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转变(共6篇)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及其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以往制约中学思想政治课效益提高的最大因素,莫过于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与学生成长脱节,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教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生剂,现行的政治教学日益符合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评价观还不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何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搞好政治教学,依然是广大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求解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政治教师
一、实现书本位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制约下,过分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虽然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一次比一次更重视人的资源的开发,但以谁为教育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又一次进行的课程改革,旨在实现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此,我们必须: 第一、确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生看 作人还是看作物。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在口头认为学生是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把学生当做物摆布的现象,彻底改变把学生当着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的“存储器”的一切做法,把学生当着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第二、确立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只专注知识和技能,甚或只专注考试分数,只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较少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我们必须明白21世纪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更不是单纯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确立新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知识的宝库、活的教科书、知识的化身。没有教师的教,学生难以学到知识。课堂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会教才会学,教会就是学会,学会就是教会。形成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分数中心,学生和教师均成为分数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支配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学的独立性、品格丧失,最终导致越教越不爱学,越教越不会学。甚至 2 造成师生对立,引发各种难以根绝的矛盾、后果。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学的主导,学生应是主体、主角。上课对学生而言,主体得到突现,个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应在诸方面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由书本位到以学生这一人本位的转变。
二、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特别是国家专门机构审查通过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教科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凭其而教,学生依其而学。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奉为圭臬,极具重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政治学科就更为突出,政治教师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马列主义的义务宣传员,既充满自豪感,又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宣传纪律,不得越教科书雷池半步,并且只能按要求进行“灌输”。刻板的规定,导致政治教学明显的“教死书,死教书”、“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倾向,弊端尤其突出。如此情况,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市场。必须坚决予以扭转,其最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首先,“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使然。思想政治新课 3 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目标。这一规定同时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不可以再走纯知识化的老路,不可以继续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附属品。现行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其固有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功能和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可变性;教学过程的机动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先进性。思想政治教材仅仅是实现其根本目标的基本依据,而非唯一凭借,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增添鲜活内容。做到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是新的教材观使然。从新的课程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亦呈下降趋势。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新编思想政治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了。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教材应不断加以开发和建设,以体现时代要求。教材原本不是圣经,应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建设。广大教师虽说不是教材的编写者,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并发挥积极作用。再者,“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固有特点使然。思想政治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最直接地培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美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其实现过程必然是 4 动态性的。而思想政治教材则相对固定不变。如若刻板地使用一册相对不变的教材,那是万万不能适应动态性的灵魂工程建设之需要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用出个性化,用出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改革时刻,如若再简单地生搬硬套,机械地“玩条条”,那怎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怎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那又将是多么的不切时宜、落后和可笑。
三、实现纯知识化课堂教学到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取代单一的机械的纯知识化教学。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存储知识,充当“存储器”,而是学会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必须克服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死记硬背,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分数的束缚,做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二,高度重视并搞好活动课教学。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用活动替代了以往的课后练习。这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别致的练习,这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作出的 5 重大改革,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具体前提条件。新教材对活动的安排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耀眼的亮点,得到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为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意规定用总课时20%的时间开展活动或进行实践,可见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活动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还在于活动本身的特殊功能。有专家言:活动是沟通青少年心理与社会的桥梁,是合成理性行为与境遇性行为的反应堆,是感悟人生与体验人生的场域,这是很有见地的。对青少年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特殊心理变化历程,需要适当的形式予以修炼,而活动恰恰为青少年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会。青少年学生大可通过活动的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究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第三,改革现行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行和成效。其“评价方式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坚决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纯知识性考试,坚决改变单一追求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老师大胆改革,开动脑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教学理念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要上好每一节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转变角色,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有也不需要有师生的平等。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政治课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的转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及时调整,重新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实现“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把学生推上“舞台” 7 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要当好“导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2、认真组织讨论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人为本增强了学生讨论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讨论活动课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运作载体和平台,使学生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发现、感受、体验、探究与合作,从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优化心理品质,培育健全人格,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充分重视讨论活动课,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与学习、生活实际、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确定主题,精心组织,采用“游戏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讨论”、“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形式,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发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 8 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我对课改的思考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师在应对新课改中固然有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如果我们能主动地去改变教学理念与相关的教学方式,教学就会有转机,正如“穷则变,变则通”,在新课程改革有序进行的过程中,作为主战场的教学改革,理应成为我们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也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此次课改的重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高中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因为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旧教育观念更替开始的。思想是人类活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的工作实施起着引领和统率的作用,一切科学的、具有实效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旧教育观念束缚造成的。
(一)新课改中出现的教育理念“偏差”现象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只是新课程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充当着传话筒、放映机的角色,往往只注重过程,不注重效果,没有给学生们充分思考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创新思维、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模式化,大同小异,忽视了新课改的精髓教育理念,即自主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扬长避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束缚理念,高瞻远瞩,把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能力素质的提高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统一,以自成一体的创新教育精神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牢记“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三是正确的教学观,在课改中,我们不再需要“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更不需要一个个墨守成规的“学生知识容纳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更要发挥自我潜能,引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性,树立新型教学互动观
(一)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偏差”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质疑解疑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由感性认识自我升华为理性认知,结果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改任务,全然不顾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多练,甚至有的为了追求一味的课堂气氛,一节课全部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上是热热闹闹,兴趣盎然,课后却是一无所知,一节有机联系的课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讨论课,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失效。为此,我们只有打破常规,树立全新教学模式,才不会搞花絮子,流于形式,才能实现最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1. 要成为教育素质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掌握扎实精深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真正在教学中成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党的优秀教师。
2. 要成为倾听尊重指导型可爱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欢迎学生上课质疑,欢迎学生发展对知识的不同见解,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问题答案,允许学生答错做错,允许学生据理力争,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在这三欢迎三允许的倾听过程中正确判断出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的层次,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进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3. 要把单纯的室内课堂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涵盖面广、社会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无不囊括其中,若不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思想政治教学如同失去了活力的死潭,不会灵活生机盎然。为此,我们要课内外紧密结合,努力开拓思想政治课堂的第二课堂广场。
三、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评价的好坏是学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我们要冲破以往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原则,要形成一套全新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自我评价。
有效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切入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深入学生心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必须以学生自评为主,以实现学生心态和教师期待的融合,实现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和学生满意的三赢效果。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期待的整合,激励学生拓展自身的潜能,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推动、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客观公平的评价和有的放矢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举也促使教师深入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增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3.同学评价。
同学们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表现,结合每项评价标准提出中肯意见。通过学生互评,可以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帮助发现学生中被定式和习惯掩盖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
4.多角度评价标准。
感知观察能力,自悟判断能力,置疑分析能力,自学创新能力,自信独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学生评价工作的标准,通过我们的科学系统的评价,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时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体的新课改是近几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继续,转变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已成为新课改的主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师素质?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质呢?
一、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语文的主人”。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神的关键。
教师应是一名“导演”,应竭力把教学活动“导演”得丰富多彩,根据中学生表现欲强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体现师生“导”与“演”的关系,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紧紧把握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语文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场所,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就不会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三、语文教师要有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教师应加强对语文、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广泛的、全方位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教师始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阅读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不但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教师的博学多才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除了要勇敢地迎接阅读内容的挑战,还需积极地面对阅读资料来源、阅读时空的挑战,即教师阅读的不再局限于图书,还应包括影视、音像等多媒体资料;教师的阅读空间也不能仅仅是图书馆、书店,而应该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阅读空间。
四、加强同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看似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讨论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一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实施,是我国在总结了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后,为了适应当前各方面形势的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实施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且更是一个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广大教师要努力探索一条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事物的生成变化,究其原因,总可以在两个终极问题中寻得答案:为什么和如何做。同样,这里涉及的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提高这种吸引力和如何去创造这种吸引力。探索便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渐加快步伐。
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又一阵铃声催促着——语文老师拿着语文课本上语文课去了,数学老师拿着数学课本上数学课去了,历史老师拿着历史课本上历史课去了,而每一次我总拿着我的思想政治课本去上我的政治课。这里,思想的忽略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变质,更重要的恰恰是披露了思想内容的困乏和疲软。由于政治教材更多地描述着的是理论的方方面面,所以避免不了对思想内容产生一定的强制性。而对每一个人来说,思想是属于自己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都是值得自己骄傲的力量,因而政治课附带的较强的说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思想的自由与灵活,这正是广大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但是政治毕竟是思想延伸的一部分,政治始终是为着思想服务的,是和思想高度一致的。因此让这种看似被条条框框圈定的理论,让这种看似僵硬的政治活跃起来,更思想化,这是我们探索的基础,它解决了为什么需要这种吸引力的问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客观的,彼此平等,这是物理学中的观念。因为万物相辅相成,自然界的吸引力便是如此。但是在教育学里,由于其本身就明显存在着人与人关系以及地位的冲突,教育界内的吸引力则就更多地建立在了师生间的主观情感上,所以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向性,这种单向性可以理解为——你千方百计地用一切努力去吸引学生,去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对方却可能无动于衷;并且学生的立场也许是完全与你相反的,根本就不存在也要去吸引你的想法,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的吸引你的因素,基于这样一种普遍客观的单向性,在这里,每个老师所要切实做的就是如何去准备有效的工作,包括发现和掌握学生的能对你自己产生吸引力的一切因素,从而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其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吸引学生,使他们有兴趣地去思考;其二,是引导学生,使他们..有方向地去思考,最后达到正确的预定目的地——那就是对课本知识的完全把握。这就好比小溪里的水,首先一定要流..动,不能让它成为死水;其次,在流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犹如海纳百川。这是探索的关键,它解决了如何去创造吸引力的问题。
其实理论的东西许多教学工作者都懂得,只是,如何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下去,对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需要探索一辈子的课题——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流动的变化的,教学中最头痛的就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动,学生如何变动,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首先就是教案的精心准备。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应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没有达到把握教材,能驾驭教材的境地,教师盲目适从,难以进入角色,整堂课中运用的材料浅、简、多、偏,浮光掠影,缺乏时代气息,教学思路紊乱,教学结构松散;二是离开学生实际,过于追求说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使学生不达要领。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管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到听政治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同时还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
其次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案就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教案设计),思想政治课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在的讨论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才可以看见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洋溢,如彩虹缤纷夺目。不过,在学生讨论和归纳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既使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循循善诱地使其发现自己的漏洞和缺陷并主动修正,否则只是无效的言辞堆砌,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一定要真正重视起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有规模地组织学生举办参与各类很值得提倡和坚持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休息日“走向街道,走向社会”活动、“讲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的交友沙龙之类等,通过定期、长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以自己的行动来体会、感受思想政治课的丰富内容和真正的内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做感兴趣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更是所有课外活动的迫切需要。
1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法
教无定法, 教有良法。笔者曾在英国学习期间参观走访过该国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情境, 其中在英国诺丁汉市Bluecoat School旁听的一节文学课印象颇深, 其教学过程大概如下:首先教师点名, 之后教师和学生自由交谈, 学生随便发表意见。教师肯定了这些五花八门的观点后, 发给每个学生一本小说类书籍 (经询问得知书本借于该校图书馆) , 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坐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朗读某章节, 学生四、五人一小组, 边听边思考。阅读完后教师和学生开始辩论某些问题, 最后教师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下对辩论的认识。在同年级一个班的语言课上, 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前面扮演角色, 其余学生则在下面观摩、评说, 教室里充满了欢快愉悦的气氛。笔者也注意到, 许多教室没有讲台, 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材, 教师进教室上课学生不必站立, 学生在课堂可排排坐, 也可以分小组坐;学生一般不固定在某一教室上课, 而是根据所选课程在不同教室上课。
上例中的课堂操作方法是否值得借鉴, 姑且不论, 但其灵活多变、不僵硬的教学模式使笔者深受震动。应该说,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人的发展考虑, 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为人的成长规划。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英语教师应思考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实效, 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 以英语教法为切入点, 让英语课堂旧貌换新颜。笔者以为, 借助新课标的强风, 我国英语课堂教学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1) 让课堂成为实践型教育的阵地
应该说, 教育的过程比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动手实践比空谈理论更能产生效果, 因为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技巧、发现语言规律、体验表达的成功, 进而奠定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2) 让课堂成为开放型教育的乐园
新课标之后, 英语教师应有更加开放的教学观点和办学思想, 尊重学生的观点,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而反问、质疑, 以全面的、开放的、立体的视角审视英语教育而不武断。充分发挥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导演的角色, 为教育的开放性与观点自由提供便利;为学生间交流、融会、贯通创造条件。学会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帮助其形成独立的人格。人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教育应为人的思想插上翅膀,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教育理念应该体现在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体现在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境之中。
(3) 让课堂成为教师合作教学的纽带
教师合作教学, 既指同一学科组不同教师轮流负责备课, 集体研讨教学, 以促成备课资料的共享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共同驾驭课堂。笔者认为, 如果条件允许, 可在英语课堂中安排两名教师, 授课教师负责整节课的教学与组织, 另一名助理教师协助班里那些在心里上有障碍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解疑答惑, 帮助其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
2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根据英语新课程的实施需要, 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英语素质。新课标的基础是教师, 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标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为此,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 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 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 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1) 英语教师应对英语学科的基本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了解英语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在英语学科知识与学科范围内不断拓展自己, 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等方面。要对专业知识有高层次的追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有深度, 还要在百科领域里有广度。要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了解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此外, 教师还必须主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法探究、教学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从而更加高效。
(2) 英语教师应具备驾驭和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宽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然包含向世界介绍本国文化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 应有较好地表达本土文化的水平, 学习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读物。加大英语知识文化的摄入。
(3) 英语教师应具备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新课程资源的处理开发上, 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生乐于接受的英语教学法, 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外, 还应对英语教学工作充满兴趣, 对学生充满信心。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热爱学生, 遇事坚强、冷静、乐观, 只有这样, 才会极大地促使学生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中“心理优势”的形成。
(4) 英语教师要具有英语教学策略和自我发展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当前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 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教师要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性, 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教学成为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英语教师应善于反思、积累、改革、突破, 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能客观分析、自我调控, 找出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
3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材
目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力图做到“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材之中”。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情感目标和德育渗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英语, 也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 篇章布局结构较合理。新教材每一模块有Warming Up (Introduction) 、Speaking、Reading、Listening、Using language、Writing和Work Book等几大部分。这些内容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式、发现式、任务型多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学而能用”, 并兼顾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 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平台, 使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得到提升。Warming Up (Introduction) 内容丰富, 多以开放型、启发型问题为主,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大胆想象, 使其在学习时更有主动权。阅读任务的设计使原本枯燥的英文阅读变得不再单一、无味,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comprehending版块中文章内容的选配, 有不少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的介绍, 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接受英语文化, 避免文化冲突。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在教材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担忧,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课时与教材容量的矛盾
据调查显示, 许多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中普遍感到新教材容量大, 每周现有课时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些语言操练活动不得不流于形式。
(2) 考评方式与现实的冲突
教师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和学习, 已经初步领悟了新教材的理念、人文内涵、德育寓意以及透露出的时代气息, 但现实问题是大家担心这种语言实践练习会越来越背离业已熟悉的高考讲评模式和习惯, 也就是说大家对新课标高考模式心存疑虑, 担心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教, 却用那样的方法考, 过程完美, 结果堪忧。练习针对性不明显, 教学操作存在盲区, 对口语和听力是否会纳入高考正式考试念念不忘。
(3) 班额因素
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实验学校普遍存在着班额较大的现象, 难以实施新教材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有被忽略和遗弃的可能。以上问题的存在很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 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被忽略, 非智力因素被限制;填鸭灌输式的教学存在, 学生仍然是整堂课的旁观者, 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被动的学习仍然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保守, 缺乏创新, 语言知识的考查仍是惟一的评价手段,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情感态度未能得以体现, 教师失去了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调节到最佳状态的机会等等。
参考文献
[1]陈琳.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 .
一、创设情境,提高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可以迅速使学生融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注意力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身心稳定和集中地指向于一定事物的意向活动。注意力在种认识和学习活动中都起着主导和保证作用。有位专家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力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都知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与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分配不合理有关。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二、巧设问题难度,诱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难度可以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效果明显,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能力,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师的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这种“疑”的深浅程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些照搬书本内容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缺乏难度,表面热闹,实则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之,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过深,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接受不了,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问题时,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是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把时事政治课堂作为激发兴趣的手段和形式。在课前3分钟开展《我是主播》活动,通过收看新闻,收集时政材料来"引趣"。介绍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介绍国内重大时事,以进一步充实教材,更新观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时事政治的典型材料渗透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理论,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课可以采用的学习方法很多。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点是指知识要点;线是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面是由相互联系的知识点综合起来的知识网络。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学法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微观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能使学生宏观系统地把握知识体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发展观时,要求学生先分别掌握:①发展的含义;②事物发展的实质;③事物发展的普遍性;④事物发展的动力;⑤事物发展的原因;⑥事物发展的状态;⑦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将上述观点综合起来,就完整地把握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至于学习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与以上发展观的掌握是同样的道理,最后把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
四、巧设课堂结尾,延续学习兴趣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精炼的语言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耐人寻味,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兴趣。
【浅议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转变】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4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09-21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的问题探讨范文12-04
思想政治课课改总结与反思06-18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10-29
浅谈新课改下音乐课教学方式的转变11-29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12-08
浅谈对英语新课改的体会12-13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07-16
家长对课改感言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