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暖民心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真心帮扶暖民心(精选10篇)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1

今年以来,该县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坚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问计于民,采取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人口转移扶贫等措施,以集中连片特困村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切实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造血”功能,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访贫问苦贴近群众构和谐

苟角镇大梨树村64岁村民陈有华最近心情非常好,他家的新房子即将要完工了。据了解,他家经济十分困难,房子已年久失修,在前不久的一场暴风雨中,老房子垮了。陈有华一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活十分不便。县财政局等帮扶单位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为他家想办法。通过大力帮扶和多方筹集资金,陈有华一家近期即将搬进新房。

“真是帮在节骨眼儿上啊!”陈有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天气渐渐冷起来了,我拥有了温暖的新家,这个冬天就不再寒冷了。”

这只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县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原则,县领导带头示范,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切实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积极主动为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制订扶贫帮困计划,以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等方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危房改造、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发展种养业等方面给予帮扶,尽力帮助困难对象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逐步脱贫解困。

“‘脚上无泥,手上无力。’深入基层,帮助群众一定要见到实效。只有扑下身子接地气,真心实意听民声,才能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群众的心才能和我们贴得更紧。”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学引导产业扶持增收入

乔家镇茶亭庙村的冯大海最近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我种的花椒今年挂果了,一亩地的收入可达1500元。我家计划明年再种植5亩。”

据了解,茶亭庙村属山林浅丘地貌,今年利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发展花椒400亩。该村与重庆国隆园艺场签订了收购协议,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鲜椒6元一斤,干椒可达35元一斤。“村民们种花椒的积极性都很高。”该村村支书这样说道。据介绍,村里计划明年再种植1000亩花椒,届时仅花椒产业年产值可达210万元,全村人均可增收1500元。

“农民的长处就是‘种和养’,但是种什么,养什么,如何种,如何养,是农民面临的新问题。传统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经济效益低,很难让百姓脱贫,更谈不上致富。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改变农民的思维观念,整合现有资源,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并发展集资金引导、科学培训、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扶贫体系,才能切实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县扶贫移民办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农民增收难度较大、财政保障能力有限等诸多困难,该县立足实际,扶贫创新路。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实施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服务;整合扶贫资源,形成攻坚合力。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创专业村,引导群众多形式发展规模特色产业、专合组织、农家旅游,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定点联系服务项目促发展

在天平镇蒋山镇村,一条条宽阔的马路通达每个村组,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心里更是乐开了花。村民黄小平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下雨天出行,总是一脚的泥巴,卖点东西也只能靠肩挑背扛。现在出行方便多了,下雨天也能穿皮鞋了。”据了解,蒋山镇村利用今年的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修建了2.5公里4.5米宽的水泥路和3公里的便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实际困难。

村民们现在都还记得在修路现场看到的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她冒着高温酷暑多次出现在施工现场。她就是县发改局干部的邝丹。“我是蒋山镇村的定点联系人,就要及时了解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邝丹向记者介绍说。

该县按照市、县定点帮扶单位对口的原则,结合县级单位联系乡镇工作实际,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和4个及4个以上的县级单位,实行定点联系帮扶。领导干部和联系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联系单位要结合职能职责和行业特点为贫困村办理3件以上实事,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县级领导要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为其办

理3件以上实事;科级干部要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为其办理2件以上实事。

定点联系帮扶决不是走过场,而是沉下心来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想他们所想,解他们所忧。据了解,该县各相关定点帮扶单位在帮扶中坚持带头干、冲在前,跑项目、跑资金,争取各方面支持,指导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做好生态移民搬迁的群众工作,督促路面硬化、村党员活动室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2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这是一片希望的山野——这些年,中央及省市一系列扶贫政策落户山区,打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

葛源村位于横峰县葛源镇中心,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扶持村,距横峰县城34公里,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典型的贫困山村。2011年9月,根据中央扶贫工作精神,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下发《关于开展第二轮“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江西省发改委定点包扶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

三年时间过去了,在省发改委的帮扶下,葛源村究竟有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本刊《亮点聚焦》栏目组走进葛源村一探究竟。

隆冬时节,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葛源村,只见满山的绿色尽收眼底,新修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在整个山间,老人欢笑,孩童嬉戏,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丝毫感受不到寒冬的气息……同行的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张敏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葛源村的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正是省发改委的倾心帮扶才给了山区脱贫的希望。如今葛源村的环境比以前更漂亮了,贫困家庭的数量减少了,民心暖了,摘贫脱困的能力提高了。

美丽乡村绘蓝图

省发改委对葛源村的定点包扶工作非常重视,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委派了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易忠翔为组长、李卫为组员的包扶工作组,蹲点包扶葛源村。

葛源村沿河风光带

扶贫工作队来到该村后 , 第一时间上门与村民谈心、交朋友 , 走村串户了解情况 , 与乡、村领干部和村民座谈 , 共商发展之策。在全面掌握情况后 , 编制了《江西省发改委扶贫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工作三年规划》和《江西省发改委包扶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三年规划相关项目计划》,根据规划分步实施,为葛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介绍,省发改委扶贫工作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调思路、抓重点,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帮扶项目、责任人员,提出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扶持项目为载体、以改善葛源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促进葛源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努力实现了“一年起步、二年变样、三年争先”的工作目标。

组织建设强堡垒

葛源村总支部书记刘炎太介绍,通过开展定点包扶及携手共建,葛源村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村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包扶工作组一方面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建工作,根据村党员现状,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近年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发展党员6人,其中考察吸收了2名年轻、文化程度高的村干部,充实并优化了葛源村党员干部队伍,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帮助健全村级组织工作制度,在包扶工作中,共帮助葛源村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工作制度16项。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8期、600人次;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方面,从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行风评议等方面细化考核评议目标,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在规范民主管理制度方面,实行村务公开,请村民代表议村务、议稳定、议发展,让群众了解村“两委”工作和财务情况,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民生工程惠百姓

葛源村为扶贫工作组配备专门的办公室,让工作组吃住在农村,使其零距离接触农民,更深入了解农村。驻村以来,工作组顶着风雨,冒着严寒,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解决葛源村实际困难。

在工作组的办公室,一块“饮水思源”的小牌匾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坚持要送来的,因为省发改委帮助他们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饮水难问题。

据了解,葛源考坑村的饮水问题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镇村干部和当地村民的头等大事,而且当地村民肝病多发,很多群众因病返贫。省发改委领导深入该村,了解民情,经过实地考察、精心勘探,设计出实施方案,将考坑村饮水引流工程建设予以立项,该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考坑及附近数千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项目日供水180立方米,投入资金110万元,为考坑村及周围383户农户、1377名农民彻底解决饮水问题。这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赞扬和认可,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来,省发改委为葛源村争取的扶持项目16个,计划建设资金732万元。其中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1个,交通项目6个,水利项目5个,其他项目4个。

建成后的葛源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成为集便民服务、村民学习娱乐、村级组织办公、党员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新建王家塘至沙坂桥长32米,解决了一万余人通行及1000亩农业产业基础地运输难题;中坝水渠硬化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葛源村600余户1800余农田灌溉难题;葛源村野山头至刘村公路的硬化项目全部完工,新修的2.25公里的水泥路,是山村那头20多户人多年的梦想;安排良种育苗基地15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改善优种育苗,增强贫困百姓的发展后劲 ...... 一项项惠及民生的项目,给贫困地区老百姓带来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为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铺好基石。

在定点包扶葛源村的同时,省发改委还起到了“扶村、帮镇、带县”作用,为葛源镇政府争取了关田水库至后仓公路建设,上级补助资金200万元;争取关田井龙至湾岭公路建设,扶持资金165万元;争取了志敏大桥建设项目立项工作,以及葛源镇根据地旧址群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等。省发改委包扶工作组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大办实事,造福一方。

葛源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困扰多年的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产业扶贫为葛源村葡萄产业带来新生机

葛源村王家塘至沙畈公路桥

特色产业促发展

“前些年,我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也只能勉强糊口,手里总没多少结余,可去年在家门口干活,却挣了几万元。”和记者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村里的老表滔滔不绝。过去背井离乡、外出讨生,如今回乡发展、脱贫致富,许多村民的选择,源于贫困村里的变迁。不出家门能致富,是葛源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的结果。

根据葛源村农户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省发改委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扶持葛根规模种植、葡萄种植为突破口。指导帮助制定葛源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形式,在3年内形成万亩葛根生产基地。并进行葡萄易种与改良,建立了科学化、标准化的葡萄生产示范基地,2014年底已达种植面积120余亩,力促葡萄产业成为继葛根产业之外,带动一方、辐射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的又一新型产业。

产业带动全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完成了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转变,通过帮扶项目的有效落实,葛源村的面貌得到改善,村民素质得到提高,致富能力得到增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从点到面,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在葛源村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实施定点包扶三年来,省发改委领导及各处室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葛源村的干部和群众深受鼓舞,他们心系村民,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老区人民的称颂和赞扬。

几年前,葛源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几年后,却一跃成为“江西省魅力乡镇”、“省级百强中心镇”。正如张敏所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扶,给葛源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也增添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

全程代办暖民心(发言) 篇3

——伊吾县盐池乡创先争优经验交流材料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盐池乡以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办为活动载体,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创先争优,搭起了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树立起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抓管理,转变作风树形象。结合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以强化内部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一是服务承诺亮身份。通过摆放桌签,佩戴党徽、胸卡等形式,亮明党员身份。代办员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提速增效、转变作风作出承诺并上墙公布,方便群众监督。二是优质服务树标杆。设立党员先锋岗、团员模范岗,开展了以“五比五看”(比态度、看谁服务更主动热情;比效能、看谁办事更快捷畅通;比规范、看谁执行政策更到位;比公开、看谁承诺服务更守信;比形象、看谁的服务群众评价高)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在岗位”活动和“十佳代办能手”评选活动,强化争先意识、发展意识、绩效意识、奉献意识和形象意识。加强岗位练兵,代办员不仅要熟知本窗口业务,更要学习其他窗口的业务,“精一门会三门”,争做代办“多面手”,提高综合办事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规范、便捷的服务。三是转变作风促长效。围绕争创群众满意窗口,坚持“便民、公开、依法、无偿、效能”原则,健全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专人承办领办、分类办理、限时办结、群众评议、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让群众申请代办的每一事项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坚持高标准、严规范,不因为服务对象是农牧民群众而降低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从找上来要我办转变为走下去为民办,建立健全“服务对象零距离、服务工作零差错、效能作风零投诉”长效机制,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群众满意率达100%。2010年,劳动保障窗口被评为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三位同志被评为“十佳办事能手”。

抓服务,便民利民暖民心。把全程代办为民服务作为创先争优的有力抓手,引导党员干部将工作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处处方便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一是开展一站式服务。整合行政资源,把扶贫、民政、新农合、新农保、就业、培训等16项内容纳入代办范围,设置了6个便民窗口集中联合办公。对涉及到的主要服务项目,从服务对象、所需材料、办理程序、承办时限、受理人、代办人及承办科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并上墙公布,让前来办事的农牧民群众一目了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

次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二是开展上门服务。在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代办事项的基础上,设立村级代办点,做到乡村联网、上门服务,协同办事,开展了“一月一村一走访”活动,面对面、零距离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特别是对老年人、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过预约、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提供上门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减轻了群众负担。如在落实新农保政策时,我们坚持做到“政策宣讲入户,参保服务到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参保手续。2010年为548人提供上门服务,参保率93%。三是开展微笑服务。根据工作实际,制订了行为规范,坚持文明用语,接待群众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做到“来人有迎声、询问有答声、办事有回声”。四是开展延伸式服务。把全程代办作为惠农政策的宣讲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让工作人员熟知各级党委、政府关注“三农”、关爱民生的各项优惠政策,了解县、乡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和工作重点,在办理业务的同时宣传政策,让群众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党的温暖。把全程代办当成社情民意的录音机。设立了“百姓问政”意见箱,广泛征求农牧民群众对特色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事业的意见建议,激发他们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向代办员发放民声记录本,将他们在办事、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合理诉求记录下来,周小结月汇报,汇总梳理后形成书面材料,原汁原味的将群众诉求反映到乡党委、政府。对一些苗头性、突发性的信息,要求在第一时间专题汇报,以便乡党委、政府能够及时帮助解决。五是开展零差错服务。以办事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着力在“受理、办理、反馈、评议”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争优秀,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要求,严明工作纪律,严肃追究发生业务差错的具体承办人责任,有效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切实让群众享受方便,得到实惠。今年1—4月,累计代办事项4495件,受益群众4580余人次,节约资金9.9万余元。

贵州 四帮四促 解民忧暖民心 篇4

面对紧迫的发展压力和严峻的民生难题,贵州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创新载体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全省100多万名党员干部,推行“一线工作法”,走农户“结穷亲”,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穿行田间,走村入户,将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送到生活在每一个角落的群众心坎里。

胸怀“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之心,服务群众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

贵州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问题非常突出。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2010年底以来,贵州省组织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即: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四帮四促”活动通过采取面上帮促和定点定人定时限帮企业、帮农户相结合的办法,带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胸怀“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之心、“去民之患,犹除我心腹之疾”之念,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地处贵州西部、云贵两省交界处的威宁县迤那镇,是贵州省最为边远、贫困的乡镇之一,也是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四帮四促”活动的联系点。新年伊始贵州遭遇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大雪封山,栗战书乘火车来到迤那镇,踏着冰雪和泥泞的山路,走访了迤那镇7个村的9户贫困农户,还召集16位村民代表“围炉夜话”,倾听群众意见。经过深入调研,对当地群众提出的水

利工程、蔬菜大棚等问题一一落实,并确定省直机关部门拿出具体方案,让迤那镇的面貌发生彻底改变。

3月下旬,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来到石漠化问题突出的望谟县麻山乡,三天两夜吃住在农家,详细了解当地各族群众生活是否有保障,粮食够不够吃,住得怎么样,实地考察当地扶贫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现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工作重心下移,方可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基层干部,贵州省各级干部共联系帮促1.3万个基层单位、3.1万户困难户,帮促工作基本实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一类贫困村、街道社区“全覆盖”。

下到田间地头,多走多听,深入基层一线,问政问计,掌握民情民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描述,很多领导干部“电视报纸常露面,日常工作难见面,关键时候不出面”,群众对一些机关干部中存在的作风漂浮问题深恶痛绝。

对此,贵州省明确提出,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沉到基层、到一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科学决策才有坚实基础。贵州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张显书深入8个县市,调查基层工业用水、农村饮水等情况。张显书说,以往了解基层情况主要靠在办公室听汇报,而自己系统走访后,深刻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基层,制定的政策规划才会不失灵、不变形。

新鲜的经验植根于基层,生动的实践孕育于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贵州省交通厅基建处副处长许湘华在下基层过程中,坚守在省内两条新建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现场解决技术问

题。同时,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传授的许多新方法,也让他受益匪浅。

“到基层一线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发展最需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共同行动。

参加帮促的领导干部,通过实行“保姆式”、全程代理、“帮办式”服务,制定实施一企一策、一村一策、一居一策帮扶计划,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帮促不脱钩、人员不撤退。

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在极贫生态脆弱区创建的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当地许多农民积极退耕还草养畜,保护生态又增收。今年4月,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到大方县星宿乡开展帮促时,听到麻岭村支书反映当地种草上千亩,但缺少牛羊,希望上级支持。秦如培当场表示,马上整合资金、项目,按标准尽快配给群众。

带着办法下去,带着问题上来,带着责任再下去,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党群之间血肉联系

广大群众不仅希望干部有本事,还希望干部办实事;不仅希望干部有公心,还希望干部能贴心。但当前不少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却面临着“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困惑。

针对一些机关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的情况,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时期群众工作“十法”:坚持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放低姿态、平等交流,说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有理说理、以理服人,言而有信、兑现承诺,贴近群众、问计基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

带着办法下去、带着责任下去,群众工作才能做到群众心坎里。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乡老甲村地处偏僻、高寒山区,群众长期出行难、致富难。普定县委书记彭贤伦三次前往老甲村,先后协调60万元修油路,引导村民种植核桃林、套种中药材。村民王家强说,出行路修通了,致富路变宽了,老甲村里欢声笑语也多了。

矿群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的地区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政法委维稳科科长陆霓俊将因锰矿开发污染河流、损毁道路,多次发生矿群纠纷的下溪乡瓦田村定为帮促联系点。经过走访6个村民组、93家农户,陆霓俊带着群众反映的问题,协调政府部门督促企业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同时争取资金、物资和技术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将群众心思凝聚到生产发展上来。“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陆霓俊说,时刻把老百姓的忧乐挂在心头,即使条件艰苦,对群众也会有亲人般的举动。

走基层察民情暖民心优秀征文 篇5

一是开展“三夏”结对帮扶困难户暨秸秆禁烧工作。为更好地服务该村麦收工作,我们开展了帮扶活动,从人员、农机、资金等方面对困难户进行结对帮扶,确保困难家庭小麦颗粒归仓;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帮助该村加大监管力度,严防焚烧秸秆, 同时积极联系造纸厂、生物电厂等企业进村收购秸秆,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措施处理小麦秸秆。

二是针对该村提出的开展土地整治的请求,安排市、县两级国土部门的同志摸清情况、规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6

走访慰问和直接联系群众活动

按照州委“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春节前开展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走访慰问和直接联系群众的通知》要求,我县精心组织、迅速行动,紧紧结合州委提出的“四基一保证”活动,及时安排部署,下发文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开展春节前驻村蹲点走访慰问和直接联系群众活动,采取有力措施,进村社、入农户,知民情、解民忧,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确保困难群众在春节期间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不受冻、过好节,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困难群众身边,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驻村蹲点遵循“五同”。全县干部职工积极深入边远山村、深入农户家中驻村蹲点,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采取上党课、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宣传“四群”教育活动,通过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认真听取记录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帮助挂钩村制定工作规划、完善发展路子,帮助群众选准致富项目,积极为群众谋发展,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架起干群“连心桥”。全县千余名驻村蹲点干部职工在短短的驻村时间内,共帮助农户理出发展思路167个,明确发展目标93个,制定发展措施148项。

走访慰问落实“三深入”。县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各级干部职工踊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村串户,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和贫困老党员,实地了解群众疾苦,为他们送去大米、棉被、衣服、食用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及时帮助群众解决过冬难题。春节前夕,全县干部职工共走访93个村(社区),2380户农户,慰问金额达40余万元。

联系群众坚持“五访五问”。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以“五访五问”为主要内容的联系群众活动。通过访富裕户,询问致富经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帮助带动群众一起致富。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7

服务群众促发展

“我反映了困难之后村里马上就为我办理了申请,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昌东工业区胡家村村民邓桂林感激的说。今年10月底,昌东工业区胡家村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宣传走访时,胡家村村民邓桂林向来走访的村干部反映说,自己想自主创业,开办一个电动车、自行车修理店,请求政府帮助把店开起来。胡家村村委会接到反映后,针对他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向昌东劳保所办理了5万元的贷款申请手续,圆了他的“创业梦”。

今年下半年开始,青山湖区启动“建设廉洁青山湖,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1626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走村居、访民户、解民忧、送温暖。近期,青山湖集中七天时间,包括晚上和周末,调动网格员、蹲点干部等一切力量,与近11万户群众面对面交谈,收集近300个民生问题,并加大力度落实群众反映强烈和突出的问题。目前,收集的问题,57%已经解决,正在进行上门回访;36%正在积极推进,即将完成,其他问题将跟踪落实。通过干部群众面对面,真心办民生实事,使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党风、作风、民风进一步转变。

“大走访”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为保证“建设廉洁青山湖,提升群众满意度”工作顺利推进,青山湖把群众走访工作纳入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通过确定重点走访对象,抓住关键时段,突出走访模式,高效率高标准落实群众反映强烈和突出的问题,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该区将有步骤全面走访与集中走访相结合,做到走访全覆盖,把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困难群众、重点企业等作为重点走访对象,问发展良策、解群众疾苦、排企业发展之忧。走访工作中,该区巧用网格员,划分网格化的责任分区,切实将服务广大居民群众落实到每个“网格”内,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办好事。同时,联合“一委员两代表”,建立“委员进企业”长效机制,深入企业现场调研,了解企业所需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苦难。对收集的问题,青山湖纪委及时进行梳理,逐类逐个填写督办单,交相关部门抓好督促检查。问题解决后,镇场、街道、园区第一时间在公开栏内张贴,向群众反馈处理结果,一时难以解决的则向群众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做到让群众满意。“大宣传”营造浓厚廉政文化氛围

青山湖区依托区内各大文化阵地,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宣教品牌,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廉政宣传活动,并创新宣传载体,构建廉政文化“大宣教”格局。

青山湖把民间艺术文化和廉政文化有机结合,精心打造了一张张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两新”组织的宣教品牌。在进顺村等5家单位获得了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后,罗家镇慈母村等8家新申报的市级示范点也在等待上级考评验收。不少单位通过举办“社区艺术节”、“纳凉晚会”、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为广大居民送上廉政文化精神食粮。

今年,该区纪委监察局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100余场,区、镇、村(社)三级共100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与青山湖之声“魅力93.4”电台合办的《携手共建廉洁青山湖》栏目,全年制作播放反腐倡廉专题新闻60余则;下半年,仅利用手机移动平台就向全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发送廉政祝福短信20万条;8月,全市首个享有独立一级域名的官方网站——青山湖廉政网全新上线,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地报道该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新进展;9月,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首家新浪官方微博——廉洁青山湖开通,第一时间公开纪检监察工作动态,为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基层权力监督、表达利益诉求开辟快捷通道;10月22举行纪检监察开放日,主动搭建与公众零距离交流平台,增进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了解;“开平安车,走清廉路。”11月8日,一张张带有动漫色彩的卡通廉政车贴出现在青山湖区的出租车、私家车以及其他社会车辆上,600余辆车游动于南昌的大街小巷,流动宣传着该区廉政文化宣教工作的最新理念。

“大防控”构建科学的惩防体系

青山湖区坚持以制度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强化基层基础管理为目标,全面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该区制定了《青山湖区党员干部违反规定干预项目建设问责暂行办法》,严禁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违规干预项目建设和谋取不正当利益;出台了村干部管理细则,村级实行了“四公开两评定”;继续依托“一网一屏一台一廊”开展了区委权力公开,率先在全市试行新任副科级干部财产申报制度。

建立了农村“三资”管理体系。青山湖进一步强化区镇村资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能作用,采取“制度+科技”的办法,落实了“村账镇管”“四统一审”等配套制度,建立了“三资”网上管理平台;发挥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管作用,编印并发放《农廉日志》,建立与对口纪工委监察分局“直通车”机制,坚持网上巡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出台了网上巡查监督制度,实现了监管的实时、动态、全覆盖,全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双联结对谋思路 真心帮扶惠民深 篇8

——康乐乡榆木庄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典型材料

康乐乡榆木庄村位于祁连山中麓,与张掖市甘州区接壤,全村现有82户226人,党员17人,女党员4人,有草原面积12万亩,有耕地面积185亩。榆木庄村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共有大小机动车辆50余辆,有车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24.01万元,集体积累达到107余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26元。自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本村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帮扶发展为重点,以为民富民为目的,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全村“双联” 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精心谋划抓部署,强化领导促落实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双联”行动。乡党委动员会后,村两委班子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在结合全村实际和全乡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榆木庄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双联”工作小组,紧紧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提升能力、推广典型七项内容,分阶段设计内容丰富的行动载体和抓手,按照“积极行动、综合带动、务求实效、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通过制作宣传牌、固定标语、悬挂横幅等,召开村党员大会、村两委会议和群众代表大会,传达会议精神,宣传政策内容,切实提高政策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在全村营造了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舆论氛围,保证活动开好头、起好步,确保“双联”行动顺利开局。

二、紧扣村情抓调研,理清思路促发展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我村在市、县帮扶单位的指导下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市、县帮扶单位工作人员深入所包挂联系户,开展听民声、访民意、集民智、理民事、解民忧、暖民心的“六民”走访活动,对联系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与联系户农户曲膝长谈,交朋友、结情感、谋发展、谈思想、定计划。为了便于和群众沟通交流,市、县帮扶单位制作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连心卡,便于干部和群众更好的沟通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我村的联系单位市石油公司和县旅游局的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我村进行工作调研,专题听取调研了我村旅游文化及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并对全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给予建设性意见,为本村“双联”行动进一步指明方向,为产业发展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石油公司党委委员、机关、油库科级干部、高级主管及主管32人深入我村联系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同时为12户特困户和24户困难户送去面粉和大米等生活物资,有效地增进了干群关系。

三、双联结合抓工作,齐头并进促增收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了双联行动与村情现状、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带领村两委班子找准富民增收工程的突破口,以落实改善民生,促农增收等重点工作为践行“双联”行动的重要抓手,全力攻坚协调,集中分工落实,确定的年度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目前,我村成立有40余名会员参加的汽车运输协会1个,发展精品玉米制种180多亩,红提葡萄日光温室大棚10座,同时,积极争取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奖补项目1 个,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真正实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9

一、“问症于民”访民情

为了找准查出农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尉犁县县卫生局把听民声解民意做为查找剖析问题的纽带,全局抽调干部和领导。经过一周的宣传走访调查,共收集到涉及医疗卫生方面意见38条,党员干部以亲身经历的形式看到了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问计于民”解民忧

在找准查出突出问题后,如何寻求整改良策,重民意、遂民愿是关键,这也是检验“三民”活动是否取得真正实效的唯一标尺。为此,在制定整改方案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根本取向,针对反映新农合、行业作风、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认真研究,确定整改重点,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意见,落实了整改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下到基层进行回访,虚心听取、诚恳接受群众的看法和意见,使整改方案更加完善。

三、“问效于民”保民安

真心帮扶暖民心 篇10

建委党委:

根据县城乡建委党委[20rr]uu号《关于开展 “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暖民心”专题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委机关党支部在全机关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了 “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暖民心”专题活动。

一、思想引领 目标明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点为主线,以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为核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全面准确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完善做好群众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促进我县建设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领导重视 人员精干

成立了专题活动领导组,由机关党支部书记方跃同志任组长,支部委员aaa、ddd二同志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aaa任主任,sss为成员。具体负责联络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由于委领导高度重视,作为支部普通一员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机关“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暖民心” 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三、大力宣传,动员及时

根据建委党委要求,机关党支部立即召开了支部全体党员和委科室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会上对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暖民心”进行了宣讲并布置相关活动开展计划。一是要以“排忧解难暖民心”为主题,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认真传递县委县政府声音,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uu县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作贡献。二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活动开展好,不能走过场,搞形势。三是每位下基层人员要深入基层,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对口开展好每一阶段的工作,认真做好工作日记,并及时报送活动工作总结。

四、形式不拘 效果纷呈

根据机关和党委领导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机关党支部对下基层活动进行了分组,第一组是房地产市场管理(含房屋管理、住房保障、物业管理);第二组是拆迁工作;第三组是建筑市场管理;第四组是市政管理;第五组是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各组有针对性的进行下基层活动的开展,了解帮扶群众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此次活动主要形式为:一是认真查访民情。要求建委科室干部职工要深入各自联系困难户,了解民意,访贫问苦,帮助联系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户访问前,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二是开展接访活动。委班子成员每周周五安排班子成员接待群众来访,就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联系相关部门促成解决;三是解决突出问题。活

动中,委科室干部职工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注重实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四是完善工作机制。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深入研究分析基层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基础群众工作机制,形成机关党支部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机关党支部党员干部从事群众工作的水平。

虽然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诸如工作不够深入,成效不够明显等。下一步我们将把专题活动与机关党支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上一篇: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复习资料下一篇: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