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乡规划管理规定(共8篇)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因公共利益需要修改城乡规划,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变更规划条件。因依法变更规划条件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经依法许可后不得随意修改。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要求修改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公告,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经审查符合要求且确需修改的,可以变更规划许可。
因变更规划许可给相关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受法律保护。
规划许可依据的批准文件被撤销、撤回、吊销或者收回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相应的规划许可。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作出的规划许可。因变更或者撤回规划许可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许可,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城乡规划的实施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经组织专家论证并公告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项建设,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前,应当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配套等需要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涉及临时用地的,应当提交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临时用地批准文件。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十三条 临时建设应当依照规划许可建设和使用,不得转让或者改变使用性质。
临时建设应当在许可的使用期满后自行拆除。在使用期限内,因城乡建设需要拆除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自行拆除。
第四十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对建设工程予以核实。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当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有关部门不得予以竣工验收备案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办理规划核实手续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规划实施情况予以公示。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7日。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等市政工程,相关市政管线敷设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类管线应当同槽同井。
第四十七条 中心城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架空的高压电力、路灯照明、通讯、广播电视等管线应当逐步改造为地下敷设。
第四十八条 以拍卖、招标等方式依法处置不动产的,负责处置的机构应当事先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实标的物所附着地块的相关规划要求。
第四章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定期报告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接受监督。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向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接受监督。
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对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 违法制定或者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法作出规划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规划许可。因撤销规划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由原许可部门依法给予赔偿。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未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进行建设而不予查处,或者不依法处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接受社会公众对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的监督。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依法处理。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理举报的有关部门不得泄露举报人的身份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五城区及其他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设的制止、拆除等查处工作,执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规划督查意见和决定。
五城区及其他区(市)县违法建设查处纳入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管理的,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依法追究责任:
(一)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按本条例规定编制,或者擅自下放城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权限的;
(二)未按本条例规定的程序组织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三)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修改城乡规划的。
第五十六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依法追究责任:
(一)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
(三)未按法定程序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
(四)未按规划核发选址意见书的;
(五)未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乡村规划提出规划条件的;
(六)批准变更的规划条件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乡村规划的、未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未予以公示的;
(七)未按规划条件审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
(八)未依法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予以公布的;
(九)同意修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前,未按规定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十)未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对建设工程予以核实的;
(十一)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前,未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并公告的。
第五十七条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未取得城乡规划相关证书或者违法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项目,办理相关手续或者提供相关服务,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依法追究责任:
(一)对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单位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文件的;
(二)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未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擅自修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三)不依据经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图的。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以及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要求核发施工许可证的;
(四)未按照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制定详细规划,以及未按照详细规划批准设置广告的;
(五)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建设工程予以竣工验收备案的。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建设工程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相关内容核发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换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
(六)对未按照规划许可载明的房屋使用性质向申请人核发有关许可或者营业执照的;
(七)对当事人不执行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不按要求及时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实行强制拆除等措施的;
(八)对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等,未经规划核实并报送竣工验收资料,予以审计的;
(九)对违法建设提供水、电、气、通讯等相关服务的。
第五十八条 城乡规划编制、勘测单位采取隐瞒真实情况等手段编制城乡规划、进行勘测,或者提供虚假城乡规划、勘测成果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勘测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原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在原发证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中止在本市的执业活动。
第五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申请规划许可或者规划核实合格证件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以合同约定的勘测、建筑设计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尚未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规划核实合格证件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规划许可或者不予规划核实的决定;已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规划核实合格证件的,应当予以撤销。
勘测、建筑设计单位提供虚假勘测、建筑设计成果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原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在原发证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中止在本市的执业活动。
第六十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完善手续,处以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建(构)筑物或者没收因转让、经营建(构)筑物所得收入,可以并处以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未取得规划审批手续在居住建筑区划内擅自新建、改建、扩建配套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减轻处罚:
(一)经核实未侵害公共利益;
(二)业主大会和利害关系人同意;
(三)符合管理规约的约定。
第六十一条 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完善手续,处以违法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其中,未增加建筑面积的或者无法计算工程造价的,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违法建(构)筑物或者没收因转让、经营违法建(构)筑物所得收入,可以并处以该违法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在乡、村规划区内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区(市)县人民政府督促,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以临时建设工程造价50%以上100%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划许可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擅自改变临时建(构)筑物使用性质的;
(三)临时建(构)筑物超过许可期限不自行拆除的。
第六十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报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对无法确定当事人的违法建设,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共媒体以及在违法建设所在地,对强制拆除决定书予以公告。自公告发出之日起60日后仍无法确定当事人的,市或者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实施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核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相关规划许可或者撤回已作出的规划许可:
(一)妨碍、阻挠城乡规划监督检查活动;
(二)拒不执行城乡规划监督检查意见;
(三)逾期不履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市或者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对正在进行的违法建设,责令停止建设而不停止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扣押其施工设施设备;违法建设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应急或者临时措施,强行制止违法建设,消除违法结果。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规定。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中心城区是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五城区以及其他区(县)伸入外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外侧500米生态保护带以内的地区。
本条例所称公共开敞空间是指规划道路、铁路、广场、公共绿地、市政基础设施走廊、河道等区域。
本条例所称公共开敞空间功能配套性建(构)筑物是指公益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需要配建的具有使用功能的建(构)筑物。
本条例所称县城是指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区。
本条例所称重点镇是指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确定的重点小城镇。
本条例所称一般镇是指除县城、重点镇以外的其他建制镇。
在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们围绕规划的目标、重点问题及应对举措;新形势下无线电管理的主题和内涵;省级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指导意见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积极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言献策。
刘利华在认真听取了与会代表的发言后, 全面总结了无线电管理“十二五”规划的成果和经验, 深入分析了无线电管理工作及“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对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刘利华说, “十三五”规划编制和落实,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不仅是为了应对挑战, 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仅要立足当前, 更要谋划长远。因此, 在规划编制中要着重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加强统筹协调,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以往多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和经验, 在规划的主体内容上实现再创新发展;要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的衔接, 充分发挥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电技术应用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服务支撑作用。二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是宏观性和指导性的规划, 各省 (区、市) 无线电管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所以两种规划要有区别, 地方规划的编制要在兼顾全局的同时, 体现出区域的差异性。三是要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兼顾全面的关系。规划涉及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频率管理、台站管理、无线电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建设、技术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但规划的编制要在兼顾全面的同时, 突出重点, 要着重凸显未来五年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主体工作。
突出中心工作, 解决好五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十三五”期间频率资源管理精细化的问题。无线电管理要树立以频率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思路, 紧贴我国经济建设实际, 主动服务生产企业, 使无线电技术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的驱动力;进一步满足各行业、各部门, 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下一代移动通信”和国家重大工程用频需求。二是要解决好无线电台站管理规范化的问题。深入推进无线电台站的属地化和规范化管理, 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数量庞大、层出不穷无线电台站设备实现有效管理;使用信息化手段, 如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 做好台站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做好对讲机、业余无线电台、水上电台等无线电台站管理。三是要解决好空中电波秩序维护问题, 认真做好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十三五”时期, 要持续加强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 加大设备管理, 对非法台站做到从“源头”治理;要进一步加强对重要地区、重要业务、重要频段的无线电监测, 及时查处干扰, 不断完善航空、铁路等专用频率保护长效机制。四是要解决好技术设施监管能力建设的问题。要加强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 推进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向“监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数据/接口标准化”、“信息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监管能力建设, 特别是要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 完善和加强无线电管理频谱监测、干扰查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我国无线电管理技术设备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完善产品体系, 在满足国内无线电管理工作需求的同时, 积极“走出去”, 开拓国际市场。五是要解决好无线电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要继续加大无线电管理人才培训力度, 完善无线电培训体系;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演练, 提升实战能力;要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能力综合的无线电管理专家队伍, 为无线电管理事业提供长效智力支撑。
关键字:农村经济发展; 交通现状;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公路,是指按照国家、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验收合格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县道,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所辖行政区域内主要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和省道的县际间、连接国道和省道的重要公路。乡道,是指不属于县道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往所辖行政区域内乡(镇)的公路,乡(镇)际间、乡(镇)与外部连接的公路以及具有重要联网功能的乡(镇)通往行政村的公路。村道,是指不属于乡道以上的乡(镇)通往行政村、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近几年来,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农村公路里程也随之有了显著增长,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可通公路的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但是我国农村公路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公路规划建设不合理,建设资金无保障,技术等级低,路况差等现状令人堪忧。尤其农村公路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县乡道路上的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农村群众的人身安全。
我认为农村建设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合理的规划才能够做到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其次要严格按规划稳步施行,如果有了规划,却不能严格的按规划实施,那么规划也就成了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鬼话”了。所以,制定规划和按规划严格管理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在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建设存在着几大问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排水、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是农村社区型基础设施的软肋,也是埋藏在农村居住环境中的最大环境隐患问题。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国家标准,道路交通建设与村镇建设的不协调导致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家庭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可靠来源,“人畜混杂”又是农民多支医疗费的祸根,甚至可能酿成城市和乡村大规模传染病。因此,农村“人畜混杂”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公共安全问题。生活垃圾不科学的处理方式已经给农村和城市饮用水造成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结构日趋多样,农村建设存在消防、防洪和卫生免疫方面的协调问题,缺少村庄规划指导,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从成都市周边农村的情况来看,全市农村地区新建和公路建设也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农村公路覆盖区域广、里程长、路段环境复杂的特点给全市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带来严峻形势。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频发,从交通事故趋势看,虽然近几年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呈现递减的趋势,但所占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比例却在上升,说明在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逐年减少的良好形势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跟不上全市道路安全的步伐,而成为一个新的突出问题,亟需引起广泛关注。
二、发展与环境问题
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护资源这一矛盾在农村建设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所以,我认为发展与环境的必然矛盾只有通过合理规划来平衡和规避。经济学上有这么个理论:粗放型经济和用环境换效益的现象总是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蔓延。所以,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用资源交换效益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环境改善方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组织专门的保洁队伍,形成户聚、村收、镇运、县区集中处理垃圾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村日常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的机制,从运作机制上保证了农村环境彻底告别“脏乱差”的历史。建公厕,填露天粪坑,一批批村庄得到美化、亮化,渔农村绿化面积快速增加;美化旅游区村庄房屋墙体,拆除危房、违章房;村内路灯安装,部分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了十多个大规模猪场的污染治理工程,治理了河道。村庄整治工程使我市渔农村的道路交通水平也迅速提升。
四、农村公路绿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现状、问题
农村公路绿化实施混乱,整体性差。在村村通公路之后,不少农村非常重视公路绿化,然而公路两旁该如何绿化,该栽什么树种,又该如何管理,基本上是各村各自为战,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同一条线路,今年绿化水杉,明年种植意杨,后年补植杜英,大后年再补香樟,不但树枝会向路面扩展,影响交通,而且夏天枝繁叶茂,影响视线,容易诱发交通事故。所以新建、改建的农村公路绿化工程应统一纳入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所需资金纳入工程概算。我们根据“因地制宜,因路制宜,适地种树”的原则,采用“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现状和自然情况的调查,进行路段绿化总体设计,使之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和艺术性,充分满足公路绿化功能要求。
五、资金与规划问题
资金和规划是新农村建设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仅仅是资金,还必须首先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才能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才能保证有限的资金毫无浪费地、分批分期地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才能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才能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成府发〔2009〕3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6月17日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三日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全市农村地区住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城、城镇、独立工矿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农村聚居点建设项目、旧场镇改造、林盘聚居点整治建设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机构)
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全市农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市)县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镇(乡)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村区域内规划建设实施社会监督。
第四条(管理原则)
农村地区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满足《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成都市村镇居民自建房工程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标准。
第五条(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农村村民委员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或镇(乡)政府对农村村民委员会或群众的举报均应按职责和法定程序查处。
第六条(项目业主)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聚集户数平坝地区50户以上、丘区和山区15户以上的农村居住区[点])建设的项目业主可以是项目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及其居住区建设的部门、机构、经济实体,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共同成立的合作组织。
第七条(实施方案编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会同项目所在镇(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编制。方案应载明以下内容:建设方式、用地规模、取得建设用地的方式、原宅基地规模及复垦整理方案、集中居住农民的户数及人数;分期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实施单位等。
第八条(实施方案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报区(市)县政府审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实施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应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选址。
第十条(规划方案设计)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选址确定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包括各项设施配套、建筑形态和户
型以及立面效果图等)。
其他建设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第十一条(村民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上报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规划审批公告)
县级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其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符合镇(乡)总体规划或村规划的应及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要求或审查后要求方案进行重大修改的,应按审查意见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应重新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经批准的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当地村委会公告。
第十三条(用地许可)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均应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其他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可行性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项目报建方式)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可按照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分期实施,各分期工程可作为独立项目报建。社区内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独立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按相关规定单独报建。
第十五条(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应办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阶段)审查。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向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行政性审查和备案。
三层以下的低层建筑,可按照建设规划选用经审定的农村住宅通用图、标准图,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深化施工图设计。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备案,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十六条(施工许可)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应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
“统规统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在办理了质量、安监备案后,项目业主持质量、安监备案表和《建设用地意见书》、《规划审查意见》等文件、材料向区(市)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施工许可证。
“原址自建”和“统规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建设业主应向镇(乡)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镇(乡)政府出具开工通知书,方可动工建设。镇(乡)政府可提请区(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对勘察、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单位(或技术工匠)的资格和施工组织予以审查。
第十七条(质量安全责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责任和义务。施工单位或工匠在与业主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要同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书。
第十八条(质量安全行政监督)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质量,由批准开工的机关负责组织监督检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执行,由县级建设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 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镇(乡)政府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指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乡镇政府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
第十九条(质量安全社会监督)
由镇(乡)政府牵头,建立村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制度。农村村民委员
会可在村组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农民为农村建设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受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委托,进行巡查监督,对巡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所委托的农村基层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竣工验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完工后应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由项目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向区(市)县建设部门办理竣工备案。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需进行综合竣工验收的,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二十一条(报建收费)
农民住宅和居住社区配套的设施建设项目,不得收取报建费。其他建设项目,业主应按当地的相关规定缴纳市政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二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施行日期)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干部职工的目标管理和规 范建设,严格机关管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现结合我局实 际,制定以下绩效管理考核评价办法。
一、考核原则
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民主监督,注重实效、易于操作。
二、考核目标
通过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全局工作人员的业绩进 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产生正面引导和促进。使机关全体 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治庸提能显著提升,工作业绩 达到一流。
三、考核对象
全局考核对象及分类如下:
(一)局除局长外班子成员(局长由市级考核);
(二)局属各科室负责人;
(三)其他干部职工
(四)借调人员(参加所在单位考核,参与我局考核结 果运用)
四、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由共性工作、业务工作、满意度测评三方面构
成。
(一)共性工作。共性工作指标主要依据《公务员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和机关效能建设、机关管 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工作作 风、工作纪律、理论学习、党风廉政等,指标由绩效考核专 班拟订,局党总支研究后确定。
(二)业务工作。业务工作指标主要由《三定方案》规 定职责、年初市党代会人代会任务分解、上级业务部门的要 求、局工作要点等方面确定。
各科室的业务考核指标由各科室拟定后上交各分管领 导审核,局党总支集体研究决定后,下达到各科室,实行“一 科一表”。各科室将局下达的业务指标再根据每人岗位职责 和分工,分解到每名工作人员,并相应确定分值,共同完成 的工作做好分值分配,经分管领导审核后印发到个人,考核 指标做到“一人一表”,便于考核操作。阶段性、突击性工 作和临时交办工作列入业务考核指标。
五、考核方式
(一)局班子成员以外所有工作人员的考核方式采取月 自查、季度考核、考核进行。
1、月自查。被考核对象对照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具体 考核内容及局月、季工作计划,实事求是自我评价。要求每 月30日、每季度末月30日分别填写本月工作纪实、下月工
作计划、下季度工作计划、本季度工作纪实。科室一般工作 人员上将个人计划、纪实交科室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将本 科室计划、纪实上交分管领导审查备案。
2、季度考核。季度考核由领导考核、满意度测评及专 班督查考核三部分组成。
(1)领导考核。
一是分管领导根据各科室考核指标及月计划、月纪实、季计划、季纪实及共性工作情况考核各科室负责人。
二是科室负责人根据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及月计划、月 纪实、季计划、季纪实及共性工作情况考核所属的工作人员。
领导考核计分办法:业务考核得分为【应得分-考核扣 分】÷应得分×60分;共性工作考核得分为 30分-考核扣 分。
(2)满意度测评。测评方式为全员集中相互测评,参 加测评人员为全局所有工作人员。测评分“满意”、“比较满 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次。计分办法为:【“满 意”票数×1分+“比较满意”票数×0.8分+“基本满意” 票数×0.6分+“不满意”×0分】÷有效测评票数×10。
(3)专班督查考核。
绩效考核督查专班于每季末抽样考核,按照领导交办任 务及时开展督查督办,未完成任务的根据细则进行扣分。
3、考核。考核得分由季度均分、年终民主测
评得分两部分构成,分值比例分别占为80%、20%。
(1)季度均分。被考核对象四个季度考核平均分乘以 80%即为季度均分。
(2)年终民主测评得分。测评方式同季度满意度测评,占总分20%。
(二)局班子成员考核
1、季度考核
采取百分制,由三部分组成:所分管科室全体人员当季 度平均得分,取 60%;局长根据平时交办工作落实情况进行 百分制评分,取30%;满意度测评取10分(计分办法同非班 子成员季度满意度测评)。
2、考核
由两部分组成:个人四个季度得分平均值,取 60%;年 终满意度测评得分取40%。
(三)公示审核。局考核督查专班将考核结果公示3天。被考核对象在此期间内如有疑义,可以向考核督查专班申请 复查。
六、直接计分设置
(一)直接扣分设置。季度考核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处理结论的当季度,在得分中直接扣分(同一事件被 多条款追究的,取最高值,不重复扣分)。
1、被局考核督查工作专班抽查发现有违反工作纪律、上班迟到或早退、无故不签到者,在季度总得分中每次扣分。在局办公会上被领导点名批评者,在季度得分中直接扣 2分。
2、凡是个人在业务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产生恶劣影 响的,在当事人得分中直接扣5分。凡是科室或个人被上级 党委通报批评的,所在科室负责人、当事人均在得分中直接 扣5分。
3、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经多次督办不落实造成严 重影响和后果被市委、市政府通报批评的,当事人得分中直 接扣 10分。当事人为科室一般工作人员的,同时对所在科 室负责人扣5分。
4、因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法律制裁或出现 重大责任事故的,在当事人得分中直接扣 15分。当事人为 科室一般工作人员的,同时对科室负责人扣7.5分。
5、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 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考核不合格的,在当事人得分中直接扣 15分。当事人为科室一般工作人员的,同时对科室负责人扣 7.5分。
6、科室管辖范围内出现因工作人员工作失误引起的非 正常上访而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或被宜昌市级以上通报批 评的,在当事人的得分中直接扣 20分。当事人为科室一般 工作人员的,同时对科室主要负责人扣10分。
7、凡被市督查专班督查或问责,影响全局绩效考核结 果的,属性质一般的,在当事人得分中直接扣 10分。当事 人为科室一般工作人员的,同时对科室主要负责人扣5分。属性质严重的,扣分额度参照本条3、4或5款标准执行。
8、凡被市绩效办指明扣发绩效奖对象,局考核专班在 计算绩效奖时严格遵照执行。
(二)直接加分设置。本条款适用于局绩效考核。
1、创先争优加分
(1)凡当年个人被主管局、本市相关部门或宜昌市局 所属机构评为先进的,加 0.1分;被市委、市政府或宜昌市局、省厅所属机构评为先进的,加0.2分;被省住建厅或部 属机构评为先进的,加0.4分;被省政府或住建部评为先进 的,加0.8分。
(2)有关获奖或受表彰情况由局办公室统一汇总核准 后,提交局绩效考核专班评奖加分。
(3)加分直接计入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得分。(4)上所获奖项未加分的可以在本加分。同 性质奖项加分取最高级别分,加分按最高值不得超过 项。
2、特色工作加分。科室特色工作被上级主管单位 评为特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每项加0.2分,所属工作人员 加0.1分;被市委、市政府认可的每项加0.5分,所属工作
3人员加0.25分。
七、考评结果运用
(一)季度绩效奖发放。
1、得分在 95分以上(含 95分)的,按个人得分发放 季度绩效奖:个人季度绩效奖=全局季度绩效奖金总额÷全 局考核总分数×个人季度得分。全局季度绩效奖总额 =市绩 效办核发给单位的奖金总额+单位人员扣罚绩效奖金总额。
2、得分在90-95分之间(含90分)的,扣罚个人10% 季度绩效奖(按1200元计算,下同)。
3、得分在 80-90之间的,扣罚当事人当季度绩效奖,如当事人为科室一般工作人员则同时扣罚科室负责人 30%绩 效奖,如当事人为科室负责人则同时扣罚分管领导 20%季度 绩效奖。
4、得分在80分以下的,扣罚当事人及所在科室负责人 季度绩效奖,并扣罚所在科室其他工作人员50%季度绩效奖,扣罚分管领导50%季度绩效奖。
(二)绩效奖发放。所有工作人员的绩效奖与 考核分数挂钩,即按分值分配。个人年终绩效奖=全局绩效 奖金总额÷全局考核总分数×个人得分。
(三)评先、评优优先。所有工作人员的“考核” 等次均按绩效考核的分数,由高到低确定优秀指标人 员。考核排名前10名的才有对上申报先进的资格。
(四)提拔、推荐、聘用等优先。在符合提拔、推荐、聘用的条件下,绩效考核分数高的优先。外出学习、考察排 名靠前的优先。
(五)“一票否决”。出现“一票否决”的,除取消年终 评先评优资格和年终绩效奖外,对直接责任人个人考核 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并不得晋升职称和职务。
(六)强制分布。领导在考核个人中,严格按照考核指 标评分,不能出现满分情况,同时要写出扣分点。
八、强化责任,加强领导。为了切实抓好局绩效管理工 作,特成立领导小组,小组人员名单及职责如下:
1、局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绩效工作方案 拟定及组织协调。
组 长:谭龙飞
成 员:张 卫 刘 勇 易 扬 张 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张卫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 体负责局绩效管理协调工作。
2、局绩效管理考核督查专班。局领导小组下设考核督 查专班,具体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日常督办与抽查,绩效管 理的信息收集、季度考核、总评,定期通报绩效管理工 作情况等。
责任人:张 卫
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
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
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
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向“资源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现代化城乡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成都市主城区),3圈(中心城、二圈、三圈),6条走廊雏形(南部、成温邛、成青、成龙、成新、成灌),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小城市(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及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重点建立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调水工程及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减灾系统全面强化城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10年,环境质量按照功能区基本达标,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初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分别在40%、35%、38%以上,确保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指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文化设施为载体、多层次、成龙配套的文化网络。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
城镇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避免政出多门;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做到监督有方,奖惩有法,执法有力,协调有度;形成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网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化。
规划发展重点
构建布局合理、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功能互补。
城乡规划满覆盖完善五级结构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工作,深化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综合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的满覆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五级结构(都市区、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
优化产业布局三大圈层三大重点
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一圈层集中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和完善中心城科技文化、商贸、金融、交通和通信中心功能的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发展无公害的都市工业;二圈层集中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点是按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龙泉驿、双流(华阳)、双流(东升)、新都-青白江、郫县(郫筒)、温江(柳城)六大组团,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及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三圈层集中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形成三大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包括彭州、濛阳、青白江以石化、冶金、建材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包括航空港开发区、双流、新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东部工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面,以机械、汽车制造业为主)。
中心城区强化商务金融通讯功能
中心城进一步“退二进三”,不再新增工业用地,现有工业区应提档升级,一般工业逐步向外转移。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商务、金融与通讯功能,逐步建设成都CBD;建好城南、城东两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蜀文化街区。依托锦江生态景观及两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文化单位,建设“锦江现代科技文化带”。以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等为基础,整合会展资源、构建会展之都。
建设与培育4个中等城市和4个小城市
将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县级市建成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将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4个县城建成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分步骤发展市域30个重点镇
重点引导市域范围内30个重点镇(其中优先发展重点镇14个、重点镇16个)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向小城市快速转轨。“十一五”期间,努力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成为城镇人口3万人以上或镇域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的城镇。
坚持“三个集中”的原则,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新居人均住宅面积达50平方米
实现新建农村居住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50平方米,道路硬化100%,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生活用电“一户一表”,清洁能源普及率7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建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
在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42个;在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区内建设“新居工程”小区150个,聚集人口54万人,努力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市)县城市化率达到51%。到2010年,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并启动175个以上,努力使农民聚集度达到40%。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和重点镇要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
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吸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城市和中心镇投资发展;农村新办企业要向城镇集中;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经营活动。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门槛,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内在动力。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采取多种措施,形成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结构体系。
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优化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2000亿元,竣工面积4000万平方米,建设A级住宅、生态住宅200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200亿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率达到100%。
做大、做强建筑业
2010年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达到1400亿元(当年可变价格,下同),年均增长速度为15%左右;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左右。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化发展后劲。
大幅提升城市功能
到2010年,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重点搞好成都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优化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成都铁路枢纽内车站线路布局;基本完成地铁1号线建设任务,五年内完成一期工程(约16公里)并投入试运行,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到2010年,中心城区常规出行日客运量达450万人次左右,出行分担率约达30%以上。加快发展过境交通和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城市公路快捷运输系统,提升市域公路网络,逐步形成便捷、快速的“环状放射”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架构。
对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以外新建城区内原有河道、生态用水渠、排洪渠网的现状、功能必须重新进行清理、规划,并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北、城东风景绿地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及游园30个,特色景观街区10个;继续做好公共绿地建设、污水处理等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城区近郊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成都市对国民教育的资金投入应随GDP总量增长而增长,确保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劳动力从制度上被分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其实行的是不同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二者有明显的界限和区分, 不能随意流动。政府在就业管理上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扮演了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支配者和拥有者的角色。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不仅使得农民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 而且还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悖的。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 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 提高城乡就业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成都市提出了在2008年将全市建成“比较充分就业城市”目标, 当时成都市拥有户籍人口1082.0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43.93万人, 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 城乡统筹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 各级财政投入农民工就业培训补贴资金5342万元;全市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无业农民7.7万人;开展引导性培训33.6万人, 职业技能培训14.3万人;共发放10.78万个《再就业优待证》和1869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城镇登记无地事业农民就业率达70%, 全市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8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12.0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3.05%。近4年来全市城镇新就业47万余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保持在3%以下,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保持近200万人。成都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得到了劳动保障部的充分肯定, 同时将成都列为全国第一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试点城市。成都的经验和作法被劳动保障部誉为“成都模式”。虽然成都统筹城乡就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但也必须清醒得认识到, 成都的统筹城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许多困难和不足, 有待进一步去认识和研究。笔者认为, 成都统筹城乡就业存在如下问题:
(一) 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就业渠道少、就业缺乏稳定性
就业不充分不同于失业, 是劳动力利用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饱满, 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成都市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致可以划分以下两类:一是通过“招工安置”或“自谋职业”在本地企业务工, 开店经商或在当地从事个体经营, 如成都市金牛区的天回银杏园。这种工作表面上看似稳定, 但是一方面这类具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勇气、技能与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另一方面, 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转制、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 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面临下岗与失业;二是外出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装卸等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这类工作是大部分失地农民选择的就业方式, 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季节性或者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使其就业不充分或者直接造成失业。
(二) 下岗人员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低, 就业技能缺乏, 就业竞争能力差
目前, 成都市下岗人员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5.36%。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泉水村有1600名劳动力, 取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 高中文化程度占23%, 初中文化以下的达到70%。这种局面的形成, 既有历史的原因, 更有投资差异的原因。
上图可以看出, 虽然2003年至2005年成都市地方财政支出逐年增长, 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加, 但二者增长速度却不相匹配, 甚至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有所下降, 从2003年的11.33%到2004年的10.37%, 直至2005年的8.77%。这充分说明, 成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教育投入力度亟待加强。
(三) 成都市的就业结构明显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过程, 都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特别是工业化初期, 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但从长期来看, 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 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就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成都市2005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7.68%, 就业比重为38.8%;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42.45%, 就业比重占27.8%;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49.87%, 就业比重为33.8%。与库兹涅茨 (1971) 、钱纳里 (1970) 提出的GDP与就业分布的多国模型相比较, 成都市的第一产业的劳动相对生产率较低, 劳动力相对过剩;第二产业转移劳动力的空间已经不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三、成都市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 理顺政府职能, 创造好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前提条件
统筹城乡就业, 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 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 而是应发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主导作用。其中包括: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 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和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等。
(二)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为统筹城乡就业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社会政策
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内核, 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巨大差距。虽然目前的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阻碍作用正在减弱, 但是由于制度改革不到位以及旧观念的存在, 户口仍然是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定居和享受平等就业权利的主要障碍, 它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社会政策方面的严重差别, 并且已经对农村居民构成了明显的歧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弱化户籍制度的附加内容, 使户籍制度成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
目前附着在户口上的权益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社会保障, 主要是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城市公共服务, 目前最突出的是教育和卫生;三是其他社会福利或补助, 主要是住房补贴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以及城市公用事业补贴等。成都市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后, 在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建立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的综合保险等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制订了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今后还可以逐步解决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补贴和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等问题, 消除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差别, 实现“同城同待遇”, 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体系。
(三)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全方位扩大就业渠道
1.以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为前提,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统计年鉴可知, 2005年末, 成都市个体工商企业与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38.8万人, 数量达到了47万户, 占全社会就业比例的22.4%, 每千人拥有的中小型企业 (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 为22.7户。这一数据表明成都市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2.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 继续壮大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中以劳务型为主的流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 就业门槛低, 容量较大, 适合年龄较大、技术素质不高的下岗职工, 是一、二产业剩余劳动力注入的主要领域, 应成为成都当前安排下岗职工就业的主要阵地。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和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 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 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是缺乏后劲的。因此,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里成都市应将第二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 以进一步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 要实行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行的发展战略, 并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四) 加快教育制度和财政投入制度改革, 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培训与服务体系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建议成都市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 一是加大教育的投入, 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二是建立起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开展适合于城乡服务、城市商贸发展、餐饮、旅游, 简单机械装配等各种专业化的职业培训。
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抓好市、县 (区) 、街道 (乡镇) 、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和工作网络建设, 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免费的培训和就业咨询服务。同时, 建立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劳动力交流制度, 以推介会、招聘会、洽谈会等有效方式, 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邓振, 牟新云.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2]成都就业研究课题组.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研究[J].关注, 2007, (1) .
关键词:成都;城乡发展;梯度分布;统筹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18-05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engdu City
ZHANG Hua-ying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task of Chengdu-Chongqing Experimental Zone. After making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Chengdu during 2001-2005,this paper finds that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19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Chengdu City shows a center-outward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that the economic status of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which belong to developed urban economic circle shows rising trends and that the economic status of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which are far from main city is relatively declining and that th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which have relatively big declining range are Longquanyi District,Qingbaijiang District,Pixian County,Pujiang County and Chongzhou Municipality.
Key words:Chengdu;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gradient distribution;overall plan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分。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机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自觉行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实务界到理论界,都已经把城乡统筹提升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来做成都市各区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评估其城乡统筹水平,对于今后成都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最早研究城乡发展问题的学者之一。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系统地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问题进行了研究。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他在该著作中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人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他提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在(1898)《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明确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缪尔达尔(1957)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成为城市化理论中城乡协调发展的经典理论。他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
从实践方面,麦克·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斯卡利特·爱泼斯坦与戴维·杰泽夫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提出了包括乡村增长区域、乡村增长中心和城市中心的三维城乡合作模型。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与乡村的联系来促进乡村的发展。
2.国内研究动态
陈栋生(2005)认为,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根源是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对策。顾益康(2003)认为,城乡统筹就是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彻底改变城市偏向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摆脱城乡分割、重工轻农、重经济总量增长轻结构优化、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战略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心内容就是要以城乡配套的大改革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大调整。
刘奇、王飞(2003)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是重构国家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和分散经营的小农大国决定了我国必须确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王梦奎(2004)、厉以宁(2004)、孔祥敏(2004)等普遍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
李岳云、陈勇、孙林(2004)将城乡统筹的内涵界定为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设计了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检验性评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战金艳、曾磊、鲁奇等学者(2002—2005)构建了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城乡关系发展进行量化评价方面的新尝试。周加来、余羚羚、朱道才(2006)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二、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城乡发展的诸多方面,既包括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态势,也包括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状况。因此,在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结合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以下9项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A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A2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A3 ——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比,A4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A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A6 ——人均财政收入(元),A7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A8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和A9 ——社会福利院(万人/个)。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九项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乡统筹的信息,但同时也给数据处理带来很大不便。如果简单地将上述指标得分加权作为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结果是不科学的,因为变量与变量间往往不是相互独立的,包含的信息有交叉或重叠(即有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而有效地评价各个年份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本文搜集了成都2001—2005年的九项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年份的城乡统筹度,其中2005年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2005年成都市19个区县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 四川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1.指标数据标准化
2.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软件得到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分析表4,Bartlett检验的F值等于0.000,表明本文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来自正态分布总体,KMO取值为0.773 3,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由表5可知,主成分为3个时,累积贡献率为89.624%,大于85 %。所以可选择前3个为主成分,做主成分分析,这里分别取前3个作为第一、二、三主成分F1 、F2 和F3 。
为对各个区县在全市的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一个综合评价,在考虑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之后,还须再根据其贡献率综合考量,可得到加权综合量:F=0.772F1+0.137F2+0.090F3,得到结果(见表7)。
按加权综合量F值的大小可以清晰地看到成都19个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市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分析成都各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状况,本文还选取了成都市2001年、2004年的统计资料相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对2004年成都市各区县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排序(表8)。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成都市所辖19个区县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呈现中心——外围梯度分布态势。
1.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是成都市主要的经济增长中心,辖区内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极,依据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农民年均纯收入以及人均社会福利院为主要分析评价指标的排位结果,都位居前列,因而其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也就较高。
2.蒲江县、新津县、彭州市、邛崃市和崇州市等均处于成都市相对较偏远的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稍显滞后,各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也大大低于其他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因此排位居后。
3.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对成都市所辖19个区县2001年和2004 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做了一个纵向比较,发现自2001年以来,除了极少部分区县能够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之上,好几个区县的排位都有不同程度的跌落。
4.在19个区县中,排位变化呈现以下基本特点:(1)属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各区县排列位基本呈上升趋势,离主城相对较远的各区县排位有升有降;(2)上升幅度位居前列的是:新都区、都江堰市和邛崃市;下降幅度较大的分别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县、蒲江县和崇州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成都市19区县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如今,在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的历史机遇下,为了实现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避免区县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拉大,首先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加强对局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协调,统筹安排,避免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今后,成都市必须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在注意培育都市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努力缩小辖区内各区县的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同时,各区县也要认真分析自己经济位置变化的原因,立足本区(县) 实际,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选择[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5):14.
[2]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6)[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5)[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4)[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孙雪锋.新世纪城市化变阵——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5:1517.
[6] 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 李泉.中外城乡关系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 (4):209.
[8]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799.
[9] 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 (11):766.
[10] 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J].统计研究,2005(3):6668.
[11] 陈家宝.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其对策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
[12] 李岳云,陈 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13] 戴思锐,谢员珠.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4] Ginsburg N,Koppel B,MeGee T G.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1.
(责任编辑:弘 流;责任校对:段文娟)
【成都市城乡规划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12-11
成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12-15
成都市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09-25
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12-17
成都市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实施细则07-10
成都企业管理系统11-19
成都市XX人民医院药品废弃包装处置管理工作自查报告10-15
成都市旅游政策09-10
成都市公交现状11-03
成都市幼儿园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