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推荐11篇)
非转基因食品就是以前我们每天吃的常规种植方法培育出来的粮食、蔬菜等以及以其为原料做成的其他食品,简单的说,就是土生土长、纯天然、绿色的,从而消除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们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将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科学家认为北极鱼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抽出,再植入蕃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蕃茄。产品中如果检出有大于3‰以上的转基因蛋白片断,该产品就被认定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作物是近年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能抗病虫害,产量很高,但有可能对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转基因食物一度受到社会抵触,很多食物生产厂商也都标榜自己生产的是“非转基因食物”而吸引消费者。但是产品是否是非转基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检测来进行确定。
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因素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转基因技术拥有者、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政府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体系初成。与此同时,政府、媒体、专家、技术研发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说法不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对政府规制信用、能力的质疑与日俱增。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正面临着考验。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进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在食品基因检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颇受消费者关注的非转基因检测也有了不小的突破。所以公众在食品是否是非转基因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检测的技术也在随之不断的进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农业部等组织强制要求,从今年5月1日开始,在我国生产销售的食用大豆油、菜籽油必须标明原料大豆、油菜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如果原料为进口的,还需要注明它的原产国。如违反相关的规定,产品生产厂商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
近日农业部批准了从阿根廷、巴西进口转基因大豆,一时间又把转基因食品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了解,国内外转基因检测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检测方法,包括定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PCR-ELISA半定量和基因芯片等方法;
第二种是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一蛋白质检测方法,分为试纸条、ELISA和蛋白芯片三种方法;第三种是利用红外检测转基因产品化学及空间结构。
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检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生物技术产品最常用的方法,PCR方法具有准确、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需要的仪器设备昂贵,检测周期较长,因此需要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来充实,满足大豆产品在种植、加工及贸易中的监控需要。
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是对一类个体系统集合的分析技术,涉及到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蛋白组学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下,对一个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的技术。其研究重点是某个细胞或生物在特定生理与病理条件下的蛋白质,了解蛋白质的数量、功能和特点。转录组学研究的是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表达的所有基因的总和,了解外源基因表达的信息与外源基因插入受体中的表达状况。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特点的时间与条件下细胞中全部小分子代谢物质。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组学分析技术主要用于评价样品的非期望效应,进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进行正确识别。该技术具有通量高、无选择性、客观等优点,已在食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光谱学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穿透力强等特点,无需对检测样品进行基因组提取或预处理,是转基因光谱学技术中的主要技术。虽然对转基因食品光谱学检测的准确性还无法确定,但该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无损失。由于消费者十分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组学分析与光谱学技术都将关注焦点放在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上。
蛋白质印迹法
蛋白质印迹法是让靶蛋白特异性的非标记性抗体与靶蛋白中的相关抗原决定簇结合在一起,再检测已结合上去的抗体。由于研究难度系数较高,且受环境制约因素较多,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量的食品检测。
ELISA检测法
ELISA的原理是让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蛋白与固相载体表面的相关抗体发生反应,加入酶反应的相关底物后,底物被催化为有色物质,通过显色反应检测是否有转基因成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适用于现场检测,但存在3个问题:一是无合适的用于定量的内标蛋白,因此无法进行精确定量分析。二是复杂基质极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三是只适用于未加工过的原材料。
免疫试纸条法
该检测法与蛋白质印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用硝化纤维作为固相载体,而不是聚苯乙烯反应板。该检测法的显著优势是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检测结果,一般只需5~10 min。因此,适用于某些紧急情况下的检测。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法的灵敏度与精准度都不高,且只能从整体角度对蛋白质进行分析,对检测样品本身的成分与质量等检测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该法不适合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检验。
PCR检测法
该技术的检测原理是对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再通过相应的方法来检测扩增产物。它包括定性PCR、复合定性PCR、竞争性定量PCR、PCR-ELISA。
定性PCR
对特异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然后,借助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分离情况。此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复合定性PCR
将至少2对的引物置入PCR检测系统内进行扩增处理。
竞争性定量PCR
将已知浓度的内标DNA与浓度未知的待测DNA放在一个反应管中,再进行PCR扩增,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产物进行分离。通过对电泳生成的分离产物中的内标DNA与待测DNA的产物条带密度作线性回归分析以获得两种DNA的浓度等值点,即可对待测DNA浓度进行定量分析。此法操作非常繁琐,但检测结果精准性较高。
PCR-ELISA
选取含有地高辛、生物素标记的相关引物,将其置入PCR反应系统内,对目标DNA序列进行扩增。将PCR产生物与固相板上的一些特异性探针进行结合,然后加入抗地高辛,底物会发生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得到相应的吸光值,然后加入标样,绘制出对应的标准曲线,根据曲线进行半定量分析。
新材料辅助的定量检测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目的产物的检测中,以减少背景值并提高检测准确度。当前常用的新材料有纳米金粒子、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利用这些材料的荧光反应来进行定量检测,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应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结语
【关键词】转基因; 工程; 检测
中图分类号:TQ3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60-01
转基因食品主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将某些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去,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性状、营养价值或品质向人们所需目标转变,并由这些转基因生物所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称基因改造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近几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1 转基因食品概述
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进行传递和表达。通过对生物体内DNA分子的修饰改造从而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这是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DNA限制性内切酶及基因克隆等技术的发现为转基因操作奠定了技术基础。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步骤:分离目的DNA片断,将目的片断克隆到细菌的DNA中,构建重组DNA,将重组DNA扩增后,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化学物质诱導、电穿孔、微注射及花粉管通道等方法将连接了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目的基因导人到目标植物的细胞中,最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并诱导产生转基因植株,经扩繁后,加工生产出转基因食品。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亦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患。随着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识不断深入,各国在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监控和管理。世界上最早制订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的是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但直至2001年才强制要求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必须确认其与传统产品相比有同等安全性 ;日本针对转基因成分超过5%的食物,执行强制性标签制度,部分转基因成分被禁止,如“星联”玉米等;欧盟议会于1997年5月15日通过了《新食品规程》的决议,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必须要有“GMO”标签。为保障我国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我国已相继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
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2.1 PCR定性筛选检测方法
在1996年,德国伯恩斯坦大学的Meyer Rolf等论证了PCR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可能性,植物细胞转入的基因成分一般包括启动子(promotor)、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目的基因targetgene)和终止子(terminator),其中启动子和终止子为表达目的基因所必需。目前,转基因植物所采用的启动子主要为来源[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2B3100103)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Camv35s启动子、根瘤农杆菌的nos启动子及玄参花叶病毒的FMV35s启动子;广泛应用的终止子分别来源于根瘤农杆菌的nos终止子、花椰菜花叶病毒的camv终止子以及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lI终止子。针对这些基因的PCR扩增可涵盖95%的现有的转基因植物的需要。
PCR定性检测是高灵敏度的DNA水平检测,但常伴有各种假性结果出现:(1)DNA提取时产生的各种反应抑制因子,使PCR呈假阴性;(2)产品深加工时核酸被破坏成碎片,含量极低,使PCR呈假阴性;(3)当作物受到花椰菜花叶病毒的感染而带有35S启动子或因农杆菌感染而带有nos终止子时,PCR呈假阳性;(4)实验室的残留污染使检测结果呈假阳性;(5)在收获、运输或加工过程中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产生交叉污染也会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实时荧光PCR技术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是指在常规PCR基础上添加了一条标记了两个荧光基团的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的方法 。
目前我们应用于实时定量PCR检测体系中的荧光探针主要有3种:分子信标探针,TaqMan探针和杂交双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至少是竞争PCR的10倍,它可以检测到每克样品中含2 Pg转基因的DNA量。对加工、未加工和混合样品都可以进行检测。
2.3 基因芯片检测法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首先发展起来的,该公司曾在199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商品化基因芯片。迄今为止,应用于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前沿技术当属基因芯片技术,其实质就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探针分子固定在载体上,待测基因经过PCR、末端标记等操作,成为标记有荧光染料或同位素的核酸分子,然后与固定的探针杂交。依据标记方法的不同,通过放射自显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CCD相机读出每个斑点信号的强度,计算机对杂交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杂交谱。
2.4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
作为转基因多重定量检测的最新进展,此法最初是由荷兰的Dr.Schouten JP于2002年发表的应用于医学检测目的高度灵敏的相对定量技术。其利用简单的杂交、连接、PCR扩
增反应,于单一反应管内同时检测最多40个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的拷贝数变化。MLPA方法是针对不同检测序列设计多组专一的探针组,对探针组进行扩增的检测方法。每组探针组总长度不同,可与目标序列杂交黏合。所有探针的5 端都有通用引物结合区PBS(primer binding sites),3 端都有与待扩增目标序列结合区,在PBS区与目标序列结合区之间插人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由此形成长度不一样的探针组。如果目标序列缺失、产生突变或是由于不同探针组的配对,则这组探针无法成功连接,也没有相应的扩增反应。如果这组探针可与目标序列完全黏合,则连接酶会将这组探针连接成为一个片段,并通过标记的通用引物对此连接在一起的探针组进行扩增。最终经过毛细管电泳和激光诱导的荧光来检测扩增产物 。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但随着国内外对转基因产品研究的深人以及对转基因产品检测要求的提高,人们要求更准确、快速、简便、高效而且成本低廉的检测技术的问世。同时,现有的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以克服自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康洁.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保障[J]生物学教学, 2004,(06) .
[2]林祥明,朱洲.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 世界农业, 2004,(05) .
转基因食品的人文伦理思考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但是,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有待验证以至于转基因的伦理问题争议层出不穷,各国对待该问题也是态度迥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尽量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争取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达成科学界的共识,是转基因食品的.人文伦理问题探讨的目的所在.
作 者:王晓旭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刊 名:资源与人居环境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INHABITANT年,卷(期):“”(22)分类号:B82关键词:
论文摘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英文摘要: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food is discussed,including the to the human directly affects and influenced the eco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risk.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 中国 经常有 法律 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 自然 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 治疗 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二、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 发展 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 自然 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三、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 科学 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①魏伟 钱迎倩 马克平裴克全 桑卫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第2期万方数据
③余春燕 励建荣 顾青 于平《食品工业科技》 2005 第12期维普资讯网
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体系统失调、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过程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美国生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14%。
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性反应。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在英国,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种问题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由于转基因作物特性优良,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受疫病侵袭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马铃薯枯死病,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数百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过程很难人为控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在加拿大,被用于试验的油菜,只具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杂交,这种油菜对周围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选自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有改动)
1. 下列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转基因食品可能在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
B.美国生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比一般大豆低12%~14%。
C.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的转基因生物,将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D.转基因食品会产生过敏原,而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反应。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人们发现它会破坏生物种群,已使生态系统失衡。
B.转基因作物具有抗病虫的优点,因此在其生长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更能保护自然环境。
C.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各地爆发了作物疫病,比如1864年爱尔兰马铃薯的枯死病。
D.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会漂移,传给野生亲缘种,这种杂交会产生严重后果,难以控制。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3分)
参考答案:
1.C (C项这句话说明的是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并非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2.D (A项对应的是3、4段,这两段阐明了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原文说这种影响“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这是一种潜在的危害,是一种推测。选项表述的“人们发现”,“已使”与之不符。B项对应的内容是第5段“专家警告……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选项说转基因作物不需要使用农药,原文说转基因生物会使害虫产生抵抗性,“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C项对应的是第5段。这一段举例说明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巨大危害。但所举的例子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没有直接联系。考生容易误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D项对应的答案在文章最后一段。)
一、安全问题
美国某研究中心的实验报告指出,与一般的大豆相比,在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我国学者贾士荣、刘谦等也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过敏性、抗性标识基因的抗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短期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大,对生态环境却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们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安全与否存在较大的分歧,并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支持和反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发展,双方都持有相关的证据来加以证明各自的观点。
从双方的争论中,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发展的确存在问题,只是目前的科技还不足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并对它们进行审判。它对人类短期的、直接的健康问题影响较小,但长期的、间接的影响依然很难定论,同时,它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控制好,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同时,转基因技术人的控制性和危险性甚至更大,对人性的消解也是相当明显的。人性在基因技术的挤压下可能变得更加扭曲,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也受到转基因技术的严峻考验。
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及食品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究竟把哪些价值目标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在如今这个人们普遍对健康和安全的考虑优先于对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追求的时代,围绕着诸如转基因技术这类充满风险的高新技术所产生的伦理争论的热点问题,人们亟需找到一条解决这类伦理争论的具有决策指导作用的伦理原则,而不是要求人们彻底放弃技术,否则就是人类的退步。
二、风险收益和利益分配问题。
斯蒂芬诺蒂哈姆认为,转基因食品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统一体,人类应该合理权衡它的风险和收益。找出风险—收益评估的合理方法势在必行。转基因食品伦理争论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1)代内伦理问题:即如何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如跨国公司与消费者、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规模较小的农业公司)之间公平地分配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2)代际伦理问题:即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享并承担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1]
1 代内伦理问题
就目前而言,利益的获得者主要是科学家、大的跨国公司、生产者与销售者、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小公司、农民、消费者获益甚微。这些都严重违背了伦理学的利益分配公正的原则。事实也证明了,转基因技术及其食品的商业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众所周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明显存在风险;另外,生产者和消费者会公平地承担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面临的代内伦理问题。
2 代际伦理问题
转基因技术确实让我们当代人按照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创造出了许多新物质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给当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该技术给一些动物的后代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长远影响,也许要等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可能有所显现。到那时,当代人已不存在,而后代人则要不公平地为当代人的福利买单。当代人享受益处,后代人承担不合理的风险,这势必产生代际间的伦理冲突问题。
三、环境伦理问题
环境伦理问题:即如何保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而这些性状都已发生变化的生物极易给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势必产生新的生态结构及压力。例如,科学家新研制的转基因动物,可以大幅度地缩短生长周期、增加产量,极大的造福于养殖业。然而一旦出现某种原因使这些转基因动物进入原有的野生生物系统中,因为其特有的生命体征及性状,很大可能会逐渐淘汰原有的野生动物资源,造成该类品种的单一化。因为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体,它们在性状与品质上很大程度上优越于其他自然生物体,将它们释放到原有的自然环境中,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与竞争机制,转基因生物会间接消除群落中的野生群种,必然通过食物链影响群落结构,威胁生物多样性。[2]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技术应用已经建立在了人与自然分裂的境遇中,完全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它的根本缺陷在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直接给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这种价值观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但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各种环境污染,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未来,巨大的代价迫使人类反思技术的本质,反思人类生存的价值观。
“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重大技术革新的引入给自然界带来良性的结果。新技术使人类为了短期利益而开发和侵犯自然。在此过程中,人类都付出了例如污染、流失和生物圈的部分不稳定的代价。以全新的方式转化、重塑和开发自然的这股力量,最终必然造成生物技术革命对地球环境的特有形式的损害。”[4]基因工程的风险就好像悬在人类头上的一颗“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因此,走现代技术的老路,只顾发展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却毫不关心技术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价值的转基因技术显然行不通,有且仅有走技术化生存和生态化生存的双重发展道路才是唯一路径。否则,后果不仅仅是生态上的失败,甚至可能是生态环境的毁灭。
四、结语
基因时代并不是支持者们所倡导的“牧歌时代”,更不是反对者产所形容的“世界末日”,它仅仅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罢了,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没有为其设定一个使人们欣然接受的既定位置,这是新事物诞生于人世间的正常表象。为此,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确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是目前阶段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专利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在许多国家的专利法和相关法律中都有“伦理道德条款”,就是要排除某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尊严以及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的生命物质或方法的可专利性,以此筑起一道伦理道德的保护屏障。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业化应用的社会本质,蕴含着对人类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的冲突。同时,科技的发展不仅控制了物质生产过程,而且也加强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操纵与控制,人沦为了一个功能性的部件,丧失了自由和人性,成为被操纵的对象和客体[5]。因此,要让转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绝对有益于人类的帮手,必须有伦理道德文化对其进行约束和引导。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领域中,科学家们应该做到,不仅让消费者更多更好地正确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实质,更要注明该技术的特性;生产厂家也应该在产品的包装上明确打印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相关标识,尊重所有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各国更应制定适合各国国情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政策,同时相关部门要予以严格监督,从而更好地促进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较多的方便与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本文通过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三方面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唤起我们对它的高度重视,以便更好的促进转基因技术及其食品推广应用的健康发展,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伦理,食品技术
参考文献
[1][3]杨通进.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53-59.
[2]阎维毅等《基因经济:分割绿色黄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4]里夫金.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M].付立杰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62177,83284.
普兹泰博士开始对这种转基因土豆的安全性深信不疑,并认为自己的独立研究将见证转基因食品的光明前景。然而,试验结果与他的预料相差得越来越远。
1998年,普兹泰博士在电视上公开了他的研究成果:食用了转基因土豆超过110天的老鼠个头比普通老鼠小很多,更让人担心的是,食用转基因土豆的老鼠肝脏和心脏甚至脑部都比正常老鼠小,免疫系统更加脆弱。他说:有人向我们保证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可以随时食用转基因食品,而且也必须随时食用转基因食品,但是,作为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我认为把人类当做小白鼠一样来做试验是非常非常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到实验室去找小白鼠。……如果是我,在得到和我们针对转基因马铃薯所做的试验可比较的科学证据之前,是绝对不会食用转基因食品的。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在小白鼠交配前两周以及在它们怀孕期间,给它们喂食转基因大豆。结果: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刚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长发育也非常迟缓,它们的身体都比那些没有喂食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来的幼崽小。同时发现,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击性和焦虑症状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科学家们表示,该研究结果令人非常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转基因食品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风险。针对转基因产品对孕妇和胎儿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这在全球当数首次。目前,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已经被任命为俄罗斯基因安全委员会的副主席。
1997年,一位德国农民开始给自己的奶牛喂食转基因玉米,这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一开始就详细记录喂养、产奶等各种数据,为转基因动物饲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始3年,这位农民少量喂食了转基因玉米,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第四年当他增加了转基因玉米喂食量,并期待他的奶牛提高产量时,他的奶牛却纷纷出现腹泻、便血、停止产奶等问题,最终,他的70头牛几乎全死光了。著名的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的安格里·卡·海尔比克教授发现,在这位农民提供的转基因玉米样本中,Bt毒素不仅以活性形式存在,而且极其稳定。
2007年3月,法国生物学家塞拉里尼在美国《环境污染与毒理学文献》杂志上发表论文说,雌性试验鼠在食用MOM863转基因玉米后开始变胖,而且肝功能受损;雄性试验鼠食用这种转基因玉米后开始消瘦,并伴有肾功能受损。他希望有关政府机构能够重新验证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并暂时取消这种玉米的上市许可。
2008年7月,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用Bt转基因玉米饲料喂养小鼠,对小鼠的肾脏和生殖产生了影响。
2008年11月,意大利的研究人员用转基因玉米喂养刚断奶的幼鼠和年迈的老鼠,发现这些鼠的免疫系统反应异常。也就是说,转基因食物会给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并且对不同年龄段的生物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关的事例和试验很多,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一些试验,不少科学家还在争论当中,但这些试验的结果至少说明: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产生危害方面,科学界还远未达成共识。
通过转基因可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旱、抗寒、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作物,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缓解粮食危机。还可以把生长激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精子、卵细胞或者受精卵中,可以培育出生产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肉质细腻、皮毛品质和加工型好、并具有抗病毒的动物。
生产抗疾病食品
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可以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转基因大豆油,有的外国公司还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我国科学家也研究出了高产虾青素的番茄,日本的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以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出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
摆脱季节、气候影响
本次调查隶属于淮海工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转接生活小队的转基因食品调查,采用上网查询资料、超市实地调查等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一、调查结果
1、资料查询结果
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表明,在我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的种类还是相当多的。共有八大类71个品种的商品使用了转基因食品原料。分别是:
食用油和调味品:太太乐、辣得劲、迎春楼、四季宝、金象牌、粤皇、味好美牌、美味鲜牌、贵夫人、家乐、老蔡、阿香婆、元宝牌、百味佳牌、老才臣牌、鹰唛、好乐门、红宝牌、福临门、红灯牌、狮头唛、大满贯、鸿禧牌、金龙鱼、花旗、刀唛
饼干:乐之、趣多多、鬼脸嘟嘟、奥利奥、天伦、美嘉思、丹麦蓝罐曲奇。即溶饮品及冲调食品:雀巢、美禄、雀巢巧伴伴、麦斯威尔、果珍、伊利、南方、金味、南国、百草堂、荔八江。
饮料及奶制饮品:康师傅、伊利、杨协成、非常可乐、京华、娃哈哈、新奇士
婴儿食品及奶粉:雀巢、三鹿、伊利、安怡、安满、亨氏
膨化食品及零食:可比客、卡乐B、品客、明治、卡露芙、旺旺
糖果及果冻:雀巢、雀巢奇巧、瑞士糖、喜之郎。
雪糕:雀巢、五羊、和路雪、伊利
2、超市调查结果
在超市的实地调查中我们仅找到食用油类的8个品牌明确标注了为转基因原料生产。这八个品种分别是:元宝牌、福临门、鲁花、友谊、润记、金龙鱼、龙大、五湖。
而其他在资料中为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在外观上并没有标识表明其为转基因食品或标明为转基因原料生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不得不说,这次的调查并不顺利,因为极大多数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明确的标识,而官方并没有准确的转基因食品的清单,故此次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仅供参考。
关于转基因,有哪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呢?
转基因是技术,产品才需要谈安全
人们经常问“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转基因是一种技术,就像“红烧”是一种技术一样,我们无法回答“红烧是否好吃”,我们也无法回答“转基因是否安全”。红烧可以做出好吃的肉,也可以做出不好吃的肉,能明白一点,就应该能够理解:转基因可以做出安全的作物,也可以做出不安全的作物来。
当我们讨论“红烧肉是否好吃”的时候,只能是针对一盘具体的红烧肉。同样,当我们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时候,也必须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转基因产品。这就是转基因安全审核中的“个案原则”—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具体产品进行安全性的审核,通过审核批准种植的才是安全的产品,而那些通不过审核的,就被禁止种植了。
当我们说“红烧肉好吃”或者“不好吃”,有意或者无意地,都是在跟某个标准去相比。如果没有比较标准,那么无从谈起“好”还是“不好”。讨论一种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基准,空泛地谈“安全”—或者像许多人期望的那样“绝对安全”,就无法讨论。“绝对安全”,在逻辑上就无法证明。
我们无法证明吃了几千上万年的食品就是“绝对安全”的。比如花生、小麦、蚕豆、牛奶、木薯等食物,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直到近代,人们才知道它们可能使一些人过敏或者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通常,我们能够接受那些有着长久食用历史的食物是“安全”的。所以,在评估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时候,我们是把经过基因改造的作物和相应的没有改造的相比较,如果前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不比后者高,就认为二者的“风险等同”。既然我们认为后者是“安全”的,那么就应该接受前者也是安全的。这就是转基因食品安全审核中的“风险评估”—它不是去证明转基因产品“绝对安全”,而是评估它和相应的非转基因品种相比,安全风险有没有增加。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审查
“个案审核”和“风险评估”,是转基因产品安全审查中最基本的两条原则。当一个转基因品种出现的时候,“风险评估”是如何进行的呢?
如果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了一种陌生的食物,往往会发出“这玩意儿能吃吗”的疑惑。人作为动物,这应该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无可厚非。这时候,如果有我们信任的人详细介绍一下这种食物的原料和制作方法,而这些原料和制作方法“存在问题”的可能性都是我们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那么许多人大概就能够接受这一种“新食物”了。
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就相当于这样评估每一种原料和每一个操作步骤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一个详细的评估指南,下面只介绍最关键的几个方面:
首先,所转基因的来源。任何转基因都有明确的目的,而这个目的由所转进去的基因来实现。至于有人担心的“如果往粮食里转了猪的基因,回民同胞吃了怎么办”,纯属杞人忧天。且不说猪里是否有对粮食生长有帮助的基因,即使转了也会清清楚楚地进行说明,不会导致“误食”。就像雇用一个员工会调查其背景一样,在转一个基因之前也要审查它的身世背景。
转进食用作物的基因,必须是“身世清白”—提供这个基因的物种,一般需要有“长期的安全使用历史”,没有毒性,不导致过敏,等等。比如最常见的抗虫基因Bt,来自于一种细菌,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Bt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产物—Bt抗虫蛋白,就被用作“绿色农药”,在有机种植中都可以使用。到Bt基因被转进农作物中抗虫的时候,Bt蛋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安全使用”历史。
其次,要确定基因表达产物的安全性。比如Bt基因的表达产物是Bt蛋白,就需要确认它会被人的胃肠消化,不会具有活性,而不会像被虫吃了之后会被激活产生毒性。同时,也要确认它不会导致过敏。比如黄金大米,转进去的基因表达出来的产物是胡萝卜素。安全审核时需要确认这样表达出的胡萝卜素跟人们通常吃的胡萝卜素一样,而在大米的正常食用量下不会超过“安全摄入量”。
第三,还要考虑转入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作物本身的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有害成分。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识别基因转入之后对其他基因的影响。如果没有影响,那么转基因作物的化学组成和相应的传统作物就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如果有影响,就需要进一步评估这些影响是好是坏。如果是好的,那算是意外之喜;如果是坏的,那这个转基因作物就折戟沉沙了。
实际上,其他“传统”的育种方式,比如杂家育种、诱变育种,也都可能发生第三种变化。
转基因物种的环境安全性
除了食用安全性,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是备受瞩目的一个方面。比如,担心抗除草剂基因漂移到自然界产生“超级杂草”,担心抗虫转基因导致出现“超级害虫”,或者,担心生长能力超强的转基因动物进入自然界破坏生态平衡。
从理论上说,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转基因作物要上市,除了使用安全性的评估,还要进行单独的环境安全性评估。评估的基本理念跟使用安全性类似,也是从基因的出身开始,到每一步基因操作,到植物的种植或者动物的养殖,以及后续的加工处理,一步一步评估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这些影响可预测、可控制,并且不比传统作物大,该转基因品种才能得到批准。
转基因三文鱼的环境评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评估,这种生长速度比普通三文鱼快一倍的转基因品种,存在着三道防线阻止它破坏生态:一是鱼苗繁殖和养殖都在封闭厂房进行,有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逃逸;二是鱼苗繁育和养殖场区的周围环境都不适合这种鱼的生长,即使逃出也难以生存;三是这种转基因三文鱼全是三倍体雌性,不具有交配繁殖能力,即使它们到了自然界中,也只能独身终老,而无法“开枝散叶”。所以,FDA认为它带来环境风险的“可能性极其低”。
出于科学表达的严谨,FDA不会说“不会影响环境”。但如果我们把这种三文鱼与骡子做一个比较,会发现它的环境安全性比骡子高多了:
骡子是马和驴这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交配而得到;它的体型、负重能力、灵活性、奔跑能力都有所不同,可以算是一个新的物种;虽然骡子一般不具有生育能力,但有极少数的母骡子可能例外;骡子的饲养是开放的,它们可能跑到野外和野马野驴交配。
这种转基因三文鱼只是转入了两个基因:一个来自太平洋的奇努克三文鱼,一个来自大洋鳕鱼。这两个基因的引入,除了使其生长速度更快之外,在生物形态和化学组成上并没有明显改变。在物种分类上,它依然符合大西洋三文鱼的特征。可以说,它与相对应的“野生三文鱼”的区别,远远小于骡子与马或者驴的区别。
至于说超级杂草或者超级害虫的出现,的确有这样的例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转基因,也还是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只要使用它们,具有抗性的害虫和杂草就会出现。至于转基因是加剧了还是延缓了它们的出现,就必须通过深入的评估分析。不过,从美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二十来年的历史看来,经过严格评估的品种,在合理的种植模式下,对生态的影响要小于人们的估计。
总而言之,转基因是一种育种技术,它本身无所谓安全还是有害。可以转出安全的食品,也可以转出不安全的食品。一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需要由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只有那些安全性比起相应的传统食品只高不低的品种,才能获得批准进行种植。而那些安全性“存疑”的产品,通不过审核,就只能胎死于实验之中了。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推荐阅读:
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12-28
非转基因食品证明07-25
转基因食品利大于弊07-09
转基因食品安全之担忧01-07
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06-06
gyrB基因在细菌分类和检测中的应用06-23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04-06
转基因危害案例12-09
转基因作物阅读答案10-11
转基因课题申请书09-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