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习题(精选11篇)
一、将错别字圈出,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树支( ) 桥粱( ) 抓耳挠鳃( )
避署( ) 疲蜷( ) 伸头缩项(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1.喜不自胜:①胜利;②优美的;③能够承担或承受
2.神机妙算:①机器;②机会,时机;③计谋;
3.负荆请罪:①背;②失败;③小于零的;
三、形近字组词
猴( ) 阴( ) 碣( ) 楷( )
候( ) 阳( ) 喝( ) 皆( )
河( ) 碗( ) 蜿( ) 违( )
呵( ) 豌( ) 婉( ) 苇( )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拱伏无( ) 各抒己( ) 兴国( )邦
平( )近人 ( )里如一 酸甜( )口
盛气( )人 千( )一发 身( )其境
五、改错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3.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4.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六、填空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了一只石猴, 这只石猴在与群猴玩耍时, 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 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和品味经典名著魅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能力, 真正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回答问题。 (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 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 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 在《西游记》中,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揭示课题。很多同学都喜欢《西游记》中神通广大, 能力非凡的孙悟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以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出课题,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感知形象
1.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前“阅读提示”提出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自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互动。 (1) 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相机板书:石猴来历———仙石迸裂。) (2) 说一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板书:石猴成王———跳水寻源。) (3) 这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归纳小结。仙石迸裂, 化出一个石猴, 他往水帘洞一跳, 就跳出一个猴王, 从这里开始, 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 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 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世界, 去发现, 去感受这个美猴王吧!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 感知美猴王的形象。
三、品味语言, 感悟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猴王出世”, 感悟语言的“精练”。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 出示句子: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1) 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 (2) 齐读这段话, 要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 (动宾结构, 短促有力。) (4) 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读出活力。 (5)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 做上批注。) (6) 归纳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把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 从这样的语言中, 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
2.学习2~4自然段。了解“猴子成王”, 感受语言的魅力。 (1) 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小组交流, 品悟语言。 (3) 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 将身一纵, 径跳入瀑布泉中, 忽睁睛抬头观看,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请说一说: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 (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4) 出示句子:“那些猴有胆大的, 都跳进去了;胆小的, 一个个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 也都进去了。” (1) 读句子, 圈出动词, 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这两个词语。 (2) 指导朗读, 体会猴子的“胆小”。
3.总结提升, 把握美猴王形象。 (1) 用四字词语说说孙悟空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预设:孙悟空是一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的猴子。) (2) 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过程与成为“千岁大王”的过程。课文内容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3)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精彩的故事。 (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
4.激情迸发。播放《美猴王》主题曲, 教师学生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让学生品读句段, 突出美猴王的形象, 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激发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文章语言非常优美, 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19世纪开始, 《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 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一读原著, 切身感受古典文化, 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课后请阅读《西游记》, 准备好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谁讲得最精彩。
傲来国的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受着日月精华,后来就有了灵性。一天仙石破裂,产一石卵,化做一只石猴。那猴会行走跳跃,与山中动物为伴,生活得很快乐。
一天,一群猴子在山涧中洗澡时,一起去找山涧的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大家说:“有谁能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的,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进了瀑布泉,里面无水无波,只有一座铁板桥,桥边好像有人住着一般。在一块石碣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天。”石猴很高兴,跳出水外,对众猴说“里面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房,有石锅,石灶等应有尽有,而且很宽阔,我们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的气。”
众猴都跟随着石猴进了瀑布泉。石猴说:“人而无信,有知其可,你们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个个朝上礼拜,称石猴“千岁大王”从此,石猴高登王位又叫“美猴王”。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一
应该说,选择此课教学是有意给自己找难题了,因为初次打开课文,那白话文语言,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朗读停顿。习惯与文本进行“首席阅读”的我,第一关自然要攻破朗读关,紧接着就是抓些关键点,打开紧闭的门。
属略读课文,本想跳读几课,来个提前学习也无妨,可听一老师说,教学还是按照(组)的编排顺序比较好,因为精读是阅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提高,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难。试验结果也说明确是真理。
结合最近董老师与洪老师对古典作品的教学思考与文本解读,我也有了些许思路。课前大量阅读,了解背景材料,查找视频,参考部分教案,特别是王春燕的课堂实录等,有了第一设计,还有了突如其来给视频材料配音的灵
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细想来,“花招”是多了,可是此环节的安排除了激发暂时的阅读热情外,便也没什么深层次的需要了。况且过多的视频刺激反而会削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毕竟视频图象,是无法与文本阅读相提并论的。如此一想,便也删除了播放的理由。只是借助它,自己练习起朗读来。
看到王老师的实录很是喜欢,一课时教学不成问题,特别是期间她的对“经典”的理解,对经典文字的品读,对猴王集“猴性,人性,神性”的三位一体的独到理解,自愧不如,叹服不已。对照此案,我定下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虽说很是欣赏王老师的“大刀阔斧”式设计,但她的对略读的准备,对基本的文中出现的古代白话文难解词的突破方面,个人觉得学法引导上是不够的。鉴于此,我特地锁定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词句,一则渗透对难理解词语突破常用法,二则做好朗读准备。
师:这篇略读课文采用的是古代白话文(板书),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句子读来会觉得很拗口,不好懂。大家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老师来了解一下预习情况。
镌刻 迸裂 石碣 古白话文
狼虫为伴 猕猿为亲 注释 请教他人
拖男挈女 拱伏无违 网络搜索 猜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联系上下文 工具书(字典)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接着又补问:在预习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不懂的字词呢?因为突破字词关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如若学生提出来,一时无法解决,即可做后续教学的“探究点”。
如此,对文本有了一番属于自己的解读,教学便也更自信些了。但因为仓促,也未能借班试教,对整个流程下来的时间调控上没底。不过,心里上不断地告诫过自己: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有收获,如若真没上完,那没关系。但遗憾便也在我粗糙的预设与灵活应变的失利上,显而易见。
一、对多音字“大王”的理解上
其实不难,无须多讲,只需提供几中解释,请学生选择即可,我有越俎代庖的嫌疑,费时费力。
二、对典型的长句选择与解读上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白秀莲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没有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没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也没深入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放不开;板书也不够完美;时间把握不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
傲来国里有一座名山,是花果山。那座山顶上有块很大的仙石。一日仙石迸裂,产了一块石卵。因为见了风,变成了一个石猴。他会行走跳跃,会采摘饮食。这只石猴在山里交了很多朋友。
一天,天气非常热。一群猴子在山涧中洗澡。只见涧水奔涌似滚瓜涌溅,群猴都说:“这是哪里的水,我们没事去找找源头吧。”于是大家一齐往上爬去。找到源头处见一股瀑布飞泉,猴子们说:“谁敢进去看看源头,我们拜他为王。”石猴叫道:“我进去!”说着他一纵身跳进瀑布。里面却没有水,是一座石房,有块石碑上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洞里很宽阔,容得下千百口老小。石猴很高兴,赶快跳出洞来带领猴群进去,众猴拜他为王。自此,石猴就成了美猴王。
海外有一国,叫做傲来国。海中有座山,叫花果山。山上有块仙石,每天沐浴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有了灵气。一天仙石迸裂,见了风,化做一个石猴。他非常开朗、向往自由。
一天,石猴和众猴发现了一帘瀑布。一只猴子说进去找个源头,又不伤身体,他就拜谁为王。喊了三声,石猴兴奋地说他进去,他进去!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之中。他定了神,仔细看,是座铁板桥。正中间有个石碣,上面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很高兴,又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出水外,告诉众猴里面是天造地设,而且很宽阔,是个安身之处。众猴十分开心,要石猴带他们进去住。
进去后,众猴正在抢地盘时石猴要求众猴信守诺言,给他列位,众猴便序齿排班,称石猴为“千岁大王”。后来,“千岁大王”登上王位,把“石”字隐了,称作美猴王。
猴王出世缩写(二)
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那座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很大,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一日,天气很热,猴子们玩了一会儿,却去洗澡。见那股涧水壮观。
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顺着涧边去寻找源头吧!”它们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源头,不伤身体者,他们就拜他为王。石猴高喊他进去。他一下就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是一架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四处观看,只见有一石碣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还有许多石具。石猴跳出帘子,众猴都问他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说没水,没水!里面很好。众猴听了,个个欢喜。跳入帘子,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
于是,众猴都称石猴“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猴王出世缩写(三)
在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山顶上有一块仙石,有一天,这块仙石迸裂,跳出一只猴子,化作石猴,他很快地就和山上的猴子成为了好朋友。在天气炎热时,他与群猴避暑,去山涧中洗澡在那里,有一股瀑布飞泉,一只猴子说:“谁有本事跳进瀑布里,不伤身体者我拜他为王。那只石猴应声答到:“我去!我去!”说着,他瞑目蹲身,眼睛紧紧闭着,弯下腰,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正当他张开双眼观看时,那里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正当中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才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便对在外面的群猴说:“大造化!大造化!快进来。”众猴听了,个个都瞑目蹲身,跳了进来。他们看见里面到处是花花树树和石锅、石灶、石床等等,这里真是猴儿们的安身之处。他们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称石猴为“千岁大王”。
从此以后,石猴逐称“美猴王”。
猴王出世缩写大全
1.教学效果(思效)
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教学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多媒体可以更有效地再现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西游记》的片段,导入新课,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身临其境,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提供参照,给学生视觉美。
2.教学收获(思得)
(1)精心备课,确定目标。
拿到课文,我大吃一惊:如此多古文,学生能明白意思吗?不知编者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超标了?仔细研读课文,在研读教材解读,我明白了:课文部分文字之所以遵照原文,保持不变,就是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经典,让学生走进经典,感知经典。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紧走慢行”即可。再说,学生经过阅读,都能了解意思,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研读教材,我的教学目标更准确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你更喜欢孙悟空的哪一点?为什么?你喜欢的这一点在《西游记》其他章节有体现吗?有变化吗?然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西游记》沙龙”,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有了自己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意见,有了讨论,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了,这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表演动词,品味动词。
本课描写石猴的动词较多,教学中,每个自然段中出现的动词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因为不仅要考虑到用词的准确,更能了解到具体的动作之间细微区别。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石猴进洞”中,我让学生找出“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其中“瞑”学生不是很了解,当我一边讲解,一边向他们做出动作时,他们恍然大悟,也学着做着样子。于是,我带领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用手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们经过配有动作的朗读后,能够熟练地朗读出这一部分内容。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因此,教学中关注动词的使用,从动词的品味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思失)
一天,众猴为觅山涧源头一个瀑布下,那瀑布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众猴道:“有谁能钻入瀑布内,又不伤身体我等即拜见为王!”语毕,闻石猴叫道:“我进去!”只见石猴奋力一跃,直入瀑布之中。
石猴入了瀑布,见那里面无水无波,有一架桥梁,许许多多家当,是个好地方。桥中有一石碑,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十字。
石猴大喜,连跳出洞外,众猴见石猴出来,忙问东问西,石猴一一回答。石猴又提议,去里面安家,众猴大喜,都随石猴进了水帘洞。
从前傲来国有座花果山,山顶上有块仙石。这石自盘古开天以后吸收日月精华,有了灵气。一天仙石迸裂开来,蹦出一石猴。这猴会行走跳跃,生活于众猴之间,与獐豹为伴。
一天,众猴来到山涧洗澡,并找到了瀑布的源头。众猴说:“哪个有本事的,进得去,出得来,又不伤身体,我们便拜他为王。”石猴说:“我进去。”说罢便跃入瀑布中。但见里面无水无波,却有一座铁桥。再走再看,这里似乎曾经有人家居住,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洞里还立着个石板,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大喜,跃出瀑布说道:“里面没水,是个自然形成却合乎理想的家园。而且家具一应俱全,我们也搬进去,免受老天的气。”
众猴进了洞,玩闹了一阵。石猴说道:“各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刚才说‘进得去出得来,又不伤身体的即拜他为王’,那何不拜我为王呢?”众猴听了,遂称其为“千岁大王”。石猴将石字隐了,改名为“美猴王”。
傲来国有一座名山,叫做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一天,仙石迸裂,蹦出一个石猴,那猴与山中的鸟兽很快成了朋友。
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众猴为了避暑,都聚集在松阴下玩耍,又去那山涧中洗澡,然后顺涧水找到了水流的源头,原来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说,如果谁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大家就拜它为王。这石猴进去了。到里面一看,原来是座铁板桥,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石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顶上有一个石碣,石碣上有一行字“花果山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跳出水外,对众猴说:“里面没水,就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然后带着众猴进去了。只见里面的家具都是用石头做成的,而且里面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石猴坐在上面说:“你们刚才说,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来回去了三趟,为各位寻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都称“千岁大王”。从此,石猴高登王位,遂称“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