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精选8篇)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1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4-14 15:24:00

来源:一大把网

2.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2006年,中国进口食品2027.3万吨,货值133.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94%和25.11%。进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品种分别是:植物油、水产品、谷物、食糖、乳制品、酒、烟草及制品、禽肉及杂碎、油料作物、粮食制品(见图)。

中国的进口食品来自世界上14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国家分别为: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法国(见图)。

多年来,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过因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引起的严重质量安全事故。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合格率分别为99.29%、99.46%、99.11%和99.29%。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4-14 15:24:00

来源:一大把网

中国食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额排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香港、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荷兰、印度尼西亚、英国(见图)。

多年来,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据统计,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分别为9.4万批和5.5万批,被美国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别为752批和477批,合格率分别为99.2%和99.1%;出口到欧盟的食品分别为9.1万批和6.2万批,被欧盟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别为91批和135批,合格率分别为99.9%和99.8%。日本是中国最大的食品进口国,2007年7月2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日本2006年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对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达15.7%,但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也最高,达99.42%;其次是欧盟(99.38%);第三是美国(98.69%)。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食品主要来自内地。香港特区食物环境卫生署2007年上半年两次大规模食品抽样检测表明,香港地区食品整体合格率分别为99.2%和99.6%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4-14 15:24:00

来源:一大把网

2.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2006年,中国进口食品2027.3万吨,货值133.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94%和25.11%。进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品种分别是:植物油、水产品、谷物、食糖、乳制品、酒、烟草及制品、禽肉及杂碎、油料作物、粮食制品(见图)。

中国的进口食品来自世界上14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国家分别为: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法国(见图)。

多年来,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过因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引起的严重质量安全事故。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合格率分别为99.29%、99.46%、99.11%和99.29%。

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10类食品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4-14 15:16:00

来源:一大把网

食品质量不断提高表现在:一是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见图)。

二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呈共同提高的格局。2007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9.2%,其中有14个省达到90%以上。

三是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经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专项整顿,中国28大类525种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日常大量消费的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提高显著。

据统计,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10类食品分别为: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2007年上半年,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见图)。

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新特点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4-14 15:08:00

来源:一大把网

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茶叶,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大类525种。

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如图所示)

据统计,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不含烟草),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同比增长23.5%。其中,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率均超过20%。2006年,中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5193万吨、食用植物油1985.5万吨、鲜冷藏冻肉1112.5万吨、乳制品1459.6万吨、啤酒3515.2万千升、软饮料4219.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2%、17.5%、24.0%、23.5%、14.7%和21.5%。2007年1月至6月,食品工业总产值累计1281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部分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啤酒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缩短了中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三是产品结构

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乳制品总量的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粮油行业中,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一级油、二级油(分别相当于原国家标准中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8.5%。

水产品出口前三季同比增9.8%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12-31 17:18:

32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北京12月25日电 从农业部获悉: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今年全国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总产量达到4890万吨。国内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高。水产品出口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额达76.5亿美元,同比增长9.8%。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介绍说:近年来,农业部大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实现了由“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转变,重点开展了休渔禁渔、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水域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生态补偿等工作。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7年,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已占到69%,渔民人均纯收入6937元。

渔业科学发展,促进了渔民增收。伏季休渔控制了捕捞强度,使我国近海捕捞产量保持稳定,重要经济鱼类产量有所上升,促进了渔民节支增收。今年受水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养殖渔民生产积极性较高,截至10月底,淡水产品1737.5万吨,同比增长7.3%,淡水养殖成为今年水产品产量的主要增长点。

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渔业局加强监管,开展了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执法,加大对阳性样品的立案追查和处罚。今年奥运期间,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福建、山东等15个重点省(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本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特殊监管方案,加强重点基地监管,实施产地准出。总体来看,2008年水产品质量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水产品药残合格率稳中有升。(作者:冯华 张毅)

直航开通 台湾水果价格猛降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12-31 17:15:

43来源:商务部网站

自从两岸实现 “大三通”后,北京市场上的大部分台湾水果价格已开始降价销售,并且降幅十分明显。其中,凤梨由原来的2.8-3.2元/斤降至现在的1.8-2元/斤;木瓜由17-18元/斤降至4-5元/斤;杨桃由20元/斤降至15元/斤;芭乐由16-20元/斤降至8-10元/斤;番荔枝由40-44元/斤降至 20-24元/斤。

总结2008食品行业三大焦点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12-31 17:15:39

来源:生意社

2008年对食品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三鹿毒奶粉、汇源并购、达娃之争等引起阵阵惊涛,08年留给我们太多思考。

焦点之一:食品安全

甘肃14名婴儿喝三鹿奶粉患上肾结石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强烈反响,甘肃卫生厅介入调查,质检总局也表示高度关注。

同时在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调查揭示,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竟然是三鹿集团违规在奶粉中添加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三鹿毒奶粉无疑是08年食品行业的一颗重磅炸弹,随着事件被媒体的充分暴光,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几乎降到了冰点。联想到之前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毒大米,以及康师傅不断暴光的饮用水问题,食品行业盛行的潜规则和安全问题一时成了过街老鼠。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为此,国家紧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食品行业的新的国家标准和规定,来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近期,随着“新国标”、“新规定”的陆续出台将为消费者的“安全”撑起一把保护伞。

焦点之二:食品价格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08年前10个月的CPI指数来看,平均CPI达到6%以上,食品价格上涨是主因。以08年5月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最大达20.8%,是CPI上涨的主导因素。

食用油涨价、猪肉涨价、可乐瘦身变相涨价、洋快餐涨价,就连早点摊上的烧饼油条也在涨价,几乎所有食品的价格都在08年更上了一层楼。民以食为天,民众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

令人费解的是,08年的11月12月,CPI指数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然而,食品的价格却鲜见下跌。最近,连一直不和国际接轨的燃油都大幅降价,食品价格却依然坚挺。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减薪,社会整体购买力将有所下降,市场分析人士甚至担心,食品行业的生产扩张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必将导致食品生产过剩,“牛奶倒进大海里”的一幕会不会重新上演呢?

焦点之三:行业并购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数量,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对食品行业来说,诱惑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从日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传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食品行业即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并购潮,酒类、饮料、乳制品、肉制品加工等行业,市

场整合异常激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日清等跨国企业的蠢蠢欲动,无一例外的昭示着其市场垄断的野心。

令我们尴尬和不安的是,食品行业几乎所有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我们的民族企业始终是处于弱势方、被收购方及被吞并方。如何做大做强民族食品工业,打破国际食品巨头的市场垄断,是中国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为食品行业利用中国制造和中国原料的双重优势,发展、壮大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全球,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契机。

08年我们遭遇了许多困难,09年让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食品工业对外贸易凸现万亿商机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12-17 17:07:

43来源:新华网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正在逐步融入中国城市生活的进口食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未来五年,将对中外客商形成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商机。

16日在武汉结束的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博览暨交易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西班牙以及港澳台等地客商期间交流互动,并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种进口食品。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文哲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对提升中国食品行业竞争实力极为重要。

3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从一个食品供应短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07年,中国食品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2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78年的69.3倍,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食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

目前,中国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30%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产品的附加值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

而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口味新奇、包装精美、消费时尚为主要特点的海外精加工、深加工食品,正在快速冲击国内高端消费市场。

据专家分析,作为未来10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后和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群,正在颠覆性的改变国内消费市场的架构,掀起了消费进口食品的潮流。

在专卖店布局不广、跨国超市刚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特大型城市设点的近5年内,进口食品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5%的水平,远远高于中国食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王文哲介绍说,1992年,中国食品出口达到96亿美元,进口只有40亿美元,但2007年,在中国食品出口323亿美元的同时,进口则达到了306亿美元。

这15年间,中国食品出口增长了2.36倍,进口则增长了6.65倍。以目前的进口规模看,未来五年,将有万亿元人民币的商机。

业内人士还预计,未来10年是中国进口食品“井喷式”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大陆进口食品的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人民币。

业内专家分析说,在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加强中国食品工业的对外贸易与交流,通过引进国外高端食品,培育时尚消费,既是中国现时的市场需求,也是促进中国食品工业从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的需要,并能推动中国农业与食品工业一体化。(作者:熊金超)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6-08-31 09:37

来源:经济日报

商务部副部长 魏建国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进出口发展潜力仍较大。一是未来十五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2000美元。“十一五”规划将为进出口增长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二是国际市场空间仍然较大。未来十五年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照国际贸易增长6%、我国出口增长10%左右计算,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三是市场多元化空间非常广阔。目前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占我国出口份额只有1.4%,很多周边国家,如泰国、印尼、印度等只有1%,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份额更小,只要抓住机会,敢于开拓新市场,既能寻觅新的商机,就有可能改变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状况。

现在,我国外贸“坐三望二”,贸易大国地位坐稳了。2004年,我国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197种,10亿美元以上的有61种,100亿美元以上的有9种。加入世贸组织四年来外贸平均增速30%以上,数量确实上去了,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距离,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从出口看,目前“层次较低、档次较低、品牌较少、收益较少”的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出口的55%靠加工贸易或外资企业,处在低级的加工层次,自己掌握研发和营销这两个利润丰厚的核心环节的产品不多。如我国是DVD出口大国,但在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只掌握9项。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名牌更是寥寥无几。

我们是“生产能力强,交换能力弱”。虽然有人称中国为“世界制造中心”,但很少有人称我们为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因为我们在利润丰厚的流通领域能力弱,只拿到一小部分利益,在国际交换中处于分工的低端。

从进口看,我们是大买家但缺少国际定价话语权。因缺乏定价话语权,资源和能源产品进口成本越来越高。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重点监测的42种主要资源、能源产品进口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300亿美元。其中原油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118.1亿美元,钢材多支付62.1亿美元,成品油多支付24.3亿美元,塑料原料多支付36.0亿美元,铁矿砂多支付14.6亿美元。

形势所迫,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首先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抓好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两个关键环节,大力培育自有品牌,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由“出口创汇”向“出口创利”转变。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创出自己特色,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其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由简单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高端加工转变,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增强对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第三,发展绿色贸易。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保护我国战略性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技术。第四,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参照铁矿石统一谈判模式,尽快启动原油、氧化铝、铜精矿等商品联合对外谈判机制,扩大长期贸易协议比例,加快发展完善期货市场。第五,发展服务贸易。今后必须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不断提高国内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

2006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贸易顺差、贸易摩擦和对外经济关系等,将是影响我国国际市场健康运行的重大问题。

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前一段时期中欧、中美纺织品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我国面临的摩擦呈现出“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的特点。

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从外部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根本原因。在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花样不断翻新,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措施被广泛利用。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限制我出口。从内部看,我国出口低价竞销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

关于摩擦应对,我认为就是一句话:“平常心看待、责任心应对”。为什么要平常心?因为贸易摩擦是普遍现象,各国之间都有。贸易摩擦对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要以平常心正确看待,着眼于个案处理,不应轻易上高度,影响双边正常经贸关系。为什么要积极应对?因为摩擦涉及到企业和工人农民利益,我们有义务保护好他们的利益。同时,我们的企业要加强自律,避免打价格战授人以柄;一旦出现摩擦,也要积极应诉,维护自身利益。

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主要经贸伙伴和国际组织关系面临新的调整。我们要按照“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与“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灵活务实地实现这些调整。

与大国经贸关系面临新的互动。

今后中国与美欧日等西方大国经贸关系走向,应存在“三个不会变”:即在中国外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不会变、共同发展的主流不会变、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基本框架不会变。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新的调整。最突出的表现是我国部分产品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竞争关系,如纺织产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2002年孟加拉国纺织服装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80%,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占70%,毛里求斯占60%。如果按照2001~200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平均增长21%、发展中国家5%左右的速度,2010年我国可能占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纺织服装出口,对他们的就业和发展会带来一定压力。我们要继续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要将对外援助、境外资源开发、扩大进口、债务减免等密切结合起来,扩大政策的综合效应。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消除经贸关系中的障碍,争取实现共赢。

与周边国家关系需要新的合作。

周边是首要。今后需要创新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内容,不断增强互信,立足长远,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竞争与合作、周边与其他贸易伙伴等关系,解决好贸易不平衡、摩擦抬头等问题。

与主要国际组织关系需要新的定位。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能力还很弱。我们要顺应我国经贸发展的新形势,实现由国际规则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多年保持99%以上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7-12-03 10:33:00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中国的食品质量是好的,安全水平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它需要各国政府通过合作、加强沟通,共同来面对和解决。”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近日表示。

李长江说,中国政府按照“预防为主、源头监管、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对出口食品实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卫生注册、分类管理,对其中高风险的重点出口食品企业实行驻厂检验检疫官制度;对出口食品种植、养殖基地实行备案管理、疫情疫病监测和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等。同时,中国政府还对出口食品企业实行了“红黑名单”制度。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等类别产品中,绝大部分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其中肉制品的合格率达到97.6%。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1%,出口到欧盟的食品合格率为99.8%。日本今年7月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中国输日食品合格率为99.42%。(编辑 赵云霞)

经济】2009年4月份我国各项经济数据(2009-05-11 21:29:15)

标签:经济 财经 cpi 食品出口 百分点 中国 杂谈

分类:新闻战线

4月份中国CPI同比下降1.5%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水平的环比数据看,4月份CPI环比下降0.2%。

统计显示,4月份中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3%,非食品价格下降1.5%;消费品价格下降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4%。

食品类价格继续带动CPI下行。统计显示,4月份中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8.6%,油脂价格下降24.3%,粮食价格上涨5.5%。

4月份,中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1.3%,交通工具价格下降1.9%,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8.7%;西药价格上涨1.1%,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1.6%,租房价格上涨1.2%。

统计显示,1至4月份累计,中国C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1至3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4月份中国PPI同比下降6.6%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6%,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4月份中国PPI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1%,降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下降21.5%,原料工业下降10.3%,加工工业下降5.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1.7%,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分具体产品看,4月份中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3.6%,柴油价格下降11.7%,汽油价格上涨4.6%;钢铁业下降18.7%;有色金属业下降25.7%;原煤价格上涨8.9%。

1至4月份累计,中国PPI同比下降5.1%,降幅比1至3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

此外,4月份中国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1至4月份累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降幅比1至3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

中国食品出口实现5个月来首次增长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3月份中国食品出口26.2亿美元,同比增长8.9%,为近5个月来的首次增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食品出口71.7亿美元,同比下降5.5%。主要出口品种涨跌互现,其中水海产品和水果类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分别为16.2%和23.5%。对日食品出口止跌回稳,但对欧、美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去年10月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奶粉”事件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食品出口增速放缓,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国家和企业层面的积极应对,加上食品消费的刚性需求,今年3月份中国食品出口率先止跌回升。

海关报告分析指出,果蔬汁和蘑菇罐头、肉及杂碎和活禽等产品出口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依然存在。

4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918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4月份信贷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5918亿元。

数据显示,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2%,增幅比上年末高10.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

加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

截至2009年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4.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95%,增幅比上年末高8.1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8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6%。1-4月份净投放现金38亿元,同比少投放631亿元。

贷款方面,分部门看,4月份居民户贷款增加1472亿元,同比多增739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存款方面,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6.21%,增幅比上年末高6.4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48个百分点。

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117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7375亿元,同比多增4629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525亿元,同比少增11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6306亿元,同比多增3984亿元。前4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6.65万亿元,同比多增3.35万亿元。

4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3.6%

中国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进口原油1617万吨,同比增长13.6%,环比增长3.7%。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中国累计进口原油5707万吨,价值179.9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5%和55.7%;进口均价每吨315.5美元。4月份,当月原油进口平均价格有所上涨,为335.8美元/吨。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分析报告表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安哥拉是中国原油进口三大来源地。一季度,中国自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占同期原油进口总量的21.6%;伊朗占14.6%;安哥拉占14.1%。

分析报告认为,近期中国与部分原油主产国达成了一系列与石油相关的合作协议,海外能源合作的投资形势和投资区域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我国4月份外贸依旧疲软但“亮点”增多

中国海关总署12日发布了4月份外贸进出口情况。统计显示,4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8%,其中出口下降22.6%,进口下降23%。

与3月份相比,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降幅加深5.5个百分点。但按工作日平均计算,4月份与3月份出口环比增长6.9%,继3月份之后单月出口再次出现环比增长。

“出口连续出现环比增长,并不意味着外需萎缩的情况出现逆转,只能说明中国出口下降的幅度在逐月收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如此解释说。

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整体出口的一半以上。加工贸易进口是加工贸易出口的先行指标。4月份,中国加工贸易进口仍同比下降27.4%,高于加工贸易出口降幅4.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加工贸易订单减少情况仍未改观,未来三至六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形势不会根本逆转。

近期,美国经济恶化势头出现趋缓迹象,但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在下滑,各国经济刺激计划见效也尚需时日,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度下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8%,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分别下降2.8%、4.2%和6.2%。

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其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将下降2%至3%。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会进一步下降,且降幅将超过2008年。

“中国出口形势的好转,根本在于外部市场能否回暖。从目前的情况看,估计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降幅仍会维持在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稳定外需的困难。同时,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

11日,中国内地确诊了首个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感疫情造成的心理恐慌,也有可能对外贸造成不利影响。”张燕生分析指出,应对疫情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对此中国需要有所准备。

尽管不利消息很多,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也依旧疲软。但一系列有所回暖的数字,给中国经济和出口企业带来些许“曙光”。

除了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再次出现增长外,4月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环比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及织物、鞋类、箱包和玩具出口分别环比增长3.9%、13.4%、3.8%、22.4%和18%。

“这些产品是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占其消费总额的比重很小,所以需求会相对稳定。”张小济指出,近期一些跨国采购商、零售商的库存有所增加,这对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同时,中国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量在增加。统计表明,4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砂同比增长33.2%,原油增长13.6%,成品油增长2.6%。“这说明中国扩大内需、刺激投资的政策开始见到成效。”张小济分析说,进口价格的下降也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贸易顺差是另一个比较让人关注的指标。由于进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前4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4%,净增加184.5亿美元。

“尽管顺差名义上仍在持续快速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是正的。”张小济指出,当前外贸出口企业持续经营困难,会直接影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性企业发展;同时,就业人数减少,居民收入下降,中国消费增长也面临制约。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国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仍强调“绝不能放松出口”,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为此,采取了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一系列外贸政策。

“外需萎缩的情况下,追求出口速度和规模并不现实,最需要的是抓住机遇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张燕生建议,未来出口退税等总量政策应适可而止,政府应更多进行一些政策创新,给企业以切实有效的支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型。

我国4月份单月进出口环比再现增长

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字显示,继3月份进出口实现环比增长后,4月份我国进出口环比再现增长,外贸呈现企稳迹象。

据海关统计,按工作日平均计算,今年3月份与2月份环比进出口值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32.8%,进口增长14%。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按工作日平均计算,今年4月份与3月份环比进出口值增长10.4%,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15.1%。

统计表明,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5994.1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4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0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8%,降幅比今年1季度累计同比降幅减少1.9个百分点。其中当月出口919.4亿美元,下降22.6%;进口788亿美元,下降23%。

数据显示,加工贸易进出口继续环比增长。环比来看,3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7.3%、20.4%和11.6%。4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环比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实现了正增长,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3%、5%和14.9%。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连续环比增长,也预示着外贸开始有所企稳。

4份我国企业商品价格环比上升0.1%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显示,4月份我国企业商品价格环比上升0.1%,同比下降7.1%。2009年1到4月,企业商品价格平均较上年同期下降5.9%。

央行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是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物价指数,调查的价格是企业间在最初批发环节的集中交易价格。

数据显示,4月份,农产品价格环比上升0.1%,同比下降3.9%;矿产品价格环比上升2.5%,同比下降14%;煤油电价格环比上升1.4%,同比下降12.6%;加工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7.3%。

4月份投资品价格环比上升0.3%,同比下降8.2%。其中非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环比上升0.5%,同比下降9.2%;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4.4%。

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4.5%。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6.1%;非食品类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3%。

铁矿石价格环比上升0.5%,同比下降23.5%;钢材价格环比下降2.2%,同比下降30.6%;钢锭价格环比下降6.1%,同比下降17.2%。

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环比上升10.8%,同比下降3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品价格环比上升8.2%,同比下降29.3%。

原油价格环比上升9.1%,同比下降51.9%;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9%,同比下降5.1%;天然气价格环比上升1.5%,同比下降1.3%。

鲜冻猪肉价格环比下降6.8%,同比下降32.7%;牛肉价格环比下降0.8%,同比上升4.2%;羊肉价格环比上升0.1%,同比上升1.9%。

食用油价格环比上升0.2%,同比下降38.1%;油料价格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10.9%。

今年前4月中国累计进口汽车9.3万

中国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字表明,今年前4个月,中国累计进口汽车9.3万辆,价值34.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3.9%和32.1%。

据海关统计,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汽车单月进口量已连续5个月呈现下降走势,且降幅逐月加深。其中,今年1月份和2月份,中国汽车单月进口量同比降幅分别为20.8%和37.6%;到3月份,中国进口汽车2.3万辆,同比降幅达42.8%,为2005年2月以来的单月进口量最大降幅。4月份,中国进口汽车2.6万辆,同比下降31.4%,但环比增长16.4%。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今年1季度中国汽车销售量达到267.8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大市场。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消费税、燃油税和购置税等系列政策调整对大排量车进口的累积抑制作用显现;跨国汽车巨头经营陷入困境,影响了国内市场对知名品牌汽车的购买热情;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结构调整,将对自主品牌小排量汽车形成冲击。

4月份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环比增长

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字显示,在我国出口商品中,4月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较3月份环比表现出增长势头。

统计表明,4月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11.2%,环比增长3.9%;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下降14.4%,环比增长13.4%;家具出口下降8.2%,环比增长2.7%;鞋类产品出口下降4.5%,环比增长3.8%;塑料制品出口下降5.7%,环比增长11.9%;箱包出口微降0.4%,环比增长22.4%;玩具出口下降10.9%,环比增长18%。此外,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2.2%,环比增长6.1%。

在进口商品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等产品进口量均有增长。4月份,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同比下降32.4%,环比增长16.6%。其中,铁矿砂进口同比增长33.2%,环比增长14.7%;原油进口同比增长13.6%,环比增长3.7%;成品油进口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21.1%;大豆进口同比增长55.2%,环比微增0.7%。

同期,我国进口工业制品同比下降18.4%,环比增长14.6%。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下降20.2%,环比增长1

2.4%;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口下降18%,环比增长14.4%;汽车进口下降31.4%,环比增长16.4%。

中国与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4月份均环比增长

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字表明,4月份中国与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均实现环比增长。其中,与欧盟环比增长8.1%,与美国环比增长9.9%,与日本环比增长10.3%。

统计表明,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欧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4月份,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73亿美元,同比下降24.1%。美国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当月双边贸易总值为2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7.1%,降幅小于总体降幅5.7个百分点。日本仍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当月双边贸易总值184.5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2

包装的概念

包装是在物流过程中, 为保证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体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致可分为逐个包装、内包装和外包装三种。逐个包装是指交到使用者手里的最小包装, 把物品全部或一部分装进袋子, 或其它容器里并予以密封的状态或技术;内部包装是指将逐个包装的物品归并为1个或2个以上的较大单位放进中间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 包括为保护里边的物品, 在容器里放入其它材料的状态和技术;外部包装是指从运输作业的角度考虑, 为了加以保护并为搬运方便, 将物品放入箱子、袋子等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 包括缓冲、固定、防湿、防水等措施。

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包装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 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状的一种方法,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优势 (Strength) 和劣势 (Weakness) ,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环境, 这些条件是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二是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 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 是客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这些条件人们虽然无法改变, 但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和调整来适应。然后, 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相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对策。以下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包装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优势 (S)

1.出口包装成本较低

包装是为产品的销售服务的, 所以包装成本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产品价格的组成。由于我国的市场调研费、原材料和制造费用等比较低,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价格低廉, 因此, 产品的出口包装成本较低。

2.国家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的出台

当前, 由于各地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管理比较到位, 对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制度, 企业严格执行农业部令《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质检总局《关于做好与出口食品接触材料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等规定, 出口食品包装和容器质量相对稳定。

劣势 (W)

1.企业不重视产品包装

食品农产品包装大都非常简陋, 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从而造成产品的价格低廉。尤其是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的运输包装和国外相比, 差距很大。国外不仅有多种先进的保鲜包装, 还有直接用于微波炉的微波食品包装, 我国的食品采用微波包装的比例还相当低。随着科技的发展, 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微波材料研制生产, 多层复合材料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玻璃包装容器也将发挥作用。

2.消费者漠视产品包装

很多消费者对食品农产品包装的认识还停留在保护产品的层次上。消费者有时更倾向于购买散装货物, 认为散装货物价格相对优惠, 殊不知产品在没有标明产品名称、成分说明、企业的名称及地址、产地、保存和食用方法、食品的保质期等的情况下, 许多散装货物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包装材料的选用不够科学

我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的传统包装材料要么采用不透明的包装材料, 要么采用塑料真空包装, 前者无法使顾客直观挑选, 后者则较为复杂且成本相对较高。我国农产品的保鲜包装多采用化学杀菌剂和PE薄膜, 这样不仅用后的废弃物不能降解而污染环境, 水分容易蒸发, 而且水果蔬菜中会残留有毒物质, 进而影响出口。

机会 (O)

1.国内食品农产品包装的需求量很大

从2000年开始, 受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影响和整个世界经济的拉动, 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2007年为781亿美元;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由此可见, 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列居世界第四位, 如此巨大的农产品贸易必然对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包装形成刚性需求。

2.亚洲包装中心在中国的落成

中国加入WTO以后, 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包装产业也随之迅猛发展, 在巨大的包装消费市场中,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包装大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亚洲包装中心的建设。亚包中心在中国的崛起, 将全面提升中国包装产业的国际地位, 不断扩大在全球包装产业的影响力, 同时推动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的“包装强国”。

3.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全球新标准

2009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HACCP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了《食品 (包装) 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任何组织的要求》 (ISO22000) 。该标准可为全球企业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并促使全球的企业以更加简单、一致的方式实施HACCP。我国的食品包装及包装材料能否符合不同进口国的要求, 除了依靠政府和企业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加强引导, 强化管理, 及时通报国外的标准之外, 迫切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能够制定统一的标准, 有助于我国的食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免受他国的限制。

威胁 (T)

1.WTO规制下的绿色环保标准

WTO规制下的绿色环保标准主要内容有: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和颁布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制度》。ISO14000系列是全球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包装”的统一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各国执行新的国际标准, 并从1996年起先后实施。因此, 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包装应按国际惯例运作, 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包装质量方面应熟悉国际操作程序, 掌握运作规程, 以促进农产品出口。

2.国际上层出不穷的限制措施和技术壁垒

2002年,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公众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预防应对法》;2003年,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并规定所有对美出口的外国食品及饲料的生产、加工、包装、仓储企业必须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注册备案, 并且必须于每次出口货物发运前向FDA通报发运的货物情况, 否则产品将被海关扣留。

2009年, 加拿大、美国和法国等相继宣布禁止在食品包装及接触材料中使用双酚A (BPA) 。

改进我国食品农产品包装的建议和对策

1.提升包装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2008年全国 (除港、台地区) 包装工业总产值已达8600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1260多亿美元,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2010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2000亿元。包装业成为了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还没有成为包装强国。

我国出口包装的成本低、资源丰富、所生产的包装和容器质量相对稳定, 但是, 我国包装企业大都规模小, 技术落后, 资金短缺, 劳动生产率低下。至今, 我国基本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包装系统、材料和制品。中国包装机械对国外高端技术的过度依赖, 大量技术含量高的成套设备仍依靠进口, 每年大量外汇用于进口成套的高端设备。

对此,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指导, 在完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 要加强管理、资金的投入、研发和设计等,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充分发挥亚洲包装中心的作用, 将杭州建设成为世界包装中心, 从总体上提升包装工业的竞争力。

2.强化绿色包装和环保意识

入世以后, 我国出口企业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关税壁垒虽然逐步降低甚至取消, 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优势设立的各种技术壁垒开始浮现出来。对此, 出口企业必须强化绿色包装和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绿色管理, 切实落实出口企业遵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使我国的食品农产品包装能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比如, 金乡大蒜与欧盟达成的地理标识互认协议将受到欧盟各国的法律保护, 成为金乡大蒜进军国际市场的护照。

3.培训员工的包装知识

由于企业对包装的重要性、包装的功能、包装的设计等认识不够, 需要积极开展专家研讨会、包装论坛, 或者通过召开讲座等方式进行包装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商品包装具有保护、定量、标识、商品、便利、效率、促销等功能。这些基本功能彼此联系, 相辅相成, 通过包装容器融为一体而共同发挥作用。所有包装都应具备这些功能, 但不能均等看待, 对不同用途的包装要具体分析, 对不同特点的包装, 在功能设计上要有所侧重。因此, 包装设计、生产和应用要信息共享, 做到搞包装的了解国外情况, 搞设计生产的懂包装的应用情况, 加强包装业和农产品等下游行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资源的整合。

4.选用合理的包装材料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日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23-01

一、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的著名学者孙晓黎与刘正茂等人通过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产品有关规则说明了食品安全通过环保技术以及卫生标准和认证体系来设置贸易技术的壁垒,对外国食品的进口有严重影响作用,严重阻碍了贸易的交易量,减少了中国食品的进口。

吕世平以及杨震等人提出受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每个主要贸易国都提高了本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提高人类以及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实施贸易壁垒,对食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限制。

其中魏艳霞学者也提出每个国家对食品要求的安全程度不同,因此在法律法规上也很难形成一致,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因为在技术上的不成熟,因此在贸易中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这样更容易遭受到贸易壁垒。

二、我国出口日本食品贸易状况

日本是我国的主要食品出口国之一,日本同样也是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并且他们对中国的食品有严重歧视眼光。比如日本对美国的要求肉鸡的农药残留量为0.05mg/kg,对中国的要求就提高到0.Olmg/kg。最初日本对进口中国大米的农药监测指标只有20多项,但是到了如今,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日本的质疑,因此已经提高到了120多项。在2002年,日本认为中国的蔬菜大大的农药残留超标,因此对进口中国蔬菜的标准严重提高,由原来的的6项提高到了40多项,关于果汁的检查也达到了80多项。受到中国食品安全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日本的出口食品增长幅度为0,这导致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在下降。

三、食品安全概述

在我国,关于食品安全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食品量的安全,这主要是指食品的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可靠程度,也就是联合国以及农业组织提到过的一个国家应该拥有的食物保障,也就是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另一个食品安全也就是食品质量的安全。在1995年,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在食品的安全规定中曾经提到过:食物应该具有无毒害,并且没有污染以及有害要素的特点。这跟联合国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一样的。从整体来看,在国际上认可食品安全的定义应该是无论是食品在养殖种植方面,还是在包装以及加工或者储藏运输方面都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并且并不存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害处之说,没有导致消费者病亡的情况发生,本文则主要就是从食品的质量方面进行安全性的探讨。

四、食品安全对食品出口的影响

在食品贸易中,因为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此遭受到了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主要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以及进口国用人类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进行本国的贸易保护。使用经济学的方法作为依据,无论是福利效应还是贸易影响效应,或者产业效应都对贸易壁垒有影响。同时,食品安全的问题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好有坏,好处是促进本国的交易,同时也提高了本国食品安全的认识;不好是制约了本国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进步。比如著名的疯牛病以及禽流感事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就有重要影响。

五、影响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国内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国际的原因。国内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制度的不健全,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加上了企业道德败坏缺乏责任感,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食品在进行出口贸易之时,质量上不过关,这属于食品内在的原因。外部原因就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出口贸易的食品外在的原因就是进口国实行的本地化保护,进口国对进口的食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国因为在食品安全上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因此进口国实行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食品的进口。

六、应对出口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食品在对外贸易出口时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其中包括我国的企业增强出口贸易壁垒的意识,并且会使用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贸易争端的专门机构进行问题的处理,我国政府也应该对我国不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进行改进以及完善,还有针对食品生产安全企业的不安全问题应该加强惩罚的力度,构建信息的对称行动。也应该构建食品GMP体系等相关的体系,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另外还应建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预警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法辉、陈红兵、高金燕:《国内外食品召回回制度的比较研究》,载《食品科学》,2013。

[2]熊蕾、显志、仕益:《我国食品召回的问题与对策》,载《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第4期。

[3]鹿保鑫、杨勇:《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探讨》载《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年第5期。

[4]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1期。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4

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企业面对国内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不断升值及美元不断贬值、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疲软等国内国外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仍保持了稳定增长。元至六月,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41万美元,同比增长32.48%,其中进口总额1477万美

元,同比增长17.36%;出口总额6664万美元,同比增长36.37%,完成全年荆州市下达我市出口12500万美元计划任务的53.31%,完成我市计划任务13000万美元的51.26%。确保了外贸出口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市外贸出口总体运行情况如下:

一、今年上半年外贸出口总体运行特点:

1、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在去年突破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仍以36.37%的平均速度保持增长,与荆州下达的年计划任务相比较而言,半年任务完成情况也高于去年同期近5个百分点。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受全球物价上涨的影响,产品在出口价格上有所上涨;其次是企业通过自身的产品优势、降低利润所产生的价格优势及规模优势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得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凸显优势。随着我国外贸出口一系列新政的实施,新政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凸显,即国家鼓励出口机电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及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元至六月,我市楚源和吉象的自主品牌产品“楚源牌活性染料”和“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楚源的高新技术产品精品h酸、k酸、j酸及致远的石英电子晶片等高附加值创汇产品总额达4874万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73.13%,其比率比同期提升了14.58个百分点。

3、主要市场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上半年,出口到亚洲及拉美的产品逐步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我市“楚源牌活性染料”出口到同为染料生产大国印度的增幅最大,元至六月以来,每月分别比同期增长翻番,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与同期相比,由年初74%的递增速度逐渐下滑至目前的26%,比年初下滑了48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欧美染料工业转移到亚洲及拉美等国形成的新的市场格局。

二、全市外贸出口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国内从紧货币政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出口,特别是随着我市楚源集团活性染料出口退税的取消、以及部分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5%,这不但使得企业产品出口利润微乎其微,更是降低了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出口主体单一,外贸出口缺乏新的增长点。随着进出口经营权审批的放开,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虽然增多,截止目前达到了27家,但有出口实绩的企业除楚源集团外仅有2家,即我市吉象公司和致源公司。吉象公司在去年外贸出口零突破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出口13万美元;致源公司出口75万美元;楚源集团出口657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6664万美元的98.66%,可见楚源集团仍是左右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局势的中坚力量。而大多数企业没有出口业绩,出口缺乏新的增长点,出口后劲不足。

3、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受人民币不断升值及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次贷危机致使全球经济疲软和欧盟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英文缩写简称为“reach法规”)等因素影响,使得市场需求更加减少,出口产品受限更多,有的客户对市场产生观望态度。油价居高不下一方面加重了国内外贸经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发展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的可预见性变差,或抵御性减弱。

所有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今年的外贸出口,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目前仍面临诸多各种不利的外部因素以及低迷的市场等等,这些都将使得我市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变得异常艰难,要想完成或超越完成全年出口任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下半年工作措施:

1、正确认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对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的。

2、引导企业向内挖潜,稳定市场占有率。一是引导企业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以减轻资金的压力。二是引导企业通过对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来增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巩固和稳定出口。

3、积极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效创新性产品注重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使企业逐步走出“退税及利润”的非良性循环,增强企业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同时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如

继续使用进料加工贸易,这样既可以降低汇率风险,又可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4、进一步引导企业积极应欧盟reach法规。由于欧盟reach法规针对所有国家涉及到绝大部分含化学品的产品的生产、贸易和安全使用,涵盖了在欧盟制造、欧盟进口或投入市场的全部化学物质,还包括配制品、物品中所含总量超过1吨的化学物质,且分为预注册和正式

注册两个阶段时间,我们将结合我市企业实际积极应对。一是深入企业宣传,使有关企业掌握该法规的重点内容,了解该法规覆盖本企业产品的范围及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二是跟踪企业服务,接受企业咨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满足企业信息需要,使企业尽快完成准备数据、技术卷宗、化学品安全报告、安全数据表和编制暴露场景描述等相关资料。目前我市楚源公司已与中国化工网盛公司签约,进入“物质类”预注册程序,并将享受过渡期继续出口到欧盟境内的优惠待遇。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5

2011年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恢复,国际市场需求将会增加,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不断扩大,在此环境下,有利于中国磨床工具行业外贸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恢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GDP将增长2.4%左右,发展中国家GDP将增长6.6%左右。预计国际市场需求会有所增加,尤其是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不断扩大,与东盟6国建成自由贸易区,与智利、秘鲁、新加坡等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等因素,2011年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中国磨床工具行业外贸平稳较快发展。

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尚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回升乏力,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同时,国际数控刀柄市场资源性产品供需仍较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可能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都将造成磨床工具出口成本增加。需要格外重视的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不断出现。这些都将对中国磨床工具行业扩大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指出,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磨床工具行业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研制开发高档数控磨床及其功能部件、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逐渐优化,磨床工具进出口结构也必将发生变化。

世界苹果出口市场情况 篇6

(一)世界主要苹果进口国及地区市场情况分析

德国

德国是欧盟国家中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的第三大苹果生产国。2003/04产季,德国国内鲜苹果消费总量达到147.5万吨,其中7万吨用于苹果汁以外的加工用料(如苹果调味等)。苹果汁用苹果量66.4万吨。2004/05产季,苹果消费达157.5万吨,加工用苹果88.7万吨。

2003/04产季,德国苹果进口达到768822吨,比2002/03产季的851491吨减少了10%,其中13%的进口苹果用于苹果汁加工。由于国内苹果的丰收,2004/05产季苹果进口减少到70万吨。

德国进口苹果最大的供应国是意大利,占进口总量的43%,接着依次为荷兰(10%)、法国(9%)、新西兰(8%)和比利时(6%)。

近年来在欧洲发生的各种食品问题(包括鲜果)使德围食品行业提高了对贸易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德国两个主要的果蔬政策是Q+S和 EUREPGAP。Q+S主要是一个三方的体系,涉及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EUREPGAP主要侧重生产方面,在批发环节参照国际食品标准IFS。两个体系的一个主要构成是有关生产加工各个程序的大量文件要求。这两个体系不仅仅针对德国生产商,对国际生产商也适用。在生产环节,也可能要求同时有 Q+S和EUREPGAP证明。

俄罗斯

苹果为俄罗斯主要的种植水果。2004产季俄罗斯苹果,生产达到150万吨,为世界主要的苹果生产国之一。

苹果是俄罗斯主要的消费鲜果。鲜苹果消费量预计维持在92-93万吨。在乌拉尔河、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苹果主要种植在小的私人果园,主要用于鲜食,剩下的则用于家庭制作苹果酱和蜜饯。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及伏尔加河区域,商业种植苹果量比例较大,不仅供应鲜果市场.而且提供给一些加工商。俄罗斯生产的苹果大多数为夏季苹果,不利于储藏。随着俄罗斯苹果汁生产的扩大,用于加工的苹果比例逐步增大。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其他一些城市,鲜果消费主要依赖进口。根据专家预测,2010年俄罗斯人均年收入增加,达到每年每人119.5千克苹果的购买能力。

俄罗斯是鲜苹果进口大国,2004/05产季进口量达68万吨,占世界鲜苹果进口总量的22%,为世界第二大鲜苹果进口国。俄罗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中国和波兰正对此实施积极的市场政策,并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俄罗斯政府对水果进口没有数量限制,也没有特殊的审批措施和相应的国别政策,但必须向俄罗斯联邦标准计量委员会授权的认证检测中心申请强制性认证和以下文件:报检商品进口合同复印件、进口商在俄银行帐户、报检产品原产地证明、原产地权威机构颁发的报检产品卫生证、报检产品质量合格证、报检产品样品。此外,根据俄罗斯政府规定,进口水果及其加工制品报关时,还须凭上述产品原产地权威机构颁发的植检合格证书向俄国家检疫局(设在俄海关口岸)申请认证。

英国

近年来,英国的苹果生产面积和产量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减少,果园面积几乎只有10年前的一半。欧盟在该市场的竞争实力也大大减弱,尤其是早熟品种已经被南半球的供应商挤出了市场。

在过去的25年,英国新鲜水果消费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是英国公众逐渐青睐其他水果,苹果消费稍有下降。其中实用性、品种和质量是左右公众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1999/2000产季人均苹果年消费量略有上升,达到9.5千克。在英国,苹果是继香蕉之后的第二大消费水果,2000产季的零售价为 920美元/吨。Tesco被认为是英国最大的苹果零售商,平均每年每个英国人都会向其购买一个苹果。第二大零售商是Sainsbury,每年苹果销售额约1.5 亿美元。在Sainsbury超市,五种最畅销的品种分别是Braeburn,Gala,Cox,Golden Delicious和 Granny Smith,占该超市苹果销售额的80%。

随着国内生产长期走低,英国越来越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苹果消费需求。英国最主要的3个苹果

供应国分别是法国、新西兰和尚非,约占英国苹果进口市场的2/3。来自意大利和智利的苹果也在逐年增多。作为欧盟的一员,英国在鲜果蔬产品贸易上遵守欧盟质量标准。该标准给那些容易腐烂的产品行业和疾病容易快速传播的产品行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消费者保护。同时,他们也对所购买的产品的质量建立消费和贸易信任。该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已包装和处理过的新鲜苹果和梨的质量。每个欧盟标准都制定有关质量、型号、供应和营销的最低要求。分为三个质量等级:特级、一级和二级。除了符合欧盟质量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立法以外,所有的新鲜落叶水果都还必须通过欧盟最大农残标准检测。

荷兰

2002/03产季荷兰苹果生产量达38.5万吨。近年来由于从事该行业的农民越来越少,荷兰苹果种植面积缩减,不过单产基本稳定。受其它地区尤其是南半球国家竞争的影响,荷兰苹果价格不会上升。

尽管种植面积在缩小,荷兰的苹果消费量却在增加。由于零售价的上涨,苹果的消费额也在上升。消费者开始逐渐从传统的品种转向新品种。如布瑞本、嘎拉和富士。

2002年荷兰苹果进口量几乎是出口量的两倍,但并不都在荷兰消费,很大一部分进口苹果通过鹿特丹港口转运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和比利时。

历史上,法国对荷兰苹果出口比较稳定。2002年大概1/4的苹果进口来自法国。第二大欧洲供应国是比利时,占12%。过去10年,南半球的苹果在荷兰变得受欢迎,他们的品种、供货和反季节能力具有优势。比利时

比利时产量最多的苹果品种是乔纳金,占总产量的50%以上,其次是红元帅和Jonagored。

尽管比利时2002产季的苹果产量低于五年来的平均水平,其平均价格为317欧元/吨,仍比2001产季的价格高1欧元/吨,原因在于低价苹果的大量进口。由此苹果生产商闲难重重。苹果产量依然会持续下跌。2002/03产季,比利时苹果进口量增加了1.7%,共24万吨。主要供应国为南半球国家,如新西兰、阿根廷等。

西班牙

西班牙苹果75%以上都用来鲜食,出口量相对较少,15%左右用于加工。苹果是西班牙继柑桔和香蕉后的第三大消费水果,在冬季尤为受欢迎。近来,中国苹果大量进入西班牙市场。尽管2003年西班牙苹果丰收,但2003.7-2004.8月期间中国苹果进口量依然增加到8356吨。

西班牙苹果进口主要来自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德国、其他欧盟国家以及智利、阿根廷、中国和巴西。其中,法国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国。2002年,西班牙从法国进口苹果12.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7%;2003年减少到8.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8%。

西班牙同时也出口苹果。2002年出口量为6.9万吨,2003年增加到11.3万吨,主要出口到葡萄牙、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2005年欧盟修改共同果蔬政策,将对西班牙落叶水果生产产生影响。改革主要侧重生产商组织(Pos)在果蔬市场运行中的职能划分。

墨西哥

墨西哥也是世界主要的苹果进口国之一,其每年的苹果进口量占世界苹果进口总量的5%左右。2004/05产季墨西哥苹果消费量为58.7万吨,比 2003/04产季增长3.4%,主要是国内苹果的好价格以及加拿大、美国和智利苹果进口价格适中。然而,对美国红元帅和金冠苹果的反倾销使得美国苹果进口量较低。据种植商介绍,2004/05产季加工用苹果量约9.2万吨,但最终的数量视国际浓缩苹果汁价格而定。

墨西哥苹果进口渠道非常集中,主要是美国、智利和加拿大,其中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苹果供应国,占墨西哥进口总量的80%以上。然而,两国的苹果贸易一直困难重重,纠纷不断。2004年墨西哥对美国苹果的进口关税为零,但对红元帅和金冠两种品种征收46.58%的反倾销税。近几年,美国在墨西哥苹果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从2000/01产季的85%下滑到2003/04产季的53%。同时,智利苹果在墨西哥发展迅猛,2003/04产季为5.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7%。

目前我国暂无对墨西哥的苹果出口。

加拿大

2004年加拿大苹果产量为38.2万吨,比2003年的低产稍高一点。1998-2002年加拿大苹果年均产为49.4万吨。安大略湖的湿凉天气以及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的多变天气使得2004年的产量比预期低。尽管2003/04产季加拿大苹果进口量下降到13.6万吨,比去年低6%,但比前5年12.4万吨的平均进口量高10%。

美国在加拿大鲜苹果进口市场的份额从去年的78%下滑到2003/04产季的70%,加拿大从智利、南非和中国的苹果进口量在增加。

近几年,从中国进口的鲜苹果要经过CFIA的检验。

在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信息网AAFC上可以了解到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主要批发市场每周的和每天的鲜苹果价格。网址http://www.agr.ca/misb/infohort/infohort_e.html

中国台湾省

我国台湾省消费的苹果90%来自进口,由于耕作面积有限,即使在风调雨顺之年,台湾省的苹果生产也不会超过1万吨,不到其苹果总消费量的10%。

台湾本省苹果主要是Star King品种。80%的省内产苹果用于鲜食市场,由于省内的苹果生产商遇到很大的资金困难,商业性苹果种植面积连年减少,长期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003产季台湾省苹果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约11.5万吨。苹果是台湾省消费量最大的进口水果。从消费看,只有柑桔大于苹果,但96%的柑桔都是本省生产的。从增长前景来看,苹果比不上其他进口水果,如葡萄、油桃、樱桃和浆果。如果台湾省的经济能够回复到3%-5%的增长率,苹果需求量应该能大幅上涨,每年将多进口1-2万吨苹果。不过,鉴于岛内水果和进口水果的多样性,且没有新的因素来改变竞争形势(如有关苹果营养方面的新发现),苹果消费不会达到20世纪90年末的高水平。

由于富士口味甘甜、口感脆硬,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品种,占苹果零售总量的80%以上。其他品种主要有嘎拉、Pacific Rose、红元帅和澳洲青苹,其中两种主要在产季后期弥补富士的市场空缺。

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取消了进口配额限制(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南非、阿根廷和欧盟),并解除了对韩国苹果进口的禁令。但中国大陆依然被挡在台湾苹果进口市场之外。目前台湾省征收20%的苹果进口关税,比2002年前的50%降低了很多。

苹果出口指南

(二)如何扩大出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苹果生产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苹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套袋、采收等。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苹果生产成本约0.9元/公斤,为世界苹果生产成本的25%左右。我国苹果出口价格近年保持在350美元/吨左右,比国际市场苹果价格低50%。此外,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政策出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企业和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我国苹果生产平均单产11.1吨/公顷,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优质果率不足30%,比生产发达国家低3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只靠低价位竞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苹果分散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导致果品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部分果农仍在不合理使用农药。要扩大出口,必须全面提升我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一、优化产品结构

中国苹果生产集中在环渤海地区、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个区域。其中,环渤海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78%和80%,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良种比例大幅提高,“红富士”、“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嘎拉”的栽培面积所占比重分别、达到 49.2%、9.7%、3.0%、2.8%、1.9%。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国苹果的栽培品种应进一步调整。

1、调整鲜果品种结构。主要是对苹果生产进行市场定位,实行以销定产。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喜欢吃比较甜、比较大的苹果,对出口东南亚地区的产区,品种应该以“红富士”为主,并在生产过程中按东南亚优

质苹果的判断标准进行管理和控制。目前中国苹果在东南亚地区有较强竞争力,与中国选择的生产品种有直接关系,也是中国苹果栽培适应市场需求的突出表现。美国、法国和新西兰等国家的消费者喜欢吃含糖低的“金苹果”、“青苹果”等,对苹果的一致程度要求高,苹果大小适中,个太大、太小都被认为是次品。

2、按成熟期调整苹果品种。中国苹果大部分是晚熟品种,其产量占总产量的75%-80%,早熟品种的产量不足5%,中熟品种的产量占 15%-20%,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如果进口国调高鲜果成熟上市期间的关税税率,中国苹果的出口成本就会增加。因此,增加早熟、中熟品种栽培,不但可以缓解集中采摘后市场销售的压力,还可以延续苹果的市场供应时间,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

二、优化市场结构

中国苹果出口目标国家按距产地的距离和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距离较近的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主要包括除日本、韩国外的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俄罗斯等。这些国家大部分不生产苹果,或因收入水平不高而对苹果的价格比较敏感,对苹果质量要:求相对比较宽松,是传统的中国苹果出口主要市场。

2、距离较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日本和韩国。由于生活水平较高,这两国苹果的消费量很大,消费者嗜好甜苹果,与中国主要苹果品种相同,但对苹果的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日本、韩国还对我国封锁苹果市场,但现在日本已经对美国开放。日本苹果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消费量却很大。一旦开关,由于地缘、价格、质量等优势,我国苹果将极具竞争力。

由于气候原因,台湾基本上不生产苹果,苹果是台湾进口量最大的水果品种,目前被美国、日本、智利、新西兰所主导,如能促进台湾对大陆开放市场,大陆的苹果凭借品种、品质、地域、价格等优势,将极具竞争力。

3、北美和欧洲市场。这些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距离中国较远,消费者嗜好非甜苹果,与中国主要产品品种不一致。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这些国家的苹果生产呈萎缩趋势。如调整我国苹果品种,这些国家可以成为中国苹果出口潜力巨大的市场。

在苹果出口的主要市场,应稳定市场份额,努力争取增量市场,发展新客户。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相继对我国苹果的开关是个好的开始。今后将继续开拓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使我国已具备一流品质的产品能顺利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优化经营结构

中国苹果生产以家庭承包栽培为主,生产者也是销售商,苹果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收获季节形成的临时性经营组织,大部分急功近利,竞争无序,交易成本高,而且难以实现苹果采摘后的分级、清洗、打蜡上色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大部分苹果以散装或简易包装的形式销售,谈不上产品品质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产品经营过程的增值效益低。国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保证新鲜上市,特别注重苹果保鲜和包装,保鲜量占采摘量的60%以上,基本实现了采摘、挑选、保鲜处理、包装、贮藏一条龙作业。而中国苹果保鲜量只占采摘量的15%-20%,在产后保鲜、储藏和包装方面与国际苹果出口大国具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7

(一) 规模和构成情况

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大重型和国防科技装备的重要产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从辽宁北迁的一部分企业和“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长如今,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占据7席, 下含56个行业中类, 209个小类。

2008年, 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1129户, 实现工业总产值1246.3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0.9亿元, 实现利税112.5亿元, 利润69.8亿元, 从业人员数27万, 以上指标分别占全省的25.7%、16.4%、14.9%、5.1%、4.4%和17.3%。从地域分布来看, 哈尔滨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得天独厚, 其户数、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半数以上, 集中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发展历程。

(二) 行业贡献情况

通过对2008年装备制造业所属的7个行业大类在企业户数占全部装备制造业比重和在国民经济工业39个行业大类排位来看,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大类在企业户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从业人员等指标的比重和排位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 通用设备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 反映在经济指标上, 实现总产值419.9亿元, 占全部装备制造业的33.7%, 在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排第5位;主营业务收入396.8亿元, 占32.5%, 排第6位;利税32.6亿元, 占29%, 排第6位;利润18.7亿元, 占26.8%, 排第7位;年末从业人员数8万人, 占29.7%, 排第5位。

(2008年) 单位:亿元

3.装备制造企业情况

黑龙江省已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装备制造企业, 2008年黑龙江省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有112户, 小型企业1017户。如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哈飞汽车、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东安汽车发动机、一重、齐重数控、佳木斯电机股份等国有企业在自身发展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部分重点工程建设中一些大型机械的研发和生产任务。同时, 如齐二机床、哈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鸡西煤矿机械、沃尔德电缆、大庆大丰油田科技、九州电气等民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情况

2000—2008年,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累计进出口总额117.76亿美元, 年均增幅21.76%。其中, 出口54.58亿美元, 年均增幅31.93%;进口82.87亿美元, 年均增幅16.47%。2008年, 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6.74亿美元, 比2000年的5.53亿美元增长384%;其中出口12.67亿美元, 比2000年的1.38亿美元增长818%;进口14.07亿美元, 比2000年的4.15亿美元增长239%。9年累计超千万美元以上的主要出口商品由2000年的2个增加到2008年19个;累计超千万美元以上的主要进口商品由2000年的10个增加到2008年的21个。2009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进出口额大幅下降, 实现进出口总额19.68亿美元, 同比下降26.37%。其中:出口9.27亿美元, 同比下降26.83%;进口10.41亿美元, 同比下降25.96%。

金额单位:万美元

(一) 出口大幅增长

从2000—2009年, 出口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0—2003年, 为缓慢增长阶段。4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56亿美元, 年均增幅12%。其中, 出口额一直在1.1亿—1.7亿美元间徘徊, 累计实现出口5.52亿美元, 年均增幅0.67%。二是2004—2008年, 为快速增长阶段。5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2.21亿美元, 年均增幅27%, 比前4年平均增幅增加了15个百分点。其中, 5年累计实现出口39.80亿美元, 年均增幅46%, 比前4年平均增幅增加了45.5个百分点。三是2009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实现进出口总额19.68亿美元, 同比下降26.37%。其中:出口9.27亿美元, 同比下降26.83%;进口10.41亿美元, 同比下降25.96%。

(二) 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近十年来,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口市场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排在前十位的出口市场分别是, 俄罗斯占37.90%、韩国占13.82%、香港占6.12%、美国占3.33%、叙利亚占2.73%、德国占2.60%、马来西亚占1.92%、苏丹占1.89%、阿联酋占1.69%、阿尔及利亚占1.62%, 10个国家累计占比73.63%。

(三) 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加大

2000—2008年, 金属制品业 (原材料类) 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9.95亿美元, 年均增幅为18.35%, 其中出口总额为8.40亿美元, 年均增幅27.98%。机械设备类进出口总额为87.71亿美元, 年均增幅为23.49%, 出口总额46.18亿美元, 年均增幅为33.24%。9年间, 金属制品业, 即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整个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27.49%下降到2008年的16.17%;机械设备类, 即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整个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72.51%上升到2008年的83.83%, 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总额是低附加值产品进出口总额的2.8倍。2009年, 金属制品业进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 同比下降21.86%, 其中出口2.78亿美元, 同比增长1.69%。机械设备类进出口总额为13.53亿美元, 同比下降28.26%, 其中出口6.49亿美元, 同比下降34.71%。

(四) 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但地产品比重逐年上升

近十年累计出口超1亿美元的商品仅有13种, 分别是汽车和汽车底盘、钢材、静止式变流器、汽车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蓄电池、未锻造的铝及铝材、手电筒、金属加工机床、手用或机用工具、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电子计算器、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零件, 结构比较单一。上述产品累计出口额为40.58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76.93%。出口的地产品主要有:汽车、汽车零件、计算机散件、电站设备、蓄电池、金属加工机床等。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品牌效应和价格优势凸显, 使地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 地产品比重逐年上升, 目前比重已达50%以上。

(五) 进口情况

2000—2009年,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累计进口82.87亿美元, 年均增幅16.47%。进口市场主要有:美国21.93%、德国17.10%、日本16.12%、俄罗斯14.98%、意大利6.80%、韩国5.06%、巴西4.06%、西班牙2.18%、英国1.93%、法国1.83%等国家和地区, 前十个国家占进口总额的90.08%。主要进口商品有:钢材、气轮机零件、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阀门、航空器零件、金属加工机床、未录的磁带、旋转式电力设备的零件、涡轮喷气发动机、金属轧机及零件、汽车和汽车底盘等。其中:钢材占20%、气轮机零件占9.62%、旋转式电力设备零件占7.25%、金属加工机床占6.2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曾经有过历史辉煌, 为全国创造过多个第一。但是, 在新一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 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有存量, 缺增量

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 全国2003—2008年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7.1%, 而黑龙江省仅增长13.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全国纯增921万人, 年均增长12.2%, 而黑龙江省则净减少0.7万人, 年均递减0.5%, 大量技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二) 有数量, 缺龙头

近三年来,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体上是增加的, 3年纯增581户, 但速度与全国比, 差距就比较大, 低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 尤其是像一重、电站动力集团、机床和煤机等国家大型企业没有增加几户, 规模优势难以实现。从分指标排序来看, 进入全省前50名的工业企业中, 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有15户上榜, 利润有14户, 税金有7户, 总体实力仍待提高。

(三) 有速度, 缺效益

近几年, 国家和省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了重点扶持和适度倾斜政策, 加之重化工业发展时期的市场诱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都有明显的增长, 工业增加值3年年均增长31.4%, 主营业务收入递增24.5%, 上缴的税金递增43.7%, 利润总额递增59%。2008年, 装备制造业的7个大类行业实现利税排序在全部工业39个大类中, 最高的排名为通用设备制造业, 排第6位, 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排第8位, 专用设备制造业排第10位, 运输设备制造业排第13位, 其它三个行业排在15位靠后, 也不对称。2008年, 装备制造业百元产值实现利税9元, 百元资金实现利税6.9元, 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9.2元, 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1元、21.5元和17.9元。

(四) 有出口, 缺档次

几年来,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虽有较大的增幅, 但是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附加值不高, 品牌不多、不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仅俄罗斯、韩国就占到出口额的51.7%。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所占比例还不到10%, 其余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 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面看, 也存在着有体系、缺原创, 有单机、缺成套等产品结构和产业整合问题。对地方工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四、对策建议

(一) 以科技进步带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加快产科研一体化能力建设,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装备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 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

不断提升像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样的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规模。以重点国有企业为基础, 以哈电站集团为龙头, 带动哈空调、哈电表仪器、哈飞集团、东安发动机、哈轴集团等企业, 形成重大装备出口贸易主体;以三资企业为基础, 以哈益仁电子为龙头, 带动牡丹江欧地希、伯瑞克、佳木斯约翰迪尔等企业, 形成加工贸易主体;以新兴民营企业为基础, 以轩辕集团为龙头, 带动光宇、亿阳科技、工大固太电子、海格集团等企业, 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主体。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以规模效益促进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壮大, 从而辐射和带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进步。

(三) 提升装备工业协作配套能力

不断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完善区域产品、技术链, 鼓励企业间的配套生产合作和产业、产品延伸, 促进产业合作升级是带动黑龙江省装备工业整体进步的必要措施之一。这样做既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又能创造就业机会, 是对扶植地方经济和创建社会和谐的有力贡献。

(四) 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首先, 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 扩大对俄合作领域, 鼓励开展境外加工装配和资源技术开发, 建立跨国生产体系。扶持一批民营企业走联合之路, 在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市场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区, 把对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做大做强。其次, 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及大宗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业绩, 深度开发越南、中东和非洲等市场。同时, 要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森林、矿山等资源类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发, 带动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上, 一是在今后一段时间, 韩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仍然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市场, 绝不可好高骛远, 轻易放弃或忽视这一传统市场, 一定要从黑龙江省省情和地理环境出发, 发挥比较优势, 不断巩固和扩大日、韩、俄市场, 进一步开发东南亚市场。二是要充分看到美国、德国市场的潜力, 应努力在欧美市场扩张。三是看到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市场的前景, 应下决心更大规模地进入和开发这一市场。

摘要: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大重型和国防科技装备的重要产地。通过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和构成、行业贡献、企业和进出口等情况的分析, 可以看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还存在着有存量, 缺增量;有数量, 缺龙头;有速度, 缺效益等问题。应采取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升装备工业协作配套能力;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等对策, 加快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及市场分析 篇8

2015年,中国天然橡胶(含复合胶、混合胶)进口量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势头。据中国海关统计,税则号4001的天然橡胶进口量为270.5万t,比2014年增加9.4万t,增长3.6%;税则号为4005的复合橡胶进口量为100.35万t,比上年减少60万t,减少37.4%。复合橡胶进口量大幅度削减的原因是实施复合橡胶国家标准,标准规定,复合橡胶中的生橡胶含量不得大于88%,使复合橡胶在下游工厂的通用性和适用性迅速压缩。2015年1-6月,中国复合橡胶进口量为80.96万t,平均每月进口13.49万t;7月复合橡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后,进口量急剧减少,7-12月共进口19.39万t,平均每月仅3.23万t。为了规避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下游工厂和贸易商转向进口税则号为40028000的混合橡胶(为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的混合物,目前市场上的混合橡胶含天然橡胶97%-99%)。2015年共进口混合橡胶53.6万t,同比增加41.7万t,增长729.7%。将复合橡胶、混合橡胶算在天然橡胶进口量范畴,2015年中国共进口各类天然橡胶424.45万t,比2014年减少0.8%。

2 进口产品结构

2015年,中国天然橡胶(4001)进口产品结构与2014年相比略有变化,浓缩胶乳、烟胶片和技术分类橡胶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他形状的天然橡胶比重明显增加。具体来说:浓缩胶乳占13.9%,比上年减少0.09个百分点;烟胶片占9.0%,比上年减少2.9个百分点;技术分类天然橡胶占72.6%,比上年减少0.8个百分点;其他形状的天然橡胶占4.5%,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天然树胶的比例基本不变,占总进口量的0.001%。

复合橡胶进口产品结构与2014年相比也有所不同。与碳黑等混合的未硫化复合橡胶所占比重为18.7%,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未硫化的复合橡胶溶液所占比重为0.3%,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他未硫化的复合橡胶板、片、带等所占比重为50.3%,比上年减少14.8个百分点;其他未硫化的初级形状复合橡胶占30.7%,比上年增加10.5个百分点。

3 进口贸易方式

2015年,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天然橡胶占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的23.6%,比2014年减少1.5个百分点;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天然橡胶所占比重为52.9%,比2014年增加3.4个百分点;以“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和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的天然橡胶比重为22.2%,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以边境小额方式进口的天然橡胶占1.3%,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

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复合橡胶所占比重为86.3%,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以“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和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的复合橡胶比重为7.4%,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以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方式进口的复合橡胶比重分别为4.2%和2.0%,分别比上年增加0.7和1.9个百分点。

4 进口价格

2015年,中国进口的浓缩胶乳、烟胶片、技术分类天然橡胶(标准胶)、其他形状天然橡胶的年平均到岸价分别为1 117、1 617、1 452、1 612美元/t,比2014年分别下降24.5%、26.6%、24.5%和33.1%。进口的复合橡胶年平均到岸价为1 740美元/t,比2014年下降14.4%。进口的混合橡胶年均到岸价为1 346美元/t,比2014年下降29.1%。

5 主要进口来源国

2015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是中国天然橡胶主要进口来源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进口的天然橡胶分别占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的66.2%、12.7%、10.2%和6.6%,共占95.7%。其中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老挝进口的浓缩胶乳分别占93.1%、3.5%、2.2%和0.4%,共占99.2%;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进口的技术分类天然橡胶(标准胶)分别占60.1%、16.6%、13.7%和7.5%,共占97.9%。

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尼也是2015年中国复合橡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从4国进口的数量占复合橡胶进口总量的92.6%,其中泰国39.4%,马来西亚27.6%,越南20.1%,印尼5.5%。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同样也是中国混合橡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2015年来源于这4国的混合橡胶占中国混合橡胶总进口量的99.8%,其中泰国占42.7%,越南26.6%,马来西亚25.4%,印尼5.0%。

6 主要进口海关口岸和地区

中国的天然橡胶和复合橡胶主要经由青岛、上海、杭州、天津、黄埔、南京、昆明、大连、合肥、济南等海关进口(表1、表2)。

从表1和表2可知,经由青岛海关进口的天然橡胶和复合橡胶共187.7万t,占中国天然橡胶和复合橡胶进口总量的50.6%。若加上混合橡胶,经由青岛口岸的进口量占全国进口总量的51.5%。

2015年天然橡胶进口量在10万t以上的省有山东、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和河南省,其中山东省进口量高达141.9万t,远高于其他省;复合橡胶进口量在10万t以上的省有山东和浙江,其中山东省进口量为32.7万t,浙江为14.4万t;混合橡胶进口量在10万t以上的省有山东和浙江,其中山东省进口量为19. 2万t,浙江为11.4万t。

7 天然橡胶出口情况

上一篇:村级阵地建设标准下一篇:政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