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精选6篇)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篇1

【摘要】网络经济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新形态,它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存在许多新的运行规律,如网络外部性、正反馈、需求方规模经济,以及技术创新、产品兼容性与标准竞争等,由此导致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市场在形成原因与表现特征方面发生许多新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进行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互联网;垄断;竞争;政府;反垄断;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是国际互联网引发的经济革命。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认为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我们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知识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导致的垄断

网络外部性作为网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性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它可看做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使用某一特定网络产品时,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使这个产品的用户增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该产品的价值也随之变大,从而让更多的用户加入使用该产品的行列,如此形成强烈的正反馈效应。简单说来,在网络外部性基础上形成的正反馈效应会自发地增加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数量。紧接着,该产品的市场马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急剧提高, 市场垄断性迅速增强, 甚至形成独家垄断型市场结构,即所谓“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整体产品互补零件之间的兼容性会直接影响用户基础的大小,从而影响用户对该产品的使用和市场地位。如果市场上只有单一标准,或者有多个标准同时存在,但这些标准可以兼容,那么生产商和使用者很容易达成一致。反之,如果这些标准不兼容,那么一旦有一种产品采取优先方法成为行业标准,在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效应下,这个产品通过扩大网络为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实际上,标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控制了产品标准, 也就确立了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产品发展的方向, 使潜在进入者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占领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它们就会围绕产品标准的确立进行激烈竞争。哪个企业最先在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并成为用户所接受的领先技术,那么它就能赢得更进一步控制该产品市场的机会与条件。

(二)优势的存在导致垄断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篇2

一、关于国际铁矿石定价权问题的争论

国内关注铁矿石定价问题主要从2005年开始。2004年, 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作为国内16家钢铁企业的代表, 正式加入了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价格谈判。但2005年2月22日, 日本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与铁矿石出口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率先达成协议, 将铁矿石价格涨幅确定为71.5%。宝钢虽极力反对, 却只能无奈接受, 这引起了国内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王超敏、司晓悦 (2005) 认为, 需求是铁矿石涨价的根本原因, 美元贬值是铁矿石涨价的间接原因。供求关系不平衡是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无序化是价格虚高的国内原因。白明 (2006) 认为, 一国实际定价权的大小, 不仅要看一国的进口 (或出口) 能源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而且也要考虑到国际市场上买卖双方集中程度的对比, 即买卖双方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对比。刘宝发等人 (2008) 通过对铁矿石供求双方的分析, 认为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基本上呈现出双寡头格局。姚娜、崔日明 (2010) 开始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认为扭转我国在应对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劣势地位, 要采取争夺谈判“出场权”、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应对措施。汪俊 (2011) 对多方博弈条件下的铁矿石定价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 重点分析了钢铁企业参股铁矿石供应商的原因。

现研究有的侧重分析三家主要铁矿石出口商之间的博弈与价格联盟, 有的从政治、经济、贸易条件等外因分析, 不是失之于片面就是责备求全, 尚缺乏模型解释力。为此, 本文将从国际铁矿石市场结构与定价机制的分析入手, 剖析近年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 并对中国钢铁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世界铁矿石生产贸易模式与市场结构分析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 截至2006年底, 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吨, 铁矿资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国。与全球铁矿石储量分布相比, 国际铁矿石出口的国家更为集中, 特别是高品质铁矿石的出口, 主要被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生产商所垄断。

由表1可见, 巴西和澳大利亚是最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 占世界铁矿石出口总量的近70%。具体到铁矿石生产商而言, 巴西的淡水河谷 (CVRD) 、澳大利亚的力拓 (RioTinto) 以及必和必拓 (BHP) 三家铁矿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由于其他铁矿石生产商所在的美国、俄罗斯、印度等都是钢铁生产大国, 自身对铁矿石的需求很大, 未来开采能力有限, 铁矿石品质与巴西、澳大利亚相比也有差距, 这三家企业事实上成为国际铁矿石出口贸易的绝对主体, 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近70%。

单位:千吨

资料来源:钢联资讯

目前, 全球期货市场上并没有铁矿石这一品种, 国际铁矿石通行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主要铁矿石生产商与主要钢铁企业通过合同谈判确定年度或季度供货价格, 称为协议定价;二是随行就市的现货市场交易。国际三大铁矿石出口商主要采用协议定价方式, 而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铁矿石出口总量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 70%左右。所以, 协议定价方式是国际铁矿石贸易的主流方式, 现货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需要指出的是, 印度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主要采取现货贸易方式, 但经常受到贸易纠纷、价格不透明、市场波动大、贸易政策不稳定等因素困扰, 市场供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世界铁矿石供给厂商的分析, 发现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 而且三大供应商之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价格串通。更确切地说, 这种价格串通是通过协议价格中的首发定价权实现的。所谓首发定价权, 就是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 无论哪家供应商最先与钢铁企业谈定价格, 它所确定的铁矿石价格就将被全球其他供应商和钢铁企业所接受或作为重要参照。从目前铁矿石贸易来看, 淡水河谷、力拓以及必和必拓三家公司主要采取协议定价方式, 三大供应商分别与各国钢铁企业进行谈判, 一旦其中任何一家供应商与需求方谈定了垄断高价, 该厂商立即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公司网站高调发出价格信号。随后, 其余两家供应商也会立即跟进, 从而维持铁矿石的垄断高价。这一点可从表2中数据一目了然。

资料来源:中国冶金报2006-04-15

从表2可以发现, 三家厂商轮流充当了价格领导者的作用, 从而维持了垄断高价。

另一方面, 铁矿石的定价与需求市场的结构紧密相关。尽管各国钢铁企业在本国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但从世界范围看, 钢铁行业集中度远低于铁矿石行业集中度, 全球最大的10家钢铁生产商只占有世界市场30%的份额。同时, 铁矿石需求各方的内部关系也错综复杂。日本和欧洲的很多钢铁企业经常容忍甚至默许矿业巨头的涨价要求, 主要原因是铁矿石涨价对其不利影响要远远低于中国。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铁矿石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近70%, 钢铁的出口也大幅增加。由于中国主要靠价格优势参与世界钢铁行业竞争, 这对传统钢铁出口大国日本必定造成一定冲击, 让新日铁等国际同行顿生警惕和排挤之心, 于是选择以抬高铁矿石价格来打压、挟制中国钢铁业。虽然涨价同样让日本钢铁及相关产业损失巨大, 但日本钢企不惜损自身利益而埋下“价格陷阱”, 是因为日本企业承受能力远远高于中国企业。日本的大型钢铁公司很早就同铁矿石生产巨头建立了资本合作关系, 共同开发铁矿石, 它们虽因铁矿石价格暴涨要多支付采购费用, 但也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 从而抵消铁矿石涨价带来的损失, 我国企业在这方面难以企及。

相比中国, 欧洲的钢铁企业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原材料主要是球团矿, 对精粉矿和块矿需求不大。此外, 日本和欧洲的钢铁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高级钢材, 产品附加值高, 整体钢价也不断上升, 铁矿石价格在产品价格中所占比重很小, 因此铁矿石的上涨费用能比较容易地转嫁到产品价格上, 进一步降低了损失, 与中国结盟的愿望并不强烈。

三、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分析

在明确了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双方的市场结构以后, 运用卡特尔定价模型来对近几年铁矿石市场价格连续大幅上涨做出经济学解释。

假设TD是世界铁矿石的总需求曲线, 而Sc是竞争性 (除三家卡特尔厂商以外) 的供给曲线, 三家卡特尔面临的需求为D3, 如图1所示。

在图1中, 总需求TD是对铁矿石的世界总需求曲线, 而Sc是除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BHP和力拓以外的世界其他铁矿石厂商的竞争性的供给曲线。对三家铁矿石的需求D3是总需求和竞争供给之差, 而MR3是三家铁矿石寡头的边际收益曲线。MC3是三家铁矿石寡头的边际收益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 三家铁矿石寡头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开采的边际成本比其他竞争性厂商要低很多。对于三家寡头来说, 他们结成卡特尔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程度的垄断利益。因此, 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三家卡特尔厂商会把价格定在P*, 产量为Q3, 这就是当前国际上通常的铁矿石协议供货价格。与此同时, 当协议供货价格为P*时, 除了三家卡特尔厂商以外的其他竞争性厂商的供给就是QC。

从图1可以发现, 如果三家寡头企业没有形成一个卡特尔, 而是竞争性生产, 那么价格就会等于边际成本。对于三家寡头垄断企业来说, 如果按照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来确定竞争性价格, 价格就应该是PC, 显而易见PC要比P*低很多。另外, 由于近几年世界钢铁产量特别是中国钢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 作为钢铁行业最重要原料铁矿石的需求是刚性的, 也就是说TD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这就说明了铁矿石卡特尔在定价方面有着强大的势力。

一旦三家铁矿石寡头和铁矿石需求方通过首发定价权确定协议供货价格以后, 就不能擅自提高价格。如果国际上钢铁企业在本年度有新增需求, 则必须在现货市场上进行购买。从这几年的铁矿石消费来看, 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我国自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以后, 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 这其中很大部分是通过现货市场从印度等国进口的, 这就增加了现货市场的需求并导致价格上升, 而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又带动了下一年三家寡头垄断厂商的协议供货价格的上升, 形成了一个循环。

如图2所示, 随着2003年以后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迅速加大, 推动了总需求曲线TD向右移动, 带动了三家铁矿石卡特尔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向外移动。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三家卡特尔企业会把价格定在P#的水平上。在这个价格水平上, 无论是卡特尔厂商还是竞争性厂商的产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 但与完全竞争的产量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值得注意的是, 假设除了三家卡特尔企业以外, 其他企业的竞争性供给曲线是保持不变或者变动很小。

从表2可以明显发现, 1995—2002年, 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与钢铁企业签订的协议供货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呈现出有涨有跌、涨跌互现态势。但是, 从2003年开始铁矿石价格则呈现单边上扬态势, 到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163.8美元/吨, 涨幅之大令人吃惊。

单位:千吨

资料来源:世界钢铁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 2000—2005年, 世界铁矿石进口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和荷兰的铁矿石进口量呈现大幅度增长, 而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传统的钢铁生产大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基本没有增长, 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进口量减少的局面。自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以后, 短短两年铁矿石进口量就翻了一番, 达到了2.8亿多吨。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大幅增长, 带来铁矿石价格暴涨, 可见需求对价格拉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 在2002年以前世界主要铁矿石贸易总量基本保持在5亿吨左右, 但随着需求的增长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 铁矿石的供应量也呈现较快的增长, 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近50%。需要强调的是, 与铁矿石价格的暴涨相比, 供应量增长是相当有限的。从模型可作两点解释:一是除三家寡头厂商以外, 世界铁矿石竞争性厂商的供给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 SC曲线在价格上涨之后向外移动的幅度很小;二是三家寡头垄断企业虽然具有大规模增产能力, 但是为了维持卡特尔机制下的垄断高价, 他们有意控制产量的大幅增长, 从而保持了很高的垄断利润。

从实际情况看, 2003—2009年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均高于长期协议价格, 两者之间的价差总体上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自2010年以来, 经常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即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高于现货市场价格。国际三大铁矿石厂商在价格谈判中要求提价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及运输成本的提高;二是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高于长期协议价格。由此可见, 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往往领先于长期协议价格, 从而成为长期协议价格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对世界铁矿石市场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作一简单的概括。从目前世界铁矿石市场的供需结构来看, 供方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 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BHP和力拓三家寡头结成了价格卡特尔;从需方市场结构来看, 虽然中日韩以及欧洲的大钢铁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但由于相互利益冲突以及对铁矿石的刚性需求, 没有形成与其份额相称的市场势力, 因此在争夺协议供货的首发定价权上没有占据主动。

通过卡特尔定价模型的分析和经验数据的论证, 笔者认为, 2003年以来的国际铁矿石价格暴涨主要是由需求推动的, 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中国的需求推动的。而且这种价格上涨首先是由现货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导致现货市场价格的暴涨, 并进而带动和影响协议供货价格的上涨。

针对上述分析, 对中国钢铁企业在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中国钢铁业应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加快推动产品升级改造, 减少低品位铁矿石的进口和初级钢铁的出口。

2.必须加强钢铁产业内部整合, 对外采取“一个声音说话”。同时, 加强与日韩、欧洲企业的联合, 增强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

3.严格控制铁矿石现货的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的最初信号均来自于现货市场, 并逐渐从现货市场传导到协议供货市场。因此, 要坚持以协议供货为主, 减少对现货市场的需求, 避免价格大幅波动, 以降低进口成本。

4.增强国内铁矿石供给能力。要加大找矿和现有矿山的开采力度, 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 从而降低外部需求, 促进国际铁矿石价格稳定。

摘要:近年来, 作为钢铁原料的铁矿石价格暴涨, 而中国作为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最大购买方却无定价主动权。通过对国际铁矿石生产贸易模式、市场结构和特殊定价机制的分析, 利用卡特尔定价模型, 对其原因作了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三家寡头供应商结成了价格卡特尔, 需方存在利益冲突以及铁矿石的刚性需求, 并运用现实数据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就中国钢铁企业如何实现铁矿石价格平稳提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钢铁业内部整合、控制铁矿石现货的进口、提升国内供给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铁矿石,寡头垄断,卡特尔模型

参考文献

[1]白明.中国对国际市场大宗能源类商品定价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 2006 (6) :82-85.

[2]刘宝发, 王震, 毛箭.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其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8 (1) :28-29.

[3]王超敏, 司晓悦.国际铁矿石涨价的冷静思考[J].有色矿冶, 2005 (4) :60-62.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垄断;反垄断规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当中,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形势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推动并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全新的阶段。

一、网络经济下垄断的绩效分析

(一)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是一种竞争性垄断。网络经济模式下,传统经济中基于价格垄断的垄断模式不再适用,垄断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技术竞争和技术创新。或许某些企业已经在市场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力量,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便企业暂时处于垄断地位,也仍有很大可能被取代,这导致垄断企业不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进行随意定价。除技术之外,网络经济形势下不存在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这就使得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公司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就能够很快发展起来,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拥有和大企业相对抗的实力。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垄断企业就必须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来维持自己在该领域中的垄断地位,通过不断升级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因此,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仍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

(二)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提高了消费者福利。传统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在市场当中具有绝对的实力,能够采取提价限产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而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网络效益,往往会加大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重点,并根据最后一个边际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来决定商品定价,这就意味着网络经济模式下,垄断企业失去了商品定价权。价格不再是各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更多的企业选择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升级产品来占领市场。可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扩大生产,降低价格,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三)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推动了技术创新。网络经济模式下,信息、知识成为主导经济的重要资源,且该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传播性,任何企业都不能够将其独占,企业只能暂时拥有某些资源,即垄断地位也是暂时的。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够不断获得垄断地位。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将使过去的创新变得过时,这种潜在的竞争威胁的存在使得在位厂商不得不致力于研发上。网络经济模式下,尽管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企业当中有一个或几个依靠领先的技术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市场不存在进入壁垒,使潜在进入者进入该领域成为可能,为了应对进入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来巩固其垄断地位。

二、网络经济下的反垄断规制

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采取的法律手段,反垄断政策属于间接规制的范畴,主要应用于自然垄断行业。一般来说,网络经济中的垄断属于自然垄断。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是竞争性垄断,这种垄断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垄断,因此政府应针对性地对反垄断规制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修改。

(一)反垄断规制新目标: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福利。网络经济下,技术型垄断企业能够通过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和性能,提供高标准的产品给消费者来提高消费者福利。网络经济下政府反垄断规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垄断,保护竞争者。在此,就需要政府能够准确判断领域当中垄断企业市场地位的合理性。对于一些具有垄断势力的大型企业,只要其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社会效应,且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政府就不应该进行限制。相反,如果一些企业依靠其在领域当中的垄断地位而限制其他企业的发展就应该对其进行反垄断限制,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

(二)反垄断规制新内容:重点在规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政府反垄断规制分为规制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两个方面。而网络经济下的政府反垄断规制则应当着重于规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投资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很有可能会形成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即企业在市场当中占有绝对的份额。此时,如果政府反垄断工作放在垄断结构方面,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创新的积极性,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进而使得整个市场停滞不前。政府反垄断规制应该将重点放在不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上面,例如垄断企业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打击其他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在网络经济下允许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得垄断地位,前提是要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

(三)反垄断规制新方式:1、建立新的反垄断衡量指标体系。由于网络经济中,存在网络外延性和正反馈效应,企业能够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结构本身就具有垄断性质和寡头性质。企业行为逐渐代替市场结构成为判断企业是否在行业当中拥有垄断地位及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网络经济下,垄断企业的行为特点以及反垄断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新的反垄断衡量指标体系,规范网络经济市场秩序,规制利用市场地位来限制竞争对手发展的企业,以及阻碍技术进步,侵害消费者福利的行為。2、提高反垄断法的执行效率。由于反垄断的司法程序比较复杂,所以政府在利用反垄断法对行业当中处于支配地位企业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即使能够及时反馈诉前请求,加快调查和审理的速度,也通常会比技术和市场变化慢一些,由此产生“技术时间”和“司法时间”之间的矛盾。所以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反垄断的执行效率,改善司法程序,来解决两者间的脱节问题。3、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与配置,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垄断越来越具有全球垄断的特征,因此也相应地要求制定全球范围的反垄断政策。这就需要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国际市场的反垄断工作。此外,中国反垄断政策在做到维护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企业加强创新工作,并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反垄断政策以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社会竞争中去。(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小蒂,倪云虎.网络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庆功,杜传忠.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绩效与政府反垄断改革[J].东岳论丛,2006,(6)

[3]王庆功.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市场与《反垄断法》的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

[4]杨培祥.网络经济下垄断与规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篇4

1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能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在均衡点上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是最小的亏损,这取决于均衡价格是大于还是小于SAC。在企业亏损时,只要均衡价格大于AVC,企业在短期内总是继续生产的;只要均衡价格小于AVC,企业在短期内就会停产。2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 3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必定存在一个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它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是相等的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可能获得最大利润,可能利润为0,也可能蒙受最小亏损

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一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表示厂商的利润为零;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相交,表示市场的供求相等。5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MR=LMC=SMC;AR=LAC=SAC 2.论述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条件(P85图)。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生产中,市场的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给定的,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分为五种情况,如图所示。图中的E0,E1、E2分别是厂商在五种情况下的短期均衡点。由三个短期均衡点出发,可以分别找到市场价格为P0、P1、P2时,厂商所选择的满足MR=MC的均衡条件的产量顺次为Q0、Q1、Q2。第一种情况:,厂商获得利润。第二种情况:,厂商利润为零,但获得全部的正常利润。SMC和SAC曲线的交点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第三种情况:,厂商亏损,但继续生产。此时,厂商的全部收益在弥补了全部的可变成本以外,还可以弥补一部分不变成本。第四种情况:,厂商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S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第五种情况:,厂商亏损,停止生产。此时,厂商的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就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

总之,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P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得到最小的亏损。

在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调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即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完全竞争厂商就是在以上的调整中达到长期均衡的,这一过程可用图6-11予以说明。

总之,完全竞争厂商是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最低点实现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其中,P(AR)=LMC=SMC,P(AR)=LAC=SAC。(P87)3.试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和应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行为。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

财政政策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中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时政府就要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使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增加投资,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中存在通膨的压力,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政府这时就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能抑制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率)可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公司收入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这样也能抑制总需求。(1)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2)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3)结合中国经济状况论部分可自由发挥,论述正确即给分。

4.说明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供给量变动是指只有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假设不变。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变动反映为供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也就是说,一条供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到该供给曲线上其他各点的移动是供给量变动,它表明当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时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点向左下方移动表明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点向右上方移动表明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

供给变动是指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如厂商的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在供给曲线上,供给变动反映为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也就是说,一条供给曲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是供给变动,它表明在同一个价格水平上,当除商品本身价格外的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商品的供给量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表示为供给增加,它表明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的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表示为供给减少,它表明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的供给量减少

为了区别商品本身价格和其他因素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微观经济学提出了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量变动是指只有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假设不变。在需求曲线上,需求量变动反映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也就是说,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到该需求曲线上其他各点的移动是需求量变动,它表明当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时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点向左上方移动表明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点向右下方移动表明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变动是指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如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或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在需求曲线上,需求变动反映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也就是说,一条需求曲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是需求变动,它表明在同一个价格水平上,当除商品本身价格外的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表示为需求增加,它表明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表示为需求减少,它表明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减少。

5.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假定在社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C+S(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引入政府部门,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G,则Y=C+I+G。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T),则Y=C+S+T。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G=C+S+T,即I+G=S+T,移项后I-S=T-G,T-G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正是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上式可写为I=S+(T-G),此时,如果私人储蓄不能满足私人投资需求,则可用公共储蓄弥补。

(3)引进国外部门,模型中,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家庭的商品与劳务,向政府交纳关税,构成总需求中的出口(X),政府、厂商和家庭购买国外部门的商品与劳务,构成总供给中的进口(M)。于是,社会总需求Y=C+I+G+X,社会总供给Y=C+S+T+M。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G+X=C+S+T+M,移项后,可变为(I-S)+(G-T)=M-X,左边为储蓄缺口与政府预算缺口,右边是贸易缺口。如果出现I>S,G>T,则扩大进口与引进外资弥补缺口,这就是“两缺口模型”。6.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GDP与GNP的关系和五个总量的关系

.答:(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是在国外的本国公民获得的收入和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获得的收入之差。这个值为正值时,GNP>GDP,为负值时,GDP>GNP。(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3)国民收入=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工资和薪金+企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个人利息收入+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7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以弥补收入与消费的缺口,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就业理论要点可概括为如下定理:(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准,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根据上述第一条定理)。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D1)和投资支出(D2)两部分构成的(D=D1+D2)。

(4)在均衡时,总需求(D)等于总供给(Z)。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D2=Z-D1)。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因此,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7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S=800。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与Y;(4)双重均衡时,C、I和NX。

.(1)由Y=C+I 得 Y=1000+0.8Y+500,均衡收入Y=7500,C=7000,S=500(2)均衡时Y=7500,则存在1000的存货(3)由Y=C+I 得 △Y=2500

(4)Y=15000,S=500;△Y=5000

(5)消费函数是C1时,乘数为5;消费函数变成C2时,乘数为10 8.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交换达到均衡并不能保证生产也同时均衡,生产达到均衡同样也不能证明交换同时也达到均衡。要使生产与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使生产与交换同时均衡的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即: MRTXY= MRSAXY=MRSBXY

借助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对这个均衡条件作进一步的说明。从社会既定的资源状况出发,假定社会资源已经达到了最优配置,于是可以得到生产的契约曲线,我们将其转换为图8-5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TTˊ线。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给定一种产品,如X产量的前提下,另一种产品Y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尽管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资源配置的最优点,但是每一点X、Y两种产品的相对产量不同,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决定一个交换的一般均衡图形。9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暴利采用不当手段破坏秩序等等。

10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

(1)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外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选择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G·A)对旧车交易中总是坏车充斥市场的状况作了理论分析。(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非对称信息。他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3)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指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的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一旦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市场竞争与反垄断 篇5

内容提要:进一步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在国家经济命脉部门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和廉洁高效的政府,从制度上消除腐败并以此凝聚民心,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两个比较急迫的问题。第一,受到需求方面的严重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对就业、收入和收入分配形势产生了持续的压力。第二,市场秩序混乱,妨碍社会公正的普遍实现,对人民群众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信念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能不能顺利解决两大问题,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进-步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在国家经济命脉部门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关键之举。

政府垄断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及其体制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国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在原先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已经展开,按照价格机制配置的经济资源,其范围和深度都大大增加。我国各类经济主体凭借各自掌握的资源在市场上追逐收益、福利和利润,正在成为新的经济行为准则。

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垄断经营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主要表现是,原来由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享有决策自主权;在许多命脉部,独家国有公司垄断经营的格局正在变成数家国有公司之间的“寡头垄断竞争”:虽然还是政府定价为主,但是价格形成开始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在许多命脉产业的边缘地带和有关联的产业环节,非公有经济包括外资开始进入。所有这些,使得我国原先政府独家垄断经营的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开始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投融资和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但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性垄断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呈现了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严重障碍。无论政府垄断命脉行业和部门在过去有多么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务。我们必须看到,打破政府行政垄断、在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开放市场竞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和廉洁高效的政府,从制度上消除腐败并以此凝聚民心,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有必要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要解决的破除行政垄断问题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市场的集中和垄断。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市场权力的私人公司,防止这些私人公司通过合并、杀价、价格联盟以及将在某一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扩大到其他市场等手段,损害消费者和小公司的利益,阻碍创新、服务质量改善和技术进步。对于发达国家实行反垄断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关于反垄断法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加以密切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行政垄断问题之前,中国不宜贸然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更不宜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垄断混为一谈。

也必须指出,当前和今后我国从制度上消除行政垄断命脉产业的根源,在实际操作中将不可避免地触犯相当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常常与“国家经济安全”、“意识形态”、“政府监管”、“公共利益”以及“国家竞争力”等等名目纠缠在一起,难以识别和区分。因此,破除政府垄断的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为此,有必要将改革目标的明确与实施的分步和渐进很好地结合起来。当前,应该从刺激投资的效果可能比较明显的基础产业部门开始,从中国加入WTO协定已经做出承诺的领域入手。

一、我国“反垄断”实践的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国有经济改革、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早就遭遇了“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改革攻坚战。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着手开放原来半军事化管理的民航业,实施独立核算的公司化经营,组织多家竞争,引进市场机制。90年代后,开始了电信和邮政体制的改革,并提出电力、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和营运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根据已有的改革实践,以下概略地讨论我国在这些部门开放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1、开放市场、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基本方针

我国的基本经验是,以试验、探索、渐进的办法逐步证明原本国家垄断的命脉部门也是可以并应该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和开放市场的。在思想冲破禁锢的态势下,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基础设施部门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经济特征,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层次上引进市场竞争。以电信为例,早先的认识是增值业务可以开放竞争,但基础电信业务不适宜开放。但是,开放电信增值业务的良好效果鼓励我们探索开放基础电信业务的竞争,进而又探索开放基础通信网络的市场竞争。这表明,基本方针对头,就会产生逐步推进的力量。否则,全国六、七家电信营运商拥有独立网络、互相竞争又互联互通的格局,是不可能出现的。同样道理,航空、铁路、电力的市场开放,都是分层次、分环节展开的。

2、政企必须分离

国家垄断的实质是政府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注意美国的管制改革的经验,而必须同时注意西欧国家改革国有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计划体制的“行政全能”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特别是命脉部门的经济活动,已经高度行政化甚至军事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成立一些附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挂牌公司,断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司与承担市场秩序管理的政府部门之间,有清楚的、制度性的界分。1993年我国政府决定成立联通公司来与中国电信开展竞争,方针是正确的,行动在全世界看也相当领先(其时,新加坡和香港还没有类似行动),但是,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程度到还远不尽人意。我国对原邮电部实施改革,电信重组的力度举世瞩目,表明政企分开对于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结构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政企分开为未来的市场秩序奠定了制度基础,防止政府的管理权力与市场利益搅在一起。

3、价格机制是关键

传统的观念把基础设施部门排除在市场竞争的体系之外,就是作为命脉部门的经济资源配置不应该以价格机制为归依。基础设施部门的供求远离市场竞价的基本原则,主要靠计划价格加数量配给来调节。结果,我国基础设施部门长期以来就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实际上已经表明,用行政定价这样笨拙的办法,是不可能在技术变化加速、分工体系日益复杂的条件下,把基础部门与它们形形色色的“客户”有效连接起来。基础设施部门无疑是有特殊性的,但是,它并没有特殊到可以使价格机制失效。多方竞价的体制看起来很“乱”,但惟有如此,才能灵便地调节供求,适应技术和市场千变万化的需要。

4、开放市场与竞争主体的产权改革并举

任何行业里私人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出现竞相杀价、争取顾客的行为。但是,一旦市场参与者的出价在边际上等于其经营成本时,在理论上这家公司就只好退出竞争,因为再低的价格就意味着“亏本”。在市场实践中,就表现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收购缺乏进-步成本优势公司的资产,引发兼并。或者相对弱势的公司主动转业,另谋出路。这表明,公司资产的产权在市场活动中并不是无所谓的,而是竞争行为的约束。有效的产权制约不但引发有效的市场竞争,而且控制竞争的“度”,并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调整结构”。

国有公司的经营权在公司管理层,公司经营好坏与管理层和工人的利益直接相关(程度依改革的进度而定)。从这一点看,进入巾场竞争的国有公司与任何私人公司是类似的,都具有从事经营竞争的动力。但是,国有公司资产的“老板”是政府(并且分散由若干不同的政府部门按照等级制原则控制),远离市场,难以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决策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并且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拥有资产的利害关系非常间接。-旦市场形势涉及资产的价值和安全,政府难以做出灵敏、快捷和合理的反应。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才出现国有公司“杀价直至亏损”的行为,而政府不免在“行政定价的僵化”与“开放价格但国有资本大幅度亏损”这两极之间进退失据。

因此,“开放市场与产权改革”必须并举。这里所谓产权改革,就是变清一色的国有公司为股份化公司,而国家不但有必要出让、转售一部分国有股权,而且要考虑出售控股权,甚至全部股权,主动变成小股东或者全面退出。否则不可能从制度上解决上述矛盾。至于是否叫“私有化”,是一个综合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考虑的词汇选择问题,与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行为的约束和逻辑没有任何实质关系。

5、在改革中兼顾投资人、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基础设施部门开放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在动态中兼顾投资人、经营公司和市场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协调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投资人包括政府和非国有的境内外各种资本主体。我国的经验是,政府必须取改善基础设施产业整体投资环境的立场,而不是取仅仅保证政府投资最大回报的立场。政府只有保护所有投资人的利益,才能保护自己作为部分投资人的利益。另外,当代世界强国的政府都是靠税收过日子,没有一个靠政府投资的资本收益过日子。政府靠投资取利,或者把政府资本的赢利目标放在首位,与民争利、破坏市场秩序、动摇民间投资信心,从长远经济增长来看,一定得不偿失。

境内外私人资本投资到原本政府垄断的产业部门,有复杂的动机和预期。中国的经验是,香港,甚至欧美主流资本市场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将政府公司的市场垄断权作为投资的目标,并期望借此分享高额的行政垄断租金。但是,一旦政府政策调整,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改变定价政策,原先可预期的垄断公司的高额利润就可能在竞争中烟消云散。就是说,这类投资人除了承担一般的风险,还要承担一项特别的“触礁风险”:他们在做投资的决策时,预期有一大片肥水(垄断利润)将流进他们的腰包,但是等到投资到位以后,不但肥水消失,而且水落石出,使得他们的投资“触礁”。

在一个基本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触礁风险”难以避免,如何应对就值得认真研究。矛盾在于,如果强调“投资风险自负”原则,不但容易引发二级市场的股价震荡,而且增加投资人对未来的疑虑;如果“迁就”投资人分享垄断利润的预期,放缓基础设施产业开放市场的步伐,势必抑制市场需求的扩张和消费者利益。我国手机“双向收费”政策的调整引起的香港股市动荡以及后来的“套餐计划”调整了公司、投资人和客户之间的利益,是处理“触礁风险”的一个重要案例。这里最重要的教训是只能在开放市场的总政策下兼顾各方利益。为了矫正预期的偏差,政府应该对基础设施部门的市场开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像WTO协定一样,事先公布开放市场的大致步骤和时间表,引导各方建立“市场总要逐步开放”的合理预期,并可根据政策实施的时间表来盘算各自的利益和选择策略。如果时间进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调整,比如开放的步骤加快或开放力度加大,就应该考虑像新加坡和香港政府提前开放电信市场时的做法一样,给予公司及其投资人适当的财务补助,减少其“触礁损失”。

6、逐步改变政府的工作重点

在基础设施产业开放市场竞争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都不尽相同。我国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是,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尽最大努力消除行政惯性和利益惯性的不利影响。同时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要求,改变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对政府官员的素质要求。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实际做法是政府包办命脉部门的投资和营运,所以,要开放这些关键产业部门,非由政府来充当“第一推动力”不可。我国民航、电信体制已经发生的改革,铁路等部门正在酝酿的改革,无一不是由政府主动发动的。经验表明,一个具有改革开放意识的中央政府可以凭借其权威大大节约解放思想、提高共识、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发议论)的成本。中央政府开放市场的坚定决心和意图,是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基础。

在一个产业部门由一家国有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之后,政府要主动考虑放开对价格的行政管制。必须明确,价格竞争是全部市场竞争的基础;允许数家公司彼此竞争经营、又由政府对定价机制实行行政性的审批和管制,是不可能收到按照经济合理原则配置资源的效果的。对于开放价格后可能引起的企业亏损,甚至行业亏损,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通过增强企业的资产产权约束、加强市场重组来解决问题,而不要退回到政府控制价格的老路上去。随着经营职能向竞争的经营公司的转移,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对公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重要的是,无论是关于公司资质的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要逐步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

经验还表明,仅仅有中央政府开放市场的战略决心,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具体部署、落实细节并解决转型中无数具体问题,开放市场的大政方针是不可能自动得到贯彻的。但是,主管部门多年的行政惯性以及管制权力在市场条件下的“货币化”,甚至“资本化”趋向,容易形成严重的障碍。为此,在开放大产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在政府系统强调政治纪律、强调令行禁止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总方针,坚决要求一切政府管制部门与所管制行业的任何企业实行人财物完全脱钩。政府和政府部门从一切直接的市场活动退出,是政府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消除转型时期腐败的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的设置以及文官的素质要求必须随命脉产业部门的市场开放而变化。总的趋势是,直接控制产业活动具体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的政府机构要逐步缩小直至完全消亡,而监督产业部门和企业活动是否符合由法律界定的抽象规则的政府部门要逐步增加和加强。为此,必须适时调整相关部门官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熟知产业部门技术经济、具有“动手能力”的干部要转向企业去工作,而需要更多具有监督能力、具有相关抽象规则知识的官员到政府监管部门工作。必须理解,在政府部门集中了大量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干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在开放市场、政府改变职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更多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专家到政府

部门工作。

二、“反垄断”政策面临的主要选择和约束

1、开放市场的总框架

在加入WTO的谈判和协议中,关于开放我国基础设施部门市场竞争的问题,事实上已经破题。为此,总的说来不必另起炉灶,单独确定“反垄断”的经济纲领。但是,对外市场开放引起的既得利益的重大调整,有可能激发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酿成某种复杂局面。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防范,建议近期要适当强调“对内开放”。所谓对内开放,就是那些长期由政府以国有经济形式垄断的产业部门和市场对国内非国有经济成分开放。对内开放的程度,拟等于或者高于中国在WTO协议中承诺的对外开放的程度。

在实施对内扩大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借鉴、照搬我国加入WTO过程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内开放必须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如同改革开放、加入WTO等重大决策一样,扩大对内开放市场先要有关于我国和世界大势的战略判断。必须由战略判断来指导战术细节的选择,而不能颠倒过来,由操作细节来决定选择大政方针。特别要防止各种局部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纷繁的“专家意见分歧”绞在一起,失去对大机会和大趋势的把握。

2、明确政府退出市场的顺序

在各大产业部门,政府退出的具体步骤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已有的国际国内经验,可以确定如下一般顺序:(1)充当开放市场的第一推动力,实行政企分开,组建数家竞争性公司;(2)从行政定价转向市场定价(3)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的力度,特别是消除市场准入方面的所有制歧视;(4)政府转向无所有权歧视的经营公司的资质管理、牌照管理和行为监督;(5)培育多种非政府管制的控制机制,包括竞争者的互相监督、行业自律、消费者及其组织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逐步减轻政府管理市场的行政负荷;(6)加强法治意识和实践,使我国历史上的“民举官纠”传统,在现代民商法的轨道上得到发扬光大。

3、考虑多种市场准入的形式

民航可以组建数家彼此竞争的营运公司,电信可以形成并行的基本网络,但是机场、铁路和编组站以及电力的传输网怎样“数家竞争”,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经验看,我国可以更多地考虑多种市场准入的方式。主要是:

替代竞争。比如所有运输工具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因此,看起来只有“一个”的铁路网,事实上与公路、航空、水运等一样,也是有竞争对手的。消除对“替代服务”的限制,将各类交通手段之间方便地连接起来,可以消除和减轻“独家”的垄断行为。

投标性竞争。对于替代效果相对很弱的产业,例如电力传输网,可以考虑“多家投标进入”的竞争。就是说,电力网是只有一个,但是谁获取经营权是可以数家竞争的。独家的“在位营运商”因为迫于潜在竞标者的压力,其行为与永久性的独家垄断商的行为是不同的。当然,投票程序、中标原则和标期的设计要经过很好的论证。

在法律上开放准入。这种模式的含义是,法律并不禁止多家进入,只是因为新进入者要支付庞大的沉没成本,所以假设预期的收益抵不过成本,市场上就没有第二家竞争公司。这种模式与在法律上只准一家垄断的模式差别在于对在位商构成潜在竞争压力,一旦在位垄断商价高质次达到一定限度,潜在进入的预期收益将上升,竞争就从潜在的状态转变为现实。

4、政府管制机构的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制的重点逐步缩小

为了充分发挥替代竞争的作用,政府管制部门的设置要逐步超越按照计划管理产业生产时代的界线,例如,对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各式交通的分别管制,要逐步被对整个交通部门的综合管制代替。后者不但要处理每个交通市场开放的个性问题,还要监管各个交通市场之间妨碍替代性竞争的那些行为。又如,在电信与电视传播之间,各种能源市场之间,都有替代性竞争的可能性存在,要跨越目前政府部门的设置,加以综合管理和利用。但是,政府对大交通市场、大通信市场以及大能源市场的管理,重点却越来越集中,就是从直接的市场准入审批和价格管制退向管理竞争者资质、依法监督行为。

5、逐步扩大法院对市场管制的介入

为了更有效地妥善处理基础产业市场里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把目前“政府管制部门对应被管制市场和企业”这样单一的“上下垂直关系”,逐步改成更多样化的产业利益纠纷的解决机制,形成包括行政管制、法院裁决、市场自组织的仲裁,以及庭外和解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复合体系,提高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质量,防止矛盾的积累和问题的拖延,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增加利益协调的程序性权威。为此,建议考虑在相关法规修订、重立的过程中,增加设置专业的市场法庭,比如通信市场法庭、能源市场法庭、交通市场法庭,专门受理这些市场管制中发生的政府管制部门与公司和消费者在管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既限制行政管制的权力、防止管制权力的滥用,也减轻行政管制的负荷和压力,为管制消亡准备条件。

6、为市场重组留有空间

基础设施行业的竞争局面一旦形成,要因势利导,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明确,政府为了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可以组建若干家经营性公司。但是,多家竞争的公司一旦组建,特别是相继进入资本市场之后,进一步的重组(包括分拆与合并)可能成为一项常规事件,要随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完全要政府来定夺公司的进一步重组,可能让政府的决策负担过于沉重,又容易导致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这件事情上,政府应该“善始”,却不一定“善终”。要更多地按照公司法和其他市场法规,将基础产业市场的重组交给市场去解决。以民航、电信为例,因为开放市场竞争的尝试较早,现存的市场结构、公司定位包括业务划分,都要不断随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完全指望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完成全部重组。

7、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来补偿“触礁损失”

制定一个对内对外开放市场的时间表,有助于建立投资人、营运公司和消费者对未来变化的合理预期,有助于持续融资。但是,未来经济局面的变动包含许多变数,其中一部分不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控制。一旦情况变化,对各方预期的利益可能发生重大影响。为此,按照国际经验,要建立必要的财务补偿机制。由于开放市场是全社会收益的事项,由此发生的费用一般要由政府的财政来担负。但是,在政府财力不宽余的时候,或者需要补偿的金额超过政府财力,就会发生“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

浅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篇6

(一)垄断协议的概念、特征

垄断协议,也称限制竞争协议、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具有以下特征:

1、垄断协议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

2、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垄断协议为广义概念,泛指当事人之间通过意思联络并取得一致后而形成的协议、决定和其他协同行为。根据2010年12月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认定其他协同行为,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经营者的市场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2)经营者之间是否进行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3)经营者能否对一致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外,认定其他协同行为,还应当考虑相关市场的结构情况、竞争状况、市场变化情况、行业情况等。

3、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经营者达成固定价格、划分市场、限制数量等内容的垄断协议,旨在避免竞争风险,实施市场垄断,牟取不正当利益,是对竞争最直接的破坏。

(二)垄断协议的分类

1、根据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关系,一般将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2、从我国执法体制的角度,垄断协议还可分为价格垄断协议和非价格垄断协议。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l 2月发布的《反价格垄断规定》对阶格垄断协议进行了界定,即指在价格方面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除价格垄断协议以外的其他垄断协议为非价格垄断协议。价格垄断协议由国家发改委依法查处,非价格垄断协议则由国家工商局依法查处。

(三)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根据《反价格垄断规定》,上述限制条件主要包括:(1)固定或者变更价格变动幅度;(2)固定或者变更对价格有影响的手续费、折扣或者其他费用;

(3)使用约定的价格作为与第三方交易的基础;(4)约定采用据以计算价格的标准公式;(5)约定未经参加协议的其他经营者同意不得变更价格等。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限制数量的垄断协议包括限制商品生产数量和限制商品销售数量两种形式。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不得就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以限制产量、固定产量、停止生产等方式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限制商品特定品种、型号的生产数量;(2)以拒绝供货、限制商品投放量等方式限制商品的销售数量或者限制商品特定品种、型号的销售数量。

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就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划分商品销售地域、销售对象或者销售商品的种类、数量;(2)划分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采购区域、种类、数量;(3)划分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供应商。

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联合抵制交易。

(四)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

1、维持转售价格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价格)。实践中,多为供应商对销售商的最终销售价格进行固定或者做出不得低于某一价格水平的限制。

2、地域或客户限制。所谓地域或客户限制,即供应商对不同销售商的销售区域和对象进行划分,严禁销售商越界销售。

3、排他性交易。排他性交易也称独家交易,通常包括一个或者一系列协议,其中约定供应商同意在特定的地区内向销售商独家销售商品,或者销售商同意只从供应商购买用于转售的一类商品,或者双方当事人相互承担上述两个方面的约束。

【例题】下列协议中,哪些属于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A、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B、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C、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D、供应商对不同销售商的销售区域和对象进行划分,严禁销售商越界销售答案:AB

解析:《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两项。

(五)对垄断协议的豁免制度

1、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获得豁免:①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②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③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④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

利益的;⑤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⑥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提示:除上述条件⑥外:经营者同时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2、禁止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订立或实施反垄断法所禁止的垄断协议。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法律禁止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的行为具体包括:(1)制定、发布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行业协会章程、规则、决定、通知、标准等;(2)召集、组织或者推动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等。

【例题】根据反垄断法律的规定,对于特定种类的可豁免垄断协议,经营者应当证明所达成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下列各项中,属于上述特定种类的可豁免垄断协议的有().(2009年新制度)

A.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垄断协议

B.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垄断协议

C.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垄断协议

D.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垄断协议

答案:ABC

解析: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禁止的垄断协议的规定:(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

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属于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六)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1)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2)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2、宽恕制度

宽恕制度是指,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对其宽大处理,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其处罚。在宽恕制度的具体适用中,主要有两个具体问题:

(1)“重要证据‘’的界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中所谓“重要证据”应当是能够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启动调查或者对认定垄断协议行为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证据,包括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涉及的产品范围、达成协议的内容和方式、协议的具体实施情况等。

提示:国家发改委于201 0年1 2月发布的《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中关于宽恕制度的规定则将“重要证据”界定为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价格

垄断协议具有关键作用的证据,并未把对启动调查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证据列入。

(2)区分情况减免处罚的具体规则

上一篇:励志教育国旗讲话下一篇:站点的申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