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推荐12篇)

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 篇1

皎洁的月光倾斜而下,照得那间房这般柔和。唯有屋内阵阵欢笑声萦绕耳畔,那温馨的气氛若蜜饯般沁人心田,糟心事也随之而去了。哪怕渡难关时紧咬着牙,噙着泪花,在家中蓦然回首,不过浅浅一笑;哪怕是暗夜独自拼搏,鳏鳏欲睡,在家中嫣然回眸,只是淡然处之。在这个家中,俗世的一切都是飘渺浮沉。纵使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我也愿珍视这似水流年,珍惜这个温馨的家。

家,使我不再畏惧清冷人间,让我充满希望。

屋外凛冽的大风怒号着,冰冷的`雨打在窗上,却似落在心上,使人感到压抑沉闷。唯有你的饭冒着热腾腾的气,弥漫在空气中,又渐渐消失。然而这份暖意便永久留在心中,难以磨灭。在感冒发烧时,你的那杯热水触动我的心灵,它传递着你手心温度,然而余温在我的手心中久久停留。在失意时,你给予的鼓励三言两语,却使我重拾信心,看淡人世沧凉,不负流年时光。我愿珍惜这个温暖的家,成长在幸福的国度。

家,让那些远走天涯的英雄,最终落叶归根的地方。

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 篇2

一、在听读中学唱,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文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倾注自己的情感。科学家们发现音乐的速度、节拍和韵律不仅能调节人体节律,还对大脑边缘和脑干网状结构有直接影响。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音乐的节奏、音调、力度以及速度等对人的大脑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得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积极和兴奋状态,从而使人精神焕发、身心愉悦;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能唤起人的情绪,使人处在积极接受力和感悟力强的状态。那么把我国古代诗歌音乐化,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学唱,在熏陶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激发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的良好途径。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诗朗诵的韵律与音乐是相通的,许多作曲家也在致力于古诗歌曲的创作。如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还有阎勇谱曲的160首中小学古典诗词歌曲,他们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的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能为现在的孩子们所接受。于是,我们选择了阎勇主编的《古诗歌曲100首》《谷建芬新学堂古诗》为教材开发了校本选修课和古诗吟唱兴趣班。教师利用古诗吟唱课训练学生节奏,引导学生一边打节奏一边朗读古诗,然后指导学生聆听古诗歌曲,最后在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歌唱。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听读听唱。每到上午第二节课间二十分钟,学校就会利用广播播放古诗歌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柔和的旋律,轻声的吟唱把全校师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耳熟能详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加上优美的旋律,更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不但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得到了美的陶冶;而且增强了记忆,增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天的倾听,贵在熏陶,听多了,会唱了,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育孩子珍惜时间的《明日歌》,优美动听的《梅花》,感天动地的《游子吟》等优秀诗词歌曲在老师的推荐和教唱下,被学生们广为传唱。如今,孩子们经常说:“原本觉得很拗口的古诗,自从每天课间跟着广播一起唱,觉得容易记了。”

二、在视读后演画,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想象力

鲁迅先生曾经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暗淡无光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国的古诗文富有意境,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释读之后表演和配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题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或者是一幅恬淡的田园风光图。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结合生活体验,以大脑形象记忆及形象思维来对古诗进行集群处理,然后将诗的意境画出来,能为古诗文阅读助一臂之力。学生在配画中不仅体会到诗文之美,而且幼稚的画笔可以让孩子们再现诗中的意境。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同时在涂抹上色的过程中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诗句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我们尝试着电脑古诗配画和画笔古诗绘画,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然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意境画下来。在配画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积极、兴趣盎然,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在配画中得到了发展。

古诗文表演的内容一般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学模式一般是:朗读古诗———想象主要情节———教师指导表演———小组合作表演———小组表演展示,如《寻隐者不遇》《赠汪伦》等古诗的学习都可以运用表演法来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扮演古诗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孩子们通过绘画呈现诗文内涵,通过角色表演深化印象,领悟其中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在朗读中吟诵,丰富学生古诗文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标准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文阅读的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古诗文,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和感受上。而古诗文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被学生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因此,我们以吟诵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1. 必修课的诵读

必修课上,老师们以“诵读”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提出以下目标:读准———读顺———读好。读准:指的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指的是读得通顺、流利。读好:则要求读出情感体验,读出意境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古诗时努力做到“五读”:范读—领读—讲读—指名学生读—离开课本读 (即背诵)。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老师们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朗读形式,如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拍手读(单人拍、双人拍、多人拍)等,方法灵活多变。这种反复诵读,多种形式诵读,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欣赏文化典籍中的名言警句,佳篇华章,还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 每周晨读

晨读无疑是学习的黄金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训练语感的最好时间。每天黎明之际,伴随着优美的声音,用“开启语 + 诵读 + 结束语”的程序,师与生或激情昂扬地欢快地念着,或富有诗意地领着,或细细地品着……正如“与黎明共舞”一般,孩子们在这美好的清晨开启了一天的生命源泉。低年级诵读着《三字经》《晨读对韵》,中年级诵读《弟子规》、唐诗宋词,高年级则读《论语》《诗经》。为了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慎重地为学生搜集、整理不同难度层次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编写了《诵读诗文240首》。学生们利用每天晨读课的黄金记忆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古诗文,从而获得了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3. 节日诵读

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利用节日的契机倡导学生收集相关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专题诵读。如中秋节,孩子们就会一同说月亮,颂中秋,每个同学将经典阅读所背诵的诗句制作贺卡给亲朋好友送祝福。专题诵读为学生展示诵读能力提供了平台,又为孩子们创作提供了氛围。

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们在视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有所得,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四、以评读为激励,形成古诗文阅读的习惯

1. 竞赛

每年一次的全校“经典诗词诵读大赛”活动既是对孩子诵读古诗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良好药方。为了倡导全员参加,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评委老师现场从班级学生中按比例任意抽取各班相同学号的同学进行面对面背诵,背诵内容包括必背内容(必修课授课内容)和选背内容。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不仅能充满激情地朗诵,更能坦然地应对诗词评委们的检测,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整个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2. 考级

为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习惯,有效地促进各班经典阅读课的规范化,学校定于每学年结束前半个月,进行经典阅读考级活动。考级内容涵盖必修经典诵读课所学的必背诗词、课外阅读的必读篇目及选读内容等。考级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效地推进了教师经典阅读课授课的规范化。

3. 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我校还因时制宜举行展示活动,如每年的“六一”汇演、读书节系列活动中,学生与经典阅读有关的舞蹈、绘画、表演、讲故事、好书推荐等均在活动中有展示,这样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竞赛———考级———展示,让经典古诗文阅读成为了孩子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

浅析初三语文阅读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三;语文阅读;策略

自主阅读方式在初三语言阅读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探究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两者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三语文阅读的

效率。

一、教师要起引导教学的作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只是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转化,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

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阅读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阅读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对段落进行分析阅读,当学生对段落进行分析阅读的时候学生开始不会阅读,不知道寻找关键词和阅读重点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对学生提问。在一段时间训练以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来解答,提问是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提炼,让自己对知识形成初步的学习印象,自己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产生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思考作者写紫藤萝的目的是什么?紫藤萝到底代表什么?开展自学阅读方式的探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新课程开展的要求。

二、如何开展创新阅读

创新阅读开展的前提是老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运用各种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理解和运用,这样能夠体味出语言

学习的新意。比如,我们在进行《范进中举》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阅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组长可以把小组成员的思路总结在一起,跟全班学生分享。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勤于思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阅读的教学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他们之间要不断地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想法得到统一,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还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窗外初三作文经典 篇4

我的家乡是个偏远的小镇,春去秋来间,没有那万物复苏,枫叶乱舞;夏冬两季,也无那荷花满塘,冰天雪地的景观。一切的一切,唯有四季里的宠辱不惊,一尘不变,在岁月静好中,夹杂的些许暖意寒意罢了。

儿时的我被拖着拽着去写作业时,常因那种这种的烦闷无趣扭向那扇简陋陈旧的窗户外面,远远观望那习以为常的景观。

春天来了,四处飘散的不再是那浓浓的花香,而是孩子们玩翻花绳、踢毽子的玩乐声。夏天到了,窗外没有鸣蝉的声音透进来,唯有几只幼小却烦人的蚊子在耳边默默低语的嗡嗡声。秋天也无那满地的黄叶,独自愁独自凋零的一地落红,唯有一群民间艺人吹拉弹唱的二胡唢呐伴随着一群农民谈论收成的声音在窗里窗外飘荡进飘荡出。冬天时,不像北方那四处飘舞的飞雪和俏开枝头的红梅,只有裹紧羽绒服的妇人们笑语盈盈地指指点点着哪家哪家的丑事罢了。

有时到了雨天,收破烂的还在滴滴嗒嗒的声音里用粗犷的嗓门,叫唤个不停。朦朦胧胧的勇气中,依稀还能看见人力车夫卖力地推着他自己的小车默默游走在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里。偶尔一些撑着伞的俏女子止不住地呢喃那一两声,她们那艳丽的衣裳在阴暗的天里显得太过招摇,那些温声细语萦绕在丝丝细雨里,至今在耳畔边还挥之不去。

后来搬到城里后,窗户外再也没有“供我欣赏”的景象了,铺天盖地的大厦和无休的鸣笛声,人影在这耸立的摩天世界里不过区区1毫厘,我竟觉得没有那平凡的小镇好看了。

有时,真想推开那扇窗,体会到外界依旧波澜不惊,无与伦比。

初三作文雨经典精选 篇5

它长着厚厚的嘴唇,一个大大的鼻子,两个鼻孔都可以插花草了!两个小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让人觉得无比丑陋。正因为它的长相,所有的毛毛虫都不喜欢它,都不愿意和它做游戏。

他们在河边玩捉迷藏,毛毛虫很是羡慕,于是走到他们旁边,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而他们却说:“你个丑八怪,别到我们这来,快走开些。”毛毛虫听了非常伤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毛虫并没有低头,而是更加勇敢地对自己说:“毛毛虫,你要努力做好自己,没有谁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只要勇敢面对生活,一切都会过去,长相并没有什么,只要时刻有一颗善良的心。什么都会好起来。”

果然,过了几个月,其丑无比的毛毛虫变成了美丽无比的花蝴蝶。她身着粉红色的花衣裳,翅膀上点着些小点儿,长长的触角长在头上,可美了!简直像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而降,令人目瞪口呆、陶醉在这花蝴蝶的美中!

这只小毛毛虫变成蝴蝶后,飞到了原来的家,别的毛毛虫见到后,羡慕得不得了,都抢着跟他玩。

这蝴蝶是从毛毛虫变成的。它在是一只其丑无比的毛毛虫时,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勇敢努力地向上,最后变成了蝴蝶,让人羡慕不已。和我们的人生不是一样的吗?人生的路又陡又长,只有经历了风雨,经历了磨难才会成功的。

初三经典话题作文800字 篇6

君不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灾难来袭时,是谁奋不顾身地冲向第一线?是他们。是他们,用双手为国家的安全撑起了一片蓝天,用生命谱写出一篇篇动人的乐章,用血肉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君不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死亡面前,谁人不曾惧怕过?可他们,却选择了把生死至诸度外,用生命与热血换来了璀璨的万家灯火,用牺牲和奉献换得了祥和的歌舞升平。

君不见,“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在十五月圆的时候,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可曾对着满地的黄沙倾诉对家人的思念,朦胧的月光下,映出的可又是家人的模样?他们家中或许也有年迈的父母,也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安全,他们选择了牺牲,选择了奉献,却也选择了——愧对家人。

君可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做军人。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那如山般伟岸的身躯,扛起的是一条条生命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铭记,中日战场,那如海一般的胸怀,接受的是敌人的子弹,是地雷的弹片。他们用生命扞卫了国家的尊严!

铭记,戈壁边疆,笔直的身躯站成白杨。那如火焰般炙热的心啊!满载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萦绕着对祖国和平的渴望……

谢谢你,军人!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日子,还是和平笼罩的岁月,是你们,让国旗下的每一个中华儿女拥有了安宁,拥有了幸福。感谢你们,用生命扞卫了祖国的安全和统一。

三百六十行,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

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 篇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九年级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题材广泛。其中一些文章不仅文体风格迥异, 而且语言地道优美,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人文特点, 很适合开展欣赏性阅读。另外,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思想也日趋成熟。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把欣赏性阅读引入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

一﹑欣赏词语和句子

1.引导学生欣赏描写特定场景和特定心境的词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Unit2 water sports中的阅读文章Surfing 这一课, 前三段是说明文。讲述了冲浪的刺激, 语言生动活泼, 情节扣人心弦。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如第二段 Waikiki is one of the best beaches for surfing in Honolulu. It’s neither too hot nor too cold all the year round .The water is very clear. The waves are very high. 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is like, you can find surfers out riding the waves.等这些句子形象地描绘了怀基基海滩的场景, 让人如亲临其境。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字词句:How do people surf? How soon do the surfers ride waves in a competition? How do judges decided who is the best surfer?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描写手法的妙处, 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词语

教学Unit8 Merry Christmas 的阅读文章Christmas Day中, 从一二两段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至少5处自己喜欢的短语, 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从而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学习和掌握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如:go from house to house , a very kind-hearted man , land on top of each house, climb down the chimney, fill the stockings with Christmas presents等并让学生细心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英语谚语或成语。如“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以及“Every dog has its day。 (每个人都有得意日) ”

3.引导学生欣赏特殊的句型和句式

有些文章选用某些特殊的句型或句式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从而更好地表达感情。例如:在教Unit 9的阅读文章English is widely used时教师可让学生欣赏其中的排比句。如:Most business lett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written in English. Three quarters of the world’s books and newspapers are written in English. More than three quarters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in English, too。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如, Unit 11 Planting trees 中的阅读文章The great green wall 中, Forests help to keep water from running away. So drought does not often happen. The trees in the forests can keep rain drops from hitting the soil directly, so the soil is not easily washed away. The dead leaves on the ground also keep the water from running away. 这些由排比句组成的段落, 可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气势和力量。

欣赏所学文章中的短语和句子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加强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使他们对语言的功能作用和语言的人文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遣词造句, 从而提高其语用能力。

二、欣赏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

人教版第九册Unit6 Under the sea 和Unit7 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 两篇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前者介绍Cousteau 的成就。语言简练, 优美。后者以时间为线索, 语言平实。在对后者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配上课后的一首小诗:Never give up.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并询问朗读时的感受, 引导他们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欣赏文章的结构

Unit 13 The world’s population 的阅读文章Stand room only 和Unit 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这两篇文章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前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 说明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分析了近2000年的人口增长, 令人触目惊心。后者从第四段开始采用总—分—总的框架结构。先提出观点:Taking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接着分述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和How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最后再总结If everyon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 the world will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还有的文章可采用列表和网状等结构形式来分析 。例如Unit18 Because it’s there.可列表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 欣赏文章严谨的写作风格。有利与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逐渐学会谋篇布局的技巧, 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欣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Unit17 The missing necklace 中的阅读文章Who stole the necklace?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 How did the parrot learn to speak like a robber? (2) Do you think this is a funny story?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中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剧情, 了解欣赏小说和戏剧的一般常识。教师甚至可以提出问题Why does the play go like this?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此安排剧情的良苦用心。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辅助信息或分解问题等手法降低难度。

五、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及深刻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修辞手法, 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章, 并了解各种基本的修辞手法。比如Unit 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中的倒数第二﹑第三自然段, 用了大量的设问句。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正是借助大量的设问句, 作出可做什么﹑不能作什么的回答。

另外, 在阅读文章中作者设计的标题也具有特定的用意。如Unit18阅读文章的标题Because it’s there.讲述Mallory 几度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的勇敢, 他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给后人留下了榜样。正因为它的存在, 我们要勇于探险去征服大自然。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刻的用意。

六、欣赏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视听材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欣赏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视听材料, 也有助于理解原因。比如Unit 18 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并模仿朗诵, 体会英语的音韵美和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另外, Unit 7 A man who never gave up 课文录音和课后小诗也很好, 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描绘了爱迪生的生平及永不言弃的志向, 令学生肃然起敬。

在把欣赏性阅读引入初三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欣赏性阅读。一般来说名家名作较有欣赏价值。除了初三教材中的某些课文, 教师也可以选择报刊上的优美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

2.欣赏性阅读必须在学生扫清词汇障碍和理解文章表层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Unit3 Ex.6 Read and act out the play 中的第二幕 Woman :There is another small pan here too. Farmer :Yes , that’s right. It’s just had a baby.第四幕妇女向农民要回平底锅时, Farmer: Your pan? Oh, I’m very sorry. It’s dead.这几句话相当幽默。尽管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幽默是戏剧的魅力所在, 但对初三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一点还比较困难, 教师在此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和指导。

阅读经典 感受经典 习用经典 篇8

作者队伍的权威性。“中文经典100句”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季旭升总策划,精心选择国人不可不知的中文经典名著,如第一辑推出的三本是《论语》、《史记》和《古文观止》,其中《论语》和《古文观止》由来自各大学文学系、哲学系和政治学系的专家(他们共同组成文心工作室)编写而成,而《史记》则由知名历史评论家公孙策编写。然后作者从每本经典中撷取100个名句,告诉读者名句的出处——“名句的诞生”、白话译文——“完全读懂名句”、名句背景故事、典故及赏评——“名句的故事”、名句的延伸及运用——“历久弥新说名句”、“名句可以这样用”,可谓一系列完整的呈现,俨然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精华浓缩。在阅读中,作者对于普及中文经典的热忱和自信令人感动,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蓬勃的灵感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门—— 一扇通往中文经典的大门。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中文经典100句”不沉重,它不是夫子自道式的喃喃自语、独自领悟;“中文经典100句”不肤浅,它不仅仅是100个名句的白话翻译那么单薄。举个例子吧,譬如“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来源于《论语·子路·第十三》,“完全读懂名句”告诉我们这句话讲的是如何评判好人:“乡里的好人却喜欢他、敬重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他才是真正的好人。”“名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而“历久弥新说名句”最得见作者的古文功力,由孔子评判好人的标准,联系到清代《幽梦影》中《官声与花案》中的一段表述,也是关于好人的,与孔子的标准何其相似;而反之,又从明太祖朱元璋注释《道德经》时的困惑,引出了道家和儒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给出的不同答案;究竟孰是孰非,读者或许会有第三种看法。如此穿梭古今中外,引类相从,又逆向思维,给名句的意义带来了无限的张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围绕一句话,就可以这样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形成一个小小的思想库。阅读“中文经典100句”,得到的不仅仅是100句名言,也不仅仅是名言背后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或许,收获最大的,是这本书唤起了你对中文经典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以及由阅读而激发的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联想。

佳评如潮,强力推荐。“中文经典100句”原料是经典的,视角是新颖的,讲解是精辟的,语言是生动的,正因如此,注定了这套书受到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和倾情推荐。大学教授这样说:“摘出若干名句,重建语文情境与故事现场,让青少年自然引发兴趣而进入精美文学之门。”(淡江大学中文系曾昭旭教授)“我们何其有幸,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不妨就从阅读“中文经典100句”开启、落实我们自己‘经典’的一生!”(台北大学马宝莲副教授)中学老师这样说:“揉合了最新资讯、现代格调,以活泼的手法,加入趣味故事、背景小常识,宜古宜今又不失原本风味,实在引入入胜,让人自然阅读古文而不觉沉重。”(建中资深国文教师陈美儒)报社主编这样说:“以前坊间的国学书都是夫子自道,酸腐呆板,年轻人看不下去;现在这套书结合四大优点:注解详细、有名句诞生的由来、有背景故事、有现代情景式的运用,很实用又有趣味。”(《苹果日报》总主笔卜大中)主持人这样说:“我诚挚地以为,读者若把这本书当成手册,随时随地,随手抽一页看看,也许一百则《史记》名言,很快就可融入脑海,变成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主持人蔡诗萍)作家这样说:“这是一本对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社会新鲜人、大小主管、公司老板甚至沿江名嘴等各类靠文字或口传为主要工作者的必读好书!它很好看。再其次,这本书很有用。的确值得推荐。”(小说家廖辉英)

工具性和按需阅读。从中文经典中撷取100句名言,分门别类,装到不同的筐中,当你需要时,可以随时取用。如《论语》100名句,分为“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吾日三省吾身——品德修养”“乡原,德之贼也——言语行为”“君子成人之美——待人接物”和“温故而知新——学习求知”等;而《古文观止》100句则分为“天地一方”“人生志气”“忠臣名谏”“真情流露”“山光水色”和“金玉丰鲜”六类。这样,每一类由若干名句组成,每一名句下又有相类或相反的名句和经典事例。无论是对于学生、写作者、演讲者还是政企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阅读。同时,因为在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随手翻阅而不会有不连贯之弊。“中文经典100句”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书,帮助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名句脱口而出,下笔有如神助,中文水平令人刮目相看!

初三经典话题作文700字 篇9

“江南长城”是一个雄伟壮观的旅游胜地,还是一个磨练意志的好地方。因为它有六千多个台阶,要想登上顶峰,必须战胜自己,为自己鼓劲。

当你站在山脚下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看到没有尽头的蜿蜒的台阶,而畏难怯步,甚至想要放弃。此时就需要战胜自己,为自己鼓劲,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那年,我同父母一起去哪游玩了。我们来到山脚下,壮观的景象深深吸引着我。我们便兴致勃勃地往上爬,起先我一步跨两级台阶,蹦蹦跳跳地往上冲,但大约登了三分之一时,就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我僵硬地站在那,一边望着满无尽头的台阶,一边埋怨着:“走这么长的石阶干嘛?非要受这份罪……而且一路上就是树木和石阶,根本看不见漂亮的风景。”

这时,我看到一对老奶奶和老爷爷还在不断缓慢地往上爬,并且边走边笑着说:“爬山真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不能错过。”我吃惊地看着这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心想:他们都这么大了,也来爬长城,还为自己鼓劲,坚持往上爬,我感到不能输给他们。我便也为自己鼓劲,立即起身,拍拍屁股,下定决心,不畏艰难,一鼓作气往上爬。不久,那两位老人也气喘吁吁地上来了……

我站在山顶上,虽说双腿困乏,疲惫不堪,但我艰辛跋涉后的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极目远眺,感到心旷神怡。

是的,人生在困难面前为自己鼓劲,就会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就会注入无穷的力量,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2019初三经典话题作文700字(五):青春,令你我感动

青春,固然美好,却又多么短暂;青春,是最真纯的,却又多么脆弱.青春如诗如歌,美妙而又神奇;青春如茶,苦涩而又富有韵味.

如果说童年是善良的,那真纯的青春就是童年的升华.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在生物学上被称之为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难得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感激.

青春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显得那么珍贵.似乎不可以取代.在这个珍贵时期,我们心中彼此都埋藏着自己的目标,都在执着得朝目标奋斗,很显然,大家都懂得珍惜.这令我们感动,但是谁让我们有了目标,是我们自己吗?准确的说不是,因为童年时期,我们彼此也没有目标,只有一个神奇的梦,更不会为了这个梦去奋斗了.很显然,这一切都在于青春,是青春让我们彼此有了目标;彼此去奋斗;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梦.固然,青春更令我们感动.

当然,青春之时,我们也有喜有悲.有些人为自己在前途的道路上迷失去了方向而悲伤;也有些人为自己童年之时贪玩浪费了时间而悲伤;更多的人应该是因为青春太短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悲伤.不错的,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偏坦任何人.如果你有时间抱怨,为何不去抓住青春,努力进取呢?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是很短暂的.但更多在看你是否把握了,只要你把握青春,努力进取,就会被自己感动,就会被青春感动.

不要浪费光阴,赶快抓住青春,还有时间,争取补回失去的东西,不要再怨天犹人,上天是公平的,青春更是如此.

初三优秀作文阅读 篇10

蓦然回首,时间匆匆而过!当放下手中的那支笔转移一下视线时,才猛然发现,天空何时变得如此清澈,如此蔚蓝!空气又是那么新鲜!啊!此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冬去春来。而现在已经接近盛夏!风无意示地从窗台吹过,墙上被挂起的日历被它调皮地翻来覆去。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全然忘却了时间,待不知人生中那第二次挑战即将离自己不远!

推开窗户,仰望着那蔚蓝的天空,想想这些日子以来的每一滴每一点都那么的历历在目。

步入初三,进入教室的第一天似乎都听到了同学们那绷地发出”吱吱”响的心弦,老师的面孔似乎也被定了格,舒展开来的时候是那么的罕见,犹如峭壁上的雪莲一般。起初,我们特活跃、特开放、特随意。可没过多久,我们似乎就闻到了战争的味道,使我们变得毛骨悚然,加紧每一分每一秒抛却了所有的兴趣与爱好,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久,我们就看到了战火的硝烟,开始了作战,那一张张白卷被我们用手中的笔勾勒出一幅幅图画,那促人命急的公告(成绩单)。张贴在我们的额头上,获得胜利时,我们欢呼雀跃,获得失败时,擦干眼泪从头再来,,竟全然忘却了寒冷的冬天我们是怎么度过,甚至就没有感觉到冷的寒意,也没发现春天的足迹,间接迈了两季节直投盛夏!

阅读经典美文,培养阅读习惯 篇11

关键词:职高学生;经典美文;阅读习惯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阅读都在各个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一辈子的事。然而,作为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在这方面却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只是“目的很明确”地想学好一门技术,这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殊不知,“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从实用角度来说,如果阅读能力不行,那么哪怕是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说明书,他们都可能会看不懂它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美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的学生逐渐学会从语文中体会文字的魅力,体会语文的美好,从而为他们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而经典美文在所有的文章中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篇被人们记住的美文都有它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所以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回忆都读到了哪些内容,并简单地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仅能考查学生读课文的效果,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多的关注。如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针对课文写一小段关于“母亲对我影响”的话。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再一次阅读课文。因此,写语段的过程就不仅是在回顾课文,也在无意识中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职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并不是很自信,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迫不得已才会到职高学习,也因此会对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敏感。因此,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学生写的关于课文的语段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肯定,哪怕肯定一个句子,让他们赢得自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课中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中阅读习惯,主要是说在正式学习课文的习惯的养成。在学习经典美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面都有什么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来写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河畔的金柳、康桥河中的影子、软泥上的青荇、康河及康河的水草等,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描写他提到的这些景物的。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盎然,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描写并使之充满魅力的。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语句,看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方法以后同简单的陈述相比有什么样不同的效果等方面来具体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作者进行关注。对作者进行关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及原因也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品读课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形成认同感。这样,在无形中就完成了对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认知。因此,经典美文的学习可以从鉴赏语言,进而感悟形象逐步展开。

当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学生再读文章就会有不同于学习之前的认识。这也正好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的要求。只有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化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经典美文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才能让人们广为认可和传颂。而因为个性的差异,每一人在读了文章之后也便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认识和看法。面对经典美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授完一篇经典美文的时候,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思,反思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之间的差别,反思从文章中学习到的做人、做事、写文章的方法,等等。当然,光反思不行,而是要让学生把这些反思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后,让学生写关于自己亲人的文章,学了莫言的《卖白菜》,让学生写有关身边诚信的事。一方面,考查自己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再次阅读、回顾学习,从而加深对经典美文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通过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模式使用的时间久了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思维。因此,在刚开始使用这类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觉得多此一举,因为“反正也不重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坚持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慢慢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到那时候,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也就会顺利起来了。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职业中学校)

经典阅读教学例谈 篇12

一.人物比较法

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 九年级备课组在研究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对主人公悲剧形成的原因和怎样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影响进行了重点研讨。

对于孔乙己的悲剧形成原因, 早有定论: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而鲁迅先生创作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意义也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我们采用磨课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 面对这一经典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除了上述理解, 怎样引导学生从他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呢?

在经过几次上课和讨论后, 大家确定了用人物比较法来作为结合点, 以启发学生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孔乙己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让学生认识人们对他的冷漠与残忍, 进而认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冷酷无情的, 而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点和当时的社会最终造成了人物的悲剧。在此基础上, 教师介绍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他与孔乙己一样, 同是生活在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和冷酷的病态社会中, 他也是一生热衷科举, 却始终不得志, 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但他却能够穷毕生精力完成了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的《聊斋志异》。然后引导学生将蒲松龄与孔乙己进行对比, 再谈自己对孔乙己悲剧原因的理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发言也非常积极。

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孔乙己一味以读书人自居, 长得高大却不愿意劳动来养活自己, 懒惰又好酒, 由此还生出偷摸的毛病, 最终只能落得个悲剧结局, 通过与蒲松龄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在什么样的坏境中, 遇到问题都不要怨天尤人, 只要有进取心, 不自甘堕落, 都可以选择积极的生活, 从而拥有积极的人生。

在这个案例中, 前面几次课上, 教师没有用人物比较法, 而是就让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学生说得比较支离破碎, 有说他自己太懒惰的, 有说周围人太冷漠的, 有说科举制度害人的, 我们总感到学生的认识只在人物本身, 而没有使这经典文本发挥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最后通过大家讨论, 决定采用人物比较法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选择了与小说主人公生存背景相近的人物进行比较,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让学生在人物的比较之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启发, 丰富了思想。我们认为, 人物比较法适合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在运用时要立足于让学生得到更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 要考虑结合时代特点, 选择恰当的人物, 使学生在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经典的学习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辩论法

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经典名作。可以说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是一篇文言文,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上文言文, 认为枯燥乏味。而这篇文章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 赞美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但是这样的人物现在的学生会怎么看?我们确定运用课堂辩论法, 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真正用好用活经典。

在教学中, 教师带领学生熟读了文章, 疏通了文意, 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 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争论, 有的学生直截了当说“我不喜欢五柳先生”, 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课堂辩论,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 而且都能依据文本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不喜欢他的同学说:课文说五柳先生“不慕荣利”与“好读书, 不求甚解”, 只能说明他太没有进取心, 既然有能力好好读书, 怎么不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呢?作为一个成年人, 没有家人, 说明他缺乏责任感, 没有人喜欢他;家里什么都没有,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生活贫困到如此地步, 他还“晏如也”, 即使写文章, 也只是“自娱”, 那这种人对社会又有什么贡献呢?他就是一个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的人。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 社会岂不要倒退?这种人如果在现在的社会肯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喜欢他的同学则认为, 他的个性与众不同, 他很真实, 不造作, 你看他,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喜欢喝酒就是喜欢喝酒, 亲戚朋友了解他, 能够时不时的请他喝酒, 说明还是有人欣赏他这样的人,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穷人, 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衔觞赋诗, 与世无争, 对他人和社会又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生活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样的课堂辩论实属水到渠成。课堂辩论法适合于文言文教学。因为有古今的观点碰撞, 学生思维更容易被激活, 但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堂辩论既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习热情, 也促使学生很自觉地对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经典中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 这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说的“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质疑斟酌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 是光未然先生写的一首著名的歌词。诗歌的教学一向是个难点。经过集体备课, 大家根据单元提示, 确定了学习本课的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传达的爱国思想, 揣摩精彩语句, 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朗读诗歌, 分析诗歌, 理解诗歌通过歌颂黄河来表达爱国的思想, 然后教师设计了质疑的环节, 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句学习语言的运用。此时, 课堂出现了非常动人的情景:学生专心阅读揣摩, 提出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借助工具书查词义, 表现出积极活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状态, 发言精彩, 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在词句的质疑和斟酌中变得更加深刻。下面是潘灯老师上这节课时的课堂实录“质疑环节”: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 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的爱国之情。同学们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拿出来交流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啊!黄河!”

师:哪一组帮忙解答。

生:这个老师以前讲过, 这里重复三次, 可以增强气势。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举一反三, 不能学过就忘记了。

生:老师, 我读到这一句,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特别是“扮演”, 我觉得不通顺。但是我也说不出为什么不好。

师:碰到词语运用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

生 (齐声) :查字典。

师:好, 快点, 看谁动作最快!

生:辞典上说:扮演是指化装成某种人物出场表演。

师:扮演这个词放在诗里可不可以呢?

生:好像不行啊。

师:是哪里让你们感觉不对呢?

(生哑然)

师:出现疑惑时,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回归到文本本身。歌词说“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请问黄河边涌现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

我们看到, 质疑斟酌法很适合用在诗歌教学中, 因为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都蕴藏在字里行间。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 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尽管有时一些问题会在教师的设计之外, 但是教师如果能加以适当引导, 就会呈现出相当精彩的课堂。就像潘灯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说的:

这节课让我特别惊喜的环节就是质疑环节。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遗留的困惑,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深入理解课文的意识。课上一个同学提出“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中的“扮演”一词运用不妥。当这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时, 我确实没有想到, 我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好在平时一直很注意一些学习方法的培养。问题是突然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现成的, 学生立即拿出字典查找词义, 结合课文语境分析, 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 我认同了同学们的观点, 很显然我的肯定也激发了学生在下次学习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在经典阅读教学中, 对文本的解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人文价值观”, 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 对文本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教学中紧扣文本, 关注学生, 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做平等的对话交流,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学好经典, 学活经典, 使经典为今所用, 才能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面对一篇篇课文, 我们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对于文本到底该怎么解读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我校针对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在此, 我想结合三个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来谈谈经典的阅读教学。

上一篇:小猪生病了故事150字作文下一篇: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