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环境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融资环境(精选8篇)

融资环境 篇1

文/梅楷格

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十三五”,投融资平台应如何应对各种政策环境从而做出指导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平台的“十三五”规划面临哪些重要的政策环境?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本文试图从新城城镇化、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对平台有重大影响的政策环境出发,分析平台“十三五”规划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平台“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思路。

一、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新型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是无法解决的。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平台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所以,平台“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要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为基础。

1、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只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新型城镇化仍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依然很大,而且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的融资主体,这为平台继续承担政府的融资职能创造了机遇。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引发平台投融资体制机制和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的探索。如何把握机遇、迎接

挑战将是平台“十三五”规划中要给出的答案。

2、城市自身品质的不断提升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规模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升。因此不仅会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同样也会扩大对第二、三产业的需求。平台可以借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与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构建自身的经营性业务体系,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不仅可以实现平台公司的可持续融资,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起到产业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都为投融资平台的业务转型,以及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创造了市场机遇。

二、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目前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从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及职能来看,平台也属于国企,所以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无不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国企改革是平台“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环境。

1、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

此轮国企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符合“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非公有制资本加在一起大于公有制资本,但公有制资本仍然是单一大股东;二是非公有制资本不但总体上大于公有制资本,而且成为单一大股东,国有资本是参股股东。一直以来,投融资平台基本上是国有独资,如果平台国有股依然保持一股独大,体制、机制与原来的国企并没有多大区别。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投融资平台股权结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要求地方投融资平台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两方面着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成立专门监管机构。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政策给投融资平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契机。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将是平台“十三五”规划的切入点。

4、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有企业应该进入在哪些领域发展?如何发展?一个总的原则: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等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遵循上述原则,投融资平台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界定自己的功能。

三、金融体制改革

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在于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资金。十八大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然是投融资平台发展的重要环境,是编制平台“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之一。

1、债务方面

中央进一步修正财政制度,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债务

透明化。这一制度对地方政府最大的意义将是可以统筹规范债务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全资控股的投融资平台客观上是独立法人,其负债要不要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范围呢?同时,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后,生成的信息可为决策者所用,这一制度会对平台的偿债机制产生什么影响?对减轻平台偿债压力、降低平台偿债风险有何裨益?这些都是需要界定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贯穿于平台今后的发展过程。

2、融资方面

中央决定建立建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这些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将会推高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例,降低平台长期以来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针对这一变化,平台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在平台“十三五”规划中需要给出解决办法。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部分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政府服务采购,可以拉长政府的现金链条,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资金负担。作为政府融资的主要载体,投融资平台需要做出哪些创新来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政策?

1、平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在理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不论是一级政府,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第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是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同样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在此背景下,作为政府独资控股的投融资平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不是平台可以决定的,但是平台应该考虑的。

2、平台可以涉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

未来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存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设施;二是增量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三是政府智力服务的社会化采购,包括纯粹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服务等。在给自身做了定位之后,投融资平台应该主要服务于哪些领域?在这些领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十三五”规划应该对平台在政府公共购买中的职能加以确定。

五、结语

融资环境 篇2

一、兰州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 拥有铁路和空港双重枢纽优势, 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优化

1. 兰州新区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区位较好。

随着兰州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兰州地区的战略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 这也将提升兰州新区作为国家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兰州新区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四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 同时还具有面向东部成渝地区和关中-天水地区的重要区位。既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扩散的优势, 又有向西开放辐射的中心区位优势, 主要包括兰 (州) 西 (宁) 格 (尔木) 、呼 (和浩特) 包 (头) 银 (川) 等。

2. 兰州在新时期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国家运输职能。

兰州新区既有航空机场, 也有多条公路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与之相连,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中川机场在《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作为12个中型枢纽机场之一, 国际航班备降机场;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作为50个铁路枢纽之一, 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新区将拥有铁路和空港的双重枢纽优势。《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提出2020年以后将沙井驿编组站 (区域货运组织纽枢) 整体搬迁至新区兰州新区将拥有承东启西的国际铁路枢纽。据交通部门预计到2030年, 约18-27%中亚国际货流过兰州运输到中亚, 国际货流大约3000-4500万吨, 这其中大约有80万标箱的集装箱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将兰州中川机场规划为我国西北地区对外交流门户机场、西北地区干线机场、国内中型枢纽机场和欧亚航路备降机场。2020年中川机场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900-1000万人次, 货运吞吐量达到l O万吨。2030年可能达到2000~22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0万吨。

2011年, 甘肃省启动修建兰州至中川的城际铁路, 兰州市也正在抓紧规划市区通往中川的快速通道, 这些道路建成后, 必将进一步改善秦王川的交通基础条件。

3. 兰州新区的交通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 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较为滞后, 与兰州地区强大的国家高速公路体系和铁路体系不配套。新区仍位于区域交通体系末端, 大大制约了其战略区位优势的发挥。

此外, 目前兰州中川机场的等级和规模等指标, 与空港城还有距离, 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4. 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

兰州新区是跳出老城发展新区, 新城和老城的直线距离达40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 类似兰州新区这样的开发区,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这方面包头、广州的高新区和西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先例。

5. 兰州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弱。

兰州市财政收入少 (1) , 实际可用于新区建设的更少。面对新区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 依靠兰州市自身的财政实力, 难以建立较大规模和实力的融资平台。据兰州新区分三年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2011-2013开工的基础设施总投资458.77亿元, 其中, 市级投资仅2.2亿元, 占0.5%;而自筹资金需求高达310.74亿元, 占67.7%。

注:总投资为458.77亿元。

(二) 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集聚

1. 兰州新区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兰州的产业优势, 结合兰州城市的产业优势, 新区的产业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 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 兰州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突出。石化产业是兰州的传统优势产业 (3) 。从发展趋势看, 石化产业在兰州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在2015年发展目标中, 提出要将兰州大型炼油化工基地作为中石油四大炼油和化工生产基地之一进行规划建设;2009年12月24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明确列入72大类、2133亿元的投资项目, 其中要在兰州、白银建设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兰白”循环经济基地;2010年5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明确提出要支持兰州180万m3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m3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 建设300万m3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 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明确兰州新区是兰州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西固的石化产业将在2020年创造条件整体搬迁至新区。结合300万吨石油储备库的建设, 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2) 兰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良好。兰州市的装备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 已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产业 (4) 。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色看, 兰州市在石油钻采与炼化设备、真空装备、军工装备、半导体加工装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传统优势和竞争力。兰州风电与风机等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 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正在成为兰州市重要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启动兰州基地二期项目, 政企联手将吉利兰州基地打造成集轿车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汽车工程科研于一体, 产值规模超百亿的汽车产业基地, 将依托地理优势, 成为吉利集团向中亚出口汽车的战略基地。兰州七里河区的兰石厂和电机厂已确定迁入新区进行建设。

2. 兰州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兰州新区环境容量大, 污染物扩散系数高, 加之空间区位、交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 兰州新区融资主体初步搭建, 成立了兰州新区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组织报批25个批次 (面积12181亩) 用地指标;兰秦快速通道、秦川石门沟、黄羊川水库在内的10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新区内已建成、在建和已签约项目79项, 总投资879亿元。

3. 兰州新区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 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明确提出, 要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 由此兰州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政策支持层面。甘肃省委、省政府在“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中, 明确了兰州新区将成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区域和增长极。甘肃省人民政府《大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对兰州新区的定位, 都是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 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4. 新区的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聚集。

虽然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但是目前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聚集。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有关乡镇已经引进产业项目21个, 其中建成投产8个, 规模较大只有吉利汽车、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大得利化学生物制药等。此外新区在高原夏菜、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业具有一定优势, 2002年甘肃省农牧厅已经在秦王川建成了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

(三) 资源条件较好, 但制约因素较多

1. 兰州新区具备土地资源优势。

兰州新区所处的秦王川盆地, 位于兰州市区北部, 距市区近70公里, 是兰州市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 空间开阔、地势平坦, 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 是一块难得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 该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还有不少海拔较低的荒山丘陵, 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山造地和未利用地开发, 为生态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大面积的后备土地资源。

2. 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强。

秦王川盆地是缺水地区, 水资源极为缺乏。但该地区引大入秦工程已经建成, 年引水4.43亿立方米, 主要解决农业灌溉及移民生活用水。根据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 引大入秦工程现可向兰州市供水约3.99亿m3, 规划向兰州市区提供水量约0.18亿m3/年, 向永登县城区、皋兰县城区及部分乡镇提供水量约0.36亿m3/年 (不包括农业及农村生态用水) , 剩余约3.45亿m3若全部向兰州新区供水, 按当前兰州市区的用水标准, 可承载人口规模为80万人左右。根据《兰州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新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为136.27~218.03万人。

3. 新区污染物的扩散能力较强。

由于整个兰州地区地形复杂、静风频率等气象背景所限, 不适于污染物的扩散。《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的气象专题采用美国HYSPLIYT型模, 对整个兰州地区内各个重要空间进行了污染扩散能力分析, 秦王川盆地是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强的地区。

4. 新区资源制约因素较多。

从土地、水资源和气象扩散条件来看, 兰州新区是整个兰州地区较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引大入秦”工程可以供给新区城市和工业用水, 但其仍然受到季节断流和单一水源等问题的限制。此外, 未来新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发展仍可能受到水资源问题的制约;新区土地总量与其他新区相比, 还是偏少, 还受到机场、基本农田等条件限制;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脆弱, 干旱少雨气候,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亟需加强山体保护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工作, 整体层面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 农新村建设较有成效, 但统筹发展难度较大

2008年, 新区范围内户籍人口约15万人, 农村人口13万人村庄 (自然村) 平均人口788人。近年来新区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已有一定的成效, 如中川宗家梁、树屏镇崖头等村为试点的机场高速通道沿线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 其中市级中新农村示范点中川宗家梁村已建成30套小二楼, 2010年内完成100套建设任务。

但是新区范围内城乡统筹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农民纯收入低, 低于兰州市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给排水、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突出。

二、新区融资环境分析

未来20年是兰州新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 成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的关键时期。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兰州新区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兰州新区在经济总量上基本实现再造一个兰州的目标, 成为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和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随着《总体规划》的实施, 国家将给予兰州新区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甘肃省和兰州市也将进一步加大兰州新区的投入, 全社会参与兰州新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将大幅度提升, 从而为兰州新区建设提供更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一) 扩大投融资的有利条件

1. 建设兰州新区的政策导向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明确提出, 要大力支持兰 (州) 白 (银) 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2. 甘肃省和兰州市的财政投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根据甘肃省“十二五”规划, 甘肃省财政收入预计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从2010年的353.6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0亿元以上。甘肃省地方财力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将为甘肃省和兰州市增加对兰州新区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保障。

3. 兰州新区利用市场化融资的能力和空间将大幅度提升。

“十二五”期间, 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渠道、产品将更加丰富。国家将拓宽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推进股票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市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鼓励金融创新, 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按照甘肃省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资本市场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部署,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促进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农信社等省属银行业机构加快发展, 培育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机构, 做大做强地方政府投融资主体, 完善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 积极培育各类上市资源和发债主体, 从而保障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够持续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尝试推出市政债等融资产品, 更为甘肃省政府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提供了契机。

4. 企业投资于兰州新区发展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正在扩大、速度正在加快。兰州新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通过有选择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可以有效带动兰州新区发展。

5. 地方政府融资主体稳步发展。

截止2010年底, 甘肃省各级融资主体120家, 贷款余额超过829亿元。其中, 省级融资主体6家;兰州市区县融资主体数量11家。甘肃省各类主体中, 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498.45亿元, 占比60.07%;国有商业银行276.11亿元, 占比33.28%;邮政储蓄银行5亿元, 占比0.6%;股份制商业银行43.1亿元, 占比5.19%;地方法人机构7.11亿元, 占比0.86%。随着地方融资主体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主体的融资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地方融资主体支持兰州新区的功能也将会进一步强化。

(二) 扩大投融资的制约因素

建设兰州新区, 从“投”和“融”的角度看,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1. 兰州新区财政压力较大。

(1) 国家将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宏观经济政策将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 更加关注长期增长和内在增长, 难以由稳健转向宽松, 从而减少对投资的直接支持, 大规模的政府性投资将难以恢复 (5) ; (2) 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深化, 地方政府进一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受到掣肘;同时,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也将压缩地方财政资金对其他固定资产项目的支出。

2. 区域金融资源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区域集群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 区域间竞争也呈现加剧态势。国家很多区域规划明确了金融创新的内容, 如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等金融先行先试, 获得发展先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将进一步集聚长三角金融资源;中部地区纷纷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吸引省内外金融机构布局, 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与上述地区相比, 兰州新区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金融效益不高, 金融发展基础薄弱、金融资源集聚水平低, 金融体系还不完善, 吸引金融资源流入的能力有限, 在金融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其他地区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 兰州新区投融资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有待完善。

未来兰州新区将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指导下, 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主体管理, 加大政府融资主体的改革力度。但从实际看,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平台转一般公司, 而不少平台尤其是县级以下融资平台达不到规范要求 (6) , 很多融资平台难以转成一般公司, 即便转出来了, 融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 在改革初期可能出现融资困难, 甚至造成所承担的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等严重问题。因此, 能否整合政府优质资源, 利用市场化手段, 建立地方融资主体长期有效的筹资渠道, 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 将对兰州新区筹措建设资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对兰州新区投融资增长形势的判断不能过于激进。

参考文献

[1]刘波.江苏沿海地区融资环境的空间差异及优化路径研究 (J) .特区经济, 2011 (4) .

融资环境 篇3

关键词:融资;环境;研究;政府;资金

一、关于四部委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新政解读

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2010年6月开始国家先后发布10个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四部委联合下发了《通知》,重点规范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为便于充分理解463号文件的精神实质,我们从《通知》中梳理出该《通知》重点强调对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融资限制事项,共计16个“不得”有的事项:

1.不得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进行“公益性项目建设”;

2.不得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个人进行摊派集资或组织购买理财、信托产品;

3.不得公开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融资平台公司项目融资;

4.不得以委托单位建设并承担逐年回购(BT)责任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

5.不得将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6.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7.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8.不得授权融资平台公司承担土地储备职能和进行土地储备融资;

9.不得将土地储备贷款用于城市建设以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的项目;

10.(公益性项目)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

11.(公益性项目)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

12.不得出具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直接或变相担保协议;

13.不得以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进行抵押或质押;

14.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承诺承担偿债责任;

15.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的回购(BT)协议提供担保;

16.不得从事其他违法违规担保承诺行为。

综观国家2010年以来出台的系列文件,核心要求是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本次《通知》的最终目标还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强调融资平台公司需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规范融资。《通知》固然通过直接限制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而间接影响了平台公司政府投资主体的平台功能的发挥,但也由坏事变成好事,使政府和公司都要按市场化公司的基本原则去行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台公司对政府不讲条件硬压任务的压力。因此,《通知》可被视为对公益性项目举债的政策分水岭,使公益性项目举债远离影子银行,是保护政府投融资平台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新政,对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业务合作有了相当的限制。

二、平台公司未来的融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平台公司融资统一调度机制,着力融资与投资的协同联动控制。

(1)为了防范和应对政策风险,平台公司需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行深入研究,将自2010年以来关于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相关的十一个法律法规进一步梳理,紧密跟踪政策动向,适时利用好政策机遇与空间。

(2)由专门部门统一履行平台公司融资调度职能,牵头对平台公司及子公司融资进行统一调度、上下互动,组织实施除战略投资者股权融资之外的所有直接与间接融资工作,并与投资业务协同联动管理,负责与公司规划发展部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进行对接,有效实现融资、投资、回报、还款的整体谋划、有机衔接,切实控制投资与债务风险。

2.通过对融资工具的优化组合,不断拓展创新多元化融资路径。

(1)及时掌握由于政策不断变化而导致常规融资工具(譬如,土地储备贷款、信托计划、企业债券、银行间市场中金融产品等)贷款条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迅速应对。

(2)持续对市场中不断涌现的创新型融资工具(譬如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创新型银团贷款、内保外贷融资业务、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进行研究,通过选择适合的产品来满足项目资金需求,从而实现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尽量规避融资工作的政策性限制。

(3)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度和规模,确定科学的融资工具及其组合,以最优化方式解决项目的资本金和工程进度款来源问题。

融资环境 篇4

------------------

2008-01-22访问次数:345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佳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因素又十分复杂。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由中小企业内外部融资环境不完善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渡过了创业的初级阶段,并进入了一个增长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企业融资结果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小企业应加大内部改革力度,苦练内功,优化融资的内部环境

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集体企业要进行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

1.2 要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根据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商品的不同,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做深,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1.3 要约束盲目的投资扩张行为

中小企业在项目投资前应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多考虑不利的市场竞争局面,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力,懂得节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1.4 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应按国家财会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能充分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加强日常会计记录,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加企业经营及财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5 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内培和外引,真正建立起一支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满足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多元化需求,确保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强化银行竞争,促使现有商业银行逐步关注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 改革现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银行改革相对于企业改革,已出现很大的滞后性,并已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造成不利影响。而银行改革的关键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从改革过程“先易后难”的原则出发,我们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相对简单,对宏观面的冲击较小,可以优先进行。但国有大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心和支撑,对其改革的政治阻力和风险都比较大,因此国有大银行的产权改革则可以相对滞后。

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将发展民营银行和改革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这是我国银行业产权渐进改革的切入点。对国有大银行应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股权结构调整。适当分散股权,采取将现有国家部门统一所有改为政府分级监管,吸收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入股,吸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入股,公开发行个人股在境内外上市等方法将政府的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逐步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包括个人股、外资股在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真正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2.2 改进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以行政区域划分为总分行关系的组织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按不同客户对象进行划分,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实现银行结构扁平化,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更加贴近中小企业。.3 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注重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创新,我们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 建立独立审查人制度。主要依赖基层信贷经理掌握的各种“软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紧密型银企关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推行客户经理制,并赋予客户经理相应的权限,对20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独立审查人制度,操作程序比照个人贷款。

2.3.2 推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额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和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加速资金周转。

2.3.3 专门对中小企业贷款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如日本银行为3%左右),以盈利补亏,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原始动力。.3.4 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下放全额存单质押贷款、全额保证金的承兑汇票签发权。

2.3.5 合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

2.4 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增设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不同于大企业金融业务的监管。在合法与合理的范围内鼓励商业银行调整战略,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2.5 积极鼓励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小额信贷机构

民营小额信贷机构的成立,可以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银行业格局,促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调整市场定位,增加金融市场竞争力,强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改善。

2.6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广泛搜集企业各类信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全面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同时应建立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与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社会环境.1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司法环境

从构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及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看,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等法规,但相配套的法律、政策缺失,整个政策法律体系显得原则而又单薄,执行时遇到了许多障碍和空白点。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1 进一步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和个体弱势的矛盾。.1.2 修改完善《担保法》,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允许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物,允许在普通债权上设立担保,引入浮动担保制度,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通过引入新的担保方式,如所有权保留、信托收据、债权担保,浮动抵押、让与担保、集合抵押等,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这些担保措施或担保品种,开拓业务,保障权利。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示性动产担保权登记制度,低成本、高效率地保护动产担保权人以及信贷交

易各方的利益,增强信贷人放贷积极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健康有序地进行。

3.1.3 及时出台《担保公司条例》,规范担保公司行为。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退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形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作出统一的规定。.1.4 建立再担保制度,积极营造债权流动化的环境。再担保制度有利于分散担保结构的经营风险,从而激励信用担保机构更加主动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1.5 修改或撤消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统计、财政及税收等制度。

3.2 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其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阻碍了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限度的政策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这种方式效果明显。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2.1 应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有效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目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在完成政府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最大化。

3.2.2 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2.3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也可由现已成立的省地两级国资管理机构通过出售其拥有的国有资产而出资。

3.2.4 建立法制化与制度化财政弥补机制。向信用担保机构及再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援助,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先可用其预提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自我补偿每年的担保或再担保损失,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要将财政弥补款列入每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设立风险有限补偿基金。.3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3.1 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它主要应包括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更需要发展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

3.3.2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票据市场、租赁、典当等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

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

3.4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

目前迫切需要国务院协调和整合各方信用资源系统,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一套全国性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为各种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提供基础条件。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实事求是地界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特别是要建立法人代表、控股大股东的信用等级评定,这是影响银行资金安全的关键。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使信贷部门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获取中小企业以及企业主的各种定性定量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及贷款风险评估,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可促使企业主和中小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积累,形成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3.5 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中小企业事务

目前履行该项职责的全国最高政府部门是发改委的中小企业司,这样的设置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极不对称。建议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部级单位,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有效行使其权限,并授权其监督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3.6 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服务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加强以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委托高校对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经营管理人员有目的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学习,学习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经济法规政策等。比如,最近浙江省人事厅在清华大学首次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基地,专门针对“草根浙商”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学费都有浙江省政府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可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获得管理资源,使中小企业在管理现代化和合理化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也可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资金和人力不足问题。.7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商业服务体系

融资环境 篇5

为规范我省(广东省)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因环保工作滞后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带来市场风险,推动 “绿色证券”促使上市公司成为“对环境友好”企业,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核查管理规程。

一、核查依据

(1)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

(2)原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广东省环保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程〉和〈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管理程序〉的通知》(粤环办〔2005〕43号);

(3)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7〕105号);

(4)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24号);

(5)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环办函〔2008〕373号);

(6)首次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

(7)关于开展上市公司环保后督查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9〕777号)。

二、核查时段及对象

核查时段: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环保核查时段为申请上市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对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如属首次进行环保核查的,核查时段为申请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如属再次进行环保核查的,核查时段应按接续上一次环保核查时段确定。通过上市环保核查的公司,在通过核查的同一日历内因再融资再次申请环保核查的,可不再委托第三方编制技术报告,由公司自行补充提交相关证明。

核查对象:登记所在地在我省辖区内的重污染行业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募集资金投资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企业。环保部《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环办函〔2008〕373号)规定了环保核查重污染行业为: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轻工(酿造、造纸、发酵)、纺织、制革等14个行业。对于《管理名录》中未包含的类型暂不列入核查范围。

三、核查权限

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和《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紧急通知》(环发〔2004〕12号)规定,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和跨省从事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由省环保厅提出初步核查意见,报国家环保总局核查;其它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报省环保厅核查。

四、核查内容和要求

(一)申请上市的企业

1、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审查核查时段内企业定期监测数据、在线监测数据以及验收监测数据是否达标,分评价核查时段内各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如不达标要求说明原因;定期监测数据与在线监测数据对达标评价结果不一致时,应取定期监测评价结果。查看当地环保部门对企业的COD和SO2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如未落实,须提交说明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2、依法领取排污许可证,并达到排污许可证的要求;

(主要审查核查时段内排污申报登记文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及相关要求,未实行排污许可的地区,应予以说明)

3、企业单位主要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查看技术评估报告以及项目审批文件中的要求)

4、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应按不同类别废物进行核查,包括贮存设施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应配套的环保设施是否完备及运行效果,有关废物综合利用和转移的记载、废物的最终去向)

5、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应对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逐一检查新、改、扩建设项目依法执行环保审批和“三同时”竣工验收手续;核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评批复文件、竣工验收批准文件等中规定的环境监测计划和其他环保要求的执行情况。追溯时间至199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6、环保设施稳定运转率达到95%以上;

(主要审查技术评估意见,核查环保设施的工艺、设计、实际处理能力和运行、维修记录,对于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或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应详细说明原因以及采取的工程措施)

7、按规定缴纳排污费;

(主要审查缴费通知单、缴费收据是否齐全,如不齐全须当地环保部门出具证明)

8、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不含有或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中禁用的物质以及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禁用的物质;

(主要审查技术评估意见,对照有否产生或者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消耗臭氧层物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落后产品等)

9、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应有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相应的应急设施和装备,并核查是否发生污染事故)

10、模范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审查是否存在受过环保行政处罚、环境纠纷、环保诉求或上访以及其他环保违法违规行为)

(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

除符合上述对申请上市企业的要求外,还应核查以下内容(主要核查相关环评文件):

1、募集资金投向不造成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影响;

2、募集资金投向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3、募集资金投向不属于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五、核查程序

(一)报省环保厅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程序

1、核查申请

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向省环保厅提出书面核查申请,并申报以下基本材料(一式三份):(1)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提出环保核查初审意见;(2)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的基本情况;

(3)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待批准的上市方案或再融资方案;(4)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环境保护执行情况自查材料;

(5)证明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是否符合核查要求的相关文件和材料;(6)拟募集资金投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意见。

2、申请受理

省环保厅设立便民窗口(局本部负责),由便民窗口工作人员负责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材料的受理。对申请材料齐全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并出具《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受理回执》。窗口受理后,将完整的资料送有关部门,涉及跨片区的企业由局本部牵头办理。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的理由或需要补充的材料。

3、技术评估

受理企业核查申请后,交由有环保资质机构组织专家会同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形成专家核查意见,并由有环保资质机构提出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

4、核查结果公示

根据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和地级以上市环保局环保核查初审意见,结合材料审查情况形成环保核查结果,并将该结果在广东环保网和申请环保核查企业所在地地方主要媒体上公示10天。

5、提出环保核查意见

公示期结束后,结合公示情况,对没有异议的,提出环保核查意见和建议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抄报环保部;对有异议的,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清楚后,提出环保核查意见和建议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抄报环保部。

(二)报环保部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程序

1、核查申请

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向省环保厅提出书面核查申请,除申报参照报省环保厅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的基本材料外,还须提供环境保护技术报告(由环保部定期公布有环保资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机构编制)。

2、申请受理 参照报省环保厅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的申请受理执行。

3、核查评估

受理企业核查申请后,主办局会同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省内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

4、省环保厅提出环保核查初步意见

根据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和地级以上市环保局环保核查初审意见,结合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情况提出初步核查意见和建议;涉及跨片区的企业由局本部汇总各执法片区意见后,提出初步核查意见和建议。

5、上报环保部核定

省环保厅将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的申报材料连同初步核查意见和建议一并上报环保部。环保部组织核定后,将核定结果在总局政府网站上公示10天,结合公示情况提出核查意见及建议,报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六、环保后督查

对于核查时段内严重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且造成严重后果以及在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不得出具环保核查意见。对于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企业按期整改。要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环保后督查,保证对上市公司巡查和监督性监测频次,督促其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切实履行环保承诺,持续改进环境行为。

为做好我省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核查管理程序。

一、核查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和省环保局《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粤环〔2003〕172号)。

二、核查对象

登记所在地在我省辖区内的重污染行业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募集资金投资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企业。重污染行业暂定为: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

三、核查权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和《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紧急通知》(环发〔2004〕12号)规定,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和跨省从事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由省环保局提出初步核查意见,报国家环保总局核查;其它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报省环保局核查。

四、核查内容和要求

(一)申请上市的企业

1、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2、依法领取排污许可证,并达到排污许可证的要求;

3、企业单位主要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4、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5、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6、环保设施稳定运转率达到95%以上;

7、按规定缴纳排污费;

8、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不含有或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中禁用的物质以及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禁用的物质。

(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

除符合上述对申请上市企业的要求外,还应核查以下内容:

1、募集资金投向不造成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影响;

2、募集资金投向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3、募集资金投向不属于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五、核查程序

(一)报省环保局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程序

1、企业提出核查申请

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向省环保局提出书面核查申请,抄送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并申报以下基本材料(一式三份):

(1)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的基本情况;

(2)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待批准的上市方案或再融资方案;(3)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环境保护执行情况自查材料;

(4)证明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是否符合核查要求(第四条)的相关文件和材料;(5)拟募集资金投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意见。

2、申请受理

省环保局设立便民窗口,由便民窗口工作人员负责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材料的受理和核查意见的发送。对申请材料齐全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省环保局予以受理,并开始计算受理时间。

3、技术评估

省环保局自受理企业核查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由省环境技术中心组织专家会同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形成专家核查意见。自现场核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省环境技术中心提出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提出环保核查初审意见。

4、核查结果公示

省环保局自受理企业核查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根据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和地级以上市环保局环保核查初审意见,形成环保核查结果,并将该结果在广东环保网上公示10天。

5、提出环保核查意见

公示期结束后,省环保局结合公示情况,对没有异议的,自公示期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环保核查意见和建议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抄报国家保护总局;对有异议的,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清楚后,提出环保核查意见和建议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抄报国家环保总局。

(二)报国家环保总局核查的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程序

1、企业提出核查申请

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向省环保局提出书面核查申请,抄送企业(含本企业省内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并申报以下基本材料(一式四份):

(1)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的基本情况;

(2)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待批准的上市方案或再融资方案;(3)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环境保护执行情况自查材料;

(4)证明企业(含本企业紧密型成员单位)是否符合核查要求(第四条)的相关文件和材料;(5)拟募集资金投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意见。

对登记所在地在广东、且跨省从事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还需将有关材料向省外企业所在地省级环保部门申报。

2、申请受理

省环保局设立便民窗口,由便民窗口工作人员负责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环保核查材料的受理和核查初步意见的发送。对申请材料齐全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省环保局予以受理,并开始计算受理时间。

3、技术评估

省环保局自受理企业核查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由省环境技术中心组织专家会同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省内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形成专家核查意见。自现场核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省环境技术中心提出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申请环保核查企业(含本企业省内紧密型成员单位)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局提出环保核查初审意见。

4、省环保局提出环保核查初步意见

省环保局自受理企业核查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根据环保核查技术评估意见和地级以上市环保局环保核查初审意见,提出初步核查意见;对登记所在地在广东、且跨省从事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申请上市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其省外企业环保核查初步意见由企业所在地省级环保部门提出,省环保局与有关省级环保部门协调,结合本省核查情况,提出初步核查意见和建议。

5、上报国家环保总局核定

信托融资-房地产融资要求 篇6

融资方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以上的房地产开发资质。(满足四、三、二条件)也即四证齐全、自有资金超过35%、二级开发资质。有的信托公司需要行业百强和地方龙头。

第1条财务状况

对融资方财务状况的基本要求是:

(一)融资方为多项目开发商或综合性开发商,其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5%,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资产负债率计算可扣除预收房屋销售款计算);

(二)融资方如为单一项目新设公司,其资产负债率要求可适度放宽,实收资本应不低于1000万;单一项目公司如分期开发,且在我司介入前已有开发和销售记录的,应适用第(一)项标准。

第2条开发经验

融资方或所属集团具有连续开发三年以上的开发经验,且开发业绩良好,累计竣工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

第3条发展潜力

融资方或所属集团有一定项目储备,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第4条行业地位

融资方或其所属集团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符合以下之一的:

(一)为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名单)或区域(省、直辖市)综合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不含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

(二)虽未达到第(一)项要求,但股东背景突出,控股股东为其他行业地位突出的大型央企(国资委要求退出房地产领域的除外)、国企和民营企业(全国民营百强企业);

(三)虽无具体排名,但在建项目市政及生活配套项目成熟健全,项目条件与周边同类物业比较有明显优势,市场承接力强,有较高盈利空间。

第5条开发条件

项目权属清晰,“四证”齐全(即《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6条资本金要求

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并足额到位。

第7条项目监管

能配合接受我司或我司委托的监理公司对项目监管,以销售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项目原则上需要实现项目抵押并能接受分期还款或存单、保证金质押。

第8条保障性住房

保障房的建设单位应具备以下资质:

(一)政府背景的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机构,须具备合格的企事业法人资格,有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府相关批复文件,如属政府平台,另需按政府平台相关政策执行;

(二)如为保障性住房代建企业,须已与政府签订代建项目协议;项目已列入建设计划,廉租房、公租房须已与政府签订回购协议。

第9条旧城改造

项目必须已完成拆迁工作或已全面签订拆迁协议,拆迁工作无障碍,可进行实质性开发。

第10条结构融资安排

对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采用结构化方式进行融资安排的,其优先受益权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第11条其他条件存在以下情况的项目原则上不介入:

(一)项目土地已闲置超过两年,存在被政府收回风险;

(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进行开发;

(三)严重拖延开竣工时间;

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与环境改善 篇7

然而近年来,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增多与规模的发展, 企业融资后继无力, 融资难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小企业, 一般规模相对较小, 自身的资本积累不足, 企业结构和制度都很不完善, 融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性。而我国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上,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也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围城。

打破企业融资困局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比如从政府方面而言, 需要进行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中小企业实施实质性的政策倾斜, 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 需要加快企业制度建设,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强化经营者创新意识, 增强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能力。

浅析中小文化企业投融资环境 篇8

关键字:中小文化企业;投融资;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10-02

一、浅析中小文化企业投融资环境

对于一个具体的经济实体投资与融资是同时存在的,对中小文化企业来说,投资可以是政府或其他企业对它的投资,也可以是企业自身对外的投资,融资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用资金,为了投资。由于目前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因此,本文将着重谈中小文化企业投融资中的融资,也就是政府或其他企业对其的投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包括了自然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文化等条件。但就文化产业而言,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是其中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

(一)政策环境。

近年来文化产业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了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投融资政策以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

1. 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

政策内容: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2.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发布单位:国务院

政策内容: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3.2009年《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文化部

政策内容: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争取建立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机制。支持组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企业授信工作,为文化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4.2008年 114号文件中《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发布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十个部门

政策内容: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研究制定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

5.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单位:国务院

政策内容: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依法创办中小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开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表明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认同和重视。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政府开始意识到中小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适时制定了相关政策以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2009年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公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争取建立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机制。支持组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企业授信工作,为文化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票据”等,以进一步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2010年4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9部委共同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更是代表着新中国第一个金融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文件。《指导意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改善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问题,要求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促使其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外,地方也相继出台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如2008年北京政府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实行)》等政策;南京市也相继出台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复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已意见》等措施,大力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随着政策内容的逐步细化和政策可操作性的不断增强,政策对于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引导效应得到不断扩大。

(二) 经济环境。

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据《经济蓝皮书: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提供的数据,我国经济连续数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7%,超额完成“保八”的宏观调控目标。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在当年GDP构成中的份额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持续上扬[1]。

图1-1:2009年月度宏观经济景气指数[2]

利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创造了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国全行业总投资为194138.62亿元。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总额为2116.75亿元,同比增长47.4%,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的1.1%,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信贷投放总额将近10万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宽裕的信贷资金和逐级上升的消费信心,使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勇锋,赵莹.2009年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2]统计年鉴[R].国家统计局.2010.

上一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专项使用制度下一篇:小鹰学飞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