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通用13篇)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一:
XX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了这一限制,全程使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壮举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圆形画幅在早期默片中经常出现,以帮助观众将视野集中在关键画面上,但是影片进入彩色时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规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华语电影中更是首例!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曾与冯小刚合作《手机》、《一九四二》等影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小说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及荒诞有富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为了生二胎而与丈夫策划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还和小三结婚有了孩子。李雪莲将丈夫告上法庭想讨个说法,丈夫以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为由,对李雪莲说“我看你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上方20载,从基层法官到乡长、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结果最终在一次两会期间访进了人民大会堂,导致一众官员被免职。
用刘震云的话说,这是一个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的故事,因为李雪莲让人无法理解的执拗,一件家事就这样变成了国事。因为《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上访、两会、各级官员等敏感情节,这部电影能获准上映已经非常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圆形这种特殊的画幅,据冯小刚自己所说,这是他与摄影师罗攀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手法拍摄影片时,研究了很多种都不合适,不合适罗攀说:“难不成我们要拍一个圆形的吗?”结果冯小刚就拍板要拍成圆的。
当然这是玩笑话,使用圆形画幅还是有很多含义和作用的。圆形视野,不但充满了中国传统构图韵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能看到一部分,可在视野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片中角色和戏外观众都进入了某种信息不对称的茫然状态,而显然这种状态恰恰是“李雪莲事件”的一大特征。
而李雪莲想和前夫复婚以证清白并马上再离婚的荒诞诉求与执着坚持,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恰恰与圆形画幅这种叛逆的电影拍摄手法相符合。
冯小刚和罗攀还特意为圆形画幅设计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构图方式,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把矩形画面直接切成了圆形,而是从拍摄之初就为圆形而生。
虽然这部影片有着极为严肃的内核和社会价值,但是仍然还是一部以精妙的幽默带给观众快乐的冯氏喜剧。冯小刚说,“喜剧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种是事件上的幽默,第三种是道理上的幽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是故事展现的重点,而演员的表现也就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就通过影片最新发布的“演圆”海报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影片角色。
海报中李雪莲孤立无援、面容憔悴,正符合她在影片中的形象。李雪莲的扮演者是曾经与冯小刚合作过《手机》的范冰冰,两人上次合作距今已有12年,在《手机》中范冰冰所饰演的心机婊小三,可以说是她从影多年少有的代表角色。而这次的李雪莲一角,由于她近年热衷的武则天、杨贵妃、妲己这种女皇角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苹果》和《观音山》后,范冰冰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希望在金马影帝冯导的调教下,范冰冰这次能给大家带来惊艳的表现吧!
李宗翰饰演的秦玉河,就是李雪莲的前夫,海报中他站立在一片圆形的破镜中,预示了他与李雪莲破镜难重圆的命运。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一直暗恋李雪莲,虽然对李雪莲有感情但接近她又动机不纯。海报中赵大头用手中的大勺做出一个想揩油的动作,反映了他的角色性格。
大鹏饰演的基层法官王公道,和李雪莲有一些远亲,是李雪莲讨公道的第一站,结果人物命运就此和李雪莲牵连在了一起。在电影中也是如海报形象一般吃力不讨好。
赵立新饰演的前县长史为民,是李雪莲上访过程中第一个真心想帮助她的人,结果却在李雪莲上访进人民大会堂后,第一个丢了乌纱帽。人物命运和海报中一脸疑惑看着倒掉位子的形象十分吻合。
于和伟饰演的郑重,是接替史为民的新县长,为人谨慎,对李雪莲一直采用怀柔政策。海报中一副打起雨伞,不惹麻烦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审判长贾聪明,对上级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人物性格和海报中的献媚形象完美匹配。
张嘉译饰演的市长马文彬,精通为官之道,却怎也摆不平李雪莲这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就像是海报中悬在他头顶的那根羽毛,看起来轻巧,落下来就会砸死一大批人。
范伟和刘桦的友情出演,给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丰富了片中平头百姓的形象。可能已经有读者发现了,影片中的人物名字,什么赵大头、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马文彬,都很好的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有着《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般的讽刺效果。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严肃的,李雪莲是严肃的讨公道,官员是严肃的对付李雪莲,而就是在这严肃对严肃中,却产生了荒诞到极致的效果。然而,这不反应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新闻比笑话还可笑的当下吗?
如果说《老炮儿》是去年最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产院线片,那《我不是潘金莲》就很有可能接替它的位置,在轻松娱乐之余,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点是肯定的。这符合小刚炮的调性。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算是目前非常期待的国产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二: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三: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四:
读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说说心中的感受!
《我不是潘金莲》,描写了一个荒诞的上访故事。看完以后心里一直觉得憋着一股气,想找个懂的人请教一番,是我没看懂还是刘震云另有深意。
小说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和丈夫假离婚,却没想弄假成真,丈夫在离婚后和新欢结了婚。她咽不下去这口气,去找丈夫理论,却被丈夫骂是潘金莲,还完全否定了假离婚的初衷。李雪莲为了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当初的离婚也是假离婚,走上了上访之路。而且一访就是二十多年,只为了要纠正一句话,要大家承认他当初是假离婚,她搭进了自己的青春和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人很不可思议,我完全无法理解。
小说很有生活感,但抛开书中所描写的社会民生、官场政治这些大话题,我想说的是李雪莲的假离婚本身就是她有“错”在先(姑且称这种行为“错”吧,我找不到确切的词语来评价这种行为),她意外怀孕要生下孩子却又想逃避计生政策,于是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并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我看来不管她离婚的初衷是真是假,但既然走了法律认可的离婚手续,那么从法律上说她的离婚就是真离婚。在这点上,“官”给他们办理离婚证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存在过失或瑕疵,既然不存在过失或瑕疵,又怎么可能要求“官”推翻被法律认可的程序,而承认你们是假离婚?离婚的初衷是假,可走了法律程序就是真离婚了。我觉得要求“官”忽视没有过失的法律程序,而只是根据离婚的初衷来承认是假离婚,李雪莲的逻辑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即使要寻求认可,也应该是在民间的舆论中寻求,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更没有理由去告状,去上访。所以我很郁闷,刘震云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偏执的,看似无理取闹的人物来写这本小说。
李雪莲后来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而“官”只是把李雪莲当做一件事情来处理,而不是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这种批判现实的描写也很接地气,但对我而言,总觉得描写一个合情合理的上访故事来揭示现实矛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在以上简要提及的刘震云的作品中, 每部作品都有特别之处, 但是也有内在核心不变的地方, 笔者认为,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 荒诞、讽刺、幽默是几个关键词, 贯穿于刘震云的创作之中。荒诞体现在对于历史题材的借用以及人物情节设置上;讽刺常常是针对权利阶层, 对于权利的思考与抨击体现与很多作品中;幽默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或者是冷幽默,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结构与语言上。在刘震云2012年8月出版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中, 这三点依旧表现的很突出, 本文即从这三个关键词切入, 来解读《我不是潘金莲》。
一、荒诞情节背后“信仰”的破灭
刘震云的小说通常都是描写生活在农村底层的小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例外。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首次将主人公设置为一位农村的妇女, 时间跨越二十年, 讲述了一个关于主人公李雪莲上访二十年要个说法的故事。小说具有浓厚的荒诞色彩, 主要体现在情节设置上, 而这种情节设置的背后浸透了作者关于“信仰”的思考。
整部小说浓缩一句话, 就是讲述了一个上访的故事, 但是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艺术处理, 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十八万字, 其中故事情节在安排叙述上很有荒诞色彩。故事因一桩离婚案而起, 李雪莲因怀二胎想上下来, 就与丈夫秦玉河商量假离婚, 等孩子生下来后再复婚。无奈离婚后, 丈夫却与被人结婚, 不承认当初是假离婚。这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听起来很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但是, 紧接着, 刘震云一波三折的来写李雪莲的行动, 这一行动分为三步。起初, 李雪莲只顾着生气, 想要杀了秦玉河来解气, 这也是农村妇女在感情受到挫折时通常的反应。但是故事不会这么快结束, 李雪莲在到秦玉河上班的地方找他时, 看厕所的妇女听说了她的决定后说:“杀人不过头点地, 一时三刻事儿就完了……不该杀他, 该跟他闹呀。他不是跟别人结婚了吗?也闹他个天翻地覆、也闹他个妻离子散, 让他死也死不了, 活也活不成, 才叫人解气呢。”一经点醒, 故事发生到了第二个阶段, 即折腾阶段。李雪莲开始告别民间的做法, 转而寻求官方的保护, 从县到市层层向上, 只为讨个说法, 证明当初是假离婚, 要求结婚再离婚, 这么绕一圈要的就是这个理。由下到上, 折腾一圈, 第二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 李雪莲本想放弃, 于是找到秦玉河只要他承认当初是假离婚就放手开始新生活, 出乎意料的是, 秦玉河反而翻出当年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的事来说事, 称她“你是李雪莲吗, 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故事发生至第三个阶段, 单为了这句话的污蔑直接告到人代会去, 此后二十年, 李雪莲与去北京上访结伴。一个看似简单的开头, 却被刘震云处理成为层层演进的故事。
刘震云自称:“这部小说直面生活, 直面当下, 直面社会, 直面政治, 但不是一本政治小说, 也不是一本女性小说, 而是‘底线小说’——探一探当下的喜剧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我写的不只是官司, 更是官司背后的生活逻辑。”用这句话来解释小说的情节设置非常得体, 看似“闹剧”的小说情节设置在说明生活中充满着荒诞, 我们时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就去坚持做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很多年。李雪莲的行为无疑是荒诞的, 只为了一句当初离婚是假离婚, 自己不是潘金莲, 就折腾了二十年的年华, 并且事情并没有解决, 而且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 好像她自己在一个圆圈中走, 绕了一圈最终又走回了原点。她坚持了二十年的上访因为秦玉河的去世而轰然倒塌, 她走向自杀的道路, 这一切都充满了荒诞色彩, 与一个人一句话较劲二十年, 最后内心无比虚无, 要走向死亡。
在这种荒诞的情节处理背后, 通过主人公李雪莲的二十年, 透露出作者对于“信仰”的思考。李雪莲内心有自己的信仰和信任, 所以才会因为要洗清潘金莲的帽子才坚持了二十年的上访。但是这种信任是伴随着一再的受挫左后走向破灭的。因为信任官, 所以才从县专员开始一层层的去努力, 去向官方讨个说法, 无奈没有人能够解决她的要求, 对地反官员的失望, 使她走向进京上访的道路, 这是她对于官方这条途径的信任的坚持。她由于信任赵大头, 差点就要放弃上访, 与他开始新生活, 无奈关键时刻发现自己不过是被利用被背叛了, 信任又破灭了, 只好继续上访之路。连最后, 想要在一棵桃树上上吊自杀也被主人告知到对面的桃林去自杀, 对他有利。“换棵树, 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李雪莲听到这话, 噗嗤笑了。二十年的坚持与信仰最后换来一笑, 似乎预示着由信到弃, 迎来了新的开始。尽管李雪莲是位“荒谬的英雄”, 最后她心中的正义之气, 对人的信任彻底被瓦解了, 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信仰”的无力, 小说中只有李雪莲在坚持, 最后所有的坚持不过化为一笑, 在现实的面前, 内心的坚持是层层受阻, 找不到出路的。
二、对于官员阶层的讽刺与思考
刘震云的作品中, 对于权利的关注贯穿始终,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 对于官员阶层的描写广度和深度都有所突破。通过对于众多官员的刻画,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官员阶层的讽刺, 这种讽刺不是简单的一概否定, 更是用一种包含了作者复杂感情的讽刺。
在《我不是潘金莲》首发式上, 评论家雷达说, 《我不是潘金莲》写的是“中国官员的生态, 包含着极为尖锐的对现实的干预, 对人民疾苦的呼吁。”
这种官员的生态在小说中的反映是很具有广度的。等级由高到低, 涉及各个官员阶层:有县法院的审判员, 有县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有县法院院长, 上至县长, 市长, 甚至于省长, 以及中央领导人都在小说中有所描写。这种处理, 没有漏掉哪个层面, 从底层到高层的官员内在精神都是大同小异的, 大家虽然是人民的公仆, 但显然自己的即时利益也是不会忘记的。官大的并没有比官小的清醒多少。值得指出的是, 从官员的名字上, 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情。县法院民事一庭审判员王公道, 却并不公道, 判案时为把复杂案件简单化, 直接判定为真离婚, 并没有理清头绪。县法院专员董宪法, 当初因为名字谐音“董宪法”就进了法院, 却对宪法没什么造诣, 对于李雪莲的申诉回答以“刁民”和“滚”。法院院长荀正义, 也没有看出多么正义, 在醉酒的情况下被李雪莲一胡搅蛮缠也说了“刁民”和“滚”。后面的县长史为民未必始终为民, 市长蔡富邦也没见得多么富裕安邦, 储清廉不一定就清廉。还有第二部分的郑重、马文彬、贾聪明, 这些官场人物的名字是作者刻意而为之, 意在讽刺他们的言行与职务的脱节, 对于像“公道”“正义”“清廉”这些词语的讽刺和调侃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有的评论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 《我不是潘金莲》并非简单地说谁是坏人?也没有简单地给所有的官员标签。”这是刘震云在刻画权利阶层深度上的突破。在小说中的官员都被纳入巨大的体系之中, 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挣扎。在序言:那一年结尾处, 省长储清廉由于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听到了领导人对于李雪莲事件发出的议论, 考虑到自己正处在升迁的关键时候, 听说要调到另一个省去当省委书记, 为了挽回中央领导层对他的看法, 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向省委建议, 把李雪莲事件牵扯到的官员都撤了的决定。大到省长, 小到县法院民事一庭的审判员, 遇到事情时都会把自己的利益往前面放, 这是必然的做法。刘震云在《诉说衷肠》中曾说道:“领导也不容易, 整天撕撕拽拽, 需要动心思, 何况他们也是人, 也有七情六欲。儿不易, 爹也不易;下级不易, 领导也不易”。所以, 在小说中, 对于官员阶层的刻画还写出了他们的无奈和可悲。县法院专员董宪法, 仅仅因为名字谐音“懂宪法”就被分配到法院去工作, 但是他生性喜欢把事情往一块拢, 而不是拆, 在法院工作若干年也没有升迁, 碌碌无为, 每天就蹭吃蹭喝的, 心里就想着还不如去做贩牲口的牙子。他进入官场是很无奈的, 而他想做的事情又让人觉得很无奈。在序言:二十年后部分, 王公道带领法院十四个人, 县公安局还抽调了几十名警察到北京去, 两拨人马天天在北京各处寻找李雪莲的身影, 每日胆战心惊, 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是迫于自己职位的职责与上级的命令, 也只能如此, 这是很无奈的, 法院院长不在法院判案却要在北京满大街的找人, 在现实体制下就是如此。第三个层面, 小说中的官员并不是坏到十恶不赦, 他们对于李雪莲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法律程序来处理的, 没有从人情方面给予理解。王公道还是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对于李雪莲的案件进行了审查的, 国家领导人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后来的市长甚至于请李雪莲吃家常饭, 寻求妥协, 他们不是没有作出努力, 而是这些都不能解决李雪莲的事情。
刘震云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对于官员阶层的描写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并且不仅仅是简单的讽刺之情, 灌注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难怪乎有论者指出:“这里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体制的悲哀, 和当官者的个人品格无多大关系……决定他们升迁与否、合格与否的, 纯粹是各方面人际关系权衡的结果, 你又怎么可能指望她们去超越这个环境的制约而不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呢”?
三、狂欢化语言与冷幽默
从“故乡”系列开始, 刘震云的小说在语言上的独特风格更加突出, 常常是由一个点发散到另一个点, 断断续续无限张扬, 常常很多句子纠葛在一起, 对于这种语言风格, 被研究者成为“狂欢化”的语言。刘震云对此表示:“但到了91年以后, 我开始进入一种夜晚交谈式的平静的状态, 这就好像与好朋友在晚上促膝谈心, 结构的递进必然与“白天”喧闹中的表达不一样, 有点漫无目的, 有点纠缠于细节, 在某一事情上深入下去, 就可能絮叨很久。这种方式可能什么都没说, 但也可能什么都说了。”在这本小说中, 狂欢化的语言与冷幽默的风格继续延续着。
《我不是潘金莲》中, 狂欢化的语言比比皆是。论及正事与问题时常常左右而言它, 绕了半天才绕到要说的事情上, 极尽铺陈之能事。如写到李雪莲叫弟弟去杀秦玉河时, 先让弟弟说自己对他的好, 接着求他一件事, 说了让她弟弟帮忙杀人后, 又解释不是让他杀, 是让他帮忙摁住, 她自己杀, 弟弟表现出犹豫, 李雪莲以死相逼, 弟弟才先应承下来。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到了小说中绕了一大圈才表述明白。在小说中还通常出现一件事变成另一件事的段落, 由一及三。当时王公道正在判一桩财产纠纷案, 老二在庭上表述自己观点时由开肠剖腹的事说到胡辣汤铺子, 又由胡辣汤铺子说回开膛破肚, 一件事绕成了好几件。小说中还常常出现否定与肯定混合的句子, 如王公道有句话:“你看似在告别人, 其实在告你自个儿;也不是在告你自个儿, 是在告你们家的娃。”在这句话中, 先肯定是在告李雪莲自己, 又否定不是这样的, 是在告他们家的娃。这些句式或者言说方式的反复运用, 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心一笑, 听书中人物各种唠唠叨叨, 绕来绕去, 体会刘震云的独特语言风格。
刘震云的小说中还充满了幽默, 这种幽默常常表现为一种冷幽默, 不是简单的让人开怀一笑, 而是在幽默的背后有深层次的涵义, 带给读者以思考。小说中李雪莲去秦玉河的工作处找他算账, 碰巧与看厕所的妇女多聊了几句, 妇女出于私心, 认为李雪莲不该是杀了秦玉河, 而是应该跟他折腾, 让他生不如死。对此事, 刘震云点评道:“这人本来与秦玉河有仇, 被秦玉河打碎半粒牙, 现在无意之中, 又救了秦玉河一命。”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 阴差阳错之间, 秦玉河与李雪莲的命运都因这位妇女而改变了, 一方面看出了人的私心在作怪, 另一方面看出了李雪莲其实的上访其实是具有盲目性的。再比如对于小说第三部分的处理,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序言洋洋洒洒写了267页, 而第三部分的征文只有十几页。第三部分作为正文在字数上看似很少, 但是在内在涵义上却很深刻, 很好的幽默与戏谑了一把。当年的县长史为民, 在二十年后已经成为一家有名的饭铺“又一村”, 老史卖肉之余爱好搓麻将, 有次有要事需要赶回去, 车票却买不到了, 老史急中生智在纸上写了“我要伸冤”, 迅速被四个警察当做上访者摁倒地上。由两位协警遣送回乡, 一路上好吃好喝的照顾的很好。这一结尾处理很是幽默, 当年李雪莲坚持了二十年的上访被老史拿来救急, 效果还很好。在这里, 老史是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看待上访, 与李雪莲二十年的坚持截然相反。刘震云感慨“这是一个喜剧时代。生活本身就挺幽默的。你不想看戏都不可能。”用结尾的幽默来化解文本本身的深刻也是与第一部分对于小说戏谑的一种回应。
虽然刘震云并不承认自己的幽默:“我的语言不幽默。语言幽默是个特别浅的层次……事儿和事儿之间的幽默, 还不是幽默最高的层面, 最高的层面是后面的认识……真正的幽默是没说出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能体会出《我不是潘金莲》那背后没说出来的东西。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延续了作者以往创作中荒诞、讽刺、幽默的风格, 荒诞的色彩背后浸润着作者对于“信仰”的思考;在官员刻画的广度都有所突破, 讽刺同时写出官员的无奈;狂欢化语言带来幽默感的同时, 背后具有更深的涵义。摩罗说:“看一个作家是不是大作家, 主要是看他与他的民族、他的时代的精神生活联系得有多深, 或者说揭示得有多深。”这句话用来描述刘震云与这部作品很合适, 关注当下小人物生活与官员生存现状, 具有解读的意义。
摘要:刘震云的近作《我不是潘金莲》延续了作者作品中一贯的荒诞讽刺幽默的风格, 又有所深化和突破。荒诞情节的设置背后是作者对于“信仰”的深思;在对于官员阶层的描写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不但讽刺了从地方到中央广泛的官员阶层的生存现状;也写出了这些官员的无奈和悲哀;此部小说继续了刘震云狂欢化的语言风格, 幽默背后的深意引人深思。从这三个关键词入手来解读《我不是潘金莲》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荒诞情节,讽刺官员阶层,狂欢化语言,冷幽默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
[2]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
[3]张晓琴.《<我不是潘金莲>:直抵存在之困》, 中华读书报, 2012年9月19日第009版.
[4]萧三匝《我是刘震云》, 中国企业家, 2012年19期.
[5]张晓琴.《<我不是潘金莲>:直抵存在之困》.中华读书报, 2012年9月19日.
[6]刘震云.《述说衷肠》.《中篇小说选刊》.1991年第4期.
[7]姚晓雷.《灵魂的守护刘震云论》,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版.
[8]沈浩波.《刘震云访谈》.东方艺术, 1999年第2期.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农妇李雪莲为纠正前夫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的故事,由范冰冰、大鹏、郭涛、张嘉译、范伟等出演,耀莱影视、北京文化摩天轮、华谊兄弟电影、美拉传媒联合出品。
在《我不是潘金蓮》中,冯小刚采用了创新性圆形画幅,在此前举办的“喜剧的忧伤”幽默讨论会上,冯小刚坦言如此拍摄“很任性”,自己当时是带着拍处女作的心态创作的;并表示,“我不会再拍第二次圆,现在在筹备下一部电影,也在商量再玩一个不一样的(拍法)。”
此外,当地时间9月18日,《我不是潘金莲》在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举办首场公开放映,作为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影片将角逐电影节最高奖项“金贝壳奖”。冯小刚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中国化的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损失掉。对于国外观众的喜爱,我挺意外。”在刚落幕的第41届多伦多电影节上,《我不是潘金莲》亦斩获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特别展映单元)。(王倩)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坚持十年上访,没有缘由地说放弃,并未得到信任——这不是狼来了吗?市长家访,只想知道为什么放弃了。李雪莲说是因为牛,牛说不告了——当然不是牛说的,是有缘由的。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当发现自己最初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怎么承认、怎么面对、怎么改正,都变成了举步维艰的.事。虽然,她需要的仅仅是信任而已,可是很难。
事情止于秦玉河意外身亡,李雪莲完全没了“根由”,坚持的事情没了来由,她所有的信念瞬间坍塌。而精神上彻底崩溃并非坏事,终于可以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当若干年后,李雪莲道出了和秦玉河假离婚的真正原因时,史县长诧异、凝重地说:“原来这么复杂……”
其实,错在哪儿了?细想来,无论身份、地位、职务,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缺了那点儿坦诚与信任罢了。
影评中所有出现的“小人物”,都是真实的。肉铺老胡算账精明,觉得占一次便宜却要杀掉5个人,不值得——刹那间的为了占便宜的豪言壮语就怂成了地上一蹲。大头即便口口声声的真爱,也不能纯粹到完全没有交换。那些个被上传下达中变了形的命令而毁掉前途的领导们,无力也无奈……每个人物都很丰满,都是真的。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9月26日,华谊兄弟因“筹划重大事项”迎来年内首次停牌。多家媒体怀疑,这与推迟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或收购新公司有关。
这部华谊兄弟2016年最重要、可能也是唯一重要的电影,刚刚宣布从国庆档移后到11月18日上映。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接近40%的华谊兄弟曾在半年财报中表示,主要影视剧项目均在下半年。据称已有5亿元票房保底的《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
合作17年、拍片12部之后,《我不是潘金莲》也是冯小刚、华谊兄弟“深度捆绑”之后的第一部作品。2015年11月,华谊兄弟以10.5亿元得到冯小刚旗下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下称“东阳美拉”)70%股权。
而在此之前,华谊兄弟同样高溢价收购了李晨、冯绍峰等6位明星为大股东的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下称“东阳浩瀚”)股份。更早,则是张国立旗下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公司(下称“浙江常升”)。
在主管部门治理“天价片酬”的大背景下,华谊兄弟正将自己的电影业务越来越深刻地与大导演和明星捆绑。这已经引发了一幕幕关于“神奇公司”和“神奇报表”的故事。
下一幕,大概就是“神奇票房”。
冯导的“神奇公司”
在谈到《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也表示,这是东阳美拉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
东阳美拉成立于2015年9月2日,注册资本500万元。11月被华谊兄弟收购时,估值15亿元。冯小刚当时持有东阳美拉99%股份。
东阳浩瀚成立于2015年10月21日,注册资金1000万元,10月22日即被华谊兄弟收购明星股份。当时该公司估值10.8亿元。70%的股份属于6位明星股东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等。
华谊兄弟以7.56亿元收购了6位明星的股份,并在股权调整后的新公司中占有85%的股份。
在华谊兄弟公关部门提供给本刊记者提供的回应材料中,王中磊曾对此表示“这些艺人是华谊兄弟的核心艺人,我用一个方式把艺人变成我的资源,然后他贡献他可以产生的IP。”
“上市公司承受大股东和网民对它的业绩的压力,需要利润至上,不可能一味做一件事情,不讲概念可能在融资上就会遇到一些困难。”易观智库分析师黄国峰说。
根据收购协议规定,东阳美拉2016年度必须达到1亿元以上净利润,且到2020年每年净利润增长15%。否则原股东应以现金补足差额。
东阳浩瀚的明星股东承诺2015年实现9000万元净利润,至2019年每年增长15%。
业绩承诺实际上与收购价格密切相关。两起收购中华谊兄弟均称标准是目标公司净利润12倍,这个数字几乎是合理区间的上限。
此前,唐德影视以7亿元估值收购范冰冰成立不到1年、注册资本300万元的爱美神公司股份时,受到深交所问询,最终未果。
暴风科技拟以10.8亿元收购吴奇隆、刘诗诗、赵丽颖持股的稻草熊影业股份,则被证监会叫停。
事实上,即使2016年起东阳美拉5年净利润为零,总计补偿不过6.75亿元。如此,冯小刚净赚3.75亿元,平均每年7500万元。
“神奇报表”
影视公司利用多种方式捆绑明星导演、演员可能无可厚非,但对于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而言,如此行为的后果就是出现更多“神奇”的业绩报表。
2013年9月,华谊兄弟以高溢价收购了张国立控股的浙江常升。
浙江常升也有5年业绩承诺。被收购后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每到下半年,浙江常升都会出现大幅度飞跃,最终得以完成业绩承诺。
东阳美拉、东阳浩瀚正重复浙江常升的故事。
两家公司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均在3500万元左右。而在被华谊兄弟控股后的2015年最后两月,它们都曾达到4000万级、5000万级的净利润业绩。
相比之下,今年前6个月还赶不上去年最后两个月净利润。
东阳浩瀚在2016年上半年参投《奔跑吧兄弟》、《约吧!大明星》、《挑战者联盟》等项目的情况下,净利润居然还不及公司刚成立时的两个月。而彼时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公布的项目。
正是依靠2015年最后两月的业绩,加上之前10个月5000万元左右的净利润,东阳浩瀚完成2015年业绩指标。
东阳浩瀚如何解决2016年业绩尚未可知,但东阳美拉肯定要依靠《我不是潘金莲》。除非变现手中其他公司股权,华谊兄弟才有望支撑2016年实现漂亮业绩。
被等待的“神奇票房”
根据艺恩等第三方数据,在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达到271亿历史新高的大好情况下,华谊兄弟主发的国产片票房仅为12.2亿元,市场份额仅为4.5%,位居前五之外。而在2012年,华谊兄弟还以13.6%排名第一。
“中国市场正在发生激烈的结构性变化,老导演会遇到困难,跨界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在市场上迅速与年轻群体实现共谋。”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对本刊记者说。
当下电影市场的变革十分清晰:中小电影争食市场,市场资源集中度进一步降低。这一趋势在2015年已有苗头,到了2016年则越发明显。
2016年上半年票房最好的7部国产电影中,除《美人鱼》由光线出品、《澳门风云3》由博纳出品、《唐人街探案》由万达出品之外,其他几部均非大公司主导。
面对中小公司的竞争、类型的多元化,华谊兄弟显然对冯小刚和明星的迷信不减反增。
“一个大的公司完全依靠某个导演,哪怕是大导演,可能都会出现某些危机。它应该在创作力量上培养更多年轻的团队。”饶曙光说。
虽然2014年华谊兄弟就曾宣布“去电影化”,然而在2016年上半年,拯救华谊兄弟财报的仍然是电影业务,主力则是2015年12月24日就公映的《老炮儿》。
“资本运作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挖掘版权和产业链的价值,不好的地方就是可能没有一个领域拥有特别好的地位,缺乏拥有龙头地位的细分领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
据此前媒体报道,《我不是潘金莲》由耀莱影视进行保底发行,如票房若低于5亿元,耀莱影视支付2亿元;如超过5亿元,则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配票房净收益。
我个人以为,造成李雪莲的结局的原因虽然有她个人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他人,是社会对她的冷漠,不公平。第一次,她想要丈夫对她坦诚,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当初假离婚的事,此后她便停手,过往不咎,两人再无瓜葛。可是,她却被丈夫狠狠地奚落一番,从此她在乡亲们的心里便烙下了“潘金莲”的形象。这场误会被她越搅越浑,她不甘心啊,凭什么他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而自己的生活却越发艰难,她的心被彻底地伤害了。她决定一告到底。可是各县,市,省的官员都帮不了她,或者是说无能为力(这场案子的原本就已经被下来定义,说到底还是李雪莲个人原因)此时我非常佩服李雪莲,从小在乡下生活,也只是具有高中文凭,却能坚定信念,一路北上,还有她在与警察周旋时表现出的从容淡定,勇敢机智,都令我震撼。因为她的原因,从小到大的干部都被撤职,可她的冤屈还是未被洗刷。最后她在开人大期间年年北上,从未成功过。官员们在接近开人大的期间低声下气去开导她,去劝她,巴结她,特意给她派送“保镖”在她家门口日夜看守。她这状一告就告到了49岁,从一个年轻美丽,大可操纵自己未来的年轻少妇告到了白发苍苍,知天命的年纪。她已将告状视为了她生活的所有所有,或者说她活着只是为了告状。她的亲生女儿为了抛弃她早早地出嫁,连唯一会听她诉说,会为她流泪的小牛也离她而去,李雪莲在牛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的时候问了最后一遍“这状还告不告?”牛摇了摇头遍走了。这一次李雪莲是真的打算放弃了,可是没有任何人选择相信她,官员们依旧的咄咄相逼,想要打消她告状的念头。这又点燃了她想要告状的那根苗子,在赵大头的帮助下,李雪莲顺利地逃出了省。赵大头对她表明心际,李雪莲被感动,便答应了她,和他发生了性关系,听从他的建议,两人好好的安享天年,不再告状。可是她最终发现,这只是一场美丽的梦,它经不起推敲。原来这一切都是欺骗,是官员们对她使用的下三滥的手段。她的心被彻彻底底伤害,撕心裂肺之痛莫过于此了。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她继续告状,最终还是未遂,自己却已遍体鳞伤。她对生活再无留念。
她是一个需要被人关爱的人,是周边的冷漠造就了她。试想一下把告状作为生活的唯一寄托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唯有告状,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一丁点价值。其实我想了很久很久,如果赵大头不施予她想要被关爱的希望,或者是真心实意地接受她,关爱她,她的结局……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制信仰”全院读书活动
湖州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 吕绍昌
《我不是潘金莲》这本书远远没有其电影版火,在各大媒体对这个作品开始持续关注的时候,我看这本书已经好几年了,趁着各大论坛的评论,看着微信朋友圈的各种影评。我看了一遍电影,没看明白,因为脑海里深深镌刻着这本书所带来的痕迹,作为法院人,当然得从法院人的视觉来品这本书。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几年前。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的社会还能容许这些作品的出版,并获得了大奖,也是进步!好小说总得抖露点时代的隐私。虽然我们可能对这种隐私早已麻木不仁。小说的最后部分是非常中国化的,当我们被荒诞击败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招,好好利用这种荒诞。这就是中国人的灵动和变通,非常到位。
若想克服恐惧,最好成为恐怖本身。《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以此为信念,成长为食人魔,它是罪恶的发起人。
若想战胜荒诞,最好变得更为荒诞。《我不是潘金莲》用蝴蝶效应式的故事,透露了一个对付荒诞现实的秘诀,展现的是一个罪恶的食物链。
《我不是潘金莲》始自村妇李雪莲想纠正一句话——她不小心怀了二胎,和老公假离婚,以躲避计划生育政策,没想到离婚之后,她老公索性另找了个女人结婚了。她去理论,她老公骂她不是李雪莲,而是潘金莲。李雪莲要澄清自己不是潘金莲,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一路告状,从县里、市里告到了北京,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被罢免。她连告20年,以至于每年人民代表大会之前,她都会被围追堵截,上访故事活活演绎成警匪大战。
以上内容刘震云写了17万字,这是序。这应该是我们目力所及,最长的序吧。
正文才1万字左右。因李雪莲告状而下马的县长史为民,开了餐馆卖肉。他从北京回家,买不到火车票,想到了绝妙的好主意——自称要上访,被两位警察押解回乡,终于赶上了打麻将。
正文的题目叫《玩呢》。
作为一个老练的作家,刘震云的活儿好。结构挺酷,文字干脆,没有丝毫阅读障碍。挺沉重的题材,读起来堪称轻快,他对举重若轻这事玩得很娴熟。李雪莲准备要告状了,做了七件事,都是为了战斗,比如把头发剪短,方便在打斗中对方抓不到自己,多深谋远虑。而史为民被押解途中,两位警察不慎睡着了,醒了看史为民没跑,很感动,翘着拇指夸他“大哥,仁义”。两位警察最后明知被骗,假装阻止了一场严重的上访事件,邀功领赏。
挺有趣挺荒诞,于是你笑了,你笑完了才发现,它更大的荒诞之处在于它的真实。这也是这个社会所特有的幽默感,新闻比荒诞小说更荒诞,发表不了的新闻又会抵达荒诞的更高境界。以至于我们读中国小说,很多时候觉得不带劲,就像娱乐明星演的电影电视剧还不如他们本人的故事有戏剧冲突一样。
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生活感,既不太好也不太坏。李雪莲就是个偏执狂,为了纠正一句话,她把告状过成了日子。而每个当官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蛋,他们只是把李雪莲当成一件事来处理,而不是当成一个人。他们被李雪莲玩得团团转,甚至显得有点无辜,有的给她讲自己悲惨的童年以博取同情;有的被她逼成了福尔摩斯。对待一个刁民,他们的做法甚至算不上特别粗暴,连替她找个老伴分散注意力这种“贴心”的事都想到了,你还想怎样?如果可以,他们估计恨不得给李雪莲来一本行为指南,“如何做好一个刁民”。
圆形画幅的存在,为影片构建了一种皮影戏式“镜花水月”的效果,观众似乎在偷窥中,跟着说书人去看一个荒诞的故事。放在电影的叙事架构里,这种形式感的存在,显得无比妥帖。
圆形和方形
真让观众从头看到尾看的全是圆形构图,换成谁都得晕。电影中除了圆形构图,还有方形构图,两种构图还有酱巫弧
切换的逻辑其实很清楚,乡下的部分都用圆形构图,拍的是江南风景,是人情。
进京以后,都改用方形构图,拍出的是庙堂庄森,是权力。
尤其妙的,是方圆之间的转换,公共汽车从夜色深沉的平原缓缓开过去,镜头一抹,圆形画面就变成了方形,行云流水之间,透着股山水画般的意境。
可最妙的是结局,李雪莲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到了平凡的现实生活,一段亦幻亦真的乡野传奇,就此落幕,画幅也在那里恢复了原状。
圆形镜头的灵感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采用圆形镜头灵感来源,冯小刚曾透露。
他从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扇面画里得到灵感,想用传统的中国文人画来展现这个荒诞的世界。为了让圆形画幅不流于形式,该片在构图、色彩、运镜方式上都经过很多设计,使得全片宛如一幅幅画面精美考究的“中国风情画”。
阅读精选(2):
《我不是潘金莲》影片虽然采用了少见的圆形画幅,但是看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太别扭。为了配合圆形构图,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写、近景以及运动幅度太大的镜头。更多的中景或远景,仍然能保证镜头中的信息量,同时,圆形构图即对应着传统中国的圆形窗户,对应传统文化以及复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窥视角,这成为圆形构图的另一个功能,你能够称之为圆窗或是锁眼视角,它的好处都是偷窥。观众称为一个偷窥的.旁观者,去观察片中呈现的那个光怪陆离的荒诞世界,所谓镜花水月。这也成为影片的一大妙处。
阅读精选(3):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评析:所有的事都是一个圈
所有的事啊,都是一个圈!你的芝麻他的西瓜,你抱西瓜他当芝麻。感谢11月的两部电影,一向觉得24帧已经不能适应如今运动镜头的信息量,而2.35的宽荧幕同样不适用很多电影,画面的比例虽然让大家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但也会挤压人物。这部电影证明圆形画幅是十分考验摄像机的,同时也十分灵动,更好地利用电影语言。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画幅是我十分喜欢也很贴切这个故事的表达方式,但有三点不太满意的地方。
1.作为华语片的一次任性,本次圆形运用在雪莲上法庭碰上证人那段并不恰当,位置不对,从证人在门外探头到囊括证人后背和李雪莲的那个画面,那段如果将证人和法官放在画面中心,能更好的表达证词对李雪莲的不利(排外),更好用画面讲故事,这也是圆形画幅能够被很好利用的方面,因为画面的狭窄,类似于从望远镜中看事物,画面中是第一需要被关注的人或事情,而我们明白存在但未被纳入镜头的人或事情同样表达了观众和制作者对其的情感,丰富了叙事;
2.动作太留意,几乎全部为固定镜头,在圆形镜头中人物运动和镜头运动将表达出十分多的信息,李雪莲和弟弟说事那段,李雪莲的仅一个步子靠近弟弟,从对称的站位立刻变成李雪莲处在画面中间,弟弟被挤向边缘,人物对人物的强迫感十分明显,细微的动作被放大,并且容易发现,让演员的表演更加有好处,而运动镜头会让每秒的画面资料都有极大的改变,也会在狭小的画面内激发窥探欲和前进欲望,实际效果是跨越了圆形的边界;
3.很多处的景深也不够,圆形画幅缩小了视野,强迫观众读故事,前后景的虚化会再次缩小范围,将就应存在的画面抛弃。
相比于圆形画面内的小失误,方形构图和最后回归正常画幅更像为了讨好观众,不自信导致的败笔。并且还有一个摄影问题:整体画面下压,不平衡,在方形构图上个性明显,正方形在观感上更似直立方体,像李雪莲想上吊那段,浅色的天空和地面虽然接近1:1的画面,但颜色更深的画面又塞进人物,显得十分拥挤,观影体验不好。
故事方面,主题很明确,事情的发展很服帖圆形镜头的表达,所有的事情都像一个圈,但叙事像东拼西凑的边角料,朋友说感觉自己在食堂被强迫看党代会,虽然让上访的过程不是一再地重复,但太多刻意描述官场,实际和李雪莲没有关系,在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这样的情节中,于佩尔的《她》中男性主角去塑造女主形象就比较成功。节奏控制不好,让叙述很散乱,配上很不和谐的口音,个性的概括化,似话剧却又更加破碎。
一重是一人重病使整个家庭从天堂如坠地狱的打击。网上、朋友圈经常可以看见为白血病,癌症等患者的募捐众筹,一个人得了重病甚至绝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往往要花光一个家庭全部财力甚至还不够,漫长的治疗之路一点一点耗光储蓄,一天天耗光家人的乐观和耐心。
对患者来说痛苦的不止是承受苦难的病体,更是看着亲爱的家人因为自己陷入水深火热的自责。
他们做的选择,如黄毛不忍拖累父母离家出走,如吕受益两次试图自杀,生有所恋,无奈命运弄人,无奈环境如此。
另一重是买不起药的绝望,本有一丝生的希望,却因天价药可望不可及。电影展现了一个矛盾困境:
买正版药?吃不起。买便宜的印度版药?违法。
我们生活的围城里这种矛盾比比皆是,一线买房天价,回家买房等于放弃理想,还有就业,生娃等等等等。
矛盾困境之中的患者痛苦、绝望,健康的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种.种矛盾困境中的“患者”。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是整个故事的败笔,可是我却觉得,正是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治与法治的平衡,毕竟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小商人程勇,而不是散发着神性的程勇。如果没有了法律的制约,现代社会的基础都将不复存在,而绝对的自由,将会导致绝对的毁灭。
不要被这商业化的电影名称所误导,这不是喜剧片,而且,催泪效果还是不错的。
电影时间背景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偷懒下摘个电影文案: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访,打破了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收获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剧烈变化,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但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
《我不是药神》将镜头对准了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白血病患者,他们的绝望无助更多的不是来自病痛,而是贫穷。影片中,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支撑每个月4万元的天价药费,以至于很多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贫穷”一点点吞噬自己的生命。
整部电影的主题很明确:钱是好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也要有一条道德底线!
现实题材的震撼性、令人过目难忘的角色塑造、以及对医疗这个国人最为敏感行业的深度刻画,让《我不是药神》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听说很感人,我来的时候还特意带了一包面巾纸,怕自己一个人最后哭的稀里哗啦,每个人递纸,保险起见那就戳在手里好啦。下面我来讲讲这部大片。
影片的主题是围绕慢粒白血病展开的,讲述的是聚集在上海一群身患慢粒白血病的人,吃不起正版的药,只能靠印度进口进来的假药维持生命,实际也不是假药,只是这样的药没有经过海关检查就到达了国内,但药效一样。徐峥扮演的程铮,一个中年油腻大叔,靠卖印度进口保健品维持生计,生意不太景气,房东三天两头来催房租,家庭离异,前妻要带着七八岁的儿子移民,程勇一直在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可是以他目前的经济状况,很难争取得到。上面还有一位在养老院摊的老父亲,做手术需要一大笔费用,程勇正处在经济短缺的阶段。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程勇结实了一位白血病患者老吕,初见老吕(王传君扮演)很幽默,老吕带了三层口罩,估计是白血病需要杜绝细菌,他们设置这样的环节。老吕怂恿程勇去印度进口治疗白血病的药,程勇刚开始坚持原则,觉得这是犯法,拒绝了。但最后迫于父亲高额的手术费用,又找到老吕决定去进口药品。程勇在印度拿到了中国代理商的主权,这样的生意越做越火。价钱比正版药品低了好多倍,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看到了希望,在这过程中,他结实了很多白血病患者,思静(女儿患有白血病,她只能靠在夜店跳舞维持生活),牧师(一个徒,开后闭口都是主会保佑你),黄毛(只有20岁就换上了白血病,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飘在上海),还有前面讲到的老吕。贩卖进口药品生意就这样展开了,可是好景不长,接着遭到被人勒索,警察的查封,在一个其乐融融的饭局上程勇宣布结束贩卖假药,伤透了大家的心。一年后,因为药价的再一次提升,老吕没有便宜的要吃,病情恶化,选择自杀。这中间还有大部分的白血病患者承担不起医疗费用,离开了。程勇利用卖药赚到的第一桶金有了自己的厂子。当老吕的妻子再一次找到,程勇时,程勇为老吕的来开感到伤心。程勇再一次做起的进口药品,可这次程勇只是为了做慈善,他没有赚病友的一分钱,只希望能够拯救更多的病友。可这次,国家对于进口药品严查,最后,黄毛在警察的围追堵截下撞车身亡,程勇被抓。虽然考虑到程勇做的是慈善,但法大于情,最后程勇被判5年,他被警车带走的路上,成千上万的白血病患者为他送行,还好三年后程勇出来了,接他的是小舅子曹警官,白血病药品被纳入医保。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我不是药神》初中观后感11-10
看《我不是药神》感人优秀观后感作文01-07
我不是傻子11-15
如果我不是我诗歌10-05
我不是我小学生作文10-06
如果我不是我作文250字12-20
我不是灰姑娘诗歌11-15
男友结婚了,新娘不是我01-07
我不是灰姑娘初二作文07-20
我不是灰姑娘初中作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