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推荐8篇)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创作背景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赏析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 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 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 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 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 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 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 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 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 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 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 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 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 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 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 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 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 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 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 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 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 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 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 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 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 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 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赏析3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
朝代:汉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芙蓉:荷花的别名。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3.遗(wèi):赠。4.远道:犹言“远方”。5.还顾:回顾,回头看。6.旧乡:故乡。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赏析4原文
东汉末年社会**,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妇思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鉴赏: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思了!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赏析5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 是汉魏晋诗歌单元中的一篇。该单元选录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共七首, 分别是《诗经》中的《邶风·氓》与《小雅·采薇》、楚辞中的《离骚》、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以及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旨在让学生追根溯源, 初步探知中国古典诗歌于萌芽发展之际所呈现出的多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 大致了解其由四言至近体逐渐演变、成熟的线索和轨迹, 培养当代学生对于传统诗歌和经典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 要注意反复吟咏,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 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可见, 如何在课堂中灵活多样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朗读法, 让学生领略各个时期的诗歌特色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具体到《涉江采芙蓉》一诗, 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深衷浅貌”, 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不含冷僻生涩的字眼, 没有新奇特异的句法, 无涉隐晦难解的典故, 是完全天然而不加雕饰的情感流露。因此, 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歌时, 几乎不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往往能够自主地疏通诗歌大意, 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但同时, 因其语言的通俗浅近, 学生在解读时又常常浮于表面, 无法充分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涉江采芙蓉》以意境的优美和抒情的曲折见长, 教师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 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绪, 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其二, 缘于“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一句, 评论家历来对于此诗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问题持有较大争议, 一派学者认定其为男性, “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皆为男子发出的动作, 而另一派学者则赞同其为女性, “还顾”句是女子在遥想男子望乡, 从而使抒情加倍, 造成“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教师既应自由表达个人的见地, 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笔者在这里倾向于“女性说”, 故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体现。其三,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它在语言形式上既和之前的“诗经体”与“楚骚体”大异其趣, 又不同于唐以后平仄严格、流丽婉转的近体格律诗, 自有一种古朴、自然、顿挫、和谐的韵味。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独特的声律之美和节奏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遗”、“还顾”、“浩浩”等重点字词。
2.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
3.体会主人公深沉而忧伤的思想情怀, 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
四.教学难点
欣赏诗中“悬想”手法的运用。
五.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古诗十九首”诞生的时代背景, 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感情遭际。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回顾所学, 导入新课
之前的课上, 我们相继学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 相信大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已经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如果这是一条绵长的河流, 那么《诗经》和《楚辞》就是并开于河源两岸的名花, 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诗的民族最初的歌唱。到了汉代, 武帝置乐府, 采各地民歌入乐, 诗歌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它开始告别四言和楚语骚体, 向着五言的方向迈进。到了汉代末年, 在汲取乐府诗精粹的基础上, 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其标志就是《古诗十九首》。
(二) 讲解知识, 熟记常识
(PPT) 《古诗十九首》为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 他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故称“古诗十九首”。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多游子、思妇的题材。语浅而情深。
教师在出示以上知识要点之后,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 让其当堂熟记下来。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入文学批评史上的两句著名评价, 正式开始新课的教学: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它是“五言之冠冕”, 也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五言诗, 钟嵘在《诗品》中又评价它说“天衣无缝, 一字千金”, 说十九首的意境是那样的浑融一体, 用字又那样的贵重精巧。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来共同体会一下其中的妙处。
(三) 通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提问一到两名同学来朗读此诗, 明确重点字词“遗”、“还顾”、“浩浩”的音与义。学生朗读之后, 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指出朗读不仅要读得准确, 读得流畅, 还要读得有感情, 读得有味道。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令其边读边揣摩, 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应该怎样来读。
请几位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明确:《涉江采芙蓉》的感情基调——忧伤;抒情主角——思妇;内容题旨——怀人。
3.找学生串讲诗歌, 疏通大意。
明确:抒情主人公虽然是一位女性, 但诗中第三句“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却是女子在想象男子望乡, 而非她本身望乡, 因为在封建时代女子是没有机会出门远行的。这里实际是运用了“悬想”的艺术手法, 即“从对面捉笔”, 可使诗歌的抒情更饱满、更真挚、更动人。教师举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柳永“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大意为:一个青春美好的女子,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 涉过江水去采摘芙蓉, 采下之后触景生情, 因无法亲手赠给身处遥远异乡的心爱之人而心生惆怅, 她想他正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烟水茫茫, 阔别已久, 重聚难期, 内心遂忧愁百结, 故而发出相爱而不能相守、只得悲伤终老的感叹。
(四) 细读诗歌, 潜心体会
1.我们已经知道了, 忧伤是整首诗的基调, 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绪。那么具体到每一句中, 又该怎样读呢?比如第一句, 应该怎样读?也是十分忧伤的感觉吗?
明确:第一句应该带着明媚、温暖的情绪来读。女孩子置身于一片花容草香之中, 最初是微微陶醉的。忧伤是触景生情之后才有的。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景?
明确:一个明媚的夏日天气里, 大朵大朵的芙蓉花鲜艳妩媚地开着, 长满兰花的沼泽一片浓香袭来。芳草映着日光, 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位年轻的女子, 正提着裙裾, 要涉过江水, 去采一朵艳丽的芙蓉。
3.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4.那下一句“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应该怎样来读呢?
明确:这一句要着重表现女主角的失落和怅然。女孩子采下了芙蓉花, 却不能亲手送给心爱的人, 晴好的天色、娇艳的花开反倒勾起了她的相思, 于是, 她陷入了惆怅和伤感。情绪和氛围由明亮转为黯淡。
5.谁来为我们描绘一下这幅场景?
明确:手里拈花的女孩, 独自站在水边, 她若有所思地凝望着远方, 凄凄惶惶地思念起, 那张或许因为久别而早已模糊的面容, 她低头看看手中娇艳欲滴的芙蓉, 再看看倒映在江水里的玲珑的倩影, 还有那一寸一寸被辜负的鲜活的青春, 不禁感叹道, 一切都美得那样寂寞。
6.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7.“悬想”这一句应该怎样读呢?
明确:既是“悬想”, 就是一种双倍的浓情, 一种深化的忧愁, 要缓慢一点, 要压低了声音, 要愈读愈深沉, 愈读愈凄凉, 还要渗透进无限沧桑的味道。
8.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明确:女孩子冷清地伫立在江边, 想象着她心爱的男子正朝着故乡的方向望过来, 正一脸的疲惫和憔悴, 可恨山水重重, 相思难渡, 浩渺的烟波, 生生阻隔了她探寻的目光。
教师在这里穿插进“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 那个时候社会黑暗, 政局动荡, 很多下层的读书人为了谋求生路, 不得不离开家乡、游宦在外, 这一别, 和故乡爱人就极有可能是生死相隔。
9.在这一句中, 大家要重点来体会下“浩浩”这个叠音词的使用效果,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长路漫且浩”, 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两个字要比一个字有味道,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一个浩字就太单薄了, 游子望乡的感觉出不来。汉语里的叠音词会把感情描写得更细致, 让抒情的意味更浓。教师举出学生初中所学的例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补充解释。
10.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11.结尾句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 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样读呢?
明确:前面的写景是为这一句的抒情做铺垫的, 要读出郁积多时、喷薄而出的感觉, 读之前要有短暂的空白、小小的停顿;要读得很沉痛、很悲伤, 把两句间所深藏的那种刻骨铭心、断难忘怀、漫漫无涯足与生命等长的遗憾读出来;“同心而离居”是鲜明的对比, 要读出转折, “忧伤以终老”是沉郁的尾音, 要读出悠长, 总之, 要悲怆入骨, 余音绕梁。
12.教师令学生调整状态, 酝酿情绪, 起前三句, 学生接读最后一句。
13.课堂出现几秒钟的留白。
(五) 齐读诗歌, 升华感情。
1.教师总结:“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这只是诗里面那个采芙蓉的女孩子的悲伤么, 不, 这是那个动乱年代里许多恋人都遭遇过的悲伤, 那么, 这只是汉代的悲伤么, 不, 这是我们人类从懂得了爱情开始, 都在经历着的悲伤。相爱而不能相守, 千年之下, 究竟有几人的爱情是圆满的呢?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时更像是一个奢侈的美梦。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作经典, 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 都唱出了我们平凡人的感情, 我们的欢喜与惆怅, 我们的遗憾与悲伤。有一天, 当我们和心爱的人因为命运的重重阻隔而无法在一起的时候, 也许我们会蓦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这一首诗, 会落下和这个汉代女子同样的眼泪和叹息。然而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 即使“同心而离居”, 我们也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遗憾, 但在爱情之外, 我们还应该寻找到另一种方式, 让唯一而珍贵的生命得到补偿和慰藉, 既然已经错过了月亮, 又怎么忍心再失去星星呢?并且, 生命中曾有一个人与我们“同心”, 我们就该充满真诚地感激命运, 毕竟, 他曾经来过我们的世界, 带我们去了那个离幸福最近的地方。
2.女生朗读前两句, 男生与女生齐读后两句。
3.老师起头, 师生齐读。
(六) 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主人公;以乐衬哀;对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掌握必要的分析、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感知诗歌,展开想象描摩诗境;2.小组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关键词句分析歌意境和情感特征;3.引导学生从意境,手法,多元解读等方面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歌中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艺术画面;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分析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二)作品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作家所作的19首五言诗歌的作品合称。它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创作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将19首诗歌收录于《文选》中,并为之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其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三)诵读感知,描摹诗境
1.诵读诗歌,了解大意。2.《涉江采芙蓉》是有故事情节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力求突出诗歌意境。(诗意描写5分钟)
(四)合作探究,点拨鉴赏
【思考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讨论过程中做好笔录,指定发言人。(10分钟)
问题设置:1.“芙蓉”“芳草”“兰泽”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以花草赠送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3.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4.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展示:
1.明确:芙蓉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芙蓉”和这些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高洁清幽的意境,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纯洁、美好。
2.明确:看法一: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1)本诗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思夫心切,后四句便是她想象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乡愁,回望故乡,思念家妻。(2)古代的女子是很少离开家乡的。离“旧乡”而去“远道”的人大半是男子,游子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远离江南,不会去南方采摘芙蓉。(3)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种风俗习惯。夏秋之交荷花盛开,女子穿行于湖泽中采莲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也可证明本诗主人公为女性。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思妇怀远诗。看法二:主人公是男子,理由有二:(1)“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本诗全为实写,写他“涉江采芙蓉”,采花送花,望乡思人,“忧伤”的也是他。(2)游子以女子的口吻虚拟“思妇”之词。游子在穷愁潦倒的愁绪中,通过自身的感受,想象家乡的女子在采莲,并思念这位女子,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
3.明确:(1)以乐景衬哀情: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自问自答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2)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称“主客移位”,是古代“思乡怀人”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将内心深挚的情思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涉江采芙蓉》运用“对写法”更是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痛苦的妻子手拈芙蓉,孤独凄清,她设想着层叠山峦、浩荡江河之外的丈夫也在深情地回望故乡,思念着自己。
六、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洁清幽的意境,真诚美好的采莲情境反衬出思而不得的忧伤,诗中大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
板书设计:
意境:高洁 清幽
情感:黯然痛苦 真挚深厚
手法:以乐衬哀 写法
作者简介:郑晓勍,女,1985年生,甘肃民乐人,本科,现职称:中教二级。
【作者】佚名【朝代】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抒情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介绍(积累文学知识)
1、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多形式朗读,并与听读相结合,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快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能在脑海中再现画面,体会诗歌的美景美情。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5、齐读诗歌(男女分读)。
六、文字,诗与音乐都是相通的,那么在学过这首诗后,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与此同时,我给大家朗读一首根据这首诗改写的现代诗。(营造美的气氛,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加强审美感受。)氤氲的雾气,弥漫在这寂静的河面上。
我手提竹篮,走向那片迷人的粉红 乘上小舟,慢慢渡到河的中央 那淡雅的莲花,那挺拔的枝叶,像极了你
我远离故乡的爱人 伸手
轻轻抚摸,缓缓摘下这美丽的莲 你还记得么 当初
就是在这片粉红中
你向我许下了一世的诺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答应过我 很快就会回来 可是,这莲花开开落落
却依然见不到你那熟悉的面庞......我抬头远眺,向着故乡的方向
我的爱人,想必依然在莲花边 默默地等待吧 对不起
虽与你定下了美好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我无法实现 归乡的路 短暂而又遥远
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重陷阱 我无法归去 此生
我无法与你携手 就这样孤独终老,今生今世
生活在对你的思念中。
七、作业:将《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散文或者短小说都可以。
八、结束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清淡的笔触中写出的却是一世的苦悲。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以音乐渲染气氛>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摇曳着多少美好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些丰润情思的滋润,我们的灵魂里才永久的氤氲着浪漫和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去感受流传千年的经典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约5分钟)
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多媒体出示)注意体会:(1)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不同情感的诗句的诵读技巧 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思念,忧伤......三、反复吟咏,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约25分钟)
将你的心与诗中的那颗心契合起来,让诗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词句、每一个细节都跳动在你柔软的心灵上。也许,我们再来读这一首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得更细腻。
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
方法点拨:(1)(主要引导调整学生从意象、情与景、细节、思想情感等方面去感悟品鉴诗歌)
着重关注课后的两个思考问题。
(2)勾画、批注、吟咏、想象、体味。
2、学生自由表达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教师点拨补充备用:
(1)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美好高洁的意境与形象——重点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荷花盛开的明媚季节,江南女子在风和日丽中采摘晶莹可爱的莲花。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教人醉心,此可谓“诗中有画”或者“如画之境”了。同时,这里的荷花是一种清雅高洁之物,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诗人将抒情主人公置于其中,这就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优雅。(这里实则已经涉及到了情与景的关系)
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相机深入点拨情景交融是《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
拓展:a《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在这里,“草”和“柳”已经染上了浓厚的思念的色彩。草色青青,绵延不尽,杨柳依依,牵人情肠。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拨着她青春的情思。
b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春日融融,繁花满树,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是孤零零的一个。叶儿一片片的绿,花儿一朵朵的开,而她得烦恼却是一分一分的堆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蓄的意境。这就是将情与景“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
c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究竟是照进罗帏的月光引动了游子的乡愁,还是游子本来就夜不能寐,才烦恼于撩人情思的月光,是主人公因情而见景,还是因景而生情,实在很难分辨清楚,因为情景在这里是融合为一的。
(多媒体出示)《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草、柳、竹、柏树、白杨、兰泽、芳草、奇树、明月、白露、秋蝉、星星等意象来营造不同的意境从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从《诗经》的比兴,到《楚辞》的象征,再到《古诗十九首》的意象相生,可以见出在东汉后期的诗歌中,《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2)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浪漫、优雅的传统——物寄相思,“采之欲遗谁”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一颗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远方的好友。花草娇美,欣欣向荣,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浓浓的思念,又表达深深的祝福。花草乃有生命之物,它比赠送珠宝金银更显浪漫气息,也更寄有生命的灵动。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但更是美好的。
物寄相思的例子还有很多:
A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C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古诗十九首》)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
E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
秦观)
F
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浪漫的气息:玫瑰送爱人,康乃馨送母亲
歌曲中也有很好的例子:亲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迪玛利亚。
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山里的雪莲花。
(3)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情深意长,思念,无限的眷恋——重点品味“还顾”(细节的鉴赏)
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
灵感应,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不见妻子的容颜,只能是朝着所爱之人的方向深情地凝望,一边是孤独惆怅的妻子,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丈夫一步三回头的深情回眸,两者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深挚的情感被无法跨越的现实障碍活活阻断,巨大而隆重的悲剧感顿时凸现。任何人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焉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泣泪?
(多媒体出示)钟嵘《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
同时这里也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大量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一当爱情、婚姻受到威胁,她们作为社会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有可能完全丧失。故爱情、婚姻悲剧之于女性,尤为感人。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感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在古代宗法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世界是相当隔膜的。但汉末文人在君臣僚属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历尽心酸与屈辱之后,他们对女性
依附于男性悲剧性的命运就有了较多的理解和同情。以男女之事比附君臣关系,先前还停留在简单的类比联想的层面上,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上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念。
(5)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惆怅,忧伤,无奈——重点鉴赏“漫浩浩”
“漫浩浩”这个叠音词似乎将千山万水的云遮雾障、阻滞不前的自然之景顿时凝塞到了我们的心头,产生一种气息难通、惆怅迷茫无可奈何之感。
《古诗十九首》还有很多叠音词的使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用迢迢写牵牛星,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写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织女的光彩照人。
还有: 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6)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同心离居的夫妇痛苦的叹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离别是最难忍的忧伤,而将忧伤盛满每天的日子,以至终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断肠。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是一种慢性灼痛日日爬满你的肝肠,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法消解,是“负你千行泪,系我一身心”的永恒的熬煎,是饱含眼泪抖颤而出的字句。
而这种悲剧它之所以具有惊心动魄的悲剧力量,是因为它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共同的伤痛。说它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因为在那个黑暗而动荡的东汉末年,文人为了得到一个生命价值,不得不离乡背井,长期漂泊在外,甚至因党锢之祸而亡命江湖,那么忧伤以终老就成了那个时代共同的悲剧。《古诗十九首》反映的便是那时的文人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其真实的生命感触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人一种巨大而沉重的压抑感。说它是人类共同的忧伤,是直到今天,相爱却不能相守,相思却不得相见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剧痛!
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品它用最平常的话语,道出的却是最深沉最普遍的人生况味,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传唱千年,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震撼力!
(7)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 一种高贵而忠贞的爱情--------
虽然分隔天涯而无法长相厮守,但是会和着眼泪,饱蘸忧伤走过这一生,为这一份爱坚守终生。这是一种何其忠贞的爱情,虽不能执子之手,但仍会与子偕老的永恒誓言。在那种乱离的时代,却有如此亮丽的人性与情感,比起现代易碎的爱情,它多么值得我们向往与珍藏。所以,文学也就成了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它保证我们情感的发育有一个温暖而厚实的根基。这也许就是文字、文学的温度吧!
3、配乐全班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体悟。
四
活学迁移,提升运用
浪漫而多情的同学们,你如果要选取一种植物赠送给你最想赠送的人,你会选取哪种植物?并且要为之配上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物之情语,你会怎么写?(五分钟创作)
学生展示交流创作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五:结束语:
美好的中国,浪漫的民族,优雅的传统,永恒的感情。真幸福,可以让这样唇齿留香的诗歌永世温暖着我们的生命,永久地浪漫,永久的感动。
备注:
一
为学生发放《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打印稿,主要包括《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篇目。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推荐阅读: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09-13
涉江采芙蓉教案上课09-14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12-05
涉江采芙蓉诗三首12-06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11-23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06-03
芙蓉镇赏析12-21
芙蓉小学庆06-14
芙蓉洞导游词11-12
《芙蓉镇》读后感四年级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