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精选7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篇1

(2012年2月2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举荐、确认、奖励和保护,适用本办法。国家级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举荐、确认、奖励等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见义勇为行为受法律保护,并应当受全社会尊重。法人、其他组织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应当支持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与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本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负责。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法定职责范围内,负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相关工作。广播电视、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做好见义勇为的宣传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法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资(基)金主要用于下列事项: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抚恤、慰问;

(二)因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的补助;

(三)为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生活困难的亲属提供资助;

(四)办理因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的无记名人身保险;

(五)其他需要支付的费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见义勇为专项资(基)金管理部门进行捐赠。

第七条

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之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一)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二)制止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抓获通缉的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的;

(四)为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抢险、救灾、救人的;

(五)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

第八条

见义勇为行为由县(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组织确认。

见义勇为行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关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申报、举荐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没有申报人、举荐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可以依职权进行确认。

第九条

申报、举荐见义勇为行为,应当自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因特殊原因,不能在一年内提出的,可以酌情延长。

第十条

申报人、举荐人应当提交见义勇为行为有关证明材料。

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有提供见义勇为行为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的义务。

第十一条

县(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收到请求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举荐材料后,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符合上级人民政府表彰、奖励条件的,可以逐级向上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提请确认,并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

第十二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自收到请求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举荐材料之日起30日内调查核实,作出确认或者不予确认的书面决定。

第十三条

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组织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评定;必要时,可以组织召开听证会。

第十四条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按照下列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一)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在自治区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不低于五万元的奖励;

(二)见义勇为事迹突出,在州、市(地)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提请州、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不低于三万元的奖励;

(三)见义勇为事迹比较突出,在县(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提请县(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不低于一万元的奖励。

第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市)人民政府分别一次性发给见义勇为行为发生时上一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十倍、二十倍、十倍的奖金。

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市)执行前款规定确有困难的,由自治区财政对不足部分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

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的活动应当公开进行,但是受奖励的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十七条

对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到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治疗。

第十八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和康复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误工费、伤残辅助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丧葬费等,由致害人或者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承担;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致害人、责任人无力支付,或者没有致害人、责任人的,按照下列规定支付:

(一)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参加而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三)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从见义勇为专项资金、见义勇为基金中支付。

见义勇为人员系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工伤待遇支付。

第十九条

见义勇为受伤人员在治疗期间,应当视为正常出勤,所在单位不得扣减其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的人员,其伤残等级由有关部门依法组织评定。见义勇为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所在单位应当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因公(工)伤亡的规定办理。对评定为烈士或者给予嘉奖、记功的见义勇为人员,除按照本办法给予表彰、奖励、抚恤外,还应当执行国务院《烈士褒扬条例》和有关规定。

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可以对本单位、本辖区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

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伍、晋职、晋级、承包经营等方面的优先权。获得自治区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享受自治区劳动模范待遇。

见义勇为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活确有困难且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给予税、费减免照顾。

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伤残、牺牲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相关待遇;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应当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给予扶助。

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其获得的见义勇为奖金和抚恤金等不列入家庭收入计算基数。

第二十四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为见义勇为人员建立档案,实行分类管理和跟踪服务。

第二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近亲属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受到诬告、陷害、打击报复,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请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请求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逃逸、隐瞒受益事实、拒绝作证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予以查证,并向社会曝光。

第二十七条

用工单位因见义勇为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诬告、陷害、打击报复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开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荣誉和奖励的,由荣誉和奖励授予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有关证书、奖金和有关补助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待遇及相关费用不按规定予以办理,或者不履行保护职责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取消单位或者个人评优资格,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奖励、保护见义勇为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见义勇为专项资(基)金,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篇2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

公民救助有赡养和抚养义务的直系亲属的行为、有监护职责的公民救助被监护人的行为,应视为履行法定义务,不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 本办法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同级公安机关负责,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二章 确认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负责见义勇为的确认。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由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第六条 具有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县级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没有申请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可以依照职权予以确认。

第七条 向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行为人的身份等有关基本情况;

(二)行为人伤残或死亡的,提交伤残鉴定或者死亡证明;

(三)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材料或者公安机关的询(讯)问材料。

(四)提供有关单位、人员的见证材料。

第八条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受理见义勇为书面确认申请或者举荐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于受理之日起 30日内组织进行评定并作出书面决定;情况复杂需要延期的,经评定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对未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见义勇为申请确认的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组织开展;遇有重大、疑难问题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由全体成员进行投票表决,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第十条 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除《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应当将其事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时间不计入确认工作时间。

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名单和事迹,除《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用于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救治、抚恤、表彰、奖励、生活困难资助、康复治疗补助以及经济补偿等,并制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三章 奖励和保障

第十二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对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可以给予下列表彰或者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第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除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抚恤补助规定的相应待遇外,经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确认,由市人民政府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

(一)牺牲的,颁发50万元抚恤奖金;

(二)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关于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试行)的通知》(粤见义勇为〔2013〕7号)第八条规定的伤残等级,颁发20万元至40万元抚恤奖金: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40万元抚恤奖金;

2.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30万元抚恤奖金;

3.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20万元抚恤奖金。

第十四条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应及时通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基金会章程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障和家属慰问等工作,并协助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做好见义勇为宣传的相关工作。

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募集收入、捐赠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鼓励社会力量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

第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伤情、伤残鉴定,应由申请人或举荐人在提出书面申请前,经司法鉴定机构作出鉴定。

第十六条 本市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和医疗机构,并采取协助救治、援助等措施。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救治,不得拒绝、推诿。

第十七条 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的,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的治疗费用,由公安机关通知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管理部门先行垫付。造成残疾的,并垫付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造成死亡的,并垫付丧葬费。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并有侵权人的,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依照前款规定先行垫付相关费用的,应当向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追偿。

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并有受益人的,有关费用可以由受益人或者受益人的监护人适当承担。

第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见义勇为人员,被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误工的人员,所在工作单位应当视同出勤,不得降低其福利待遇或者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致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单位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见义勇为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见义勇为人员不能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待遇,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纳入就业援助,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岗位。

第二十一条 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相关条件申请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优先救助。

第二十二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给予优先安排。

第二十三条 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配偶、子女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申请常住户口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优先安排。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家庭成员属于我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或者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我市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未成年子女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符合相关条件人员纳入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

第二十五条 对不宜公开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个人资料和相关事迹等情况,各级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应当保密。

因见义勇为致使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进 行打击报复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级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在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民事权益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免予经济困难审查,及时提供援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的;

(二)不按规定发放见义勇为人员奖金、抚恤金或者落实待遇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救治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和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九条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见义勇为荣誉或者奖励的,由原确认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金、抚恤金和其他补助费,取消相关待遇;当事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训诫、责令悔过,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篇3

【发布日期】1995-06-16 【生效日期】1995-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1995年6月16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

第三章 保护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以及在抢险救灾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正气,扶正祛邪。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见义勇为。

第四条 第四条 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办理。

公安、民政、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本条例所规定的职责。

第二章 奖励

第五条 第五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奖励:

(一)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违法犯罪分子侵害时,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二)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表现突出的;

(三)其他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

第六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表现和贡献,应当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授予荣誉称号;

(二)记功;

(三)嘉奖;

(四)发给奖金;

(五)其他奖励。

第七条 第七条 荣誉称号分为“见义勇为英雄”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获此称号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授予。

第八条 第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 第九条 对需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派出所、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单位负责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申请。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奖励的申报工作,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保护

第十条 第十条 见义勇为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当违法犯罪分子正在进行伤害、杀人、抢劫、强奸、放火、爆炸等犯罪行为时,受害者本人或者他人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级公安、司法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行凶报复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治疗。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由其所在单位负责解决,但所在单位无力支付的医疗费用和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学生等人员的医疗费用,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应当由加害人赔偿的医疗、误工、生活补助等费用,依照公安、司法机关的裁决或者判决执行。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负伤后,所在单位对其治疗期间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入的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发给误工补贴或者生活补助。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并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人员,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因见义勇为牺牲和负伤致残的人员,属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有关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因公(工)伤亡人员的规定办理;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和学生等人员,由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有关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抚恤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见义勇为受伤致残的职工,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办理退休手续。

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和学生等人员,因见义勇为受伤致残,经民政部门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发给基本生活费;城镇企业在招收农村劳动力时,应当优先招收其符合用工条件的一名直系亲属为合同制工人。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伍、住房、工资晋级等优先权。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和设区的市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公安机关。

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是:

(一)各级人民政府拨款;

(二)省内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

(三)见义勇为行为受益者捐赠;

(四)其他捐赠。

见义勇为基金主要用于:

(一)奖励见义勇为人员;

(二)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家属和伤残人员生活困难提供资助,为伤残人员康复治疗提供经费;

(三)为见义勇为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

(五)按照规定可以支付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对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监事会,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时,因未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履行维护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等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任人,应当从重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没有得到保护的,本人、家属或者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有权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申诉。对拒不执行本条例规定的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处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贪污、挪用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或者基金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篇4

1997-02-26 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广东省深圳市

(1997年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7年2月26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4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治安,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规范社会治安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对在特区内见义勇为的人员进行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本市公民在外地见义勇为的,参照适用本条例。

人民警察、武装警察、现役军人和其他公职安全保卫人员,在非执行公务时的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依法设立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以下简称基金)。

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的实施。人民银行、公安、民政、卫生、社会保险、劳动、人事、新闻宣传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负责办理本条例规定中的具体事项。基金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基金会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

第二章 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的见义勇为行为是指:

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个人财产或者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使之免遭或者减轻损害的;

二、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积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大案,事迹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事迹突出,影响重大的。

第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基金会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向基金会举荐见义勇为人员。经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本条例规定的奖励和保护。

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及其他证明材料。

第八条 基金会受理申请或者举荐后,应当及时派员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并收集和保存有关证据材料。对不属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基金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调查核实的材料应当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证明。属于第六条第四项行为的,调查核实材料应当由法定主管机关证明。

第九条 见义勇为行为没有被确认的,行为人或者举荐人可以向基金会申请复议。基金会对复议申请应当认真研究,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书面答复申请人或者举荐人。

第三章 奖励

第十条 基金会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奖励。奖金的等级、适用条件及审批权限由基金会理事会决定。

基金会对于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可以颁发荣誉证书,事迹特别突出的,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推荐奖励。

第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于事迹突出、贡献较大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以下表彰和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晋升工资;

四、记功;

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前款表彰和奖励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事迹特别突出的,可以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

上述表彰和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属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呈报;其他人员,由基金会呈报。

第十二条 获得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升学、入伍、就业、住房、晋升工资、入户等方面的优先权。

获得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市级劳动模范的待遇。

第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并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申报有关部门批准。被依法批准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烈属待遇。

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用人单位或者其所属基层组织可以按本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五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但被奖励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十六条 新闻宣传部门应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事迹,及时报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活动。

第四章 保护 第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及丧葬费,依法由加害人承担,但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先行支付。

先行支付单位依法享有对加害人的追偿权。

第十八条 各医疗卫生机构对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优先抢救和治疗,不得推诿或者拒绝。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费用按下列方式先行支付:

一、见义勇为人员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按工伤保险规定支付,并同时享受工伤保险的其他待遇;

二、见义勇为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三、其他见义勇为人员,由基金会对医疗机构支付一次性医疗费用补助。医疗费用补助的等级、数额及审批权限由基金会理事会决定。

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丧葬费用,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先行支付;有用人单位的,由该单位先行支付;无用人单位的,由基金会先行支付。

第二十一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期间应当视为正常出勤,用人单位不得因此扣减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残废等级,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确认;其他人员由民政部门依法确认。

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抚恤金或者致残人员的慰问金,属国家公职人员或者参加工伤保险的,分别由民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机构按有关规定支付;其他人员由基金会一次性定额发给。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而不能在本市从事原工作的人员,用人单位应当给予适当调整,并不得因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辞退;在外地工作的,基金会应当出具见义勇为证明,并建议其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调整和照顾。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工作安排,属于深圳市常住户口的,由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或者劳动人事部门负责适当安置。

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致残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的劳动就业,由劳动人事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第二十五条 对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大案的见义勇为人员不宜公开的,基金会及有关部门应当保密。公安、司法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五章 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基金由基金会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筹集。

基金会应当建立、健全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由理事会行使基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第二十七条 基金通过下列方式筹集:

一、国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的捐赠;

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国友好团体和人士的捐赠;

三、社会福利基金给予的资助;

四、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的必要资助;

五、其他合法的方式。

凡捐款的单位和人员,基金会可以予以公布和表彰。

对于捐款较多的单位或者个人,基金会可以推荐其参加理事会。第二十八条 基金主要用于下列用途: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奖金;

二、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补助;

三、见义勇为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慰问费用;

四、经基金会核定的其他开支。

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 基金应当在增值额度内开支使用,确需超出增值额度开支的,应当经基金会的理事会全体会议批准。

每年度基金增值的结余部分,应当提留一定比例转为本金,其余部分转入下年度使用。提留比例由基金会决定。

第三十条 基金应当以储蓄、购买债券和国家允许的其他安全方式增值。

第三十一条 基金会应当接受人民银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基金收支报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抢救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抢救;造成严重后果的,对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扣减见义勇为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批评,责令其纠正;拒不纠正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处以5000元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对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工作不进行适当调整的,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批评,责令其纠正;因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辞退的,应当责令其继续履行合同;拒不履行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况,责令其对见义勇为人员一次性支付20000元以上补偿费。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举报犯罪、追捕逃犯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保密而不保密,或者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法筹集基金的,由市人民银行责令其停止非法筹集活动,没收其非法筹集的款项,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并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将基金挪作他用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纠正,并对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不按法定方式投资增值,或者在投资过程中,因失职而使基金受到损失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有个人非法获利的,追缴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未定期向人民银行、民政部门报送基金收支报表的,由人民银行、民政部门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报送。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则

中山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 篇5

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下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见义勇为。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根据《广东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关于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试行)》(下称《确认办法》)规定,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实施的下列行为:

(一)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

治安联防员、户口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等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自发地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分子英勇搏斗或者实施抢险、救灾、救人行为,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和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市公安局组织实施。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下称市评定委员会),负责见义勇为的确认工作。

市评定委员会由市公安局、市综治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司法局等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市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

各镇(区)人民政府(办事处)成立镇(区)见义勇为评定小组(下称镇(区)评定小组),负责辖区见义勇为的受理、调查、初审工作。

第七条 市、镇(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当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由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镇(区)见义勇为评定小组负责管理,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 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加强资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九条 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基金用途:

(一)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奖励、慰问;

(二)对受伤的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救助;

(三)对其家属、子女的救助、抚恤、慰问、困难补助等;

(四)对见义勇为致残人员或牺牲人员的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奖励。

第十条 鼓励公民采取适当、有效方式实施下列见义勇为行为:

(一)制止正在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制止正在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抢险、救灾、救人,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

(四)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鼓励全社会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尊重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的人员给予援助。鼓励社会力量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资助和奖励。

第十二条 市文广新局、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加强见义勇为宣传,鼓励公民实施见义勇为行为。

市镇(区)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见义勇为事迹,报道奖励、保障、援助见义勇为人员的活动。

第二章 申请和确认

第十三条 凡符合《条例》第三条规定行为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人及其近亲属之外的人员和有关单位可以举荐确认见义勇为。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并按要求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身份和有关基本情况;

(二)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

(三)有关单位、个人的见证材料;

(四)如有受伤需提供医院或法医的伤情诊断报告;

(五)申请人、举荐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第十四条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向行为发生地的镇(区)评定小组提出并填写《申请(举荐)表》,由行为发生地的镇(区)评定小组负责调查、取证。

第十五条 镇(区)评定小组应当自收到申请和举荐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组织调查、取证,十五日内完成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市评定委员会。

镇(区)评定小组调查确认后,填写《确认审批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经镇(区)评定小组负责人审核后,提出奖励意见,呈报市评定委员会。

第十六条 市评定委员会收到报送的调查结果后,应当在十五日内组织评定并作出书面确认决定;情况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市评定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对符合见义勇为条件的,应当通过市政府网站、报刊等媒体将见义勇为人员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七个工作日,公示时间不计入确认工作时间。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宜公开的情形除外。对公示期届满无异议或者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确认。

第十七条 市评定委员会应当将确认结果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负责调查的镇(区)评定小组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还应告知行为人所在单位;未确认的,应向申请人或者举荐人书面说明理由。

没有申请人、举荐人的,市评定委员会可以通知行为发生地的镇(区)评定小组调查,对符合见义勇为条件的,予以确认。

第十八条 市评定委员会、镇(区)评定小组在组织调查取证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见义勇为受益人有义务为见义勇为的确认提供证明。

第十九条 见义勇为伤亡(受伤达到伤残等级和牺牲的)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由市评定委员会向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负责确认。

向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除提交上述证明材料外,还应提交行为人的伤残鉴定或死亡证明。

第三章 奖励

第二十条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并由市、镇(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分别颁发奖金。

对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由市人民政府给予通报嘉奖或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由市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一)实施见义勇为未受伤的,奖励一千元至八千元;事迹突出的,奖励一万元至三万元;

(二)因见义勇为负伤、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的,奖励二千元至一万元;事迹突出的,奖励二万元至三万元;

(三)因见义勇为负伤、经法医鉴定为轻伤的,奖励一万元至二万元;事迹突出的,奖励三万元至五万元;

(四)因见义勇为负伤、经法医鉴定为重伤的,奖励三万元至五万元;事迹突出的,奖励八万元至十万元;

(五)表现英勇、事迹特别突出,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且社会影响力大的,奖励一万元至十万元。

各镇(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可参照市的标准,由镇(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伤残的人员,由市评定委员会上报省评定委员会确认并申请省人民政府一次性抚恤奖金。经省评定委员会确认后,除获得省人民政府一次性抚恤奖金外,市人民政府也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

(一)牺牲的,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六十万元。

(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伤残等级为1至4级的,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四十五万元。

(三)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伤残等级为5至6级的,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三十万元。

(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伤残等级为7至10级的,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十五万元。

各镇(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可参照市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抚恤奖金。

同一见义勇为行为可以同时获省级、市级、镇(区)级一次性抚恤奖金。获得一次性抚恤奖金的,不再按本实施办法的其它规定重复奖励。

第二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伤情鉴定和伤残鉴定,由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分别委托国家认定的法医鉴定部门和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

第二十四条 发放奖金、抚恤奖金必须经过申请和评定程序。

(一)一次性奖励一万元以下(含一万元,以下相同),由市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审批;

(二)一次性奖励一万元以上至三万元,由市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审批;

(三)一次性奖励三万元以上至十万元,由市评定委员会主任审批;

(四)一次性奖励十万元以上,由市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

各镇(区)政府(办事处)可参照市的做法,制定发放奖金的申请和评定程序。

第二十五条 需由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给予经济补助、先行支付的资金等符合本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按第二十四条审批权限审批。

第二十六条 对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需要推荐至中央有关国家机关、全国性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或省级有关部门的,由市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二十七条 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名单和事迹,除《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宜公开的情形外,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发放奖励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 保障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和医疗机构,并采取协助、救助、援助措施。

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市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应要求我市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坚持“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治,不得拒绝、推诿。对急危重症的,要优先救治。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负伤或者牺牲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或者丧葬费等,由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依法承担;侵权人确实无能力承担全部费用的,不足部分由行为发生地镇(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先行支付;无侵权人或者有侵权人但其确实无能力承担的,由行为发生地镇(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先行支付;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依照前款规定先行支付的费用,应当向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追偿。

第三十一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见义勇为人员,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误工的人员,所在工作单位应当视同出勤,不得降低其福利待遇或者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

第三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凡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落实相应待遇;不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按照民政部《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由市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并落实相应待遇。

第三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单位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得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

因见义勇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由 9

镇(区)见义勇为专项资金逐月发给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不低于我市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

第三十五条 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见义勇为人员,由本市户籍地或居住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优先纳入就业援助,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岗位。

第三十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当将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人员的医疗保障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范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费用可以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

第三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符合中山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市民政部门应将其及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相关条件申请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的,市民政部门应当给予优先救助。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或重度残疾,而致孤或致事实无人抚养的其未成年子女符合中山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审批标准的,市民政部门应当将其纳入保障体系,安臵福利机构代养或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老年人,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市民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纳入供养范围。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符合中山市福荫园公墓惠民园墓区安葬条件的,其亲属可以优惠价格租用福荫园公墓惠民园墓区墓位安葬见义勇为牺牲人员骨灰。

第三十八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优先配租、配售 10

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给予优先安排。

第三十九条 市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适龄的见义勇为人员或其子女受教育的保障力度。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要将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适龄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对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以及经济困难的家庭,要根据有关规定优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第四十条 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应与有关部门设定我市积分入户入学见义勇为加分项目,对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配偶、子女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申请积分入户入学的,按有关积分规定给予加分。

第四十一条 对不宜公开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个人资料和相关事迹,市评定委员会、各镇(区)评定小组、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保密。

因见义勇为致使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四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行为发生地的镇(区)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与受益人、侵权人产生民事权益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提供援助。

第四十三条 见义勇为受益人主张见义勇为人员造成其人身损害或者在救助过程中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加重其人身损害的,应当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受益人主张的,由受益人承担不利后果。

侵权人主张见义勇为人员未尽合理注意义务造成其人身损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受益人、侵权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而发生费用的,有权依法向见义勇为受益人、侵权人追偿。

第四十五条 见义勇为受益人、侵权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受益人、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的;

(二)不按规定发放见义勇为人员奖金、抚恤奖金或者

落实待遇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救治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和有关人员责任。

第四十八条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见义勇为荣誉或者奖励的,由原确认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金、抚恤金和其他补助费,取消相关待遇;当事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训诫、责令悔过,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认为有关行政机关对于见义勇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调查、确认、奖励、保障职责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解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篇6

奖励和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深圳市、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医德医风的奖励和处理,适用本办法。

深圳市民营、驻深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医德医风的奖励和处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章 奖励的种类和条件

第三条 奖励分为:

(一)在单位内部通报表扬;

(二)授予本单位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

(三)在全市(区)卫生系统通报表扬;

(四)授予全市(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

在给予上述奖励时,可以发给一次性奖金或给予其他形式的物质奖励。

第四条 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工作人员,可在单位内部予以通报表扬或授予本单位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成绩显著、事迹突出的工作人员,可在全市(区)卫生系统予以通报表扬或授予全市(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

(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紧急情况时,能服从命令,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的;

(二)坚持优质服务,尊重服务对象,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深受群众赞扬的;

(三)在社会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工作人员的;

(四)在工作中,能顾全大局,能正确对待各种复杂事件,并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使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

(五)敢于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事迹突出的;

(六)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在扶贫、助残等各项医疗卫生活动中表现突出的;

(七)在改善服务或管理方面献计献策且被采纳,效果突出的;

(八)积极研究、推广新技术、新项目,为单位创造良好效益的。第三章 处理的种类和条件

第五条 处理分为:

(一)在单位内部通报批评;

(二)在全市(区)卫生系统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四)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

(五)缓聘;

(六)低聘;

(七)解职待聘;

(八)解聘。

在给予上述处理时,可依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

第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工作人员,情节较轻的,可给予单位内部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情节较重的,可给予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缓聘、低聘;情节严重的,可给予系统通报批评、解职待聘、解聘处理:

(一)无故脱岗的;

(二)不能与同事密切配合完成应共同完成的工作任务的;

(三)对服务对象有“生、冷、硬、顶、推”以及“吃、拿、卡、要”等现象的;

(四)利用工作之便,向服务对象兜售卫生材料、药品、器械、保健食品、美容化妆品等谋取私利的;

(五)违反医疗规范,私自转诊服务对象或以介绍服务对象就诊为由,收受财物的;

(六)开不合理处方,做不合理检查,给服务对象造成不必要负担或造成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的;

(七)徇私舞弊,给他人出具虚假医疗证明或虚假检查报告的;

(八)利用工作之便,假借服务对象名义为自己或他人开药、做检查的;

(九)不按规定项目收费,擅自改变收费范围或收费标准,以及 非财务部门、非财务人员擅自直接向服务对象收费的;

(十)不服从工作安排或临危退缩的;

(十一)按有关规定应该上报或请示的重大事项,未及时上报、知情不报或故意隐瞒的;

(十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服务对象财物的;

(十三)在基建、维修、引进设备、采购等业务往来活动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或索要“回扣”的。

第七条 对有本办法第六条所列行为的工作人员需要给予其党纪政纪处分或者需要暂停其执业活动、吊销执业证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 执行违规处理,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第四章 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九条 奖励的审批权限为:

(一)单位内部通报表扬、授予单位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由其所在单位决定;

(二)全市(区)卫生系统通报表扬、授予全市(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由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条 奖励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个人总结;

(二)群众评议;

(三)民主推荐;

(四)组织考核;

(五)按照作出奖励决定的权限进行审批;

(六)公示(发布奖励决定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七)公示结果不影响奖励的,办理奖励手续;

(八)将奖励的有关材料存入受奖励人的人事档案。

第十一条 奖励的评选一般结合年终考核一并进行。

第十二条 凡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由审批机关撤销其奖励决定,收回所发奖状、奖旗、奖励证书和奖金,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 处理的审批权限为:

(一)给予中层干部及以下人员单位内部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缓聘、低聘、解职待聘、解聘等处理 的,由其所在单位决定(其中给予解职待聘、解聘处理的,报其所在单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给予中层干部及以下人员全市(区)卫生系统通报批评的,由其所在单位报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三)给予领导班子成员各种处理的,均由其所在单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其中给予解聘处理的,报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处理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当事人的违规事实,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二)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指派两名以上有关人员将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由当事人签署意见(当事人拒绝签署意见的,有关人员应写明情况并签名);

(三)按照作出处理决定的权限进行审批;

(四)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指派两名以上有关人员将处理决定书以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由当事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签收的,有关人员应写明情况并签名);

(五)处理决定书可在适当范围内宣布。

第十五条 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处理决定前,未向当事人告知给予处理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该处理决定无效。

第十六条 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提出申诉,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的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各医疗卫生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技术人员考核奖励办法 篇7

为了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司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及考核奖励按以下条款执

行:

一、工作职责

1、负责公司相关产品的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工作,包括公司的正常生产、急件。做好公司、部

门安排的其它工作。

2、严守公司商业秘密,对涉及公司技术的所有图纸资料数据及其他媒介载体负有保密义务,不得

泄漏公司的机密。

二、薪酬(单位:人民币元)

1、月薪()=固定工资()+绩效工资()+保密费(),包括个人应交纳的各

种保险费用、收入所得税、加班费、保健费等一切费用。

2、合格率奖:按高于、低于投入产出率的产值的%予以奖惩。

3、新产品效益奖:A类新产品按给公司创造的利润的 %予以奖励、B类新产品按给公司创造的利润的 %予以奖励、C类新产品按给公司创造的利润的 %予以奖励。

4、减小退货率奖:年终产品退货率大于或小于公司规定的退货率公司将酌情予以奖惩。

三、考核

1、绩效工资按技术人员考核细则逐月考核;

2、合格率奖以自然考核,对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合格率下降给予以剔除;

3、新产品效益奖计算以第一批订货日期为始一年结算,A、B类新产品两年有效,C类新产品一年

有效;

4、请假除按公司规定扣奖外,请假每天再扣绩效工资除以22天,当月请假7天以上(含7天)则

扣除全部绩效工资。

5、因工作失误造成泄密,一经发现扣罚6个月薪资,若向外单位、其他人员提供有关公司技术等

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行为,按造成实际损失以追偿,并保留法律诉讼权利。

6、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影响到公司正常的生产,按月收入的10%处罚,如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

则另行处理。

说明:薪酬部分由公司主管领导分别与当事技术人员协商议定。

*****有限公司

上一篇:彩妆营销策划方案ppt下一篇: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