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精选8篇)

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 篇1

转眼间,《三国演义》高效阅读课已经开了近三个月,我在所带两个班进行的试点业已告以段落,现总结如下:

我的教训和失误如下:

首先,我应该学习高效阅读专家的方法,提前印制《三国演义》每次定时训练的内容,而不能把《三国演义》这本书提前投放给学生,让很多自制力差甚至有虚荣心的学生钻了空子,为了刷每分钟阅读字数而提前阅读,甚至让很多玩心重或厌学的学生不学其他科,专攻三国,甚至熟读三国,违背了高效阅读训练的初衷。当然,也怨我事先没考虑周全,一是对学生太信任,没考虑到学生会不守规则;二是对《三国演义》很多学生已读过这个事实没有考虑到;最严重的是我们备课组选的《三国演义》是文言版的,高二学生正常阅读起来就有难度,更别提高效阅读了。

其次,制作每课的《三国演义》高效阅读课件工作量很大,特别是每个章节的测试题命题很麻烦,太难了学生不会,太容易了又丧失了训练价值。

最后,我在上课时的节奏把握也有问题,过于追求学生的阅读速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学生还没阅读完我就停止了,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用张校长的话说应转变高效阅读“又快又好”为“又好又快”。

我的经验和收获如下:

首先,面对情节精彩的《三国演义》,特别是新鲜的高效阅读,学生积极性很高,优秀的学生在劳累的快速的阅读中品尝到了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在精彩的.复杂的人物和语言的欣赏中初尝了名著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在日积月累的定时高效阅读中稳步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在文言版的《三国演义》品读中积累了自己的文言词汇量,提高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总之,提高了实验班级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高效阅读课题研究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个人的业务水平。由于高效阅读课题研究,让我又见到了分别十年的大学同学,是课题研究把我们从祖国的东西南北又聚到了一起,我感谢课题组;由于高效阅读课题研究,让我进一步熟练了课件制作的水平,让我从枯燥乏味的教书匠生活中重新呼吸了新鲜的人文的快乐的语文的空气,又让我看到了高中生特别是高中理科生增加阅读量和提高阅读速度的希望。总之,高效阅读课题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从自身检讨,找到了一条高效提高语文成绩的路子。

最后,成绩是主要的,今年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都有了稳步的提升,在平行班中成绩优秀。这也给我下一步坚持高效阅读实验提升了信心。

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 篇2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 篇3

【摘要】“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该课题记叙文部分学生通过初次写作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微经典阅读后进行片段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二次写作的情况进行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阅读提升写作”经验。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 “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针对学生第一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文体不清,不能提炼人物形象特点,不懂得运用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没有谋篇布局等,我们精心选择了《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王》《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等微经典,进行了批注式导读,学生通过精读,学习到了“以小见大”“在事件中凸显人物形象”“正侧面结合”“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等记人的常见手法,在获得阅读体验以后又依照《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指导进行了片段式训练,然后进行二次写作,得到了全面的写作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写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组课题预设目标——“微经典”阅读提高写作的目的初见成效。

批注式阅读教学阶段总结 篇4

梁玮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逐渐地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能够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现在我和自己班的学生一同总结出一些适用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自学的程序与内容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重意轻文”现象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案书写中的学习目标往往千篇一律,一般都是三大块:认学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直接指向内容的理解,也是导致教师课堂教学“重意轻文”的主要原因。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在指导学生批注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共同总结出了一些批注方法: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划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这些批注方法中,只有欣赏法指向了“文”,其余均指向“意”。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大多常用的也是前几种,所以在批注理解和汇报交流中,就对作者表达的意思,内心的情感着力过多,而对表达的方法、技巧却关注不够,出现“重意轻文”的现象。

2.关照整体不足

如果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圈养”,那么批注式阅读教学就相当于“放养”。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学生的着眼点会在一词一句一段上,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批注本来是在“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朱自清),但这里容易出现的这个“味儿”却仅是一草一叶的,缺乏整体的关照,便不深不浓。若教师再不加以引导,汇报交流中出现的就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极易导致理解上的肢离破碎。

丁培忠老师生前一直倡导,阅读一篇文章要经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我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深入细部不够

学生的自主批注是一种精读,要求潜心默想,沉入到字里行间去涵泳。正如清人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所云:“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泳,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阅读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境中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但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是边读边批注,对某处有所感悟就开始写,记录下的是初始粗糙的感受。大多是对句、段的总体、模糊的感受,尤其缺少对词语的批注。即便是对词语进行批注,也只是浅层次的,未经过多思考与深入理解的。如对“端详”一词,学生的批注有“看”、“认真地看”、“欣赏地看”,距离“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正确理解还存在着差距。要沉入文本,潜入到语言的深处与细部,就必须通过对词语蕴含的精细寓意的理解来达到。这也是批注式阅读教学需要加强的。

4.缺少质疑环节

缺少质疑,其实是阅读教学长期来的一个基本现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提问权,学生习惯了答疑。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尽管将“质疑法”作为一种批注方法总结出来,但在实践中,学生的质疑批注从量上和质上都不理想。这说明学生还不具备质疑的能力,而质疑又是通向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主要途径。

5.忽略个体差异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第一环节是基础,第二环节是保障,第三环节则是拓展。在这几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批注是第一位的,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有强有弱,直接导致批注质量的差异。交流中如果能力低的学生再不主动汇报,教师就无法发现批注的无效——为批注而批注,仅将文本内容换个说法写在空白处,未经思考,所谓批注只是一种简单的内容搬家;批注的无用——有的学生批得过于肤浅,进入一种模式,经常用简单的“太美了”“太好了”等毫无意义的感叹词来批;批注的错误——没有关照全文,错误地解读文本。如学生对介绍人种来历的传说故事这样批注:我终于知道了人种的来历。这里,就将传说当作了真事。对这些能力较低的同学如何在自读批注和交流环节予以关照,达到阅读批注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难点。

6.主导作用不力

主要体现在第二环节,即学生交流批注,教师顺学而导上。这几种现象可以说一直存在着:一是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肢离破碎;二是学生间就批注进行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已见,没有交叉深化。

阅读工程阶段性总结 篇5

白桦中心校课题组

2007.1

1一、课题研究价值:

课题中的“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本语言符号,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它不仅单指语文学科,也包括其它学科。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或者是默读,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去理解文本材料,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读的质量的能力。课题研究中读的能力是学生对各学科介入的前提,是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

二、课题进展情况:

由于目前实验还在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有限。主要有:

1、理论学习:为了保证实验尽量少走弯路,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共识: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的教学理论有机结合。为此,我们重点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又根据个人实际需要,开展教师自学活动。

2、调查和观察:为了掌握实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进行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读的习惯、阅读基础的问卷调查,发现:

一、读时,学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对已学过的阅读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运用;

三、学生课外读书的量太少。

3、研讨和实践:在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初步的探索:首先,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使学生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乐读。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读的内容,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于课余。从课前预习、课堂内外、评价激励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着重字词的落实,在读的过程中重圈点,利用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要求“不动手不读书”;

(2)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①课内教给读书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法,特别是语言激励学生读的兴趣,层层设问引导,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逐步养成带问题读书、思考读书的好习惯。

②注重引导在学生课外读,如:引导低年级学生认读街道上的标语、广告及电视字幕等;学校或班级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经常组织朗读比赛;建立班级图书角;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及已有的阅读基础为学生设立所读书目等,人人都有读的机会,人人都能根据自身水平科学地提高读的能力。

③读的深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主体尝试读——讨论交

流读——启发点拨读——归纳总结读——应用深化读——总结读法学会读。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学生以激励,并与家长联系让其给予鼓励,学生在赞许与自信中学会读。

(3)组织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促进课题研究的进程。

4、参与情况:所有课题组的教师全员参与,主动性很高,既能全面合作,又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指导方法。

三、课题研究初步解决的问题:

1、实验前诊断:掌握了实验前有关学生读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日后对实验进行有效监控提供了基本的参数;

2、初步具有读的兴趣:学生逐步从“让他读”向“他要读、乐读”转变;

3、学生初步会读:学生初步具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初步掌握了认读、朗读、默读的方法,理解能力稍有提高。

四、取得的成绩:

(1)学生读的兴趣得到一定的提高:能够对课内、外读物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阅读;

(2)读的速度逐渐加快:多数学生能正确、有速度的读文本;

(3)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不少学生由以前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转向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大致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基础上,分析,解决文本中的问题;

(4)阅读面的增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视野的扩大,开始初步懂得:读就是认知的过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好各学科所必备的能力;

(5)教师们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育个案记录下来,有多篇相关论文、案例及反思在省、地、区级获奖。

五、遇到的困难:

我们的实验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还遇到很多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如:

(1)虽然实验开展以来,不少学生读的习惯和方法已有不少的改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素质不同,学生的读的现状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我们感到,对于少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

(2)由于我校地处偏远、科研资金投入有限,上级教研理论指导过少,理论指导书籍严重不足,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少,课题研究工作容易限于本校之中,研究速度难于提高;

(3)教师的理论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4)要使实验健康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而目前现行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还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落实后,根据已取得的经验和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经过分析总结,对下一步的工作构想和安排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思路。现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阐述如下:

1、在后一段时间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作为探索的重点,逐渐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不动笔不动脑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从宏观上调解好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读书的关系、时间分配、精力分配。以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建立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蓓蕾读书工程阶段总结 篇6

代庄中心小学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蓓蕾读书工程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普及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将今年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硬件基础建设:

图书室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阵地。学校想方设法校增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图书配备和读书设施改善,加强读书条件建设。从2008年起,学校在青岛某企业家杨先生和深圳天图集团的捐助下,学校图书数量进一步丰富,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12000 册,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完善机构建设,保证读书活动顺利开展。

开展读书活动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将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终身影响。建立机制,形成制度,对读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和向纵深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有关读书活动的情况,制订读书活动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落实,及时反馈进展情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全校师生达成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做的事” 的共识。

2.建立教师、家长指导队伍。

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常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课外读物,家长做监督和指导,学校还组织那些博览群书的学生家长介绍引导孩子读书的经验,带动其他家长引起重视,指导自己的孩子读书。

3.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员。

学校各班级数都建立了图书角,为方便学生校内阅读图书,学校图书按每生一至二册存放在图书角,同时动员部分学生将家中闲置图书存放在图书角,增加了图书量。各个班级都评选出了图书管理员,专人管理教室内的图书阅览工作。

4.健全红领巾广播站

每天中午11:30,校园广报站便传出配乐朗诵的《千字文》、《三字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读书氛围。

三、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读书热情。1.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

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报刊进行科学分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借书制度、阅览制度,为学生读书创造良好条件。

2.安排课外阅读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每周每班安排课外阅读课,由语文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并及时引导学生写下所思所想,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在诵读的氛围中成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3.建设校园读书文化氛围。

学校的教室内,走廊旁,随处可见有关读书的格言和标语。这些镶嵌入墙的名言警句,使得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的理念深入人心。各个班级开辟富有特色、富有童趣的读书心得交流栏。

4.家校联系,亲子共读,构建书香家庭

学校不应仅仅是学生成长、教师成长的乐园,更应成为父母培训的基地、成长的摇篮、学习的乐园。我们鼓励父母一起参与到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中来,定期、定量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共读书目,让家长加入我们的读书活动,告知家长亲子共读的重要性以及指导进行亲子共读过程中一些必要的方法。另外,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家庭,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购书,到图书馆借书,拓宽各种读书渠道。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此活动的开展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了使有限的图书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行资源共享。各班级定期在班级内进行图书交流。也可与同年级的班级进行交换。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1.开设阅览指导课

为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要求各班开设阅读指导课。通过看、想、说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应该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品味书中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体验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

2.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课题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讨读书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喜欢读书,有效读书。通过阅读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精神得到愉悦。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活动

为推动中小学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会汇报会等,使学生在各类评比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交流学习经验,展示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的欲望和动力。

阅读在小学阶段的效应 篇7

关键词:小学阶段,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在现今的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课内阅读, 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 在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阅读是教学的营养剂

在课堂教学中, 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 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 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 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发展了, 同时对课堂的内容也消化吸收了。

二、阅读是教学的催化剂

课外阅读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学习难点的消化解决。难点是认知学习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正是在不断克服学习难点的过程中, 知识获得长进, 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知识, 不断被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所顺应或同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原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况, 这样就会缩小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与解决问题客观需要智力水平之间的差距,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三、阅读能锻炼思维, 发展智力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通过阅读、写作和计算三种基本训练反映出来的。阅读训练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 并不亚于数学课的计算训练。因此, 持续不断的课外阅读, 对锻炼思维和发展智力, 无疑会起着巨大作用。

四、阅读能陶治情操

培养小学阶段英语阅读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兴趣

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在于老师的不断指导和培养,而不是先天就有的,这需要老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选的阅读材料要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生动、有趣、吸引人,由易到难,生词量适中,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为了让他们都能够完成阅读任务,老师还可以根据同学们自己的经历,编写一些小故事,提前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然后告诉他们说第二天要展示他们阅读的内容,回答所设问题,并且还要选出前几名奖小红花。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激情,又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设置了竞争机制,还有针对阅读内容的简单考核;每周一总结,对表现好的予以奖励,中间的予以鼓励,对成绩靠后的同学只要有进步就大奖加鼓励,这样的阅读活动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会踊跃参加,久而久之,阅读兴趣越来越浓,阅读习惯也逐渐养成。

二、授之以渔,传授正确阅读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阅读材料,可以控制阅读内容和难度,但在同学们有了阅读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老师就不能控制内容和难度了。此时正是老师对他们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最佳时机。下面是小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应该掌握的几种方法:

1.不停顿。在阅读时,尽量一次性读完整篇,不要中途停顿,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对学生专心程度的培养。

2.默读。阅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他们背诵所读内容,所以,不要用手或笔指着单词逐词逐句地读,那样会降低阅读速度,又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和把握。

3.不查生词。因为这种阅读不是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某个单词的准确用法,而是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试想一下,我们在看中文小说时,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认识?不认识的字是否耽误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大意即可。比如:“Tom and his mother are walking in King’s Road.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street and it is very noisy and crowded.”文中单词“noisy and crowded”学生没有学过,但可以根据文中“Road”和“many people”猜出这两个单词分别是“喧闹”和 “拥挤”的意思。

4.抓重要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必须学会掌握what,where,why,when,who,how等这些词,然后根据这些词寻找相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方法等信息,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准确掌握作者意图。

5.注意一词多义。不要墨守成规,仅仅记住所学单词的某一个意思,要学会在文章中理解词汇的准确意思。例如,词组look out,本意是“向外看”,但在下文中 …When Jone saw the car coming to Jack, she cried: “LOOK OUT! The car is coming.”…如果当作“向外看”显然是不合适的,根据上下文,该词组应该是 “当心”之意。老师应该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并且多加引导,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习惯从上下文中理解了。

三、开展多样化英语活动,促进广泛阅读

上一篇:21灰椋鸟教案下一篇: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