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精选8篇)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1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长期主导资源配置,因而政府是全能型的,它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而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的要求却日益显著。如何在这一时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推进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建设,值得引起深思。

关键词:地方政府 服务型 障碍 构建对策

一、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提出与内涵

(一)服务型地方政府提出的背景

服务型地方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20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对政府的公共产品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希望政府不仅要管好社会公共事务,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的理论界因应实践的需求,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对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和传统管制型政府发难,提出新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

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出现源于英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这种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1987 年著名的《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报告,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就是服务型政府实践开始的重要代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过去实行的一直也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着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融合,中国学术界于也1988年提出了服务型地方政府这一创新概念。紧接着2001年,成都、南京、上海等城市响应号召,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目标。虽然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特殊原因,同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着绝大的差异,但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我国现代化背景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互动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纵观我国与西方政府的建设需求,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也有着共性的一面,比如人们纷纷表达出了对政府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不满,希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朝着真正“以民为本”、公正负责、透明的、竞争的,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和提供优质廉洁的服务标志的地方政府形态发展。

(二)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基本内涵

服务型地方政府即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政府,强调不仅为社会服务,也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追求,以服务为管理理念,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治等价值为基础,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地方政府志。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提出与以人为本及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它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有助于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障碍因素探究

创建服务性政府势在必行,然而在创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创建服务性政府前进的道路。

(一)观念上人们的认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传统的政府是无限、全能型政府,在政府垄断一切权利和资源的条件下,人民只能听从政府的支配,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这就颠倒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关系。“以往的分权化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政绩导向强化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意识,使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落实陷入了机制性困境。”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层次及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才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由于长期的惯性,尽管很多城市已设立了“政务大厅”,但这些炫耀的招牌并没有提高行政的办事效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务体制僵化,质量不高,乱收费现象严重等反而在无形中增加了服务的成本。

(二)政府官员素质有待提高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封建遗产之一,可谓根深蒂固。虽然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起就强调立党为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官本位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一些干部虽然口头上说是百姓的公仆,但思想深处和行为上却是把自己当作百姓的主宰,当作民众和下属的父母官。一些人认为官位、等级就意味着权利和财富,所以买官卖官现象屡禁不绝。

一面是明确地、反复地要求各级政府要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要求全体公务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一面却在现实生活中,在大众传媒和人们的潜意识中,强化着官本位思想。由此衍生出一些令人们深恶痛绝的官场作风。例如以权谋私,政府拥有很大的社会资源配置权,强势群体往往借助政府的力量实现其最大利益,于是地方利益、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社会结构中强势群体与政府的结盟关系。当社会群体或阶层间发生利益冲突时,政府可能会更多考虑到自身利益或有能力向它施加压力的优势集团的利益,其结果往往损害的是社会众多阶层的利益。

片面强调经济政绩,在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观念的长期主导下,公共服务理念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却总是把经济发展置于首位。上一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发展目标,总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各种经济指标,出现层层加码、级级下压的态势。更甚者互相攀比,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极大地浪费了资金和资源。

(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除人们思想素质有待提高以外,法律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1)是民主制度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还不够成熟,还没有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广泛、可行和有效的体制内的路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权利意识的生长和成熟。(2)是政府和公务员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不科学,评估方法不合理。对于地方领导的绩效考核基本是上级说了算,其升迁任免也都由上级决定,因此,各地政府就会为上级“服务”,而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3)重大的决策论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听证制度都还不完善。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但不少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功能,有的在召开听证会之前实际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4)政府的相关责任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出现问题后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有了成绩相互争功;五是没有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和财政事权关系不够清晰,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6)政府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公共权力,极大的阻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这就使得政府无法从众多复杂的社会事务中脱身,而集中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三、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的道路选择和对策

服务型地方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地方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

首先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如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做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地方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重新审视和定位地方政府治理的角色,即“服务”而非“掌舵”

服务型地方政府理论强调政府角色的转换,主张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为“掌舵”而非“划桨”,意味着政府不应过多地具体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而是尽可能地以委托、承包、代理等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将公共服务呈递责任转移给私营部门及非营利部门,并对公共利益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也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培育公民社会自治能力,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服务地方型政府的建设,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首先,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各种民间社团,培育各种带有自治性、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承担起多样的治理责任。其次,地方政府与社会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形成治理网络,建立畅通的社会沟通与协商机制,推动政府文件的透明化传输,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即电子化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此外它还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提高地方政府的反映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开放政府。中央提出,我们的政府要由传统的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真正建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新的人民政府体系。

(五)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整体价值理念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还谈不上任何绩效管理。因此,必须对地方政府的服务实行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政府绩效评价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服务品质的好坏,必须取决于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主体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其次,政府绩效评价必须确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要具有有效性、效率性、公平性、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要疏通民众参与评估的渠道,让民众评议,让人民监督。

(六)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

这是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关键。要按照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以利于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引进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2000,(2).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2

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地方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 公众的公共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 如何公平、高效的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 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需求偏好, 已经成为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一)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提升地方政府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不断推进, 世界各国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正不断转变和完善自身职能, 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绩效水平, 以应对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稳定和谐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地方政府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

(二)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实本地区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坚持经济建设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自身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社会公平, 协调和维护均衡的社会利益结构, 使社会整体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为实现这一工作任务, 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 不断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城乡各级公共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建设具有高效化、透明化、民主化、法治化和责任化特征的地方建设服务型政府体系的工作目标。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改革实践的探索和努力,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直接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整体发展, 但仍然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尤其是城乡间和各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首先转型期地方政府的片面发展观直接导致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欠缺, 直接造成了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整体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的现状。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单纯追求 GDP 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又是往往以经济结构失衡, 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为代价的。地方政府这种长期对于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不足, 导致公共服务体系缺失、结构失衡,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和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此外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一方面提高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缓解了中央财政的困难, 但也在某种层面上造成地方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现象。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市一级政府, 因为其自身所处行政层级的特点, 需要直接面对和解决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需矛盾。由于财权的上移, 一方面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 而相关的财政支出又严重的依赖上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 便无法实现高效、及时的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 不仅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如上所述,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认为应当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 转变地方发展理念, 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 夯实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各级地方政府首先应当逐步确立“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上来。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方面有利于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 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另一方面,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估。

(二) 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提高地方政府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以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为基础。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通过分税制改革等方式逐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发展。相关领域的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增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 公共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很难满足地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需要, 而税收返还势必导致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所以必须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对地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 同时通过实行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 促进地方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公共财政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配置, 同时也要保证加大对财政资金合理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避免出现挪用资金和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

(三) 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体制,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效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界限, 发挥地方优势, 在国内各地区形成具有带动力强, 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发展, 推进区域行政一体化进程, 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总体实力的快速提高, 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原有的行政区经济体制模式, 为新时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提供新的途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首先要找到自身的发展优势, 以明确相应的合作伙伴, 通过良性合作来实现本地区的快速发展。其次, 还要根据地方政府自身特点, 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引导区域内发展资源的合理流动, 从而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对于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实需求。而伴随着新时期各领域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深入,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为引导,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通过完善自身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切实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最终提高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确保本地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而保证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崔琳.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8

[2].李燕等.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我国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程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1服务型政府主要是21世纪初开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尝试推进的一种政府建设的创新,南京、成都和沈阳等城市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机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在经济生活中确立了主体地位,成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和组成结构的重要力量。国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缺位、越位和错位情况,使得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称,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原则和规范,只能由政府来确定。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以人为本的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进政府的自身改革,不断完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反腐力度,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经推行数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一些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二是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不够彻底,有的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随意决策,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部分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少数政府人员理想信念淡薄,服务意识较差,甚至出现违法违规,滥用职权,贪污腐败,无法服务于民,诚信于民。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推进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最重大的时代背景,结合这一背景,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更新行政理念,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当今,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以人为本”、“权利本位”的行政模式,牢固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的思想,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评判工作的惟一标准。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在政府工作的实际运行中,认识到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是一种从属和公仆的地位,政府要真正做到“想为人民所想,急为人民所急”,以公众的期望决定策略的设计,以公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容,以公众的满意度衡量政策执行的成效,以公众的评价决定政策变迁的方向,注意群众的诉求,充分尊重民意,注重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升政府的便民服务效能。

2.依法行政,完善机制,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法规体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依法进行,用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规范和监督。我们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人员法治意识,通过机制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来切实推进我们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加紧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扩大立法公开层面,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和监督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敦促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管理行政事务时有法可依,并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阳光行政,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党和国家要求逐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强化信息信息公开工作和政务公开工作,開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告知服务。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政府应举行不同形式的听证会,让公众参与讨论、参与评议、提出建议、进行监督。依托网络等其他新兴媒介,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好地维护民情民意。

4.廉洁行政,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政府的官员的廉洁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广大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以及政府施政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在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上注重德才兼备和政绩,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全面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公务员法》,深化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和深化地方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培训、考核、奖惩、晋升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公务员管理。

5.采用新科技,新方法,推行电子化办公。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采用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建立政务大厅和“政务超市”等,推行“一站式服务”服务方式,优化政府业务流程,逐步推行简化和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努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创建高效政府。

参考文献

[1]《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2]林婷婷.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

[3]郁建兴,高翔.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中国行政管理.2012(8).

[4]周菲.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研究.[J].电子世界,2014(14).

[5]蒋健.再谈我国服务型政府政策的价值取向.[J].攀登,2015(1).

作者简介

郑新瑜(1986——)女,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毅,(197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谭贻群,(1983——)男,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年度)研究成果,课题标号.

注释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4

[摘要]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政府的认识。国家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也直接源于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落脚点,是社会公众认可和拥护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判别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提供最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着眼于最基本的民生,造福百姓。

[关键词]地方政府 基本公共服务 满意度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周敏等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大体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在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上其满意度存在较大问题。

一、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状况的总体评价

通过对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活动服务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的满意度不高。

(二)对体育设施服务的评价

近年来本地区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进展不错,但是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与供给的单一性仍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与居民理想的体育健身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及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目前,本地区89.2%的社区都拥有健身路径,不少社区设有简易的篮球场地或者乒乓球台,个别社区还有健身的场地,除此之外,其他的体育场地设施很少,甚至

是没有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涵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兴趣各异,需求多样化,社区里现有的单一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个类人群的需求;同时,虽然多数社区都安置了健身器材,但缺乏管理,很多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由于风吹日晒、无人维护。因此有效利用有限体育场地设施,促使场地设施的循环利用,经常检查、维修设施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体育指导服务的评价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群众体育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接受指导的程度来看,74.2%的社区居民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或者只接受过热心人的指导,经常接受专业人士指导的只有9.2%;82.5%的社区居民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自学或者跟着朋友学习,只有10.8%的居民是接受社区专业人士的技能培训,而且主要是为了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另有少部分具备经济能力的居民去收费的俱乐部学习。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存在严重缺陷,人员队伍在年龄、专业、时间保障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

(四)对体育信息服务的评价

体育公共服务应提高宣传层次,扩大宣传范围,特别要加强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宣传和引导,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的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市民信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密切配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制作出更多的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有关健康知识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并注重引导居民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获取健康、健身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对体育活动服务的评价

体育活动服务包括每周的次数安排、标准化程度、项目开展的数量等几方面。体育活动服务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应该提倡在广泛开展具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着较好健身作用的新型体育项目,在引进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行资助。定期开展居民集体活动,举办有特色的运动竞赛,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到实际健身锻炼之中。

此外,浙江省城市居民体育项目的技能水平较低,竞赛交流机会少,除门球、乒乓球和节日长跑等项目已形成比赛制度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项目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广泛地开展社区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竞赛不但能激起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还能调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因此,为了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体育组织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办体育,增加体育健身站点的密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改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原因分析从形成上述满意度现状的原因来看,有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居民本身的因素。

(一)地方政府的因素 第一;场地体育设施单一,且缺乏管理,检查维修不到位,经风吹日晒雨淋,有些设施损坏严重。第二;体育人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待增加,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指导和咨询服务有待加强。第三;宣传工作不到位,信息服务相对缺失。第四;体育活动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居民参与程度不高,涉及的人群不是很广泛,很多活动难以很好的开展。

(二)居民本身的因素

第一年龄因素。调查表明,各年龄段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其中总体满意度较高是20—39岁年龄段的居民,其次是20岁以下年龄段的居民,总体满意度最低的为4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这一结果表现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这可能是20岁以下的居民是身体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更希望得到较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而20—39岁年龄段的居民身体处于成熟阶段,体力、精力是人生最好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承受各种压力较大的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有可能忽视了体育锻炼,对现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也就不是很在意;但该年龄段的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漠却为今后的健康长寿埋下了祸根。4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身体处于逐渐衰退阶段,各种疾病渐渐袭来,健身意识有所增强,很多人已经投身到健身实践中去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要求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群体逐渐增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更大。第二文化程度因素。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有差异,并且随着学历的提高,总体满意度呈现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更高,他们认为政府提供的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育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尤其是高学历、高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他们需要更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更高质量的体育咨询服务,更快捷的体育赛事传播和体育活动的宣传,更高的体育活动服务水平。其次,体育信息服务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接受能力和体育知识储备,尤其是体育信息的传递需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基础和体育锻炼经验。不同学历的居民拥有不同的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高学历居民对安全知识、赛事传播、促进健康知识宣传等信息需求比较强,迫切需要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体育动态,因此高学历居 民对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为了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居民的文化程度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增加体育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加强体育安全知识和体育活动的宣传力

度,使得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接受和获得相应的体育信息服务。其次,还应该对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进行体育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其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健身意识和能力。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对策

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从下述几方面进行。

(一)完善设施管理,加强设施建设,改善体育活动条件 体育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政府应该将居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使体育设施、场馆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向公众开放各类体育场馆,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管理资金投入,及时对体育设施进行维修。其次,还应更新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理念,发挥政府对体育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强调科学发展,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弱化居民体育活动的计划与行政色彩,树立服务观念,规范管理。

(二)提高体育指导服务的质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机制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要从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结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课程结构和培训制度几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社会体育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应坚持有偿开发的原则,同时应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还应坚持开放性开发。

(三)加强社区体育信息的宣传,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

社区利用自身平台进行体育信息宣传,举办一些平民化、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同时利用晨、晚练和节假多组织大家参与一些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以利于居民的相互交流,在体育健身知识方面宣传讲座,还可以举办讲座培训、社区墙报、等活动。

(四)加强体育组织服务管理,逐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体育活动服务管理,注重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居民体育需求的差异性,特别是针对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特点,大力开展多种多样、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较为充足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状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国人民改善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支持全国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满足全国人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国人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同时也认识到了加强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到实际健身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

[l]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科研,2008年第2期.[2]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EJ3.体育学刊,2005,12:126-128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5

“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内容的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为分析标本,探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一、必须把执政伦理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新的时期,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道德力、执政力、合法性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地方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处于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因此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伦理建设,重塑地方执政者良好的执政形象非常重要和迫切。

1、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增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执政党的道德力、公信力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力强的地方政府,必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其出台的方针政策能够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接受。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但从目前各种调查地方一级执政者老百姓的认同度比较低,而且层级越低的地方政府老百姓认同度相应也更低,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地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迫切需要。是否具备良好的执政道德,关系着执政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的合法,关系着执政党提供的秩序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确确实实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多方面因素,部分党员脱离群众、道德败坏、生活腐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败坏了党的声誉,极大地破坏了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到了执政党群众基础的巩固与扩大。

3、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对于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官有德则民有德。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巩固社会基础。

二、当前执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我们党走过了一条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从单一到渐成体系的过程。但当前执政伦理建设的整体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某些官员的道德滑坡,腐败现象的蔓延,公共政策的失灵,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群众利益的政策的出台,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执政伦理建设是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先进的执政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基本价值追求,比如执政为民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谐社会的理念、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这些先进的执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遵守,走过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集权专制意识、本位主义,先进的执政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上。

2、一些政策制度缺乏伦理性的考验。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制度的制定,对其在法律上的合法性是非常关注的。但对其伦理性追问是很不够的。缺乏伦理基础的政策制度是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近年来出现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现象,政策制度成为某些部门政府谋取利益的工具,违背了公共政策追求公正、平等、正义的伦理诉求。严重影响党的执政信用,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线。

3、执政主体的道德滑坡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出现了各种违纪、腐败现象,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个人的特权,变成欺压群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个人、亲属和小集团谋私利的工具。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党的执政道德的要求。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6

湖北省审计厅派出投资审计处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投资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成立了许多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这些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国有土地和政府资产作为抵押,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明确。地方政府辖内往往包括多家投融资平台,各个投融资平台承担着不同行业和不同层级的投融资职能,但有的地方政府未能对辖内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进行统一的归口管理;有的地方政府既没有对国有投资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业务范围进行确定,也没有对其经营发展模式、融资渠道进行确定;有的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出资人对于平台公司的总体负债规模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并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安排,造成国有投资公司在实际运作中越位、错位或缺位。同时,从建设形式上看,政府投融资平台分别隶属于不同国有投资公司,但从职能定位上看,国有投资公司应定位于企业层面,其本质规定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和持股等方式为项目提供权益资本,而在实际运作上难以区分究竟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还是完全市场化的主体。

(二)举债规模过大。地方政府建融资平台的层级也逐步向下移动,由省级政府向市(地)级、县(市)级移动,甚至集镇、乡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在有70%的投融资平台是集中在区县级。这些投融资公司以兴建基建项目为主,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举借了大量资金,这些项目由于受各地方政府实际控制,所以其形成的债务自然成为了地方财政的隐形负债。有些地方“以小财政撬动大城建”,负债规模呈10倍甚至20倍增长,负债率远远超过风险控制警戒范围。而且,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但目前对一些地区和城市来说,这些融资项目的相当部分是城市和市政建设,能对经济产生多大的直接效应很难估计。一旦发生偿付困难,只能挖东墙补西墙,或者转移给上级政府。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罗列若干项目,依靠投融资平台渠道融资,然后再把这些资金全部或部分的转移,用于其它用途,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不断积累。

(三)潜在风险显现。一是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导致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错综复杂,而无法准备评估。加之存在投资决策失误、内部经营不善,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低下,投资回报和本金回收困难,资金不能及时有效的循环,使之面临财政风险。二是地方政府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既有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还贷支持性文件,也有地方财

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目前一届政府的任期是5年,而以政府为背景的平台公司向银行的融资贷款都是中长期贷款,期限均在3年以上,这部分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往往不由本届政府承担,在建立长期有效的偿债机制上,本届政府因为没有压力而缺乏动力,在没有法定的政府负债额度的约束下,财政承诺式的偿还责任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标准的“软约束”。财政收入受到宏观经济变化、土地出让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高,同时财政收入这个现金流也在支撑着政府辖内多个领域的资金需求。再就是平台公司拟质押的土地转让收益权等质押标的没有特定化,一旦质押标的缺失,平台公司不能按期还款,银行贷款将出现担保“真空”,这样潜藏着金融风险。三是投融资平台以国有土地和政府资产作为抵押,有的还把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存量国有资产清理打捆并入平台公司作为重新向银行融资的抵押担保物,国有土地出让和政府资产处置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影响很大,这些资产面临减值的风险。

(四)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一是从现有的《预算法》角度看,地方政府被禁止进行赤字预算和举借债务,但地方政府以投融资平台等各种名义规避《预算法》的约束,却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二是地方投融资公司既充当所投资公司的股东又是国有资本的经营者;在委托代理链条中既是与政府之间的“行政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又是与其投资公司之间的市场契约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在追求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却处处受政府意图的制约,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还要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各级地方政府绝大部分举债安排的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少预算审核、政府采购、投资评估、审计监督等基本约束。同时,责任追究机制仍不健全,下级的债务不可避免地成为上级的或有债务,上级往往成为下级的债务的“兜底者”即最后承担者。

二、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一方面,在全面清理现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止平台数量盲目增加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建设职能在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投资、融资、项目规划和管理、项目维护、监管这些职权在统一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下协调运行,从体制和机制上来保证“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另一方面,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市场化。新型投融资平台又作为国有公司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平台,通过对现有产业和经营结构的调整,逐步培育成为以经营实业投资和经营企业为主业,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投资高技术含量、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或资本市场,在吸收多元化投资的基础上,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投资经营活动的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推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价值链的高端集中、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延伸,实现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国有投资公司是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由行政委托代理制转化为企业性委托代理制的载体,政府和国有投资公司之间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国有投资公司需要建立法人治理机构,来规范各级政府和国有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政府也需要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来激励和约束国有投资公司的行为,以保证对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中,需要对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进行创新,提出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五层体系:第一层是首席执行官(CEO)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CEO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具有与总经理不

同的职责权力。CEO的权利中40%—50%是董事长的权利,高于总经理的权利。国有投资公司不设董事会,由CEO行使一般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部分权利,董事会的其他权利由国资委代政府行使。CEO向国资委报告工作。第二层是以监事会和内部员工为核心的监督层。第三层是以审计、财政等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评估层。第四层是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一些决策参谋机构,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第五层是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法律,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和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推进机制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程序, 决策执行,决策效果等。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地方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地方财政的收支指标,包括地方财政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收支增长弹性、地方财政自给率、法定支出的满足程度、财政赤字情况;债务指标,包括地方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规模等;地方政府持有资产状况;预计最低、最高借款需求。同时,建立政府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偿债准备金制度。三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在每年对人大的报告中,要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对外的各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情况以及还本付息和授权执行情况进行说明,接受人大的监督。所有政府债务的信息都应该定期向社会公布,以加强社会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督。同时,也为银行评估政府的债务负担率及偿债能力,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融资创造基础条件。四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为保证政府投融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建立对政府投融资的定性和定量的平台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五是建立审计制度。加强政府投融资项目审计,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理有力”。六是建立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 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在多个领域的展开, 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也逐渐摆上各级地方政府议事日程。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 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地方样本进行分析, 试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促进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地方样本解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上海、北京、江苏、江西、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山东等省市就先后探索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改革。如:2011年以来, 江苏南通通州区每年向10个左右规模较大和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功能的体育社团购买健身技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路径维护、全民健身赛事等体育管理服务。[1]2014年, 常州市政府全年向社会购买了体育业务培训、群体赛事、健身活动、体育管理服务和设施建设等5大类22项体育公共服务。[2]还比如2015年南昌市确定业余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全国冬泳日畅游赣江活动、体育进社区、体育进农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等10余项, 每项购买资金5万元。[3]通过以上部分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样本梳理, 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分为基础设施类、技能培训类、要素保障类、信息服务类、安全监测类。[4]

三、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困境

(一)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匮乏。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有形资源 (体育活动所需要配置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和无形资源 (体育信息、管理、科研、政策法规制度等) 。目前, 无论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 在总量供给上都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更是难以寻觅。究其原因, 根本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各级财政对于群众体育事业投入过少。

(二)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西部或欠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场所和器材严重缺乏, 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员队伍、信息宣传等软件因素在部分地区还不健全。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还主要是依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民间资本投入不足。在体育公共服务人员方面, 具有专业体育指导能力的服务人员较少, 而且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呈现结构失衡。相关数据表明, 截止到2014年7月, 我国拥有14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但与群众需求相比较, 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而且, 这支队伍女多男少、中老年人多而青年人少,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缺位。

我国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正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在国家层面上, 缺少一部规范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尽管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政策文件, 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指导意见》或《暂行办法》,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规范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地操作标准不统一, 购买过程具有很大随意性, 体育公共服务效果难以评估,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人民群众意见较大等问题。甚至少数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将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看成是政府向社会卸包袱。

(四) 体育社会组织承接能力不足。

体育社会组织本应是承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社会中介载体。但由于体育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 很多体育社会组织挂靠体育行政部门, 行政化倾向明显, 组织管理能力有限。一些完全由民间成长起来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机构规模小, 运行机制不规范, 服务力量薄弱, 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不高。正是因为体育社会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后天成长不顺, 往往难以承担起体育公共服务的转移。

四、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一) 强化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意识。

提供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更应将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摆在首位。在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 服务性政府是其改革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而且,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意识、动机, 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实践。因此, 要创新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工作, 必须先要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引入问责机制, 以确保体育公共服务的购买结果在更大程度上契合公众体育利益诉求。[5]

(二) 创新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方式。

创新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方式, 是完善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 往往具有不同的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效果。要在分清类别、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实际, 灵活选用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政府补助、凭单制、公私合作等多种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方式。

(三) 建立并完善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指出, 政府不是神圣的, 它没有无所不在和准确无误的天赋。因为政府是人类的组织, 政府从来不是万能的, 政府也会有失灵。正是因为政府会失灵, 市场也会失灵, 这为第三部门提供了发展空间。因此, 健全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应该是地方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者互动的多元服务主体,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体育需求。

(四) 加强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估。

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评估应由第三方进行。第三方评估组可以由财政、民政等政府部门代表、媒体代表、大专院校体育专家、群众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组成, 纪检部门全程参与评估过程。监督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购买资金使用状况、购买程序是否公平公正、服务对象是否满意、服务质量是否优质等方面。

摘要:目前, 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效的同时, 也面临着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匮乏、服务供给失衡、体育社会组织承接能力不足、购买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 要强化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意识, 创新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方式, 完善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评估, 最终促进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江苏体育局.通州区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EB/OL].http://www.jssports.gov.cn/info/2012/11/8/info_293_33733.html

[2]陈新荣, 贾海红.常州公布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22项目[N].中国体育报, 2014-4-24

[3]中国江西网.南昌尝鲜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EB/OL].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5/5/20/content_304865.htm

[4]高艳敏, 张清华.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9 (1) :32~33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城口实践 篇8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城口实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运用财政支出的手段提供给各种服务机构费用,用来购买特定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的公共服务,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供给模式。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政府的职能转变做出了更多的要求,强调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多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合同和委托的方式向社会购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各地方政府承担着会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制定公共政策的责任,因此如何加快政府公共服务实力提升刻不容缓。因此,本文立足城口县的探索实践,深入分析其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因素,提出了一些在政府加快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议。

一、城口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

(一)在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

城口县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一方面,城口县在2014年制定了《城口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均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措施和实施办法。2015年,城口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2015年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就该购买项目的购买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方式、购买实施程序、保障措施、考评监督等多方面作了详细说明,这是城口县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体操作层面作出的探索实践。

(二)购买公共服务的总体规模偏小,进程缓慢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城口县的购买实践更是明显不足,实践力度和进程也比较落后。首先是从政府采购方面来讲,目前城口县政府的采购对象主要是以货物为主,在其它公共服务方面的采购力度还明显不足,而在政府的财务系统并没专门为购买服务资金做出预算。其次是政府所购买的公共服务长期局限于个别的服务项目上。比如城口县政府所主要购买的公共服务为养老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服务,这些项目的主要责任部门是文化委、民政局等部门,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大多数的公共服务的购买上都还未能够得以推广与实践。因此,城口县政府在公共服务的购买形式上还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规模。最后,从承接主体方面来讲,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接主体之一。而城口县的各级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加上承接项目少而难以发展壮大,还远远达不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需求。

总之,城口县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购买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进程明显滞后,基本现状不容乐观。

二、城口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程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充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合力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不管是单位领导还是负责进行公共服务购买项目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而且普遍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加人民满意度持有信心。但真正到了具体操作时,却存在以下几种不充分的认识:有部分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还不够清晰,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推动;还有部分人认为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购买进程必将会涉及到政府的其它相应的改革,对政府公共服务购买效果所持有的是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所在部门人手不够、编制有限、经费紧张,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是徒增工作量”。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指导下,势必造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组织领导、个别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形成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力。

(二)制度体系不健全,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制度环境

一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不健全。重庆市政府于2014年12月12日出台了《重庆市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而城口县目前还没有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在实践中只是针对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出台了一个通知。

二是具体的购买流程不规范。城口县已有的购买实践主要由文化委、民政局等购买主体负责实施,各单位基本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购买服务,具体程序主要停留在项目审批、项目购买及项目执行阶段,购买过程存在购买合同不规范、项目评估环节不完善、项目选择缺乏竞争性和透明性等问题。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目前,城口县尚未形成完整的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管体系。调查发现,一些监管工作没有专业队伍去全面实施,一些评估活动也没有邀请第三方深度介入。

(三)社会力量发展不足,难以承接政府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

能够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购买的对象主要包括有符合要求的事业单位、部分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在这当中,社会组织和企业将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主要对象。从企业的特性来看,企业主要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因此对利润较少、甚至是没有利润的公共服务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而从社会组织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社会组织还缺乏足够的服务能力,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难以承担起政府所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购买主体、承接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因此,笔者建议政府成立购买公共服务的协调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改革共识,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切实改变少数部门在购买公共服务探索道路上单打独斗的局面。

(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很多省一级政府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地方性规范文件,但很少有县一级的地方政府制定关于政府购买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到城口而言,笔者建议政府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程序、绩效评审及监督管理等制度细则在实施意见里明确下来,形成县级政府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三)加大对社会力量的引导与扶持,提升承接水平

一要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

二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政府需要在扶持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努力协调好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一个方面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其所必须的人才保障、资金保障以及政策保障等,让社会组织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真正将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在另外的一个方面,要建立起相应的优者上劣者下的机制,对承接主体资质条件进行筛选,加强诚信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城口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彭建平.当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贯彻,2015(05).

[2] 王浦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

上一篇: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理论研究论文下一篇:暖心的七夕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