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推荐8篇)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3~4期18、19页)
对我们个人而言,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我们在分享他人思想成就的基础上,经由观察、体验、悟识而创生思想。思想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使生命挺立着,并有一种把酒临风的旷达和潇洒。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理论、学说、观念、主张等等都不过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思想”相对于“观念”而言,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从制度设计到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的制订,再到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背后都是思想。
“思想”一词,相对于“经验”而言,有更多的抽象与概括的意涵,更着意于逻辑的必然性。“经验”可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而囿于具体的情境与条件,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经验”就可能失效。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是宝贵的,但也要将“经验概念化”,这一过程就是由感性向理性的攀爬,也就是思想的创生过程。
“思想”区别于“臆见”和“偏见”,它包涵着真理性。思想涉及到“陈述”,这一“陈述”中清晰和准确地揭示和勾勒出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比如,我关于教育的命题,也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论表达,体现着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教育是建基于信念的人道主义的事业”,“教育就是不完美的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些都是对于教育的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揭示。
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首先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其实,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都存在着“马太效应”——你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加容易变得丰富。因为你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们说,“数学是一种思想”,就因为世界的一切,都具有质与量二重属性。数学是从量的角度对世界万事万物关系的一种把握,勾股定理、正余定理都不过是揭示出三角形角与边的大小的关系。
再次,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罢了,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对实际操作的方法更感兴趣,但操作的方法背后一定有一套关于“良好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思想。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折断的树枝,很快就会干枯和断裂,它绝不会变得更强健和更茁壮。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据我有限的观察判断,我国申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得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而要能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切中肯綮,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在所有的读物中,有关方法论的东西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其实,这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二者是构成作为无论动词和还是名词“思想"的最重要元素。
我们强调做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强调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的超越,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栓释与追求,对急功近利的拒斥,思想的逻辑彻底性,就是理论。思想是理论的灵魂,也是理论华美的标识。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逢、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金 琦
选择这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因为序言中发自一个母亲内心的问话触动了我的心弦:“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暑假中,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感触则更多。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的确,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必苛求自己成为思想家,但至少你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高品质教育的当然要求。
我边读边思,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呢? 首先,有思想可以让我们的兴趣更广泛,内心更鲜活,我们的生活也就丰富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试想,一个兴趣单一,生活枯燥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生动活泼,思维敏捷的学生呢?
其次,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思想。我非常欣赏肖川老师的“要有意味的言说”这话。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思想,对我来说,极其有诱惑力。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意味的言说呢?这就迫使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另外我们更有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如何提高我们的有效课堂,如何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等等,无不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
多读书是最重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当我感到力不从心时,总是想从书籍中汲取一些教育力量和智慧。肖川老师指出,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更多多读教科书,阅读各科教科书,就可以使自己所教的课程中经常地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汇贯通的理解。另外,我们还要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这样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问题的思考,会推动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温暖、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其次要多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里的“思”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反思。身为教师,我们的事务很多,工作繁杂,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反思的理由。“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贵有真情在”。只要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节课后,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收益非浅。文字是积累,是沉淀,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形成文字,不用多久,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想法就多了。
最后就是要让自己尽可能懂得多一点。把这个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我们就会不断的问自己:“今天我的课堂有哪些闪光点?有哪些地方是处理不够的?还有什么更好的改进方法吗?”闲暇之余,我们也会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写反思了吗?我还要读哪些书„„”
“在行动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随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到现实的脉搏;在思考中行动,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动更准确和深刻,并让思想在现实中开花结果”,让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把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底,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成长者!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年华老去,但我们的思想永远会在曾经的足迹中闪光,并一直照亮着前行的路!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读《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有感
张丽萍
《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肖川博士的又一部关于教育的力作,虽为随笔集,却闪耀着博士智慧和思想的熠熠光辉。一篇篇优美、自然且含蕴丰厚的文章,读来是那样耐人寻味,浅显的事例,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思想,对久已淡漠于学习教育理论专著的我来说,似乎在经受着一次头脑的风暴,一场灵魂的洗礼。“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思想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使生命挺立着,并有一种把酒临风的旷达和潇洒。”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 „„„„
因此,肖川教授呼吁: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基础教育是“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为自由社会培养人的„„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的。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这样沉重的担子,是不是每个人都承担得起的呢?特殊的职业、特别的责任呼唤有思想的老师。
有思想的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就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不会简单化,才会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摆脱操作主义、经验主义的羁绊,还原教育本来的面目,实现教育真正目标。
读着,想着,觉得似乎有一根敏锐的针直刺灵魂的深处,隐隐有些作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不愿承认只因为自己软弱,缺乏勇气罢了。所谓“知耻近乎勇”,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教师。
写于2008 年暑假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
【编者按】有人说他像个孩童,拥有着一颗纯洁、清澈和灵动的童心,善于蹲下身子看学生、俯下身子和学生心灵对话;有人说他像个傻人,虽身处繁华,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坚守宁静的心灵家园;有人说他像块补丁,学校里哪里有缺口,他就毫不犹豫的“贴”上去,连续多次中途接任别人撩下的“烂摊子”,最终能“贴”出别样的精彩;有人说他像一块磁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师德风范深深吸引和感动着身边的学生、家长和同事;有人说他像个诗人,不仅拥有诗人的浪漫、诗人的理想和诗人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能写到学生心田里关注明天的诗;有人说他是大师,虽年纪轻轻,却站得高看得远,拥有大师的风采,在他身上,既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独到的教学智慧,又有对教育理论的深刻把握和深邃见解;有人说他是专家,虽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却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着个性的思考,对新课程改革和数学教学的研究和把握有着很高的造诣。
【教育简历】
洪善理,男,1975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毕业分配到兰山区枣沟头中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2000年2月被调到临沂九中。被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会员,受聘为多家刊物的编委以及中考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当前教育有着个性的思考、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理念新颖、特色鲜明的教育风格和以科研促创新、以和谐促发展的新教育模式,在全区、全市和社会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电视台和报纸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对个人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先后被评为临沂市优秀教师、临沂市教学能手、临沂市科研型骨干教师、临沂市优秀课题组实验教师、兰山名师、兰山区师德先进个人、兰山区兼职教研员、兰山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兰山区教学能手,先后5次被兰山区委区政府授予兰山区优秀教师和兰山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三次获得市级教学成绩奖,三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多次举行市、区级公开课。先后在2008年第一届、2009年第二届全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两次作典型经验介绍,2009年区数学教研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08年9月在全区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作为初中组学校代表做典型发言。由于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成绩显著,2009年被市教研室推荐为全市唯一一名由教育部课程研究所评选的“优秀实验教师”,是2009年市教育科研中心公布的首批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和学科中心组成员、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远程研修骨干教师培训对象、2009年山东省初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组成员,2010年被评为临沂市“百佳书香人家”,2008年5月,作为兰山区教育系统唯一教师代表,当选为第四届兰山区“十大杰出青年”。
参与编写和修订全市通用学生教辅用书《初中数学同步与探究》和《配套练习册》,多次获得市、区级教科研成果奖,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配套练习册〉与其它教辅资料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主研省级课题《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版)的教学现状及使用研究》,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外国中小学教育》、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中数会会刊《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小学数学》以及《山东教育》上公开发表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的论文数十篇。另外,多篇论文或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或成为别人撰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教育箴言】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 需要关注生命;教育是一项充满规律的事业, 需要尊重科学;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 需要不断创新。
【教育追求】
有人说 “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 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所以一个教师不能没有思想。”其实不光是教师,凡是人活着,都得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没有思想,人活着与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说:“我们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缺乏思想。”具体说是“一种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指出,原因就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不够丰富,缺乏对人类历史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其结果是“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对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对课本知识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把教育极端化为“浅显、平庸,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
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有思想的教师,会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教师以自身丰富的内涵与睿智的思考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一个人的思想,人因思想而伟大。我们不奢望成为思想家,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世界上虽然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成为思想的奴隶的。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是你我共同的选择。
【精彩分享】
碧血丹心育桃李 教育创新筑和谐
多年来,我一直憧憬、梦想成为这样一名教师:他有童心般的清澈和灵动,他有诗人般的浪漫和激情,他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他有专家的深刻和睿智,他有大师的高度和风范。带着这种追求,我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摸索,庆幸的是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一段话打开了我多年困惑的教育天窗。“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 需要关注生命;教育是一项充满规律的事业, 需要尊重科学;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 需要不断创新。”张副厅长这段话一直指引、勉励和伴随着我走过了十余年的从教奋进路。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受;我感觉,幸福是一种德行
我96年毕业被分配到枣沟头中学,由于工作出色,2000年被调到临沂九中,连续三次中途接任别人不愿意接的班级,成为同事戏称的“补丁”,也正是因为这些“补丁”,我却“贴”出了别样的精彩,成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信得过的老师。虽然当时我已经调到九中,但仍住在离学校30多里的农村,每天上下班都骑着摩托车,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是常有的事。记得好几次冬天下雪路面结冰,我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耽误学生的一节课。那时学校晚上经常开会、学习或改卷,遇到实在恶劣的天气回不去了,我就找个附近的小旅店住下,至今我仍对花了8元钱住店的事记忆犹新。磨难反而给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激励着我不断奋进。
我结婚的时候正带着毕业班,举行完婚礼不久又立刻走进了课堂。当学校领导执意要补给我婚假时,我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话——没有必要。当妻子有病需要动手术时,我在手术单上签完了字匆匆走上了讲台。当有高血压病年迈的父亲摔倒昏迷住进医院时,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晚上趴在病床前一边看护一边备课,白天又精神抖擞地来到的学生们身边。我和对象两地分居了4年,顾不上家庭和孩子。孩子上幼儿园经常是第一个被送到幼儿园,又是最后一个接出来。面对满脸泪水的女儿,妻子只能动情地说:“谁让爸爸是一名老师呢。”
刚刚送走毕业班的我,面对学校招生压力的实际状况,面对众多社会家长地选择、期望,尤其面对社会上有近500名孩子的家长点名要求选择我的班级的状况,作为一名教师,能一生得到如此的肯定,除了感动,为了更好的感恩回报,所以我又毫不犹豫的挑起了班主任和两个班级教学的担子。
从教十余年来,我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赢得了一届届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和爱戴。很多学生和家长与我保持着恒久的友谊。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思想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喜欢再找到我与我沟通让我解决;很多学生毕业后通过书信、短信等重多形式表达对我的爱戴和眷恋;每年遇到节日,手机上上百条祝福的短信也来自往届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今年在评选兰山区“十大杰出青年”时,很多往届的家长从新闻媒体中获悉后,不仅自己参与投票,并且主动邀请他们的亲友参与进来。一位学生的家长发来短信说:“虽然孩子已经毕业了,但是洪老师您在我们心目中仍然是位了不起的好老师。我会发动我单位的同志、同学以及我所有认识的好朋友都支持您。我的孩子也会带着她现在大学的同学为她一直崇拜的好老师投票……”。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也发了来短信说:“听到我朋友对您的评价后,我很受感动,我果断地投了您一票,祝您成功。”署名是临沂老乡。
虽然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尘世中,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不被名利俗物淹没的作风,不图名、不贪利,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中有着较好的口碑。我做人有个信条,那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处世有原则,“行于当所行而止于当所止”;为师有追求,用大爱(爱满天下的情怀)、大德(德行天下的人格)和大志(献身教育的志向)去实现兼济天下的教育理想。记的七年级分班时,社会上有500多名孩子的家长点名要到我的班,分完班后,更有络绎不绝的家长把孩子硬塞到我的班级。有的学生家长干脆声称把孩子送来就是跟我学做人的,很多学生在日记中把我当成他们心中的偶像。毕业甚至参加工作的学生经常用书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来表达彼此师情厚谊,有学生在信中说:“洪老师您知道吗?三年来,您不经意间用您的智慧、修养和美好的人格给我们多大的影响吗?在您身上,我学到了您为人师者的高贵品质:博学、仁爱、诚实、真挚,淡泊名利,执著于事业。您这种淡薄与执著的精神持守,以烛照心灵的宁静,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给我们以长久的精神润泽。”
在一次面对记者的采访中,我是这样谈起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的:“我感觉自己并不多高尚,我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实践并体验着自己的幸福观。”
有精神的底气,就有思考的灵气
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有思想的高度,才会有教育的深度和宽度。我始终认为,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那是因为你站的高度还不够。高屋建瓴的看问题,许多费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教师成长的道路何在呢?经过多年的亲身经历以及反思,我清醒的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无非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发成长,即缺乏理论学习,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成为一个被人肯定的教师;另一条路是自觉成长,即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观点,乃至教学理论体系。二者相比较,自发成长缓慢,最终成为经验型教师;自觉成长迅速,最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乃至学者型教师。
虽然经验是宝贵的,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不否认经验的价值,但由于我们教师所固有的自负、固执和狭隘等原因,使得他们极难自我超越。当厚重的经验沉积转化为久远的积习之后,举步改革也就更加艰难了。结果是成功于经验,又困惑于经验,在经验中踱步、徘徊,乃至将自己桎梏局限在固有的经验高度上。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要突破这种自我封闭的枷锁就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自发成长走向自觉成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必须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走上档次、上水平、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九中给我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原本迷茫、困惑和滞后的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追求着知行合一的最佳状态:无所不学,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且认真研读各种教育专著,整理的心得体会有近百个,打印的文稿近百万字。有时为了一个瞬间的灵感熬夜到深夜2点完成近一万字的研究文稿是常有的事。针对当前数学改革发展,我撰写的《海峡两岸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数学教学大纲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小学数学》、中数会会刊《中学数学教育》和《山东教育》上。这两篇文章的发表,被上级领导专家评定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专家级大师之作。随后,针对当前中考改革特点和趋势,又连续撰写了《新课程下的中考数学命题探析》、《谈数学中的跨学科类问题》、《谈以中高等数学问题为背景的中考题》、《谈中考信息题》等论文分别发表在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中数会会刊《中学数学教育》和《山东教育》上,为一线教师就当前中考数学的发展动向和改革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参考依据。由于对中考命题的准确把握,我还被《读书时报》社(数学天地)聘为特约编辑兼中考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另外,针对当前教育改革我撰写的论文《巴奴姆效应的启示》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外国中小学教育》上(该刊物13篇论文作者中,只有我来自中学,其余作者全部来自高校教授)。另外,有三篇论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8篇论文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多篇论文成为别人撰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当现在有些老师正在为进职称到处花钱买论文时,而我发的一篇篇论文先后寄来了累计达数千元的稿费,虽然数额不多,但毕竟是自己劳动耕耘的果实,在我眼里自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登高望远,向大师看齐,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我尊重教育规律,准确把握新课改和课程标准的方向,科学地开展工作,让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充满着智慧和创新,所以我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少走弯路,学生也跟着学得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在一次轮流辅导全年级数学竞赛课上,其他班的同学羡慕的对我班同学说:“你们真幸运,有这样一位好老师,他讲课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不由得你不全神贯注。”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作文批改中,其他班级一位学生这样写到:“真羡慕14班(洪善理教的班级)数学课,洪老师把所有的难题变成了乐趣,14班同学在欢声笑语中,再难的问题都轻松的学会了。”2008年10月在全市首届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由我执教的公开课示范后,上级领导对我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所展示的灵动、活泼、幽默和充满激情的课堂给与了高度评价,并破例临时安排让我即兴发言,我作了《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当同事和家长半开玩笑对我索要“点石成金”的绝活时,我说:“我哪有什么绝活,只不过是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而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对宗教统治流亡到瑞士的钟表匠,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他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自己的钟表误差低于1/100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起初,塔布克把它归纳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他认为,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怒中,想要圆满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比登天还难。据说,瑞士到目前仍然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由此,人们得出结论,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的地方,在过分压制的情况下,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那么,我们当前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状况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加班加点、早起晚睡,做不完的作业睡不足的觉。在蒙蒙的晨曦中奔走于大街小巷匆匆的身影多数是我们的孩子。全国有数以万计的的初高中生就会有数以万计的家庭跟随共同使用学校加班加点的作息时间。从调查我在上小学的女儿,现在所教的初中学生,到已经考入高中的学生情况看,惊人的一种状态——疲惫!没有了少年的活泼,只有暮年的沧桑。其实何止学生,作为教师、学生家长哪一个不是身心俱疲乃至心力交瘁?中学时期完全透支了精力和体力,难怪不少孩子到了大学便身心放松甚至一味放纵,将大学当成了疗养所、游戏厅。中学时被动学,大学时主动玩,这恐怕正是我们的学校出得了考试高手却难见到创新人才的原因所在。
为此,我在痛苦的反思着。
教育就是制造幸福的感觉,把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面对的是生动活泼、资质各异的学生,用同一个模式、同一把尺子衡量并培育所有的学生,学生的棱角会被磨去,学生特有的灵气会被抑制。差异是种财富,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我在七年级新生第一次家长会上这样讲道:“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成为一个生态多样化的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教学生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
在一次经验交流会是我是这样谈的:“只有我们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时,把从原先能培养出多少个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精英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成功教育”过渡到“成才教育”的观念中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终极功能。”
为此,新生入学伊始,我就制定出“简约唯实、彰显个性、崇尚创新,充分享受规则下的自由”班级名片;启动阳光教育工程,让每一名学生都充满阳光、自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种载体,多种手段开展了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不等我讲完,学生自发的起来补充、完善甚至批判,弄得我讲课的时候都要征求学生问“还有补充的吗”“没有问题我们继续吧”。另外,我还通过演讲、才艺展示、体育比赛、少拉手互帮互助等多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爱的阳光洒向每一颗心灵,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阳光、自信、快乐、健康和追求已经真正成为我们班学生走在校内外的一张个性名片。
做一位会“偷懒”的教师
“他是位会„偷懒‟的老师”,熟悉我的人都这样评价。除了很快完成学校的备课外,我还有自己整理的专题备课;除了改完学生的作业外,我喜欢研究的就是一年年的中考题;除了看完教科书后,我习惯翻的就是课程标准,而且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准确,所以教学中同事有拿不准的问题都喜欢请我定夺。在课堂上,学生也喜欢我自己根据思考研究总结的数学专题课;我和我的学生们从不加班加点,而且一年四季我都强行让学生养成午休的习惯,不仅自己布置的作业极少,而且还不怕得罪人,主动协调各任课教师的作业;平时我也不大“靠”在班里,班级也从不制定这样那样的规章制度,但是我的班级每天都是秩序井然,学生们都自觉地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并最终变成“无律”。
我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偷懒”行为的:“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偷懒‟并非投机取巧,„懒‟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偷懒是勤在了脑子上,脑子不勤自然也就无法偷懒了。我们干的是智慧劳动,不能光拼时间和拼体力。否则,即使自己再勤劳、讲解再细致、练的再多,带来的结果却是离新课改越来越远。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良好秩序的形成不是写成条文的规则,而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稳固的信念。天才不是在严厉、生硬、指责、抱怨中产生的,而是在宽容、关爱和赏识中诞生的。”
在这样“偷懒”方式的管理下下,我的学生自由的成长,张扬着个性,放飞着智慧。“偷懒”,空了老师充实了学生。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我认为“偷懒”反而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是一种大智慧。
“拼效率”诚可贵,“拼育人”价更高
以科研引领教育,不仅让我得到了成长,而且使我对当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面对现实教育赖以生存的现状(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考试),面对在充满功利、实用色彩的现实桎梏下,教育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的状况,面对到处都是拼时间、熬体力,作业铺天盖地,教师疲、学生苦、家长累的实情,面对当前面向少数学生残缺不全的精英教育,扭曲了的教人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的畸形状况,我一直在反思,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尝试着。
通过多年的思索和努力,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尝试并实践着“和谐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通过多年的实践,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谐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人文化管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人文教育中学会做人,在和谐的班级管理中成长,在科学的教育中学会学习,在自主教育中学会发展。“和谐教育”不仅让我摆脱了多年来困扰在教育上“拼时间、拼体力”的束缚,而且还实现了由“拼效率”到“拼育人”的质的高度的成功跨越,真正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了学生。
我收获的是:家长不再只盯着成绩而是给与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益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习惯、信念、意志和学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健康发展,而且我们班的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多年来一直遥遥领先。
我首创和建立的由学生、组长、家长和老师四位一体的《成功集》,不仅让学生自己成为了时间的规划者、管理者和监督着,使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不仅有序,而且慢慢养成了规划人生成功的习惯;每天开展的励志小语、演讲、智慧行囊、互评共进心灵对话等活动实现了我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谓听话的乖孩子实际上都是„有问题‟的孩子,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顺民‟,我们要培养能独立思考、有批判性敢于怀疑的、有创造性的真正的人才”。这些是我开家长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施行的“和谐教育给爱十法”,即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鞭策、后进生爱在赏识,在教育过程中效果显著。
07年中考,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班级总评的平均成绩、优秀率以及升学人数均在全区遥遥领先。而且还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他们先后在中日少儿图书报纸展、全国艺术英才推选大赛、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少儿NIT小软件网络比赛等国际、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银奖等;另外还有全市“心系祖国、热爱临沂、争做文明小公民”演讲大赛初中组第一名。全市唯一一名学生代表随“沂蒙精神进京展”来自我的班级。0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文明山东、文明临沂”启动仪式的大会上,我班学生张福欣作为全市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并获得市“知荣明耻·爱我沂蒙”好少年第一名,还为临沂九中迎来了历史上规格最高的现场会,省关工委主任王克玉、副主任王渭田,市委书记连承敏,区委书记李沂明等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对我们临沂九中的这种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的开拓进取以及教师的锐意创新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赏,并要求认真宣扬,切实发挥好榜样作用,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沂蒙精神的表率。
有人说:“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他应当如星辰,远看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一朵朵静静开放的百合,一盏盏闪烁的星辰,用自己的青春默默装点明天美好的教育画卷。
关键词:风格魅力,个性特点,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一个人宣告自己的存在, 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 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确定自己的地位, 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 不能自豪的抬起头来走路, 那么, 所谓的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作为一名教师, 没有个人的风格魅力, 没有个人的个性特点, 就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就算有满腹经纶, 如果不懂得适时地传道授业, 恐怕再聪明的学生也达不到解惑的境界。所以说我们每个教师在不懈追求素质教育的同时, 也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它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准备
教学风格不会与生俱来, 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形成。我们追求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锻炼基本功。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修养和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 构成教师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的文化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 如知识的储存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复杂而独特的联系, 也决定了我们在教学风格上有不同的优势及表现。同时, 教学风格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 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入艺术之境, 但必须有其坚实的科学基础, 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的从事教学的人, 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因此, 要形成教学风格, 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而不能硬搬教育科学的条条框框。教学风格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 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教书匠”。
二、树立教学激情, 热爱学生
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 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不应该怠慢我们的每一节课, 无论是写一个教案, 琢磨一个教法, 甚至设计一个课件, 无不倾注我们的全部心血。没有激情四射的工作精神, 就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盛景。这就需要我们把教师这种职业看成是一种事业了。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投入我们的理想, 投入我们的信念, 投入我们的人格, 投入我们的情感, 投入我们的热情, 投入我们的个性, 甚至于投入我们的整个生命。教学艺术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 从事教育者与其他艺术家一样, 要有一种感动人心的魅力, 使受教育者如沐浴在春风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积极的献身精神, 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艺术, 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当然, 我们的对象是学生, 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 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对祖国负责, 对人民负责, 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尚无私的理性之爱, 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 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树立知己意识, 发挥个人优势
知己, 就是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教师, 在教学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扬己所长, 发挥优势, 独辟蹊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了解自我和个性倾向等。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和教学统一起来, 使两者达到和谐发展, 才能做到教学上的收放自如, 才能有风格形成的沃土。
四、模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形成成熟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 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说过, 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 “一条暗胡同, 一任自己去摸索, 走得通与否, 大家听天由命”。可见, 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 模仿往往诱发创见, 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 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关键是:其一, “取法乎上”, 得其精髓。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 因为教学风格的内部结构是多层次的。其二, 模仿要适合自己的条件。就是说模仿要得法, 不要照搬。因为最好的方法, 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最坏的方法。其三, 不拘一家, 博采众长。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我们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创新, 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切忌邯郸学步, 故步自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必须超越简单的模仿, 那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只能适得其反, 弄巧成拙。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师走向教育自由王国的见证,它昭示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做到游刃有余,对达成教育目标更多一些理性和快捷方式。
当然,风格的形成首先要有“的”。“的”是箭靶的中心,是前进的方向。一个教师要成长为有风格的教师,就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的”,并向此勇敢地进发。说一个教师有风格,不是抽象的,它必须指向一个具体的方面,或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唯有在这些方面独具个性,那才算是有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没有明确的“的”,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停在沙地上准备觅食,这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窜了出来。鸟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虽然力量相差悬殊,蛇仍不停对鸟儿展开攻击,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下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它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生物学家唯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这种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用爪子击打蛇的头部。其实,我们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切勿好高骛远,必须如上述案例中的鸟儿一样脚踏实地地瞄准一个“的”,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有着独特风格的、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名师。今天,我们的校园大楼气派,但我们的教师中很多人仿佛还在教学艺术的“饥饿”线上挣扎,仅有一些人走到了教学艺术的“温饱”线上,而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的大师还只是少数人。培育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认识自己,因为风格即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教师的自身条件,尤其是性格特点。认识自己,要对自己做透视,尽量较为完全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在形成教学风格上的优势和劣势。而且必须明确,现有的优势如何发挥,劣势如何转化,而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风格形成的“点”,即“的”。比如,理智者可以在理智型风格上着力;幽默者可在幽默型风格上出招;感情丰富的人可以向情感型风格靠拢;和风细雨式的,你就轻言慢语,娓娓道来……
既为风格,就带有强烈的个性。即使同样是情感型风格的教师,其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窦桂梅老师是激情四射型,王崧舟老师就是情智型。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虽然他说的是国画艺术,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莫不如此。教学风格不是程序软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更不是将别人的教学进行“复制粘贴”,在向着教学风格的“的”奋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一个字,那就是“新”,即“创造”。
由此看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他人风格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育,从而找准自己风格形成的路径,走一条超越他人,甚至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路。当然,这首先要求我们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敢于挣脱束缚。青年时代的德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席勒曾说:“他们要让我把我的身体压缩在女人的紧身衣里,把我的意志压缩在法律里。但法律只会把雄鹰的飞翔变成蜗牛的爬行。法律从没有产生过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世人和英雄。”的确,只有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教师,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自由的教育天空里尽情地呼吸成长的清新空气,才能把自己的特点加以培植,进而凝成自己的风格。路易斯·奈泽说:“一个用双手工作的人是劳力;一个用手和脑工作的人是木匠;一个用手和脑和心灵工作的人是艺术家。”我们走在风格形成的路途中时,必须让其融入自己的心灵,因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帕尔默语),从心底里认同,并以心的泉源滋养它,以心的力量为其助威,即使遭遇失败,即使别人一时不认可,甚至制造阻力,但只要适合自己的发展都要坚持和坚守下去。要知道,当自己的风格一旦形成,终会得到他人的认同,终会为自己迎来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因为“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内心的宁静与丰富,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长期的探索,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最终“在众多的合唱中唱出独唱者的旋律”。(成尚荣语)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只有做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算是在教育天地获得了自己那一瓢水,才能在教学上既发展自己,也成就学生。无风格不成教育,无历练难成风格。只要向着风格前行,定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风格“专列”。
读了《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深有感触,作为教师我也每天接受着全班孩子母亲的这殷殷希望和疑虑,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辛苦的,但也是伟大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单纯的孩子,我们是它们离开父母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思想、言行都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虽然我兢兢业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孩子们,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仅有这些够了吗?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育教学有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也就是善思考、会思考的教师。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的确,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必苛求自己成为思想家,但至少你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乐于学习,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崇尚创新;敢于怀疑,追求真理。因此,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能力,必须有科学求真的意识,必须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必须有自我反省深思的品质;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站得高望得远的人。
在平衡中寻求有思想的教育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
按:《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是学习推荐给老师的暑期读物,并要求写读后感,《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在平衡中寻求有思想的教育。这篇读后感有一些我对现实教学的不成熟的看法,发帖在这里,期待与家长共同探寻孩子的教育方式。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就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学生、什么是理想的教师、什么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结果(对书、知识有着正确的认识,学会快乐的工作,能过诗意的生活)等几个方面,或深刻揭示现实教育、教师、教学的缺陷、偏差、弊端,或语重心长表明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怎样实现理想的教育,通过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文章回答了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话题,读来令人感悟、警醒、沉思、反省。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本书的序言部分以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所有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来开启我们的思想之门,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去思索:怎样肩负教育重任,怎样实现理想教育,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这一深刻又通俗的道理;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深入反思过: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产品”又有那么多“瑕疵”?我们的孩子在艰辛的付出之后,为什么没有学习后劲、没有发展后劲,甚至不知道怎样去交流、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的基本素养都缺失,读后感《《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在平衡中寻求有思想的教育》。--这一沉重又现实的问题。《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帮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教育科学体系的缺陷、我们社会历史的局限,我们对“教育”认识的偏差。--“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本书同时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德人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者一直是在或主动、或被动思索、”思想“着!
对于我们基础的教育者来说,认识什么是”有思想的教师“是一个课题,那么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破题之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育本质、直面现实环境,在平衡中实现有思想的教育,做”有思想的教师“!
不可否认现实世俗功利熏染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确迷失在一连串的教育指标、考评方法、大纲、考级、成绩名次的迷宫之中。我们”有思想的教师“处在”两难“的境地!--坚持理想的教育,必须面对升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下,社会对教育所能带来利益的越来越高的期望;坚持”世俗教育“,一定程度丧失教育的本质,推卸作为教育者的历史责任、历史使命。但教育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两者间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现状给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现实环境“,再做好”坚持教育本质“,在求得两者的平衡间,践行”理想的教育“,做”有思想的教师“!
简单来说,我理解”理想的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后劲:起码的行为规范、做人原则、社会公德,正常人格,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懂得什么是”快乐的工作“、”诗意的生活“;有良好的学习后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的精神,正确的思维模式;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各科成绩表现突出,成均衡发展的势态,最大限度发挥学习潜力。这几个方面是我们理想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否可以这样讲:我们的社会环境的局限、世俗功利的熏染等现实问题只是侧重强调了教育后者目标--即良好的学习成绩,但这也是我们理想教育的目标之一啊!
所以说”直面现实环境“,并不是多么”悲壮“、”沉重“的宣言,只是太多的教育者把”现实环境决定“作为自己不追求”理想教育“本应使孩子们具有”良好学习后劲、良好发展后劲“的借口,作为自己追求”功利教育“、教育的”眼前利益“的托词而已!试想一个自己都不能主动适应教育环境、主动作为的教育者,怎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动作为的受教育者?
理想教育的几个目标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实现这一教育应有的”本分“,为我们的教育者提出应有的要求。想”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教育者的理想问题、知道什么是”有思想的教师“是教育者的认知问题、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教育者的能力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勿忘重托,面对纷纷扰扰的社会现实,我们要做的是坚持教育应有的责任、应有的尊严、应有的本质,同时努力主动适应现实的教育环境,求得两者间更高层次的”平衡“,而不是被动适应后的低层次的”平衡“。这是我对理想教育的现实思考的结果,也是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的不断”思想"的结果!
高鑫
摘自:《中国教育先锋网》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样追问几乎是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授业”“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
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引起主动学习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真有如此灵验的技术或方法吗?
“教育不是工艺, 而是哲学, 是艺术, 是诗篇, 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3]因此, 真正的教育, 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的。李镇西说:“任何一个方法都不是孤立的, 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事件以及具体的情境;同时, 具体方法的运用除了和教师本人的个性相关之外, 如何运用这个方法还和教师本人的智慧、素养有关。”[1]也有许多教师学魏书生, 却没有一个成为“第二个魏书生”!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 是同他的性格、气质、志趣、阅历、家庭教养、知识结构、文化储备、社会环境等分不开的。李镇西是唯一的, 魏书生是唯一的, 还有钱梦龙是唯一的, 于漪是唯一的, 李吉林是唯一的, 每一个普通的老师也都是唯一的。
教育需要经验、技巧、理念, 但教育显然不单是“技术”的问题, 否则就把对象工具化了。除了知识传授外, 教育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影响、共同成长。人无法复制, 学校无法复制, 生存环境无法复制, 教育方法也无法复制。只有理念是可以复制的。有了理念, 何愁没有方法?没有理念, 拿了方法照葫芦画瓢也会画走了样。同样是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很多教师这样做了效果并不如魏书生那么好, 那是因为魏书生让学生画的“知识树”是他整个语文教学改革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的老师孤立地让学生画“知识树”, 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选, 我们不难发现, 这位教育大师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随着正在发生的事件诞生的, 没有别人的教授, 更没有提前的方法储备, 一切都是在思想的统帅之下派生出来的。
那么, 向名师学习什么?“重要的还是学习职业精神和教育思想。”如李镇西的职业精神, 将生命融入教育, 把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李镇西的教育思想, 民主、平等、尊重以及爱和信任每一个孩子……学习魏书生的做人方式, 学习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崇高的人生态度;学习他渊博的学识;学习他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习他对学生的真爱……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推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 思想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 思想给了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教师,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首先得是有思想的人。巴尔扎克认为, “一个有思想的人, 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的思想, 或称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 是一种最重要的软实力。“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 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3]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众所周知的事实, 教育教学质量的落后, 正好说明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对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求知而又带着迷惘的眼睛, 缺乏教育思想的教师显得是那样力不从心!
如何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霍姆林斯基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 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 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 深入地思考。”[6]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成长历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要旨。一个从山区走出的普通中等师范生, 何以成为全国著名教师?她靠“韧”劲学习, 从23岁到32岁在女人最为精华的时期, 她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她的“读书人生”, 像永不饱满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接纳各种知识![7]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 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 要读名作、读经典、读教育理论;只读教参、读教案、读习题集, 不能开阔视野、提升理念, 更谈不上形成教育思想。
要善于反思。朱永新在《教育家和教书匠》中说, 一个教师的价值, 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些人教一年书, 然后重复教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用心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用心教了五年的人, 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 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8]在农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名医生, 尤其是中医, 年龄越大越受人敬重, 越有市场;而许多农村教师, 50岁左右, 就很不受学生欢迎了, 讲台实在待不下去, 就改行做后勤。这就是“教了一年书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这样的教师, 他们从不或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与教育有关的观点、反思教育现象。相反, 受人敬重的老中医却是从每一个病例中总结成功与失误。善于反思的人一定是善于总结的人, 如每次的公开教学观摩, 或者聆听报告, 参加教学研讨活动, 都可以写下自己的点滴思考。反思的文字不在多, 可以三言两语, 记下上课后的真实感悟, 包括教学设计的满意度、学生的接受情况、突发的灵感、学生精彩的妙语回答、自己留下的遗憾和受到的启发等等, 积少成多, 通过思考问题、积累观念, 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要勇于创新。教师的创新不是非得去搞科学发明, 而是要不断进行自我超越, 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 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就必须有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创新建立在阅读、反思的基础上, 不热爱阅读、不善于反思的教师永远不会有创新, 也不会受学生喜爱。这样的教师, 他的一生会很苍白。教师勇于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李镇西说:“首先是教师本人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知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的大脑, 就谈不上任何创新。”[9]我们从优秀教师的案例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死守教参、教案, 不拘泥于现成答案, 不照搬某一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教师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 才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独特的自己, 成为更多的像苏霍姆林斯基、于漪、李镇西、魏书生等有思想的教师,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4]李镇西.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N]教育时报, 2010-6-2.
[2]汪文华.“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EB/OL].http://wwjxwwh.blog.163.com.
[3][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7]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5) .
[8]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关键词:执行;学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71-02
一、“园丁”的苦恼
和同事聊起自己过去的老师,曾经教训一位太过调皮的学生,抡起大手一挥,那学生就象风中的秋叶一般从教室的这边打着旋儿飘到了对面的墙上,怔怔地半晌没回过神来。说也奇了,那孩子后来再也没有调皮过,他所教的那个班成绩也特别的好,而不久以后这位老师就被调到了县中。可惜咱哪有他那般武功啊,要能是黄蓉就好了,看那帮猴儿们还敢捣乱不?
玩笑归玩笑,事实上我们所任教的班上难免有些喜欢惹事生非的学生,他们自个儿不思学习倒也罢了,有时甚至在课堂上捣蛋,实在是令人头疼。更让我尴尬的是最近的一次遭遇:期末检测进行不到半小时,一学生就睡着了,作为监考员的我走过去把他叫醒,一看试卷,选择题倒是全做了,问答题却全是空白,好心提醒他一定要仔细思考,不料学生竟答道:“你让我们复习的单元检测,一道题都没考到,我啷个做噻!”听到这样的“责备”,当时心里甭提是啥滋味了,心想同样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这小学毕业为何不象中考高考那样也采用“狼性原则”?“一锅端”上来以后,恰巧这些“异族”又集中在同一个“营房”,那这个营还不给毁了?有道是“满纸荒唐言,一吐园丁苦”啊。
二、让猴子跳回到执行者身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于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当然也是为了教师的荣誉,我们不厌其烦地找孩子们谈心;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把这部分学生留下来,给他们补课,这边倒是“明明白白园丁的心”,那头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瞅着空和老师唱起了“空城计”,结果当然收效甚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怎一个愁字了得”!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桶壁质地最好个头最高的那根木块,而是取决于个头最矮,质量最差的那根木块。一个班的短木块多了,其整体水平又怎能与其它的班级同台比拼呢?或者我们干脆便把最短的那根木块去掉?
姜汝祥博士说得好:“世界上无数的人都拥有卓越的智慧,但只有那些少数懂得灵活执行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世界上很多的企业都拥有伟大的构想,但只有少数懂得灵活执行的企业才获得了成功。”企业是一个团队,班级也是一个团队,每位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个团队的中层管理者。因此,因为发现这根木块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把它淘汰掉,这既不符合为师之道,也是与教育的宗旨相悖离的。而解决后进生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努力引导他们进化,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执行力,让“学习”这只猴子重新跳回到执行者的肩上,让他们学会自己养大自己那只“猴子”,成长为一名有思想力的执行型学生。
三、提高后进生执行力的途径
“所谓执行力,即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属于一种合成力。”对企业员工而言,“个人执行力实际上由战略分解力、标准设定力、时间规划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结果评估力六种能力合成”。
学生的执行力则主要指执行并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笔者称之为学习执行力,大致也应包括:时间规划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结果评估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后进生们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这根“短木块”的质量,增长“短木块”的高度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笔者以为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
1、快乐原则
首先请看一个案例:
课目:“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设计:“续接情景剧”活动
活动准备:把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设定一个情景的开始;
小组推荐小组长,负责组员进行剧目的编排和表演;
活动过程:小组表演,每组表演结束时由其它组同学发表针对性评论(要点:表演的技巧;自我保护措施是否恰当;如果是你,会采取什么表现方法或措施);
活动情况:同学们都表演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到最后一组时,还出现了未预料到的情况(上一组同学刚表演完,下面一同学举手了:“老师,我觉得他们表演得不真实,我要求翻演。” “好吧,不过得抓紧时间!”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从来不会压制。同意了,结果这堂课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绝大多数后进生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其一、执行的动力源于参与的快乐,如果这项任务能让执行者体验到快乐,那么不需要强制,大家就会自发地执行;其二、要让执行者们真正体验到快乐,这项任务必须具备层次性、挑战性和竞争性。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备后进生的课,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结构,尽量把他们纳入教学活动之内,他们的执行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执行能力也就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
2、目标原则
“没有目标的人,就好比没有眼睛的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后进生们所以不爱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们首先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针对大多数学生而制定的目标对于后进生而言显然是不适合的,再要求他们自己自觉地找寻适合自己的目标就更不切合实际啦!
“识人者易,识已者难”,这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认识自我和个人目标的确立。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明白学习这只猴子是从哪儿来的,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其次,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学习目标,树立目标意识,并随时关注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始终如一,永不言败,不懈追求。
3、检查和督促
“人們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其实后进生们普遍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对后进生在执行过程中坚持较长时期的检查和督促,只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执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其一、制定学科学习的规则,作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也为我们的检查提供依据;其二、使检查的与希望的相对应,让学生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其三、检查不只是简单地给出正误的评判,而是要通过检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塑造诚实、守信、刚毅、正直的健康人格;此外,还要帮助他们了解猴子的品种,并找到养育猴子的个性学习方法;最后,应注意提高班级执行力,给猴子们形成无形的外部驱动力。
4、自我表率----成为高效执行型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海珍老师成功教育女儿的案例也毫无疑问地印证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所以,要想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成为有思想力的执行者,教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力的执行型教师。换言之,我们自己就应有明确的目标,关注自己的目标,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放弃,做一个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的教师。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推荐阅读:
4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努力成为合格党员12-05
成为一名教师的步骤11-18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06-29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09-20
教师演讲稿: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06-14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读后感07-22
如何成为一名教师10-05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06-23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三年级作文550字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