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精选8篇)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1

责任制指导意见

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第19条,《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15条第2款等有关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现就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建立以及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原则

由于各企业行业类别、规模、部门以及岗位设置的不尽相同,其涵盖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也不完全相同。总的原则是各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合理确定本单位从管理到实际作业各岗位的名称,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内容,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党政工团、财务人事企管等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做到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各岗位操作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明确,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全覆盖,无死角死面。

二、明确企业各岗位的名称

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准确确定本单位从管理到实际作业各岗位的名称,如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 事长、总经理、分公司经理(含董事长、党组织书记,下同),其他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含党组织书记,下同);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厂长、经理、矿长;以企业正式文件确定的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部长)以及副职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特种作业人员。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其他业务分管副厂长、经理、矿长等负责人,各车间主任、副主任,各班组班组长,以及企业党政工团、财务人事企管等部门管理人员。按岗位作业人员作业地点、操作设备名称、作业性质的组合确定作业岗位名称。如生产副厂长、经理、矿长,财务、人事或企管部部长、副部长,某车间主任、设备维修工、装卸工等。

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时,只按岗位名称编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如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某车间主任安全生产责任制等。

三、明确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范围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至少包括以下七个层面:一是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二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三是领导班子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四是中层部门(各管理科室、车间、分公司等)和部门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五是班组和班组长的安 全生产责任;六是具体岗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七是各类专项工作负责部门和人员的专项安全生产责任。

各企业应编制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到各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细表,将本企业责任范围内的所有安全管理责任、作业操作责任、安全检查责任,分解细化到各岗位人员,落实到具体厂房、车间、设备设施,明晰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具体人员以及责任范围。

四、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内容编制要求

各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本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规定,确定各岗位责任内容。示例如下:

(一)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安全生产责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并应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进行细化。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6.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7.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8.按照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9.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不得指挥、强令或者放任从业人员违章、冒险作业,不得超过核定的生产能力、强度或者人员组织生产;

10.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1.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2.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公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并向社会公示。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部长以及副职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各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际设置情况,按岗位分别制定。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也可参照下例制定。示例如下:

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安全生产责任至少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应明确如何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及对其任职资格的要求;

2.明确如何督促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要求;

3.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5.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6.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7.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8.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9.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10.监督检查本单位动火、吊装、挖掘、维修、爆破等作业,临近危险物品输送管道和高压输电线路作业,有限空间内作业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三)企业其他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是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分管业务的安全生产工作。不同的责任人分管的工作不同,应根据其具体分管工作,对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应承担的 具体责任作出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内容。

(四)企业岗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

各企业要按本单位岗位的设置,分别确定安全生产责任,其责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2.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4.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参加应急演练,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6.发现事故隐患、异常情况等其他不安全因素或者事故,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7.发生事故紧急撤离时,服从现场统一指挥; 8.配合事故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五)企业党政工团、财务人事企管等部门以及管理人 员安全生产责任

各企业应根据本单位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设置,合理确定并分别制定各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标准

各企业要按照本单位岗位设置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从企业管理人员到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标准,建立定期考核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把安全生产与岗位员工的荣誉评比、工资薪酬等挂钩,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考核标准和奖罚标准,以企业正式文件公布实施。其考核周期由各企业自行确定,可按月、季度或年度进行考核。

五、格式及装订要求

安全生产责任制采用A4版面,单独成册。文本格式见示例(后附)。

某某公司(名称用黑体三号)

安全生产标准化

管理手册

(宋体小初)

第一分册

(仿宋二号)

安全生产责任制部分

(方正小标宋简体小初)

2015版 2015年 月 日批准 2015年 月 日实施

某某公司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

管理手册》的发布令

(GB2312仿宋二号)

全体员工:

基于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建立编制本单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手册》。本手册集中体现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安全标准化的具体要求,包括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档案、记录等文件,是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纲领性的文件。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手册》经单位 主持会议评审通过,现予以批准发布,于2015年 月 日起实施。各级领导及全体员工务必认真学习领会,并严格遵照执行。

主要负责人签字: 2015年 月 日

(正文GB2312仿宋三号)

关于成立(调整)安全生产委员会和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通知

(GB2312仿宋二号)

各单位及全体员工: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的通知》(安监总办„2015‟27号),进一步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经研究,现将成立(调整)本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和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等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调整)由某某(董事长或总经理)任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某某副经理为副主任,某某相关职能部门某某为成员的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办,由安全办主任负责公司安委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成立(调整)公司安全办,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编制某人,主任某某,副主任某某,公司专职某某等。(各单位应按《安全生产法》第21条规定,视单位行业、人员数量情况而定)

此通知。公司名称(公章)2015年 月 日(正文GB2312仿宋三号,行距1.5)

目 录

(GB2312仿宋二号)

前言〃〃〃〃〃〃〃〃〃〃〃〃〃〃〃〃〃〃〃〃〃〃〃〃〃〃〃〃〃〃〃〃〃〃〃〃〃〃〃〃〃〃〃〃 1.总则〃〃〃〃〃〃〃〃〃〃〃〃〃〃〃〃〃〃〃〃〃〃〃〃〃〃〃〃〃〃〃〃〃〃〃〃〃〃〃〃〃〃1 2.安全生产目标〃〃〃〃〃〃〃〃〃〃〃〃〃〃〃〃〃〃〃〃〃〃〃〃〃〃〃〃〃〃〃〃〃〃5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10 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11 5.安全生产决策机构安全职责〃〃〃〃〃〃〃〃〃〃〃〃〃〃〃〃〃〃〃〃〃〃12 6.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职责〃〃〃〃〃〃〃〃〃〃〃〃〃〃〃〃〃〃〃〃〃〃13 7.财务部门安全职责〃〃〃〃〃〃〃〃〃〃〃〃〃〃〃〃〃〃〃〃〃〃〃〃〃〃〃〃〃〃14 8.安全生产责任奖惩〃〃〃〃〃〃〃〃〃〃〃〃〃〃〃〃〃〃〃〃〃〃〃〃〃〃〃〃〃〃〃35

(GB2312仿宋小三号,行间距25磅)

安全环保部职责

(正文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一号居中)

1.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国家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规定,从安全技术角度对公司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识别和记录风险,发现不安全因素,提出纠正措施及制定整改方案,下达隐患整改措施通知单,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进行。

2.依据我国职业安全健康法规标准体系和公司制度框架体系建设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制订、修改、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以确保其符合职业安全技术要求和对职业安全健康监督检查管理的要求。

3.根据国家安监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及其他安全管理规定,依据培训计划对公司内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编写好培训讲义,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4.指导部门、车间、分支机构(子公司)对作业活动中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制定控制措施,监督落实情况;对确定为公司级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实施重点监督。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2

2009年7月20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出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安 (监总政法[2009]137号) 。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23号) 精神, 有效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各地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 (2) 推进安全生产责任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处理好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中一些重点问题; (4) 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工伤社会保险、各种商业保险利弊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和经验, 提出来的一种带有一定公益性质、采取政府推动、立法强制实施、由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营的新的保险险种和制度。它的特点是强调各方主动参与事故预防, 积极发挥保险机构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管理功能, 运用行业的差别费率和企业的浮动费率以及预防费用机制, 实现安全与保险的良性互动。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目的是将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引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与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机结合, 通过强化事前风险防范, 最终减少事故发生, 促进安全生产, 提高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3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的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包干制,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变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逐渐明确,特别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体系框架,为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看,我国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提供了有效保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新的形势下,现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同程度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一些本可由市场调节或社会提供的事务,财政包揽过多,同时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承担不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一些本应由中央直接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承担,一些宜由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过多,地方没有担负起相应的支出责任;不少中央和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交叉重叠,共同承担的事项较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规范;有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缺乏法律依据,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这种状况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利于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积极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二、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划分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宪法和政府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要求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中央领导、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责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

(二)总体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任务和职责,形成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更好保障。

2.坚持财政事权由中央决定。在完善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机制基础上,明确中央在财政事权确认和划分上的决定权,适度加强中央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和能力,维护中央权威。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范围内履行财政事权的责任,最大限度减少中央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发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内事务管理的优势,调动和保护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坚持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方式,将应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市场主体或社会力量承担;对应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明确承担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相应政府层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坚持法治化规范化道路。要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基本规范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将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关制度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形式规定,逐步实现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法治化、规范化,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加快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5.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要从积极稳妥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全局出发,先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上突破,为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关系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发展、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准确把握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三)划分原则。

1.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体现国家主权、维护统一市场以及受益范围覆盖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由中央负责,地区性基本公共服务由地方负责,跨省(区、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

2.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结合我国现有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更多、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组织能力强、贴近基层、获取信息便利的优势,将所需信息量大、信息复杂且获取困难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先作为地方的财政事权,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信息比较容易获取和甄别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宜作为中央的财政事权。

3.实现权、责、利相统一。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适宜由中央承担的财政事权执行权要上划,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执行能力;适宜由地方承担的财政事权决策权要下放,减少中央部门代地方决策事项,保证地方有效管理区域内事务。要明确共同财政事权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的职责,将财政事权履行涉及的战略规划、政策决定、执行实施、监督评价等各环节在中央与地方间作出合理安排,做到财政事权履行权责明确和全过程覆盖。

nlc202309082300

4.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通过有效授权,合理确定地方财政事权,使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与政府管辖区域保持一致,激励地方各级政府尽力做好辖区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保障,避免出现地方政府不作为或因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其他地区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行为。

5.做到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对属于中央并由中央组织实施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对属于地方并由地方组织实施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影响程度,区分情况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以及承担方式。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

1.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坚持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方向,加强中央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财政事权。强化中央的财政事权履行责任,中央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中央直接行使。中央的财政事权确需委托地方行使的,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委托地方行使,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对中央委托地方行使的财政事权,受委托地方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行使职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要逐步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出入境管理、国防公路、国界河湖治理、全国性重大传染病防治、全国性大通道、全国性战略性自然资源使用和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或上划为中央的财政事权。

2.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责。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由地方提供更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地方的财政事权,赋予地方政府充分自主权,依法保障地方的财政事权履行,更好地满足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地方的财政事权由地方行使,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事权履行提出规范性要求,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要逐步将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农村公路、城乡社区事务等受益范围地域性强、信息较为复杂且主要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地方的财政事权。

3.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考虑到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需要更多发挥中央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因此应保有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多一些的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但在现阶段,针对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过多且不规范的情况,必须逐步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并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影响程度,按事权构成要素、实施环节,分解细化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责,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互相推诿。

要逐步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公共文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业、粮食安全、跨省(区、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体现中央战略意图、跨省(区、市)且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并明确各承担主体的职责。

4.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财政事权划分要根据客观条件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在条件成熟时,将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监测和对全国生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上划为中央的财政事权。对新增及尚未明确划分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各级政府财力增长情况,将应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市场主体或社会力量承担,将应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研究划分为中央财政事权、地方财政事权或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

1.中央的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属于中央的财政事权,应当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中央各职能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中央的财政事权如委托地方行使,要通过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相应经费。

2.地方的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属于地方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安排。对地方政府履行财政事权、落实支出责任存在的收支缺口,除部分资本性支出通过依法发行政府性债券等方式安排外,主要通过上级政府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的财政事权如委托中央机构行使,地方政府应负担相应经费。

3.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区分情况划分支出责任。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体现国民待遇和公民权利、涉及全国统一市场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财政事权,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义务教育等,可以研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并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或以中央为主承担支出责任;对受益范围较广、信息相对复杂的财政事权,如跨省(区、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公共文化等,根据财政事权外溢程度,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或中央给予适当补助方式承担支出责任;对中央和地方有各自机构承担相应职责的财政事权,如科技研发、高等教育等,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担相应支出责任;对中央承担监督管理、出台规划、制定标准等职责,地方承担具体执行等职责的财政事权,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相应支出责任。

(三)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省级政府要参照中央做法,结合当地实际,按照财政事权划分原则合理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事权。将部分适宜由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上移,明确省级政府在保持区域内经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职责。将有关居民生活、社会治安、城乡建设、公共设施管理等适宜由基层政府发挥信息、管理优势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下移,强化基层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政策的责任。

省级政府要根据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财政体制及基层政府财力状况,合理确定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避免将过多支出责任交给基层政府承担。

nlc202309082300

四、保障和配套措施

(一)加强与相关改革的协同配套。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改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要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与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相结合,既通过相关领域改革为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创造条件,又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体现和充实到各领域改革中,形成良性互动、协同推进的局面。

(二)明确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争议的处理。

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争议由中央裁定,已明确属于省以下的财政事权划分争议由省级政府裁定。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中央委托地方行使的财政事权设置的原则、程序、范围和责任,减少划分中的争议。

(三)完善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和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加快研究制定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推动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与财政事权划分不相匹配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财力。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转移支付,对保留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甄别,属于地方财政事权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四)及时推动相关部门职责调整。

按照一项财政事权归口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的原则,合理划分部门职责,理顺部门分工,妥善解决跨部门财政事权划分不清晰和重复交叉问题,处理好中央和省级政府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关系,为更好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保障。

(五)督促地方切实履行财政事权。

随着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推进,地方的财政事权将逐渐明确。对属于地方的财政事权,地方政府必须履行到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中央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加强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价,强化地方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责任。

五、职责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职责分工。

财政部、中央编办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落实部门主体责任,根据本指导意见,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基础上,研究提出本部门所涉及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按程序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带来的职能调整以及人员、资产划转等事项,积极配合推动制订或修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规定。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参照本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进程,制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组织推动本地区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

(二)时间安排。

1.2016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具体实施方案。选取国防、国家安全、外交、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启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同时,部署推进省以下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2.2017—2018年。总结相关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经验,结合实际、循序渐进,争取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参照中央改革进程,加快推进省以下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3.2019—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领域改革,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清晰框架。及时总结改革成果,梳理需要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内容,适时制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研究起草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推动形成保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督促地方完成主要领域改革,形成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清晰框架。

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建立科学规范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这项改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周密安排部署,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积极稳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保障。

国 务 院

2016年8月16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包工程

安全协议书管理指导意见

(2017年版)

为深入落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安规》)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外包工程的安全协议书签订工作,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安全协议书签订范围

(一)在电力生产区域内实施的外包施工工程,基建类工程按照南方电网公司现行招标文件范本执行。

(二)一份施工合同原则上对应签订一份安全协议。对于全年性临时小修、日常运维和事故抢修等项目,可与承包商按签订一份安全协议。

(三)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等非施工作业类的工作,以及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工作,可不采用本协议书模板。

二、安全协议书签订时间要求

根据《安规》要求,项目实施部门与承包商应在项目开工前现场勘察后签订安全协议。如在项目合同中已附有安全协议,但安全协议不满足本指导意见或缺乏针对性,需补签安全协议。

三、安全协议书签订准备

(一)施工合同签订后,业主方需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明确一名人员为本项目现场管理安全第一责任人。

(二)在安全协议书签订前,项目实施部门应组织承包商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现场勘察应由项目现场管理安全第一责任人组织,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全员等人员,现场监理以及生产运行部门相关人员参加。

(三)现场勘察应查明项目施工实施时,需要停电的范围、保留的带电部位、装设接地线的位置、邻近线路、交叉跨越、多电源、自备电源、地下管线设施和作业现场的条件、环境及其他影响作业的危险点。

(四)现场勘察后,根据《安规》要求填写《现场勘察记录》(见网公司安规附录B),并将勘察结果运用到安全协议书中。

四、安全协议书制定与签订

(一)项目实施部门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和安全法律法规、公司系统及本单位的安全制度等,参照安全协议书模板(附录1),与承包商共同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协议。

(二)安全协议拟定后,项目实施部门应将安全协议提交给项目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审核。

(三)安全协议审核时,主要审查工程概况、停电范围及主要危险点、项目管理人员等信息是否填写齐全、清晰,双方安全责任是否清晰等内容。基建部、设备部等项目管理部门主要审核工程概况等基本信息、施工风险和主要危险点、项目管理人员等信息与实际是否相符。安全监管部门主要审 查安全协议是否按模板制定,各项信息填写是否齐全、清晰,并组织进行抽查验证。

(四)安全协议书经审核无误后,项目实施部门代表发包方与承包商签订发包工程安全协议书,本单位(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分部)在安全协议书上签名见证并确认。

(五)完成发包工程安全协议书签订手续后,工程项目方可开工。

五、安全协议书备案与保存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每月28日将本单位安全协议书的签订情况在地市局安全监管部登记备案(见附录2)。

(二)安全协议书一式两份,项目实施部门、承包商各保留一份,见证的安全监管部门(分部)和监理单位可复印或扫描存档。

(三)项目实施部门保留的安全协议书作为工程施工主合同附件,随合同存档。

六、术语和定义

(一)生产运行部门

公司系统内从事电力生产、运行、维护的直属机构,以及对电力生产设施、设备负有运行维护职责的各级单位。其中基层单位包括输电、变电、试验、计量、调度等单位,区(县)局包括配电部、营业部、供电所等单位。

(二)项目实施部门

是指直接负责项目实施的部门或者单位。一般为直属机构,以及基层单位各生产和职能部门(如变电管理所、输电 管理所、调控中心等)。

(三)项目管理部门

负责电网建设、大修技改、城农网改造及其他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

(四)业主方项目现场管理安全第一责任人

是指由项目实施部门指定本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某一项目施工安全的人员,对施工安全全过程负责,原则上一个项目设置一名项目现场管理安全第一责任人,同一时段同一现场管理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的现场不能超过3个。

(五)承包方项目施工安全第一责任人

是指承包方指定本单位相关人员负责某一项目施工安全的人员,对施工安全全过程负责,一般情况下由该工程的项目经理担任。

(六)安全协议书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5

编者按 为指导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冶金建设协会、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等12家行业协会日前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此,中建协等12家行业协会以建协〔2013〕23号文发出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本报予以全文刊发。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用重要、使命光荣。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和促进建筑业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一)履行社会责任是建筑业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强化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和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和促进者。履行社会责任是建筑业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建筑生产活动的本质要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实现者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者。建筑生产活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及生活的质量。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根本的就是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安全可靠、适用美观、绿色低碳的合格建筑产品。这是建筑生产活动对建筑业企业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主题,也是全社会对建筑业企业的殷切期望。

(三)履行社会责任是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这个论断完全符合建筑业的实际。建筑业要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注重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履行社会责任是建筑业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已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已经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升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对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统筹兼顾、积极实践,发挥支柱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切实取得实效。二是履行社会责任要立足本职、突出主业,确保生产安全和施工质量,向社会交付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三是履行社会责任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员工成长及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发展、企业与社会、环境相和谐。四是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促进企业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总体要求。建筑业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定期发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质量第一、安全为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三、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恪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行业自律规则,规范运作、及时足额纳税,维护发包方和债权人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全面履行合同,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及欺诈行为,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二)保障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提高安全施工水平。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职工职业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对职工的危害。

(三)保证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建设程序,加强质量管理和检验,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和建筑成品质量,为用户提供质量合格产品和优质服务。努力为社会多创精品工程。妥善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同。

(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开发投入,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增加技术创新储备。推广使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和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创造、提炼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工法。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QC小组活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大力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五)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优化施工工艺流程,建造绿色节能建筑。实施绿色施工,增加环保投入,开发使用节能施工技术和低碳机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努力实现《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筑施工节能降耗目标。

(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遵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尊重职工人格与合法权益,杜绝性别、民族、宗教、年龄等各种歧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

(七)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科学民主决策。优化发展战略,突出做强主业,合理配置资源。缩短管理链条,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控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鼓励职工志愿服务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四、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要求

(一)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把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经常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工作。(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加强社会责任全员培训和普及教育,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二)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在企业内做到组织落实,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有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对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定期进行自查和改进。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广大党员带头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社会责任发布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应发布履行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

到2015年,全国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都应公开发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中国建筑业协会将设立面向社会的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公布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四)建立社会责任评价制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会同有关行业工程建设协会,编制全国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待条件成熟开展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业评价工作。

(五)加强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国建筑业协会和各地区建筑业协会、有关行业建设协会,将根据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发展情况,联合或分别组织开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交流,提供业务指导。还将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与交流,研究学习国内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附件: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试行)

一、编制原则

(一)完整性。符合对外披露本企业工作业绩报告的一般格式和结构要求;遵守国家新闻、信息及广告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基本涵盖中国建筑业协会等12家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的相关内容。

(二)适宜性。较好地体现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符合建筑业生产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

(三)可信性。全面地反映本企业在报告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绩效、存在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计划等;提供有关数据、图表和图片等以丰富报告内容。

(四)利益相关方参与。较全面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筑生产活动中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

二、报告内容概述

(一)前言。主要包括:本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对报告内容真实性的承诺;报告的时间和范围;报告编制的依据;本单位的社会责任战略、方针、目标、价值理念等。

(二)企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企业的基本信息;开展的各项业务及数量等;人力资源及其与业务量匹配情况;财务状况及财务审计情况等。

(三)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的建立情况。主要包括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及措施等。

(四)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及绩效评价。参照《关于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第三部分)的内容并结合本企业的实践,真实报告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客观反映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对本企业的评价。

(五)结束语。主要包括本企业对未来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计划、报告反馈联系方式等。

三、补充说明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6

新工商企登〔2010〕172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喀什地区、石河子工商行政管理局、区局直属分局: 为支持企业持续发展,根据《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经10月9日自治区工商局第23次局务会讨论通过,现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合伙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变更登记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变更登记应当遵循依法登记的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有限责任公司(不含自然人一人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公司债权人对公司变更为合伙企业未提出异议;

(二)公司设立2年以上,公司全体股东已按照章程规定或股东会议决定足额缴纳全部出资;

(三)国有股东成为合伙企业合伙人已获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批准;外商投资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已获得商务部门的批准;

(四)合伙人在2人以上、50人以下,必须有一个以上普通合伙人;

(五)符合合伙企业设立登记的其他条件。

二、申请变更登记的有关文件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变更为合伙企业时,应向合伙企业登记机关提交以下文件材料:

(一)全体合伙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公司股东会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公司董事会关于公司变更为合伙企业的决议(国有控股公司或者国有股权持有人变更为合伙人的,还应提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关于承继原公司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四)公司变更企业类型的公告;

(五)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及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应当提交的其他申请材料;

(六)商务部门批准外商投资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批复文件(内资企业无需提交);

(七)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变更企业类型公告应当载明变更企业类型的决议日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关于合伙企业承继原公司债权债务的承诺以及其他事项。

三、变更登记的程序。公司债权人对变更企业类型无异议的,公司自变更企业类型公告发布之日起45日后,向住所所在地的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登记机关审查认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程序符合本意见的有关规定和合伙企业登记条件的,予以受理并依法核准变更登记,换发营业执照。

合伙企业变更登记涉及登记机关迁移变更的,原公司登记机关应当自合伙企业登记机关同意公司迁移之日起15日内,向合伙企业登记机关移交公司登记档案。

四、企业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登记的,登记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撤销变更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五、本意见适用于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暂行办法》规定范围内的企业。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各地执行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报告我局企业登记注册处。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 推动全市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根据工信部《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 现就2012-2015年全市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以“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的先进生产理念为核心, 完善清洁生产推行机制;围绕清洁生产审核和重点清洁生产项目建设两条主线, 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 推广重点清洁生产应用技术, 实施清洁生产重点示范项目, 实现全市清洁生产“质”和“量”的突破。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相结合, 突出节能成效, 实现节能目标;

2. 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 突出减排成效, 实现总量削减目标;

3. 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 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目标;

4. 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突出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实现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设备上等级、上档次的目标;

5. 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新型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相结合, 突出体现高科技、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行业准入, 使清洁生产理念贯穿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运作的全过程;

三、工作目标

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自愿审核比例达到10%。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培训比例达到30%。

3. 抓好10个投资过千万的重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

4. 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 评选清洁生产示范企业20家。

四、重点工作

1. 加强组织领导。

市经信委会同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 加强清洁生产工作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推进。各区县清洁生产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集团要做好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清洁生产组织、协调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明确“十二五”期间清洁生产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增强各级各部门推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宣传培训。

培育全社会实施清洁生产的理念, 努力营造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社会氛围;定期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清洁生产培训。区县清洁生产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集团要利用多种渠道对清洁生产理念进行宣传, 参加市级培训班, 定期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宣讲培训活动, 到“十二五”末, 所属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培训比例达到30%。

3. 加强清洁生产审核。

市经信委会同市环保局等部门将根据年度工作实际提出清洁生产审核计划, 并公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名单;区县清洁生产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集团要建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监督推动机制, 按要求监督推动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建立工作进度定期通报制度, 并根据年度工作要求提出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于每年6月底前将审核名单报市经信委和市环保局备案。到“十二五”末, 所属规模以上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比例力争达到10%, 中小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培训和审核比例力争达到5%, 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力争达到各10家。

4. 加强监督检查和清洁生产验收工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有关规定, 并开展对清洁生产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应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单位, 审核验收工作由市经信委会同市环保局组织进行, 其他单位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逐步实现由审核单位所在地清洁生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5. 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支持, 着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开发一批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 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特别是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应用, 以及行业带头作用大的先进技术推广;积极推广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行业实施方案, 力争建设10个投资过千万的重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

6. 创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工业技术园区企业集中, 政策统一, 技术推广应用方便、快捷, 易于在园区内推动清洁生产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链的优势, 各园区要对所管辖的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将清洁生产理念融于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之中, 按要求制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计划, 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7. 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在冶金、化工、电力、纺织、医药、石化、轻工和建筑等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行业, 开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选树活动。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清洁生产企业, 并在全市推广。对实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推行清洁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到“十二五”末, 力争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20家。

8. 提高服务机构水平。

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对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的确认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根据全市清洁生产工作需要和审核服务业绩实行监控、动态管理。按照《天津市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考评, 并将考评绩效予以公布。

9. 建立清洁生产信息和服务体系。

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向社会发布有关清洁生产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加强清洁生产信息交流。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推行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 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提高我市清洁生产水平。

1 0. 完善和落实推进清洁生产的经济政策。

安全生产责任指导意见 篇8

同时,今年备春耕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持续发生可能给春耕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据省气象局预计,我省今年春季气温略高、降水略多,终霜和第一场透雨偏早,春季回暖早、化冻快。但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出现传统性春旱的可能性大,东部地区可能出现低温春涝,局部地区还可能形成小流域春汛;二是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上、中旬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出现“倒春寒”现象,对春播和大田出苗不利;三是春整地时间紧任务重。目前全省近三千万亩玉米秸秆需要及时在春播前全部清理完毕,春整地任务艰巨。由此可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将会对今年的春耕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防春旱,保春播”是当前备耕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日,省农委出台《2016年吉林省春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以保墒防旱和“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为核心,强化措施,全面抓好保墒、节水、抗旱等技术的培训和落实工作,为实现2016年全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适时整地,防范不利气候影响

春整地要以保住土壤墒情为核心。一是对非保护性耕作地块的农作物秸秆应及时进行清理,以利于提高地温,尽早达到待耕状态;二是因地制宜抓好灭茬整地。密切关注土壤化冻深度,待土壤化冻5厘米时,及时进行机械灭茬整地为适时开犁播种创造条件,低洼易涝地块若出现农田积水,应采取措施排除,以免影响整地和播种质量;三是全力做好保春播工作。对于中西部易旱区,要因地制宜,增加灌溉设施,提高抗旱能力。对于中东部低洼易涝地块,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随时做好抗低温防春涝准备,对于发生春涝或土壤过湿地块,要及时排除明水,整地散墒,为播种创造条件。

二、科学用种,确保作物安全成熟

(一)选种。今年我省春季多数地区土壤墒情较好,但西部地区春风起后,出现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各地要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等因素,选用适合当地推广的品种进行搭配种植,要杜绝越区种植,以确保安全成熟。同时,注重优质抗病品种的选择应用。

(二)种子处理。为了保证全苗、壮苗,种子要进行播前处理。一是精选种子,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晒2~3天,玉米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4%,大豆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2%;二是在播前5~7天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做好病虫预防工作。

三、增施农肥,结合测土科学施用化肥

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一般结合整地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40吨/公顷。化肥要根据测土配方进行平衡施肥。玉米田要分底肥、种肥、追肥,分层、分次施用,不提倡“一炮轰”,以免后期脱肥。大豆田提倡一次性深施化肥。底肥一定要深施,一般在整地时将化肥施入垄底。若化肥做种肥使用,用量不宜过多,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伤种子和幼根,影响出苗。

四、抢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由于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好,土壤条件适宜的玉米田应及早抢墒播种。当5~10厘米耕层日平均地温稳定达到8℃左右,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为适宜播种期。西部干旱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在土壤墒情低于18%时,采用坐水填墒播种技术。采用保护性耕作栽培的地块,在地温适宜时直接免耕播种,做到少动土,以免失墒。播种后视土壤墒情、播种方法采取相应的镇压方式,确保土壤墒情。

五、科学育苗,培育水稻壮秧

一要早扣棚,即可有效提高地温,又有利于培育壮秧及减少立枯病等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二要提倡催芽后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5℃时及时播种。三要节约用种。钵盘育苗每孔最佳播种量3~5粒。机插秧盘育苗每公顷用种量不能超过30公斤,即每盘不能超过120克,盘育苗不能超过70克。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350克,旱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0克。四要加强管理,培育壮秧。提倡大中棚育苗,坚持高标准的旱育苗、钵盘育苗和机械化插秧用苗的育苗方式,落实盐水选种、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及时通风炼苗、合理控制温湿度,同时配合药剂防治措施,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

六、化学除草,降低农药残留

根据我省春旱频发的气候特点,在土壤墒情不理想的情况下,农民超量使用除草剂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使用土壤封闭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剂量使用,不得随意加大使用量。同时要特别注意冷凉地、低洼地的使用剂量。茎叶除草剂要严格注意使用时期,苗后茎叶处理在土壤墒情好或苗龄较大(5叶期及以上)时应注意调整配方,避免药害产生。要根据作物抗药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及杂草种类,科学确定除草方式和除草剂用药量。在除草剂配方选择上要选择高效、安全、低残留、低用量环境相容性好的除草剂品种,注意除草剂的多样性,混用、轮用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

七、做好预测,有效防控病虫危害

据2016年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显示,主要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年份,预计发生面积约为1.24亿亩次。其中,玉米病虫害如玉米螟、蚜虫、双斑萤叶甲、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等为中等偏重发生;水稻病虫害如二化螟、稻水象甲、水稻潜叶蝇和稻瘟病等为中等发生。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对可能发生危害的病虫治早、治小、治了,降低损失,确保丰收。

上一篇:传奇笔记的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2023-202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