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精选7篇)
一、关于对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使政府从目前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各部门既得利益的调整,被喻为行政领域的“效能革命”和“政府再造”。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是满足公共需求变化的需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能。由于我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政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而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相对薄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公众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农牧民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潜在的公共需求开始转化为现实需要。加之随着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的日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将更加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将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型,有效处理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它从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防止权力“寻租”,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所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形成一套有利于市场活力迸发的有序管理和运作机制。从目前我州各级政府的运行状况看,职能和权限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部门间还存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塑政府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改进行政管理方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产品,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使政府从直接充当市场主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行政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使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从“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型,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型。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是构建和谐黄南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公共治理和谐,而要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必须对政府的职能有新的定位。就现实性而言,根据我州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将注意力转到社会公平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转变职能步伐,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增强行政能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努力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社会、法治的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二、黄南州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黄南州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行政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三型机关”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投资环境治理年等活动,使机关人力资源素质、组织行为能力以及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创新务实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行政工作程序逐步简化。各级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重新界定和合理配置政府职能资源,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州政府取消各类行政审批许可项目7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16项,政府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转变。同时,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行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坚持向服务要效率、靠服务优化发展软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政府各部门全面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努力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一些地区政府机关初步建立了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对群众关注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以及重点问题的处理结果等都通过多种途径公布于众,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推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各级行政审批部门普遍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制度,有效规范了各级政府的从政行为。
但是,也应看到,目前黄南州在优化发展软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就总体现状而言,目前各级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尚未得到真正解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行政理念远未形成;个别公务人员“官”念很重,管制意识很强,把权力视为财产,在行政活动中与民争利;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守旧,不惜以牺牲经济发展环境为代价,想方设法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阻挠工程建设、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政府在履行职责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如有的地区政府机关仍在办“政府经济”,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热衷于当“运动员”而不善于当“裁判员”,热衷于“划桨”而不善于“掌舵”,使履行职责出现了“越位”现象;有的部门热衷于经营“审批经济”,总以为管理就是审批,管理就是收费,把审批权当成部门创收和为小集体谋利的工具,把收费当作部门的主业,使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总不愿放手,从而导致了履行职责中的“错位”;有的部门对应该承担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职不到位,使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从而出现了功能“缺位”。三是“大政府、小服务”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的部门人浮于事,办事拖沓,对一些应该办的事故意拖着不办,推诿扯皮,吃拿卡要,搞不正之风。四是有的执法部门对法律、规定、制度、决策的执行不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政府效能的提高,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关于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特点的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之路,全面推进行政理念、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
(一)在政府行政规则上,坚持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强调的是: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其核心在于政府权力、职能、规模等均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这一要求,构建法治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合理界定行政机关执法权限,切实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使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对外公布的行政审批许可和收费事项,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订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四是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投诉平台,扩大社会公众对部门和公务员的履职监督,及时查处各类投诉和举报,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五是建立健全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二)在政府行政层面上,坚持市场调节,减少行政干预,努力建设有限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行为范围应限制在依法行政、维护公平、制定规则和服务公众方面,实现政府职能由大包大揽的“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有限政府在调节经济中的职责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用“有形的手”纠正市场失灵,为公众提供市场不能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但应该认识到,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所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在法定范围内活动。有限政府的核心是变以往的包揽一切为服务社会,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政府应将原本属于行业“自裁、自律、自助”范围和属于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主动让位给行业,实行“民进官退”;把一些管理事务交由具备管理资格的事务机构管理,不再干预企业的正常投资和经营活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企业真正推到市场中去。政府应在为经济发展制定公共政策的同时,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在政府行政内涵上,坚持以诚信为本,规范自身行为,努力建设诚信政府。构建诚信政府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诚信政府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公务人员的诚信意识,为构建政府诚信机制提供思想和社会基础。为此,要在政府机关大力倡导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把诚信的理念内化到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的心中,切实强化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用诚信理念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同时,在全社会倡导信用文化,树立信用价值观,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政府诚信的构建与完善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大力推进诚信黄南建设。重点加强信用法规建设,推行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估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机制,避免在执法中出现以政府诚信为代价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政府行政中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和“行为失当”等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坚持公开透明,实行公平公正,努力建设阳光政府。打造阳光政府对于维护社会和市场公正公平,从源头治理腐败,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保证公民应享有的知情权、管理政府事务的参与权、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权、信息资源的共享权等基本权利,推进民主政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打造阳光政府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政务公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部门的政务公开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和“写在本本上”的状况,无论从政务公开的广度还是从公开的方式上看都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对制度的执行不力,缺乏公开政务的勇气和决心。对此,一方面应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要进一步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和公示等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务帐目、干部人事管理、招聘公务人员、基建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大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一律都要如实公开,切实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要积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建立政府领导接待日制度,实行政务“阳光作业”,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通过公示栏或公示墙、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公开,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公众监督,增强政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应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府的综合性制度创新。积极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相对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设立政务大厅或“政务超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窗口式审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要建立健全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工作流程,规范审批管理。积极尝试运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手段进行审批管理,逐步推行后置审批、网上审批和默示审批等各种新的审批方式,以提高审批效率,保证审批的公正性。
(五)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理念,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构建服务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使执政理念从政府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由官本位转变为民本位。在办事情、做决策时,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体察民情,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虚报浮夸,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努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有效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切实纠正以往在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和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做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对不同群体的覆盖面,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促进行政管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型,有效处理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
(六)在政府行政绩效上,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效能政府。首先,应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在政府行政中应引入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政府服务标准,构建政府高效的内部运作与协作机制,使政府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和有效发挥。其次,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推行电视电话会议,实行网上办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第三,应创新公共管理方式。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政府职能实现的新方式、新途径,善于运用市场的方法和经济、法律的手段从事政府管理,把政府的“管”与“办”分开,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将那些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愿意提供的公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发展历程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立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后来将这条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立, 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 有团结稳定的环境, 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二)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邓小平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个层次的内容, 是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关怀民生的生动体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使民生问题解决缓慢。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摆脱贫困。邓小平把生产力范畴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使我国民生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生的艰难境况:“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 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1)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 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2)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个层次的内容, 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民生意蕴。1981年邓小平就发出告诫:“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 不允许产生剥削阶级, 也不赞成平均主义。” (3) 1985年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4) 1990年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有凝聚力, 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 才能避免两极分化。” (5) 剥削、两极分化与改善和发展民生水火不相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人民才能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才能从制度上真正保障民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民生目标, 共同富裕的精神实质就是一切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创造, 归全体人民所有, 归全体人民共享。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1979年, 邓小平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结合这一思路,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构想,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本世纪走两步, 达到温饱和小康, 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和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战略思考。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对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前十年做出了初步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又提出从21世纪初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并初步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 提出了2010年、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 即新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前50年的奋斗目标, 可以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3年以来的经验, 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 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 全面发展观。第三, 协调发展观。第四, 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做到发展为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 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 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意义
(一) 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党的宗旨要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要实实在在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具体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革命时期,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获得基本的发展权。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所从事的一切, 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取利益。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从江泽民到胡锦涛, 几代领导集体都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努力解决不断出现的民生问题, 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正是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体现。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就是人民, 党必须实现人民的利益, 满足人民的需要, 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的支持, 才能成为人民的政治代表。由于物质具备基础性, 物质利益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要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就必须促进发展生产力, 保证人民利益的获得和增加。
(二)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生活, 不限于保证劳动力在生产的需要, 即不仅限于保证他们为生存资料, 而且要保证他们为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为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是要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而民生问题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问题, 是人们需要的体现, 这就必然要求党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拓宽消费领域, 优化消费结构, 满足人们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改善生活环境, 发展社区服务, 方便群众生活。”
(三) 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根本之策。中国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 社会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部位。例如, 分配差距问题比较严重, 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如意, 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 等等。于是, 由这种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 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显然, 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就必须高度正视基本的民生问题, 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我国主要的社会群体, 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民生问题解决得越好, 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满意程度越高, 社会矛盾就越少, 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如果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不能得到很好有效地解决, 势必会失去民心, 引起社会、政治、经济动荡。
(四) 改革发展持续进行的动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发展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 概括一点说, 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也是对内开放, 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已开放, 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城市经济开放, 同样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收入差距悬殊、权力腐败、城乡差距、就业困难、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严重抑制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大部分跟民生问题相关。所以, 如果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一方面可以让民众认识到其实际利益跟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一方面发展教育、能力培训等,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 中国的改革发展的社会发展便会获得巨大的推动力。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建设创新成就
(一)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出入分配领域改革的根本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 指出要在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 特别是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五”期间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进展。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工资收入形成和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十五”期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分别比2000年增加3142元和6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达到年均9.6%和5.3%;比“九五”期间分别提高3.9和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加。2005年末,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4.1万亿元, 比2000年末增加7.7万亿元, 增长1.2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8%和45.5%, 比2000年分别降低2.6和3.6个百分点。
(二)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 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 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 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 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 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 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顺应形势, 积极应对,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促均衡。提前谋划, 深入调研, 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有序推进。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促均衡。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中坚持做到“四调”, 即规模调大, 布局调优, 功能调全, 环境调美。
(三)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责任, 严格监督管理,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对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这个总要求, 坚持社会效益原则和为人民服务宗旨, 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 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及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相继发布, 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事业, 始终把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 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前的1500/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0‰降低到2008年的14.9‰。虽然我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但主要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四) 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 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 且一路攀升, 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 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 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 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 党和政府及时“出拳”, 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强力调控收到显著效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 此后逐月下降, 年末回落到6.4%。2011年以来, 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6月份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下降7%。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 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 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 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 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 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 基本建成370万套, 创历史之最。这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 我国已跨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民生呼唤是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是历史新时期我党和各级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虽然我党在民生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但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必须在思想、政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 从体系、制度和机制的层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而民生问题, 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问题, 也是维护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注重改善民生, 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为自身使命。
关键词:十六大,民生建设,简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63页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64页
[3]《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790~791页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10~111页
[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57页
我是一名较老的共产党员,今年七十二岁了,入党也有五十多年了。学习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感慨万千。在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我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等许多运动,经受了许多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建国初期,我们的国家困难重重,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经济很不发达,百废待兴的困难环境中又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甚至挑衅。与此同时,被中国人民推翻的蒋家王朝,也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遥相呼应,蠢蠢欲动。当时,我们的国防地位还不高,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尚不多。面对这种处境,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党的领导核心,以大无畏的精神,英明决策制订了一系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正确路线和兴国富民的方针政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们这个灾难重重的国家渡过了解放初期的种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们国家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初步改善了,经济发展了,国防力量增强了,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的国家仍不富裕、不强大、综合国力仍很弱,特别是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使国民经济、人民正常生活、思想、文化和政治受到严重破坏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崩溃边缘,人民经济、文化生活无法改善。面对严重现实,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错误,拨乱反正,结束了动乱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总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制汀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从此,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贯彻执行了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教导,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人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很好的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同我国建了外交关系。这些巨大变化,全国人民拍手称赞,放声歌唱。歌唱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功伟绩,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和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确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行动纲领,是新的共产党宣言,她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强国富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理论发展。这一理论的发展和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体现了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体现了党执政为民,一叨为了人民,提高人民政治文化素质的伟大思想。也正因为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得到全体代表的一致赞同,并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十三个春秋的岁月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共认的伟大事业,实现一个又一个重大改革和开放。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还指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功,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2002年底,郑州团市委在认真总结新世纪青少年读书活动成功经验,深化读书计划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工作,并在共青团郑州市第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列为2003年全市团的重点工作。之后,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开展调研,寻找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创建实施意见(试行),在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类别的8个青年组织开展试点单位。初步构建了包括理念创新、信息共享、动力保障、组织学习、考核评估、环境支持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一、通过宣传发动,营造声势,确立创建工作新理念
在创建实践中,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念,另一方面指导帮助团干部、团队骨干确立与学习型组织创建相适应的工作理念。一是确立以演练代培训的工作理念。通过举办创建学习型团组织骨干培训班,给创建骨干导入全新的思维方式,体验学习的快乐,消除创建的畏难情绪,增强创建的信心。二是确立分层建立学习团队的工作理念。在组建学习团队组织过程中,通
过立足组织实际,根据成员的特点,在组建策略上,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设置各类学习团队(小组),避免采取“行政式强压”政策,注重自主化管理、社会化运作。三是确立学习载体创新的工作理念。始终把握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灵魂这一主旨,紧紧围绕团队特点和青年的需求精心设计学习载体。河南农业大学团委走在了全市团组织学习载体创新工作的前列。该团委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探索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站(与河南信息广播电台定期为农民朋友科学种田解疑释难)、科技 110(以青年志愿服务队形式与二七区、金水区20多个近郊农村结成服务队子,双休日、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等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深化。四是确立创建学习型组织与其他团的工作有机结合的工作理念。在创建实践中,把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团建创新的重要手段,用共青团工作的老品牌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以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改造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老品牌,通过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原理、方法、手段去不断创新团的各项工作,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郑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团委立足企业实际,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争做学习型青年”活动,进一步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新世纪青年读书行动”、“创新创效”等品牌工作,推出了“团员青年学习日”制度、“四册”(《团支部工作手册》、《团干部学习成长手册》、《青年文明号班组工作手册》、《青年岗位学习成才建功手册》制度)、“读友星期六”、“读书笔记展”、“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新举措,有力推动了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活
动的深化。
二、全面整合资源,构建创建工作新平台
在创建过程中,通过挖掘、发挥团属的青少年学习资源,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我所用,拓展青年学习资源利用的空间。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发掘各界知名人士和有为青年的共青情结,聘请他们作为我们学习团队的顾问、导师,或者加盟学习团队,定期、不定期地指导学习活动,提供导学服务。二是整合阵地资源。把各级团组织管理的学习阵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整合图书资源。在创建过程中,发挥在实施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中调度图书资源的优势,有效地调配和盘活图书资源,实现图书资源的流转和学习功能最大化。四是整合网络资源。以郑州青少年阳光网等虚拟阵地为窗口,以青年周末讲坛、“星光灿烂”访谈节目等为载体,充分发挥现实学习阵地和虚拟阵地的双重作用,加强对全市各级团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指导,为大家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
三、注重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促成创建工作新态势
一是建立了学习制度,尤其注重在团队成员共同协商、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学习制度或章程,便于每一位成员遵守;制定下发《创建学习型团组织记录本》、《我的学习笔记》等创建手册,要求分别确立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愿景;大力推广“双四”(即“一日一省、一周一学、一月一谈、一季一文”和“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学理论知识”)学习活动,以保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确保
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建立了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出台《创建学习型团组织考核评估标准》,把创建活动的考核评比与农村、企业、学校团工作的评先相结合,作为其评先的重要依据;与“双推”工作相结合,将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干部、团员青年在推优入党、推干荐才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建立了动力机制。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对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定期评选表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团干部及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四是建立了投入机制。完善资金管理,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向单位要一点、向社会筹一点、组织成员“AA制”掏一点等多种形式解决资金问题。积极倡导和鼓励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改善软硬件设施,为顺利开展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四、强化学习职能,鼓励大胆创新,努力开创团建工作新局面一是明确职能部室。在团市委内部机构不能扩编的情况下,在组织部增设抓好学习型团组织创建的职能,负责全市学习型团组织创建的指导、管理、协调等工作。二是有序考核评定。成立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指导组,聘请有关专家、领导以及青少年工作者担任成员,负责学习型团组织的考核、评定工作,三是明确创建工作地位。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作为牵动团建创新的一个总抓手,努力克服各级团组织存在的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团组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团干具体抓,指定人员抓落实的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并将其作为“两优一先”评比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四是强化骨干培训。通过加强对各类学习
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任长霞、冯尚益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要求团员青年以学习任长霞、冯尚益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广州市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青年团员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困难,放弃了休息日,顾不上病痛,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日以继夜的奋战,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内,出色的完成了从二代证经费预算、报审、批复;机房改造到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保证了二代证的首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市公安局和处里的表扬和奖励。
在组织团员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狠抓团组织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把团的工作溶入我科实际业务工作中去。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团组织活动,开展摄影比赛、参观红旗渠精神巡回展、为《青年号角》撰稿,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把蕴涵在团员青年身上的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充分发挥了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使共青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也确保了我科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
004年农口共青团上半年工作总结
文章类型: 文章加入时间:2004-7-14 18:08:00
------------------,同时又是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和建团82周年,大兴的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提高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服务党政大局、服务农村青年、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态度全力打造共青团品牌项目
三、推进团建创新,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自治区环保局团总在局党组和局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区直机关团工委的各项指示要求,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坚持服务为本、亮点带动、整合资源、塑造形象,结合团员青年的特点,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在组织团员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团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特色建设,努力把团的工作溶入环境保护工作中去,把团的活动纳入到为团员青年服务上来,把蕴涵在团员青年身上的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引导广大青年为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使共青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 5月份召开的区直机关团建目标考核表彰大会上,区直机关团工委充分肯定了我局团总支的团建工作,并提出表扬,在 “党在我心中”百题知识竞赛和“济困助学”活动中,我局团总支被区直机关团工委评为先进集体。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团总支将召开总支委员会、各支部召开支部委员会专题学习与开展座谈、研讨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人民日报社论)等文件。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向全局团员青年发出
“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号召,要求广大团干、团员青年以学习任长霞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聚智聚力,齐心协力做好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国际形势产生复杂深刻变化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今天,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大力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工作思路上创新、工作方式上创新、自身建设上创新”的要求,不断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是团工作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创建新格局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团组织当好党的助手、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的重要条件。
(一)建立基本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新一届团总支进一步修订了《局团委工作职责》、《局团委书记工作职责》、《局团委副书记工作职责》、《局团委全委(扩大)会议制度》、《局团委重大问题(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局团委调研工作管理办法》和《推优入党制度》。共青团自治区环保局第三届总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自治区环保局系统青年团员大会选举产生的7名委员进行了组织分工:焦保华任团总支书记、杨春(监测站)、吴洪文(信息中心)任团总支副书记,谢正君(野骆驼保护中心)任组织委员,李刚(监测站)任科技委员,刘小平(环科院)任宣传委员,单文静(环科院)任文体委员。
(二)促进基层团支部的建设。贯彻“工作到基层,全团抓落实”的方针,把组织建设的重点放在活跃支部活动上。团总支委员深入基层团支部对支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促进总支各项工作计划和安排在基层团支部的落实,听取广大团员青年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拓宽我们的工作思路,更好的为青年服务。团总支要求各基层支部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记录,有总结。各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完成团总支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抓团干部培训,努力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团总支注意抓好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因为团干部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共青团作用的发挥。今年2月底,团总支安排了两名基层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区直机关团工委举办的团干部培训班。9月底,安排一名同志参加了区直机关团工委在阿勒泰布尔津县召开了区直机关团建和青年文明号理论研讨会。通过教育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团干部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贯彻落实团的各项工作打下了组织基础。
(四)规范档案管理。团总支要求总支和支部的档案要规范管理,年初要有计划,年底要有总结,参加学习要有学习汇报,开展活动要有活动记录,各项活动信息要有存档,并且将档案规范管理做为年底团建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考核项目。
三、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服务青年
为了充分调动我局广大青年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我区环保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局领导的建议和支持下,共青团自治区环保局总支委员会开辟了自治区环保局青年环境保护论坛,旨在通过论坛在我局广大青年同志中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构筑一个青年人展示才华的平台,努力形成一个“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的良好局面,推动我局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公务员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此,全面提升我区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我局团总支设立了自治区环保局青年环境保护论坛。并于2004年5月22日,在科学院质量宛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了自治区环保局第一届青年环境保护论坛。此次论坛共有72人参加,论文79篇。所有论文经过初评和终评两个过程,最终由专家评审团评出:一等
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
四、结合本职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更加普遍,我们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保护环境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为了让群众了解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认识到“环境健康、从我做起”。我局团总支结合我局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安排和区直机关团工委的活动安排,分别于3月5日,4月1日,6月5日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以发放宣传资料,制作的宣传展版、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等方式使广大市民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知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参加3月27日的 “中国筑绿色长城青年志愿者植树活动”和4月11日的“创建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乌鲁木齐环境卫生义务劳动日活动”的实际行动来改进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我们美丽新疆。
五、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为载体,倡导职业文明,引导团员青年更好的为环保工作服务 为了积极相应团中央在青年中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的号召,倡导职业文明,按照区直机关团工委“青年文明号”相关文件精神,团总支在年初召开的第一次总支委员会上,就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定为今年团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决定申报创建一个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三个区直机关“青年文明号”集体,并于3月底,四个集体正式向区直机关团工委递交了申请报告和创建材料。在10个多月的创建过程中,团总支按照创建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和区直机关“青年文明号”的要求,对四个创建集体的工作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和听取汇报,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得到了弥补和完善,并于7月初,对各创建集体按照考核细则进行了一次严格全面的内部考核验收,做到了心里有数。
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使得每个创建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极大的推动了青年团队的建设,激发了广大团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意识。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一些年轻同志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这些青年同志已经成为我局环境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会为新疆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4,经过我局团总支的努力工作,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要努力做好的还有很多,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团员青年,继续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团十五大座谈会上指出的“共青团要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工作方式上创新,自身建设上创新。”的要求,开拓创新,与时具进,着眼大局,把握机遇,踏实工作,追求实效,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为开创我局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 广州市农业局团委2004年工作总结
及2005年工作基本思路
(一)今年以来,在局党委和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系统团委以及局属各单位团组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团的十五大和市第十三届二次团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围绕局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取
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将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团工作的重点,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1)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局团委和各级团组织十分重视加强对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史、团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教育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成绩和贡献。为此,专门组织了各级团组织负责人参加为期两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的学习。(2)加强对团员、青年世界观的改造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各级党团组织通过组织团员、青年到延安、韶山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光荣的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激励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在组织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团的组织架构,建设一支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在党委的领导下和上级团委的指导下,局团委以及局属单位团组织克服人员、经费等困难,加强局系统内团组织的分片管理和指导作用,积极协调理顺各级团组织的关系,通过培训和组织各种活动放手让青年团干大胆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朝气有活力有水平的团干队伍。二是教育和培养青年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培养后备的新生力量。团组织非常重视培养和发展青年团员入党,制订了发展规划(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对象,指定专人对发展对象进行培养,宣传党的纲领、奋斗目标、指导思想、目的、任务等。在今年以来已推荐11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转正12个,确定21名青年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对象。三是在局党委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将团的活动经费纳入了局的预算范围内,农校、广渔集团等还配备了活动阵地。一年来,通过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系统团员青年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团员、青年热爱农业农村工作,投身于农业农村工作。
3、在作风建设方面。一是各级团组织注意树立先进典型,培养团员、青年积极肯干的工作作风。二是树立爱岗敬业、为基层服务的工作作风。三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二、将建立健全各项团工作机制作为团委工作的坚强后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局党委、机关党委以及各级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非常重视,坚持党建带团建,坚持党建团建一起抓的工作方式,努力提高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定期听取团组织的工作汇报,认真解决团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放手让团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大工作的力度,我们结合局的实际,建立健全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机制、团干培养机制、完善团的工作制度等三大工作机制。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局团委已制作了局共青团网站(网页),挂在广州市农业局政务网上。在局团委的指导下,市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总站、市农业中专学校、果树科学研究所等3个团组织进行了换届选举。
三、围绕局的中心工作承担起我局的大型活动
一是在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局团委组织20多位系统团干到延安革命老区参观学习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增强团员青年的革命感和使命感。二是在市农科所举办“我爱爸爸妈妈,我爱农业局”六一儿童节农业科普教育联欢活动。三是协助机关党委和工会组织“花艺
荟萃颂中华”参加市直机关国庆文艺汇演获得优胜奖,会同机关党委和工会组织“广州农业之光”农业系统文艺汇演及2004年春节联欢活动等。四是局团委还配合局党委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协助参加市直机关体操比赛,为增强机关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组织成立了局系统羽毛球队、篮球队、足球队,在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各单位青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大型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扩大了影响,受到局领导的好评。
四、积极开展创造性的特色工作
一是局团委根据局党委工作的重点,结合当前“三农”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和我们农口工作的实际,组织开展了农业局青年干部经济研讨小组,定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例如今年7月局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考察了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听取两所领导介绍我市农业发展、农业标准监测工作的新形势,并进行专门研讨,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局团委和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聋哑智障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会同机关党委、工会组织110多人参加农业局系统义务献血活动,是我市血站多年来一个单位发动献血人数最多的一次。三是表彰了2003-2004农业局系统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四是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的号召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献计献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急、重、难、险的工作中为单位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青年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和业务能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应有的成绩和贡献。
当前我局共青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各级团组织负责人都是兼职,存在正常业务工作与团组织工作有交叉的矛盾,同时由于直属单位数量多,团员比较分散,管理和集中开展活动存在困难。同时还存在团组织工作横向交流不足;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转制、外来工流动性大,团员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二)2005年全局共青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团的十五大和市第十三届二次团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和加强局系统团的各项建设,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广州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实做活团的思想建设工作
l、将理论武装、提高团员青年政治思想觉悟作为贯穿于团的各项工作始终的第一位任务,进一步推动团员青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持团员青年思想的纯洁性、先进性。
2、做好团员青年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团组织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对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正确对待事业和前途,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推进团的调研工作,大力抓好团的组织建设
1、建设一支过硬的团干部队伍。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密切与党组织的联系。配合党组织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选拔部分新团干参加市组织的团干培训班;三是推进农口单位团干部之间的工作交流,积极探索提高
团干部素质的新途径。
2、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局团委委员队伍建设。拟于2005年初进行局团委班子的换届工作,充实提高局团委委员的分片联系作用和工作水平。
3、坚持和完善团的工作制度。继续做好发展团员、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团员证管理、团员教育评议、基层团组织季度工作总结汇报制度、团组织工作总结考核评比制度,严格按《团章》和团的制度规定来办事。
4、积极探索团建新思路。一是加强各级团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二是认真做好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青年工作者的评比表彰工作,积极培养、树立和宣传典型;三是组织团干部组织赴革命老区进行专题培训考察活动,组织农业系统团员青年参观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5、组织好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组织局系统各单位间的体育比赛,加强团员青年的沟通,活跃团员青年的文化活动。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出贡献
1、共青团组织要围绕中心干事业。各级团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号召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献计献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急、重、难、险的工作中为单位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青年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
2、团员青年要勇于创新作贡献。广大团员青年首先必须立足本职岗位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其次,要充分发挥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的优势,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3、农业系统青年研究小组、农业和农村青年论坛、青年农民就业和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下乡是我局团委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特色活动之一。通过组织农业系统青年研究小组讨论、筹备农业和农村青年论坛,探讨新世纪团员青年新的思想脉络,研究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研讨农业系统团员青年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新的点子。青年农民就业和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下乡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热点,拟会同局科技教育处等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调研和相关活动。
四、积极组织团员青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这项活动是联系青年、服务社会、培育情操的有效途径,各级团组织要从青年实际和自身条件出发,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已经开展的扶孤助学、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应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努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进党的活力,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党的建设方面不断好范文版权所有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是十六大以来在党的建设
方面具有整体性的最大创新。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围绕这个命题逐步扩展,进一步形成了关于先进性建设的系统理论。曾庆红同志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从重要地位、重大意义、时代内涵、根本任务、实践主体、实现途径、根本依据等方面概括了这个战略思想,并强调这一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联系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1月以来,全党分三批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先进性建设及其教育活动,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先进性建设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先进性建设的规律、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保持先进性方面的经验教训等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党的建设的焦点进一步集中到执政能力上来,充分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了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等整体布局,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范畴。
四中全会之后,《决定》中的部署被分解为57个事项,一一落实到中央有关部门。凡属于建章立制的,抓紧就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条例和规划的制定开展工作、起草文件;凡属于改革举措的,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凡属于提出原则要求的,组织力量抓紧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十六大之后,在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按照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进行大规模干部培训。先后举办了新进中央委员班、省部级领导干部班等,建立了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新的干部学院。同时,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在干部培训规范化方面,制定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之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理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这些战略思想的研究,成为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研究的最新和最大的热点。
四是党的组织建设。在干部人事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2004年-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在《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2004年4月集中出台了“5 1”法规文件。最近又集中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这些文件初步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不断探索,现在已经形成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随着《公务员法》的全面实行,公务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更加全面、系统、明确,有许多突破性的认识,主要是:从“治国方略”到“政治文明”;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从“执政能力”到“社会治理”;“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从“法制建设”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理念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4-0005-04
新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任务,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的认识由浅到深,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
一、 从“治国方略”到“政治文明”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依法治国放在了治理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要求的高度。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并且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作为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既包含手段,也包含目的。“政治文明”则更多地突出了目的,而且要求更高。因为政治文明更需要知识和智慧。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世纪以来,党对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做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认识:
(一)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联系。“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2]就是说,宪法和法律是党治理国家的手段,党的领导要体现在依法治国的全部过程之中,体现在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还要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
(二)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区别。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是路线、方向性的,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法律是治理性质层面的。不是党的一切主张都是法律,党的某些主张才是法律,这些主张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成为国家的法律。
(三)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活动与国家机关活动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指出: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3]
从以上所述看出,新世纪以来党明确提出了权力划分、法律至上、法律有自身程序的法治思想。
(四)加快完备法律制度。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并提出对执法加强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等要求。经过努力,到2010年底,我国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且认真清理现行的法律法规,法治成效显著。
只有认清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这个国家的权力、行政、道德、习惯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法律有自身的自主性,但它与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现实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是对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思熟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突出地强调了“人民主体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等,又进一步发展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二、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是一项政治原则,但是,只有将其转变为法律原则和具体化为法律规范、规则,才能将这一原则真正得到实现。虽然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就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进而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这一主张,并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人权问题并没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对宪法的修正案,其中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进了宪法。这是法律规范方面的明确规定。这些事实表明: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党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新世纪以来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为了落实上述法律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地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4]等,进一步完善了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人民主权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目的,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都贯穿了人权这条主线。将这个问题写进宪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实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三、从“执政能力”到“社会治理”
(一)第一次明确将“党的执政能力”与法制紧密联系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5]还提出“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6]。所谓“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就是要认真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将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关系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重要而又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的制度制定为法律。
(二)第一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中的“科学”就是指规律性,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必须符合规律性。符合规律性的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就是要求科学执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强调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法执政要科学,立法、执法都要符合规律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侧重于规律性;民主立法,既是规律性的要求,也是法律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等,都是贯彻科学执政的体现。
(三)将法治与社会和谐、社会治理体制明确联系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法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
一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如“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8]。防止地方和部门利益“法制化”,这是对正确贯彻法治的新的深刻认识。
二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识到,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因而其提出的协商民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制度性。如,“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9]从立法协商到社会协商,无疑促进和保障了社会和谐。
三是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10]这是实行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第十三部分专门讲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职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就是要运用法治激发社会活力。
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也有不能离开社会的一面,但执政能力主要侧重于政权的运作能力,而且当时提出的对社会实行的是“管理”,就是说,“执政能力”,还只把党和政府当作积极主动的一面,而没有将社会当作积极主动的一面。强调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等,体现了权力合理配置、制衡的法治原则。法治思想从强调执政能力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一个充分发挥法治建设性作用、是一个认识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的过程。
四、“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
立法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必须反映公民意志。要真正让群众当家做主,就必须让人民参与立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12]党对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进行了许多探索:
(一)“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13]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提高,也反映了党的法律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
(二)“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14]这种机构和这种制度的设立有利于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经常化、制度化。
(三)“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5]党的十八大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有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了共识,团结了力量,增强了合力。
(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17]等等。
“保障人民权利”主要侧重于既成的事实,而“拓展人民参与立法”侧重于积极主动的一面,可以使法律更直接、更广泛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就是积极促使人民主权原则的充分实现,这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建设法治中国的实在的有力措施。通过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进一步得到落实。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逐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走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五、从“法制建设”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这对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当时很多方面无法可依,法律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使我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在当时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但从“法治中国建设”来看还不够。因为“法治”包含从法律意识、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环节。而法律意识、法律理论更是法治中的灵魂,是法治的根。制度是法治的干,法律行为是枝桠。根深才会叶茂。要真正贯彻落实法律制度,仅有制度规定是很不够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18]二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9]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提出,是党的法治理念发展的结果:
一是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四部分专门阐述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非常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八大将这一思想概括为“法治精神”,强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法治的本质,就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尤其是保证自由、扩大自由。自由是平等、公正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将“自由”突出放在前面,这是很有见地的。
二是这个要求既有对历史的针对性,又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意识根深蒂固。要改变人们落后的传统意识,必须大力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现实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律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但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利益冲突在加剧,各种矛盾的关联性、集聚性、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加上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其对负面新闻和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和局部危机。同时,还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加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法治是改革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正如博登海默指出的,除了促进和平、调整相互冲突的利益之外,非常重要的是“法律促进潜存于社会体中的极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力量流入建设性的渠道;法律也因此证明自己是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20]
六、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任务,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一个目标性宏观概念,而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实现法治国家的两翼。二者相互促进,折一翼,就不可能有法治中国。因为:一方面法治政府建设,尤其是其中的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及其具体要求,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这也是走向法治中国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法治社会建设一点也离不开法治政府建设,它要求立法、执法和司法上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实际上是回应前述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体构思。
参考文献:
[1][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8-30.
[3][4][8][9][10][11][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34-35.29.30.31.49.31.
[5][6][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24.
[12][13][14][15][16][18][1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26.26.27.27.28.28.
[2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94.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六大报告】推荐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10-03
六大系统测试报告12-28
十六大知识竞赛题目07-12
母亲六十六大寿祝贺词05-28
十六大入党思想汇报入党思想汇报07-1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_教案06-27
六大名著导读09-08
效能风暴“六大行动”07-12
集团六大系统标准10-12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