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共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这一能力的具备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教师在讲授具体的知识时,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单一进行知识的陈述会造成学生即便在当时理解了教学内容, 过后对其的感触也不会深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 这不仅是学生教学主体性的直观体现, 也是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刻感受。当然, 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也会更客观而全面。

例如, 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 教师可以使用材料研习和问题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 可以让学生思考:“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学生首先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寻找相关答案, 随后要对这些答案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答案汇集为:“左”的泛滥导致了工农业生产质量的下降、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社会问题, 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当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学生通过有效的独立探究, 不仅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同时, 学生的问题理解与分析能力也能慢慢得到构建。这些都是很好的收获, 不仅是获取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 对于相关历史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入, 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方面技能, 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好的平台。同时,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与见解。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很可能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 这是很好的培养与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灵活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可以设计辩题:1.辛亥革命成功了;2.辛亥革命失败了;3.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后, 可在辩论中不时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学生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学生则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分析这一问题时, 得出的观点与看法也各不一样。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充分应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 也逐渐感受到看待历史事件应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出发, 这样才能够对其有更为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这一感悟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它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学生在对于历史事件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前, 很容易将历史问题简单化、单一化, 对于问题也缺乏全面思考,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历史的认识自然不够深入,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同时, 要引导学生结合多方面知识及具体的背景来分析问题, 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

如通过十年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学习,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现实写作小论文, 谈谈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许多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虽然总体来说成就大于失误, 但是其中蕴涵的“左”的错误却不可忽视, 并由此将建国后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单一集中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推进, 从而导致机制上的僵化集权, 终至酿成“文革”的十年悲剧。学生的这一段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当学生懂得了结合各方面背景知识, 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时, 其对于问题的剖析也会更加深入。

四、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先给出器材:课桌上放四根同一型号的试管,二根同一型号的条形磁铁,两支同一型号的弹簧秤。不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以及如何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而是仅告诉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用你所做的实验回答:(1)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2)相互作用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多角度多途径地再现定律的形成过程:有的学生将两根磁棒握在手中,同名极相对或异名极相对;或将两根磁棒都放在试管上或者一根放在桌面上另一极放在两试管上;弹簧秤对拉或手拉弹簧秤等多种实验得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如有的学生用两弹簧秤对拉发现两弹簧秤的读数不相等,原因是实验前没有调零或对拉的方式不对引起的。有的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将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同名极相对看后退的距离是否相等。

二、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实验”转变为“用实验教”,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比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取一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底部侧面用铁钉戳穿一个孔,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当矿泉水瓶从手中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还能看到水从孔中流下来吗?”学生答“没有水从孔中流出来”从而引出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当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从低处向上加速运动时,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現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出来,而且流速更大了。”于是引出了超重的概念。

三、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摘要】综合能力是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能力测试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从高考的高度对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能力测试目前已经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

纵观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命题,无外乎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两种,这些试题都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把握和综合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育新理念。

1.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中教学把目标盯准高考,为大学输送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难免带有应试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要求学生牢固记忆和理解课本知识,然

后通过习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应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从而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考试机制的指引下,高三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由于受到旧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按照传统的高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致使许多学生仍然在纷繁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迷惘挣扎;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一味地出奇求新,特别是到临近高考时,大搞综合教学与热点专题复习,以致丧失了历史教学的可贵本真,学生当然也是得不偿失!

高中阶段历史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不足,知识应用能力低。知识面狭窄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不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回答遇到的新问题,迁移能力低;被动地围绕教材和教师划定的圈子转,依赖教师、教材,只能死记硬背,理论联系实际,自学、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②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底。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低;阐述问题思路杂乱无章,论点不准确,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合理,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低;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比较鉴别能力、评价判断能力低;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低。

2.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2.1.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和谐的合作观。长期以来所实施教育模式,对开展渗透教学具有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应试教育已造成了单一的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环境,往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容易产生教师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问题。这种环境不利于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为此,需要学校在相应体制上作出一定的变革,更需要每一个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轻”的思想,树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观念。可以说,这也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敬业爱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注重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历史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熟悉掌握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之中。

2.1.2 利用专业教学论坛进行教学交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信息的及时实时更新。

利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历史教学论坛和专家们、同行们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为我答疑解惑。可以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疑问得到解答,教学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大幅度的提升。

2.1.3 利用百度信息查询提升教师的知识功底,为教学打基础。

高中历史教材的改变,大量的历史史实被删除,使学生无法用通

山东风机http://

史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讲解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历史名词等等。尤其是当前历史学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高考中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史料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的史料和解读大量的史料以达到丰富学生学习。

2.1.4 利用撰写网络博客或者QQ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当前撰写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微博更是成为一种流行风。作为历史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撰写成博客发到网上,这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叙事。发到网上,可以永久保存,日积月累就成了个人的发展成长的平台,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发到网上的博客内容可供同行教师的观阅,也可进行点评,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2.2平时教学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山东风机http://

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2.2 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历史知识。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2.2.3 进行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第一,立足单科,夯实双基,构建学科内知识网络,将历史知识形成合理“数据库”,建立“超级链接”,进行知识迁移,实现跨学科渗透。

第二,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训练,注重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是掌握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种能力:;材料解析能力;识别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指能够发

山东风机http://

展地、联系地、一分为二地、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和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结论提供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获取新知的教学过程。发现式教学强调从问题情景出发,即从资料、史实或实际存在的现象、问题出发,学生根据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回忆、调用与此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加工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从而独自实现问题从给定的条件到目标的转变。

第四,应当切实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坚持知识获得的积极性,而且倡导对知识的研究,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资料、独立思考问题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在课堂上即兴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难点或热点问题系统地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可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2.3 高考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3.1 狠抓基础知识,终培养综合能力。

(1)狠抓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文综测试主要是考查综合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丢开课本去培养所谓的综合能力,严重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种虽然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求高,即有的教师对一些历史问题进

山东风机http://

行过分深入的分析挖掘。二是求全,即把教学中方方面面的知识点都塞给学生,采取拉网型扫荡,地毯式轰炸。三是求快,即只追求一、二、三轮复习的形式,忽视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一步到位,教学中先开快车,然后以练求高、求全,搞题海战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已经十分明显地看到:文综测试只可能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查,所以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是文综复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一,掌握基本线索,宏观把握基础知识。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基本线索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进程的普遍联系,掌握了基本线索,也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线索,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其次,要在明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弄清基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抓住主干知识,深刻理解基本内容。主干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或者是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税制改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转折性意义。另一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土地政策、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世界近代现代史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2)培养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高三历史教学要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第一轮复习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在第一轮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是指从某个或几个特定的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多层次是指从表象、内容、感性、理性等不同认识层次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如,在第一轮复习中分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①经济基础。美国较好地利用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调整了美国社会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垄断组织高度发展更易于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与盲目性。②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③资源与市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欧亚移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领土扩大和西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领土的东西两边都濒临大洋,战争威胁少,发展环境好。④历史条件。封建历史残余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小。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是培养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人类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定的地理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人类的历史活动又是与政

山东风机http://

治活动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2.3.2 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加强各专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即抓历史上大事件、大人物、大的典章制度、大的战争、大的社会变化等,细碎、偏冷的东西可以泛读。此外,在文科综合考试背景下,抓主干知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复习中要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是与热点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即使不是历史学科的重点也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因为它往往是命题的对象。

专题史的复习除了延续以往纵向延伸的办法外,还应从分析各专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横向拓宽。在专题复习中,加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横向拓宽:一是同一时期历史现象的横向比较,主要着眼于中西历史发展区域性差异,如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中日两国19世纪后半期历史发展比较等;二是相似属性历史现象的比较,一般是把中外历史相似的特定阶段或发生的相似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印民族解放运动比较,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比较等;三是立足于世界整体发展来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既从国际环境去找原因,又着眼于把握宏观历史发展方向,如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中国等。

山东风机http://

2.4 精心设计好训练题,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1)精心设计好训练题。

第一,知识的高含量。即要求我们平时的训练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并充分融合、充分运用。

第二,思维的开放度。高考试题以教材为依托,但不会照搬教材。高考试题一般选取新的角度甚至超出教材的观点来命题,并尽可能有效地测量出考生的思维个性,为其个性的张扬提供尽可能宽阔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具有开放性思维。

第三,努力创设新情境。高考命题都注意创设新情境,或者将重大现实问题引入历史分析,让考生在全新的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图文并茂,诗词歌赋,充分展现出历史命题崭新的面貌。这些试题仿佛使我们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让人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角色,这些命题真是令人拍手称快。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设置一些这样的习题,既可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可使其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

(2)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教师在复习中要选择一些示范性例题(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评析、指导,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复习过程中“授之以渔”的目的。

山东风机http://

第一,揭示命题意图。高考命题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意图。试题点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各个题目独特的设计意图,学生答题时就会思路通畅,切中要害,想其(命题者)所想之言,答其(命题者)所答之语。

第二,介绍基本方法。试题点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的统帅和灵魂。其次,适当介绍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集中和发散,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学生在方法论方面的素养。再次,适时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为此,笔者曾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并且印发了相关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审题与解题的方法指导。

第三,展现思维过程。教师在点评时,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现自己解题的具体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获取解题的金钥匙,从而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闻海山.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山东风机http://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

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历史兴趣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

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第三、高中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或途径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

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

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

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

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

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 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

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也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 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 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思辨能力的现象。所以,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学科在人文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 历史老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历史知识是前人生活的再现, 包括了一些前人的经验与人生阅历,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性, 所以,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 将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教学内容, 将其现实感与历史感融为一体,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历史知识的真实性, 并且能够与现实生活进行接轨, 进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古诗、历史故事等, 比如, 朗诵《乡愁》、《祈祷》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相应的氛围, 进而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一些直观教具开展教学, 如投影仪等, 比如, 在讲解“虎门销烟”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幻灯片的方式, 播放一些图片与影视片段, 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当时的环境, 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由上所述,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老师一定要善于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 才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只有开展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 才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因此,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时候, 一定要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也就是在课堂上解除学生思维与行为的制约, 让学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而营造创新的氛围, 让学生可以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巧设问题, 强调思辨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而言, 可以总结出疑问就是思维的导火索。从教育的角度而言, 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实践说明,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 就好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和谐、活跃。比如, 在讲解“鸦片战争”内容的时候, 针对发生战争的原因进行分析, 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不存在虎门销烟, 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发生鸦片战争?”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 进而让学生可以明白发生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之后, 是由于资本主义急需市场与原料导致的。通过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总结相关观点, 让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 并且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 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进而也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同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创新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质疑与批判。但是在学生中一直存在着一种非常奇怪的情况, 在儿童阶段非常好问, 喜欢质疑, 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也就越来越习惯接受教材内容, 不会再出现质疑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 让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 以至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及学习主观性的提高。所以,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定要转变教学模式, 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 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 老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尤其是针对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会发言的学生而言, 当他们发言的时候, 一定要给予一定的表扬, 即使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也要肯定他们勇敢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 和他们进行相应的讨论, 进而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观点, 让他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的思考, 验证相关论点。学生也只有敢于质疑, 并且多疑、善疑, 才可以不断从疑问中获取新的知识, 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 在讲解国民党统治覆灭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框架, 探讨对中国发展而言, 蒋介石是否做出了贡献?让学生将知道的有关蒋介石的内容讲出来, 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 同时告诉学生, 蒋介石统一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可以明辨大是大非, 进而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培养思辨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5 联系实际, 启发智慧

针对历史学科而言, 开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加明智,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了解一些处事原则。同时, 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也就在于“以今证古, 以古论今”, 进而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 但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 也就是太过重视知识教育, 进而造成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知识是一种负担, 完全没有实用性, 所以, 也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 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就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所以,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 让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比如, 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的重农轻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进而也就致使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在建国以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阶段, 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比较轻视的, 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拉开了距离。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改革开放以来, 才开始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也逐渐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 才促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高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 让学生可以比较历史与现实之间差异, 进而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且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思考。针对节日重要性问题的探讨, 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外国节日盛行, 传统节日淡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到身边的实际情况, 也有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 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相关讨论, 对一些观点进行辨析, 最后总结出对待节日的态度:不要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一定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取其精华,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定要进行相应的继承, 并且努力发扬光大。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6.1 树立发展变化理念

历史不是静止的, 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只有在这种发展变化中了解以及掌握相关的历史, 才可以真正了解历史的本质, 掌握历史发展的动向, 所以,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 一定要树立发展变化的理念, 不要静止地看待历史知识, 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 还要对它的现在与未来进行一定的了解。比如, 在分析开辟新航线内容的时候, 不只是要看到其对外残酷掠夺的事实, 还要看到其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贡献, 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变化的理念,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 也培养了一定的思辨能力。

6.2 全面辩证的分析

历史的发展具有多面性的特点, 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分析历史现象的时候, 一定要秉持全面辩证的观点, 不仅要看到历史的积极影响, 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主张一分为二的观点, 但是也一定要掌握住事物发展的主流, 对其予以一定的肯定或者否定。比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现象的时候, 不仅要看到其混战破坏的现象, 还要看到在分裂割据局面下的发展形势, 如人们急切渴望和平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等情况, 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这一情况, 让学生可以全面分析问题, 进而活跃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老师, 一定要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 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在分析、理解知识内容的时候, 掌握一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与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庞晓晴.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2]姬智明.善教善导, 渗透综合——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教学浅谈高中历史如何进行综合教学[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

[3]徐小明.关于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思考[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4]解玉荣.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1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基础

教师正襟危坐、表情严厉刻板让人生怕,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构建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才能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探索与思考,才能获取有用的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二、增强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看待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甚至似荒唐的回答,也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中,当我提问道“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说话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取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学生笑完之后,我对他们说:“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是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结论是“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汗液制盐不可行”。这位学生从此能积极思索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使用富于激励性的话语,比如“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老师疏漏了这个可能性”、“你的回答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好吗?”等等。

三、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教学挂图和探究性实验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高三生物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时,利用电激法将野生马铃薯与栽培马铃薯进行细胞融合实验,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用细胞克隆的猪、用胚胎细胞克隆的猴等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学习和努力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思想,全面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结构、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纳—补充评讲”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发现问题。不多问“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多问“为什么”就没有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求知的开始,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同时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坚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六、实践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

过实践训练才能形成。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训练

时应做到:1、注意精选习题训练。习题训练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2、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的变式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如知识竞赛、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野外采集、标本制作、专题实验、专题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调查、辩论会、成果展览等,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社会中、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体验、应用、创造。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改革,努力探索,用一切办法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广阔空间,用教师的汗水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中学物理学科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乐于在新奇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布置新奇情景,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百思而不知其解的问题,通过奇趣的实验演示、实物模型、科技小史话、多媒体等手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引发探索冲动。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综合、获得新知识。同时,重视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组合,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强化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某一物理问题为扩散点,有效地进行扩散、充分使用开放条件,引导学生多途径,全方位的思考,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相互沟通和综合。设计开放性问题,要与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富有前瞻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物理问题往往具有不同的探索思维,具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应用递推的方法,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掌握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鼓励质疑,培养创新动机。质疑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教师的设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获得最正确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富有创意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加深他们对原来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与加深扩展。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摘 要:当今社会,创新已日趋重要,它不仅存在于成年人的四周,更体现在学生世界里。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作文的命题,使其立足于实际生活;认真研究教材,开拓学生的逆向、发散性、变通思维;从关键语入手分析文意,填补学生的艺术空缺,引导踊跃发言、自发探索的课堂氛围。把教学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

关键字:高中语文 培养 创新 方法

引言:步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在教育领域肩负着振兴民族、整形经济等众多责任。而职业学校作为背负着培育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教育中更要狠下功夫。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更应密切结合社会发展,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适应时代需要。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的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从思想认知,知识层面,工作行为方式等方面勇于挑战,完善自我,教学不停留于有限的书本知识,要依照职校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更新观念,符合时代需求等目的。教学中,要勤于发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巧妙运用、创新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授课本知识时,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自身潜能,良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要悉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而且还要留出时间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诚爱护自己的学生。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身事业,以创造性思维从事自身工作。

善于培养、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与创造教学相互交融,达到求异性、新颖性。抛弃固有模式,抓取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灵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自身起到引导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创造个性,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及保障就是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一味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使学生脱离被动接受状态。如果学生长期处在缺乏师生交流,师生彼此相互隔阂的状态下,思维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捆绑束缚。久而久之,就不能独立判断,禁锢创新,创造性的有力发挥。因此,在面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时,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认可学生情感、智慧;保护学生兴趣、个性;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创造;构建一个民主、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驾驭知识,全面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应适时放下身份,从讲台上走下去,进入学生的内心,进行趣味性教学。并主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中的共同进取者、朋友,有力引导学生愉悦的进行学习,丢掉思想包袱,充分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创建信任与尊重共存的学习氛围。毕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进展;才能使他们乐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自我见解,多角度发挥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消化知识。

三、鼓励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创新源于不断地质疑和发现,我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曾告诫:“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有力推进,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人更容易产生创造欲。身为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它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反馈学生吸收教育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要因为学生不喜欢就减少或者放弃这个举措。而且,在教育学生方面,不能够一味的遵从课本知识及权威证实,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当前教学知识的欠缺,发现不对时要能及时的大胆质疑和推翻现有理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在适当的时机中多设置一些悬念,全方位的发散开拓学生的脑部思维,并起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的作用。从根本上做到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促进,得到最大化的知识提升,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否定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使鲜花与小草一同享受沐浴教育的光束,是教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不讥讽鄙夷学生,宽容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给予改正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要从内心关护后进生,保护其自尊心。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彼此尊重。使优秀学生做到不自傲,不鄙视后进生;使后进生做到自强不息,有自信,并创造条件,给后进生机会。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章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思路和手段,善于推陈出新,充分给学生创造全新的感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取心、活跃的思维,让学生解放身心,做到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力。同时,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评价、肯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思维多样性采取保护,重视学生的微小创新,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上的自信心信心。

五、总结

身为21世纪的高中语文老师,要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文学等领域的新型人才。这不仅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依赖感,对文本的熟悉感,还应该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感知和认识文字世界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探寻出得以体现语文学科特征以及贴合学生发展个性的适当融入点,开设专属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要学习、爱学习,切实做到培育、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培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崔彩琼.新课改下创新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引言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教学。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创新能力的相关概述

创新能力指的是根据一定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灵活运用,同时展开能动的思维活动,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创新作为国家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尤其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就是高新技术与高新人才的培养。而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实验教学作为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自然就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要特别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缺乏主动操练的机会。在学生观察教师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实践与思考的机会,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也难以有成就感[1]。

2.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互动讨论的机会。传统的实验教学还是停留在满堂灌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学生不但没有创新实践的机会,而且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学习的自主性非常低。

2.3教学的内容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的阶段,缺乏创新。当前我国高中化学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往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关注主要是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只是起着一个“操作工”的角色,缺乏对实验现象的思考,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3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的措施探讨

3.1合理改进实验方法。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遵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严格执行,但是在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上面,又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更好的设计和改进。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焰色反应的实验中,在做到钾的焰色反应时,学生通过使用钾盐溶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实验之后,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会发现良好的改进方法:将火柴直接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进行燃烧,再通过蓝色的钴玻璃进行观察,最终可以观察到美丽的紫色[3]。

3.2变验证性的实验为探究性的实验。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转变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到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硫化氢的性质讲解时,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氧化剂反应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硫化氢溶液中添加二氧化硫、三氯化铁以及高锰酸钾等典型的溶液,让学生实际地去操作,去观察,去分析,进而去探究硫化氢的相关性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4]。

3.3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对实验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必修1教材中“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这一实验时,教师应该要加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胶体和溶液的光照实验,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师在实际体验中可以带给学生一种积极、平等的氛围,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3.4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在教育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要让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记录和对待实验,尤其是要加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分析。同时,实验报告作为对实验的最后总结,对实验教学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撰写科学的实验报告,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创新能力指的是根据一定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灵活运用,同时展开能动的思维活动,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所存在的诸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的内容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的阶段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切实做好合理改进实验方法,变验证性的实验为探究性的实验,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等相关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民.在实验习题的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创新能力[J].化学教学,2009(03):123-134.

[2]钱冠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介绍“六步教学法”的初步试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25.

[3]张碧晖.谈谈理工科教育几个环节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35-56.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高中化学作为初中化学的延续, 在学习深度及知识点数量都大大增加。此外,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质疑能力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能力, 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发现新事物, 提高科学素养。然而,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 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标准, 应该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

质疑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 现阶段, 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上普遍缺乏质疑能力。探究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这种困境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多年研究发现,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缺乏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受学习方 式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大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将精力放在学习上, 教师一般会布置很多课后作业, 这就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课余时间及自习课上基本处于做题的状态, 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逐渐适应这种被动做题的学习模式, 机械地理解化学知识点, 变成做题的机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再动脑思考, 质疑能力随之丧失。

(2) 受教学方式的影响 。

现阶段往往将高考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鉴于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 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很少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认为, 与其和学生谈论某些与高考毫无价值的课题, 不如多给学生讲授知识。其实,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课题的探讨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 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树立质疑意识。此外, 某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推敲正确答案的过程, 缺乏对错误答案的分析,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丧失探究意识和质疑能力[2]。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调整心态 , 培养质疑能力。

前面已经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化学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从教师角度说, 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质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顾忌。因为一旦质疑, 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甚至会出现冷场等现象。而对学生来说, 由于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 因此他们在化学课堂上不敢质疑。质疑得好可能会受到表扬, 质疑得不好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很难改变。总之,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改变以往的心态, 把课堂质疑看做是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的重要机会。

(2) 搭建质疑 课堂 , 培养质疑能力。

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 学生害怕老师, 这就阻碍了质疑课堂的建设。在化学课堂中, 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解决问题。采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上的问题多起来。此外,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化学课堂上, 老师应该善于将课堂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联系实习, 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通, 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通过打造质疑课堂,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生质疑的基础[3]。

(3) 突出化学 特点 , 培养质疑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将香蕉和熟苹果放在一起, 可以催熟香蕉, 这些小常识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 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

4.结 语

培养高中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高考成绩上。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对学生未来的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蒋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3 (20) :19.

上一篇:服务站的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