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精选4篇)

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 篇1

大面积的楼层现浇板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施工技术和劳动力组织上的原因,或者是分段考虑流水施工,不能连续地将每层楼上的现浇板整体浇筑完成,当间歇时 间预计超过规定的时 间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二、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探讨

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办公楼等楼房的楼层现浇板大多数是双向板,而施工缝的留置位置从调查情况来看,在设计的施工图纸中,大多数图纸并没有单独注明现浇板施工缝的设计要求。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留置方法:

1.第一种留置方法:现浇板施工缝沿着横向设置在现浇板跨中1/3范围内,虽然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处,但是很难保证结构计算时的力学假定(即不能完全保证楼板的整体性),由于混凝土楼板的收缩或者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在这种施工缝处产生裂缝,甚至会出现贯通缝,将地板砖拉裂,既影响美观,又会渗水,引起钢筋锈蚀。重者影响结构安全,影响楼房使用寿命。

这种现浇楼板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砖混结构楼房的砖墙刚度太大,限制着现浇板混凝土的自由收缩,(实质上是因为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相差太大引起的)。当收缩达到一定程度时,首先在现浇板的施工缝处产生裂缝,因为这个截面上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差,结合不牢固。这种非自由收缩不象框架结构楼房楼层现浇板那样自由,因为框架柱相对于砖墙来说柔性较大,刚度较小。由同一种材料(钢筋混凝土)的柱、梁、板构成的框架结构。楼房整体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因此,框架结构基本楼房现浇板的施工缝即使留设在跨中1/3范围内,只要按规范规定处理。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裂缝。

这种留置现浇板施工缝的方法,比较难施工。施工缝的处理需按规范要求,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达到不小于1.2mpa而且需要剔凿掉松动的石子和软弱的混凝土层,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而且要求充分湿润保潮,不小于24h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铺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2.第二种留置方法:现浇板施工缝留置在承重横墙上中线处,这种留置施工缝的方法符合规范规定在剪力较小处,能消除因施工缝在跨中1/3范围内处理不好引起的裂缝。具体做法是:

①先在承重横墙上中线设置通常垫木或钢管,一是作为现浇板负筋的临时支撑,二是可以作为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支撑,二是可以作为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侧面模板。

②浇筑混凝土完成后,待混凝土达到1.2mp时。将中心线处多余浇筑的混凝土剔凿掉。

③剔凿至中心线处的密实混凝土时,需要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并且要求保持湿润24小时以上,残留在混凝土表面上的积水应清除。

④铺设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⑤二次浇筑现浇板混凝土。

众所周知,如果通过建筑施工能完全达到设计效果、符合结构设计时的力学假定,那么说明能保证结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反之,通过建筑施工,即使水平再高的建筑技术队伍去施工,也保证不了(或者很难施工、很难保证)原设计效果的话,就应该改变原设计计算力学模型的假定,况且施工规范规定,施工缝要按设计要求留置。

三、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施工缝的方法,是在总结上述施工缝处理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出来的,供各位同行参考:

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具体做法:

1、改变预留施工缝的支座支承情况,改为简支支座,断开负筋,调整此处板底筋(配筋量增大)和负筋(配筋量减小)。这样,改变了楼板受力状态,应重新设计计算,并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2、降低标高(降低一个现浇板厚度标高),此调整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很小,因为楼房水平方向靠圈梁拉结,竖向靠构造柱拉结。

3、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时,可先浇筑圈梁混凝土,后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直接在截面处设置现浇板的垂直侧模,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4、设计施工缝设置的间距确定:大面积楼层结构设计时,应该沿纵向每隔20米左右设置一条施工缝。这样做既能保证原设计力学假定,又能消除现浇板收缩裂缝,同时也能解决由于屋面现浇板热胀引起的顶层窗洞口处出现八字缝。

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 篇2

当前,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不管是工业建筑, 还是民用建筑, 都会因为施工条件、气候环境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形, 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这些结构变形会逐渐加剧, 甚至会出现不可修复的损伤, 比如裂缝或者坍塌等, 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通常情况下, 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提高建筑的结构强度, 使得建筑物能够应对结构变形和附加应力, 保证建筑物不受损伤;第二, 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预留缝隙, 尤其是建筑物的敏感位置, 预留出一定的变形宽度, 减小附加应力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这种为了避免建筑物结构损伤而设置的缝隙称之为变形缝。变形缝应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 包括建筑防虫害、建筑保温、建筑防潮、建筑防火以及建筑防水等, 让建筑物在附加应力的作用下, 不会受到损伤。

2 建筑变形缝的种类

2.1 建筑物的伸缩缝

建筑物的伸缩缝也叫做温度缝, 设置伸缩缝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度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热胀冷缩的现象, 进而使得建筑物的构件出现裂缝, 让建筑物产生严重的损伤。伸缩缝能够帮助建筑物实现整体的分级, 也就是说, 沿着建筑物的水平坐标方向, 把建筑物分为不同的部分, 让这些独立的部分去承担热胀冷缩引起的应力变化, 降低建筑物的结构破坏。一般情况下,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 需要设置相应的伸缩缝时, 应该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 每隔相应的距离设置一条伸缩缝, 或者在建筑物比较敏感的位置设置一条伸缩缝, 将建筑物的构件区分开来, 让建筑物能够在水平方向能够进行一定限度的自由伸缩, 保证建筑物不会出现严重的结构损伤, 常见的建筑物伸缩缝的间距一般控制在六十米以内, 每条伸缩缝的宽度控制在二十公分到三十公分之间。

2.2 建筑物的沉降缝

建筑物的沉降缝是在建筑物基础的土质条件不均衡, 或者附近的其他建筑在结构形式、荷载和高度上与该建筑物有比较大的差别的情况下, 为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不受损伤而设置的变形缝, 如果建筑物基础的土质条件不均衡或者与附近的建筑物载荷不平衡, 建筑物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严重情况下, 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垂直方向的位移, 破坏建筑物整体的结构性能。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不受损伤, 就必须要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 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沉降缝, 在建筑物竖直方向上的敏感位置设置沉降缝, 能够让建筑物沿着竖直方向, 划分为许多相对独立的部分, 在一定的变形限度的基础上, 不同的建筑构件能够进行自由沉降, 此外, 伸缩缝和沉降缝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沉降缝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置, 在竖直方向上, 能够把不同的构造完全的断开, 然而, 伸缩缝没有这样的作用, 还有就是, 沉降缝的宽度也不是固定的, 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施工情况、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建筑物基础的状况等参数进行确定。

2.3 建筑物的防震缝

防震缝主要是针对结构不规则或者形状比较复杂的建筑物, 为了把建筑物划分成多个结构规则、形状简单的独立的部分而设置的变形缝。防震缝的作用是强化建筑物抗震能力。通常情况下, 防震缝高侧的建筑模式是双柱、双墙模式, 防震缝一般是从基础面开始, 沿建筑物的竖直方向进行设置。在施工过程中, 建筑物的防震缝的尺寸应该控制在五公分到十公分之间, 缝的两端是墙体, 通过墙体把建筑物划分为多个结构规则、形状简单的独立的部分。

3 建筑变形缝的设置方法

3.1 沉降缝的设置方法

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 沉降缝的设置是变形缝设置的难点。一般情况下, 双墙做法的前提是沉降缝的两侧都是承重墙, 这就对建筑物基础的做法提出一定的要求, 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 偏心式基础, 这种基础形式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层数比较少、荷载比较小的结构中, 这种结构对建筑物基础的承载力要求相对较高, 此外, 建筑物的基础的平面尺寸相对较小, 这就使得基础在一定限度内出现偏心情况, 不会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造成损伤。第二, 墩式基础, 这种基础形式一定要设置基础梁, 施工流程比较复杂, 主要应用于偏心式基础不符合要求的结构形式, 比如一边是框架结构、一边是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结构。

3.2 悬挑做法

悬挑做法施工前提是沉降缝的一侧为纵墙端部, 同时, 纵墙端部作为悬挑基础, 不设置承重横墙, 悬挑做法的主要优点是结构布置非常简单、便于操作, 适用广泛, 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地基条件, 然而, 悬挑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就是在处理建筑物的构造上相对复杂, 需要针对性的构建轻质墙来降低建筑结构的重量,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一般的做法是把悬挑基础和墩式基础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的满足建筑物的结构要求。

3.3 简支做法

简支做法是利用特定的简支构件把两个独立的建筑结构连接起来, 这样也能通过简支构件让两个建筑结构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 进而满足建筑物的沉降要求。简支做法主要应用于两个建筑结构之间的连廊施工, 施工流程非常简单。

3.4 钢筋混凝土后浇带

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是当前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主要应用于高层框架结构的建筑中, 后浇带是一条宽度在八十公分到一百公分的缝, 设置在高层建筑和底层建筑中间, 高层建筑的主体施工结束之后, 沉降缝的施工也大体结束, 之后, 使用混凝土对后浇带进行浇筑。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越高, 沉降就越容易完成, 后浇带施工也越适合。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前提是建筑物的基础的承载能力高, 此外, 后浇带设置的位置应该按照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确定。

4 结语

不同的建筑物施工条件、气候环境不一致, 使得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施工过程中, 是否需要设置变形缝、怎样设置变形缝、在什么地点设置变形缝, 都应该针对建筑的地理位置、结构形式以及建筑需求进行全面的考虑, 尽量简化施工流程, 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 避免建筑结构出现损伤。建筑变形缝的重点就是沉降缝, 通过本文的相关介绍, 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建筑物变形缝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

[2]砌体结构设置规范 (GB50003—2011) .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浅谈混凝土施工缝的施工质量 篇3

关键词 混凝土 施工缝 质量 控制

在日常的质量检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现浇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混凝土施工缝是工程结构的薄弱环节。为了增强混凝土的整体性,规范规定现浇混凝土尽可能连续浇筑,避免留置工缝。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施工缝的留置是难以避免的。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注意混凝土施工缝留置的位置、缝的接茬情况施工缝留置的位置、缝的接茬情况和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情况。为确保施工缝的施工质量,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施工缝留置的位置要正确

混凝土主要是承受竖向荷载的。它的抗拉强度(仅占抗压强度的7%~14%)大大低于抗压强度,其抗拉强度仅影响构件的抗裂度,不影响承载力。为使结构受力最合理,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墙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规范对此也做了详细的、明确的规定)。

对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浇筑量较大,整体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宜留施工缝。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一般也不宜留置施工缝。我们经常遇到的混凝土条形基础和独立柱基础也应一次性浇灌完毕,不宜留置施工缝。

规范还规定: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 mm~30 mm,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对大断面梁规范没有具体规定断面尺寸,一般认为与现浇板连成整体的梁应和板同时浇筑,只有当梁的高度大于1 m时,才允许将梁单独浇筑并按照规范规定留置施工缝。

对筒支梁,在荷载作用下跨中段剪力较小,施工也比较方便,施工缝应留置在梁跨度中间1/3范围内。

在浇筑圈梁时,由于砖墙的十字接头、丁字接头、转角墙垛、门窗洞口、预留洞口的上部以及圈梁与其他混凝土构件交界处如带有雨篷、阳台、天沟板等的圈梁属于结构薄弱环节,是关键部位,都应连续浇筑,除此外的部位均可留置施工缝。

楼梯的混凝土宜连续浇筑,若为多层楼梯,而且上一层为待浇筑的现浇楼板时,可留置施工缝,并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1/3范围内,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段轴线方向。

雨篷由于浇筑量小且是悬臂构件,应一次浇筑完毕,不能留施工缝。

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留置施工缝,为了施工的方便,施工缝留置随意性很大,给工程留下了结构隐患。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缝留置的位置。

二、加强施工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在施工中,尽可能不留施工缝,必须留施工缝时,一定按照规定留置,要特别注意接缝的时间、接缝的质量情况。

浇筑完的混凝土初凝以后,不能过早地在其上浇筑新的混凝土,否则在振捣新建筑的混凝土时,就会破坏已初凝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 MPa以上时,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首先清除施工缝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垃圾、松动的沙石,钢筋上的油污、锈斑和砂浆等杂物。采用表面涂缓凝剂(如纸浆废液)处理垂直施工缝时,应在拆模后即用钢丝刷或压力水清除表层水泥浆,使石子外露。水平施工缝前后层混凝土的结合是通过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接触面的摩擦力及以前后层混凝土的黏结力来实现的;垂直施工缝是通过接触面产生的咬合力和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粘结力来提高其抗剪能力。因此施工缝表面粗糙,对先后层混黏土结合有利。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其表面凿毛,然后把施工缝表面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低洼处不得有积水)。在浇筑混凝土时,为防止水平缝处形成石子密集区,影响混凝土强度,浇筑前水平缝处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0 mm~15 mm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垂直缝也应先刷一层水泥浆(水泥∶水=1∶0.4),然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施工缝,在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为12 mm~16 mm,长度为500 mm~60 0 mm,间距为500 m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亦应补插钢筋(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缝,其高低结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宽度比不得大于1),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角螺栓进行观察校正。

结构复杂和重要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缝应根据设计部门要求进行处理。当设计无规定时,为加强其整体性,可在施工缝处补插钢筋,直径为12 mm~16 mm,长度为300 mm,数量视施工缝表面积和结构重要性确定,但每处不得少于两根。也可在前层混凝土面层涂敷一层环氧树脂黏结剂,但这种黏结剂应采用受水分影响较小的固化剂(如600号聚酰胺),并应在黏结剂固话之前开始浇筑混凝土。对地下水位以下的混凝土施工缝,必须做防水处理。

三、结束语

关于混凝土施工缝的留设探讨 篇4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留设,处理

通常情况下, 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 要求进行整体浇筑, 然而, 由于一些特殊方面的原因, 诸如施工的组织或者施工的工艺水平等, 经常导致诸多意外事件的发生, 这时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便无法顺利实现连续浇筑。当浇筑的时间间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 极易出现施工缝问题, 这是对建筑物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大因素, 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施工缝问题, 则往往会造成建筑物的结构质量问题。

1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问题的种类及原因

通过传统的施工资料和建筑物问题调查可以发现, 施工缝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导致的:一方面, 施工缝的位置留设不合适;另一方面, 在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缝的处理方式不恰当。

1.1 施工缝的位置留设不当

在混凝土施工时, 施工缝的留设工作没有切实按照相关的设置规定予以进行, 导致其设置无法处于受力较小处, 比如把施工缝留在了混凝土的底板上或者墙上等, 这些地方的施工缝会大大增加建筑施工的难度。此外, 施工缝的设置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基础梁顶的设置时, 如果采用钢板止水带进行施工, 很容易引起因位置冲突, 继而造成无法放置问题, 由此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1]

1.2 施工时的处理不合适

该问题在施工缝的施工中是尤为常见的, 同时也是易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 其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凿毛, 导致残留的残渣阻碍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在支模以及绑扎钢筋的过程中, 由于施工出现的锯末以及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而无法清除, 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时便出现一层夹层, 由此影响施工缝的质量;在新的混凝土浇筑时, 没有对旧的混凝土的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 比如铺设水泥砂浆等, 导致新旧混凝土的结合不够牢固;在施工缝的施工过程中, 没有安装必要的止水带;在混凝土下料工作时, 由于方法不正确, 致使骨料出现不正常的集中现象, 主要集中于要施工缝部位等。

2 梁柱交接面处施工缝的留设和处理

2.1 美国规范

在梁柱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当中, 不同的强度等级要求, 需要施工缝的留设和节点的浇筑辅助工作, 美国的混凝土施工要求柱的混凝土强度是楼板的1.4倍以上, 同时采取以下相关措施, 以此减少施工的难度。[2]

首先, 对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 要求强度和柱的混凝土强度保持一致, 相应的要求如图1 (a) 所示。楼板混凝土的浇筑必须在节点混凝土初凝之前, 以便于避免不必要的施工问题。然后, 若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和楼层的混凝土强度一致, 而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不足, 这时可以采用插短筋加配螺旋箍的方法对不足处加以补足, 如图1 (b) 。

2.2 加拿大规范

在加拿大的建筑施工中, 也存在着和美国相似的规定, 当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楼层梁板时, 节点区需要采用楼层的混凝土强度, 这样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 可以算出节点区应采用什么样的抗压强度。

如图2中所示, 当柱的混凝土强度在楼板的1.4倍以上时, 梁柱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在相差10、20、30MPa时, 美国的规范强度大于加拿大的规范强度, 通过对比, 美国的规范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结果, 而加拿大的规范公式则相对较为合理。

3 预防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在施工缝的设置时,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 防止由于施工的位置不恰当或者处理不当而引起质量事故, 根据相关的施工规定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施工寿命以及结构的安全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在建筑物的施工中, 施工缝的位置设置需要根据相关规定, 将其设置在受剪力较小, 同时方便施工的位置, 这样能够对施工缝的施工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且施工缝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柱的混凝土施工应该预留水平缝, 而梁板和墙等则应该预留垂直缝。

首先, 施工缝预留位置可以设置在基础的顶面, 像梁或者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和吊车梁的上面等都可以设置施工缝。然后, 在楼板的施工时, 施工缝的设置应该在大断面梁上, 保证施工的整体性, 施工缝的具体位置应在板底面以下20到30mm处, 这样能够保证施工的施工缝质量。当板下面有梁托时, 可以将施工缝设置在梁托的下部。对于单向板, 施工时, 施工缝可以设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以便于防止施工缝造成的断层问题。而对于有主次梁的楼板, 施工缝的设置则应根据次梁的方向进行相应的浇筑工作, 预留的位置具体在次梁的跨度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内。除此之外, 墙上的施工缝处理是尤为困难的问题, 在施工缝的留设工作中, 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的三分之一处, 亦或是纵横墙的连接处。[3]

3.2 施工缝的形式

施工缝具有多种形式, 主要包含凹凸缝、高低缝等,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防水工作的施工缝, 当前使用的几种施工缝施工方式都存在着渗漏水的问题。比如在采用凹凸缝施工时, 会导致施工出现巨大的施工难度, 而且对于施工的质量无法进行保证, 当施工缝处存在混凝土凿毛时, 很容易造成凸出的部分被楞碰掉, 以此大大减少水的爬行坡度以及需要爬行的距离, 使渗漏水现象更加明显。对于凹槽中的水泥浆等, 也不易进行处理, 继而在新混凝土的浇筑时, 容易出现因残渣的残留而导致出现新旧混凝土的粘结质量问题, 以此为渗漏水问题留下了隐患。然而, 止水带的使用, 也易出现渗漏水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止水带具有柔性, 导致其不易进行固定, 而且在安装时容易受到混凝土的挤压, 从而出现严重的变形现象。[4]另外, 其易老化的性质也使其无法进行长久的使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使用可知, 施工中采用钢板进行处理可以很好的解决止水带出现的渗漏水问题。钢板施工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 施工较为便捷, 钢板止水带在施工缝处作为止水设置, 只要在安装就位后直接进行焊接即可, 大大减少了施工的难度;然后是不易出现变形问题, 从而在施工时能够很容易进行固定, 对于止水板的下部, 其可以支撑在对拉螺栓上, 而上部则可以使用钢板的点焊将支撑系统进行固定;最后是施工缝的上下止水板, 其高度大约都在200mm左右, 增大了爬水坡的陡度, 高度也有了大幅度增加, 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水漏渗现象, 因此, 可以尽量采用钢板止水带。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 根据现如今我国的施工规范,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缝施工中尚且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施工缝施工是不安全的。所以, 在建筑物的承受压力或者纯弯荷载满足条件的时候, 施工缝的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影响微乎其微, 因而可以忽略不计。上述所说的仅仅是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一些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缝的留设工作中, 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 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缝的质量, 从而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传贵.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开裂问题的讨论[J].云南水力发电, 2013, 29 (1) :42-43.

[2]陈维伟.关于施工缝留置方法的一点建议[J].建筑工人, 2010, 31 (7) :18-19.

[3]郑士凯, 李杰, 于灏等.关于混凝土施工缝的问题[J].江西建材, 2006 (4) :91-91.

上一篇: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下一篇:护蛋行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