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收集24小时的尿液,检测你的蛋白流失量。即把早上的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看一下这时是几点,记一下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取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出现蛋白尿说明患者的身体是出现了一定状况的,在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肾病科尿标本的种类较多, 患者留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时容易出错。送检标本时出现标本盒与标本单不符, 标本留取后标本单上无总尿量, 或检验科化验时发现无总尿量, 这些情况给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延误了患者标本检查的时间。
1.2 QCC人员组成
QCC由8名护士自愿报名组成, 其中护士长1名, 护师6名, 护士1名, 护理部品管圈小组参与督导工作, 每周活动两次。
1.3 QCC活动前数据收集情况
由办公护士与责任护士每天负责数字收集, QCC活动前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20日, 收集内容:24小时尿蛋白定量医嘱、患者标本留取情况、标本单送检情况、标本单漏填的具体原因。
1.4 QCC活动前标本的留取流程
(1) 医生开出医嘱, 由办公护士处理医嘱, 打印标本条码, 分别贴于标本盒与化验单上;
(2) 办公护士发放标本盒, 向患者讲解标本的留取时间及方法;
(3) 患者留取标本后, 在标本单上填写总尿量, 并将标本盒放于指定的地方, 由运转部工作人员及时取送标本。
1.5 QCC活动措施
(1) 办公护士处理医嘱。办公护士登记医嘱日期、患者床号、姓名, 将标本单夹于标本夹中, 通知责任护士发放标本盒。
(2) 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标本盒, 讲解标本的留取方法、留取时间、流程及注意事项, 并督促、检查标本的留取情况。
(3) 患者留取标本后, 找当班护士填写总尿量;由当班护士通知运转部工作人员及时送检标本。
(4) 责任护士每天翻阅标本夹检查、反馈标本留取情况。
2 结果
QCC活动前标本总例数为104例, 漏填27例, 其中由于护士讲解不清17例;患者因素, 如年老、文化层次低、患者自理能力差陪员不固定等9例;医嘱开重漏填1例。QCC活动实施后标本总例数为110例, 漏填6例, 其中患者拒留标本3例, 办周转手续取消检查2例,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与尿常规标本留混1例 (见表1) 。
3 讨论
通过分析, 确定漏填的主要原因为护士及患者因素。护士因素:发放标本盒时讲解不清, 患者留取标本后未检查。患者因素:老年患者记忆力差;有的患者文化水平低, 不懂时不敢询问;忘记填写总尿量或未量总尿量;部分患者没有笔无法填写总尿量;拒绝留取标本等。根据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圈员认为护士因素为易于解决的影响因素, 应该加强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宣教、督促检查力度。
4 成果确认
4.1 有形成果
通过圈员改进措施, 收到了满意效果, 为检验科、运转部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使患者的标本能正确、及时送检,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的漏填率由25.96%降至5.45%, 进步率为79.01%。
4.2 无形成果
圈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及圈长的沟通协调能力较活动前明显提高;圈员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更加灵活。
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利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PDCA循环改进程序, 圈员共同参与、商讨、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计划、实施、成果确认、检讨与反省。活动注重质量状况, 善于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原因, 群策群力实施整改。改进成果容易形成标准化予以保留, 圈员有参与感、成就感;而改进效果不理想者仍可作为下次活动的主题, 真正实现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 了解品管圈活动在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漏填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 确定“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漏填率”活动课题, 随机对活动前后两组 (共214例) 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的填写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漏填原因, 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漏填率由25.96%下降到5.45%。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尿量漏填率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漏填率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专业重点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比如,有些临床医生经常会产生疑问,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下面仅就此给予解释,供参考。
浓度不同
尿蛋白定性用晨尿或随机尿,而定量则用24小时尿,在物质浓度方面会有明显不同。虽然尿中出现蛋白质表示有一定肾损伤,但肾的浓缩稀释功能仍然可以很强大。
检测原理不同
尿蛋白定性多采用尿分析仪配合干化学试带法,利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尿中蛋白质与试带上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以粗略判断蛋白质浓度,属于定性实验,当尿中蛋白质>200mg/L时能检测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采用邻苯三酚红钼法,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于定性法。
影响因素不同
尿蛋白定性试剂主要与白蛋白反应,对球蛋白反应很弱,如遇尿中含大量球蛋白,将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当PH<3或使用磺胺、含碘造影剂和大剂量青霉素时,易产生假阴性。当PH>9或服用奎宁、嘧啶、季铵盐或头孢类药物等,易产生假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方法有一定线性范围,遇到高浓度时需要稀释,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使其产生假阳性。
鉴于这些原因,我们不需要问 “以哪个为准”的问题。尿蛋白定性取样方便,检验快速,适合疾病的初步判断。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取样繁琐,结果准确,适合疾病的监测跟踪。医生首先要把握检验目的,再选择检验项目,综合考虑各种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最终做出合理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12月50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泌尿内科住院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尿素氮、Cr正常)为受试组,年龄(32.4±10.2)岁,男24例,女26例;选取同期血压正常,无心、肝、肾、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正常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33.7±8.7)岁,男25例,女2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收集以上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机尿、晨尿及24 h尿液标本,放-20℃冰箱保存。采用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西门子公司BNⅡ全自动特定蛋白析仪进行随机尿、晨尿及24 h尿RBP、mAlb检测。
1.3 各时段尿的界定标准
患者当日晨起排空小便,并记录时间,从计时起到次日同一时间内所有小便收集到干燥洁净的容器内(由本实验室提供)。叮嘱患者,在白天任意一次解小便时排尿为随机尿,次日晨起的第1次小便为晨尿,将晨6点至次日晨6点之间的混合尿定义为24 h尿。
1.4 检测方法
尿RBP、尿mAlb检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尿Cr检测采用酶法。所有样品由我院检验科生化室固定人员按统一操作规程以上项目进行测定。计算随机尿、晨尿RBP/Cr比值,分析随机尿、晨尿RBP/Cr比值与24 h尿RBP、mAlb的相关性,并探讨随机尿、晨尿RBP/Cr代替24 h尿RBP检测肾损伤的可行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两组均数间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应用直线相关与偏差相关分析,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检测指标的判断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段尿中mAlb、RBP测定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受试组随机尿、晨尿、24 h尿中mAlb、RBP及RBP/Cr均升高(P<0.01)。提示,mAlb、RBP可用作肾损害患者的检测指标。见表1。
2.2 受试组随机尿及晨尿RBP/Cr与24 h mAlb、RBP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方程
肾损害患者随机尿及晨尿RBP/Cr与24 h mAlb、RBP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随机尿:r=0.664,r=0.813;晨尿:r=0.732,r=0.830。见表2。
2.3 三种尿液RBP/Cr对肾损伤的诊断情况
结果显示,随机尿、晨尿液RBP/Cr对肾损伤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阳性预期值均高于24 h尿检测值,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其RBP/Cr变异校正情况见图1,随机尿、24 h尿、晨尿液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68±11)%、(45±9)%、(60±14)%,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2>0.05)。
注:与对照组同一时段比较,△P<0.05;m Alb:微量白蛋白;RBP:视黄醇结合蛋白;Cr:肌酐
注:m Alb:微量白蛋白;RBP:视黄醇结合蛋白;Cr:肌酐
注:RBP:视黄醇结合蛋白;Cr:肌酐
3 讨论
尿液生化指标是临床测定常规检查常用指标,主要为晨尿、随机尿和24 h尿。晨尿是浓缩尿,可用于一些定性的检查,包括细胞、管型、结晶等镜检;随机尿收集相对较为容易,常用作急诊检查;24 h尿最能反映患者一天的排泄情况主要用于一些指标的定量检测。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24 h尿液的收集较困难,往往因患者不能准确理解尿液收集的时间等原因导致尿液收集偏多、偏少或定性不准确,尤其对于依从性差及排尿困难者,其误差最高可达30%左右。
传统的诊断方法对肾损伤诊断固有的局限性,使得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成为近年相关学者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有报道显示,通过检测RBP能早期发现肾功能的损害,并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5]。RB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 000 kD),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6]。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RBP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经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正常情况下,RBP排量甚微(100μ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
目前美国全国肾脏病基金会改善肾脏疾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倡议(NKFK/DOQI)中关于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用随机尿和晨尿蛋白/尿Cr比值替代传统的24 h尿监测尿蛋白的排泄变化情况[6],被认为有较好的特异性及敏感度。然而,Ball等[7]对印裔亚洲人原发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研究表明尿RBP/Cr是比尿蛋白/Cr更为敏感的指标。关于此相关内容尚无统一定论[8,9,10,11,12,13,14,15,16]。为此,本研究在收集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及对照组24 h尿液的同时也留取了其随机尿和晨尿,分别测定这三种不同类型尿标本中的RBP的含量,计算随机尿、晨尿RBP/Cr比值,并与24 h尿中的对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受试组随机尿、晨尿、24 h尿中mAlb、RBP及RBP/Cr均升高(P<0.01)。提示,mAlb、RBP可用作肾损害患者的检测指标;肾损害患者随机尿及晨尿RBP/Cr与24 h mAlb、RBP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随机尿r=0.664,r=0.813,晨尿r=0.732,r=0.830。随机尿、晨尿液RBP/Cr对肾损伤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阳性预期值均高于24 h尿检测值,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机尿、晨尿RBP/Cr可代替24 h尿中RBP、mAlb来诊断肾损害患者。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推荐阅读:
水解蛋白07-09
蛋白尿01-24
蛋白公司简介12-09
免疫球蛋白e11-12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09-06
蛋白质的崛起教学设计09-18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蛋白质10-08
2_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_教学设计_教案10-05
小时候常常听到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