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案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两方面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艺术氛围、意境等心理因素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室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室内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强构筑物、景观的物理性能,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果,提高室内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
三、构成的含义
所谓构成是指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四、什么是平面构成?
具象
抽象
平面设计通过透视错视等原理营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五、学习习近平构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构成能力,丰富造型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平构作为设计的的基础训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它是摒弃功能、材料、造价等关系,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能力的训练,特别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一条必经的途径。重点在于开发思维技巧,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借助摄影、电脑处理等方式来提高,而设计的超群创意则只能通过设计师构思的奇巧和视觉美感的独特来完成。
六、设计中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均衡
1、对称: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对称形式
2、均衡
均衡
(二)、对比与调和
1、对比
2、调和
装修风格上
古朴的 简约现代的
色彩运用上
冷色调 明快色调
(三)、节奏与韵律
1、节奏
2、韵律
重复
渐变
(四)、变化与统一
七、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概念元素:意念中所能感受到的点、线、面。
面
线点
视觉元素:概念元素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关系元素:视觉元素的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六、概念元素 1.点
点的线化
点的面化
点的作用
A、汇聚视线、形成视觉中心
B、对平面效果的点缀性
2、线 线的性质
A、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稳定、有力度。
B、曲线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运动的感觉。
线的作用 A、线的面化
B、线的错视可以营造空间效果和视觉上的变化;
C、线可以打破大面积的面带来的沉闷感和单调感;
3、面
面的分类
积极的面 消极的面
面的作用
A、面的群化可以使画面产生层次感;
B、消极的面能表现出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
C、面的体化可以使物象有体积感。
八、形的八关系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6减缺: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8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八、平面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欣赏)
八、作业:
作业名称:我眼中的“点线面”
作业内容:作一张18cm*18cm的点线面综合构成 作业要求:
1、收集自己喜欢的图片资料(具体形象的);
2、将图片资料以点线面的综合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3、画面要有节奏和空间感,符合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在工业产品设计中, 每一件产品都包含了抽象的点、线、面的概念。点是空间中相对细小的视觉形象, 没有固定形态和形状, 只有位置, 没有面积, 在相对的情况下, 有点的感觉的事物或形态越微小越有点的感觉。点的重要功能是表明位置、进行聚焦。点可以进行大小、位置、方向、黑白变化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点在产品设计中体现很多。有具实用功能的点, 也有装饰功能的点。例如产品按钮设计即是一个功能点的形式美设计。不同形状的点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物和自己经历过的某些事物的多种联想, 具有不同形状点的按钮, 也往往成为产品的视觉中心。例如手机的按键会根据手机的外形进行形态设计和形式美的排列。在产品设计中, 许多产品本身就是线的构成, 最著名的就是1899年的设计“回形针”。运用线的弯曲设计成一个可以夹别纸张的设计。还有Y a m a h a Product Design Laboratory运用轮廓线设计的SLG-100N电子吉他。以及Tools Design, Kopenhagen设计的Eva Solo光盘支架, 运用面于面的转折获得凹凸结构, 达到虚的线的设计, 使线重复排列产生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感。
面有长度、宽度, 无厚度, 是体的表面, 它受线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两大类:一是实面, 一是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 通过线条的分割呈现出美的形式感觉。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 由点、线密集机动形成。许多产品中, 点、线、面三者纵横贯穿, 互相融合。例如P h o e n i x Product Design, Stuttgart设计的Oyster Shower。点构成了一条条发射状的虚线, 又有发射状的虚线排成圆形的虚面。由此可见, 产品设计离不开点、线、面的构成, 设计基础教学需要紧密结合产品设计。
2 课程单元设计
以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为案例, 在平面构成课中体现产品设计思想, 解决产品的平面形式美的问题。课程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八种形式美, 并运用形式美进行产品设计。
2.1 重点难点分析与解决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形式美构成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平面构成的方法设计绘制具有形式美感的图形。传统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较为枯燥, 学生在制作完成后, 较难运用与实际, 学习周期长, 学习的兴趣不高。本单元从产品设计中寻找合适的对象进行设计运用, 直接将产品的某个面分解出来作为点线面设计的载体。由此激发学生兴趣, 解决了如何将平面构成知识运用到产品设计这个教学难点。
2.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12学时, 课题为:“对手表表面的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2.2.1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完成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讲解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对比、分割形式构成法。重复, 指同一形态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在运用时应保持形状、色彩 (黑白) 、肌理的相同。其基本构成形式有简单重复构成、多元重复构成。视觉效果使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和谐富于节奏感。重复中有骨骼不变, 基本形不变的重复也称绝对重复, 骨骼不变基本型的色彩变化或者方向有规律的变化的重复称为相对重复, 后者较前者变化多样。重复构成设计容易呆板而单调, 因此要变化。变化因素包括:基本形的黑白、方向、大小 (削减) ;骨骼的有规律变化。近似构成指基本形的形态的接近或相似。求大同存小异, 取得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近似与联想有关, 从品种、意义、功能、同谱、同族、同类等方面取其相似又不相同的某种因素, 这种方法可塑性较大。在设计中基本形的大小是要优先考虑的, 如果基本形面积过大, 形状又变化时, 就成为对比构成了。对比构成是形象与形象之间, 形象本身的各部分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比构成不凭借任何形式的骨骼, 而是靠视觉给予的对比准则。分割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进行切割或划分的构成形式。其中黄金分割最重要。
2.2.2 第二部分手表产品欣赏
完成时间2课时。分别举例各系列手表产品的风格特征, 进行图片欣赏。
2.2.3 第三部分为课题操作
完成时间6课时。过程:布置课题, 收集资料, 学生设计制作, 教师指导。课题内容和要求:学生每人完成手表表面的设计四款。要求具有视觉形式美感。尺寸10cm×10cm, 铅画纸黑白稿。
2.3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
2.4 习作展示
见图1。
3 小结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将专业的内涵结合到基础课程, 不仅减少了学生学习传统构成基础课的时间, 更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产品设计是创造功能合理、造型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在高科技飞速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 当下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更加注重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因此,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更应该迎合创新改革的趋势, 将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强, 朱黎明.形式设计——平面色彩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8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是从点、线、面、体开始的,学习的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学了,也只知道上的是平面设计基础课,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学过的内容。学生作业也大同小异,很难挑出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认识上不重视平面构成,而产生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不急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扩展想象空间的思考。
一、观察生活,寻找灵感
让学生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校园,感受自然界中的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拍照等,让这些基础较弱的中职生能联系生活,避免因过多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
例如,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让学生理解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夜晚桥上的灯光个体视为点,点的不断连续为线,还有桥体真正的线,桥面视为面,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大小不同的点,但相对大海这个大的面而言,跨海大桥概括为线。学生可以通过实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巧用兴趣,启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在一次教学近似构成的设计中,一个女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她设计了一组小猫的动作,很可爱,也可以看出她绘画的基本功,她画出了小猫46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画得很生动。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惊讶平时不善言辞的她能画得那么好,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该女生也比较有成就感,以后再学习构成时也更加主动、积极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找来大量的图片及作品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渐变构成中,老师展示一组图片:一个苹果由完整渐变为大半个、最后只剩下果核。学生思维很快,联想到一条完好的鱼,渐变为一条鱼骨头。这样就在单向渐变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视手绘,发挥想象
学习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越来越普及,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比较多。但是,设计家好的设计思想最初是从手绘中表达的,之后再运用电脑进行处理,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以手绘为主,而且要求手绘工整、细致、干净。但只注重手绘能力是不够的,手绘是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后期如何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想象力。在训练中,教师对一个规律要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一个独立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评价作品,提升理论
班级里的学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作品评价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别人来了解这幅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创意、色彩、绘画的基本功、认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指出画的优点和缺点、值得学习与改进的方面。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信心,也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面构成可以在二维空间,利用黑白关系表现设计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平面构成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设计的来源、设计需要那些方面的技能,开始思考联想与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
续
页
第一讲:平面构成基本概念及内容: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
平面构成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造型、创意的基础,是所有学习、研究、参与 设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
其中包括
1、艺术构成与VI VI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它最直观、具体、最富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经常运用 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复、对比、近似、变异
2、艺术构成与招贴
招贴设计追求画面视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引 起受众视觉及心理兴趣,以便 信息的传递。经常运用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变异、渐变、矛盾空间等。
3、艺术构成与服装
但凡服装设计大师,其作品对点、线、面的运用都十分考究。服装的裁剪、装 饰纹样的选用以及款式的取舍都会运用到艺术构成。
4、艺术构成与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也融入了平面构成的法则与抽象因素。
5、艺术构成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首先是在平面上完成的,与建筑设计群中的窗子、路、回廊、草坪、灯饰等就会形成点线面的对比。
6、艺术构成与摄影
摄影的成败在于构图的层次,而这正是平面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摄影是做减 法,用最少的点线面传达最为丰富的视觉的内涵。这就需要作者有相当的平面 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
因此,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是引导学生建立 理性思维的基础。
教
案
续
页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平面构成的概念:
一、平面构成的由来:
■ 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1919年~1933年德国创立了第一所现代设计 学校——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即著名的包豪斯。其办学的宗旨是:寻求艺术与 技术的新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学思想 以及教育体系开始在我国落户。现在,构成艺术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 的主干构成。当时大量启用一批年轻、有激进思想的画家雕塑家任教,他们放 弃了一贯追求作品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
二、概念
所谓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所谓构成: 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象 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 图形。
平面构成: 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 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 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 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
教
案
续
页
1、以知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通过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 解、组合、变化,反映物体运动规律性。
2、高度强调理性活动,是自觉、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运用数学逻辑、视觉反 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
课后:
思考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内容,简述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教
案
续
页
第二讲:平面构成设计的材料工具与设计步骤:
四、使用工具和材料 草图阶段:
HB铅笔,直尺,三角板,曲线板,圆规,软橡皮。
绘制正稿阶段:
鸭嘴笔、针管笔、黑色墨水或墨汁、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纸张(白卡纸、黑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工具的使用方法: 1 针管笔 2 格尺:
作用:打边框,并配合其它工具使用,要把格尺翻过来用,以免墨汁透到格尺 下面,弄脏画面。纸张:白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黑色墨水或墨汁 鸭嘴笔:用毛笔沾墨水,在鸭嘴笔尖部分存留一部分,把嘴尖微微拧开一小空 隙,在纸上划动就出现墨笔黑线,可以直接画圆,也可用格尺辅助画直线(鸭 嘴笔在平面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 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 中白云:用来涂墨
花枝俏、小叶筋用来勾细小边缘的
教
案
续
页 刻刀:用来裁纸、纸板(配合格尺用)还可以轻轻修补画面不足的地方。以上是对平面构成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具体的方法还得在 绘图中应用,寻找经验。
五.平面构成的设计步骤:
(一)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1.构思:先了解设计内容及要求,然后从基本形开始考虑。
2.起稿:按照构思,先用铅笔在规定尺寸里画出大体框架,并不断调整比
例结构,直至满意。落笔不宜太重,以便修改。
3.画墨稿:用针管笔、直尺勾出图形的骨架,需要处大面积涂黑。绘画时
要仔细,墨色要浓淡适中。完成晾干后,可用橡皮把多余的铅笔
线条擦掉。
4.修整:将各别上色前后有效果差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以求
画面均匀美观,完整统一。
(二)利用电脑进行绘制
教
案
续
页
第三讲: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基本形与骨骼)平面构成形的内容:
平面构成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基本形、骨骼和肌理等。
一、基本形
1、基本形的概念
用点、线、面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位形象
2、基本形的分类
1、次基本形:如果一个基本形是由几个更小的基本形态组成,那就称这最小的形态为次基本形。
2、基本形:可以选任何一个形象做基本形,因为这个形就是最基本的。
二、骨格
①、骨格:就是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
②、重复骨格:用相同的骨格,进行排列的方法。
③、骨格线:形象基本单位的重复排列可以形成骨格线。一般采用正方形,它便 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也可用长方形、斜向、水平错位或波形 曲线等格式。
④、骨格的分类
(1)规律性与非规律性:
A规律性:具有严谨的、数字关系的骨格线。基本形可以按照骨格线进行有规 律、有秩序的排列。主要包括: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
B非规律性 :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形或其他形按照较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
主要包括:特异骨格、对比骨格、密集骨格、打散骨格等。
教
案
续
页
(2)有作用性与无作用性
作用性:基本形作用在骨格线内的框架内。
把每个单元基本形控制在骨格线内、它即可分割空间、又可影响基本形的形状,但基本形可在单元骨格内改变方向、位置、正负、肌理,超出骨格线的部分 被切割掉。
无作用性:基本形在骨格线的焦点上。
是纯粹概念上的骨格,它不出现在画面中,不影响基本形的形象,也不会分割 空间,但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
三、肌理
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结构,这些表面的特殊效果在构成设计中极为重要,是 不可忽略的构成表现手段。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
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
主要是指单形与复形,正形与复形,独立形与连续形等。
一、单形与复形
1、单形。主要是指一个形象,一般理解为视觉效果单一的形象。基本构成 方式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形体,以一个形象为单位,然后再把每一 个单位要素再构成,从而产生出新的形象。
两个或更多的单形在相遇时,可产生不同的关系,其中包括:
分离、接触、重叠、透叠、联合
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的组合关系。1分离: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教
案
续
页
4透叠:形与形有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较大的新形
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被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相互交叠,交叠的部分产生一个新形 8重合: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2、复形
复形是指两个以上形构成的较为复杂的视觉形象。复形相对单形显得更加 丰富、完整,因此它作为独立形象出现。例如符号、标志等,都可以是复形的形 象。
二、正形与负形
正形与负形是形象在平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黑白关系,即“图”、“底”关系进行的图底造型转换。
三、独立形与连续形
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教
案
续
页
第四讲:本周设计作业随堂绘画练习。
作业内容: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
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设计作业的绘制。
引导学生修改设计稿,帮助增加画面层次感,完善设计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五讲:几何形的基本画法
借助直尺、圆规,通过几何学的比例规律,学习以下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画法: 1.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画法; 2.正五边形的画法; 3.五角星的画法; 4.六边形的画法; 5.旋转弧线的画法; 6.渐伸漩涡线的画法; 7.S形的画法;
作业布置:
按照所教授内容,依次完成每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A4纸绘制)。
教
案
续
页
第六讲:作业实操练习。
课堂作业: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基本形绘制的作业。
相对较难理解绘画的是五边形的几何图形绘制,再次演示教学,巩固
记忆,辅助更好的完成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七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与分割:
■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找变化。
变化是指将两个以上不同事物放置在一起,所体现的差别和对比。
统一是和谐,是指不同的或类似的形态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或具有一致 趋势的感觉,是指在差异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达到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
■对称与均衡
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利用杠杆原理,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它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互相 牵制达到平衡。
对称是以静感为主导的平衡,指以对称轴线为表现,中心线左右或上下的形态 呈现出同形、同量的,完全对应重合的对称形式。
均衡则是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保持以心理感受为依据的知觉平衡。经验和提示:
1.均衡比对称更容易实现,毕竟画面中完全对称的形态是不多的。2.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
3.实际的构成和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人们对一切事物识别的主要方法。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变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
运用其变化规律,能丰富设计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是过强的对比会给画
教
案
续
页
面带来混乱,这就势必要采取某种调和的手法使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使其协调。如在色彩构成中,当一个画面形态、色彩变化太多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色调进 行调和。对比的形式:
①形态:大小、曲直、方圆、薄厚 ②色彩:明暗、鲜灰、浓淡 ③质感:干湿、滑涩、老嫩 ④空间:远近、疏密、虚实
调和: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
对比和调和的关系: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最直接的体现。统一的环境一旦变 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处理画面的方法:
①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②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 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动感。节奏与韵律借用的是音乐中的概念。
节奏指各因素持续的、有秩序的、重复的律动形式。
韵律一般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产生于按一定规律而变化的节奏之中,也 是自然界处处可见的现象。如水中的涟漪,天边的流云,摆动的柳枝,起伏的 沙丘,层叠的梯田等,都呈现不同的韵律美感。对应于构成设计中,韵律指各 视觉元素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和谐的组合,表现的象诗歌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 调和趋势。
教
案
续
页
节奏与韵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奏决定着韵律的情调和趋势,韵律是节奏 的丰富和发展。在特定的情调和趋势中,节奏与韵律相统一,才能在整体中形 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作业布置: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教
案
续
页
第八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绘画实操练习
练习作业: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分析三个设计作业的画面要求跟区别,调整部分设计的画面构图,完善设计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点的概念
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从造型意义上说,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点、线、面的关系是在比较中界定的,只有 相对意义。
点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产生稳定与不稳定感;近距离排列点,由于张力产生线 与聚的感觉;由大到小渐变排列的点,产生运动与空间感。
2、点的性质和作用 ①点是力的中心:
②点具有紧张性(张力作用): 一点膨胀,两点连线,三点成面。
大点易显现,点集中呈虚线,点密集成实线,点过大有面的效果。
3、点的错觉
错觉:是指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的现象。①、黑白产生的大小错觉 ②、陪衬产生的大小错觉 ③距夹角远近产生的大小错觉 ④边框产生的大小错觉
⒋点在应用中多变的特征
①.不同的点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常用一些词语表达这些感受,比如大小、教
案
续
页
虚实等。
②.点的视觉强度并不和面积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会弱化点的感受。③.点通常是在比较的环境中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④.单个点会吸引并停留视线,产生强调作用;多个点会使视点往返跳跃,分散其力量。⑤.点的位置很重要,画面中心的点比较稳定,边缘的点有逃逸的倾向。⑥.很多的点间距很近,连续排列就给人线的感受,这就是点的线化和面化。
二.线 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线是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 移动的轨迹。从造型的意义上说,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2.线的性质和种类
直线——平行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等。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等。
①、直线:点移动方向保持一定时。表示静,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1)、按常规分;
A、粗直线:力感强,钝重和粗笨的感觉。
B、细直线:秀气、锐敏和神经质的感觉。
C、锯状直线:焦虑、不安定的感觉。2)、按画法分:
A、尺量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带有机械式感情性格,冷淡而坚强的感觉。
B、徒手直线:带有一种人情味的感觉。
②、曲线:点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时。表示动,是女性的象征,具有自由活泼、浪漫的性格。
1)、几何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变换。
教
案
续
页
表示动感,是女性的象征,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给人以柔软,幽雅的情调具有直线和曲线的双重性格。
2)、自由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常变换构成自由曲线。
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感、具有自然的伸展、圆润及弹性的性格。
3)、按方向分:
A、垂直线: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的感觉。B、水平线: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C、斜线:飞跃、向上、冲力的感觉。
D、粗的、长的、实的有前进感;细的、短的、虚的则有后退感。
3.线的错觉
①、等长线箭头连接角度不同产生的长短错觉:
②、等长线垂直方向与水平直线产生的长短错觉:
③等长线陪衬环境变化产生的长短错觉:
④一条斜线被等长两条平行线切开产生的错觉:
⑤、条平行直线,受发射线角度的影响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⑥、曲线与直线并置时直线会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4.线的构成形式
教
案
续
页
相同直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组合构成、自由曲线组合、发射线螺旋线的组合构成等等。
(1)相同直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排列均匀、方向性虽弱但整体性强的效果。(2)相同直线的非等间隔:在虚面的基础上产生律动与空间感。
(3)曲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无休止的流动感,也像严谨中的律动与节奏。
(4)曲线的非等间隔构成:一种秩序中求变化的组合,给人的视线带来极强的引导力(5)自由曲线的交叉组合:极富变化的组合形式,性格充满多变性与复杂性。(6)自由曲线的平行组合:对立线性组合,产生相互弥补与连接,出现新形体 倾向。
(7)发射线的组合:具有方向明确,视点集中的特点,表现出复杂的视觉效果。(8)螺旋线的组合:规整螺旋线秩序感、逻辑性极强;自由螺旋线机灵、生动。
5.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面 1.面的概念
教
案
续
页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从造型的意义上说,面具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
2、形的分类和性格:
①、直线形:直线或斜线按水平或倾斜移动产生的形象。
②、曲线形:直线或斜线按圆周或波状移动产生的形象。③、自由曲线形:徒手绘制的自由形态。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图形,而是偶然形成的形象。
3、面的错觉
①、大小的错觉: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陪衬,产生的错觉
②、位置的错觉: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产生的错觉。
③、形状的错觉: 圆角四边形与弯曲边的四边形,产生的错觉。
④、方向的错觉:
等距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产生的错觉。
两个同等大的长方形,在横向和竖向上等分三次产生的错觉。4.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
案
续
页
①.面的明暗和色彩对比 ②.面的虚实对比 ③.面的大小对比 ④.有机面和几何面对比
四、点、线、面的构成
1、点的平衡构成:通过点的大小、疏密、位置、重心等关系来调整。
2、线的平衡构成:通过线的长度,宽度以及它在画面中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来
完成的。
3、图与地
任何“形”都由图与地两部分所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 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其周围的空虚处叫地。
2、图与地的特点:
①、图:紧张密度高,前进的感觉并有使形突出来的性质。
②、地:则有使形显现出来的作用。
3、形成图的条件: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较之在侧位或斜位置 的形易于成为图。
②、被封闭的图形较周围开放的图形,易显现出来。③、小的形态,较之过大的形态,成为图的条件更为有利。④、在一定领域中,异质性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类似性 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头脑中容易成像,故易成图。
教
案
续
页
第十讲:平面构成中“点”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点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点”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一讲:平面构成中“线”的特点及表现(实操)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线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线”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二讲:平面构成中“面”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面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面”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分析点线面三张作业的画面效果,公开点评学生设计作业,重述点 线面构成的设计意义及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三讲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一、几何形
就是知觉中的形状,就是直接能感受到实际存在于空间的形。包括圆形---回转运动而固定的形态
方形---正直、稳重的视觉效果
三角形---具有空间挑战的动态个性,底边水平向下时有安全感,一角 向下时则产生不安全感。
二、几何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几何形的造型特点,完成几何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由于作业要求及作业量的考虑,该作业以手绘草稿上交)
教
案
续
页
第十四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一、自然形
包括动物、植物、山川——大自然的一切形态 “师法自然”是设计创作的 真谛。给人以真实、熟悉、亲切之感。
二、人工形
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形态。包括建筑、服装、产品、广告——潜心探讨 人工形态的外部特征:形状、色彩、材质等因素,也称第二自然,也是构成设 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教
案
续
页
第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偶然形
一、偶然形
即偶然形成的形状。
偶然形制作的特殊技法: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 接触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二、简介肌理的画面效果在平面构成中的设计意义。
三、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教
案
续
页
第十六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1.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2.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二、授课重点
帮助学生采集素材材料,学习运用材料美化构成画面。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重复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复构成形式
1、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
如:树叶、花瓣、鱼鳞、玉米。高楼大厦、桌椅板凳等。
重复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基本形规律性的反复,给予画面极强的 秩序感和规律感,加强了图像的描绘力度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也会产生呆板乏 味的机械感,那么就要求我们在重复中寻求变化,如:色彩、方向、肌理等表 现手法。
2、重复构成遵循的骨骼形式:
特异骨格:其骨格单元绝大多数是有规律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
密集骨格:较自由的非规律性骨格。由于变化较多,产生的形象有较强的随意性。打散骨格:构成元素按骨格线所在位置、形状、方向较自由的排列
3、重复的分类:
包括基本形重复、大小重复、肌理重复、方向重复等。a、基本形的重复排列:
b、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c、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变换位置,有的作品并结合加以正负
交替变换。
d、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 e、重复基本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 f、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 g、基本形的局部群化排列: h、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
教
案
续
页
i、自由排列构成:
4、重复的情感特征
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高楼上一个个的窗子,地面上的砌砖,布 上的图案等等都有基本形的重复,它是一种规律性最强的设计手法,有安定、整齐和机械的美感。
5、重复在设计中的应用
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 奏感,使画面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重复”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十八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
二、近似构成形式
1、近似的概念
几个基本形的构成元素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形,称近似基本形。近似 构成是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的构成。
取得近似的要点:“求大同存小异”,达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2、近似的条件
1)、近似的程度不能过大,如果近似程度过大,就产生重复之感;
2)、近似的程度太小会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
3)、近似的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3、近似的形式 1)、形状的近似
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样。①、两个相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②、两个不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③、同一基本形在空间中旋转方向,得到近似的形状。
④、还有利用变形的手法,把基本形伸张或压缩以取得近似的基本形。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或将基本形分布在设计的骨格框架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出现在单位骨格里。
教
案
续
页
4、近似的情感特征
1)、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2)、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趣味,耐人寻味。
作业布置:
运用“近似”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十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
三、渐变构成形式
1、渐变的概念:
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 的,调和的秩序。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地、渐次循序地变化,弥补了重复构成 的单一性,使重复中显得变化、生动。
2、渐变的类形
1)、基本形的渐变——基本形形状、大小、位置、方向、明暗逐渐变化。A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 缺,也可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B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C位置的渐变——基本形在由作用的骨格中,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动。
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 架的部分会被切除掉。
D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 空间感。
教
案
续
页
E间隔的渐变——基本形与基本形间的距离渐次地变疏变密。
F骨格的渐变——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
3、渐变的基本形和骨格的关系(1)将渐变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格中。(2)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3)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三、渐变的情感特征
1、易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
2、能引人入胜,可以利用渐变的特征,引导人的思绪渐渐进入设计的意图之中。
3、渐变能够形成空间感,以及空间幻想性的心理。
4、渐变能够形成运动感,变化丰富。
四、渐变的注意事项
1、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渐变;
2、基本形在进行渐变过程中的始与终的形状;
3、渐变的节奏规律性和渐变的次数;
4、渐变后部分形体与整体的效果是否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渐变”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重复、近似、渐变”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重复、近似、渐变”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一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
四、对比构成形式
对比就是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 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 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
对比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它不受骨骼线的约束,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 小、疏密、虚实肌理等对比因素得以实现。
可分为方向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数量对比、空间对比。
作业布置:
运用“对比”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二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五、发射构成形式
1、发射的概念
发射构成,是基本形围绕骨格的中心点,向外散发或向内集中的构成形 式。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和特殊的渐变。
2、发射构成的必备条件
1)、首先要有发射点,发射的骨骼线都集中在此点上,发射点有的可
见,有的不可见。
2)、其次发射线具有方向。
3、发射构成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1)、离心式发射:即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外发射。
2)、向心式发射:从四周向中心归拢发射点在画面外。
3)、同心式发射: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扩散。
4)、移心式发射:发射中心有秩序、渐次移动位置。
5)、多心式发射: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发射集团。
4、发射的情感特征
1)、离心式发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有良好的 视觉效果。
2)、移心式的陀螺旋转痕迹,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形成曲面的效果。
3)、同心式和向心式,都有强烈的视觉集中感,对人心理的空间具有占据
感的威慑力。
教
案
续
页
4)、多心式的焰火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
作业布置:
运用“发射”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三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
六、特异构成形式
1、特异的概念
是一种破坏旧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数基本形中所出现的特殊 状态,是使个性与共性形式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之一。
2、特异的作用
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 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3、特异的形式
1)、位置的特异
2)、形象的特异
3)、方向的特异
4)、大小的特异
5)、色彩的特异
6)、肌理的特异
7)、特异骨格
在规律性骨格中,部分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发生了变异。
教
案
续
页
4、特异在情感特征
1)、特异构成中的变化部分会成为视觉的中心焦点,视觉传达上经常用这种方法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2)、特异的方式多种多样,为创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间。在寻常的视觉中,假如 一些荒诞的、反常规的元素出现,势必带来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达到四两拨千 斤的功效。
3)、构图上的整齐和统一,加上局部的变化,画面既可以控制稳妥,也不会沉 闷单调。
作业布置:
运用“特异”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四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对比、发射、特异”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发射、特异”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空间
七、空间构成形式
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
自然形象存在于实际空间中,是实际的立体形象。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编排、不同的光线,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表现是立体的,是最直接的三 次元空间。当形象表现为平面时则是二次元空间。
2、空间形成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
2)、利用重叠表现空间感
3)、利用倾斜变化表现空间感 4)、利用弯曲变化表现空间感 5)、利用投影效果来表现立体感 6)、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7)、面的连接表现空间感
3、空间的形式
形象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也能得到立体感、运动感、韵律感、透明感等等 视觉空间效果。平面的空间关系可以形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矛盾空间、幻想空间。重点在于是用平面来显示凹凸的空间幻觉。
1)、平面空间
教
案
续
页
2)、立体的空间
3)、矛盾的空间
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 在的空间形式。
在平面构成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来,有意制造出矛盾空间,这是因为这种空 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增加观者的 兴趣,引人遐想。
4、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1)、公用面:指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 构成视觉上既是俯视又是仰视的空间结构。
2)、矛盾连接: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空间中产生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使矛 盾形体连接起来 3)、幻想的空间
5、空间的情感特征
空间变化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平面、静止的空间,让人感觉安静、平和;运动、转换的空间,让人感到旋律与变化;而那些理念的空间则让人感 到理性的严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会产生虚幻的浪漫与离奇,生成„种超脱 上升的感觉。矛盾的空间与正负形也可以形成强烈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
运用“空间”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六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分割
八、密集构成形式
1、密集的概念
多个基本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收拢。
2、密集的特点
密集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3、密集的形式
1)、点的密集
2)、线的密集
3)、面的密集
4)、自由的密集
4、密集的情感特征
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 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 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并有节奏感。
九、分割构成形式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作业布置:
运用“密集 分割”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肌理
十、肌理构成形式
1、肌理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同,所表现出物质表面的不同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肌理构成,就是将不同物质表面的肌理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构成设计。肌理 构成是一种技法构成,注重制作手段,随意性很大,注重变化、注重美感。
2、肌理的种类 1)、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后有凹凸、粗细感的肌理。如有光滑、细腻的;有类玻璃、金属的; 而岩石、木头的肌理会给人感觉粗糙等。
(a)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物质纹理,如:泥、木、石等 未经加工形成的肌理。
(b)人工肌理。是经人工再造的物质纹理形态。如水泥地面、胶合板、大理石、不锈钢制品、纺织品等。
2)、视觉肌理
具有一定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的表现内容,它是用来装饰使设计效果更 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的
教
案
续
页
肌理。人工创作的方法多种多样。
3、制作肌理的常用方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接触 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4、肌理和材料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在的构成和设计中,材料的综合处理给创意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 间,因此必须长期保持对材料的敏感,寻找新的材料的表现力。
2).对材料肌理和质感的探求可以多方借鉴,可以借鉴影视、建筑、室内设 计、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要亲自不断尝试,反复推敲,发现新的肌理和效果。
3).应以轻松和游戏的心态来发现肌理,寻找新的质感效果。
4).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应用要根据目的和需要,不要只顾吸引注意力,产 生过度设计。
5).现成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应用虽然容易,表现力强,但不能忽视点、线、面的处理带来的微妙的层次和质感的变化。
6),在应用各种材料和肌理效果时,变化统一、对比等形式美法则仍可以 帮助我们控制画面的总体效果。
教
案
续
页
作业布置:
运用“肌理”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八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 三张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
善设计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时间:
教案
年7月
2009
平面构成(48学时)
第一周
绪论:构成设计概论——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对学生讲解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课时:4学时
教辅方式:讲解与电子课件(详见课件——构成设计概论)(2学时)讲解包豪斯学校的视频(1学时)图例欣赏——构成产生之前的艺术流派(1学时)问题:
问什么会出现构成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以什么为基础? 设计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概论 一平面构成
二 设计构成的分类
三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课时:2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先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概论》),其次提出问题: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义、形态表达,然后逐个解释,用范例讲解设计构成的分类以及平面构成包含的元素(1课时),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平面构成范畴?平面构成解决的是设计中的什么问题?平面构成里有哪些重要的元素?
作业:从日常生活中拍摄属于平面构成的画面若干幅,并总结出点线面在其中的位置
第二周
第二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 一.定义
二.形象的正负 三.形象的分类 四.形象的组合
五.点、线、面的形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的作业(1课时),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中的形象》);用软件讲解点、线、面的形态、分类及空间组合形式(1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或手绘练习点、线、面的构成形式,认识各种形态(3课时)问题:
举例说明平面构成中抽象形与具象形有哪些? 点、线、面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
第三周
第三章 形式美的法则 一.调和 二.对比 三.对称 四.平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用软件讲解形式美的构成原则(2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形式美的各种原则(3课时)问题讨论(30分钟):
让学生回答哪些范图属于平面构成中的哪一原则?时间随机而定 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形式美原理,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综合画面
第四周
五.比例 六.重心 七.节奏 八.韵律
第四章 构成方法 一.基本形与骨骼 二.渐变 三.重复 四.近似 五.发射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作业(30分钟),讲解第三章的后四个部分,(1.5学时)然后用软件讲解各种基本型和骨骼(1.5学时);插播一些大师的艺术设计作品,组织讨论骨骼形式在设计作品中的作用,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各种骨骼的制作方法(3课时)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各种骨骼形式,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构成作业,画面里要综合运用骨骼的形式。
第五周
六.特异 七.密集 八.肌理 九.空间
十.打散 分割
课时:18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作业(30分钟),讲解第四章的后五个部分,(1.5学时)然后用软件讲解各种基本型和骨骼(1.5学时);插播一些大师的艺术设计作品,组织讨论骨骼形式在设计作品中的作用,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各种骨骼的制作方法(15课时)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各种骨骼形式,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构成作业,画面里要综合运用骨骼的形式。
第六周
第五章 思考方法
一、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的两条原则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本章节综合了前几章节的内容,综合使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建立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结合软件或者手绘做主要练习,通过形的联想、动作的联想、时间的联想、距离的联想、用途的联想、文字图形的联想、情感的联想、不合理造型的启发,让学生创作出2幅艺术设计作品,(形式不限)
作业:
以《我生活的环境》为主题,综合使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创作一幅黑白装饰画,一幅海报,形式不限。
总结:将学生前面的作业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通过讨论总结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要理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艺术见解。
需要读的参考书
瓦。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莫里斯。德。索斯马兹的《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48学时)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稿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不重要,但对于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的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袭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第一周
第一章、色彩概念
1、色彩的产生
2、光源
3、物体色与固有色
4、色彩的范畴
第二章、色彩三要素----H、V、C
1、明度(V)
2、色相(H)
3、纯度(H)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所认识的颜色?色彩需要那几方面的要素?然后是课件演示,《色彩构成概论——丰富多彩的世界》讲解色彩的产生以及色彩的三要素(2课时),然后用软件演示明度,色相,纯度三个要素(1课时),课堂练习(3课时)让学生通过软件,初步了解色彩。
第二周
第三章、色彩表示法
1、混色系统
2、显色系统
2.1色立体的结构原理及用途 2.2色立体的基本骨架 2.3明度色阶表 2.4色相环 2.5纯度色阶表 2.6等色相面 2.7等明度面
第四章、色彩对比规律
1、同时对比
2、连续对比
3、三要素对比 1)色相对比 补色对比 原色对比 间色对比 中差色对比 邻近色相对比 同类色对比 2)明度对比 3)纯度对比 4)冷暖对比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用教材结合软件件讲解色彩表示法、色彩的对比规律(3课时),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与讨论(3课时)1、同时对比效果练习
明度的同时对比效果或中性灰与有彩色的同时对比效果 2、色相对比练习
色相、明度、冷暖的强弱对比构成 3、色彩面积对比练习
用3-4色,在不同的构图中变换各色的面积与量来构成画面。4、色彩形状对比练习
用3-4色,在构图中不变换各色的面积总量,只变换形状来构成画面。5、色彩位置对比练习
用3-4色,在构图中不变换各色的面积与形状,只变换位置来构成画面。
第三周
第五章、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的关系 1、色彩对比与面积 2、色彩对比与形状 3、色彩对比与位置 4、色彩对比与肌理
第六章、色彩调和理论 1.孟塞尔秩序调和法 2.奥斯特瓦德秩序调和法 3.类似调和 4.对比调和: 5.色彩调和与面积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30分钟),结合软件讲解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的关系(1课时),然后播放课件《色彩的协调》讲解色彩的调和理论,其中插播名家艺术作品,并分析其色彩的运用(2课时),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2课时)
作业:综合使用同类色、对比色、近似似色解析一幅艺术作品,可用电脑或者手绘的方法。
第四周
第七章、色彩心理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30分钟)然后播放课件《色彩心里研究及应用》讲解色彩对心理的影响(2课时),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那些颜色影响着我们的哪些行为?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一段音乐联想一幅画面,通过软件或者手绘及摄影的方法表现出来(4课时)
作业:每人选择一首最喜爱的歌曲,通过色彩的联想,将感觉用电脑或者手绘的形式表现出来,可做系列作品。
第五周
第八章、结构色彩
1、调子
A、明度基调 B、颜色基调
2、色彩的节奏 A 渐变的节奏 B 反复的节奏 c 无调性节奏
课时:18学时
教辅方式:首先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分析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1课时),让学生演讲说明做作业的过程,然后通过大量的范图及实例讲解色彩的调子,如何将色调的节奏感运用到设计当中,(2课时),课堂作业:以《自然》为主题,综合前面所讲过的色彩原理,用电脑或者手绘完成一幅装饰画、一张海报。辅导制作作业(12)课时
第八周
总结
课时:6学时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充满泥土芬芳的绚丽之花。剪纸构图具有单纯、造型简炼、结构严谨、线条明快、刀法流畅、形象突出和装饰性强的特点。民间剪纸普遍根植于我国各民族的日常民俗生活中,世代传承(如图1、图2)。她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远古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平面构成隶属于西方构成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形成基础产生于20世纪初期。平面构成,是将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象、客观规律经过理性的概括抽象, 化解为最简洁的点、线、面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 依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合理的分解、组合、重构,进而创造出新的形态和理想的组合方式,以及新的视觉形象。该设计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引入我国相关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推动了该领域环境、建筑、工业等专业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在视觉图式结构上与现代平面构成中的某些表述方式有着紧密的契合之妙,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下面我们分别以对称、均衡、近似、发射四个基本概念为例来说明西方构成原理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对称
对称属于几何学概念范畴,在平面构成中是一种很基本的传达方式。是指图形中的点、线、面上下或左右,有相同的部分相反复而形成的图形,在大小、形状、排列上构成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对称形式往往表现出明快、统一、明确、坚实、神秘、平稳、庄重的审美效应。民间剪纸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单色、折叠、熏样、点彩、拼色、剪绘、铜衬等多种剪纸表现形式。单色剪纸和点彩剪纸是常见的两种手法。其中折叠剪纸,即是巧妙地运用对称设计原理,只需剪一部分,展开后便形成了一幅完整、丰满的剪纸作品。
在艺术设计中,对称存在绝对对称、相对对称、点对称等传达方式。
(一)绝对对称:
也称轴对称,以对称轴为中心,中心两侧的形态呈现出一种完全对应、镜像反应的对称形式。绝对对称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上下左右对称、转换对称、旋转对称等表现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围绕图形的中轴线两边或者中心点周围所组成各部分的造型(包括色彩)要求必须完全相同,否则就不属于绝对对称的形式范畴了。如图3,内蒙古民间剪纸代表人物、“草原剪纸四姐妹”之一的要红霞的作品《双鸭》剪纸纹样,就契合了左右对称形式;满族剪纸源自萨满教的神灵崇拜与图腾崇拜,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满族崇尚的动物神很多,“蛙”和“龟”是最常见的题材。如图4,吉林通化满族人倪友芝的剪纸纹样《蛙》则契合了上下左右绝对对称的形式美法则。
(二)相对对称:
是在图形的主体对称前提下,允许有少部分形状或色彩出现不对称现象。不像绝对对称那样各部分在形状、面积、颜色每一方面都完全相同的严格界限,这也是广泛存在民间剪纸中的传达方式。如图5,吉林通化满族人侯玉梅的剪纸纹样《挖参》就是一个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相对对称构成形式的典型个案。
剪纸描绘了“挖参人”挖到了两棵人参显得非常兴奋的故事情节。这幅相对对称纹样中的两棵人参的形状结构基本上呈对称形似状态,略微相异的地方表现在左侧人参稍矮、参花低于右侧参花;左侧参花、参叶距离挖参人脸部近;右侧参花、参叶距离挖参人脸部则远,打破了绝对对称构成形式容易造成的单调、呆板的视觉弊端。
(三)点对称:
点对称的形式是有一个中心点,包括向心对称、发射对称、旋转对称、同心圆对称等。南北朝时期《对马》、《对猴》团花剪纸纹样即蕴含着点对称构成形式法则。图6《连生贵子》剪纸纹样是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吉祥题材,画面以四娃相连,每个娃娃的腹部有一朵莲花而寓“连生贵子”之意。又因四娃两头,而名“四喜娃娃”。《连生贵子》剪纸纹样实际上属于一种宽泛的复合式对称构成模式,既隐含着相对对称因素,又契合近似点对称中旋转对称形式法则。画面构思显得极为巧妙,四身两头互为借用,头、臂对角线中轴暗合反向对称,腿脚对角线中轴同样暗合反向对称,上下腹部花朵暗合上下绝对对称,左右腹部花朵暗合相对对称,整体外形均衡平稳中凸显旋转运动玄机,“四喜娃娃”天真烂漫的造型被刻画的形神毕现。
均衡
均衡也叫平衡。是指画面中所处支点两侧的部分,虽然在大小、明暗、繁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能够使视觉上达到某种平衡,即逻辑平衡,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而是在心理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不讲究对称的结构,但有平衡的重心,是在绝对的平衡中寻求变化。
均衡的格式比较自由,一般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如图7,山西苏兰花老人的《马车》剪纸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均衡方式,左侧端坐在马车上的三个人物为静态,右侧行走中的马为动态,左侧人物、车身和右侧的马、车辕从视觉关系上构成了一种力的均衡关系。此幅剪纸构图极其简练,构思奇特大胆,车的造型仅用一个轱辘连接车辕和车身,马腿短粗劲健,物象情态自由、夸张富于戏剧性,稚拙天真、幽默诙谐的艺术气氛表达很充分,从而取得了理想的审美效果。
近似
近似是指形象之间不完全相同,而是在某些构成元素上有共同特征,因此表现出统一而生动的效果,构成中骨骼和单位基本形变化不大,以相近、相似的形象排列组合,我们称之为近似构成。它的表现手法比较灵活、多变,富有较强的趣味性,更加生动活泼。一般要求注意求大同、存小异,使大部分构成元素相同,小部分相异,从而取得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视觉观感。
传统题材剪纸纹样中的“拉手人儿”,传说他们神通广大,威力无比,一般是单数,三人、五人或七人一组。如图8,此组表现的是男性娃娃,春节时将其贴在门楣上,寓意辟邪和保护的作用。剪纸中三个人物形象、体积大体相同,不同的地方表现在情态相背以及人物腹部纹样上,左边与中间人物面部处理是相向关系,右边与中间人物面部处理则成相背关系。左右两边人物腹部纹样与中间人物腹部纹样同样构成一种对比关系,甚至于左边与中间人物腿脚相连而中间与右边人物分离的局部变化等对比关系,单纯造型中蕴含着丰富的对比关系。
发射
发射属中心对称,是在重复、渐变的基础上,基本形、骨骼围绕着明确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或向中心收缩、聚集的构成形式。发射是规律性骨骼中非常严谨的、渐变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有秩序性的方向变动形成。在近发射中心部分空间的形态比较拥挤,远发射中心部分的形态则显得比较宽绰,从而造成强烈的速度、运动、冲击感,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图一《对马》、《对猴》剪纸纹样属于发射中的同心式发射构成。同心式发射即以某个发射点为中心,发射骨骼线成封闭的环状结构,按同心的方向由内向外逐渐扩展的构成形式。
西方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平面视觉艺术,而我国民间剪纸则是一种感性的具象思维模式的平面视觉艺术,就审美角度而言,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并非完全对立,其间往往无明显界限,只是各自表述世界观的切入点不大一样。西方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特征的,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塑造了西方文化特色,而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特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创造着中国文化特色。中西方观照客观世界思维模式的不同直接造就了艺术作品风貌的差异性。西方平面构成与中国民间剪纸两个不同概念之所以能够相提并论,那就是内在形式审美的某些共性规律在起着支撑点。在关注其共性审美规律的同时,我们似乎更应当关注其中的差异性,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其实也就是艺术作品风貌的本质特征。一些西方平面构成作品中所没有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许正是期待我们有效传承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构成因子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在我国现当代各类艺术、设计创作中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深邃底蕴,不仅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艺术精神上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探索东西艺术的融合互补性,而不是以牺牲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为代价去简单的模仿抄袭西方文化,同时期待着更多的仁人志士从不同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挖掘出更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鲜活营养元素,与时俱进,寻找理想的中西艺术契合点,将当代中国艺术、设计领域推进到一个更高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立明、更生.民间剪纸.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广告设计 平面构成 创新 弊端 改革
在广告设计中,涉及到平面造型的时候很多,比如招贴设计、报纸和杂志的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等等,即使是一些以立体造型为主要形式的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也要考虑展示面的处理、平面图形的利用、表面装饰效果等与平面有关的问题。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培养的就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广告设计专业,也是一切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缺乏这样的基础性训练,会使学生在创造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是通向广告设计的桥梁
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不重视似乎是通病,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突出,因为高职院校更强调技能培训,而有的教师与学生对“技能”的解读都有失偏颇,导致学生更重视电脑软件课程的学习,忽视平面构成的学习。这样的学生和电脑短期培训班出来的学生没什么两样,充其量只是熟练的电脑操作员罢了。广告设计专业所开设的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前导課程“平面构成”的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学生的一些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没有充分认识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设计产生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程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地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是通向广告设计的桥梁。
近年来,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就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平面构成对设计的作用,在每个单元都会讲到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中的运用,比如讲到点线面时,会调出收集的大量的标志素材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点、线、面的构成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也会把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招贴或一张书籍装帧设计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面构成在广告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学习平面构成的最终目的是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学期末的一个大作业“排版练习”更是针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真实”的拍摄与排版练习,这对他们更好地理解基础与设计的关系是非常有益的。这一练习也可以促使学生从主题选择,拍摄与组织图片,撰写文字,版式编排等方面作一次综合的锻炼。
二、变抽象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的内容都是现实设计的经验总结,是认识和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尤其对一些抽象规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平面构成对于广告设计,甚至一切平面设计中形态的组织和分解以及形态的空间安排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平面构成内容的抽象性是这门基础课的形式特点,是任何其他基础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形态,从点线面到点线面,从几何图形到几何图形,这种抽象的机械变化使学生看不到这些从抽象到抽象的形式规律背后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实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索然,即使是学生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只是机械盲目地重复几十年不变的程式化练习,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内容更抽象的作业,一眼看去,大多千篇一律,仔细看来,也是大同小异,要不是作业上写了名字,连学生自己也很难辨认出哪些是自己做的作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不重视,认为这些训练是一些毫无意义、机械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认识。那么,怎样使这门较抽象的基础课的教学也能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掌握这门课程规律的教学目的,的确需要动一些脑筋。
(一)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规律的练习与具有一定实用设计意向的内容相结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抽象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在对规律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对规律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同时,在实用设计中加深对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例如,用大小相同的点做平衡规律练习,要求学生把十个点变成具有点的性质的具体形象,要求形象简练,点状性质明显,且方向感不强。用这样的形象去做平衡练习,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地了解和掌握平衡的基本规律。同时找与实用设计的联系,去发现适应于表现的事物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了主动意识,有的联想到了夜空中的满天星斗,有的想到了池塘里的浮萍、满地洒落的硬币、草丛中的花朵等等。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掌握了规律,提高了应用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审美水平。生活中形象并非都是美的,也不是都适合于某种表现形式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在选择上要有取舍,不断地提炼和分析,寻找恰当的表现形象。
又如:形态的变异练习,即大量的相同与少量的不同异质的对比练习,要求形象自定,一反过去单纯抽象的练习,但所用形象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对比关系。在一张形状大小对比的练习中,有的学生联想到了芭蕾舞鞋和芭蕾舞演员,有的想到了牵牛花和小号。
(二)鼓励学生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在讲述各种原理的发展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任何一种理论和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地发展的,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性应用,创造性地发展。要敢于向传统的原理、规则以及条条框框进行挑战,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常人所接受的问题,以及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开放性的思维习惯。对课堂的作业要求,指导学生在思想上不仅仅停留在这些要求上,更要超越这些要求的范围,向着更宽、更深的方向去思考。学生可以考虑与作业要求有关系的,也可以考虑与要求无关系,甚至相反的、相矛盾的方面。例如:在特异变化规律作业上,一般的学生在作业中仅仅想到诸如枫叶和芭蕉叶、眼睛与眼镜的对比等等,这可以说也达到了训练要求;但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越超作业的要求,如一个学生画了一个铁丝网,中间的铁丝化作一只和平鸽,还有一个学生用线表现了一个乘车场景,公交车上非常拥挤,所有人物都是背影和拉着吊环的手,其中一个人是正面,戴一副夸张的眼镜,用明暗关系表现,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构思巧妙,既达到作业的要求,又超越了要求的水平,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
处理好练习要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关系,课堂作业的要求,反映了教学的教学思想和目的,对学生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严肃性,但要注意到,这些要求要有一定的余地,使之更适合于学生个性和爱好的发挥。基础课教学也同样要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因为那里包含了学生们最有希望,最有创造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课堂辅导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新想法和新形式,积极肯定,努力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审查构思草图时,要采取认真、谨慎的态度,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以个人的偏爱好做标准,而是帮助学生去分析,找出利弊,努力发掘一些连学生本人都忽略的新东西。即使这些东西不符合作业的要求,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启发其思路,将其引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鲜明的个性和课程的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突破表现手段,与时代发展同步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对传统手绘批判较多,主要是认为传统的手绘作业首先要在纸上用铅笔打稿,然后用鸭嘴笔勾边,再用毛笔填黑色水粉颜料,若出一点差错,又得使用描笔修改,使学生没有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敲、构思作品内容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还是要根据课程的安排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我院的广告专业在教学计划调整之前,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大一上学期,学生还没有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软件课程,作业主要还是通过手绘完成,在实际中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手绘作业,虽然传统的手绘作业耗时费力,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而且这些练习也只是学习的过程而非最终目的,还有一些方法是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的,那就是剪贴和数码相机的运用,平时让学生拍摄、收集不同的图片及废弃的画报、DM单等,通过对图、文剪贴、组合的方式,快速、直接地了解版式中的点、线、面的要素,对平面构成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我院广告专业的平面构成课程和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课程同时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此时可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软件代替其中一部分手绘技术训练,不仅速度快、质量好,且可反复修改,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构思和创意上。另外,如果我们在基础构成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电脑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培养良好的电脑技巧打下基础。在表现手段上,电脑和手绘没有高下之分,它们仅是工具和表现手段而已,在课程中应强调从手绘、剪贴到电脑、数码相机等现代传媒手段与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从实际需求出发,与时代同步发展。
四、结语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力求从启发创新思维,培养手绘、剪贴等制作能力,以及使用电脑、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能力等三方面去训练学生,不断平衡观念与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达到平面构成为广告设计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书堂,周大光.平面构成法新解[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韩]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M].东方出版中心,2008.
【平面构成——教案】推荐阅读:
平面构成学习心得06-16
平面构成实践指导书10-07
ps平面设计课程教案09-18
构成设计作业09-25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教案10-30
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参考教案10-20
中国国防力量的构成07-20
铁路通信网构成10-25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06-08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07-04