寂、操纵自如;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纵横交叉的河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船是市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威尼斯领略一下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去看一看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
二、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根据问题圈点、勾画。
用“--”划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长、窄、深、翘、轻快灵活)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比喻)
(1)“窄”、“深”,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出示幻灯片)
(2)“翘”,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新月两头尖尖的,弯弯的,很美,作者用“新月”比喻小艇这一特点,形象地描写出小艇独特的美。
(3)“快”,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水蛇在水里游动,行动灵活自如,用水蛇比喻小艇行动快,就更能使人形象地体会出小艇这一特点,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指导朗读,体会小艇的特点。
4、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坐在这样小艇里的乐趣
3、小结:大家理解的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描写得很精彩,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不仅要仔细观察事物得特点,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得想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学习“船夫的技术特别好”一段。
指名读,学生思考:
1.这段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1)速度快,来往船只多,能够操纵自如;
(2)非常拥挤时,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
(3)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做急转弯。最后从坐船者的感觉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
四、学生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了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商人、年青妇女、小孩、老人,说明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小艇)
(2)作者抓住哪两个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
(3)请同学说说描写的精彩的句子,好在哪里?(师相机引导)
(4)小结
五、齐读全文,思考。
1.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2.作者写威尼斯小艇是为了什么?
(为了显示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2、收集关于苏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 ┌外形: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 │└行动:快
│驾驶技术:特别好
│
└小艇的作用┌白天
└晚上
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素质培养目标:
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知识培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人、叙事、说理的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
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难点:
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提问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
板书设计:
扁鹊细心诊断屡次进见“无请”(机警)
善意规劝“逃秦”
见
蔡桓公讳疾忌医依旧讳疾忌医“遂死”(自食恶果)
学法指导:
在实践当中对文章涵义作进一步了解。
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合理想象可以辅助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活动:表演扁鹊第一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形。
2、提问:在这一场景中扁鹊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细心诊断、善意规劝
3、提问:从蔡桓公回答扁鹊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固执己见、盲目自信
4、提问:当扁鹊第二次进见蔡桓公时,他说的话表明蔡桓公的病情如何?蔡桓公当时是以怎样的动作与神态来答复扁鹊的?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做法吗?
明确:病情加重;
不应、不悦;
(学生活动:模仿蔡桓公的动作与神态)
讳疾忌医。
5、分析:当扁鹊第三次进见时,他坚持“不治将益深”,这其中不仅有规劝的意思,还有警告的意思在里边。
提问:此次,蔡桓公的态度和上一次相同吗?
明确:相同,依旧讳疾忌医。
6、学生活动:(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参考)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作者邮箱:liubooo@sohu.com
一、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 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段。
读后回答:我想变点什么?
(2)板书: 透明的雨滴--(睡)--一片绿叶
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a、 谁来介绍一下“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子?
b、 “雨滴”落在“一片绿叶上又是什么样子?
c、 谁来介绍“清凌凌的小河”是什么样子?
d、 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动又是什么样子?
e、 雨滴睡在绿叶上的心情怎样?
f、 小鱼游动在清凌凌的小河里又是怎么想的?
(3) 小结:透明的雨滴、绿绿的叶子、可爱的小鱼、清凌凌的小河,夏天姐姐送给我们的大自然美吗?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出夏天的美来。(齐读第二自然段)
3、 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我又想变什么了?为什么要变那些东西呢。
(2)“蝴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蝈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 这一段,你感觉夏天姐姐给我们带来的夏天是什么样子呢?
(5) 小结:美丽的蝴蝶给大自然带来了斑斓的色彩,可爱的蝈蝈给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的生机。我们就读出这美丽的大自然来,好吗?
4、 精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夏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3)我为什么想到变星星和月亮呢?
(4)我不仅想把自己变成身边可爱的事物,还把自己的遐想引申到遥远的天空。
将已经学过的课文连起来读读。
(6) 当我看见小小的荷塘时,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5、 精读第五自然段。
(1)观察挂图。说说荷叶的样子以及自己的感受。
(2)你喜欢荷叶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3)读第五自然段。
6、练习背诵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卡片。
柄 伞 戏
2、 老师师范写,学生书空。
柄: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伞:象形字,上下要紧凑。
戏: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四、课堂练习:
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吗?
宋卫庆
阐释学认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种看法都有可能是经典,这就是所谓的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要反对那种学了以后才可以去欣赏的观点,如果这样的话,文学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文学作品是那种凭直观感觉就能感受的东西,就像大自然一样,我们是不必先学习了百科全书上的知识后再去认识这个大自然的,每个人,不论是最聪明的,还是最愚蠢的,都可以去欣赏,这一点可以证明上帝是伟大的。所以,你对已有作品的再创作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本专题赠语)
那些走出去的人(专题课)
《<宽容>序言》第二课时教学简案
浙江省桐庐中学宋卫庆
【教学目标】
1、了解读者的阅读创作,对“想要走出去”的形象进行多样化的解读。
2、在阅读时建立起足够的自信,甚至相信自己的见解可以成为对作品的一种经典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姚明走出国门,到NBA打球,提升了球技,增强了篮球意识。
2、“井底之蛙”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固守家园的故事,青蛙始终相信自己的家最好,拒绝了多次的搬迁诱惑。
3、《<宽容>序言》里也有一个走出去的人--漫游者,他--走出山谷,寻找幸福家园,最后被杀了,而村民却依靠他留下的记号走出了山谷,离开了家园。
二、创造性阅读,引入问题
(一)舞台剧表演
1、表演要求合理表现剧中形象的心理、神态。
2、实施形式自主合作,模拟探究
3、表演内容
《鲤鱼跳龙门》(故事,见材料一)
《愿望》(改编于“井底之蛙”的故事,见材料二)
(二)学生评说表演,解读形象和现象。
结合《<宽容>序言》和两个舞台剧,我们一共提供了三种“想要走出去”的形象,你是如何看待他们各自的行为的,或者你觉得还有其他情况还能说明“想要走出去”的形象的精神状态?
三、教师小结
《宽容》,这个书名已经一览无余的说明了房龙创作的目的,他主张先进思想的自由,谴责反动分子对新思想的.镇压,用他生动的文笔叙述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史。房龙还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忌讳”这种行为,“忌讳”是一种野蛮人喜欢采用的手段,忌讳就是“你不能……”的意思,也就是不宽容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大可不必去忌讳什么,包括对《宽容》这本书作者本意的反叛。这就是作者创作与读者创作的绝对自由,绝对宽容。
四、作业
课后写作研究性论文:《李白,漫游者的精神分析》
2003/4/20
那些走出去的人
--《<宽容>序言》教学引用材料
浙江省桐庐中学宋卫庆
【材料一】
鲤鱼跳龙门
这是一个关于走出去的故事,鲤鱼一次又一次的去跳龙门是为了走出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生活,最后他成功了,变成了一条龙。
【材料二】
愿望
一口水井里生活着一只快乐的青蛙,他觉得井里的日子很惬意。除了歌唱饱食,青蛙还称赞一个又一个闲庭信步的日子。
一天,青蛙正在洗澡的时候,一只乌龟爬到井沿看到了他,就问他:“青蛙,青蛙,井里好玩吗?”青蛙得意地说:“好玩极了。我的井很大很大,平时我可以散步,又可以自由地游泳。”说着,他就夸张地来回游了一圈。
“你的井太小了,外面的世界才大呢,天空比你的井大多了。”乌龟摇摇头。
“天空才多大,不就是一个圈吗?”青蛙不服气地停了下来。
“天空很大很大,大极了,你出来看看就知道了。”乌龟说完便慢慢地爬走了。
青蛙抬头只看见井口的一圈很小的天空,但是当乌龟消失的时候,他不由纳闷了:天空难道真的很大吗?要不然乌龟怎么一转身就看不见了呢?
第二天,一只小鸟停在井沿上。
“井高吗?”小鸟问井里的青蛙。
“井高极了,非常非常高。”
小鸟低头看了看,说:“井太浅了,天空才高呢。”
青蛙不相信。后来,小鸟飞了起来,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青蛙仰直了脖子也看不见。于是,青蛙想:天空难道真的很高吗?要不然小鸟怎么会越来越小,一转眼就不见了?
井不高,井也不大,青蛙越想越难受。他认为井太小太浅了,他想出去看看。而出去的唯一机会便是等待雨季的到来,等到井水涨高了,他才能跳出去。
那年雨季下了罕见的大雨,井水越涨越高,越涨越高。于是青蛙欣喜若狂地一跳--差了那么一寸。
于是,青蛙一年一年地等,一年一年地跳,一年一年地失望,一年一年地难受。
其实,青蛙本来是很快乐的。
2003/4/20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告别交通陋习,倡导文明出行09-10
破除陋习,塑造文明倡议书07-08
除陋习树新风演讲稿07-15
小学三年级除陋习、树新风方案06-21
清明节告别陋习文明祭祀倡议书12-25
纪念孙中山诞辰日作文:孙中山先生的信仰11-26
孙中山诞辰06-09
孙中山作文07-17
孙中山演讲10-08
孙中山诗词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